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鉴赏-王南南

合集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玉器篇 ppt课件

中国工艺美术史玉器篇  ppt课件

红山文化
• 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
• 玉龙
红山文化
• 龙形玉璜
红山文化
• 龙形玉佩
红山文化
• 龙形佩
红山文化玉璧
• 这件红山文化玉璧方形而圆角, 器缘略有残缺,长15.9厘米、宽 14.4厘米,孔径6.4厘米,厚0.8厚 度。璧内外缘磨薄,一边有双孔, 孔间距3.2厘米。孔系对钻而成, 有移动痕迹。器身正而微凸并打 磨光滑,背面较为平整,通体素 面无纹饰,因此可称素面玉璧。 其色黄绿中泛白,且有白色絮状 物和稀疏的黑点.透明度虽不高, 其温润的玉质却让人爱不释手。 这件玉璧的玉料系岫岩透闪石玉, 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同类形状 中最大的玉璧。其年代距今约 5000年,造型是典型的红山文化 玉璧。
中国出产玉石的地方
• 辽宁玉石有三个品种,其中两宗全国出名;一是代表我国岫岩玉鼻祖 的岫岩县玉石,简称岫玉岫岩玉呈碧绿色、绿色、淡绿色、灰色、白 色、黑灰色、花色、黄色,透明度较好。一是阜薪的玛瑙玉石。
• 新疆玉石分为和田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黄玉等。 上品羊脂玉有两种色泽,以无瑕、点、绺的仔玉为贵。羊脂白仔玉呈 蜡质光泽,有羊油脂白状,温润宜人,多出产在新疆和田的玉龙喀什 河和喀拉喀什河流域。还有一种略带青灰色的羊脂玉,温润可人,有 强烈的蜡质感
•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玉斧
玉串饰
• 良渚文化类型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玉器代表文 化
• 北方代表:红山文化
• 南方代表:良渚文化
• 中原代表: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龙
• 中华第一玉龙
迄今最早的玉龙,造型 奇特
黄玉猪龙
• 红山文化玉器
猪龙同体是吉祥神, 以祈雨求丰年,浑 厚粗壮而神秘。

古玉界:南越王墓最详细出土玉器资料!

古玉界:南越王墓最详细出土玉器资料!
透雕龙凤纹重玉佩透雕体态轻盈的龙凤饰以卷云纹造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满有力龙凤均有呼之欲出之态确是玉饰精品
古玉界:南越王墓最详细出土玉器资料!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饰品有130余件。例如,犀形玉瑛,整体作透雕形的犀牛,呈蹲曲不想状,全身肌肉隆起,充满生机活力。双龙纹玉瑛,对称的双龙头,张口鼓目,饰以透雕云纹,形象生动。透雕龙璃纹玉环,双面透雕二龙二兽的优美造型,十分别致。透雕龙凤纹重玉佩,透雕体态轻盈的龙凤,饰以卷云纹,造型饱满有力,龙凤均有呼之欲出之态,确是玉饰精品。

试论通辽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

试论通辽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1 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的造型特点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图1)是典型的春水玉代表作品。

春水玉造型多样,有椭圆形,如北京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去皮镂空玉器、藏青玉镂空环托鹃玉器以及傅忠谟藏镂雕葵花嵌饰等均为椭圆形造型;有三角形,如北京房山石尊墓出土的三角形玉佩和镂雕花蕾玉佩等均为三角形;有长方形,如奥里米出土的镂雕牵牛花佩和黑龙江中心出土的玉石飞天等均为长方形。

这些玉器主要是根据题材内容来确定最终造型,既能体现工匠的艺术才能,又是具有代表性的玉器作品。

就元代玉雕的雕刻水平而言,承袭北宋,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该类玉雕的镂雕技法高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层次分明,尤其是花鸟禽兽玉佩。

该玉佩结合了不同的技法,以浮雕的方式突出玉佩重点,以阴影部位刻画细部。

春水玉是一种具有特色的玉器,经专家鉴定,尽管春水玉的大部分作品内容一致,但在表现形式上仍有很大的差异,能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采用环托的表现形式,尤其是攫天鹅的瞬间最能激发观众的兴趣。

工匠经过长期细致的生活观察,才创造出这类具有境界的作品。

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以海东青捕捉天鹅为题材进行构图,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春秋季的狩猎生活。

以往人们对此不甚了解,理解多有片面性,自从杨伯达等人根据故宫所藏文献考察了这类玉器存在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之后,春水玉就被视为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玉种,受到社会学者的高度重视。

