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文化
小众文化中的媚俗化例子
小众文化中的媚俗化例子身处大众文化的时代,写作和阅读不再是精英们的专利。
这当然是好事,但有一些特定含义的成语或词语也因不求甚解的望文生义而被广泛地误用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媚俗”了。
“媚俗”一词,来自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著名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在他看来,崇高与卑贱之间绝非互不相关。
但丑和恶本身并不是媚俗,媚俗是企图用完美和完善的基本信念进行伪饰,以达到取悦世俗社会和迎合公众趣味的目的。
他直言不讳地说:“大粪被否定,每个人都做出这事根本不存在的样子。
这种美学理想可称为‘媚俗作态’”“媚俗就是对大粪的绝对否定。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特丽莎在简陋的蹲坑便池上解大便时感到的“极端羞辱”,来说明人性的本能倾向就是不能忍受和接受人类存在现实的不如意之处、有缺陷之处,更不必说是肮脏之处了。
昆德拉对现代化的卫生设施留给人的意象有这样的描写:“现代抽水马桶从地上升起,像一朵朵洁白的水百合。
”这就是说,尽管人与粪便是共存的,但排污管道的巧妙设计可以使人不去在意自己的粪便,使它不进入人们的视线,因为只有能很好地遮掩粪便的存在,人们才能感觉怡然。
这也正是“媚俗作态”的人性基础:不仅喜欢对自己和自己的处境乔装打扮,也喜欢那些经过了乔装打扮的人和事。
昆德拉在1985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作演讲时更进一步地解释了“媚俗”:“‘媚俗’一词描述了这样一些人的态度:他们不择手段地试图向绝大多数人讨好卖乖。
要讨好卖乖,就得进一步确认人们喜欢听些什么,就得全心全意地为流行观念服务。
‘媚俗’就是把流行观念的愚昧翻译成美丽而富于感情的语言。
它煽动我们,直至我们为自己、为我们所思所感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流下同情的热泪。
”可见,“媚俗”这个词在昆德拉那里,并不是指对低俗的事物及其趣味的讨好和迎合;恰恰相反,它与一种美化和提升的欲求有关。
“媚俗”指的是:只允许从美好的方面来看待和理解人类存在现实的方方面面,为此不惜用作假来达到否认矛盾、掩盖真相之目的的自欺欺人的心理倾向和实践行为。
大众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简析
大众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简析作者:田恒喜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在社会快速转型期的当前,庸俗、低俗、媚俗这三俗的文化现象充斥于大众文化之中,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
本文分析大众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的表现形式,并探讨批判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和媚俗文化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大众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现象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268-01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逐步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主要文化形态。
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受众需求日益多样化,导致大众文化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其中庸俗、低俗、媚俗这三俗的文化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带来了诸多不良的社会负面效应,因此分析大众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的表现形式,并探讨其批判价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大众文化中的“庸俗”现象1.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中的庸俗现象,通常是打着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旗帜,但却做着浪费文化资源的事情①。
庸俗大众文化的制造者奉行“丛林法则”,抱着一种机会主义心态,利用投机取巧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最强文化利益的最大化。
如文学作品中的抄袭和模仿他人作品,通过文字垃圾的制造来获取经济利益,从而不仅不顾作品文学价值,也对他人原创作用价值产生影响;如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以各种噱头来吸引大众眼球,从而追求所谓的票房赢取更多利益;如电视综艺节目制作人、新闻记者等在进行文化评价时,为提高收视率或点击率而毫无顾忌采用人身攻击方式,从而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
这些大众文化中的庸俗现象,对社会最大的危害在于制造出了一种虚假繁荣的文化局面。
2.批判价值。
通俗文化与庸俗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一种亲近受众的创作方式,是向受众表现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后者者不利于健康文化的传播,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利,必须进行强烈批判②。
大众文化媚俗化机制探究
在 发 达 工 业 社 会 和 后 工 业 社 会 中随 着 文 化 进 入 工 业
已经成 为 我 国 居 民文 化 生 活 最 重要 的方 面 之 一 , 但 同时 也 越 发 倚 重 流 行 与 通 俗 、 视 严 肃 与 高 雅 , 蔑 注 重感 性 的宣泄 和表现 、 视理性 的思索 和感召 , 轻 日益
歇 尔 ・ 克 卢 汉 论 述 的那 样 , 媒 介 ” 为 一 种 认 知 麦 “ 作 结 构 塑 造 了一 切 文 化 现 象 , 在 根 本 意 义 上 , 媒 介 而 “ 就 是 人 的 感 性 生 活 的 总 和 。 新 兴 的 电 视 和 互 联 网 ”
供 了 技 术 支 持 , 望 彰 显 为 其 提 供 了社 会 心 理 背 景 , 欲
大量地制造 着 “ 化 产 品” 迎合 一般 大 众 的趣 味 。 文 去 大 众 传 媒 似 乎 天 然是 为 了 满 足 大 众 的 一 般 趣 味 而 存
