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的贡献与不足-Ceibs

合集下载

对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析

对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评析

・30・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3期T echnoeconom ics &M ana g em ent Research NO.320041990年,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在继承发展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着重讨论了特定国家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为贸易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理论介绍111钻石理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介绍波特认为:国家是支撑每个企业和特定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

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即钻石模型中。

这些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以及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因素。

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要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以上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机遇和政府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

(1)生产要素它包括:①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熟练程度、人力成本;②自然资源。

土地的肥沃程度、数量、可耕地、气候、区位和地理规模大小;③知识资源。

科技的硬件和软件、政府和私人研究机构、图书馆、统计机构、各种科学协会;④资本资源。

资本供应量和成本、资本收益、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各国资本之间的流量;⑤基础设施。

邮电通讯系统、支付手段、健康保健、社会福利、文化机构。

生产因素又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

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

高级要素则是指社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因素。

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

(2)需求因素国内需求条件是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普通企业的生产、营销以及投资安排总是先从本国需求的角度来加以考虑的。

有利于国际竞争的国内需求特征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

企业必须面对本国市场最初的健康度和竞争力状况。

【免费下载】波特五力模型的不足及应用中解决的办法

【免费下载】波特五力模型的不足及应用中解决的办法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对于波特竞争理论的反思与超越

对于波特竞争理论的反思与超越

对于波特竞争理论的反思与超越摘要院波特竞争理论以市场结构化为背景,以S-C-P 分析范式为支撑,它开创了战略研究的经济学视角,提供了五力模型、通用战略和价值链等战略管理概念、工具和具体建议。

但波特竞争理论分析方法和工具本身的局限性使其具有因素同质化、竞争优势外生、战略目标单一、过分关注产品竞争、忽视合作和企业家才能等缺陷;而其深刻的市场结构化烙印则导致了其与当今个性化、知识化和信息化市场的不匹配。

波特后期的竞争理论是对其前期理论的自我完善和整合,而其他主流竞争理论对波特竞争理论的完善和超越对现代战略管理极具启示意义。

Abstract: Taking market structure as the background, and supported by S -C -P analysis paradigm, Potter's Competition Theorypioneered the economics perspective strategy research, provided five-force model, general strategy and value chain and other strategicmanagement concepts, tools, and specific suggestions. But the limitation of Potter's Competition Theory analysis methods and tools causedthe defects of factors homogeneity, exogenous competitive advantage, single strategic objective, over focus on the product competition andignorance of cooper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While its deep-rooted marke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lead toits dispatch with themodern market's individuation,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ization. The later Potter's Competition Theory is the improvement and integrationof the early theory and other main stream competition theories' improvement and transcendence on Potter's Competition Theory hasimportan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modern strategic management.关键词院波特;竞争理论;缺陷;发展;超越Key words: Potter;competition theory;defect;develop;exceed中图分类号院F270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1-0142-040 引言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对于战略管理学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迈克尔 ·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

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迈克尔 ·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