春水玉早期可追溯到辽代契丹族传统游牧狩猎的文化习俗,在金代和元代广泛流行。

从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的组图上看,特征鲜明,情节刻画细密,形神兼备,雕刻技法高超,前后演变线索清晰,是元代时期重要玉器作品和具备典型时代特点的标准断代器。

常见的玉器分三类:①构图简单,通常以浮雕和透雕技术雕琢海东青啄天鹅的图案,将天鹅与海东青联结在一起,置于椭圆环托中,少量雕琢为海东青捕捉天鹅无环托的背景物象,这种构图方式多出现在金代春水玉中,也是早期春水玉的主要构图方式。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

中国玉器鉴赏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玉人头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乳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高4.5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淡黄色。

体扁平,顶部微呈弧形,两边斜直,刃部较宽,两面刃,较锋利。

顶端一圆形穿孔,两面钻透。

四边较薄,中间较厚,通体磨光。

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出土。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长17.8厘米厚0.9厘米刃宽7.2厘米孔径1.2厘米穿孔玉斧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青色。

长方形,顶端平整,两侧斜直,刃部较宽,两面磨刃,略呈弧形,四边较薄,中间较厚。

通体磨光,靠近顶端有一圆孔,两面钻透。

此件制作精致,是权力或财富的象征物,为部落首领所占有。

1960年山东曲阜出土。

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璇玑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玉质泛白色。

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

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

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

是观测天象之器,或是织机上某一部件,有待研究。

1978年山东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径8厘米人面纹玉佩饰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墨色。

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

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

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

山水滕县出土。

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高3.2厘米宽3.9厘米兽面纹玉(石奔)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

原断为两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另一面较窄。

古玉界: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大图赏析!

古玉界: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大图赏析!

古玉界: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大图赏析!古玉界: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大图赏析!本文为您介绍一组来自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图,用心品味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图所蕴藏的“古玉神韵”,它能大大提高你的审美眼光和鉴赏水准。

经典三国单机王移植手机上了广告古玉界的老藏家都明白,每当判断一件真假未知的古玉时,最后得出一句”缺一口气“或”有一点味道“时,这就是所谓的”神韵“,这是看了大量馆藏实物或图片才能领悟到的真谛,更需要我们玉友用心去感受每一张古玉界馆藏图片所散发的精神和气质,只有形神兼备的古玉,才具备神韵特质!展开剩余93% 龙形玉佩战国长8.5厘米、宽7.8厘米、厚0.4厘米西安市雁塔区吴家坡出土在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现代仿品的”加工工艺“,比如阴刻线有较多崩口,钻孔起白粉,螺旋纹有规律可循的基本断定是现代仿品;多看有确切出土根据的馆藏实物和高清图片的”造型和纹饰“,逐步掌握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风格,假如根据馆藏克隆的器物,在商代风格的古玉上出现了汉代纹饰,基本可以断定是仿品;玉器入土后受相连物质的沁染产生的色质变化叫”沁色“,要多看馆藏品高清大图,仔细分辨人工染色和用玉料天然受沁的部位或僵皮制作的各式高仿品。

