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最好的三首诗

合集下载

唐诗最好的十首诗

唐诗最好的十首诗

唐诗最好的十首诗o最深情的望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月夜怀人的诗,海上升起了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对月相思,久不能寐,只觉长夜漫漫。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

可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o最清新的夏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夏日久雨初停,关中平原上一阵美丽繁忙的景象,漠漠水田,飞起几只白鹭;阴阴夏树,传来婉转鸟鸣。

王维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全诗写景生动真切,生活气息浓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o最诗意的邀约: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一年冬天,风雪飘飞,白居易邀请好友来喝酒,共叙衷肠。

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o最美丽的送别: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杰作,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写一首最好的五言律诗

写一首最好的五言律诗

写一首最好的五言律诗一、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开篇就是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十个字平平无奇,却营造出了阔大幽远的境界,凝结了人类的脉脉相思。

广阔无边的海面上,一轮明月升起。

诗人用“生”不用“升”,一方面说明月初升时仿佛凭空诞生,另一方面暗示内心相思之情猛然产生。

世间的人,各处一方,然而明月升起之时,每个人抬头仰望,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明月将天各一方的人联结在了一起。

明月皎洁,按说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夜晚,但是诗中的主人公却生起了怨气,因为这美好的明月,让他思念起了心爱的人。

再美好的明月,没有相爱的人一起欣赏,就只会惹人相思,让人伤心。

因为相思,就睡不着觉,于是就怨恨起,这夜为什么这么长。

月光与烛光,让房间里亮堂堂的,满屋的光让房间显得特别大,反衬出主人公形单影只的孤独,所以主人公要吹灭蜡烛,他还感受到了露水滋润带来的寒凉。

“灭烛”、“披衣”将相思情状写得活灵活现,“光满”、“露滋”是主人公孤独寂寞外化出来的感受。

人一看到美好的事物,最想的就是与心爱的人分享,所以主人公便想捧起一捧美丽的月光,赠与心爱的人,然而,心爱的人远在天涯,月光也无法捧起,所以主人公只能回到床上睡觉,只期望能在梦中与心爱的人相会。

二、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闻一多先生评其“淡到看不见诗”。

淡到看不见诗还是好诗吗?是的,因为它回到了生活的本真,它不是去远方寻找诗意,而在生活中发现诗意,它回到了生活最纯朴的快乐。

诗的开篇,便起得极简淡自然,故人准备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到乡间他的家里做客。

没有一个多余繁复的字。

来到乡间,诗人便描写了乡间的风景。

村庄隐隐,被绿树环抱掩映,显出来种静谧之美,村庄之外,一脉青山横斜出去。

张九龄的诗:感遇其一

张九龄的诗:感遇其一

张九龄的诗:感遇其一感遇其一原文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其一注释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

鸿:雁类的泛称。

池潢(huang):池塘,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

本作三株树。

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

“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患:怕,忧虑。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

恶:忌妒,厌恶。

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冥冥:高远的天空。

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相关文章>>幼儿背唐诗要避免误区如何教孩子学唐诗背唐诗感遇其一的诗意/感遇其一的意思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感遇其一赏析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

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

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

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

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

《唐诗三百首》2|《感遇其二》赏析:张九龄连愤懑都温雅淡然

《唐诗三百首》2|《感遇其二》赏析:张九龄连愤懑都温雅淡然

《唐诗三百首》2|《感遇其二》赏析:张九龄连愤懑都温雅淡然张九龄,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美色,朝政日趋黑暗。

张九龄专门撰写了论述前代兴替历史教训的《千秋金镜录》,并将其作为生日寿礼进献给玄宗,以规劝其励精图治。

不料,却惹得玄宗不悦,加上李林甫的谗谤,张九龄最终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寄托讽谕。

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二首,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朝政昏暗的忧虑和自己忠心报国却被打击贬谪的愤懑。

