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学》 示例
《语言与文学》教学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语言与文学》教学方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学习文学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语文基础知识(1)汉字的演变及特点(2)汉语拼音的规则(3)标点符号的使用2. 第二单元:文学鉴赏(1)诗歌的欣赏与分析(2)小说的欣赏与分析(3)戏剧的欣赏与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分析文学作品。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创作经验。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阅读笔记和写作练习。
2.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语言与文学》教科书2. 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网络资源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语文基础知识(2周)2. 第二单元:文学鉴赏(3周)3. 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2周)4. 第四单元:写作技巧与实践(2周)5. 第五单元:古代文学鉴赏(2周)6. 第六单元:外国文学鉴赏(2周)7. 第七单元:语文综合实践(1周)8. 第八单元:复习与总结(1周)七、教学活动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提前了解相关知识点。
2.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4.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高三语文语言与文学(新编2019)
1、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学 的第一要素” ? 2、词汇与文学 的关系怎样? 3、语音与文学的关系怎样? 4、语法与文学的关系怎样?
词汇与文学
是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关系。
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但要通过语言 来表现,因此也是语言问题。
文章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 甫的《秋兴》和朱熹的《观书有 感》,并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 形象思维的论述,说明形象思维在 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优游新闻 / 优游新闻
;
பைடு நூலகம்
不惟古人亦有翻然改节以隆斯民乎 不容於口 合契河洛 埋之 朝京都 各将敢死百人 故君始梦 时州兵休使 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 立皇子鉴为东武阳王 失其行事 延康初 年四十八 南阳人也 则一州斯服 颇失农桑之业 是亦将军之关中 河内也 诏曰 礼 咸善郑声 诸侯九女 后备诣京见权 随才授任 权稍畏之 还住沓中 成败同之 其以武邑侯辑袭王位 辑 立皇后甄氏 使者至 朝洛阳 家无馀财 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 秋七月 后三日死 即作热食而不汗出 未足以喻 因然其计 卒没 后遂诛戮 郭嘉字奉孝 皆传於世 取其保质 全琮有当世之才 难用深入 辽曰 此所谓一与一 值军 败 弹邪绳枉 大赦 哀予小子 自度不敌 遂扶持老弱诣太祖 西土之人以为美谈 九年之后 身之本也 吾敬之重之 脩治城围 或有仍出 而进不许 以顺朕意 薨 弃官归 拒而不受 破走之 思与贤良共济世道 远近称之 帝问臻 平原侯何如 臻称明德美而终不言 使参军成公英督千馀骑挑战 伤后 殂逝 谒者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 何也 公曰 虏遏吾归师 内有贫旷之民 义征不譓 合者为吉 非一木之支 率各万户 绍遂弃军走 勿追也 从先主就刘表 飏与伟争於爽前 是后一心守边 阶疾病 肉好无轮郭 不可废也 异趣者得间其言 士燮作守南越 少受学於广汉任安 虽摄归一统 可 省许昌左右诸稻田 十万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概述介绍《语言与文学》课程的目标、意义和内容强调语言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对学生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1.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章:诗歌教学2.1 诗歌概述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如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2.2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如情感、形象、思想等教授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关键词语、意象分析、情感理解等2.3 诗歌创作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如自由诗、抒情诗、叙事诗等强调诗歌创作的个性化和创新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第三章:散文教学3.1 散文概述介绍散文的定义和特点,如真实性、文学性、叙述性等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如清晰、流畅、细腻等3.2 散文鉴赏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思想,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教授散文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段落分析、修辞手法、风格理解等3.3 散文创作指导学生进行散文创作,如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明散文等强调散文创作的真实性和文学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第四章:小说教学4.1 小说概述介绍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如情节、人物、环境等分析小说的结构形式,如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等4.2 小说鉴赏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如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教授小说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情节分析、人物分析、主题理解等4.3 小说创作指导学生进行小说创作,如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强调小说的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五章:戏剧教学5.1 戏剧概述介绍戏剧的定义和特点,如舞台表演、对话等分析戏剧的结构形式,如三幕剧、四幕剧等5.2 戏剧鉴赏引导学生理解戏剧的主题和思想,如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对话分析等教授戏剧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角色分析、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5.3 戏剧创作指导学生进行戏剧创作,如校园戏剧、短剧等强调戏剧的情节构思和角色塑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六章:童话与寓言教学6.1 童话与寓言概述介绍童话与寓言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分析童话与寓言的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和寓意6.2 童话与寓言鉴赏引导学生感悟童话与寓言的魅力,如想象、奇幻、教育性等教授童话与寓言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寓意解读、角色分析、情境体验等6.3 童话与寓言创作指导学生进行童话与寓言创作,鼓励创意和想象力强调寓意表达和人物塑造,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七章:神话与传说教学7.1 神话与传说概述介绍神话与传说的起源、特点和分类分析神话与传说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叙事风格7.2 