在 的 , 必 须 不 断 地 去 迎合 甚 至 制 造公 众 的趣 味 。 它 但 是 , 众 趣 味 从 来 都 是 某 种 危 险 的 东 西 , 总 是 与 公 它 暴力 、 罪 、 情等 因素相关 联 。2 犯 色 0世 纪 初 , 着 大 随
为 其 提 供 了技 术 支持 , 望 彰 显为 其 提 供 了社会 心 理 背 景 , 业 利 润 为 其 提 供 了发 展 动 力 。 只 有 对 大 众 文 化 的媚 欲 商 俗现象进行认真、 彻底 地分 析 , 剖其 形 成 机 制 , 加 以批 判 性 的 引领 , 有 可 能在 适 当 的 时机 促 成 媚 俗 化 的 “ 化 解 并 才 文
失 去纯正 的性质 而趋 于世俗化 、 活化 和感性化 , 生 蜕
媚俗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碎片呈现文化、媒介的综合研究
此外,媚俗化还对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产生了冲击。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通 俗文学往往追求大众化和商业化的创作模式,导致作品风格单一、缺乏个性, 限制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要改变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媚俗化的趋势,需要从文化、媒介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管理和引导,提倡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价值 取向,抵制低俗、恶俗的作品。其次,媒介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媒介素 养和道德水平,对通俗文学进行合理的宣传和推广,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 此外,作家和创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作品的艺术 性和思想性,拒绝为商业利益而牺牲文学的价值。
媚俗化是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在现代性冲击下呈现出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表 现为对商业利益的过分追求,忽视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过分强调情节和感 官刺激,忽视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入挖掘。这种媚俗化现象的出现,既与市场 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消费需求有关,也与媒介的宣传和推广密不可分。
媚俗化对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媚俗化导 致了文学艺术性的降低。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的短期兴趣,通俗文学往往追求 新奇、刺激的情节和浅层次的情感表达,而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其次,媚俗化导致了文学思想深度的匮乏。媚俗化的作品往往只表面的故事情 节,而缺乏对人性、社会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日常化是现代社会中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陷 入日常琐事的困扰,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疲于奔命。如同被困在无尽的家 务事中,我们很难抽身于现实世界的束缚,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真谛。这种 日常化的状态让我们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碎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另一种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信 息包围,从手机到电视,从社交媒体到新闻网站,无数的信息让我们目不暇接。 然而,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却很难帮助我们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让我们 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媚俗文化.doc
一、媚俗的含义媚俗,也就是媚世,即蓄意讨好世俗之人和世俗之见。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醒人们:“阉然媚于世也者,乡原也。
”乡原,即伪善者。
而伪善者都是不安好心的:“乡原,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今天看来,那些媚俗的流行文化的策划者,其出发点决不是为了满足人民大众高尚、健康、丰富多样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消费需要,而是另有所图,即为经济利益所驱动。
因而,在网络文化中的媚俗之风,与文学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是毫不相干的,只不过是打着“大众”的、“通俗”的幌子,贩卖庸俗的、低俗的乃至恶俗的文化垃圾或精神鸦片。
这种媚俗的流行文化的特点,是从根本上背弃文化艺术最可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一味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以情色(乃至色情)、暴力、怪诞等充满感官刺激的情节、细节和画面,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达到提高点击率和关注度的目的。
二、网络文化媚俗的原因1、网络文化媚俗:思想文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思想文化的价值,是超越功利的,是对崇高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它以“真”反对“假”,以“善”反对“恶”,以“美”反对“丑”,是以崇高的理想价值反对低俗的否定性价值。
因此,如果把思想文化纳入市场经济,抹杀了文化价值的质的区分,让其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运行的话,就等于彻底抛弃和背离了文化价值。
