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 - louis ha

合集下载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草庵摩尼教遗址.doc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草庵摩尼教遗址.doc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草庵摩尼教遗址大家好,欢迎来到曹安摩尼教遗址。

有一座10000座的山峰,也被称为石湾山、华表山,坐落在晋江于甸的苏尼村,距离泉州市南门19公里。

这是中国唯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因为这座房子在古代是用草建造的,所以被称为草庵。

摩尼教,也称为琐罗亚斯德教,是由波斯人马尼在公元3世纪建立的,他出生在巴比伦南部(公元216-276年)其他王室成员的家庭中。

他在祆教的信仰基础上创立了摩尼教,并吸收了基督教、佛教和巴比伦的宗教思想。

它的教义在唐代传入泉州,被称为祆教。

它崇尚光明,崇尚纯洁,反对黑暗和压迫。

现代遗迹是元代建筑。

根据考古发现,摩尼教在宋代已经很活跃了。

它在明朝被禁止。

这里的村民仍然崇拜佛教,并保持它的完整性。

摩尼教寺庙位于华表山脚下,里面有僧侣和尼姑的修道院。

最初,寺庙前有一座佛教寺庙,近年来已被废弃,重建和翻新。

花木、果树相映成趣,风景非常美丽干净,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曹安寺建在悬崖边。

建筑形式为石结构,单檐双卧。

它有四根椽子,三个宽的海湾,1.67米宽,3.04米深。

屋顶由横梁和单行的中国拱门支撑。

它简单而不复杂。

其中,最珍贵的是一尊安内依崖摩尼佛。

摩尼石雕浮雕坐在雕像上,形成一个直径为1.68米的圆形浅龛,一个长1.52米、宽0.83米的坐姿人像,以及一个特殊的头部。

为辉绿岩(绿松石)色,长方形面0 .32x 0.25米,背面有毫光装饰,花岗岩石、披肩、莲花坛、圆脸、微翘眉、薄唇、深嘴角,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平和舒适。

胸前系有打结带且无扣的宽袖连衣裙,打结带系成蝴蝶状,带圆形装饰袖,垂在两侧的脚上。

双手平展,手掌向上放在膝盖上,外表庄严而慈善。

褶皱简单而光滑,用对称的装饰图案展现了时代的风格。

这是世界上仅存的摩尼教石佛,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神龛的左上角,在阴影处刻有一个碑文:“谢甸市的信徒陈震·李泽寺很高兴放弃他师父的圣像,并希望表彰和测试他的妻子早日降生到佛土。

