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大爱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大爱精神

作者:王栗鹃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11期

摘要:大爱精神是指人自觉而主动地对自身、他人、社会等的命运、价值的积极关爱,大爱精神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在社会复杂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大爱精神教育。

关键词:大爱精神;人才培养;道德品质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既尊重个性、承认物质利益,更倡导互助友爱、崇尚奉献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大爱精神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大爱精神,帮助大学生将大爱精神深深植根于思想中,是完成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一、大爱精神的内涵

爱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人类感情现象,是与历史、社会、客观事物等联系在一起的。

从主体而言,大爱精神必须具备自觉性。大爱精神与某样事物自然带来的满足感不同,它是主体人自觉地、主动地对某些人、客观事物的价值、前途和命运产生关注,进而积极行动的精神;从对象而言,大爱的对象十分广博。从对个体自己的关爱到对同胞、全人类、植物、动物乃至于全宇宙的积极关注;从时间而言,大爱精神是持久的关爱,而非突然迸发的、短暂的感情;从时代性而言,今天我国大学教育所倡导的大爱是“社会主义的大爱”,它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宗旨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的一种充满了理性的爱。

因而,本文所阐释的大爱精神是指人自觉而主动地对自身、他人、社会等的命运、价值的积极关爱,爱教育,爱人,爱自然,爱社会,爱智慧,核心是责任和爱心,本质上是人格和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一股至深且巨的精神力量。

二、大学生大爱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大爱精神的教育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结合我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013年针对学生进行了“大爱精神”的抽样问卷调查简要分析。

在问题“碰到街上有人摔倒会立马扶起对方吗?”的回答中,一定会的占27.71%、会犹豫一下但是还是会的占45.78%、选择不扶但拨打110或120的占13.25%、转身离开的占

2.41%、其他占10.84%;在问题“你认为在你摔倒或是被偷被抢时会有人帮助自己吗?”的回答中,一定会,而且周围人都会帮助的占22.89%、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占59.04%、我想是没有的

占18.07%;在问题“…彭宇案‟以后碰到有他人摔倒在地等现象你会上去扶他起来吗?”的回答中,毫不犹豫就扶起对方的占20.48%、拿手机等物品进行摄像或录音已得到自己清白证据后再去搀扶的占51.81%、拨打110或120的占20.48%、在一旁关注事态发展的占3.61%、

3.61%。

从三个连续性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他人和社会具有起码的同情之心,也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但在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危及自身利益时明显发生动摇甚至放弃。说明大学生对于爱人尚缺乏系统而理性的认识;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对于他人和社会缺乏一定程度的信心,甚至认为自己不会得到帮助,也不愿意帮助他人。说明学生对于国家的性质、社会的发展了解较少;在“彭宇案”后愿意积极帮助他人并采取有效措施的比例明显下降。说明社会事件、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由此可知,高校大爱精神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部分高校对大爱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可行性措施,忽视了以大爱精神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建设,导致部分大学生大爱精神理性认识欠缺,缺乏对社会的热情及对同学的关爱,也极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加强大爱精神教育的对策

当前形势下,在社会复杂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大爱精神教育刻不容缓。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大爱精神的理性认识

我国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尽管大学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不断更新,全球网络公开课的资源共享也正在改变大学教育的传统模式,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也加入了全球网络公开课程建设的行列,但是目前国内大学教育的主要特点还是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还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加强大爱精神的教育必须重视大学教育的课堂教学。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对大学生进行大爱精神教育是相一致的。大爱精神本质上是人格和道德品质的体现,大爱精神强调人对自己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对人类命运的积极关注,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整个课程体系较为完整地囊括了这些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基点,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追求人生价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则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了解中

国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责任和人生追求。

2.发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觉悟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方面非常重要。这两类课程作为知性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生活、开阔视野,体验不同文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进行批判性的认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思考和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在引导大学生明确正确价值取向、继承发扬民族精神、形成并坚定民族信仰方面不可取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呼应。

(二)发挥社会实践的强化作用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将大爱精神由理念至行为,进一步强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伟大和来之不易、民生问题的紧迫和复杂、有着巨大贡献的先进典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促使大学生把个人的追求同社会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大爱精神。

如我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了“随机抽查学生寝室”“改掉自己的一个坏毛病”等实践活动,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了“了解家乡民生”“了解大武汉”等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的设计覆盖面从个人、寝室小团体、生活城市、家乡乃至于整个国家,实践内容包括个人言行、人际关系、国家城市历史和社会发展,将大爱精神的教育贯彻其中。通过这些大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大学生更加明确切磋践履、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更愿意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把爱心与责任感作为个人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达到知、行一体。

(三)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增强大爱精神教育的感染力

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关键性作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教师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终身受益。

要让学生亲其道,亲近、接受、践行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教师精通本专业知识;其次,要求教师以身立教,把大爱当做一种自觉的追求。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虽然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的教育中都离不爱,爱是教育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