现代美学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而当商品跨越了它与美和艺术的界限,金钱拜物教很快也成为冷酷无情的事实。
“我们说社会现象已经普遍商品化,也就是说它已经是…审美的‟----构造化了、包装化了、偶像化了、性欲化了。
”“什么是经济的,也就是审美的。
”(伊格尔顿)商品精神打败了美学精神,取代了艺术精神。
2、网络媒体庸俗化却导致了价值评价体系混乱。
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使“金钱至上”的观念从经济领域泛化到一切领域。
在利益驱使下,兽兽、凤姐们开始“出位炒作”了。
但为什么媒体都喜欢为兽兽们的“出位炒作”做免费宣传报道呢?比如兽兽的视频门、凤姐的征婚等,几乎所有的网媒都作出了相关报道。
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
使媚俗成其为媚俗的,并非包含在第一滴眼 泪中的对“人之常情”发自肺腑的表达,而 是对存在于参议员头脑中的,所谓“跟全人 类一起被感动”这一想象性情景的过分抒情。 昆德拉触及的正是媚俗艺术的消费主体自己 被自己感动,自己被自己取悦这样一种“自 媚性”特征
刻奇:文艺青年最擅长的精神胜利法
媚俗一词及媚俗艺术的起源
词源学上的分析。卡林内斯库、托马斯· 库尔 卡(Thomas Kulka)、艾柯等人都认为, “媚俗”的德文词kitsch出现于19世纪下半 叶。 1922年,德国作家艾文南留斯在《媚俗》一 文中,首次对媚俗的词源加以大胆推测。他 认为媚俗艺术产生于19世纪末慕尼黑艺术品 商人与英美游客的交易过程,与英语的 “Sketch”和德语的“Skizze”联系紧密,即 指速写、素描、草图、粗样等。
加河上的纤夫在格林伯格的论述中俄罗斯农民之所以更倾向于欣赏列宾而非毕加索的画作是因为前者不仅轻而易举地唤起了农民的现实感而且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之中把某种朴素的情感朝着特定意识形态的方向引导例如对于战乱的痛恨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生之艰难的哀叹等等
第四讲 大众文 化与媚俗艺术
本讲主要参考文献
1.[美]马泰·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 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 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 2.[美]诺埃尔· 卡洛尔:《大众艺术哲学论纲》,严 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10。 3.[捷克]米兰·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李明明:《媚俗》,《外国文学》,2014年第5期 5.Thomas Kulka: Kitsch and art,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中传MFA考研考点:媚俗,媚美,眩惑
中传MFA考研考点:媚俗,媚美,眩惑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媚俗,媚美,眩惑
媚俗一词源于德语的Kitsch,被米兰·昆德拉在多次演讲中引用。
“媚俗”的意思指的就是低级,庸俗的意思。
20世纪,艺术商品化的泛滥,造成艺术本身的异化,使得票房价值代替审美价值,表面的暂时的轰动效应代替较持久的审美效应,浅薄的娱乐、消遣功能代替了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倾向和陶冶功能。
在商品市场的“感召”下,文艺走向了一个极端,畸形的倾向:媚俗。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媚俗”做了如下阐述:“当代物品中一个主要的、带有摆设的范畴,便是媚俗。
它把自己定义为伪物品,定义为模拟、复制、仿制品、铅板。
”媚俗的激增是由工业备份、平民化导致的,它在消费社会社会学现实中的基础,便是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这就导致了精英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的流行所覆盖,毫无特性的、同质性的、媚俗的因素充斥了整个消费社会。
媚美来自叔本华,叔本华认为美有三种形态,一是壮美,二是优美,三是媚美,壮美与优美才是真正的美,而媚美严格说来不是美,因为,在叔本华看来,美是超越功利与欲求的,而媚美,分成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
前一种是功利的,寻求感官刺激的。
那种令人产生肉欲的裸体画与雕塑也属于这一类。
第二种媚美是消极的媚美,它比之积极的媚美,更糟,因为它是矫情的作品,不真实,不自然,不合理,是乱七八糟的拼凑物,然外表华丽。
叔本华说它是“令人厌恶作呕的东西”。
王国维将这种媚美称之为“眩惑”。
媚俗文化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因素两大方面。媚俗文化的泛滥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社会与学校教育都应统一制订相应的措施
来制止媚俗文化的进一 步泛滥。
关键词:文化现象;媚俗文化;个性发展;负面影响;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B 4 . 6 8 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1 x2 0 ) 40 -4 6 26 2 ( 06 0 -190 1
媚俗文化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吴节义 , 唐虎兵
( 阳师范学 院教育学心理学系 , 绵 四川绵 阳 6 10 ) 20 0
如何看待文化领域的“低俗、庸俗、媚俗”现象
一:如何看待文化领域的“低俗、庸俗、媚俗”现象?所谓庸俗是一种价值观层面的问题,庸俗价值观念的信奉者总是以机会主义的心态、实用主义的做法、投机取巧的方式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文化领域的庸俗表现多种多样,譬如,对他人作品抄袭和模仿,以粗制滥造追求所谓的票房;在新闻评论或者文化批评过程中,采用人身攻击的方式,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如果说庸俗是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那么,低俗则是具体的判断标准问题。
低俗实际上就是低于公众普遍遵守的行为标准,也是一种不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
低俗现象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影视作品为了吸引公众注意,不断地突破社会公众的道德底线。
譬如,一些影视作品把色情淫秽的镜头作为自己的卖点,影视创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炒作绯闻,以此来吸引公众的注意。