秦式龙纹工字形管衔环玉饰战国长5.2厘米、宽3.1厘米、厚1.2厘米 1982年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战国墓出土韘形玉佩西汉高4.4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 1992年西安市未央区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谷纹玉璧汉直径16.4厘米、孔径5.7厘米、厚0.4厘米 1971年西安市未央区红旗机械厂出土玉龙首唐长18厘米、宽7.4厘米、高10厘米1980年西安市雁塔区曲池遗址出土玉燕西周长3.8厘米、宽2.2厘米、厚0.4厘米 1975年西安市长安县张家坡出土龙首弦纹玉带钩战国长20厘米、宽3厘米 1981年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西梁果村汉建章宫遗址出土谷纹玉剑镡西汉长5.4厘米、宽2.7厘米、厚2.7厘米 1975年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汉墓出土螭纹玉剑璏西汉长7.9厘米、宽2.1厘米、厚1.1厘米 1981年西安市灞桥区新筑北窑大队出土玉戈商长31厘米、宽8.1厘米、厚0.7厘米、孔径0.8-1.2厘米 1975年西安市灞桥区老牛坡商代遗址出土玉猪汉长13.5厘米、高5厘米、1989年西安市雁塔区山门口村汉墓出土玉舞人汉左侧玉舞人高10.5厘米、右侧玉舞人高10.2厘米、两者皆下宽7.8厘米、衣摆厚度6.1厘米 2010年西安市长安区汉宣帝杜陵遗址出土玉杯汉 3件玉杯形制相同,其一高13.5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4.5厘米口沿和底沿镶嵌金扣;其二高12.4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4.9厘米口、足没有镶嵌金扣;其三高12.8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4.7厘米口沿、底足边缘共镶嵌4道金扣 2010年西安市长安区汉宣帝杜陵遗址出土玉琮龙山文化高5.4厘米、孔径6.8厘米 1986西安市长安县新旺村出土玉璧龙山文化直径11.7厘米、孔径5厘米、厚0.7厘米 1983年西安市征集鸟纹玉璜西周长7.6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 1972年西安市征集玉蝉秦长4.9厘米宽2.3厘米、厚1厘米 1969年西安市雁塔区北池村秦墓出土玉璋秦长21.3厘米、宽6.6厘米、厚2.3厘米 1971年西安市未央区联志村出土玉圭秦长8.5厘米、宽2.1厘米、厚0.9厘米长7.1厘米、宽2.5厘米、厚0.8厘米 1971年西安市未央区联志村出土鸮形玉佩商长5.3厘米、宽2.5厘米、厚1厘米 1981年西安市灞桥区毛西公社出土玉昆虫西周长3厘米、宽1.5厘米、厚0.3厘米 1978年西安市户县出土韘形玉佩西汉高7.1厘米、宽4厘米、厚0.4厘米 1992年西安市未央区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凤纹玉觽汉长10.3厘米、宽1.7厘米、厚0.8厘米1978年西安市莲湖区红庙坡汉墓出土螭纹玉剑摽汉高5.6厘米、长5.2-7.3厘米、厚2.6厘米 1983年西安市未央区红旗机械厂出土蝙蝠形玉珩北周长12.8-13.3厘米、宽5.5-6.2厘米、厚0.5-0.6厘米 1981年西安市雁塔区小寨北周墓出土镶金玉佩唐高4.2厘米、宽5厘米、厚0.4厘米 1976年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玉花簪头唐长10-11.5厘米、宽2.8-4厘米厚0.2厘米 1981年西安市交通大学内兴庆宫遗址出土“喜上眉梢”玉簪明找那个23厘米、高2.7厘米、厚0.3厘米西安市征集“二龙戏珠”玉镯清直径6.1x7.3厘米、厚1.1厘米 1983年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土胡旋舞纹玉铊尾唐扎根10.1厘米、宽5.2厘米厚1厘米 1981年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出土玉鹰首唐长11厘米、宽6厘米、厚5厘米 1979年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龙纹玉带钩元长14厘米、宽4.9厘米、高4.2厘米西安市雁塔区瓦胡同元墓出土螭龙穿花玉扣环元长7.6厘米、宽6.1厘米、厚1.3厘米1983年西安市雁塔区田家湾村出土龙纹玉带钩明长12.1厘米、宽2.1厘米、高2.7厘米 2009年西安市曲江大道出土鸳鸯纹玉带钩清长8厘米、宽4.1厘米、厚1.9厘米 1980年西安市征集“刘海戏金蟾”玉坠清高4.7厘米、最大径3.6厘米、厚1.7厘米清高4.7厘米、最大径3.6厘米、厚1.7厘米 1982年西安市雁塔区三爻村出土“寿”字蝙蝠纹金耳环清直径3.24厘米、重8.7克 1976年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通大学出土螭纹韘形玉佩清直径5厘米、孔径1.8厘米、厚0.7厘米 1965年西安市雁塔区何家村出土陈乐成玉印汉高1.3厘米、边长1.4厘米西安市未央区张千户出土姚缑玉印汉高1.4厘米、边长1.7厘米西安市征集陈请士玉印西汉高1.3厘米、边长2.1厘米 1992年西安市未央区范南村出土玉麒麟元高4.8厘米、长4厘米、宽1.5厘米 1972年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出土梅花纹玉杯明长11厘米、宽8.5厘米、高3.8厘米、口径6厘米 1980西安市征集镂雕龙形玉炉顶明长4.5厘米高3.6厘米镂空香囊清高1.7厘米、直径6厘米 1983年西安市征集云纹高足玉杯秦高14.5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4.5厘米 1976年西安市秦阿房宫遗址出土总而言之,通过观看西安博物院藏玉器精品,对于广大古玉界爱好者来说,可以提高自己的眼力并去伪存真,这也是我们贯穿一生的追求和使命。

玉见华夏——南阳地区出土古玉精品赏析

玉见华夏——南阳地区出土古玉精品赏析

玉见华夏——南阳地区出土古玉精品赏析文/图:方芳 李历松赏鉴APPRECIATION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之中,豫、鄂、陕三省交界处。

