张九龄《感遇》诗浅析[精选.]
感遇·其一原文赏析

感遇·其一原文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赏析1感遇十二首·其一原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详解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详解
张九龄的《感遇二首》详解如下:
《感遇二首》是唐代诗人张九龄遭贬后所作的诗组《感遇》的第二首。
此诗开篇即以比兴发端,写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暗喻诗人自己坚贞高洁的品格。
接着写丹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本性使然,并非地利之故。
诗人借丹桔之口,表达了自己坚持理想操守的决心,同时,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坎坷也表达了无比的愤懑。
全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
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
下面是张九龄《感遇》其一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其一原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一翻译】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其一赏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感遇十二首1【其一】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其二】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其三】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

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原文】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感遇·兰叶春葳蕤》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兰叶春葳蕤》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注释: 1. 感遇:指有感于遭遇。
2. 兰叶春葳蕤:春天里,茂盛的兰叶在风中摇曳。
葳蕤(wēi ruí),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3. 桂华秋皎洁:秋天里,皎洁的桂花在枝头绽放。
桂华,指桂花。
4. 欣欣此生意:它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欣欣,繁荣的样子。
5. 自尔为佳节:自然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自尔,从此。
6. 谁知林栖者:谁知道那些在山林中栖息的人。
林栖者,指隐居的人。
7. 闻风坐相悦:听到风声就会心生喜悦。
闻风,听到风声。
坐,因为。
8. 草木有本心:草木有它们自己的本性。
本心,本来的面目。
9. 何求美人折:何必追求被美人采摘。
美人,指品德高尚的人。
折,采摘。
翻译:春天里,兰叶葳蕤,在风中摇曳生姿;秋天里,桂花皎洁,在枝头散发芬芳。
它们欣欣向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自然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谁知道那些在山林中栖息的人,听到风声就会心生喜悦。
草木有它们自己的本性,何必追求被美人采摘呢?赏析:这首诗以兰叶和桂花为喻,描绘了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通过对兰叶和桂花的描写,展现了春天和秋天的美好景色。
兰叶茂盛,桂花皎洁,它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自然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这四句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的后四句“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遭遇的感慨。
诗人说,谁知道那些在山林中栖息的人,听到风声就会心生喜悦。
草木有它们自己的本性,何必追求被美人采摘呢?这里的“林栖者”,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他在山林中隐居,听到风声就会心生喜悦,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而“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的思考。
他认为,草木有自己的本性,它们不需要追求被美人采摘,同样,他也不需要追求功名利禄,只要保持自己的本心,就可以了。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春兰和秋桂的生长环境和外貌为喻,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春兰和秋桂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现出各自的美丽,它们不需要人们的欣赏和赞美,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和绽放。
诗人以此来比喻自己,他认为自己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才华,不需要依靠他人的赏识和认可,而是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山林隐逸者的向往和敬意。
山林隐逸者生活在自然之中,与草木为友,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山林隐逸者一样,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真正的自我。
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人认为,生命是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不应该过分地追求物质和功名利禄。
同时,人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感遇·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它通过对春兰和秋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我的追求。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及译文答案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赏析及译文答案《感遇十二首·其一》是由张九龄所创作的,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十二首·其一》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感遇十二首·其一》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桂华:桂花,“华”同“花”。
生意:生机勃勃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林栖者:山中隐士坐:因而本心:天性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感遇十二首·其一》注释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
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
生意:生气勃勃。
自:各自。
尔:如此。
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
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
坐:因而。
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感遇十二首·其一》鉴赏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
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
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
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全诗鉴赏《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的代表作。
感遇十二首1其一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注释】1.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2.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3.林栖者:指隐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白话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创作背景】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
《唐诗三百首》1|《感遇其一》(张九龄)赏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诗三百首》1|《感遇其一》(张九龄)赏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读《感遇其一》,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好美呀,有欣欣向荣而宠辱不惊的兰、桂,有美好的季节、高尚的隐者和发自内心的喜欢。
而最让我折服的却是通过这些美好勾勒出来的那品德高洁的君子形象,让我们一起来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里的“葳蕤(wēi ruí)”指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生意”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它是生机勃勃的意思;“林栖者”是指栖身于山林间的人,即隐士;“坐”是因而的意思;本心即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那么,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兰花是属于春天的花儿,桂花是属于秋天的花儿。
它们的枝叶都很茂盛浓密,花儿都很清雅高洁。
它们是那么生机勃勃,让春天和秋天都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另一种解释:它们是那么生机勃勃,自然而然就成就了美好的节操。
)有一位在林中栖息的隐士,因为闻到了兰花和桂花的香气,就喜欢上了它们。
草木春花秋实吐露芬芳,完全源自本性,哪里是为求得观赏者的折取呢?难道这首诗就那么浅显?当然不。
要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意,我们必须得结合它的创作背景。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美色,朝政日趋黑暗。
张九龄专门撰写了论述前代兴替历史教训的《千秋金镜录》,并将其作为生日寿礼进献给玄宗,以规劝玄宗励精图治。
不料,却惹得玄宗不悦,加上李林甫的谗谤,张九龄最终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寄托讽谕。
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一首,表现了自己方正耿直的清高品德。
好了,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吧。
1.首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
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
张九龄《感遇二首》赏析四篇

