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四年级数学下-第6课时乘法分配律-人教
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运算律第6课时《乘法分配律(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6.《乘法分配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探索,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进一步熟练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能根据算式的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在实际问题中自觉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进一步熟练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学生回忆、汇报。
)预设: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作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a×(b+c)=a×b+a×c。
(教师板书字母表示形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一)巩固乘法分配律标准形式的应用出示【课前学习任务】。
(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算法。
)125×(4+80)=125×4+125×80=500+10000=1050026×57+43×26=26×(57+43)=26×100=2600师:第一个算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你是怎么想到的?预设:观察题目中的数据,是125与4和80这两个数的和相乘,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125分别和这两个数相乘,使计算更简便。
师:第二个算式又是怎样简便运算的呢?预设:观察题目中的数据,是26分别与57和43相乘,然后积再相加,想到57和43相加正好凑成整百数,所以可以逆用乘法分配律,这样就能很快计算出结果。
师:同学们,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要注意什么?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首先要看算式的形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是一个数分别和两个数相乘再相加;然后找出数据特征,接着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4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优秀4篇】《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埋伏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6×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100+50=150(人)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a×(b+c)=a×b+a×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5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我的说课流程是:说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说板书、课堂评价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含两个信息窗,主要内容有: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延续。
这节课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背景素材,通过对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的相遇信息,由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发现和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将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1、通过复习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多种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一些规律都是从一般规律概括出来的。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索、验证、理解乘法分配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
4、让学生了解简算在实际生活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简算意识。
学情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对这方面的经验学生已有了积累。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模式:七步式对话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搜集资料,极大的扩充了课上有限的40分钟的时间。
第6课时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与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与应用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27-29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活动,经历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的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感受数学规律的重要性。
3.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会乘法分配律及其拓展知识的简算作用,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增强应用意识。
4.欣赏数学运算的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会用乘法分配律及其拓展知识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枣庄交通非常的便利!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纵贯南北,尤其是铁路运输繁忙而又高效,为了解决铁路长途客运紧张的状况,我国早就研制了双层旅客列车。
大家看,这是途经我们枣庄西站的一列双层列车。
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上层车厢有12节,每节车厢能坐102人。
下层车厢也有12层,每节车厢能坐98人。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上层车厢和下层车厢一共能坐多少人?教师及时引导也就是问:这列火车最多能乘坐多少乘客?学生独立解决。
预设:方法一,102×12+98×12,分别求出上层车厢和下层车厢的总人数,然后再相加就是这列火车的总乘客数。
方法二,(102+98)×12,先算一个车厢的上下层一共的总人数,再乘车厢数即这列火车的总乘客数。
教师:这两种算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预设: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可以划等号,恰好满足乘法的分配律。
教师:谁来说一说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公式。
教师板书:(a+b)×c=a×c+b×c(为了和下面学习的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做对比)(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上层车厢的总人数比下层车厢的总人数多多少人?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2020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第3单元-第6课时 乘除法的简便运算+习题
3 运算定律第6 课时乘除法的简便运算RJ四年级下册课后作业探索新知课堂总结当堂检测(1)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2)除法的运算性质1课堂探究点复习导入2课时流程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探究点1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我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一打”是12个。
(1)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1)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12×25=____运用乘法(分配)律:(a+b)×c=a×c+b×c请同学用自己最快的方法算出结果。
12×25=(3×4)×25=3×(4×25)=3×100=300(个)12×25=(10+2)×25 =10×25+2×25 =250+50=300(个)方法一:方法二:哪个方法更好?提示:在计算12×25时,把12分解成3×4或10+2,都体现了分解的数学思想。
归纳总结:乘法的简便算法: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是25(或125),可考虑将另一个因数分解成4×()或8×(),再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接近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可将其分解成10±()、100±()、1000±()……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讲解源于《点拨》)小试牛刀(选题源于教材P29做一做前两题)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5×5×20 25×(4+8)=35×(5×20) =35×100=3500=25×4+25×8 =100+200=300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选题源于教材P30练习8第6题)2.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ppt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名同学参加 了这次植树 活动?