这样的影视作品不是在宣扬社会公德,而是在挑战社会道德的底线。
所谓媚俗就是千方百计地迎合那些特殊群体的观点,不管是非曲直,也不顾法律规则,一味地进行道德批判。
借助于社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激化社会公众的情绪。
一些新闻评论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流露出明显的两个凡是:凡是政府与公民之间发生争论的,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新闻评论作者总是毫无顾忌地站在公民一边;凡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发生纠纷的,不管事实和理由,总是不由分说站在弱势群体这一边。
媚俗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是投其所好,但是,骨子里却是一种贪婪的利益诉求。
反对庸俗、低俗、媚俗现象,要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加快制定新闻传播法等一系列文化领域的重要法律制度,一定要彻底地打击和消灭三俗文化,弘扬我泱泱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否则的话,堂堂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每天充斥的都是那些庸俗低俗烂俗恶俗的低级趣味文化,道德败坏,人心不美,触目惊心,也实在太可怕了。
所以,在这里,我是非常坚决地支持抵制三俗、倡导大力建设中华民族高尚、美好的品德和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国策的。
二:如何理性的看待公平公正问题?何谓公平公正,公平是要人和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平等,双方作为平等主体分别承担义务并享有权利。
_媚俗_与大众文化
“媚俗”与大众文化王淑萍 昆德拉小说的哲理色彩使其超越了文学的范围而广泛地渗入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
这种渗透性增加了昆氏小说的诠解维度,但同时也提供了多方位逆向思考的可能。
仅就“媚俗”而言,我们可以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论昆德拉提供的深入思考,也可以从这个角度作逆向的透视而论其视野的局限。
本文便拟从后一方面做一下努力。
媚俗,我们一般的理解是对庸俗的趋媚。
但在昆德拉那里,媚俗的含义得到了更具深广意义的彰显。
媚俗一词在昆德拉众多的作品中多有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伟大的进军”一节论述得颇为详尽。
我们就以此为基础先来探析一下媚俗的含义。
“伟大的进军”一节,可以找到两句话来解释媚俗:11“无条件认同生命存在。
”21“制定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并排拒来自它这个范围内的一切。
”第一句中“无条件认同”也就是不加思考地认同,“生命存在”中的“存在”并非存在论意义上的存在,而是指我们的现实处境。
现实处境总是一定历史中的处境,具有历史的规定性(这里的“历史”既指过去的历史,也指现在正在生成中的历史)。
“无条件认同生命存在”也就是无条件接受历史提供给现实处境的规定性。
第二句话就把这层意思说明白了,但没标明主语,这恰好照应了第一句的“无条件”。
“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预设了“普遍能接受的范围”,这一范围是预先给定的、不言自明的,“在媚俗作态的极权王国里,所有答案都是预先给定的,对任何问题都有效”①,如果我们去思考到底是谁给定的,那就变成有条件了,就不是媚俗了。
按照这种理解,我们在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几乎都能找到媚俗的存在迹象。
因为任何一个领域中,我们都不能不沿袭前人的思想、做法,这已为媚俗造就了温床,而权威(非特指人,泛指一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统治性影响力的事物,如国家意志)或流行话语也时时让人们陷入盲从。
媚俗无处不在,它已成了人们无法摆脱的宿命,正如昆德拉所说:“我们中间没有一个超人,强大得足以逃避媚俗。
媚俗与文化
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概要:不论文化,还是艺术,因中庸、缺少批判而流于媚俗。
于是,我们的文化,艺术,城市和建筑充斥了媚俗气息。
当我们客观地审视当今中国的文化现象,却不能不承认她在整体上所呈现的明显的媚俗趋势。
因缺乏自信,对传统文化的“回收再利用”已使当代文化变得庸俗不堪,因缺乏创新,仅仅形式上的嫁接西方文化,使得我们今天的文化景观变得不伦不类。
审视历史,我们应正视文化。
正文: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文化上却开始进入一个迷茫的时代,在全球化面前,绵延5000年的古老文明突然变得茫然失措,他必须再次面对百年前就曾困扰过国人的问题:国粹还是西化?或许,我们应该反思一下,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命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根本就不应该是一个简单化的选择问题。
当交流日益频繁,地理界限日渐模糊,世界变得越来越透明,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文化问题早已过时。
事实是,一方面,我们今天符号式地对传统文化的“回收再利用”已使当代文化变得庸俗不堪,另一方面,仅仅形式上的嫁接西方文化,是的我们今天的文化景观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中心地位。
或许,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为什么被边缘化了?以及今天我们的文化,艺术,城市和建筑充斥了媚俗气息的原因所在?我们或许应该调整思维,以一个更开放的视角另辟蹊径,寻找一个不是非此即彼的答案。
反思需要客观地面对自己,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找到一个宏观的文化视角说明问题之间知性的关联性。
首先要问的问题是:我们今天的文化媚俗么?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接下来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为什么变得媚俗了?这种媚俗性从何而来?我们曾经“前卫”过么?如果有,那么这种产生于同一文化传统框架的差异性,是否意味着差异本身就是事物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我们是否可以从自身文化历史中找到先例?当今中国文化的媚俗性是否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显然,要回答这些问题,单纯的美学理论研究一无法做到。