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饶、矿藏丰富,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有先民繁衍于此。

独山矗立在南阳中部,以盛产玉料见称,所产玉料颜色丰富,比重大、硬度高,名为独山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

这为先民就地取材制作工具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南阳也因此成为我国史前时期玉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

距离独山仅2.5公里之遥的黄山遗址,其发现和发掘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被评为“202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实证南阳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便较为发达的玉器制造业。

作为“中原文化与江汉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南阳地区出土的大量精美古代玉器,所涉时间基本覆盖中国古玉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完整地映衬出中国玉文化“物-神-人-物”的发展规律,是探寻先民治玉工艺发展轨迹,探索中国玉文化精神根源,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脉络的重要物证,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汉·双凤出廓玉环直径 8.4厘米、孔径4.4厘米、厚0.4厘米,南阳市拆迁办164号墓出土。

白玉,受沁呈黄白色,质润微透。

环两面皆饰谷纹,廓外上琢“山”字凸饰,凸饰中间钻一孔。

左右出廓各饰一凤,凤高冠,勾喙,长尾046玉的等级化、礼仪化促进治玉水平原始社会时期,就地取材制作石器是人类生产实践的重要内容。

黄山遗址距今 6000-7000年前左右,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陶器等生产工具,其中玉制生产工具数量和种类最多。

在制作石质生产工具及装饰物的过程中,先民受原始审美意念驱动,逐渐认识到其中一些石头更加温润而有光泽,慢慢产生了以美石为玉的观念,辨别出“石之似玉”者与“石之次玉”者,玉的概念渐臻当今真玉范畴。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水平持续提高,玉从“美”的象征成为巫觋手中的圣物,用来沟通神灵与感应天地,为人们求得庇佑。

魏晋南北朝玉器与玉文化

魏晋南北朝玉器与玉文化
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魏晋南北朝玉器的保 护和传承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一些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开始 致力于收藏和研究魏晋南北朝玉器。
创新与发展
当代的玉雕师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将现代审美观念和科技手段融入到玉器创作中,使魏晋南北 朝玉器的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魏晋南北朝玉器对后世玉器的影响
1 2 3
工艺传承
魏晋南北朝玉器在工艺上承前启后,既继承了汉 代玉器的传统,又为唐宋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艺术风格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艺术风格独特,对后世的玉器 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表现人物和动物 形象方面。
文化内涵
魏晋南北朝玉器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 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对后 世的玉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审美价值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审美价值高,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展现出高 超的艺术美感。
文化内涵
魏晋南北朝玉器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信仰等影响,表现出浓厚的文 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同时,玉器也是当时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具有重要的 社会意义。
04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影响与价值
制作工艺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制作工艺精湛 ,主要采用线刻、浮雕、镂雕等 工艺手法,表北朝玉器的造型与纹饰
造型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造型独特,以人物 、动物、植物等形象为主,形象生动 ,富有生活气息。
纹饰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纹饰丰富多样,有 云纹、莲花纹、龙纹、凤纹等,寓意 吉祥如意,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神话色 彩。
如玉佩、玉镯、玉簪等, 用于装饰和美化个人形象 。
葬玉
如玉琀、玉握等,用于陪 葬或保存尸体。

探索铸胎掐丝珐琅与多种工艺结合的美

探索铸胎掐丝珐琅与多种工艺结合的美

探索铸胎掐丝珐琅与多种工艺结合的美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9期摘要: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对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及其制品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金属胎掐丝珐琅制品传入我国之初,在《格古要论》中被称为“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朗嵌”。

景泰年间其名为“景泰蓝”,景泰蓝中的“蓝”并非专指颜色,而是对其所用珐琅釉料的指代。

珐琅又称“佛琅”,是以硅铅丹、硼砂、石英等矿物质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再加入各种呈色剂制成的金属氧化物。

广义的掐丝珐琅工艺包括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胎体、丝、釉料、装饰附件等不同加工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大致分为金属錾胎起线珐琅工艺、金属捶胎起线珐琅工艺、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金属胎露地珐琅工艺、金属胎画珐琅工艺、金属胎透明珐琅工艺、金属胎综合珐琅工艺。