国外竞争力理论的新发展—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经贸理论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缺陷与改进中国人民大学陈卫平朱述斌提要波特的”钻石模型”的提出为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分析方法突破了各种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范式.然而,波特模型并非完美无缺的,针对其缺陷,鲁格曼等人将”钻石模型”拓展为适合加拿大分析的”双重钻石模型”;蒙等人又进一步将”双重钻石模型”拓展为适合于所有小国经济分析的”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乔又以韩国为例构建了”九要素模型”.本文还就如何构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范式提出一些设想.关键词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双重钻石模型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九要素模型一,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及其主要缺陷II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3部着作,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竞争”问题,系统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其中,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把他的国内竞争优势理论运用到国际竞争领域,提出了着名的波特”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图1.钻石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国际竞争中一些国家成功,而一些国家失败?为什么一国能在某个特定产业中获得长久的国际竞争力?他认为,这要从当地企业所处的独特的国内竞争环境来寻找答案.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 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图1中的4项: (1)要素条件,包括一国的自然禀赋与人为创造的高级要素,后者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2)本国需求条件,包括本国需求结构,规模成长率,高级购买者压力及需求的国际化;(3)相关和支持产业,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此外,政府和机遇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4 个因素,也对一国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波特认为这6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强,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由此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来源.波特的”钻石模型”的提出为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分析方法突破了各种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范式.然而,波特模型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在博得很高声誉的同时, 也引起较多的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波特”钻石模型”在现实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适用性.波特模型对于解释诸如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来源很有说服力, 这些国家自身具有良好的国内经济环境(波特模型中的各个决定因素具备),国内企业可以依托”母国基地(homebase)”建立起竞争优22002年第3期国际经贸探索势.但是,对于小国经济,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现实经济并不必然地具备与波特”钻石模型”相称的国内经济环境,它们有的缺乏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的缺乏资本,技术要素等等,那么,这些国家应当如何创造竞争优势呢?显然,波特的”钻石模型”中没有给出很好地回答.针对波特模型的缺陷,国外学者又进一步拓展了”钻石模型”.例如,鲁格曼等人以加拿大为研究对象,将波特的”钻石模型”拓展为适合加拿大分析的”双重钻石模型”;蒙等人认为鲁格曼的模型只适用于加拿大的分析,因此,他们又进一步将”双重钻石模型”拓展为适用于所有小国经济分析的”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乔以韩国为例构建了”九要素模型”,使其在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具解释力.笔者将在下文中对这几个模型作一简要介绍,并对如何构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范式提出一些设想.二,双重钻石模型如上所述,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了一国企业竞争优势是源于母国国内经济环境,即”母国钻石(homecountrydiamond)”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鲁格曼等人(Rugman&Cruz,1998)对加拿大研究表明,单一的”母国钻石”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加拿大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来源,这是因为,加拿大是小国经济,它的国内市场容量和经济规模还不及美国的1/10,如此小的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难以支撑许多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工业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也就限制了加拿大本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经贸理论国际竞争力来源.如图2中所示, “双重钻石模型”是”加拿大钻石”与”美国钻石”的联合体.对于加拿图2.双重钻石模型然而,加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为加拿大突破”小国经济”的瓶颈提供了制度上的条件.加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后,加美之间的”跨国经营(multinationalactivity)”日益增多,这对提高加拿大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拿大本国企业可以利用美国市场(有着比加拿大更大的市场容量和更高级需求的消费者)来扩大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那些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的美国企业在加拿大投资,发展生产,这也为加拿大本国企业带来竞争压力.为了在与美国企业竞争中取胜,加拿大本国企业必然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此,要分析加拿大的国际竞争力就不能仅仅囿于单一的”母国钻石”,而要将”跨国经营”纳入分析.鉴于此,鲁格曼等人构建了“双重钻石模型(doublediamond mode1)”试图更好地解释加拿大的大国内企业而言,它们不仅以加拿大国内经济环境(“加拿大钻石”)来创造竞争优势,而且依靠和利用“美国钻石”建立竞争优势.三,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鲁格曼的”双重钻石模型”是在对加拿大经济的分析基础上构建的,它很好地解释了加拿大国际竞争力的来源,然而,这个模型显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不适用于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外的其他小国经济的分析.鉴于此,蒙等人(Moon,Rugman&Verbeke,1998)进一步将”双重钻石模型”拓展为适合所有小国经济的”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TheGeneralizedDou. bleDiamondMode1)”.蒙等人构建的新模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引入”跨国经营”这InternationalEconomicsandTradeResearch3经贸理论一变量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解释小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此前,美国学者丹宁(Dunning,1992)曾将“跨国经营”作为第三个辅助因素(波特模型中另两个辅助因素是: 政府和机遇)纳人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蒙等人认为,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国经营”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尤其是小国经济) 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仅仅将”跨国经营”作为一个外部因素并不能充分体现出”跨国经营”的这一作用.基于此,蒙等人通过构建”国内钻石(domesticdiamond)”和”国际钻石(internationaldiamond)”双重钻石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图3所示,图中内部的实线钻石代表的就是”国内图3.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企业战略,结构竞争状态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严业钻石”.它的大小是由国家大小和该国竞争力(指没有考虑跨国经营时的竞争力的情况)决定的;图中中间的虚线钻石代表的就是”国际钻石”,它是在纳人了”跨国经营”这一变量后的竞争力.此外,图中的外部的实线钻石指的是”全球钻石(globaldiamond)”,它是指假定一个国家经济完全溶人到全球经济时该国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它的大小在可预期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 蒙等人以韩国和新加坡为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韩国比新加坡有”更大”的“国内钻石”,但新加坡比韩国有“更大”的”国际钻石”.因而,如果只考虑”国内钻石”,韩国就比新加坡更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如果综合考虑”国内钻石”和”国际钻石”,新加坡就比韩国更有国际竞争力.依据他们选定的参数如生产力,经理的洞察力等,表明新加坡要比韩国更富有竞争力.这也表明像韩国和新加坡这样的小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既受”国内钻石”的影响也受“国际钻石”的影响,从而验证了“一般化的双重钻石模型”在运用到小国经济中比波特的”钻石模型”更有解释力和适应性.四,九要素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来源,然而,对于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现实经济并不必然地具备与波特”钻石模型”相称的国内经济环境,它们不得不依靠自身不断地去为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20世纪后半时期韩国,台湾省经济发展的实践就表明了这一点.因此,这就对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又如何去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呢?韩国汉城国立大学学者乔东逊(Cho.D.Sung,1994)以韩国经济发展为实例对此作了初步研究,研究指出,韩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于具有良好教育的,充满活力的和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力”要素(乔认为, 韩国人口可以划分成4种类型: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他们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计划;企业家,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他们负责生产运作和开发新技术),他们是韩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韩国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中心作用.然而,韩国经济的劣势在于缺乏资本,技术和足够大的国内市场等”物质”要素,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从国外引进资本和技术.去开拓国外市场,去创造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源要素和其它方面的要素,即”人力”要素去创造”物质”要素.由此,乔构建了”九要素模型(TheNine—FactorMode1)”(如图4所示),以更好地解释韩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依据乔的”九要素模型”,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可分为两大类: (1)”物质”要素.它包括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和支持产业,国内需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图4.九要素模型42002年第3期国际经贸探索WTO研究意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用WTO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五,强化人才使用管理,创出人才脱颖而出新机制.加人世贸后,外商投资企业更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使用,研究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公司和员工利益的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因为对外商投资企(上接第4页)特定时间内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2)”人力”要素.它包括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他们创造,激发和控制4个”物质”要素,促使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此外,机遇作为一个外部要素与上述8大要素共同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分析范式. 五,几点启示理论模型是对特定现实经济的一种抽象,要建立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模型是不可能的.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发达的大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来源,然而,对于小国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却并不完全适用.尽管鲁格曼, 蒙和乔等人拓展了”钻石模型”,但他们理论模型同样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构建的,因而,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应认识到他们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竞争力理论, 对于后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含义.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业来说,人才的流失往往意味着手中客户,定单和市场的一并流失, 因而人才将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吸引优秀人才并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知识结构与层次将是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的明智之举,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外商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外商投在我国理论界方兴未艾,对适用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和理论模型的研究至今仍未破题.笔者认为,国外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但是,在运用国外竞争力理论分析中国问题时有必要注意以下两点: (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国,我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等等,因而,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来源更多的是依赖于”母国基地”;另一方面,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资本不足,管理欠缺等,因而,我国也有必要利用好”跨国经营”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这一点在我国已经加人WTO 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2)体制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国外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还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计划经济还未完全退出,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体制因素仍然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时不应将体制因素排除在视野之外.资企业出口的不断增长.参考文献:[1】张鹏:《论外商投资企业对出口的影响》,《中国外资》,1998年第3期.[2】卢进勇:《试论人世后利用外资的新战略》,《中国外资》,2001年第1期.●(责任编辑杨国川)参考文献:[1】Cho,Dong—Sung.1994.Adynamicap- proaehto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Theease ofKorea.JournalofFarEasternBusiness.1(1):l7—36.[2】Cho,Dong—Sung.andMoon,H.Chang.2O0o.FromAdamSmithtoMichaelPorter:evo- lutiontocompetitivenesstheory.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PublishingCo.Pte.Ltd.【3】Dunning,J.H.1992.”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CountriesandtheActivitiesof TransnationalCorporatiUns.”Transnationa1Cor_ porations1(1):135—168.[4】Moon,H.Chang,A.M.Rugman&A.Verbeke.1998.Ageneralizeddoublediamond approachtotheglobalcompetitivenessofKorea andSingapore.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7: l35一l5O.[5】Porter,M.E.1990.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NewYork:FreePress.[6】Rugman,A.M.1991.Diamondinthe Rough.BusinessQuarterly(Winter):61—64. [7】Rugman,A.M.a ndJ.R.D’Cruz.1993. Thedoublediamondmodelofinternationaleom—petitiveness:Canada’Sexperience.Management InternationalReview,33(2):17—39.(责任编辑黄寿生)182002年第3期国际经贸探索。

