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演替 (2)

合集下载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知识梳理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01代替的过程。

2.类型(1)初生演替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04地衣阶段→苔藓阶段→□05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经历的时间□06长,速度□07缓慢。

④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⑤举例:沙丘、□08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12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树林。

③特点a.经历的□13时间短,速度□14快。

b.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

④影响因素:人为活动较为关键。

⑤举例:火灾过后的草原、□15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

3.群落演替的结果(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16预见的或□17可测的。

(2)结构:一般生物种类□18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19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20越来越高。

[问题思考] 1.初生演替为什么比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长?提示:因为初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要经过漫长的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所以初生演替所经历的时间长。

2.所有群落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吗?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

群落演替主要受环境条件影响,还受人为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可能演替为森林;如果在干旱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木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在森林阶段内,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提示:能。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典题分析题型一演替的过程及类型分析[例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题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A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B错误;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群落的演替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群落的演替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喀拉喀托火山的群落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1883年
火山爆发,岩浆所到之处生物 死亡,成了一片裸地
几 年 后 小草
蜘蛛 群落1
1909年
202种动物 群落2
1919年
621种动物 群落3
1934年 小树林 880种动物 群落4
A.灌木寿命较短 B.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C. 灌木生长极为缓慢 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一、概念检测
3.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 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
分消失了。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B)
A.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B.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 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 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
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4.裸岩阶段能直接演替为森林阶段么?
不能,每个阶段都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群落中 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次生演替 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一、概念检测
1.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判断下列相关 表述是否正确。
(1)群落演替就是群落内原有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
√ (2)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 )
一、概念检测

群落的演替课件(共25张PPT)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群落的演替课件(共25张PPT)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二. 演替的类型 1.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初生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形成原因:灌木和小乔木开始 生长。灌木比草本更为高大, “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 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
变化: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 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 食物,于是成为很多鸟类的栖息地。 物种的多样化使群落的结构较为稳 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一. 演替的概念 1. 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 过程,叫做群落演替。 2. 演替的原因: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 演替的类型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38-40,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完成问题。
1.裸岩上的演替经历了哪些阶段? 2.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是地衣,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 3.地衣阶段又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苔藓和地衣有怎样的种间 关系?哪种生物占优势? 4.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这个事 实说明什么呢? 5.就裸岩上的整个演替过程而言,土壤条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6.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富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真菌
通过菌丝提供水、CO2、无机盐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藻类
二. 演替的类型 1.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初生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形成原因:在地衣开拓的基础 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 比地衣长得高,能获得更多的 阳光。
变化: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 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 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也 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土壤表层的有机物逐渐增多, 土壤的保水能力也逐渐增强, 这将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几年后,一些小灌木便会生 长起来,并成为灌木丛。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2.3 群落的演替课程标准素养要求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生命观念:通过群落演替的形成过程建立进化和适应观。

2.科学思维:概括总结两种演替类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社会责任:认同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一、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提醒]并不是所有群落都能演替到乔木阶段当气候条件适宜时,自然演替最终可形成森林;当气候条件不适宜,如干旱时,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1)外界环境的变化。

(2)生物的迁入和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3)人类活动等。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人类活动不合理的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引入等均会使生物群落退化。

2.人类活动合理的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

3.影响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措施:颁布《退耕还林条例》。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2)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3)次生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

()(4)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5)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

()答案:(1)×(2)×(3)√(4)√(5)×知识点一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1.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过程举例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祼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林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速度缓慢较快时间与速度的差异分析所依托的基质极为贫瘠、环境极为严酷所依托的基质相对肥沃、环境比较温和,且可能存在原有群落留下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繁殖体举例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特点及阶段划分[温馨提示]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高二生物上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梳理:演替的原因及类型

高二生物上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梳理:演替的原因及类型

苏教版⾼⼆⽣物上册⽣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梳理1.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些物种⽣存产⽣不利影响。

