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用的语言与文学用的语言的区别问题.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专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浪漫主义;3、简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答:1社会风气的变化2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3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4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的动因,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5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6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该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了文学的发展;总地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第四章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发展变化的;2、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形式,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活动;3、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4、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形式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浸染的状况;思考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以及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审美的语言作品;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3、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答: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具体表现在哪几点上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1无功利和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指向某种权利;确切的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观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3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第六章1、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如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它是从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2、艺术生产: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为“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3、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4、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思考题: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答: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文学创造是一种生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2、文学创造与科学的本质区别;答: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于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人的情绪、情感的形象形态,科学认识的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审美化了;3、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用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答: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千篇一律;日常用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答:特点: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答:不能;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及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活动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者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6、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从感情体验为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情感;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是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7、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8、文学创作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因: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转移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作者完成的;第七章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整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从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6、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的解释和揭示;7、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8、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复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9、简化: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神形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10、变形: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11、陌生化:作家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的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12: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13、推敲: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恰当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写主观性相联系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构思艺术,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3、灵感与直觉的区别: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出判断,它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得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1无意识在暗中组合材料,意识在艺术构思中起主要作用2无意识承担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结、结构等及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有意识完成;5、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答:1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2即兴创作要气氛和契机3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4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它和其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的因素以及后天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情感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具有审美价值意义的真实;2、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从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的介入方式对个别特殊即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的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3、情感评价:指文学创造主体以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对其所描写和表现的人物与事件所作的情感性“裁判”;4、艺术形式:其本质及内涵可以从表层到深层逐层地界定为:1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实现方式2这一实现方式于具体作品体现为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3艺术文本的存在状态是由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如体裁风格、音韵节奏、叙事语调、表现手法有机组织起来的4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织实际是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5内容的组合与显化,生成与呈示是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5、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答:1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助益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结构及内涵;2“真善美”三位一体,但在文学创造的艺术范畴里,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6、艺术真实主要与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因; 答:1特征:内蕴性、假定性、主观性、诗意性2一切现实中存在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本质以及必然性的解释,作为自己求“真”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虚拟性的情景之中;因此,艺术真实乃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就致力于揭示和把握客体对象的内蕴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虽然相通,但是科学活动的目标及过程讲求客观性;而文学创造的认知则具有浓厚的主观性主体性,即追求建立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的真实;与讲求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作家诗意性创造的产物,因而极富情感的感染力和心灵的震撼力; 7、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答: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所提供感性形态的假定性情境,是与社会生活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的,而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内蕴又是与其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的,这一内在矛盾在文学创造中是通过艺术概括的手段达到对立统一的,换句话说,。
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以及其他文学相关知识