晋江

晋江

土笋冻
土笋是一种环节动物,它的学名 叫“星虫”。多产于晋江金井、 石和安海等沿江海一带比较坚实 的滩涂中。别看它的身长不过三 五厘米,却五脏俱全。它的全身 都可以食用,经过精细加工熬煮, 身上的胶质溶化入开水中,冷却 后就成冻了。其色泽灰白,晶莹 透明,鲜嫩清脆,质地柔韧,富 有弹性,以多味佐料配吃,为冷 盘之佳品。
安平桥
这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一安平桥, 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 之誉。 安平桥规模宏伟,工程浩巨,结构壮 美,而且全部用花岗石构筑,桥面用阔厚 大长石条铺成桥板,最长者达2丈余。据 说安平桥当时建桥的巨石,多系从咫尺相 对的金门岛开采运来,其桥墩有长方形墩、 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种造型,桥基则采用 北宋建造洛阳桥时发明的“筏形基础”形 式。当代学者、诗人郭沫若漫步安平桥时, 赋词吟颂:“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 漾九霄”,对我国桥梁史上这一杰作赞叹 不已。
深沪鱼丸是晋江的传统名点。其形状有圆、块状或鱼形。它具有色泽雪白晶亮、下锅膨胀力强、质地柔软、
入口鲜美细腻等特点,系选用鳗鱼、马加鱼等上等鱼肉剁碎捣烂,与地瓜粉一起搅合制成。
这是晋江沿海一带的风味小吃,取上等白米,将大米浸水2小时左右,淘洗干净捞起,放到石 磨上磨成米浆,放进糖、酵母、香精,搅拌均匀,静置1小时。用勺子将米浆舀入小茶杯中 (八分杯为准),放入蒸笼,旺火蒸25分钟即成。取出待冷却后用小刀沿茶杯边插入,转一圈 挑出。这种碗糕不同于泉州其它地方的双发碗糕,它气孔细密,底部圆滑光亮,颇似琉璃灯泡, 帮亦称“琉璃讴碗糕”。而吃起来既软润又有弹性和脆感,还夾有一种吃田螺的独特口感,因 此称之为田螺肉碗糕。
清明节——润饼菜
24节气中的清明,民俗为清明节,家家户户要吃“润饼 节气中的清明,民俗为清明节,家家户户要吃“ 节气中的清明 清明粿”和敬祭祖先。 润饼菜”制法别具一格, 菜”、“清明粿”和敬祭祖先。“润饼菜”制法别具一格, 用加水的面粉作团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 擦饼” 用加水的面粉作团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 卷包胡萝卜丝、肉丝、乳豆、蚵煎、豆芽、浒苔、甜花生末、 卷包胡萝卜丝、肉丝、乳豆、蚵煎、豆芽、浒苔、甜花生末、 芫荽等混锅菜肴; 清明粿” 芫荽等混锅菜肴;“清明粿”即用小麦或地瓜干碾粉加水作 包上糖豆沙馅,蒸制成“麦龟粿” 薯干(包 粿 团,包上糖豆沙馅,蒸制成“麦龟粿”或“薯干 包)粿”。 清明节中午,民俗要敬祭祖先。是日下午,家家户户, 清明节中午,民俗要敬祭祖先。是日下午,家家户户, 空室踏青,携带“果合” 供果 金纸、 供果)、 空室踏青,携带“果合”(供果 、金纸、香、鞭炮和锄头畚 箕扫帚,成群结队上山“献纸” 即扫墓 扫墓形式是除草、 即扫墓)。 箕扫帚,成群结队上山“献纸”(即扫墓 。扫墓形式是除草、 修整墓地,用朱砂红漆描红墓牌字迹和在墓上施布五色“ 修整墓地,用朱砂红漆描红墓牌字迹和在墓上施布五色“纸 约三四寸长, 钱”(约三四寸长,二三寸宽,镂有几行水波曲线的色纸 , 约三四寸长 二三寸宽,镂有几行水波曲线的色纸), 然后,点香奉敬“果合金帛” 燃放鞭炮, 然后,点香奉敬“果合金帛”,燃放鞭炮,祭祀亡人

泉州晋江草庵一带新发现摩尼教遗存——关于摩尼教消亡的时间问题必须重新审视

泉州晋江草庵一带新发现摩尼教遗存——关于摩尼教消亡的时间问题必须重新审视

泉州晋江草庵一带新发现摩尼教遗存——关于摩尼教消亡的
时间问题必须重新审视
粘良图
【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6)5
【摘要】泉州晋江草庵是国内著名的摩尼教遗址.近年来,通过在草庵及其周围一带进行田野词查,发现苏内村境主宫的摩尼教神灵,摩尼教宗教活动至今仍活跃于民间.草庵摩尼教在明代几经打击而日渐衰微,但并未消亡,它只是变成民问信仰中的一个别具色彩的支派.由此可见,关于摩尼教消亡的时间问题必须重新审视.
【总页数】7页(P24-30)
【作者】粘良图
【作者单位】晋江市博物馆,福建,晋江,36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89.1
【相关文献】
1.探寻逝去的摩尼教——泉州草庵访问记 [J], 李文艺
2.泉州草庵摩尼雕像与吐鲁番摩尼画像的比较 [J], 林悟殊
3.泉州市摩尼教草庵考 [J], 林建华
4.我对晉江摩尼教草庵的考察 [J], 翁拙瑞;林悟殊
5.晋江摩尼教草庵发现始末考述 [J], 林悟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

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

・中国民间宗教研究・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刘青泉 摩尼教在公元3世纪由南巴比伦人摩尼创立,后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摩尼教的教义在古代曾经对下层人民起到了鼓舞作用,但因遭到上层统治者的诋毁,在世界上已经湮没。

在我国尚存的福建罗山草庵摩尼教遗迹,引起了世界宗教史研究者的浓烈兴趣。

笔者多次造访罗山草庵,研讨有关资料,认为其所存文物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作者刘青泉,1939年生,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一摩尼(M an i)是古波斯国南巴比伦(今属伊拉克)的一名贵族子弟。