关键词:掐丝珐琅;传统工艺;工艺特征;创新应用;传承工艺0 引言掐丝珐琅也许是历史上第一种珐琅工艺,远早于其他珐琅工艺。

掐丝技术的应用源于金属工匠们为镶嵌形色各异的宝石而用金属丝制作的金属包边。

由于漂洋过海从遥远的国度进口五颜六色的宝石相当困难,于是金属工匠们发明了一种丰富色彩的方法:用石英磨成粉来代替宝石。

尽管当时已经掌握了石英釉料的配比和简单的熔化技术,但是早期的匠人想让珐琅制品保持光彩不褪色仍然十分困难。

掐丝珐琅通过掐丝可以有效防止珐琅釉的破碎和脱落,这是因为通过金属丝将釉面分割成更小的珐琅区域,增加了金属的约束力,限制了珐琅的变形。

掐丝珐琅在古代因每个民族文化的不同在不同地域会出现不同的设计风格。

中国在元代引进掐丝珐琅技艺,早期的风格很接近阿拉伯国家的风格,到明代造型和纹饰都变成了东方地域风格,清代由于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掐丝珐琅的器物和纹饰出现很多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风格。

在现代全球文化碰撞的情况下,掐丝珐琅工艺设计与制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运用空间更加广阔。

掐丝珐琅因特殊的工艺特征和璀璨的色彩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掐丝珐琅也有不足。

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在东瀛——林巳奈夫《中国古玉的研究》评介

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在东瀛——林巳奈夫《中国古玉的研究》评介

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在东瀛——林巳奈夫《中国古玉的研究》评介潘守永【期刊名称】《东南文化》【年(卷),期】1993(000)002【摘要】<正>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者,日本京都大学的考古学教授林巳奈夫先生,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突出的。

他在中国青铜器研究上的显著成绩足以使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中国学者汗颜。

八十年代以来,他除了仍致力于中国青铜器的探索外,其精力逐渐转向了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

所谓中国古玉是指汉代以前的玉器,内容丰富而庞杂。

经过十余年的钻研,他在此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这一成绩又是如此突出,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十余年来,林巳奈夫先生勤于探索,于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多有创获。

他的这些成果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的,相继刊载于日本京都大学的《东方学报》等杂志。

由于跨越时间较长,查找起来颇为不便。

1991年,作者将已发表的重要论文辑成《中国古玉的研究》一书出版(《中国古玉研究》<日>,本吉川弘文馆,1991年,600页),大大方便【总页数】2页(P205-206)【作者】潘守永【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系;硕士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5【相关文献】1.“软实力”理论的创新及其对中国发展的思考——基于对“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访谈的研究 [J], 刘佳;常绍舜2.拉曼光谱技术在中国古玉、古玉器鉴定和研究中的应用 [J], 赵虹霞;干福熹3.早期喜玛拉雅研究经典——大卫·施奈格尔夫《喜马拉雅朝圣:藏族宗教研究》评介 [J], 才贝4.硕果卓著学界楷模─—记林巳奈夫教授 [J], 林华东5.中国玉器研究的最新成果——评《中国古代玉器》 [J], 石兴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南越王博物院藏)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南越王博物院藏)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南越王博物院藏)
图/南越王博物院提供
1983年发现的南越文王墓出土了1000多件(套)珍贵文物,包括244件玉器。

在这些玉器中,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显得尤为突出,堪称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完美诠释。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出土于墓主头部位置。

玉佩为青白玉,部分受土沁呈黄白色,尽管相隔千年,这件玉佩仍保持着温润的美玉特点。

器身以透雕工艺雕成镂空状,呈重环圆璧形,以圆环分隔为内外两圈。

内圈居中透雕一游龙,游龙器宇轩昂、矫健有力,正目视前方,前后爪与龙尾伸出外圈,衬托出了游龙的中心位置。

外圈透雕一只凤鸟,站在龙的前爪之上,凤冠和尾羽上下延伸成卷云纹,把外圈空间填满。

凤鸟回眸凝望游龙,龙凤似在喃喃细语,妙韵天成。

具象的龙凤纹与抽象的卷云纹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幅主次分明、和谐生动的“龙凤呈
祥”图。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龙和凤常作为阴阳和谐的标志出现在许多器物上。

在楚文化玉器中,龙凤纹饰是常见的装饰,凡是龙凤配合出现的纹饰,龙必居中,凤则处于附属的位置,这一特点在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游龙戏凤,诸多吉祥寓意通过这块玉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代表着尊贵和祥瑞的龙凤组合寄托了世人对于最美好事物的极致追求。

这件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集精巧的镂雕技法、疏密得宜的纹饰布局以及美好吉祥的和谐寓意于一身,在南越王墓的诸多汉玉精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南越王博物院的院徽造型。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中国国宝级古董玉器欣赏