波特竞争理论的局限性

波特竞争理论的局限性

波特竞争理论的局限性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成熟的、结构化的市场环境,以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作为理论支撑。

但是,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新兴市场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变化迅速,这直接决定了波特竞争理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以“五力模型”为分析工具,得出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已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般性”战略。

首先,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化迅速,企业通过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一般性”战略受到严峻挑战。

波特的三种“一般性战略”核心仍是在选择业务范围,但是,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对于许多中国企业而言,“怎么干”已比“干什么”更加重要,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的核心。

好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将影响甚至改变行业游戏规则,帮助企业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

其次,波特将成本领先与差异化视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企业标新立异就必须牺牲成本优势,或者采用成本领先就必须放弃差异化产品和服务。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新兴市场不断涌现,个性化需求旺盛,产业市场甚至可以被无限细分。

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是要素(功能实现的载体)与元素(产品的文化衍生)的有机结合,企业通过改变要素、改变元素组合可以将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有效统一起来,例如中关村华旗资讯赋予MP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差异化与成本领先有效结合了起来,一举打开国际市场,获取了巨大成功。

最后,产品模块化结构的形成直接推动形成了产业结构模块化,标准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标新立异战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IBM利用模块化技术推出360型电脑后,产品模块化被全球迅速关注,产品模块化迅速扩散至汽车零部件、移动终端甚至金融等众多产业领域,模块产品的通用性和兼容性备受关注。

现实产业发展中,产业标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块产品的生产者必须遵循产业标准,产品标新立异空间受到极大遏制。

总之,在新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化迅速,波特竞争理论在我国的适用局限性日益明显。

迈克尔波特及其贡献

迈克尔波特及其贡献
迈克尔波特及其贡献
制作人:刘合林
目录
1 2 3
一、人物介绍
二、主要理论贡献
三、人物评价
一、人物简介
• 迈克尔· 波特,1947年出生于美国密歇 根州,美国哈佛商学院大学教授,大学 教授是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迈克尔· 波特是该校历史上第四位大学教授)。 迈克尔· 波特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在 世界管理思想界是“活着的传奇”,他 是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商业管理界公 认为“竞争战略之父”。1983年,迈克 尔· 波特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 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企业竞争战略理 论并引发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 1979年, 克尔· 波特获哈佛商学院终身 教授之职,成为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 力方面公认的权威。2005年世界管理思 想家50强排行榜上,迈克尔· 波特位居 第一。他的主要著作有《竞争战略》、 《竞争优势》、《国家竞争论
三大战略
五力理论
价值链理论
波特的 三大战略
波特认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 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这三种思路是:1、总成本领 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一化战略。波特认 为,这些战略类型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营在产业竞 争中高人一筹:在一些产业中,这意味着企业可取 得较高的收益;而在另外一些产业中,一种战略的 成功可能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能获取些微收益的 必要条件。有时企业追逐的基本目标可能不止一个 ,但波特认为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 为有地贯彻任何一种战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 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详解(二)
4.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 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 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5.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波特模型的不足之处

波特模型的不足之处

波特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一种竞争战略分析模型,用于分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

波特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力分析和三种竞争战略。

尽管波特模型在战略管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力,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
1. 静态性:波特模型是基于静态分析的,它没有考虑到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

实际上,市场和竞争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其战略以适应这些变化。

2. 简化:波特模型简化了现实情况,它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实际上市场往往存在着垄断、寡头垄断等不同的市场结构。

3. 忽略了企业内部因素:波特模型主要关注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因素,如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能力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4. 缺乏实证研究支持:波特模型的一些观点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例如关于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的选择,实际上企业可能需要同时采用这两种战略。