他生于公元216年4月14日,在24岁时创立一种宗教,人们称之“摩尼教”。

摩尼先生在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国都泰锡封宣传他的宗教主张,后又到印度半岛西北部(据传说他还到过中国西部地区)、伊朗等地传教,最后被上层统治者监禁,于公元277年2月26日逝世。

据说摩尼亲自著作过7部摩尼教正典。

其教义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二宗三际论”上。

这个理论把世界划分为两个王国,一个叫光明(善),另一个叫黑暗(恶),这就是所谓“二宗”。

摩尼教认为天地产生之前,光明与黑暗两者对峙,互不相干,这种状态叫做“初际”。

第二阶段是黑暗王国侵入光明王国,后者受到很大损害,经大明尊召唤明伎起来战斗,终于把暗魔打败,产生天地万物(包括人类),这个阶段叫“中际”。

第三阶段是“后际”,因世界毁灭,又恢复成光明与黑暗两个对立王国。

摩尼教主张,善(光明)必然要战胜恶(黑暗)。

在古代,这样明快的理念和响亮的口号鼓舞了许多受压迫的下层群众,通过斗争赢得光明的前途。

所以,摩尼教在古代曾经拥有许多信众,成为主要宗教之一。

古代上层统治者对此感到恐惧,波斯帝国萨珊王朝下令取缔摩尼教,将创教人摩尼处以死刑。

摩尼逝世后,摩尼教还在传播。

此教提出“不拜偶像”、“不行邪道”等十戒,在当时具有比其他宗教更为进步的意义。

古代摩尼教曾经发展成一种世界性宗教,传播到埃及、意大利、西班牙、北非、伊朗、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中亚细亚、印度、中国等地,对当地社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会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泉州世遗景点介绍

泉州世遗景点介绍

泉州世遗景点介绍摘要:一、引言二、泉州世遗景点概述三、泉州世遗景点详细介绍1.开元寺2.清净寺3.伊斯兰教圣墓4.泉州府文庙5.磁灶窑址6.草庵摩尼光佛造像7.伊斯兰教文化陈列馆四、泉州世遗景点的保护与传承五、结论正文:泉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世界遗产资源。

本文将详细介绍泉州的七个世遗景点,包括开元寺、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泉州府文庙、磁灶窑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和伊斯兰教文化陈列馆。

一、引言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自古以来,泉州文化交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世界遗产共有七处,分别是开元寺、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泉州府文庙、磁灶窑址、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和伊斯兰教文化陈列馆。

二、泉州世遗景点概述泉州的世遗景点主要涵盖了佛教、伊斯兰教、儒家等多个宗教和文化体系,呈现了泉州文化交融的特色。

这些景点既有古老的寺庙,也有千年窑址,以及独特的摩尼光佛造像,反映了泉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泉州世遗景点详细介绍1.开元寺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 年),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 年) 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 年) 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 更名开元寺。

2.清净寺清净寺,又称圣友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清净社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庙。

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占地面积约2500 平方米。

3.伊斯兰教圣墓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市丰泽区灵山伊斯兰教圣墓社区。

据传,此处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的墓地。

4.泉州府文庙泉州府文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学府街。

该文庙始建于唐代,是福建省最大的文庙建筑,也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庙之一。

5.磁灶窑址磁灶窑址,位于泉州市晋江市磁灶镇。

磁灶窑是泉州古代著名的陶瓷窑口,创烧于唐代,繁盛于宋元时期,以生产外销陶瓷为主。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福建泉州的草庵摩尼教遗址!在这里,你将能够深入了解到草庵摩尼教的历史及其在泉州的影响。

本次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个古老的宗教遗址所包含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感受这座遗址的魅力。

草庵摩尼教简介草庵摩尼教成立于公元3世纪,是公元6世纪时,一位名叫混迹的人所创立,因其宣扬“闭门造车,图记天下”的理念而被称为“草庵”。

由此而得名。

摩尼教将基督教、佛教以及道家等多种不同信仰融合起来,是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

草庵摩尼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尤其是盛行于唐朝时期,曾据有东南亚、斯里兰卡等大片地区,成为当时的一大宗教势力。

在福建,由于它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曾在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里成为当地的主流宗教。