因为,今天的“个体”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同质系统里抽象的“个体”。
“媚俗”本义及其历史偏见
“媚俗”一词,在中国文艺批评中广为运用,并作为艺术贬义的专门术语,也是极为泛滥的概念,其思想偏见贯穿了整个文艺历史,代表了传统文人意识的病态傲慢。
“媚俗”在本义上具普世主义的人文精神,是现代民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艺批评至今仍充满了历史偏见,它主要来自传统审美伦理的思想病灶;如“俗”与“雅”对立的排斥性,其本质是历史权力的意志话语,缺乏客观公正的伦理精神。
“俗”原本没有贬义性,是历史偏见赋予文艺审美的道德贬义。
《周礼》说:“六曰以俗教安”,《礼记》说“入国而问俗”,这些足以证明早期思想对世俗社会的尊重,至少在思想上是极为人性健康的。
荀子在《乐论》中说:“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管仲的思想主张更有人性色彩,他说:“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可见,先秦的人文思想似乎很“媚俗”,普遍表现出开放性的世俗主义精神。
屈原在《涉江》中说:“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这里并没有贬低世俗的意思,而指诗人被流放到他乡湘水,仍保持楚国贵族服饰之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被后人看作一种道德“节操”,在文艺批评中广为沿用。
随着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矮化了“俗”的精神实质,因为佛家对生命欲望所释放出的暴力充满反思性批判,试图以一种宗教化道德意志克服这一“孽端”,忽视了俗与欲是人类的普遍本能,只能顺其合理因素加以秩序规范。
可佛家却采取超自然的生命态度,并以永恒超生作为一种善根的回报,它对脆弱生命无疑充满巨大诱惑力,而其消极面却忽视了现世一切。
之所以,佛教对现实世俗充满极端的抵制,出家僧人称自己未出家时为“俗人”,也用它统称一般人,以致父母称为“俗父”、“俗母”,凡是跟凡夫俗子的交往为“尘缘”。
佛门净地则相对于尘世,使“俗”成为道德肮脏的实义,它与中国传统贵族文化存在着互渗作用,并成为文艺品评的伦理洁癖。
文人雅士道德伪清高建立一种超凡脱俗的道德假象之上,得到历史偏见和病态思想不断被强化渲染。
苏轼于《于潜僧绿筠轩》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青春文学中的媚俗文化
青春文学中的媚俗文化在当今社会,青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然而,随着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和传媚文化的蔓延,一些青春文学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媚俗现象。
本文将探讨青春文学中的媚俗文化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及对年轻读者的影响。
青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通常以描写青少年成长故事为主题,涵盖爱情、友情、家庭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一些青春文学作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惜采用媚俗文化元素,以吸引读者眼球。
比如,在一些小说中,情节设置过于离奇、人物性格过于极端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媚俗文化倾向使得一些青少年读者无法真实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真实性和生活真实性。
青春文学中的媚俗文化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市场导向使得一些作家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和销售量,不惜采用夸张、刺激的文学手法,以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其次,社会风气的开放和传媚文化的影响,使得一些作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不自觉地将媚俗元素引入自己的作品中。
再次,部分读者对于娱乐化、情节简单、语言通俗等媚俗元素有一定的偏好,导致这种文化现象不断滋生。
青春文学中的媚俗文化对年轻读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这种媚俗文化容易让青少年产生一种误解,以为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从而影响他们对生活的真实认识。
其次,青春文学中的媚俗文化往往会传递一些不良价值观念,比如金钱至上、物质享受等,引导青少年对生活和感情产生错误的理解。
最后,这种文化现象还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偏移,使他们难以辨别美与丑、善与恶,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选择和发展方向。
为了解决青春文学中的媚俗文化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作家们应该加强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坚持创作优质、正能量的作品,不应为了市场需求而轻易妥协。
其次,读者们也应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辨别媚俗文化元素,理性看待青春文学作品,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再次,社会应该大力倡导正能量文化,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警惕文化媚俗现象
时 代 .我 们 更 应 以 审 慎 的 态 度 看 待 身
边 的 文 化 现 象 . 自觉 地 抵 制 文 化 媚 俗
的 走 向 . 警 惕 落 入 劣 币 驱 逐 良 币的 陷
阱。
销 手段 。 因为产 品只 有被 关注 了 , 才 能 够 勾起 消 费 者 的 消 费 欲 望 . 继 而 产 生
个宽容 的社 会环 境 来说 .多元化 的
价 值欲 求 只要 是在 合 理 的 范 围 内. 都
都 是 封 建等级 社会 的 显著特 点 。我 国
社 会进 入 转型 期 , 各 种 矛盾层 出不穷 ,
反 应麻 木 ,即意味 着被媚 俗 文化 所 同
化 , 甚 至成 为文化媚 俗现 象的推 手 , 最
经 是“ 一 地 鸡 毛 ”了 !
