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媚俗的含义

媚俗,也就是媚世,即蓄意讨好世俗之人和世俗之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醒人们:“阉然媚于世也者,乡原也。”乡原,即伪善者。而伪善者都是不安好心的:“乡原,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今天看来,那些媚俗的流行文化的策划者,其出发点决不是为了满足人民大众高尚、健康、丰富多样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消费需要,而是另有所图,即为经济利益所驱动。

因而,在网络文化中的媚俗之风,与文学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是毫不相干的,只不过是打着“大众”的、“通俗”的幌子,贩卖庸俗的、低俗的乃至恶俗的文化垃圾或精神鸦片。这种媚俗的流行文化的特点,是从根本上背弃文化艺术最可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一味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以情色(乃至色情)、暴力、怪诞等充满感官刺激的情节、细节和画面,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达到提高点击率和关注度的目的。

二、网络文化媚俗的原因

1、网络文化媚俗:思想文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思想文化的价值,是超越功利的,是对崇高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它以“真”反对“假”,以“善”反对“恶”,以“美”反对“丑”,是以崇高的理想价值反对低俗的否定性价值。因此,如果把

思想文化纳入市场经济,抹杀了文化价值的质的区分,让其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运行的话,就等于彻底抛弃和背离了文化价值。

现代美学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而当商品跨越了它与美和艺术的界限,金钱拜物教很快也成为冷酷无情的事实。“我们说社会现象已经普遍商品化,也就是说它已经是…审美的‟----构造化了、包装化了、偶像化了、性欲化了。”“什么是经济的,也就是审美的。”(伊格尔顿)商品精神打败了美学精神,取代了艺术精神。

2、网络媒体庸俗化却导致了价值评价体系混乱。

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使“金钱至上”的观念从经济领域泛化到一切领域。在利益驱使下,兽兽、凤姐们开始“出位炒作”了。但为什么媒体都喜欢为兽兽们的“出位炒作”做免费宣传报道呢?比如兽兽的视频门、凤姐的征婚等,几乎所有的网媒都作出了相关报道。难道我们媒体的审美情趣就只停留在这些“媚俗风”上?兽兽、凤姐们的“出位炒作”颠覆着原有的道德体系,而网络媒体庸俗化却导致了价值评价体系混乱。并且,以“媚俗”为中心的媒体评价体系已充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比如,文学是非功利性的,但当下的“媚俗文学”却在叫嚣着,大部分写手打着文学的旗号做着生意,如郭敬明。对一个作家的评价,不是基于作品,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成功,要看作家富豪榜。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

作家为了追求名利,自然会放弃精神追求,如此势必失去自我,也失去了作家的独立人格。

3、媚俗文化的另一个根源,是批判意识的缺乏。媚俗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宽容,百无禁忌地补位任何批判意识所束缚的开放性。它没有规则,也没有什么偏见,但排除疑问和冒风险的极端思维,最容易被没有批判意识的文化所接受。长期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隐忍始终得到提倡,张扬、纵乐总是备受压制。然而,当中国人在短短20多年里一下子经历了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时,人们感到了诸多不适,狂欢的需求和文化共享便随之产生了。我们对时间、空间的观念以致人生观、价值观都都变得不再绝对。现代年轻一代中国人并不缺乏怀疑精神,缺乏的是更赋有前瞻性的批判精神。批判精神则是建立在重构的可能性上。它需要理性、客观的价值观,及负有使命感的心态。

三、对网络文化媚俗现象的态度:反对

1、网络文化的媚俗是艺术工作者对普世的道德观观念的挑战,是知识分子的堕落。

网络文化的媚俗导致许多内容、价值观念等不仅逐步远离文化正义,甚至正在抛弃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判断。媚俗、从众等特征可以满足各类网民的一时快感,会满足某些网民低俗的精神文化

需求,但却是对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背离,是对文化本身所含有的教育价值意义的疏离,直接威胁到健康网络文化的发展。如果说网络本身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价值失落难免过于笼统,或者说网络并非与人文精神价值有绝对的矛盾性,但由网络衍生的网络文化媚俗之风对人文精神价值及其传播产生了极大阻滞却是事实。网络文化媚俗之风盛行,必将严重污染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环境,助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使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远离崇高,丧失理想,追寻某种庸俗无聊、卑微猥琐的精神生活。

2、文化本身是排斥媚俗的。如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具有美悦功能、知识功能、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统一而论就是审美功能。文学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有助于人们提高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是非辨别能力,从而人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充分交流,心灵得到净化,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而媚俗作品处处充斥着愚昧无知、野蛮暴力以及自甘卑鄙和颓废堕落,它的审美功能何在?我们看到标题党的作品之后能够提升思想、净化心灵吗?

3、我认为文化可以近俗但绝不能媚俗。如文学创作本来源于现实,文学作品更是需要通过接受环节才能进入社会,从而发挥更广的教化作用,这就是“近俗”。但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为了一时吸引更多的“眼球”而一味迎合大众、完全臣服于受众而媚俗,从而失去文学本应有的审美功能,失去原本该有的深度、理性和美感甚至超越传统的道德

伦理底线——文学媚俗是文学的一次堕落,这堕落不仅抹杀了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且更是折断了一个时代的筋骨!而且当今时代如此先进,小孩子在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时通过接触网络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斥了

社会的弊端、时代的诟病的世界,“精神垃圾”全部被媒体放大灌继而输给下一代,下一代、再下一代……

四、怎样解决网络文化的媚俗问题

1、政府部门:相关部门和政策要对网络文化直接介入监管,这种介入既是制订规章,更是宏观引导。要力促广播影视、出版机构在高雅文化上着力,清理文化传播源头。这种从上而下的方式未必立竿见影,需长期坚持方可奏效。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公开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这无疑是引导中国文化的正确方向的一次决定。

2、社会团体:需要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高校和有识之士共同为社会的文化道德限定隐形标准,意即通过倡导高雅文化,与”媚俗”文化拼抢势力范围。孔子也曾“恶郑声之乱雅乐”,高雅与流俗的较力此消彼长,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是官方措施的必要辅助手段。著名文学批评家肖鹰曾说:中国并不缺少关注文化的人,而是缺少持独立的文化价值观的人。对严肃文化应进行重新审视,弘扬高雅文化,活跃通俗文化,限制低俗文化。如果只有媚俗的通俗艺术走红、低俗艺术泛滥,而传统高雅艺术名存实亡,那中国人“就差比钱更根本的灵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