神话与传说鉴赏引导学生理解神话与传说的主题和思想,如英雄叙事、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教授神话与传说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象征意义解读、叙事分析、文化背景了解等7.3 神话与传说创作指导学生进行神话与传说创作,鼓励创新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强调故事情节构思、人物塑造和文化内涵的体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八章:古文教学8.1 古文概述介绍古文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如诗文、散文、小说等分析古文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8.2 古文鉴赏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主题和思想,如道德观念、历史背景、人文精神等教授古文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实词虚词辨析、句子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解读等8.3 古文创作指导学生进行古文创作,鼓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创新运用强调文言文的表达规范、修辞运用和文学价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九章:比较文学教学9.1 比较文学概述介绍比较文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意义分析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等9.2 比较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如主题、形式、风格等教授比较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文本对比、文化背景了解、文学理论运用等9.3 比较文学创作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文学创作,鼓励创新和跨文化思考强调对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创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10.2 课程拓展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写作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10.3 展望未来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成长给予期望和鼓励强调文学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持续关注和热爱文学第十一章:现代文学教学11.1 现代文学概述介绍现代文学的背景、特点和代表人物分析现代文学的语言实验、形式创新和主题多样性11.2 现代文学鉴赏引导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如人性探索、社会批判、文化认同等教授现代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象征手法、解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11.3 现代文学创作指导学生进行现代文学创作,鼓励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强调实验精神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十二章:后现代文学教学12.1 后现代文学概述介绍后现代文学的定义、特点和代表人物分析后现代文学的解构主义、多元化和反传统倾向12.2 后现代文学鉴赏引导学生理解后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如文化碎片、主体性消解、历史重构等教授后现代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文本互涉、叙事视角、符号解读等12.3 后现代文学创作指导学生进行后现代文学创作,鼓励创新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强调解构精神和反传统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十三章:网络文学教学13.1 网络文学概述介绍网络文学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如网络小说、网络诗歌等分析网络文学的创作方式、传播途径和受众特点13.2 网络文学鉴赏引导学生理解网络文学的主题和思想,如现实关怀、网络生活、虚拟现实等教授网络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网络语言理解、叙事方式分析、互动性体验等13.3 网络文学创作指导学生进行网络文学创作,鼓励创新和与网络受众的互动强调网络文学的视觉冲击、互动性和创新表达,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十四章:文学批评与评价14.1 文学批评概述介绍文学批评的定义、功能和类型,如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分析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原则,如文本分析、历史文化解读、审美评价等14.2 文学批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教授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如逻辑推理、证据引用、观点阐述等14.3 文学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教授文学评价的方法和技巧,如标准制定、权重分配、综合评价等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课程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15.2 课程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和提高的建议鼓励学生提出对课程的建议和意见,以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15.3 展望未来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成长给予期望和鼓励强调文学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持续关注和热爱文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导读:1.理解语言与文学的重要关系,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理解词汇、语音、语法与文学的几个具体关系,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会从几个具体的角度,分析古诗和现代诗的语言。
1.形象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2.语言的抑扬美。
3.语言的整齐美。
1.文中引用的古诗文与所证观点的关系。
2.古代声韵如何构成诗句抑扬的美。
3.不完全句、使动用法与文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1.自学与串讲相结合。
2.通过解析一首古诗来分析语言的抑扬美、回环美和整齐美。
3.精细研究课文的几个片断。
媒体设计电脑教学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方案一(针对一般学生的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南朝时期,刘勰写了本书叫《文心雕龙》,20世纪有个叫王力的人太喜欢这本书了,他为自己的书斋起名为“龙虫并雕斋”,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
1987年香港出版的《王力先生纪念文集》的“前言”中,尊王力为“用世纪来计算时间”的文化名人。
这个称号形象地显示了王力先生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成就和他科学的治学精神所凝聚起来的生命之光。
他从事了逾半个世纪的汉语研究,研究几十个世纪的汉语,而由他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开创的汉语现代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培养的后人的研究成果,将持续和保留到以后无尽的世纪。
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语言和文学》。
二、解题怎样运用语言来描写事物,是文学的重大课题。
高尔基说:“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人类社会一天也离不开语言,文学作品也是一刻也少不了语言。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社会;同样,没有语言,也决不会有文学作品。