感遇·其二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首诗用词浅显平白,只有“岁寒”需要稍加探讨。

“岁寒”语出《论语·子罕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有多种解释,我觉得下面这种最为妥当。

《说文》:“后,迟也”。

我们都知道松柏为四季常绿乔木,根本就不会凋谢,所以应将“后凋”译作“迟迟不凋谢”。

显然孔子在这里也不是想给我们讲这个基本的常识,他老人家应是在强调“后凋”的可贵。

所以整句应该这样理解:“天气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柏迟迟不凋谢的可贵。

”基于此,“岁寒心”是指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本性,其实暗喻坚贞不屈的节操。

这首诗的表面意思是:江南生长的丹橘,经过寒冷的冬天仍然绿树成荫。

这哪里是因为江南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的本性啊。

它的果实送给我珍贵的朋友,一定会受到称赞。

只可惜路途遥远,阻隔太多。

命运决定了遭遇,循环的天道无法追寻。

世人只说种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荫凉吗?网图,侵删诗读起来平平淡淡,但这背后却别有洞天,大有深意。

作者分明是托物言志,他自己就是这“经冬犹绿林”的丹橘呀。

其实,借对生于南国的橘的颂扬,表达自己远大志愿和高洁情操的文章古已有之。

典范之作当属屈原的《橘颂》了,它是诗史上颂橘的首唱,也是诗史上第一首真正的咏物诗。

张九龄最好的三首诗

张九龄最好的三首诗

张九龄最好的三首诗
张九龄的诗全集代表作品其中三首:
1、《咏燕》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充,鹰隼莫相猜。

2、《望月怀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感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经典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翻译赏

【经典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翻译赏

【经典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翻译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草木的生长自有自己的天性,并不是希望让美人来欣赏攀折的。

[出自]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华同“花”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译文1:春天里的幽兰春天里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青春时节。

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它们的天性,那里会希求观赏的人来攀折呢!译文2: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译文3:春日里兰叶生机旺盛,秋天桂花多么皎洁。

它们欣欣向上一派生气,使春秋两季成为美好时节。

有谁能知道山林中的隐士,从风中闻到了芳香因而产生了慕悦。

草木如有此心,哪里稀罕每人来攀折?赏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

张九龄感遇十二全文及译文摘要:一、前言- 介绍张九龄及《感遇十二首》的背景二、《感遇十二首》原文及翻译- 春兰秋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翡翠鸟: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孤鸿: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弋者何所慕:今我游冥冥三、张九龄的诗歌特点- 比兴手法- 抒发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反思四、总结- 回顾《感遇十二首》的内容及意义- 强调张九龄的诗歌成就及影响正文:一、前言张九龄,字子寿,唐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典雅、质朴、寓意深刻著称,被誉为“诗家之冠”。

《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表达了他对个人遭遇及社会现象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组诗的全文及译文。

二、《感遇十二首》原文及翻译1.春兰秋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春天里的兰花叶子茂盛,秋天里的桂花皎洁芬芳。

它们各自欣欣向荣,自自然然地成为美好的季节象征。

谁知道那些栖息在林中的鸟儿,闻风起舞,相互欣赏。

草木有它本来的心性,何需美人来折取?2.翡翠鸟: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侧目见到两只华丽的翡翠鸟,它们在美丽的三珠树上筑巢栖息。

那矫健的珍木顶端,是否会让它们担忧金丸之患?3.孤鸿: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今日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4.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美好的服饰让人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的地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5.弋者何所慕:今我游冥冥如今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三、张九龄的诗歌特点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运用了丰富的比兴手法,如春兰秋桂、翡翠鸟、孤鸿等,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来抒发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反思。

他的诗歌既表现出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又寄托了对国家社会的担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总结《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创作的一组寓意深刻的诗歌,通过比兴手法及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个人遭遇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唐诗三百首》1|《感遇其一》(张九龄)赏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诗三百首》1|《感遇其一》(张九龄)赏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诗三百首》1|《感遇其一》(张九龄)赏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读《感遇其一》,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好美呀,有欣欣向荣而宠辱不惊的兰、桂,有美好的季节、高尚的隐者和发自内心的喜欢。