张九龄《感遇》赏析张九龄《感遇二首》赏析四篇《感遇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张九龄《感遇二首》赏析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张九龄《感遇二首》赏析【年代】:唐【作者】: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内容】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
)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张九龄的诗《感遇》

张九龄的诗《感遇》张九龄的诗《感遇》《感遇》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张九龄的诗《感遇》,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原文【其一】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其二】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其三】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7。
侧见双翠鸟8,巢在三珠树9。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10?美服患人指11,高明逼神恶12?今我游冥冥13,弋者何所慕14!【其五】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其六】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15。
可以荐嘉客16,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17,此木岂无阴。
【其八】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其九】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其十】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18。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19。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20。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21。
白云在南山22,日暮长太息23。
【其十一】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其十二】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张九龄《感遇》诗歌赏析

张九龄《感遇》诗歌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张九龄《感遇》诗歌赏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歌赏析“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感遇两首张九龄赏析

感遇张九龄赏析感遇两首张九龄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遇张九龄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遇二首张九龄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②。
欣欣此生意③,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⑦,何求美人折⑧。
【作者介绍】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
长安进士,为右拾遗。
开元间拜中书舍人,复迁中书令。
后贬荆州长史。
他以词臣而为贤相,以正直敢言见称。
曾劾安禄山狼子野心,玄宗却说他“误害忠良”;又见忌于李林甫。
据《开元天宝遗事》,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乃召九龄问可否,九龄便直说将来要“祸延宗社”,玄宗因而“不悦”。
在罢相之后四年,他就死了。
时人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而相李林甫,是政局治乱的分界。
后世谈到他的诗文,也必与他的品节并论。
他的诗劲炼质朴,寄托深远,洗尽六朝铅华,《唐音癸签》评为“首创清淡之派”。
对王孟诗派也颇有影响。
【注释】① 兰,指兰草,即泽兰,属菊科,花白色,与属兰科之兰不同。
葳蕤(ruí),枝叶纷披貌。
② 华,开花。
③ 欣欣句,指草木饱含生机。
④ 自尔,犹自此,自然地。
意谓春秋二季,因兰桂之花叶纷盛,便生意蓬勃,自成佳节。
喻贤人和良时关系的密切。
⑤ 林栖者,林中人。
⑥ 闻风,闻到香气。
坐,因。
悦,指由爱赏而采摘。
意谓闻风相悦,实出意料,也嫌多事。
⑦ 本心,天性。
⑧ 草木两句,意谓自己本怀不求虚荣的志趣,希望不要来摧折他的“本心”。
美人即上林栖者。
【说明】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贬荆州长史,《感遇》即作于此时。
原诗共十二首,此处选了两首,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
他们的时代相近,行径也相类,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
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感遇张九龄唐诗三百首开篇之作

感遇张九龄唐诗三百首开篇之作
《感遇》是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三百首》中的开篇之作。
这首诗以兰草和桂华作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的兰草和桂华都是象征着高雅、纯洁和美好的意象。
兰草在春天时分繁茂而翠绿,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桂华则在秋天时分皎洁而明亮,散发出清新的香气,象征着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追求。
诗人通过兰草和桂华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境遇。
但是,无论境遇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高尚,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张九龄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才华和魅力,为《唐诗三百首》这部经典之作开了一个好头。
张九龄《感遇》赏析

张九龄《感遇》赏析张九龄《感遇》赏析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九龄《感遇》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译文: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译文: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赏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
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
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张九龄《感遇·幽人归独卧》原文+赏析