(4+2)×25 = 4×25+2×25
= =6×(4+252)×25
4×=12050++25×0 25
=150(人)
=150(人)
= 想一想:25 ×(4+2) 25×4 +25×2
(200+4) ×25 = 200×25+4×25 (8+10) ×125 = 8×125+10×125
小组讨论:上面式子 当中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 点?右边有什么共同点? 你能发现等式中的规律吗?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
= (4+2)×25 4×25+2×25
= 25 ×(4+2) 25×4+25×2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 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 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 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a+b) ×c=a×c+b×c a×(b+c) =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 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 分配律。
二、填一填
(10+7)×6= 10 ×6+ 7 ×6 8×(125+9)=8×125 +8×9 7×48+7×52=7×(48 +52 ) 34×72+34×28= 34 ×( 72 + 28) (x+y) ×z= x × z + y×z
一、做一做,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判断正误:
56×(19+28)=56×19+28 (×) (25+7)×4=25×4+7×4 (√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精品课件
(2)545 – 167 – 145 =545-145-167 =400-167 =233
(3)487 – 187 – 139-61 (4)169-25-25-50
= (487 – 187) – (139+61) =169-(25+25+50)
=300-200
=169-100
=100
=69
四 巩 固 练 习 教材P22T3
六拓展练习
你能试着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数 学问题吗?
1+2+3+4+……+99+100 =(1+100)+(2+99)+……+(50+51) =101×50 =505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运 算 定 律
第3课时 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竞赛: 第一组(男生做) 136-65-35 362-87-113 545-149-251
二探索新知
234-66-34 =168-34 =134(页)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二探索新知
小结: (1)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
去这几个减数的和。即a-b-c=a-(b+c)
66+113+87+34
= (66+34) +(113+87)
=100+200
答:一共花了300元钱。
=300
四巩固练习
教材P22T1 优翼
人教四下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知识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 基础篇 )1、加法运算定律(2个):☆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即:(a + b) + c = a + (b + c)(提醒:运用加法结合律时,要注意把结合的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连加的简便计算方法:①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再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连加的简便计算例题:50+98+50 488+40+60 165+93+35 65+28+35+72=50+50+98 =488+(40+60)=93+165+35=(65+35)+(28+72)=100+98 =488+100 =93+(165+35)= 100+100=198 =588 =293 = 200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即:a – b – c = a – (b + c)注:连减的性质逆用:a – (b + c) = a – b – c = a – c – b☆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即:a-b-c=a—c-b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106-26-74 = 106-(26+74)②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如:226-58-26=226-26-58③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106-(26+74) = 106-26-74连减的简便计算例题: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3、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性质: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模板推荐(3)篇2024年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模板推荐(3)篇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案例1:《合并同类项》一节(实习生上)教师:(讲完同类项的概念并进行练习后,给出书上的引例:有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一个大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很快就用代数式表示出了结果:8n+5n。
怎么计算呢)学生:13n.教师:对,我们计算8n+5n时,可以先将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n 就可以了。
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8n+5n=(8+5)n=13n。
接着教师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练习题。
通过练习,总结出了合并同类项的步骤:(1)找出同类项,(2)合并同类项。
(后面是大量的练习。
)结果,我从作业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x-f+5x-4f=(1+5)x-(1-4)f=6x+3f。
自习课上,我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x-f+5x- 4f=x+(-f)+5x+(-4f)=(1+5)x+(-1-4)f=6x-5f,但是上述错误仍然屡禁不止。
于是,我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发现: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如果我们将它们的系数“拎”出来,在草稿纸上计算,即1+5=6,-1-4=-5,计算过程就可以直接写成x-f+5x-4f=6x-5f。
学生易于理解,错误也少多了。
教学案例2:《去括号》一节(实习生上)教师:(用小黑板给出书上的引例:用火柴搭正方形时,计算搭x 个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的根数的三种不同方法。
)学生思考说出答案:4+3(x-1),4x-(x-1),3x+1。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