1.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是什么?初看文学与非文学,我们区别它们的方法应该都只是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即文学是所有富有价值意义的文学作品的总称。
我们可以利用欧拉圆来表示,而非文学则是另一个欧拉圆。
从定义上来讲,文学史作家创作的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表达作家情感,满足读者情感需要的一种艺术。
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是常见形式。
而非文学的范畴并不像文学这样的严格,非文学所包含的内容与之又有些一些差距。
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还在于语言运用的差异。
首先,我们得区分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1.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1)科学语言具有直指性,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
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识系统,追求变成“世界性文字”。
而文学语言就显得有很多歧义,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同音异义字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段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斥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
(2)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
而科学语言不是。
(3)文学语言可表现情意,而科学语言不是。
2.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1)从量的方面讲,日常语言大于文学语言的。
(2)文学语言具有刻意性和系统性,一部作品中只要改了一个字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整体意义。
(3)文学语言是以审美为标准的,而日常语言则不是。
综上所述,文学与非文学的一般区别在于,篇章结构个性表现,对语言媒介的领悟和采用,不求实用的目的及虚拟性等。
2.简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三者之间的研究对象是不一样的。
文学理论是以哲学方法为指导的,从理论的高度,宏观的视野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范畴。
它的研究对象是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批评主要是做个别作品的研究,于现状的联系更加密切。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专题一孔子“兴观群怨”说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A.仁教B.德教C.诗教D.礼教2.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义学B.礼学C.仁学D.诗学3.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怨B.群C.观D.兴4.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为“()”A.四教B.四情C.四学D.四义5.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作用而言的。
A.认识B.娱乐C.教化D.表现6.“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A.表现B.模仿C.认知D.审美7.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
A.诗可以兴B.诗可以怨C.诗可以观D.诗可以群专题二庄子“言不尽意”说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意不称物,文不逮意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意不称物,文不逮意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3.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c.言有尽而意无穷d.文已尽而意有余专题三刘勰的“通变”说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XXX《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XXX《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1.明末清初的XXX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
)”。
A.四义B.四情C.XXX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XXX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B.质C.识D.力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XXXB.诗体C.诗法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XXX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碗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
)时代。
A.明清B.宋C.唐。
D.汉6.XXX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XXX“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XXX 的(。
)与XXX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肉体》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XXX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肉体阶段”早期的表现形状的论述。
在他看来,“(。
)”(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A.表现B.模仿C.美D.形状8.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XXX、XXX将“(。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虚构性B.形象性C.画面性D.符号性9.“表现人的肉体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情、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头脑生活”的人(。
童庆炳版文学理论第一章至第十章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一、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联系,他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来看:1、文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2、它作为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3、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4、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
5、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二、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划分的依据: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过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是做简单说明。
答: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以及其他文学相关知识
1.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是什么?初看文学与非文学,我们区别它们的方法应该都只是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即文学是所有富有价值意义的文学作品的总称。
我们可以利用欧拉圆来表示,而非文学则是另一个欧拉圆。
从定义上来讲,文学史作家创作的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表达作家情感,满足读者情感需要的一种艺术。
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是常见形式。
而非文学的范畴并不像文学这样的严格,非文学所包含的内容与之又有些一些差距。
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还在于语言运用的差异。
首先,我们得区分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1.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1)科学语言具有直指性,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
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识系统,追求变成“世界性文字”。
而文学语言就显得有很多歧义,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同音异义字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段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斥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
(2)文学语言强调文字符号本身的意义,强调语词的声音象征。
而科学语言不是。
(3)文学语言可表现情意,而科学语言不是。
2.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1)从量的方面讲,日常语言大于文学语言的。
(2)文学语言具有刻意性和系统性,一部作品中只要改了一个字也会影响文学作品的整体意义。
(3)文学语言是以审美为标准的,而日常语言则不是。
综上所述,文学与非文学的一般区别在于,篇章结构个性表现,对语言媒介的领悟和采用,不求实用的目的及虚拟性等。
2.简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三者之间的研究对象是不一样的。
文学理论是以哲学方法为指导的,从理论的高度,宏观的视野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范畴。
它的研究对象是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批评主要是做个别作品的研究,于现状的联系更加密切。
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任务4
1.泰纳认为构成艺术品“原素”的,在“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
【答案】:正确2.弗洛伊德关于艺术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可用一句话作概括表述:艺术是艺术家未满足的欲望的幻想性实现。
【答案】:正确3.鲁迅先生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并举而论道:“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严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释神质,色举洪纤,开源导流,为世楷式。
”【答案】:正确4.克罗齐“直觉即表现即艺术”的观点引申了出他的这样的论断,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同一。
【答案】:正确5.俄国形式主义声称,文学作品是无关于社会、作家乃至于读者的独立自足体,认为文学的“文学性”或“艺术性”仅仅在于它的形式,在于它的语言的审美化、陌生化编排组织。
【答案】:正确6.王国维“境界”的构成因素一是“情”(意),二是“景”(物),二者之间虽“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因为“境界”的本质即在于情景交融。
【答案】:正确7.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使这一特征在事物中“支配一切”,这就是泰纳对艺术的本质和目的的认识。
【答案】:正确8.“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景交融。
【答案】:正确9.如果我们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答案】:正确10.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同时这种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
【答案】:正确11.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
A.“机趣神韵”B.“团圆之趣”C.“同情之举”。
国开作业文论专题-形考任务421参考(含答案)