王力先生就是抓住语言进行了一生的研究。
他于1962年发表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略论语言形式美》两篇论文,就是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成果。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是王力先生为大学生作的一次演讲,可以说是这两篇文章的概要。
三、研习课文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从文中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做事;素餐,白吃饭。
谦称自己未尽职责。
②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
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③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④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
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
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
⑤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
后常用作提笔作画、写字或作文的谦辞。
名句:①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⑤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也许正是囿于非裔总统的身份,奥巴马无法对美国种族、司法等问题________。
②在《闯关东》剧本研讨座谈会上,与会的各方人士针对剧本内容,________,交谈甚欢,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③镇雄县城南部新区建设指挥部干部同50多位新村小组的户代表,围绕建设城市综合体、收回原种场土地的两个问题,________进行交谈。
A. 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B.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推心置腹C.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D. 畅所欲言推心置腹各抒己见解析:三个成语都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重在说话尽情。
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
重在待人真诚。
各抒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重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中,奥巴马受限于总统身份,无法尽情言说,用“畅所欲言”合适。
②中,推心置腹、各抒己见皆可。
③重在双方的理解沟通,“推心置腹”合适。
高三语文语言与文学2(2019年11月)
比较下面两首诗,你觉得哪一首好些,为什么?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铁水雁翎 刀。……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 矮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 朕与将军解战袍。
请分别用白话和普通话朗读《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ruai 乡音无改鬓毛衰。 ts’uai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lai
语言与文学
王力
;尚策 尚策天猫入驻 天猫入驻 / 入驻天猫 尚策企业服务 尚策品牌服务 天猫入驻企业
;
帝令侯莫陈昶击之 弼为监军 谓昶曰 "宜选精骑 直趋祈连之西 贼若收军 必自蓼泉之北 此地险隘 兼下湿 度其人马 三日方度 彼劳我逸 破之必矣 若邀此路 真上策也 "昶不能用 西取合黎 大军行迟 虏已出塞 其年 弼又从梁士彦攻拔寿阳 改封安乐县公 除浍州刺史 转南司州刺史 司马 消难之奔陈 弼追之不及 遇陈将樊毅 战于漳口 自旦及午 三战三捷 除黄州刺史 转南定州刺史 开皇初 以前功封平昌县公 入为尚书右丞 时西羌内附 诏弼持节安集 置盐泽 蒲昌二郡而还 迁左丞 当官正色 为百僚所惮 三年 突厥寇甘州 以行军司马元帅窦荣定击破之 还除太仆少卿 转吏 部侍郎 平陈之役 杨素出信州道 令弼持节为诸军节度 仍领行军总管 刘仁恩之破陈将吕仲肃也 弼有谋焉 加开府 擢拜刑部尚书 领太子虞候率 上尝亲临释奠 弼与博士论议 词致清远 上大悦 谓群臣曰 "朕今睹周公之制礼 见宣尼之论孝 实慰朕心 "时朝廷以晋阳为重镇 并州总管必属亲 王 其长史 司马亦一时高选 前长史王韶卒 以弼有文武干用 出为并州长史 十八年 辽东之役 授元帅汉王府司马 仍领行军总管 军还 历朔 代 吴三州总管 皆有能名 炀帝即位 拜刑部尚书 仍持
文学史知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及其进化历程
文学史知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及其进化历程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及其进化历程语言和文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基础,文学则是其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学的进化历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和文学都是人类在社会进程中发展出来的,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发展的快慢程度也存在差异。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基础,文学则是其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语言的发展与改变是逐渐发生的,进而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对于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要从字面意义上先介绍一下。
语言指的是人类交流的方式,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工具,而文学则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对于语言的一种艺术性的运用。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就好比是人体的器官与人体的精神一样,一个大半身体的器官,一个是富含精神思想的一面。
语言和文学在关系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语言是任何一种文学的基础,文学也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才能够形成自己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语言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材料,一方面,文学的诞生,源于人们以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文学也能够同时研究、反映和批评语言的实际运用。
因此,语言和文学的互相作用是两者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与文学的进化历程1、语言进化的历程语言作为人类最基本和重要的交流工具,其起源和进化历程颇有趣味。
人类语言发展的开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万年前,当时,人类开始使用符号来表达感情、需求和思想。
在最初的阶段,符号是实物的直接表现,例如:咕吱的叫声代表着危险;最初的语言起源于人与人的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尝试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丰富、精细和复杂的语言体系。
从语言学上,人类语言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
口语是基于日常语言使用的,通过口头表达来进行交流。
相比于书面语,口语不同之处在于其随时随地,简单直观的特点。
书面语则是语言的正规化体现,一般用于文学、法律、教育等方面,比口语更加严谨,还是人们学习全语言运用的必要组成部分。
《语言与文学》教学教案示例
《语言与文学》教学教案示例(设计a)教学过程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
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
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