因此,在使用波特模型进行战略分析时,需要注意其不足之处,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迈克尔·波特管理思想述评

迈克尔·波特管理思想述评

迈克尔·波特管理思想述评迈克尔·波特管理思想述评迈克尔·波特出生于1947年,他是哈佛商学院的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世界管理思想界可谓是"活着的传奇",他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是商业管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在2005年世界管理思想家50强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

一、迈克尔·波特生平简介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上少数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

他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

他先后获得过大卫·威尔兹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五次获得麦肯锡奖,拥有很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到现在为止,迈克尔·波特已有十四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品牌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1976)、《竞争战略》[1](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力》(1990)等。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是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

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权威。

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获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目前,他拥有瑞典、荷兰、法国等国大学的8个名誉博士学位。

迈克尔·波特博士获得的崇高地位缘于他所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

作为国际商学领域最备受推崇的大师之一,迈克尔·波特博士至今已出版了17本书及70多篇文章。

其中,《竞争战略》一书已经再版了53次,并被译为17种文字;另一本著作《竞争优势》,至今也已再版32次。

目前,波特博士的课已成了哈佛商学院学院的必修课之一。

迈克尔·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被称为竞争三部曲。

波特五力模型的不足及应用中解决的办法

波特五力模型的不足及应用中解决的办法

波特五力模型局限性刘益波特“五力模型”的缺陷及其改进[J].管理工程学报,1999,(4).1、局限性:2、改进措施:杨青松,李明生论波特五力模型及其补充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05 Vol.6No.41.它没有专门考虑需求的数量或需求的增长。

行业之间在其特征和结构方面存在很大差别,行业竞争分析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行业中最主要的经济特性。

在任何行业,需求的数量或需求的增长都是最主要的经济特性之一。

需求的数量反映了市场规模,需求的增长反映了市场增长速度以及行业在成长周期中目前所处的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快速成长和起步阶段、早期成熟阶段、饱和和停滞阶段、还是下降阶段)。

产业生命周期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不可忽视。

行业竞争分析必须特别注意产业消长与环境的变化。

经营得好、富有竞争力的企业,迟早难逃产业生命周期兴衰的定律。

面对巨大而僵化的组织以及日渐不利的产业环境,能否壮士断腕,及时抽出资源另创新业,是企业永续生存的重要抉择。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任何产业都要经历从诞生到衰退这样一种类似生命周期的变化。

行业竞争是动态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企业竞争力都有特定的含义。

企业决策者在战略规划中必须对企业所处产业的生命周期进行确认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战略选择,通过战略的实施来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成长从而达到企业永续发展的目的。

五力模型假设在多数的竞争环境中,需求都是足够的大,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中是有利可图的。

它没有重视需求的变化及产业生命周期。

进入壁垒怎样理解举例说明贝恩从在位企业的角度出发认为进入壁垒是在位企业拥有的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成木优势。

实际上,进入壁垒就是指允许在位企业赚取正常利润,而不受进入威胁的一切因素。

根据这一定义,贝恩把造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分为四类:①规模经济。

如果产业技术特点决定的最小有效规模(MES)相对于整个行业需求比较大的话,则市场只能维持少量企业的生存,这些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且不会引起进入。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缺陷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缺陷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缺陷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 year.March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缺陷五力分析模型(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的实践运用一直存在许多争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该模型更多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实际操作的战略工具。

该模型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假宦基础之上的:2、制泄战略者可以了解整个行业的信息,显然现实中是难于做到的:2、同行业之间只有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关系。

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存在多种合作关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3、行业的规模是固左的,因此,只有通过夺取对手的份额来占有更大的资源和市场。

但现实中企业之间往往不是通过吃掉对手而是与对手共同做大行业的蛋糕来获取更大的资源和市场。

同时,市场可以通过不断的开发和创新来增大容量。

因此,要将波特的竞争力模型有效地用于实践操作,以上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三项假设就会使操作者要么朿手无策,要么头绪万千。

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意义在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含着三类成功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进入壁垒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指出,进入壁垒可以理解为打算进入某一产业的企业而非已有企业所必须承担的一种额外的生产成本。

进入壁垒的高低,既反映了市场内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新进入企业所遇障碍的大小。

可以说,进入壁垒的髙低是影响该行业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市场结构的直接反映。

形成壁垒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规模经济,客户忠诚度,资本金投入,转换成本,必要资本量及埋没费用,产品差别,绝对费用,政策法律,既存企业的战略性阻止行为等等。

举例分析一、行政性垄断壁垒以电信业为例,2000年9月25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该条例共制左了8项重要管理制度: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制度、电信网间互联调卩制度、电信资费管理制度、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电信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电信建设管理制度、电信设备进网制度和电信安全保障制度。

迈克尔波特及其贡献课件

迈克尔波特及其贡献课件

对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对中国企业具有指 导意义,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
价值链分析
通过价值链分析,企业可以识别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和盈利能力。
核心能力
中国企业应注重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挑战 。
04
CHAPTER
波特的理论应用与案例分析
制造业的竞争战略
成本领导战略
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竞争优 势,例如通过规模经济、技术创 新等方式实现。
差异化战略
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来获 得竞争优势,例如通过品牌建设 、产品设计等方式实现。
聚焦战略
通过专注于某一特定市场或产品 来获得竞争优势,例如通过深度 了解客户需求、提高产品专业性 等方式实现。
组织变革与领导力
组织变革
波特认为,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组织变革以适应环境变化。他提出了组织变革的四个阶段理论,即解冻、变革、 再冻结阶段,指导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变革。
领导力
波特强调领导力在组织变革中的重要性。他提出了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如远见、沟通能力、激励能力等 ,以推动组织的变革和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
波特博士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产业经济学和 竞争战略领域。
波特还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 Cost Leadership)、差异化(Differentiation )和集中化(Focus)。
对行业的贡献与荣誉
01
02
03
波特博士对行业的贡献不仅限于 学术界,他还为多家企业提供战 略咨询,包括通用电气、迪士尼 和联邦快递等。