珍宝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长,宽,厚。

玉料表面经染色呈漆黑色,器身扁而长,一端略宽,有刃,另一端有一孔。

圭两面皆有纹饰,一面中部为阴线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一面的主体纹饰同前一面大体相同,下方有一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面纹。

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玉圭,对这件玉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玉圭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人首佩,长,宽,厚。

佩玉料呈青黄色,局部有褐色斑,片状,边缘略薄,两面图案相同。

作品上部为一只展翅之鹰,鹰头侧转,双爪下垂各抓一人首。

作品为镂雕,鹰身上的一些装饰纹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这些工艺同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类似。

同样题材的镂雕玉器在上海博物馆及天津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带有类似的鹰鸟纹图案的玉圭在一些博物馆也有收藏,有的学者推测这些作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造。

此佩图案较复杂,鹰翅上端与人首间装饰的含义尚不明确,作品表现的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氏族图腾,鹰是氏族的徽号,而鹰爪抓的应是战败的敌人之首级。

玉花斑弧刃斧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丽的本色。

斧的表面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刻图长方形板,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宽,厚。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的解说词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的解说词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的解说词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品,它以玉石为材料,经过精湛的雕刻工艺而成。

首先,我们来谈谈它的外观特点。

这件玉佩采用了透雕工艺,将龙凤纹样栩栩如生地雕刻于玉石之上,展现出细腻的纹理和精美的工艺。

龙和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分别象征着男性和女性的美德和力量,因此这样的纹饰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体现。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历史意义。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不仅是古代贵族的饰品,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玉佩被视为吉祥物,具有驱邪避害的寓意,因此被佩戴在身上以求得平安吉祥。

同时,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赋予了高贵和纯洁的象征,因此玉佩的制作和佩戴都受到了特殊的重视。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它的艺术价值。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不仅在工艺上体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更在艺术上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其精湛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得这件玉佩成为了艺术收藏家们追逐的珍品。

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古代工艺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总的来说,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不仅在外观特点上展现出了精湛的工艺,更在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上具有了深远的内涵。

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玲珑奇巧 温润有方

玲珑奇巧 温润有方

玲珑奇巧温润有方作者:王雪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2期摘要:玉带钩兼具装饰与实用的功能,造型多样,玉带钩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初始期、发展期、鼎盛期、回升期四个时期。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玉带钩几十余件,年代以战国及清代时期的居多,这些馆藏的玉带钩大都选料上乘,纹饰精美。

关键词:玉带钩;钩头;龙首;苍龙教子带钩古称“犀比”,是古人革带连接所用的挂扣。

革带是古人腰带的一种,多以生革制成,故称为革带。

革带质地生硬厚实,使用时需借助带头将首尾两端扣连,为方便使用,带头通常被制成钩状,即为带钩。

带钩兼有实用与装饰双重功能,材质丰富,以青铜铸造居多,也有以金、银、铁、玉等制成的。

其中,玉质带钩是较为珍贵的一类,早期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和使用。

玉带钩一般由钩首、身、钮三部分组成,钩首位于器之一端并向上弯曲成钩,钩身正面为钩面,多有纹饰,钩身一般有一钮[1],纹饰以兽纹、龙纹、虎纹、蟠螭纹、鸟纹、卷云纹、几何纹等较为常见。

带钩的起源与服饰有直接关联,起初是作为实用品出现的,原有的革带为皮质,质地坚硬,不易解开,带钩应运而生。

关于带钩的出现,国内外考古学界都有过一些研究,其使用方法一般是先将钩钮揿入右手一端的带孔,钩首向外,然后以钩首勾联左手一端革带的带孔,便完成了固结腰带的过程。

带钩的用途目前已知的有束带、佩器、佩物、佩饰四种[2]。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君子比德如玉”“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观念,佩玉成为君子的象征,也是权力的象征。

玉带钩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初始期、发展期、鼎盛期、回升期四个时期。

可能是初始期的玉帶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整体以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是古玉带钩制作的初始状态。

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挖掘未有玉带钩出土,也没有传世玉带钩的实物。

春秋至战国时期是玉带钩发展的成熟时期,《左传》中有“置射钩而使管仲相”成就了齐桓公的千古霸业的记载。

战国时期玉带钩已形成了钩首、钩身、钩钮的基本结构。

古玉之六器—玉圭(青圭礼东方)

古玉之六器—玉圭(青圭礼东方)

古⽟之六器—⽟圭(青圭礼东⽅)六器,即六⽟,古代祭祀时所⽤的六种⽟⽯。

《周礼·春官·⼤宗伯》:'以⽟作六器,以礼天地四⽅。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以⾚璋礼南⽅,以⽩琥礼西⽅,以⽞璜礼北⽅。