草庵摩尼教遗址概况草庵摩尼教遗址位于福建泉州的南屿岛上,建于唐朝,是南屿岛唯一保存完整的文化遗址。

遗址占地近30000平方米,由八个主建筑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殿”,占地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

大殿采用悬挑式建筑结构,设计精巧,可以承受多个强大的台风。

此外,草庵摩尼教遗址还保存有大量的摩尼教佛像、壁画、碑刻等艺术品,展现出摩尼教独特的文化与艺术风格。

同时,这里还有摩尼教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记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的宗教及其在泉州的发展历史。

草庵摩尼教遗址历史草庵摩尼教遗址创建于唐玄宗时期(公元713年),是泉州摩尼教的中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在唐朝时期,草庵摩尼教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信徒。

随着唐末的政治动荡和海盗的活动加剧,草庵摩尼教开始衰落。

到了明清时期,草庵摩尼教遗址逐渐被遗忘,成为一片废墟。

直到上个世纪,当地政府进行文化保护与修缮,才使得这个历经沧桑的古老遗址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草庵摩尼教遗址的建筑特点草庵摩尼教遗址的建筑特点非常独特,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摩尼教独特的神秘气息。

草庵摩尼教大殿是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它是摩尼教徒进行仪式和祈祷的场所。

魅力海丝行,我是海丝小导游 晋江草庵景点中英解说词

魅力海丝行,我是海丝小导游 晋江草庵景点中英解说词

草庵解说词An Introduction to Cao’an Temple草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尼光佛石雕像。

Cao’an Temple is a key relic site under state protection and was listed in the fourth batch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sites in 1996. It is the best preserved Manichean relic in China and has the only remaining stone statue of the Prophet Mani in the world.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时由波斯(现伊朗、伊拉克)人摩尼所创立,揉和了佛教、基督教、祆教三种教义而成,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的就传播到欧、亚、非三大洲,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它崇尚二宗三际理论,二宗指的是光明与黑暗、是与非对立的两个方面;三际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

摩尼教在公元六至七世纪的时候传入中国,教义“崇尚光明、反对黑暗”,也称明教。

摩尼教徒认为要改变现状必须通过斗争的手段来实现,它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底层百姓,由于在传播过程中收到统治者的压制和打击,是以秘密的方式进行传播的。

公元九世纪的时候伴随着泉州海外贸易的兴盛,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泉州,当时就传播到这里,在这里建立庵,由于庵是草构的,得名草庵。

到了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为石构,它依山崖而建。

Manichaeism was founded by Prophet Mani in Persia (Iran & Iran in present day) around the 3rd Century. Combined with teachings from other religions, such as Buddhism, Christianity and Zoroastrianism, it thus formed its own theory of “two substances and three time phases”. Two opposite substances means light vs dark, good vs evil, and spiritual world vs material world; while three time phases refer to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anks to Persia’s geological location and trade activities, Manichaeism was quickly spread to Europe, Asia and Africa and soon became a globalreligion. Around the 6th to 7th Century, Manichae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With its doctrine being “uphold brightness and fight against darkness”, Manichaeism was also called as Ming Jiao in Chinese. Its followers were taught to change the presence status by persistent fighting. Hence it had been well embraced by the poor but rejected by the ruling class, and forced to operate secretly due to the suppression. Manichaeism was introduced to Jinjiang via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9th Century when Jinjiang was having prosperous trading with overseas. A temple was then built with grass straws and known as Cao’an Temple or Grass Temple after its building material. By AD 1339 the temple was rebuilt near the cliff with stone structures.这是宋代明教会黑釉碗出土处。

福建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

福建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

福建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

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材料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信仰。

在中世纪1000多年中,摩尼教曾流行于伊朗、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细亚、中国等地。

6世纪至7世纪初,摩尼教传入中国新疆地区。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有波斯摩尼教高僧拂多诞来长安,始在汉族地区传播。

福建的摩尼教是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由呼禄法师从中原传入的。

明代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载:“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