波特五力模型及其缺陷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及其缺陷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简介五力模型是由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的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的模型,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

五力模型理论一)简介麦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二)详解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

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下面一些因素决定它的影响力:(1) 供应商所在行业的集中化程度。

(2) 供应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3) 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在企业整体产品成本中的比例。

(4)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对企业生产流程的重要性。

(5) 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成本与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波特模型及其改进

波特模型及其改进

二、 对改进后的波特模型的分析
在改进后的波特模型中, 各种竞争力量之间存在着多个 三角形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处 于动态平衡状态 , 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性。当动态平衡被打破后, 这种三角形关系就 会遭到破坏 , 从中可以揭示出企业竞争力量之间的演变趋势 , 进而为企业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 提供理论指导。 - 64-
项保华: ∀ 企业战略管理#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年 8 月第 1 版。
- 65-
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 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 另外, 替代品生产还对行业的盈利潜力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会对企业所在行业产生替代 威胁 。如果企业与现有竞争者等各种竞争力量之间形成亚性竞争的话, 就会阻碍所在行业 的发展 , 甚至有可能导致行业的萎缩。行业中各种竞争力量应以长远眼光, 从战略高度来审视 自己的竞争行为 , 在保证行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寻求自身利益。 互补品生产对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和整个行业盈利潜力有着重大影响。一个企业所销售 的产品常常不是孤立的, 而与其他一些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互为补充。如汽车与汽油即 为典型的互补品 , 如果汽油价格上涨, 必然会影响汽车的销售。现实中一些产品销售不畅, 也 与互补品 ( 包括配套产品或服务) 不能很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有关 , 如电脑普及率低或操作要求 较高等原因 , 使电脑软件业的发展缓慢, 等等。 互补品与企业的产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因此 , 企业与互补品生 产这两种竞争力量必须彼此高度关注对方 , 使自己的行为能相互适应对方发展的需要 , 从而建 立起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关系, 共同开拓市场。否则, 企业与互补品生产之间就会相互制 约 , 甚至相互损害。企业以及互补品生产面临着替代品生产的 威胁 。但替代品生产的存在, 也使企业与互补品生产之间合作在客观上成为必要。 只有当 F 与 C 之间能建立起一种有利于 双方的合作关系 , 才能加强抵御替代品生产 威胁 的作用力, 保护或促进行业的发展 , 为企业 盈利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对改进后的波特模型的综合考察 如果我们再重新综合考察一下改进后的波特模型就会发现, 企业处于市场中各种竞争力 量的包围之中,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减弱或抵消各种竞争力量的作用力, 企业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 ,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 1) 通过兼并收购 , 实现规模扩张 , 提高市场支配力。兼并可以是横向兼并, 即购并现有竞 争者; 也可以是纵向兼并, 即购并供方企业或买方企业; 当然, 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 , 还可以进 行混合兼并。 ( 2) 实行纵向一体化, 摆脱供方或买方的控制 ,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纵向一体化可以是前 向一体化, 也可以是后向一体化。 ( 3) 建立企业与其他竞争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或战略联盟, 努力降低风险 , 减缓竞争压 力。如当供方、 买方或现有竞争者中的一方实力强大 , 具有较高的市场支配力 , 则企业可与其 他一方或几方建立合作或联盟 , 共同对付最强大的对手, 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保持持续的 竞争优势。 ( 4)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与互补品生产这种竞争力量之间的 关系。一方面, 这是企业开拓市场, 提高盈利水平的主观要求 ; 另一方面 , 这也是企业及其竞争 者抵御 替代品生产 威胁的客观要求。 ( 作者工作单位: 浙江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杭州市 310027)

紧追时代脚步的学者波特管理思想评析

紧追时代脚步的学者波特管理思想评析

剖析现实的经营管理问题。他坦陈,他的书是为实践管理
者写的(当然也是为重视竞争实践的学者写的),尽管这些
书又厚叉重.都是大部头.但除了经济学术语带点专业性
外,丝毫看不到那种纯粹理论著作的晦涩。在笔者看来,渡
无法继续下去。但是,这种实践导向式的战略研究,在渡特
之后还有着纵向和横向的深化可能。无可讳言,波特处处表 现出了一个经侪学家的本色,他进行战略分析的基车前提依 然是经济人假设,五力模型、三种战略、价值链和钻石模型. 依然带有拣厚的经济学式的抽象推理和建构痕迹,距离管理 的实用性尚存在隔膜。所以,那些希望波特能够提供具体战 略建议的公司老总.多数会失望,会觉得他讲的还是“大道 理”。正因为如此.有人批评渡特拘泥干经济学,并不是毫
政府的不当干预进行丁不客气的批评。在哉略分析上,你 说他是理性主义者吧,他明明推崇经验,注熏实证研究,对
战略走向论证中不乏。自发秩序’式的描述。你说他是经
验主义者吧,他叉构建了一个个模型.试图对战略做出结 构性的整体解释。讲自由竞争有他,讲国家功能也有他,建 构有他,解构也有他。试图对渡特进行标签式解读,注定 是无效的。 波特的最大特色,是用一个经济学家的鼹光和头脑,
poratePhilanthropy)莸当年羞肯锡奖。 浊特到中国进行学术变漶Ⅷ讲演活动。
万方数据
(甚玉‘整理)
紧追时代脚步的学者:波特管理思想评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刘文瑞, LIU Wenrui
财经界(管理学家) CAIJINJIE(GUANLIXUEJIA) 2008,(3) 0次
H忡F∽酗Shape Strategy)获当年寰肯锡契。
获哈佛大学商学豌镕身教授之职。 日版‘竞争战略》{Camper/t/re StrategY