'这⾥是六种⽟⽯,除其中苍璧外,其余为五⽟,也称“五瑞”,⽤来祭祀五⼈帝及五⼈神,配以五⽅之⾊。

⽟圭,古⽟器名。

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的⽟制礼器。

为瑞信之物。

长条形,上尖下⽅,也作“珪”。

形制⼤⼩,因爵位及⽤途不同⽽异。

《周礼春官典瑞》有⼤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

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下⾯我们来欣赏⼀下各个历史时期出⼟的⽟圭:新⽯器时代出⼟⽟圭⽟料表⾯经染⾊呈漆⿊⾊,器⾝扁⽽长,⼀端略宽,有刃,另⼀端有⼀孔。

圭两⾯皆有纹饰,⼀⾯中部为阴线兽⾯纹,兽⾯的上、下⽅分别饰阴线绳纹及成组的凸线,另⼀⾯的主体纹饰同前⼀⾯⼤体相同,下⽅有⼀组凸线构成的变形兽⾯纹。

⽬前为⽌,考古发掘中尚未发现有类似凸线纹饰的⽟圭,对这件⽟圭的制造年代,学者多有推测,⼀些学者认为,⽟圭应为新⽯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夏代出⼟⽟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软⽟。

顶端呈等腰三⾓形,宽于饼端,两翼稍薄,磨成钝刃状,两侧尝遍斜收,底边平直。

顺向平置于死者胸腹间,尖端朝向墓主⾜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阳起⽯软⽟,边缘半透明,器表抛光。

顶端稍宽于柄端,顶缘近似弧刃,但中部出⼀突尖,形成不甚明显的、两腰呈弧线的三⾓形。

两侧单⾯刃。

墓中纵向平置于墓主头⾻右侧。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扁长体,底平直,⾸有刃。

腰际两侧有对称凹⼝,背⾄⾸部渐薄。

有⼀孔。

两⾯均有切痕和⾃然裂纹,刃残。

此件⽟圭精巧。

可随⾝携带,实⽤性强。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条形,未开刃,⼀孔。

⼀侧有半圆形凹缺,近凹处有⼀长切痕,完整。

此件⽟圭⼩巧,有已⽤功能,有改制痕迹。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体扁长,⼀边平直,⼀边有刃。

低圆弧形有孔。

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鉴赏之玉器鉴赏

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鉴赏之玉器鉴赏

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鉴赏之玉器鉴赏姓名:朱江波学号:07310124院系:数学系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鉴赏之玉器鉴赏朱江波(07310124)(东南大学数学系,南京210094)摘要:本文是本学期学习的一个缩影,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多种多样,从陶器、瓷器到青铜器、玉器,不胜枚举。

本文选取了玉器作为讨论重点,着重介绍了玉器的一些基本常识、功能以及一些简单的鉴别玉器的技巧。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a microcosm of the semester,the ancient Chinese art is various,from pottery, porcelain,to bronzes,jade,too numerous to mention.Thispaper selected as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jade,introduce some of thebasic knowledge,capabilities, and some simple techniques to identify jade.关键词:玉器、硬玉、软玉Keywords:Jade,jadeite,nephrite一、玉器简介玉器,是指用玉石雕刻成的器物。

其材质主要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

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因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

硬度为莫氏6.75-7度,比重3.2-3.3。

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钠和硅酸铝,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