题目:泰纳谈道,一个艺术家的生平通常可以分做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青年期与成熟期”,亦为“真情实感的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墨守成法与衰落的时期”。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王国维“境界”的构成因素一是“情”(意),二是“景”(物),二者之间虽“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因为“境界”的本质即在于情景交融。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理论著述共一千一百行,分为四章,其中第三章论悲剧、喜剧和长篇叙事诗等主要诗体,在此提出了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李渔在《词曲部·词采第二》中特辟“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四个专题来详细论述曲文的通俗性问题,其中,“贵显浅”具有提纲挈领和统帅其他三项的意义。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简单地讲,黑格尔所说的谓悲剧冲突,就是此一“普遍永恒的力量”与彼一“普遍永
恒的力量”之间的相互斗争。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构成因素的抽象概括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同时这种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
选项A:对
选项B:错。
文学理论练习题1
文学理论练习题1文学理论练习题一、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1、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2、文学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片面)3、文学起源于游戏。
(片面)4、文学的发展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因此它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错)5、诗与应用文的区别在于句子的排列方式。
(错)6、没有社会现实生活,就不能有文学。
(对)7、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就不能掺杂丝毫主体思想情感。
(错)8、文学是无功利的,所以就不能有任何功利考虑。
(错)9、文学是形象的,所以它完全不依赖理性。
(错)10、文学是情感的,它不包含认识因素。
(错)1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都是一种精神生产,因此它们在创造规律上没有什么区别。
(错)12、艺术的职责不是摹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片面)13、那些能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家,都是处于游离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的“旁观”位置的人。
(片面)14、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片面)1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对)16、文学创造时,作家的主观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对)17、文学创造的真实性原则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是一样的。
(错)18、艺术概括与西欧文学史上的“类型化”主张本质上是一样的。
(错)19、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
(对)20、能够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全在于它的语言形式,作品中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之无关。
(错)21、文学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对)二、单项选择题: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4.《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5.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6.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2.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3.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4.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5.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6.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7.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8.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9.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D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10.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 )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11.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 )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12.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B )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13.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14.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15.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16.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 )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17.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 )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18.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19.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20.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21.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22.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 )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23.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B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24.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 )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25.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 )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西方文论及解释、简答、论述分析及答案(1)
西⽅⽂论及解释、简答、论述分析及答案(1)1.贺拉斯:古罗马早期⽂艺理论家《诗艺》⽂学语⾔——合式原则观:⼈物形象塑造——类型说观:作家要有判断⼒观。
在题材⽅⾯喜选旧题材。
2.布⽡洛:法国古典主义代表:《讽刺诗集》,《书简集》,《诗的艺术》三⼀律观:主张⼈物性格的定型化和类型化:重视喜剧真实性。
3.华兹华斯:英国消极浪漫主义代表《抒情歌谣集序⾔》,诗歌题材原⽥园⽣活,语⾔应该⽇常⼝语,写诗要特注重想象和幻想。
4.⾬果:法国浪漫主义代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重⽂献《克伦威尔》。
体现⽂理思想:(1)原始诗,代《创世纪》“淳朴”(2)古代诗,代《荷马史诗》“单纯”(3)戏剧“真实”5.福柯:法国重要思想家,《疯癫与⽂明》、《事物的秩序—⼈⽂科学的考古》、《规戒与惩罚—监狱的诞⽣》、《性史》考古学和乐谱学的哲学观;话语权⼒观。
6.亚⾥⼠多德:古希腊⽂学理论家、《诗学》;模仿说;悲剧论;净化说;过失说。
7.莱⾟《汉堡剧评》、《拉奥孔》探讨绘画与诗歌区别诗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包孕性倾刻;诗⽤⼈⼯符号,绘画⽤⾃然符号。
8.康德: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与批判》。
判断⼒—规定判断⼒和反思判断⼒。
游戏说。
9.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论代表《词语的复活》《学术错误态》陌⽣化观10.(亚⾥⼠多德)悲剧:是对于⼀个严肃、完整、有⼀定长度的⾏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具有各种悦⽿之⾳,分别在悲剧的各部分使⽤;摹仿⽅式是借⼈物的动作进⾏表达,⽽不是采⽤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怖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1.(布⽡洛)三⼀律:法国古典主义⽂论学布⽡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的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法则。
强调戏剧创作要严格遵守⼀天之内、⼀个地点、⼀条线索的所谓规律。
三⼀律反映了法国君主专制时期⼀切服从理性,⼀切要有法规的政治需要,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
12.(⾬果)美丑对照原则:是⾬果美学思想的核⼼所在,即崇⾼与滑稽,优美与丑怪的对⽴统⼀。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论述题(特别重要)
简答:1.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第一、“立主脑”第二、“减头绪”第三、“脱窠臼”第四、“密针线”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1. 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那些内容?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
第二连惯性。
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
2. 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1)情节的完备;(2)情节的整一;(3)情节的严密。
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
2.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
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一)“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偕亦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三)“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其特征。
1. 简单说明正变论产生历史背景正变论亦即发展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
《原诗》问世,是针对此前诗坛的两股思潮而言的。
一是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二是其后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化创作主张。
前者试图以复古为革新,但未能看到诗歌创作之变化,其对汉唐之复古实际上导致了创作的停滞甚至倒退,不仅使诗歌写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泯灭了诗人的主体性情感和个性舒展;而后者,其虽意图清除前、后七子的复古流弊,但为封建士大夫独专的所谓“性灵”,实际上又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给诗坛带来了消极颓废之风。
国开【吉林省】01544《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二【答案】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二作业资料答案
说明:每学期的课程题目都可能更换,请认真核对是您需要的题目后再下载!