的 限 制 , 而 衍 生 出 的 消 费 主 义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更 是 无 孔 不 入 。 从 历 史 发 展 的
位 刘 姓 负责 人 表 示 , “ 少爷 小姐 菜 ” 等
系列 菜 肴 的 推 出 ,利 于 游 客 嚼 历 史 、 品
文化 . 无伤 大雅 , 根 本 目 的 是 发 扬 地 区
消 费行 为 。 当下 , “ 注 意力 经济 ” 更是 商
业 领 域 里 的 一 个 新 宠 儿 . 它似 乎 比 以
因此 , 再 细究 “ 少爷 小姐 菜” , 就 会 令 人警醒 : 少爷、 小姐 、 老爷 , 和 这 些
涵也 引 发不 少争议 。 “ 少 爷 小 姐 菜 ” 等 系 列 菜 肴 的 推
媒 体 亦表 示 赞 同 。但 目的 正 确 , 并 不 代 表 过程就合 理。更何 况 , 这 种 目的 的 正
如何对媚俗文化和草根文化加以引导
如何对媚俗文化和草根文化加以引导?媚俗在正儿八经的艺术家那里,向来避之唯恐不及。
不过,媚俗文化今日却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及。
看看时尚所趋的影视、歌曲、舞蹈、美术,看看令人目迷五色的卡拉OK夜总会,林林总总的书报摊,你不能不承认这种深入大众的文化已经成立体之势包围着我们,它是当今都市文化的主宰。
用时髦的说法,也就是当代的主流文化。
这种说法,或许要令那些使命感很强的文化人嚼出一种淡淡的悲凉。
不过,这里的“媚俗”,并不带任何贬义。
在克雷蒙·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一书中,媚俗文化事实上只是出于分类需要,与前卫文化相对应的人文现象。
媚俗文化事实上是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
它借助现代文化工业和大众媒介的传播手段,尽可能地满足对文化内核价值不感兴趣,却需要文化去滋养生活,适性愉情的大量公众。
它具有内涵浅显,形式简易,型态相近以及便于重复生产等特征,因而最直接地表现出艺术的商品特性。
有些商家一心只为获取商业利益,想尽办法刺激人们的感官,不惜以损害人们的精神健康为代价,而且这种偏激的商业行为大有蔓延之势,是与我们建设精神文明的目标相悖的。
全面的小康社会应该包含精神领域的小康,社会文化和风气的健康文明是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建设不可忽视,这种“负文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草根代表着平凡,大众化,浅显易懂。
高雅文化犹如大餐,丰盛排场,但只有极少数人有能力享用;草根文化更像方便面,是大众茶余饭后的一顿不丰裕但实惠方便的娱乐快餐。
有文化批评家说 ,“ 当越来越多的‘ 草根文化 ’ 英雄 ’ 以‘ 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 当所有的粗俗、无聊以及恶搞被冠以‘ 草根文化 ’ 的名头后‘ 身价百倍 ’ , 我们不得不面时对这样一个事实 :‘ 草根文化 ’ 并非优秀文化的代名词 , 这里面既有精华 ,也有糟粕 ,原生态的东西并非一定就是优秀的 , 有生命力的东西 ,也要看是什么生命力 , 并非一定值得提倡” 。
中国历史上的谄媚之道
中国历史上的谄媚之道本文在阐述西方学者“媚俗”理论的源流、观点与缺陷的基础上,从八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谄媚与媚俗之道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与主要特征;批判了中华传统之中的媚俗糟粕,论述了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与对当今社会的危害。
标签:米兰·昆德;媚俗理论;中国历史;谄媚之道;特征;危害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认为,人类境况的恶化和人类道德的堕落与沦丧已经使正常人万分忧虑和绝望,甚至于丧失了再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卡夫卡也曾放言说,生活在真实之中只是一种类似于天堂一样的奢望,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才是真实的。
他们的共同谬见就是人就像空气一样悬浮在大气里,真实是不存在的——而这个使人类永远处于漂浮状态的东西就是昆德拉总结发展的所谓媚俗。
中国历史上的“媚”、“谄媚”与“媚俗”之道,虽然与西方的“媚俗”理论相去甚远,但也源远流长,“道”术深厚。
一、西方的“媚俗”理论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曾经风靡了世界,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为伟大的小说之一”,[1]——这个世界也真是少见多怪,动不动就被莫名其妙的风靡了。
该书散布一种奇怪的言论说:人类境况的恶化和人类道德的堕落与沦丧已经使正常人万分忧虑和绝望,甚至于丧失了再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此种谬论好像是在重复康德之所谓人类的“忧伤”与“道德的沦丧”,[2](“有思想的人都感到一種忧伤,这种忧伤很有可能变成为道德的沦丧,而它又是不肯思想的人所全然不理解的:那就是对统治着世界行程的整体的天意心怀不满……”),好像也不是什么原创啊!又有一蕞尔小邦、不知天高地厚之奥地利人叫做卡夫卡的,竟放言说:生活在真实之中只是一种类似于天堂一样的奢望,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才是真实的。
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却千方百计地去追寻人类生活的真实与意义、追求人性的纯洁与高贵,岂非荒谬?此种谬论也好像是在重复苏格拉底、马基雅维利、海德格尔等人关于“表象的真理性之毋庸置疑”的老调,[3]也同样不是什么原创啊!还有一既不知天之高而又不知地之厚之美利坚人叫阿瑟.斯密斯的,竟然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嘲笑我们天朝“古已有之”的生活形同演戏与说谎,[4]竟而至于虚伪、堕落、沦丧……等等、等等,真是不一而足,却也都是一派胡言!他们的共同谬见就是:人就像空气一样悬浮在大气里,真实是不存在的——而这个使人类永远处于漂浮状态的东西就是昆德拉总结发展的所谓媚俗。
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的开题报告
媚俗:大众文化研究的关键词考察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电影、音乐、电视剧、游戏到网络文化,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媒体时代。