张九龄《感遇·幽人归独卧》原文+赏析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赏析】这是一种修行境界在打坐中感受到(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淡泊明智(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宁静致远(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这种心如虚空唯一至精的感受谁能知道呢(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对自己还没有达道的功夫的谦虚还是经常有一点心乱(飞沈理自隔)想更上一个境界一念不生是谓诚(何所慰吾诚?)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
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
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
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
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
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
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
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
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
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的外露,就怕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
感遇其一张九龄

感遇其一张九龄范文1:《感遇其一》九龄造诣深《感遇其一》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表现了他对于花草树木的感受和思考。
在这首诗中,他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学相融合,展示了他深厚的造诣和感悟。
下面,我将分析这首诗的写作重点和用词。
写作重点本首诗的写作重点是: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揭示人生无常。
作者通过描绘不同季节下的花草树木的变化来表现人生的无常和流转,时代的更迭和人事的变迁。
从“春去秋来”、“草木凋零”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时间是无情的,自然是无常的。
正是这种无情无常,才更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生命命运的思考。
用词分析在《感遇其一》中,张九龄运用了大量的花草树木的描写来表达他对于自然的感受。
他将春天的花儿、夏天的树叶、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草等风景融入了诗中。
这些描写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呼应了诗题“感遇其一”的主题,表现了自然万物之间的统一和相互关系。
在用字上,张九龄运用了古风雅致的汉字,使得这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如“眇眇”、“澹澹”、“悠悠”、“黯黯”等字眼,表达了他的美学追求。
此外,他还用了一些寓意深刻的词语,如“同心”、“两虎相斗”、“瞻云顶天”等,展示了他的哲思和史学知识。
范文2:《感遇其一》镜花水月《感遇其一》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深邃的哲思,将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紧密融合在一起。
下面,我将对这首诗的写作重点和用词进行分析。
写作重点本首诗的写作重点是:运用自然景观暗喻人生。
诗中通过不断的自然景观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生命的无常和流转。
在诗中,作者将自然景观描写成一个难以捉摸的幻化之境,既美妙又悲凉。
张九龄通过自然景观间的关联和变化,暗喻人生经历和境遇的种种变幻。
他在取景和氛围的选择上,通过多维改变景色,营造出极富韵律感的空间和体验。
这种情感层层递进的办法,正与唐代文学的审美感观相一致。
用词分析《感遇其一》的用词是该诗的一大亮点。
在它的诗句中,写意流畅,情感丰富,通过一些高度寓意的精妙词句,描绘出了具有很高诗性的自然景观。
感遇其一张九龄赏析