而最让我折服的却是通过这些美好勾勒出来的那品德高洁的君子形象,让我们一起来赏。

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里的“葳蕤(wēi ruí)”指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生意”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它是生机勃勃的意思;“林栖者”是指栖身于山林间的人,即隐士;“坐”是因而的意思;本心即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那么,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兰花是属于春天的花儿,桂花是属于秋天的花儿。

它们的枝叶都很茂盛浓密,花儿都很清雅高洁。

它们是那么生机勃勃,让春天和秋天都成为了美好的季节。

(另一种解释:它们是那么生机勃勃,自然而然就成就了美好的节操。

)有一位在林中栖息的隐士,因为闻到了兰花和桂花的香气,就喜欢上了它们。

草木春花秋实吐露芬芳,完全源自本性,哪里是为求得观赏者的折取呢?难道这首诗就那么浅显?当然不。

要理解这首诗表达的深意,我们必须得结合它的创作背景。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美色,朝政日趋黑暗。

张九龄专门撰写了论述前代兴替历史教训的《千秋金镜录》,并将其作为生日寿礼进献给玄宗,以规劝玄宗励精图治。

不料,却惹得玄宗不悦,加上李林甫的谗谤,张九龄最终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寄托讽谕。

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一首,表现了自己方正耿直的清高品德。

好了,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吧。

1.首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

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的感遇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感遇十二首》是唐朝之人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欢迎大家阅读!【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谪居于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

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在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

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一般选注本将三四两句解释为:“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认为写兰只写叶,写桂只写花。

这样的解释未必符合诗意。

这大概是将“自尔为佳节”一句中的“自”理解为介词“从”,又转变为“因”,把“尔”理解为代词“你”或“你们”,用以指兰、桂。

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

首先,前二句尽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语分明是“兰叶”和“桂花”,怎能将“春”“秋”看成主语,说“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呢?其次,如果这样解释,便与下面的“谁知林栖者”二句无法贯通。

再次,统观全诗,诗人着重强调的是一种不求人知的情趣,怎么会把兰、桂抬到“使春秋成为美好季节”的地步呢?根据诗人的创作意图,结合上下文意来看,“自尔为佳节”的“自”,与杜甫诗句“卧柳自生枝”中的“自”为同一意义。

张九龄最著名的七绝十首诗

张九龄最著名的七绝十首诗

张九龄最著名的七绝十首诗
张九龄是唐代文学家,他的七绝诗作品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十首诗包括:
1.《秋夜将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
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3.《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
夕起相思。

5.《己亥岁除夜作》: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
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7.《宫词》:春宫绕画楼,九重帘幕幽。

烟销凤凌九重寒,雪
满龙堂侧一丛。

辇路欲通南国远,翠华惊动儿童梦。

8.《春日》:胜地无分上下,花季只应东西。

9.《感遇十二首·其一》:还君明珠弟,恨不嫁与伊。

10.《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张九龄的诗《感遇》

张九龄的诗《感遇》

张九龄的诗《感遇》张九龄的诗《感遇》《感遇》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张九龄的诗《感遇》,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原文【其一】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3,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其二】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其三】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7。

侧见双翠鸟8,巢在三珠树9。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10?美服患人指11,高明逼神恶12?今我游冥冥13,弋者何所慕14!【其五】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其六】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15。

可以荐嘉客16,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17,此木岂无阴。

【其八】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其九】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其十】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18。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19。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20。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21。

白云在南山22,日暮长太息23。

【其十一】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其十二】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张九龄的诗以及分析

张九龄的诗以及分析

张九龄的诗以及分析张九龄的诗文多采用隐晦曲折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讽喻时政,抒写情怀,虽有感慨之辞,但怨而不怒,情致深婉,感慨颇多,诗文风格质朴简约。