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

至道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城卜肆,鬻以五十千钱,而瑞像遂传闽中。

真宗朝,闽士人林世长,取其经以进,授守福州文学。

”呼禄法师为逃避宗教迫害,选择了远离政治中心的岭南、福建为其逃难的首选目的地。

从摩尼教教义来分析,摩尼教主张明暗二宗论,空间世界的划分以树为喻,光明宝树繁殖于东、西、北,黑暗死树则生于南方,南方意味着死路。

因此,呼禄法师一反历代中原遗民南下避乱的逃亡惯性,而投奔法网较疏的滨海地域,向东寻求自己的归宿(蔡鸿生:《唐宋时代摩尼教在滨海地域的变异》,《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呼禄法师从福清、福州到泉州传播摩尼教,卒葬泉州清源山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方1954年12月吴文良先生在通淮门外津头埔乡发现的皇庆二年(1313年)碑,全文如下:“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也里可温马里失里门阿必思古八马里哈昔牙。

皇庆二年岁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扫马等泣血谨志。

”据夏鼐先生研究,失里门为人名,乃是尊称,阿必思古八是教长、主教,马里哈昔牙是师僧(僧侣),帖迷答扫马是采用基督教古代的人名为名。

(夏鼐:《两种文字合璧的泉州也里可温(景教)墓碑》,《考古》1981年第1期)这说明元朝摩尼教是合法存在的,由政府任命专人来管理景教、摩尼教徒,管理者是景教的主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

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思想材料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信仰。

在中世纪1000多年中,摩尼教曾流行于伊朗、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细亚、中国等地。

6世纪至7世纪初,摩尼教传入中国新疆地区。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有波斯摩尼教高僧拂多诞来长安,始在汉族地区传播。

福建的摩尼教是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由呼禄法师从中原传入的。

明代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载:“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

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

至道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城卜肆,鬻以五十千钱,而瑞像遂传闽中。

真宗朝,闽士人林世长,取其经以进,授守福州文学。

”呼禄法师为逃避宗教迫害,选择了远离政治中心的岭南、福建为其逃难的首选目的地。

从摩尼教教义来分析,摩尼教主张明暗二宗论,空间世界的划分以树为喻,光明宝树繁殖于东、西、北,黑暗死树则生于南方,南方意味着死路。

因此,呼禄法师一反历代中原遗民南下避乱的逃亡惯性,而投奔法网较疏的滨海地域,向东寻求自己的归宿(蔡鸿生:《唐宋时代摩尼教在滨海地域的变异》,《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呼禄法师从福清、福州到泉州传播摩尼教,卒葬泉州清源山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方1954年12月吴文良先生在通淮门外津头埔乡发现的皇庆二年(1313年)碑,全文如下:“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也里可温马里失里门阿必思古八马里哈昔牙。

福建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李玉昆皇庆二年岁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扫马等泣血谨志。

”据夏鼐先生研究,失里门为人名,乃是尊称,阿必思古八是教长、主教,马里哈昔牙是师僧(僧侣),帖迷答扫马是采用基督教古代的人名为名。

(夏鼐:《两种文字合璧的泉州也里可温(景教)墓碑》,《考古》1981年第1期)这说明元朝摩尼教是合法存在的,由政府任命专人来管理景教、摩尼教徒,管理者是景教的主教。

晋江草庵摩尼教遗迹是世界现存惟一的一个摩尼教寺庙遗址。

1928年,厦门大学张星:《泉州访古记》,《史学与地学》1928年第4期),故未去成。

泉州中学历史教师、宗教石刻考古学家吴文良先生找到草庵摩尼教寺,并在1957年出版的《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中将这一重要发现公布于世,引起世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1987年8月,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泉州草庵为迄今已知世界仅存的古代摩尼教寺庙遗址。

会议以草庵摩尼光佛雕像作为吉祥图案,会议的演讲厅悬挂草庵摩尼光佛大幅彩照。

世界摩尼教研究会以此作为会徽。

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到草庵考察。

他们认为这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最大成就。

草庵于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就草庵的创建年代及草庵的石雕造像、题记略作介绍。

草庵的创建年代关于草庵的创建年代,《闽书・方域志》载:“泉州府晋江县华表山,与灵源相连,两峰角立如华表然。

山麓有草庵,元时建,祀摩尼佛。

”《晋江县志》卷一亦云:“双峰角立如华表然。

山麓有草庵,元时建,祀摩尼佛。

庵后有万石峰、有玉泉、有云梯百级诸题刻。

”认为草庵为元时建,祀摩尼佛。

现存摩尼光佛石雕像的右上角题记云:“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真囗等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四日记。