迈克尔·波特的作品和书评

迈克尔·波特的作品和书评

本专题书评由蓝兵商务图书网整理,蓝兵商务图书网()是一个充分体现商务精英知识、经验、智慧交流和碰撞的学习型网站,致力于为中国广大的企业家、经理人、金融业人士、媒体记者、咨询顾问、教授、执业律师、MBA以及其他商务人士提供专业的图书资讯和持续学习的解决方案。

欢迎你成为蓝兵商务书友会会员,共同体验阅读和交流的乐趣。

蓝兵商务图书网:/论坛:/bbs序言迈克尔·波特被誉为“现代竞争战略之父”,也是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

他的四部著作不仅为他奠定了商界泰山北斗的地位,更是企业的高层在制定战略的指路灯。

(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1998年出版的《竞争论》)波特的书籍并不容易读,但是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乍看复杂,其实脉络清楚,他的学说重点主要有:五力模型、三大一般性战略、价值链、钻石体系、产业集群。

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述,这三本著作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

这些经典著作绝不是可以躺在沙发上喝着咖啡就可以读的,而是需要静下来,在书桌上一点一滴、逐行逐字地去研读和体会的。

波特教授于2004年6月18日-20日来华演讲,并与中国各产业的领袖进行对话,以探讨中国企业在目前的国内外环境下应如何制定独特的战略、如何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等问题。

与此同时,蓝兵商务图书网也在6月20日开通,在此,我也特别建议各位再次研读波特教授的著作,也许,您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惊喜!兰兵2004.06迈克尔·波特简介:迈克尔·波特,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教授开设了广受赞誉的“产业和竞争分析”MBA课程和关于竞争战略的多种讲座。

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第一权威。

波特教授曾在1983年由里根总统任命,加入产业竞争力委员会,启动美国竞争力的辩论。

他也是全球许多国家、州长、市长和公司首席执行官的顾问。

曾获得威尔斯经济学奖、亚当·斯密奖、麦肯锡奖,以及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等7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战略成本管理会计

战略成本管理会计
要基于ABC系统,为企业战略作业管理提供准确的信

第35页/共116页
• 2、ABC的战略应用 • 库珀认为传统的作业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的运营管理,而忽略了战略作业管理。因此,在
他推出ABC后,便把ABC全面推向战略应用,库珀的思想分析如下: • (1)产品定价和组合 • (2)客户关系管理。
第8页/共116页
(一)西蒙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
• 战略成本管理的定义由英国学者西蒙在1981年首次提出,西蒙认为战略成本管 理是构建战略和监督战略的需要,企业必须清楚地了解本企业的成本结构,还应分 析竞争者的成本结构资料,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和管理。
第9页/共116页
• 西蒙认为企业的竞争地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相对成本和市场份额。 • (1)直观的看,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强者,处于成本劣势的企业是弱者。战略成
第27页/共116页
• (2)桑克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框架
• 桑克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框架包括三部分, • 1、价值链分析 • 2、战略定位分析 • 3、成本动因分析
第28页/共116页
• (l)价值链分析 • 桑克除了沿用波特的战略成本分析的思想外,还探讨了价值链分析与传统成本分析
的区别。 • 传统的成本分析只关注企业的内部,注重从事前、事中、事后分别对产品成本进行
第18页/共116页
• (3)提出了多成本驱动因素 • 波特认为,企业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成本地位源于其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而成本
行为取决于影响成本的一些结构性因素,波特也称之为成本驱动因素,简称成本动因, 若干个成本驱动因素结合起来决定一种既定活动的成本。波特提出了十种主要的成本 驱动因素,即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时机选 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等。

【战略】竞争战略读后感34

【战略】竞争战略读后感34

【关键字】战略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产生的背景世界经济背景如果我们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世界经济在20世纪70~80年代也呈现出结构性的变化。

初级产品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原材料经济与工业经济脱钩是世界经济中一个结构性的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特别加剧了初始产品和加工产品的比赛。

这种情况使初始产品严重过剩,因此不断地压低价格,导致比赛日趋激烈。

另外,加工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品周期也越来越短,这样市场比赛更加激烈,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经济是以最为激烈的比赛形式出现的。

加工工业经济内部生产与就业脱钩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科学技术在制造业中越来越成为发展的主要力量,纯体力劳动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小;●在非制造业方面,尤其是在服务业方面,纯体力劳动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形成了新的比赛领域。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比赛加剧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

资本流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世界上一切参与比赛的资本主要看其实力的大小,而实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科技含量和资本量。

一句话,世界经济的比赛已经从有形向无形转变,从实际性向象征性发展。

这说明了比赛的知识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且将会比资本量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重要。

德鲁克说,不管是什么原因,资本流动与商品和劳务贸易已造成了一种基本的变化,在世界经济中,货物与劳务的“实际”经济及货币信贷与资本“象征”经济已不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事实上,它们离得越来越远。