(一)感遇【唐】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赏析】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融景生情,就地取材,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

“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是一转折。

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显然,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敬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写得最好的十首古诗

写得最好的十首古诗

华章绮丽: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杰出的十首古诗导言:中国古代文学以其千年传承的辉煌历史而闻名于世。

其中,古诗作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茫茫古诗海洋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堪称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首最杰出的古诗,这些诗歌以其华章绮丽、情感真挚而被后人推崇。

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以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将人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造成了强烈的共鸣。

二、《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雄浑的意境展示了诗人的胸怀和抱负,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前进、奋发向上的追求。

三、《送东阳马生序》-杜甫对海而唱秋风词,谈笑风生试剑图。

朱国河汉情无限,玄都观北横干吏。

这首诗是杜甫为了送别朋友而作,通过描写马生的品质和才华,展示了古代官场的虚伪和人情冷暖,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四、《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春天的意象,同时凸显了生命的脆弱与芬芳,给人一种启发和思索的余韵。

五、《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以雪的形象象征了孤独与寂寞,通过艺术手法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洞察力。

六、《登高》-杜牧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以登高的方式,以巧妙的对比手法展示了高远壮丽的自然景象,同时抒发了对浮华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纯洁的向往。

七、《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今夕复何夕,共此时短期。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妾下窥私。

这首诗以对月的思念情感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与挚爱分隔两地的离愁别绪。

诗中艳丽动人的描写和深情厚意的表达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八、《行路难》-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感遇张九龄唐诗三百首开篇之作

感遇张九龄唐诗三百首开篇之作

感遇张九龄唐诗三百首开篇之作
《感遇》是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三百首》中的开篇之作。

这首诗以兰草和桂华作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的兰草和桂华都是象征着高雅、纯洁和美好的意象。

兰草在春天时分繁茂而翠绿,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桂华则在秋天时分皎洁而明亮,散发出清新的香气,象征着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追求。

诗人通过兰草和桂华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会遭遇各种不同的境遇。

但是,无论境遇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高尚,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张九龄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才华和魅力,为《唐诗三百首》这部经典之作开了一个好头。

《感遇兰叶春葳蕤》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兰叶春葳蕤》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感遇兰叶春葳蕤》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感遇兰叶春葳蕤》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感遇·兰叶春葳蕤》张九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

【经典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翻译赏

【经典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翻译赏

【经典诗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翻译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草木的生长自有自己的天性,并不是希望让美人来欣赏攀折的。

[出自]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兰:此指兰草。

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华同“花”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译文1:春天里的幽兰春天里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展现出了勃勃生机,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青春时节。

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它们的天性,那里会希求观赏的人来攀折呢!译文2: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译文3:春日里兰叶生机旺盛,秋天桂花多么皎洁。

它们欣欣向上一派生气,使春秋两季成为美好时节。

有谁能知道山林中的隐士,从风中闻到了芳香因而产生了慕悦。

草木如有此心,哪里稀罕每人来攀折?赏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

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

历来受到评论家的重视。

高在《唐诗品汇》里指出:“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淡,体合《风》《骚》,??乎盛唐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

这种互文,实际上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括全株而言。

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

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中秋明月最美十首诗

中秋明月最美十首诗

中秋明月最美十首诗1、最雄浑的中秋诗词《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

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2、最寂寥的中秋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3、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

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

李白描写月亮的作品真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当然大部分不是写中秋的。

4、最亲情的中秋诗词《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

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5、最清冷的中秋诗词《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

唐诗宋词选读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诗歌鉴赏

唐诗宋词选读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诗歌鉴赏

诗文赏析
诗意: 首联:望月怀远 自然浑成。
颔联:流水对,自然流畅,古诗气韵。 颈联: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尾联:构思奇妙,意境幽清。
首联: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起句“海上生明
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 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 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 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 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 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 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 《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 《水调歌头》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 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 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 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 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 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
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 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 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 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自 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 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尾联: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
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 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 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 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 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 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 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 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