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大众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媚俗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一种迎合大众口味的文化。
媚俗文化的出现,既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对媚俗文化进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大众文化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媚俗这一关键词的考察,探讨大众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分析媚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什么是媚俗文化?它的特点是什么?2.媚俗文化的出现与发展的背景是什么?3.媚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怎样的?有哪些方面的冲击?4.媚俗文化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什么?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三、研究方法和途径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际案例,对媚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同时,还将采取访谈的方式,了解公众对媚俗文化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探讨媚俗文化的现象和问题。
四、论文结构及预期成果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二部分阐述研究目的与问题,第三部分介绍研究方法和途径,第四部分是具体的研究分析,第五部分是总结和展望。
通过以上部分的构建,预计可以达到以下成果:1.深入理解媚俗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2.分析媚俗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3.从社会和文化角度探讨媚俗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4.为深入认识大众文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于媚俗
龙源期刊网
关于媚俗
作者:张远山
来源:《课外阅读》2008年第23期
俄国作家高尔基,有个弟弟高尔础,他害怕革命,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中国,做了白俄。
在上海的租界里,有一个革命作家、他的笔名叫高尔雅。
高尔础与高尔雅互相并不认识。
俄国人高尔础认为,自己是个高雅的人,是社会的基础,文化的栋梁,而高尔基是个媚俗者,他高尔础要批判所有的媚俗者。
中国人高尔雅认为,自己是个真正高雅的人,是社会的真正基础,文化的真正栋梁。
而所有批判媚俗的人也是媚俗者,他要批判所有的批判媚俗者。
江南的梅雨季节,高尔础和高尔雅都带着伞出了门,都走在霞飞路上,高尔础认定正在下雨,所以他打着伞。
高尔雅却认定没有下雨,所以他不打伞。
高尔础和高尔雅越走越近,打伞的高尔础发现高尔雅没打伞,感到自己非常落伍。
没打伞的高尔雅发现高尔础打着伞,暗暗羞愧自己老土。
两人佯装镇定地用余光悄悄打量对方,擦肩而过。
奇迹立刻发生了——打着伞的高尔础,收起了伞。
没打伞的高尔雅,打起了伞。
媚俗就这样产生了。
媚俗与打伞无关,也与不打伞无关。
媚俗就是媚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媚俗的含义
媚俗,也就是媚世,即蓄意讨好世俗之人和世俗之见。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醒人们:“阉然媚于世也者,乡原也。
”乡原,即伪善者。
而伪善者都是不安好心的:“乡原,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今天看来,那些媚俗的流行文化的策划者,其出发点决不是为了满足人民大众高尚、健康、丰富多样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消费需要,而是另有所图,即为经济利益所驱动。
因而,在网络文化中的媚俗之风,与文学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是毫不相干的,只不过是打着“大众”的、“通俗”的幌子,贩卖庸俗的、低俗的乃至恶俗的文化垃圾或精神鸦片。
这种媚俗的流行文化的特点,是从根本上背弃文化艺术最可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一味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以情色(乃至色情)、暴力、怪诞等充满感官刺激的情节、细节和画面,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达到提高点击率和关注度的目的。
二、网络文化媚俗的原因
1、网络文化媚俗:思想文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思想文化的价值,是超越功利的,是对崇高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它以“真”反对“假”,以“善”反对“恶”,以“美”反对“丑”,是以崇高的理想价值反对低俗的否定性价值。
因此,如果把
思想文化纳入市场经济,抹杀了文化价值的质的区分,让其按照市场的价值规律运行的话,就等于彻底抛弃和背离了文化价值。
现代美学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而当商品跨越了它与美和艺术的界限,金钱拜物教很快也成为冷酷无情的事实。
“我们说社会现象已经普遍商品化,也就是说它已经是…审美的‟----构造化了、包装化了、偶像化了、性欲化了。
”“什么是经济的,也就是审美的。
”(伊格尔顿)商品精神打败了美学精神,取代了艺术精神。
2、网络媒体庸俗化却导致了价值评价体系混乱。
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使“金钱至上”的观念从经济领域泛化到一切领域。
在利益驱使下,兽兽、凤姐们开始“出位炒作”了。
但为什么媒体都喜欢为兽兽们的“出位炒作”做免费宣传报道呢?比如兽兽的视频门、凤姐的征婚等,几乎所有的网媒都作出了相关报道。
难道我们媒体的审美情趣就只停留在这些“媚俗风”上?兽兽、凤姐们的“出位炒作”颠覆着原有的道德体系,而网络媒体庸俗化却导致了价值评价体系混乱。
并且,以“媚俗”为中心的媒体评价体系已充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
比如,文学是非功利性的,但当下的“媚俗文学”却在叫嚣着,大部分写手打着文学的旗号做着生意,如郭敬明。