4+3(x-1)=4+3x-3=3x+1;4x-(x-1)=4x+(-1)x+(-1)(-1)=4x-x+1=3x+1,发现这三个代数式是相等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变化,从而得出去括号法则。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下册--运算定律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7~3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本单元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建议用7课时教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A第1课时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例1、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1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 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2 正方体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3 长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长+宽)×2C=2(a+b)面积=长×宽S=ab4 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第 1 页共17 页(2)体积=长×宽×高V=abh5 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6 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s=ah7 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8 圆形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1)周长=直径×∏=2×∏×半径C=∏d=2∏r(2)面积=半径×半径×∏9 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10 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第 2 页共17 页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3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识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52+199+24838×125×8×3二、比赛激趣,提出猜想(1)热身赛。
(请看大屏幕,男同学做第一小题,女同学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0×37+10×6310×(37+63)(2)评出胜负。
(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并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10×37+10×63=10×(37+63)(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
(板书:猜想)(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初步了解其中的规律。
)三、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看到这幅图画,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2、(1)谁能估计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2)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的估计是否正确。
(3)(谁来汇报自己的算法)出示两种不同的算式6×9+4×9和(6+4)×9,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设计意图: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为探讨规律做准备。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4、讨论交流: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并交流算式的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5、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人教新课标
《乘法分配律》达标检测1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页例7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七部分习题。
例7教学乘法分配律,教材继续延续植树的情境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让学生依据两条思路列出不同算式解决,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的变化过程,概括出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乘法分配律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理解上,较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都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定律表达式中两部分的意义,加深对定律内涵的理解。
(二)核心能力通过规律的发现、归纳与表达,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模型思想,并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定律内涵,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四)学习重难点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复习任务(1)算一算,比一比(10+5)×5=(8+2)×7=10×5+5×5= 8×7+2×7=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二)课堂设计1.复习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规律。
】2.问题探究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第三单元_第05课时 乘法分配律(教学课件)-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探究新知
回顾与总结
presentation
你能写出几个有那样规律的等式吗? 能写完吗?
我举例: (20+ 30) × 4 = 20× 4 + 30× 4 9× (16 + 14) = 9×16 + 9×14
……
6 × 3 + 4× 3 = (6+ 4) × 3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说明它们为什么相等?
(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达标练习
practice
4.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3) 78×102 =78×(100+2) =78×100+78×2 =7800+156 =7956
➢ 拆加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接近整十整百(大),把 这个因数分成几百加几或者整十加几,比如102=100+2, 再用乘法分配律展开计算。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结合律 (a×b)×c=a×(b×c)
是同一种运算的规律
乘法分配律
(a+b)×c=a×c +b×c (a-b)×c=a×c-b×c
乘、加或乘、减两种运算之间的规律
探究新知
presentation
我会判:
25×8×7
(1) 25×(8×7)=(25×8)×(25×7)
(2)你能把上面的第2小题算式变成应用乘法结合律的算式吗? 90×5×4=90×(5×4)
学习任务四
达标练习,巩固成果
达标练习
practice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28×56
56×(19+28)=56×19+28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练习课(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小数乘小数(2)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重点讲解小数乘小数时的计算规则,包括小数点的定位以及乘积中小数位数的确定。
此外,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规则。
2. 能够准确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并正确确定乘积的小数位数。
3. 能够运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小数点的定位。
2. 乘积中小数位数的确定。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算器。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规则。
2. 新课讲解:讲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规则,重点强调小数点的定位和乘积中小数位数的确定。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展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计算,加深理解。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中的问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规则。