感遇其一张九龄赏析
1. 《感遇其一》那可真是一首超棒的诗啊!张九龄用他的笔触描绘出的意境,就好像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画卷。
比如说“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这描写得多生动啊!难道你不想好好感受一下那种美妙吗?
2. 哇塞,张九龄的这首诗啊,真的是越品越有味道。
就像“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这句,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奇吗?这难道不令人惊叹吗?
3. 朋友们,想想看,“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是多么细腻的情感捕捉啊!是不是感觉就像自己也置身其中,和那些林栖者一起呢?
4. 感遇其一真的太有意思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不就是在说要有自己的坚守嘛,多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呀!难道不是吗?
5. 哎呀呀,张九龄的这首诗里呀,满满的都是智慧呢。
看那“兰叶春葳蕤”,不就是在暗示我们要蓬勃生长吗?你能不被吸引吗?
6. 嘿,“桂华秋皎洁”这一句啊,简直把秋天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好像秋天的美景在你眼前跳动一样,你不想深入了解一下吗?
7. 感遇其一里的每个字都好像有魔力一样。
“自尔为佳节”,这是多么豁达的心态呀,这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8. 哇哦,“闻风坐相悦”,这感觉好神奇呀!就像一阵风吹来,带来了惊喜,你不觉得很有意思吗?
9. 感遇其一真的是一首宝藏诗呀!“草木有本心”,像不像在告诉我们要保持自我呢?这不是很有启发吗?
10. 最后我想说,张九龄的《感遇其一》真的是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九龄《感遇》诗浅析[摘要] 唐代诗人张九龄罢相出荆州以后所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比兴、寄托。
语言清新秀丽,感情沉着冷静。
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风格的情操和复杂的情感体验。
[关键字] 张九龄感遇艺术特色[正文]张九龄(678---740) 字子寿,唐代开元尚书丞相,韶州曲江人.开元时代贤相之一.后被李林甫排挤出朝.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他尽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志作出了积极贡献。
张九龄早年倍受皇帝宠信,仕途平坦,故所作诗大多为奉和应制之作,词采富艳,情致深婉。
后诗人由于忤玄宗意由右丞相贬荆州刺史,仕途的跌宕起伏带给诗人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因此感慨加深,诗歌风格转趋朴质简劲。
政治上的严重挫折,使张九龄深深地陷入思君、忧国、伤世、自哀、自重等复杂的情感体验之中。
《感遇》十二首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清人沈德潜认为张九龄《感遇》诗的特点为:“感于心,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与感知遇意自别。
“[1]。
通读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我们可以发现:在清新简练的语言之下,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有着专一的主题,即表现自己追求的高尚风格。
其诗在娓娓叙来的哲理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皆是温柔敦厚、沉着冷静。
且诗人能够巧妙的借鉴和运用《诗》、《骚》等古典诗歌中的比兴、寄托的手法来抒发诗人对朝廷现实的愤懑。
在诗中,诗人或以美人、游女、飞龙、凤凰喻贤君,表达自己思君、忧国、疾邪、伤世的情感;或以孤鸿、兰桂、丹橘喻自己,倾吐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高尚品德;或以蜉蝣、双翠鸟、燕雀喻小人或庸才,无情的揭露权奸的丑恶嘴脸,借以抒发诗人对群小得志的愤懑。
其诗中比兴形象十分脱妥帖,而且善于配置对比,达到了物副其类,人以像分的绝妙效果。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1.以美人、游女、飞龙、凤凰喻贤君,表达诗人思君、忧国、疾邪、伤世的情感。
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
张九龄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守正疾邪,刚直敢言,却忤逆了玄宗意,被罢相贬荆州。
在《感遇》诗中,诗人表达出了自己思君、忧国、疾邪、伤世的感情。
《感遇》其十:“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扎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碱忆。
紫兰秀空溪,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2]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数喻,倾诉了美政难求和命运多蹇的复杂心曲。
“汉水求女”之喻,本出自《诗经.周南.汉广》。
原诗写的是一位青年男子对少女的倾慕和追求之情。
而诗人借此所喻显然是自己那种念主犹马、被逐难归的愁思。
“求思安可得”一句,形象的写出了诗人思君,愿得美政的强烈愿望。
想要给君主遥寄自己的一份耿耿忠心,却只是“冥冥愁不见”,那么只能以这份耿耿忠心来思念君主了。
诗接下来再用一喻“兰花将谢”,写尽了君子见斥于小人以至横遭蒙尘落难的境遇,而这种境遇在诗人冷静沉着的情感下只能“感叹情何极”了。
最后两句再用“日暮南山”之喻,最终点明了奸人蔽君主令己徒忧伤的题旨。
对此,明人唐汝询有评云:“曲江可谓忠矣,三黜而惓惓焉,其风雅之遗韵邪。
”[3]《感遇》其十是以游女喻贤君,而《感遇》其八、其九是以美人喻贤君来表达诗人思君求美政的情感。
且看《感遇》其九“抱影吟中夜,唯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无双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4]在此诗中,诗人以美人、凤凰喻贤君。
诗的前半部分借写美人离居的寂寞来些写自己谪居的孤独,借写男女离合写君臣际遇,表达出了诗人被贬谪后对君主的思念与渴求。
后半部分写诗人在绝境中的自信与希望。
虽然自己现在他无渡海飞天之翼,但诗人坚信自己也是凤凰可食的竹花,一有机遇就能东山再起。
全诗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思君之情。
除以美人、游女、凤凰喻贤君外,诗人还以飞龙来喻贤君。
《感遇》其十一中就有“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5]一句。
纵观这几首诗,诗人无论是以美人游女或是以凤凰飞龙喻贤君,表达的都是诗人思君忧国的情怀,且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比兴形象选择妥当,感情沉着冷静。
2.以兰桂、孤鸿、丹橘喻自己,倾吐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高尚品德《感遇》诗是侧重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诗作。
张九龄《感遇》诗中也不无例外的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高尚品德。
《感遇》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6]本诗一开始就以高雅的春兰、秋桂相比。
兰叶在春天的欣欣向荣和桂花在秋天的皎洁美好的特性都是诗人高洁情操的表现。
“皎洁”二字更是精炼简要的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在诗人笔下,兰桂这两种植物只是适应自然规律为自己的季节增添色彩,并非有意为了博取美人的欣赏,同时也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