【题目】“六才子书”包括《离骚》、《庄子》、《史记》、()。
a. 《西厢记》
b. 《杜工部集》
c. 《孟子》
d. 《水浒传》
[提示:认真阅读题目,并完成作答]
正确的答案:《杜工部集》, 《水浒传》, 《西厢记》
【题目】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差异”,同时这种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它可以被相当的另一种符号所代替;以及它是“简捷明了的,即不假思索就可以告诉我们它所指称的对象”。
对
错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______________”、“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提示:认真阅读题目,并完成作答]
正确的答案:虚构性
【题目】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并创立了( )说。
a. 意境
b. 韵味
c. 本质
[提示:认真阅读题目,并完成作答]。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新)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1、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瑞恰兹“语境理论”,兰色姆“文学本体论”、“结构一肌质论”,还有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3、细读法(1)这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2)布鲁克斯认为,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3)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4、细读(1)这是新批评的方法论。
(2)瑞恰兹在《实用批评》一书中称,诗有4种不同的意义:意识、情感、语气和意向,凡好诗都值得细读。
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1
文论专题试题及答案1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辨 C.诗法B.诗体 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B.支配和协领C.从属和边缘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B.《水浒传》C.《西游记》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笔记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一、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固然是有的,但他的职责与作者完全不同,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知性的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者研究的材料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包含大量的非理性因素,但他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此便与绘画史家和音乐世家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与社会学家和解剖学家没有什么不同。
二、创造性的批评“创造性的批评”通常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复述,充其量也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翻译成另一件,一般来说都要比原件低劣一些。
三、对艺术的探讨将自然科学运用的那些方法移用到文学研究上。
1、移用的方法(1)效仿一般科学的客观性、无我性和确定性诸优点。
(2)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探究文学作品的前因和起源,即“起因研究法”。
(3)把某些科学上通用的定量方法,如统计学、图表、坐标图等,引进文学研究的领域。
(4)用生物学的概念讨论文学的进化问题。
2、评价单纯的移用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方法仅就十分有限的文学研究范围或者某些特殊的文学研究手段而言,有时是有价值的。
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的差异1、历史上不同学者的探讨(1)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种认识范畴的对比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
狄尔泰认为,科学家以事物的始末缘由来解释它的本质,而历史学家则致力于理解事件的意义。
(2)1884年,著名的哲学史家文德尔班也对历史学必然因袭自然科学的方法这一观点加以抨击。
他认为自然科学家旨在建立普遍的法则,而历史学家则试图领会独一无二、无法重演的事实。
(3)后来、李凯尔特又对这观点做了精心的研究,并稍加修正和补充,他不太注重概括和个性化的探讨两种方法的分野,而是更多地关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差别。
___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___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文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1.明末清初的___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B)四情”。
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___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B)质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B)诗体”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___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D)核心和主宰的地位。
5.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A)明清时代。
6.___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___“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___的(A)《文学小言》与___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7.___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态的论述。
在他看来,“(C)美”(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8.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___、___将“(A)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改写每段话:1.___在明末清初特别注重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四情”。
2.依据___之意,《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科学用的语言与文学用的语言的区别问题……
1 “理解”与“感受”是不同的东西,理解基于逻辑,而感受依赖于语言、心理、想象等;
2 科学翻译允许新造名词,并且加入详尽的注释或定义,而文学或哲学似乎常常只能找一个相近的词代替;
3 科学体系中的概念是相互定义的,一般不容许歧义出现;
4 科学教材所要求的理解层次较低,文学还需理解其深意。