②⽣物本⾝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

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类活动的⼲扰。

⼈对⽣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然因素。

2.演替的类型(1)初⽣演替①概念:在⼀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如在沙丘、⽕⼭岩、冰川泥上进⾏的演替。

地⾐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演替缓慢。

(2)次⽣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上进⾏的演替。

⼀年⽣⼩灌⽊→⼀年⽣⼩灌⽊→多年⽣⼩灌⽊→灌⽊→乔⽊。

③特点:演替快速。

(3)总结①演替概念中⼀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所代替,这⾥的“代替”不是“取⽽代之”,⽽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a.侵⼊定居阶段。

⼀些物种侵⼊*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的同种或异种⽣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平衡阶段。

通过种内或种间⽃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c.相对稳定阶段。

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④初⽣演替和次⽣演替的⽐较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的起始条件演替的种类初⽣演替次⽣演替起点尚⽆⽣物和⼟壤已有⼟壤、⽣物、植物地下茎或种⼦形成群落所需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速度较慢较快影响因素⾃然因素⼈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 *岩上的演替弃耕的农⽥上的演替3.知识延伸(1)演替现象⼀直存在,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

3、苔藓阶段
地衣的存在改良了岩石,出现了少量土壤和 有机物,为苔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苔藓个体比地衣大,所以比地衣更容易得到 阳光,而且生长密集,所以苔藓的出现使得 地衣逐渐消失。 随着苔藓死亡,会积累大量有机物,土壤层 会更厚。这为其他生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4、草本植物阶段
随着苔藓死亡,会积累大量有机物,土壤层 会更厚,这有利于保留更多的水分,草本植 物的种子就能够在上面发芽。 在和苔藓竞争阳光的过程中草本植物明显占 优势,这样的话草本植物会渐渐增多,而苔 藓会逐渐减少。 以这些草本植物为食的小动物也跟着来到了 这块土地,在植物动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 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越来越疏松。
群 落 演 替
一、群落演替
是指植物群落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 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 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 的自然演变现象。
二、群落演替的过程
1、陆生演替 (1)初生演替: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2)次生演替: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水生演替 把湖变成森林的过程。
初生演替
1、裸岩阶段:
只有裸露的岩石,没有生物。
2、地衣阶段: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结合而成的。 真菌给藻类提供光合需要的水分,二 氧化碳和无机盐离子;藻类给真菌提 供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有机物
水分 二氧化碳 无机盐离子
除此之外,地衣耐旱性很好,真菌能 够合成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 变成土壤。
裸 岩
地 衣
苔 藓
草 本 小 动 物
灌 木 中 型 动 物
乔 木 大 型 动 物
次生演替
裸 岩
地 衣
苔 藓
草 本 小 动 物
灌 木 中 型 动 物

生物:4.4《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4.4《群落的演替》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一、群落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了繁殖条件,而对另 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了繁殖条件, 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不利影响。 ②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③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 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 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④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 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 态型)不断发生。 态型)不断发生。 ⑤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 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来存在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 过植被, 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 去了原有植被 境 经历的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裸岩上的演替 经历的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按基质性质:分为水生基质演替系列和旱生基质演替系 按基质性质: 列。 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分为灾难性演替, (3)按植被的状况和动态趋势:分为灾难性演替,即与植被 破坏相联系的演替;发育演替, 破坏相联系的演替;发育演替,即未破坏植被目前均衡状态的演 Content 替。 按水分关系:分为水生演替系列、 (4)按水分关系:分为水生演替系列、旱生演替系列和中生 演替系列。后者是介于前两者环境之间的演替系列。 演替系列。后者是介于前两者环境之间的演替系列。 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快速演替, (5)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快速演替,是在几年或几十年期间 发生的演替;长期演替,是延续几十年, 发生的演替;长期演替,是延续几十年,有时是几百年期间发生 的演替。 的演替。 特别提醒: 特别提醒: 初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 初生演替一般来说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要长。原因是初生 演替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 演替所依托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的基质和 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 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而且还可能有原有的群落毁灭后留下 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如孢子、种子、 来的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如孢子、种子、部分生活着的器官 等)。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_一、知识结构图二、重难点解析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结果(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群落演替的结果:群落演替到最后,形成稳定的、成熟的群落,也叫顶极群落。