诗的最后两句:“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则是诗人情操的直接表现: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清人沈德潜也有言曰:“‘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想见句子立品,即昌黎‘不采而佩,于兰伤’意”[7]再看一首以“丹橘”自喻的诗。
《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得。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8]该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寄寓的诗歌。
诗眼“自有岁寒心”是诗人高尚品格的象征。
诗的一开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丹橘经冬犹绿林,究竟是由于独得得地利呢还是出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就不值得称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但诗人肯定的而告诉读者:自有岁寒心。
橘树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称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
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无奈之余作者只能叹: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委婉深沉。
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发出了“人们忙于栽培那些桃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是因为橘树不能遮阴的缘故吗?”这样的反问。
这首诗以“橘”自比。
用橘“阻深”的命运慨叹自己的政治遭遇。
整首诗透出一股愤愤不平之气。
《感遇》十二首中,诗人还以“孤鸿”自喻。
如《感遇》其四,诗人就用“孤鸿”自喻,来表达自己不慕荣贵、淡泊名利和决心隐退的情怀。
在这些诗中诗人充分运用比兴手法,词意平和温雅,不激不昂。
在咏物的背后倾吐出诗人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3.以双翠鸟、蜉蝣、燕雀喻小人或庸才,抒发诗人对群小的愤懑张九龄初为贤相,但后来被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排挤出朝,所作的《感遇》诗中,以双翠鸟、蜉蝣、燕雀喻小人、庸才无情的揭露了权奸的丑恶嘴脸,借以抒发诗人对群小的愤懑。
《感遇》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株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人患服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9]首先,来看一下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作下了这首诗,两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诗人晚年心境的吐露。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自己的际遇或感受。
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
诗的前两句很是耐人寻味:经历过海上的的的惊涛骇浪的孤鸿面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形象的说明了朝廷的险恶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
接下来,诗借的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
这形象的写出了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诗的五、六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告诉他的政敌:翡翠鸟站在珍木之巅,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丸猎取吗?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
然后很自然的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
最后两句“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孤鸿口吻道出,情趣盎然。
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在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在诗中,诗人不仅暗寓出了自己不慕荣贵、淡泊名利和决心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们代表的小人们得狭隘、浅薄的品行。
而《感遇》其四、其六则分别是以“蜉蝣”、“燕雀”来比喻小人或庸才。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10]诗中一开始就道出:鱼所乐的是深池,鸟所栖的是高枝。
接下来便是慨叹蜉蝣在短暂的生命中是为了生命。
诗用蜉蝣来比喻在朝中为名利所忙碌到最后却不知是为何的小人,表现出了诗人对群小的蔑视。
而其六“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11]则用燕雀来比喻奸佞小人,再拿鸿鹄与燕雀相比,进一步衬托出了燕雀所代表的小人的狭隘、浅薄。
分析张九龄《感遇》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运用多种意象来进行比兴、寄托,且语言清新秀丽,感情沉着冷静。
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张九龄《感遇》诗有如下艺术特色:1深于比兴,妙于寄托张九龄的《感遇》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既能秉承《风》、《骚》之旨,又能形成一己的特色。
诗中灵活运用美人、游女、凤凰、飞龙喻贤君;用兰桂、丹橘、孤鸿喻自己;用双翠鸟、蜉蝣、燕雀喻小人或庸才,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为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而且在运用的过程中能一一对应地构成对照,使人即目会意,了然于心。
因此,清人东方书认为张九龄对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够做到:“变通所适,用各有当。
”[12]2.语言清新秀丽,感情沉着冷静张九龄《感遇》诗的创作是由于困于遇,而感于心,其诗的语言清新秀丽,朴素遒劲,感情沉着冷静。
明代胡震亨说张九龄《感遇》诗“含清拔翠,绮绘之中,富神俊于庄严之内”[13]。
杜甫也说张九龄的《感遇》诗“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14]在这里,杜甫是说张九龄的诗语言清新简练,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从语言和意境方面给予张九龄极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1][7]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2][4][5][6][8][9][10][11] 《全唐诗》卷47-29《感遇》十二首[3]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一[12] 清.东方树《昭昧詹言》卷一[13] 明.胡震亨《唐音归签》[14] 唐.杜甫《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