而经济比赛的激烈程度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德鲁克最后得出结论:经济的动力已经决定性地转向世界经济。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整个世界格局处于一个大动荡的前夕,许多矛盾在不断酝酿着、积聚着。

东西方两大板块在不断地碰撞、交融、渗透。

由于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不同,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的差异,使整个世界的格局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的西化,强调个性将是人类社会的主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新教伦理、自由意志伦理和市场伦理为最基本的基石的,这是从人的价值观出发来规定了人的基本行为,主要是强调人的本性,即具有独立的人格特征作为社会基本的生活单元。

波特五力模型的形而上学缺陷及其改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的形而上学缺陷及其改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的形而上学缺陷及其改进模型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部摘要:波特关于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的分析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思考竞争环境的方法。

但是时代的变化也使得五力模型出现了一些形而上学的缺陷,本文在五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力竞争演变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五力模型的缺陷。

关键词:五力模型缺陷六力竞争演变模型1波特五力模型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波特提出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型。

波特的企业竞争力五种力量模型定位于厂商如何在产业内定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高于平均的利润。

他认为,产业环境存在五种基本力量:潜在入侵者的威胁、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方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和产业内既有同业竞争者(如下图所示)。

这五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企业战略优势的来源以及准确定位。

波特关于驱动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的分析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思考竞争环境的方法。

当影响产业竞争的作用力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被确定以后,企业就可以辨明自己在产业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

2五力模型的优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五力模型作为企业外部分析事实上的标准,其应用范围从最初的制造业逐渐涵盖了金融服务、高新技术等几乎所有的行业。

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两部著作再版了几十次,成为绝大部分的战略管理教科书的基础内容。

在企业管理咨询领域,五力模型也早已成为重要的基本分析工具。

这都表明五力模型在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

五力模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能够将理论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简洁明晰,操作性强,易于被企业经理人阶层认同,在实践中有一定的优势。

1)五力模型是企业多元经营的决策工具。

尤其当企业准备进入与其核心能力关系不大的行业时,依据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特点,可帮助企业了解和控制投资风险。

2)五力模型是企业市场定位的分析工具。

在选定低成本、差异化或集中化等战略的同时,企业作为领导者、竞争者、追随者的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确定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特的贡献与不足在企业战略环境的内外部分析中,波特撑起了整个“外部”框架,而“内部”问题的解决,则是由资源与能力学派来完成的。

迈克尔•波特在中国管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战略管理第一人”。

但是在各种介绍波特学说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介绍内容的多,全面评价的少,也看不到波特的竞争战略与近年来更为热门的核心能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关系。

本文从这一出发点,试图用一个学者的眼光来看待波特在战略管理学上的贡献和不足。

“五力模型”撑起外部框架在借用“战略”这个军事用语之前,战略管理曾有过“商务政策”(Business policy)、“总经理学”(General management)等不同的名称,并被视为一门“综合性”的学问。

所谓“综合性”,是指这一领域是属于总经理的工作,它不服从于生产、营销、金融、会计等任何一个部门的利益和视角,而是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为中心,来整合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

至于如何来进行这项综合性工作,则并无“招式”可循,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和直觉。

在学习上,这门课程多多少少是学徒式的,靠着学员对一个个案例的认识和感悟,而缺乏可传播的理论和模型。

波特最大的贡献在于把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即产业组织中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了这个领域。

他在1980年出版的那本划时代的著作《竞争战略》中,依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而总结出用于分析行业结构的“五力模型”。

对波特来说,战略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行业结构中为公司定位。

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成本领先与差异化这一对基本的竞争战略要素中作出选择。

正确的选择将把公司引向最具利润空间的行业和组别、击败竞争对手、竖立进入障碍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每个MBA学生和大公司经理的必读书,是因为它为复杂而又难以捉摸的战略问题提供了一个简明而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在波特之前,同在哈佛商学院的老一辈学者安德鲁斯等人已经提出了诸如SWOT这样至今历久不衰的概念性框架,即要认清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弱势,以迎接外部的机会和挑战。

但是究竟如何去识别和分析这一框架中优势、弱势、机会、威胁等每一项,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其中隐含着的信息是,每一个企业和案例都是不相同的。

而波特的“五力模型”则为之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框架,解决了其中机会、威胁这一对外部因素的分析方法。

从此以后,行业定位与竞争战略的概念成为战略管理的主题。

“战略”一词也逐渐成为本领域内被普遍接受的名称。

在战略管理这个充塞了形形色色时髦名词和理念的领域,波特奠定的这些基本概念至今仍然具有持久的解释力。

但是另一方面,波特的方法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从一开始,他的这种把战略分析简化为几个条条框框的做法就不为他在哈佛商学院的同事们所看好。

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商学院主流一向把企业所处的环境和应采用的战略看成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

只有从每一个有关的角度深入分析每个案例,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波特把复杂的环境性因素简化为五种力量、把多样化的战略形态简化成三四种最基本的竞争战略这种做法,与商学院的传统并不相融。

更重要的问题来自于理论上的挑战。

波特的方法在理论上无法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假如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企业采取与众不同的定位来取得,那么怎么解释在同一行业中大小相当而又采取类似战略的企业之间在业绩上的重大差异?再进一步说,即使有的行业存在先入优势,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够想到并抢到这种优势?答案只可能从企业的内部去寻找。

就是说,必定是企业内部拥有的不同资源、实行的不同程序以及具有的不同历史和文化导致了这种在对付外部环境时采取的不同战略,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同业绩表现。