”摩尼光佛雕像应系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陈真泽为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而雕造。

草庵现存寺庙规模不大,系石构建筑,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二间。

1938年,在重建后的草庵殿堂大门石柱上,广空法师题刻楹联:“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弘一法师集《华严经》句题联:“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遍照尊。

”1923年,佛教僧人瑞意和广空法师筹资修复草庵摩尼光佛殿堂。

1932年,在殿堂东建成“意空楼”。

按照《摩尼光佛法仪略》中《寺宇仪》规定,摩尼教寺院只能建经图堂一,斋讲堂一,礼忏堂一,教授堂一,病僧堂一。

这五堂为法众共居,精修善业。

法国学者伯希和认为,这五堂的用途是:经图堂用于储藏经典和图像,斋讲堂用于吃斋讲道,礼忏堂用于礼拜忏悔,教授堂用于教授宗教,病僧堂用于居住病僧。

照此解释,摩尼教寺院是没有僧房的。

但是对“寺宇仪”加以吟味可知,摩尼教寺院肯定住有僧人。

关于草庵的创建年代,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撰书《重兴草庵记》云:“草庵肇兴,盖在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

”弘一法师认为草庵肇兴于宋代,当有所本。

近年来在草庵发掘出一批“明教会”瓷碗,可证实弘一法师的论断是正确的。

1979年,在草庵寺前20多米处发掘出1件有“明教会”字的黑釉碗和60多件碗的残片,其中13件有“明”、“教”、“会”等字,与“明教会”黑釉碗铭文的字体相同。

对草庵发现的“明教会”黑釉碗的产地和年代问题,晋江县文管会的同志进行了调查。

1982年在晋江磁灶大树威宋代窑址中发现1件有“明”字的黑釉碗残片。

1983年又在同一窑址发现1件“明”字黑釉碗残片。

草庵“明教会”黑釉碗与磁灶大树威宋窑址发现的黑釉碗残片的“明”字字体、字模一样,因此可以断定,草庵“明教会”黑釉碗系宋代磁灶大树威窑所烧制的产品。

(黄世春:《福建晋江草庵发现“明教会”黑釉碗》,载《海外交通史研究》1985年第1期)草庵“明教会”黑釉碗系宋代摩尼教徒的食具。

它的发现说明草庵是宋代明教(摩尼教)活动的据点。

他们人数众多,势力甚大,公开活动,因此到窑场统一烧制食具。

草庵既然是宋代摩尼教活动的据点,当时创建庙宇进行宗教活动是可能的,草庵创建于宋代之说是可信的。

到元朝至元五年,陈真泽又雕刻了摩尼光佛。

明朝人何乔远只见到陈真泽题记和摩尼光佛造像,认为它创建于元代,其他方志因袭何乔远之说认为创建于元代。

草庵石雕造像、题记草庵摩尼光佛石雕像有背光,背光有18道光线光芒四射,面相圆润,头发披肩,下巴有两缕长须(在20世纪40年代为小和尚敲断一截,他们试图让他变为释迦牟尼,因为佛是没有胡须的)。

身穿宽袖僧衣,无扣,胸前有一饰物为圆圈套打结,两条带下垂至脐部又套在圆圈上部,圆圈下部有两条带下垂至结跏趺坐腿部打蝴蝶结,然后向两侧作八字形下垂。

摩尼光佛的形象,据《摩尼光佛法仪略》形相仪第二云:“摩尼光佛顶圆十二光胜相,体备大明。

无量秘义,妙形特绝,人天无比。

串以素帔,仿四净法身,其居白座,像五金刚地,二界合离,初后旨趣,宛在真容,观之可晓,诸有灵相,百千胜妙,实难备陈。

”摩尼光佛的神圣形象的特点是有圆光,串以素帔。

吐鲁番的摩尼像为壁画,系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发现,为8~9世纪西州回鹘的遗物。

其形象是:“高僧衣白法衣,胸前有绣纹,左肩缀阔绣带,帽施金绣,颈间系黑纽,面长圆,鼻作鹫形,目小而歪,酷肖中国人描写欧人之手笔。

其背光为新月及太阳,新月作黄金色,太阳作淡红色。

”(《陈垣学术论文集》第1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吐鲁番摩尼像头戴高帽,冠帽是摩尼教僧侣及其诸神形象所必备,而且其冠帽因不同等级而有差别。