举例来说就是对于交集与并集符号,我知道其定义与运算规则即可,而对于贾宝玉与贾政,我虽然可以从翻译中清楚地知道他们的生物学关系,却更希望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他们对待彼此的态度、感情等等;
5 科学语言的活力在于其精确性,而文学语言的活力在于其可延展性;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使用领域往往有着很大的言语差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语体特征。
显然,用于科学陈述的语言不同于文学创作的语言。
这里所说的科学语言,是指用于科学著述的语言,也包括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的语言。
我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实用的而后者是审美的。
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递信息与传递情感
科学语言仅为了传递信息,而不传递情感。
对于科学语言来说,情感效果是不重要的,写作者应力求排除主观情感因素渗透到写作对象之中,力求客观科学地陈述。
科学的陈述要求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真实性,科学的陈述之所以是一种真实的陈述,就在于它符合客观事实。
而文学语言侧重于表达情感,它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对事实作出客观的报道。
如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从科学陈述的角度看,这显然是荒谬的,但李白主要是为了传达一种面对北国大雪的惊叹之情,而不是报告发生的事
实。
文学的陈述本质上是非逻辑的非推理的,即使出现逻辑推理现象,它也是从属于情感意义,用于激发情感态度的。
在科学陈述中所使用的词语是客观的中性的,不含主观感情色彩,也不带形象色彩。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就词的意义而言,有些词语除了具有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形象色彩。
例如,“卑鄙”一词除了表示“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之意外,还带有表示厌恶的感情色彩;“翱翔”一词的理性意义是“飞行”,但还含有一定的形象色彩和赞叹之意。
显然这类带有形象色彩和主观
感情色彩的词语不宜用于科学陈述。
文学创作则不然,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带有情感色彩和形象色彩的词语,造成一种审美效果。
因此,在科学陈述中语言仅仅传递信息,体现词语的理性意义,而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传递信息又传递情感,但以传递情感为目的。
二、程式化与独创性
科学语言强调实用,要求用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信息。
因此用于科学陈述的语言多为程式化的语言,科学论著,行政公文都要求规范化,不仅格式要规范化,语言也要规范化。
语言的规范化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求严格遵循语法常规,打破常规则被视为语病;其次是术语与专门用语的大量使用。
术语与专门语都是规范化的,不能任意创造,要遵循约定俗成原则。
科学论述中的专门用语,如“综上所述”、“举例如下”、“理由如下”、“略加分析”、“由此可知”等都是程式化的语言,甚至常用的句型句式也是程式化的。
公文中的“拟”、“予以”、“准予”、“不得”、“兹有”、“业经”、“为荷”等等也都是专门用语、相
对固定,不能任意翻奇创新;同样,公文中的句式、标题形式、语气都是程式化的,可谓“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科学语言的程式化是与它的实用目的相适应的。
文学语言则相反,它强调的是创新而不是遵循程式与规范。
文学创作往往以追求新颖独特的语言个性为目的,这就势必导致超越语言规范。
许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里,常常可以看到不合乎通常的语言习惯、不合乎一般语言规范的句子。
有时甚至并不是因为诗歌格律的限制,诗人仍要有意去冒犯语法习惯。
例如杜甫《秋
兴》之八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并不存在平仄的限制,诗人为什么要把宾语提前,造成一种奇特的句式呢?这是出于表现独特思想感情的要求。
作者在此的主要目的不是运用语言符号报告已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渲染一种气氛、暗示一种心绪。
在文学家那里,这种对语言常规的偏离现象是常见的,即使在小说中也是如此。
许多现代小说有为了真实地表现人物复要的心灵世界,常常大量使用偏离语法常规的句子,甚至显得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而这种现象在科学陈述中是不允许出现的。
即使在遵循语言常规的情况下,文学家在用词造句上也是刻意创新的。
文学家不同于科学家,他没有现存的明确的概念工具可供使用,不能用程式化的语言进行情感描述,为了表现他独特的感受,他必须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言语形式,正如韩愈所说,作家应“言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三、符号功能与审美功能
在科学陈述中,语言仅起一种符号的作用,即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来传递信息。
除这种传递功能之外,它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价值。
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除了具备传递信息与情感的媒介作用之外,它本身还有独立的意义,这就是语言的审美功能。
语言本身的形式美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因素。
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沉溺于语言的锤炼工作之中,因为他企望自己的诗作的语言形式能够惊动读者的视听,而不仅仅是传达了独特的内容。
文学语言讲求节奏美、韵律美、音调美,念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为了追求语言形式的审美效果,文学家通常创造性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而科学的语言以“辞达”为目的,不追求语言的修辞与文采,即使出现审美的效果、也是从属于实用目的的。
四、意义单一与模糊多义
美学家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指出,词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直指意义是载在字典里的,是固定不变的,而联想意义则是在历史过程中所累积起的种种关系,它是游离变化的。
科学的语言讲求精确,越是限于直指意义就越精确,而文学的语言还要追求联想意义。
词的联想意义含糊不定意蕴丰富。
在科学陈述中,语言的
意义仅由它的文法结构和逻辑结构所唤起,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意义不仅由文法结构和逻辑结构所唤起,还从对它的联想中被唤起。
语言的文法意义和逻辑意义是相对固定的单一的,但它的联想意义却是因人而异的,而且对同一个读者也是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
历来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往往讲求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作者往往运用隐喻、暗示等手法,造成语义的模糊朦胧,难于确定。
科学的语言则必须做到意义单一精确,避免含糊朦胧现象的出现。
在科学陈述中如果出现朦胧多义现象,那是表述不准确的结果,可能带来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