这种思路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资源和核心能力学派的兴起。

也只有在这一学派对波特的学说作出反应之后,SWOT这一概念性框架才得以在“内”、“外”两个方面都被充实和完善。

迄今为止,战略分析的大致思路仍然是沿袭着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找到机会与挑战。

而其中机会与挑战是以“五力模型”作为重要的分析工具,优劣势的分析则借重于资源和核心能力学说。

树起管理学的“进入门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波特在企业战略环境的内外部分析中,可以说是撑起了整个“外部”的框架,其贡献是巨大的。

这种贡献尤其体现在他把严谨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引入了松散而“非理论化”的战略管理,使后者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严谨性的学科领域。

波特的这一努力在学术上是十分艰巨的。

他在一篇在学术界深具影响,在国内却鲜为人知的论文中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根本区别做了一个极好的概括,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首先,两者之间存在沟通问题。

管理学是以提高企业业绩、增加股东回报为目标;而经济学家是以提高社会福利为宗旨、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这意味着后者甚至可能试图降低某些企业的利润率,以实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很多人知道波特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以降低进入门槛、保护自由竞争为目标的产业组织理论反过来为力图竖立进入障碍、维护超额利润的战略管理服务,但却未意识到这两者并非可以直接互相借用。

波特在这方面作出了学术上的巨大努力。

其次,两者之间存在研究对象的差异。

战略管理学通常以个别企业为研究对象,关心的是如何解决这些个别企业面临的独特问题,以及如何发掘其与众不同之处;而产业经济学则把研究重点放在行业上,关心的是整个行业的表现,而忽略行业内企业之间除规模大小之外的一切差别。

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经济学视企业为“黑匣子”的问题。

案例分析的一个功用,就是打开或走进这些“黑匣子”。

最后,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战略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之间赋予经理人的不同作用。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企业环境,特别是企业所处的行业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经济行为,并最终决定了企业的业绩表现。

其中企业的经济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无力的,既不能改变环境,又不足以影响最终结果。

而战略管理则高度重视经理人的能动作用,重视经理人利用和迎合环境的能力。

商学院的存在本身就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即掌握管理技能的经理人能够创造出价值。

在这方面,波特虽然把行业结构放在他整个分析框架中最突出的部分,但是他对战略定位的诠释,却显示出他已成功地完成了从产业经济学家向战略管理学家的转化。

波特所论述的这三个方面,既突显了他自己对战略管理学作出的贡献,又为其他经济学家从事管理学的研究和实践竖立起很高的“进入门槛”。

今天我们看到国内的经济学家们动辄要和企业界“对话”,却不知他们互相能否听得懂对方所讲的“外行”话。

充塞了经济学家的各个MBA院校,指导出一批批不知所谓的MBA论文;而那一大群被聘为独立董事的经济学家们,也不知他们是会为股东利益尽责,还是会服从于他们的职业所要求的“经济学家的良心”,更难以弄清楚他们对公司经理人的作用是不是持有积极的评价。

当我们回顾波特当年从经济学领域进入战略管理领域的艰辛与其作出的学术努力与贡献,不得不惊讶于现在某些学者的随意与轻浮。

他们在对企业没有任何研究的情况下,甚至在根本不知管理学为何物的情况下,就开始给企业“把脉诊断”了。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会把波特视为经济学家,国内的绝大多数人甚至并不知道他实际上拿的是哈佛的商务经济学博士,而不是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博士。

波特自己自1980年的第一本书以来,就离产业经济学渐行渐远。

在1985年出版的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的《竞争优势》一书中,他的分析重点开始由行业结构转向企业的内部活动。

在这里,企业被看作一连串价值创造活动的组合。

从行业分析到价值链分析,波特向传统的战略管理方法走近了一步。

但是他所受的学术训练显然还是阻止了他进一步向企业的“内部”发展,这项工作最终是由资源与能力学派来完成的。

其实严格地讲,“基于资源的理论”(Resource-Based View)和“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ies或Core Competence)学说是两个学派,但它们有很大的共同点,都是从企业“内部”做文章。

前者的代表人物如Birger Wernerfelt和Jay Barney,后者如C.K.Prahalad和Gary Hamel。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只有企业内部拥有的特殊资源(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以及组织能力才能让企业有机会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采取与众不同的战略定位,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一些概念,如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相关的多元化等,都可以归结到它们的旗下。

“守本分”的经济学家从波特的学术历程我们至少可以作出以下几点总结:第一,经济学家要进入管理领域,必须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案例调查为基础。

波特自己在就读哈佛商学院MBA期间收集了大量案例,在攻读博士期间和之后又在产业经济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定量研究,他的方法基本上是以丰富的案例来弥补简单化的经济学模型的不足,从而得以开创了战略管理的一片新天地。

第二,真正优秀的经济学家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本。

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管理学家;如果他的学术素养是良好的,他在思想上和方法上会很难解决波特指出的管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那几个根本差异。

波特早在前面提及的那篇写于1981年的论文中就看到了自己的“外部”分析法的不足,但他后来除了价值链的概念外,并没有让自己彻底“走进”企业的“内部”,因为一个严肃的学者是不可能忘记自己的“出身”的。

第三,产业经济学已经对战略管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从前一点得出的必然结论。

如果严肃的经济学家不应妄称自己懂得管理,而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又确实存在这么大的距离,那么我们就不应幻想经济学可以解决企业的难题。

毕竟至今为止,学术界只出了一个波特。

他最大的贡献,20年前就已经做出了。

管理学从根本上应该回归到企业的“内部”:寻求独特的资源、培养核心能力、发展凝聚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只有这些才能够让我们充分利用波特给我们指明了的竞争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