而泉州摩尼光佛雕像并未见任何冠帽,头发披露垂肩。

“这暗示了泉州摩尼教徒已按照中国的传统,对教主的崇拜,是直接面对其偶像,而不借助其他的象征性物体。

”(林悟殊:《泉州草庵摩尼雕像与吐鲁番摩尼画像的比较》,《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2期)泉州摩尼光佛面容圆润慈祥,下巴有两缕长须,这为佛教诸佛、菩萨所无,而是中国道士所常见,诚如蔡鸿生教授所指出,泉州摩尼光佛雕像的特征是“佛身道貌”。

林悟殊教授认为:“这一形象是摩尼教在中国这一佛教、道教为主流宗教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嬗变的产物;也就是说,其粉本应出自中国北方的摩尼教,而不可能径由原教旨教派从南海道舶入。

”(林悟殊:《泉州摩尼教渊源考》,林中泽主编《华夏文明与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年版)吐鲁番摩尼像,用日轮、月轮作为摩尼的光环,这与摩尼教崇拜日月的义理吻合。

而泉州摩尼教有18道背光,蔡鸿生教授认为:“草庵摩尼的十八道背光,意在象征佛像所谓‘十八圆净’,其第一净‘色相圆净’:‘光明遍照无明世界’,可与摩尼二宗论附会,并与‘清净光明’的偈语对应。

”(蔡鸿生:《唐宋时代摩尼教在滨海地域的变异》,《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吴文良先生认为,草庵是摩尼教的摩尼光佛,并非佛教的释迦牟尼,其理由是:1.释迦牟尼佛在每一个佛教徒的印象泉州市晋江草庵摩尼光佛雕像中是非常深刻的,绝不至于将“牟尼”误写为“摩尼”。

2.从佛像的雕塑看,也和释迦牟尼佛的造像大不相同。

释迦造像多雕塑成慈眼低垂,鼻梁高畅,双颊圆润,且头上有螺发,下巴无须;今日在草庵所见的摩尼佛造像,无螺发,而有二道长须,垂至腹际,其背后的光轮,也和牟尼背后的佛焰不同。

这是非常明显的。

3.凡佛寺所在地,其刻石往往有劝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等句子,从未见有劝念“清净光明”等句的。

4.泉俗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日子(其实是纪念观音菩萨的诞辰)是农历二月十九日;而今日南门外纪念摩尼光佛诞辰,却是在农历四月十六日,这样看,纪念佛诞生的日子也各不同。

草庵的摩尼光佛就是摩尼教的遗址,可无置疑了。

(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草庵的摩尼雕像18道背光,象征佛教的“十八圆净”,采用佛教的结跏趺坐,采用道士的风貌,把摩尼的形象佛化、道化,与佛道融为一体,表现传入中国的摩尼教“三圣同一”的思想。

泉州草庵摩崖上原有题刻:劝念 清净光明 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 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年九月十三日 住山弟子明书立这方摩崖石刻已毁,幸而吴文良先生著的《泉州宗教石刻》留下照片,现据照片重刻于摩崖上,其内容与《宁万经》所云“若电那勿具善法,清净光明,大力智慧,皆备在身,即是新人,功德具足”相同,当系出自该经。

据林悟殊先生研究:“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乃是颂扬教主摩尼已经真真正正地达到清净、光明、大力、智慧的最高境界,具备了明神这些属性。

”“但对福建明教十六字偈考释的结果却证明:宋元时代东南沿海地区所流行的明教,乃明显保持着唐代摩尼教的某些传统,若称为唐代摩尼教之遗绪,似非不妥;至于其与唐代摩尼教之不同者,可从华化变异的角度来作解释,未必要求诸‘海舶贾胡’也。

”(林悟殊:《福建明教石刻十六字偈考释》,《文史》2004年第1辑)草庵摩尼光佛雕像右上角题记云:兴化路丽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

祈荐考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出生界者。

摩尼光佛雕像左上角题记: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真囗等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四日记。

在元代行政区划中,兴化路从来没有管辖晋江县,所以“兴化路丽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题记中的“兴化路丽山境”应在莆田、仙游境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