对一个作家的评价,不是基于作品,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成功,要看作家富豪榜。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
作家为了追求名利,自然会放弃精神追求,如此势必失去自我,也失去了作家的独立人格。
3、媚俗文化的另一个根源,是批判意识的缺乏。
媚俗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宽容,百无禁忌地补位任何批判意识所束缚的开放性。
它没有规则,也没有什么偏见,但排除疑问和冒风险的极端思维,最容易被没有批判意识的文化所接受。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含蓄、内敛、隐忍始终得到提倡,张扬、纵乐总是备受压制。
然而,当中国人在短短20多年里一下子经历了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时,人们感到了诸多不适,狂欢的需求和文化共享便随之产生了。
我们对时间、空间的观念以致人生观、价值观都都变得不再绝对。
现代年轻一代中国人并不缺乏怀疑精神,缺乏的是更赋有前瞻性的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则是建立在重构的可能性上。
它需要理性、客观的价值观,及负有使命感的心态。
三、对网络文化媚俗现象的态度:反对
1、网络文化的媚俗是艺术工作者对普世的道德观观念的挑战,是知识分子的堕落。
网络文化的媚俗导致许多内容、价值观念等不仅逐步远离文化正义,甚至正在抛弃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文化价值判断。
媚俗、从众等特征可以满足各类网民的一时快感,会满足某些网民低俗的精神文化
需求,但却是对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背离,是对文化本身所含有的教育价值意义的疏离,直接威胁到健康网络文化的发展。
如果说网络本身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价值失落难免过于笼统,或者说网络并非与人文精神价值有绝对的矛盾性,但由网络衍生的网络文化媚俗之风对人文精神价值及其传播产生了极大阻滞却是事实。
网络文化媚俗之风盛行,必将严重污染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环境,助长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使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远离崇高,丧失理想,追寻某种庸俗无聊、卑微猥琐的精神生活。
2、文化本身是排斥媚俗的。
如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具有美悦功能、知识功能、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统一而论就是审美功能。
文学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有助于人们提高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是非辨别能力,从而人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可以使人们的感情得以充分交流,心灵得到净化,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而媚俗作品处处充斥着愚昧无知、野蛮暴力以及自甘卑鄙和颓废堕落,它的审美功能何在?我们看到标题党的作品之后能够提升思想、净化心灵吗?
3、我认为文化可以近俗但绝不能媚俗。
如文学创作本来源于现实,文学作品更是需要通过接受环节才能进入社会,从而发挥更广的教化作用,这就是“近俗”。
但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为了一时吸引更多的“眼球”而一味迎合大众、完全臣服于受众而媚俗,从而失去文学本应有的审美功能,失去原本该有的深度、理性和美感甚至超越传统的道德
伦理底线——文学媚俗是文学的一次堕落,这堕落不仅抹杀了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且更是折断了一个时代的筋骨!而且当今时代如此先进,小孩子在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时通过接触网络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斥了
社会的弊端、时代的诟病的世界,“精神垃圾”全部被媒体放大灌继而输给下一代,下一代、再下一代……
四、怎样解决网络文化的媚俗问题
1、政府部门:相关部门和政策要对网络文化直接介入监管,这种介入既是制订规章,更是宏观引导。
要力促广播影视、出版机构在高雅文化上着力,清理文化传播源头。
这种从上而下的方式未必立竿见影,需长期坚持方可奏效。
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公开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近年来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
这无疑是引导中国文化的正确方向的一次决定。
2、社会团体:需要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高校和有识之士共同为社会的文化道德限定隐形标准,意即通过倡导高雅文化,与”媚俗”文化拼抢势力范围。
孔子也曾“恶郑声之乱雅乐”,高雅与流俗的较力此消彼长,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是官方措施的必要辅助手段。
著名文学批评家肖鹰曾说:中国并不缺少关注文化的人,而是缺少持独立的文化价值观的人。
对严肃文化应进行重新审视,弘扬高雅文化,活跃通俗文化,限制低俗文化。
如果只有媚俗的通俗艺术走红、低俗艺术泛滥,而传统高雅艺术名存实亡,那中国人“就差比钱更根本的灵魂”了。
3、个人:个人要提高人文教养,利用思想文化的教化功能,自觉地抵制功利主义价值观对思想文化的污染,不断地提高精神境界。
要分清娱乐和愚乐的区别,博君一笑的娱乐无可厚非,而且没有雅俗之分,博君一笑而已;而不顾道德底线、不顾对受众的不良影响的愚乐是不可取的。
正如韩寒所说的:只有众善够重,诸恶才能被诛。
我不知道我的力量有多大,无论怎样,我要做的是坚持自己的标准。
我要多关注些积极正面、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个人有益的资讯,多做些实际有益的事。
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尽
量的少去关注、不去助推那些愚乐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