2.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影响。

演替的类型: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原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条件是初生演替。

②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条件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例1.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例1.【参考答案】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在的。

例2.通过演替最终一定会演替成森林吗?例2.【参考答案】并非所有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

一般来说,在气候适宜的环境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形成森林,但在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由于受水分的限制,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2 3 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2 3 群落的演替
进行。 2.人类活动对上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
人类活动加快了这种演替的速度。 3.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 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 会变得复杂。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消极影响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 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 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
(2)灌木阶段
土壤表层的 有机物逐渐增多, 土壤的保水能力 也逐渐增强,这 将更有利于植物 的生长。几年后, 一些小灌木便会 生长起来,并成 为灌木丛。
(3)乔木阶段
再经过一段 时间,乔木开始 出现。高大的乔 木占据了更多的 空间,灌木逐渐 减少,乔木逐渐 蔚然成林。
思考·讨论·
比较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5)灌木阶段
灌木和小乔木开始生 长。灌木比草本更为高大, “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 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 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 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 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 于是成为很多鸟类的栖息 地。物种的多样化使群落 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 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6)乔木阶段
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 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 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 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 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 盛的树林。树林的形成进一 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 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 环境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丰 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 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可用3方面的特征定义(Odum 1971): (1) t他是群落发展的顺序过程:包括 物种组成和群落过程随时间的改变,(2) 它是群落引起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3) 它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
教学ppt
2
二 类型 按演替起始的基质性质划分为:
原生演替: 开始于原生裸地的群落演替. 如:裸岩 地衣 苔藓 草本 灌木 乔木
教学ppt
15
五 研究方法
如何研究成百上千年的演替过程? 1 以空间代时间; 2 水相沉积(胞粉)分析; 3 陆相沉积(胞粉)分析: 4 墓葬考古分析;
教学ppt
16
9-2 群落演替的机理
1 驱动群落演替的机理包括群落内种内和种 间的:
互惠(facilitation); 耐受性; 抑制.
教学ppt
28
教学ppt
4
例2 潮间带群落的演替
教学ppt
5
二 类型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为:
内因性演替:
由群落生命过程对
环境的改造驱动;
群落生 命过程
外因性演替:
由环境变化驱动; 如:气候变化、山 体滑坡、土壤流失、 环境 火灾引发的群落结 变化 构演替(变化)。环境 变化群落结 来自变化教学ppt6
二 类型 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自养性演替:因光合作用等自养因素使环 境中的生物量和有机质越来越多引发的演 替:如:原生旱生演替:P/R>1
裸岩 地衣 苔藓 草本 木本 灌木 乔木
异养性演替:由对有机物的降解过程等异 养过程引发的演替。P/R<1
如:出现有机污染的水体,由细菌和真菌 对有机物的降解造成环境变化引起的演替。
教学ppt
教学ppt
9
例3阿拉斯加冰海滩的演替
冰海滩原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数量和组成的变
化(Reiner, Worley and Lawrence, 1971).
教学ppt
10
冰海滩原生演替主要阶段的抑制和互惠作 用
教学ppt
11
三 群落原生演替过程: 3.2 从水体开始的原生演替
(1)自由漂浮植物阶 段: (2)沉水植物阶段: 轮藻-金鱼藻等 (3)浮叶根生植物阶 段:睡莲等 (4)直立水生植物阶 段:芦苇,香蒲等; (5)湿生草本植物阶 段:莎草、禾本科湿生 草类; (6)木本植物阶段;
17
教学ppt
18
2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步和动物的活 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群内、种间关系的变化; (4)外界环境的变化; (5)人类的活动
教学ppt
19
3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1)经典的演替观:
A 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 的群落;
教学ppt
例4。西溪湿地的 演替过程
12
三 群落演替过程和基本规律:
1物种多样性增加;
2物种组成由低等向高等,由 草本向木本,由乔木向灌木变 化;
3演体过程,群落基质和内环
境由干旱或水生向中生环境变
化.
教学ppt
13
四 演替顶极
群落演替最终达到的相对稳定状态为演替顶 极(Climax),又称顶极群落.多数群落演替 具有方向性,达到顶极.
教学ppt
23
实验草地60年的物种丰度变化格局。
教学ppt
24
多样性=稳定性?
1 多样性一般与稳定性呈正比,认为多 样性=稳定性。 2 多样性不等于稳定性, 因为有时, 在干扰或生物入侵条件下, 物种多样性 增加反而会导致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下降。
教学ppt
25
1907
1959 1972
顶极
周期性演替: 熊果(草)
裸地 石楠
石蕊(地衣)
教学ppt
14
顶极争论
单顶极学说:美国Cowles, Clements,
任何一个地区,一般演替系列的终点决定 于该地的气候性质,形成一个唯一的地带 性群落类型.
多顶极学说:英国 Tansley(1939)
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群落 演替不一定导致单一的气候顶极群落, 而是形成多个顶极群落的镶嵌体.
第9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9-1 群落的演替 9-2 群落演替的机理 9-3 群落结构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学ppt
1
9-1 生态系统结构的演替
一 演替的定义: 群落的生态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 of
community) 是指群落结构、功能和环境的 定向的规律性变化的时间动态过程。
使用重复照相技术 探测植物群落的变 化。
1984
教学ppt
26
1959
1984
1998
教学ppt
27
复习题
1 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2 什么是演替顶级?你的看法如何? 3 如何在较短的几年时间内研究一个较长的 演替过程? 4 如何运用群落演替理论管理和恢复生物群 落(植被、水生群落等)?
教学ppt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如:退耕地 草本 灌木 乔木
水生演替:开始于水体的演替.
旱生演替:从干旱基质上开始的演替.如上述原生 演替,退耕地的次生演替等
教学ppt
3
例1 温带森林的次生演替过程
温带森林的次生演替 过程中木本植物的物 种数量变化
温带森林的次生演替过程 中植食性鸟类的数量变化 动态
B 前一阶段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 种的建立。
(2)个体论演替观:
F.E. Egler(1952): 初始物种组成决定后来群 落演替系列中优势种的假说;
教学ppt
20
3 种演替模型
A
B
C
D
A 促进模型 (依序进行)
A
B
C
D
B 耐受模型 竞争力决定
A
B
C 抑制模型 先来种抑制后来种,
C
D
教学ppt
7
P
群落同 化生产 力
藻类初期培养
R=P 珊瑚岛
肥沃河口
肥沃农田
富养森林
草地
自养演替
池塘
污染水体 (河流、湖泊)
海洋
异养演替
贫养湖
荒漠
0 群落呼吸速率 R
群落自养性演替和异养性演替 (仿Odum, 1971)
教学ppt
8
三 群落原生演替过程: 3.1 从旱生环境开始的原生演替
(1)地衣演替阶段: (2)苔藓植物阶段: (3)草本植物阶段: (4)灌木阶段: (5)乔木阶段:
21
9-3 群落结构与生态系统稳定性
一 生态系统(群落)稳定可来自:
1缺少干扰;
2群落对干扰具有较高的抗性或弹性;
二、中度干扰理论:
在中等程度干扰的条件下,群落的物种多 样性最丰富;
在中度放牧的条件下,草原的生产力(单 位面积产草量最大;
教学ppt
22
在3种不同条 件下,草本\ 豆科和其它植 物的生物量动 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