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周曙光
【期刊名称】《管理学刊》
【年(卷),期】2004(017)002
【摘要】中国古代玉器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丽遗产.古代玉器作为物质文化被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装饰、医药等领域;作为精神文化,以玉喻德,为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古代玉器在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史中发挥了其他艺术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周曙光
【作者单位】新乡市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新乡,4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
【相关文献】
1.从先秦时期的山西葬玉看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J], 赵子敬;
2.古代玉器的用途及其文化内涵 [J], 李晓庆
3.浅析中国古代玉器的审美文化内涵 [J], 李勇
4.中国玉器研究的最新成果——评《中国古代玉器》 [J], 石兴邦
5.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在东瀛——林巳奈夫《中国古玉的研究》评介 [J], 潘守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玉的发展过程多受帝王玉的制约和影响,有的玉器兼 有帝王玉和民玉的两重性格,一时难以划清归属。从这 一角度来看民玉的玉质、工艺、艺术水平远不及帝王玉, 但其民间艺术风格还是有迹可寻的。
长达4000年的王玉艺术经历了象征主义(夏、商、 周三代)、现实主义(秦汉-元)和拟古主义(明清)三 个阶段,历朝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时代风格,总
中国玉文化有着一万年的萌生发展的悠久历史, 即万年玉文化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用玉历史最 为久远的民族,玉器可以当之无愧地誉为中华文 明的第一块奠基石。玉器在中国史前社会发展进 程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使之成为中国文明起源 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 ,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 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
历史悠久,绵延不断 玉器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
玉从很早就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的内 在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人们对玉的 崇敬和热爱始终未变,其传统绵延不断,传承至 今。
中国玉和玉器在世界享有盛誉,世界上许多 国家和民族一看到玉就想到中国。
玉器具有无穷的魅力,她能为不同文化、不 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所接受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是迄 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磨光真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
甘肃省博物馆 王南南
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史
玉器的定义 玉材 琢玉工艺 玉器发展史 历代特征 器型纹饰工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辨伪
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史
一部中国玉器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
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构成的一个重 要基因。玉器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万年的历程, 在这么悠久的岁月中,罕有一件器物有如此旺盛 的生命力,几经兴衰,再度繁荣时却更加辉煌。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玉器为中国迄今所知年 代最早的玉器。在玉料的选择、造型特征和雕琢 工艺等方面均开创中国玉文化之先河。8000年前 的兴隆洼先民已经具有了鉴别玉材的能力,能够 将玉材从石材中分辨出来,并因材质的大小、优 劣雕琢成不同形态的玉器,无疑在使玉器进入人 们生活的进程中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由此印证 中华民族崇尚美玉的传统文化观念始于史前时期, 并一直延续、影响至今。
的趋势是工艺性、装饰性逐步减弱,而雕塑性、 绘画性显现的更加清晰。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 功,建立共和,取代了君主制政权,彻底地结束 了帝王玉的历史,开辟了民玉的新阶段,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民玉注入了“全民共享、
雅俗共赏”的新内涵,并推动其迈进空前繁荣的 崭新时代.
( 距今10000 —距今4000年)
巫统治着野蛮的史前的氏族部落或群 体社会。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少数群体, 我国的巫赋于玉以“神物”的物神性能, 使玉与一般的物质加以区别,并以玉雕琢 玉神器以之事神,与天界沟通,巫事神, 领受神的旨意,统治部落之众。
从石头之中剥离出来的玉,巫为其注入了神性, 使玉成为巫手中的一种工具,控制了人们的思想, 掌握了部落的政治、军事、物质分配、生产等权
力,逐步演变成了政权,出现了王权。
巫玉阶段不仅时间长达6000年,更重要 是玉成为维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关键物 质,离开巫、离开玉、离开神,我们祖 先就不可能在朦昧的条件下创造出,由 野蛮走上文明的史前社会,玉器随着巫 所创造玉文化,迎来他的第一个发展高 峰。
二、王玉阶段 (夏商周-清 公 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
玉除了为帝王朝廷专用之外,由于工商业发达,玉器的 商品化生产,工商、富户人家置朝廷禁制而不顾,从店 铺购置玉器用于喜庆、佩戴、文房、宴饮、鉴赏、收藏 等物质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 民玉是商品玉,没有礼 玉的基因和约束,与王玉不同,但在生活用玉上,出现 渐趋混同的现象,有时不易廓清。民玉的特点是以民本 思想为指导,与民间生活更加贴近,有着生动清新的艺 术风格。分为仿古与时作两大类作工趋向简化,精者较 少,但流传至今的精品较多。
孔子主张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 乐、忠、信、天、地、德、道。
东汉许慎又精炼为五德:仁、义、智、勇、 洁。
孔子及儒家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即进一
步将玉从神灵那里解放出来,交给“君子”, 作为德的载体。“君子比德于玉,用以作佩, 无故玉不去身”。
三、 民玉阶段(宋一清 公元960—1911年)
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和审美情 趣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其他任何古器物无法比拟的。 玉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和统治思想的象征 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使它成为一种超自然物 品,被赋予人文之美 特殊的治玉工艺
万年的中国玉文化经历了巫玉——王玉——民玉 的三大阶段。
一、巫玉阶段
王战胜巫,掌握了最高统治权力,朝廷 掌握着生产、使用玉、玉器的大权。此时 以瑞玉为首,祭玉为辅,说明王玉是以人 本主义为主旨,神权衰微,巫玉神器消失。 三代王玉到了秦汉衍为帝王玉。玉器的主 要功能为礼器(“六瑞”、“六器”、“敛 玉”)、仪仗、工具、用具、器皿、佩饰、 人物、动物等等。
玉德是三代玉文化和玉器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和支撑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