2. 小数点的定位。
3. 乘积中小数位数的确定。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自选一道小数乘小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总字数:约200字)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规则,特别是小数点的定位和乘积中小数位数的确定”。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规则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规则是基于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规则延伸而来的。
当两个小数相乘时,首先忽略小数点,将两个数当作整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再根据原来两个小数的小数位数来确定最终结果的小数点位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 乘法分配律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时乘法分配律》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三单元第6课时,主要内容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性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的运算规律。
通过学习乘法分配律,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乘法运算,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乘法的运算规则,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含义,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含义。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复习乘法的运算规则,以便更好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答案,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乘法分配律(9)-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乘法分配律(9)-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乘法分配律,即如何将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转化为将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然后将两个结果相加。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2. 使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2. 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计算器、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便计算,从而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原理和应用,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例子,让学生了解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1. 板书乘法分配律2. 板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乘法分配律的原理-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典型例题分析- 练习题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的乘法分配律题目,巩固基本概念。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 拓展题:引导学生探讨乘法分配律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合理,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时乘法分配律
1填上合适的数,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1) 48×(25+36) =4848
(2)(5+7)×32=
×99+=a(1)
(4)
2.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27×25×4=27×(25×4)运用了( )。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无法判断
(2)根据乘法分配律,125×48可以写成( )。
A. 125×40+8
B.125×40×8
C.125×40+125×8
D.125×8×40
(3)下列各式中,应用乘法分配律的是( )。
A. 125×61×8=125×8×61
B.78×(23+7)=78×30
C.15×(8+6)=15×8+15×6
D.25×24=25×(4×6)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5+40)×8 26×18+26×32 201×52 35×99
124×45-45×24 101×34-34 38×54+47×38-38
4.买20套下图中的上衣和裤子需要多少钱?
137元63元
5.小马虎由于粗心大意把30×(□+3)错写成了30×□+3,请你帮忙算一算,他得到的结
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第6课时乘法分配律
1.(1)×25 + ×36
(2)5 ×32 7 ×32
(3)a a 1 ×99 +
(4)b 24 32 b 24 b 32(答案不唯一)
解析根据乘法分配律先确定相同因数,再根据等式中的已知数、符号信息判断:一种情况是用相同因数分别与两个加数相乘,另一种情况是先求两个加数的和,再与相同因数相乘。
2.(1)B
解析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运用的是乘法结合律。
(2)C
解析在乘法运算定律中,见125找8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但题中无8只有48,我们可以把48变形为40+8,然后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所以选C。
(3)C
解析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符合这个条件的是C。
3.(125+40)×8 26×18+26×32
=125×8+40×8 =(18+32)×26
=1000+320 =50×26
=1320 =1300
201×52 35×99
=( 200+1)×52 =35×(100 -1)
= 200×52+1×52 =35×100-35×1
=10400+52 =3500-35
=10452 =3465
124×45-45×24 101×34- 34
= (124 - 24)×45 =(101-1)×34
=100×45 =100×34
= 4500 =3400
38×54+47×38-38
=38×(54+47 -1)
=38×100
=3800
解析本题灵活地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有乘法分配律的直接应用,例如(125+40)×8;有变形后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的,例如201×52、35×99;还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如124×45 -45×24、101×34 - 34、26×18+26×32和38×54+47×38 - 38。
特别要注意101×34 - 34和38×54+47×38- 38,算式后面省略了一个“×1”,完整算式是101×34 -34×1和38×54+47×38-38×1。
4. 137×20+63×20= (137+63)×20=4000(元)
答:买20套上衣和裤子需要4000元。
解析本题是乘法分配律的实际应用。
题中的20套就是20件上衣和20条裤子。
列式为137×20+63×20,为了计算简便,用乘法分配律变形为(137+63)×20后再计算。
也可以直接列式为(137+63)×20,意思是先求出一套的价钱,再求20套的价钱。
5. 30×(□+3)=30×□+30×3= 30×□+90
30×□+90 -(30×□+3)= 30×□+90- 30×□-3= 90-3= 87
答: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87。
解析要求两个算式30×(□+3)和30×□+3相差多少,我们首先把30×(□+3)应用乘法分配律变形为30×□+30×3=30×□+90,然后把30×□+90和30×□+3相比较,发现它们相差87。
提醒同学们应用乘法分配律解题时,一定不要像小马虎一样粗心大意,千万不要犯这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