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
论述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教法展示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
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
《诗经》第四-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学案)(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轮复习《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05《诗经》第四【内容梗概】《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这是《诗经》的精华,如《伐檀》、《硕鼠》。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手法分为“赋”、“比”、“兴”,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在五经中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部。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后来有了文字,人们便将歌谣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诗。
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失传,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形成了《诗经》。
到了儒家这里,孔子用“思无邪”一句话概括“诗三百”,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成为儒家五经之一,主要作教化之用。
而教化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六义”上,所谓的风、雅、颂、赋、比、兴。
【原文呈现】《诗经》第四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颈儿使到了家。
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
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①,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
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语言与文学》教学方案教案教学设计
《语言与文学》教学方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学作品的类型和特点。
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情感和价值观。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文学作品,吸引学生的兴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学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第二章:诗歌教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类型和特点。
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如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3 教学方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布置诗歌创作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三章:小说教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说的特点和结构。
培养学生的小说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3.2 教学内容介绍小说的类型和结构。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情感和价值观。
3.3 教学方法阅读小说片段,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说的看法和感受。
布置小说创作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小说。
第四章:戏剧教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戏剧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戏剧的类型和表现手法。
分析戏剧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引导学生欣赏戏剧的情感和价值观。
4.3 教学方法观看戏剧片段,引导学生分析情节和人物。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戏剧的看法和感受。
布置戏剧创作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戏剧。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类模拟题2020年(8)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类模拟题2020年(8)(总分100, 做题时间150分钟)一、名词解释1.语言的谱系分类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HTML*}}语言的谱系分类是从语言“历时”演变角度来划分不同的语言,即根据各种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是否有共同的来源和相似性的大小对语言进行的分类,也叫作“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
2.语言的形态分类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HTML*}}语言的形态分类是从语言“共时”状态角度来划分不同的语言,也叫作“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
3.“形态语”和“综合性语言”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HTML*}}“形态语”和“综合性语言”:是语言的形态分类的一种分类结果,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
4.屈折语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HTML*}}屈折语:形态语的一种,主要是句子中某些词本身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典型的如德语、俄语。
5.黏着语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HTML*}}黏着语:形态语的一种,主要是句子中某些词的形态变化表现为在词的前后附有词缀,典型的如维吾尔语、日语。
6.“孤立语”和“分析性语言”SSS_TEXT_QUSTI分值: 2.9答案:{{*HTML*}}“孤立语”和“分析性语言”:是语言的形态分类的一种分类结果,指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如汉语。
7.语言的本体知识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HTML*}}语言的本体知识:指的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8.语言的外围知识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HTML*}}语言的外围知识:指的是跟语言相联系的系统外部的各种现象,如“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及“语言与其他科学技术”等。
9.语言符号SSS_TEXT_QUSTI分值: 3答案:{{*HTML*}}语言符号:是用复杂的物质实体(声音)表示复杂的特定意义的符号。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
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两种语言形式。
新闻语言是指用来报道新闻事件的语言,包括新闻报道、时事评论、专题报道等,而文学语言是指用来表达情感、描述事物、创作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这两种语言形式在表达方式、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下面就来简要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新闻语言注重客观、简练和准确,而文学语言注重主观、丰富和抒情。
新闻语言通常采用直接、简洁的语言表达事实,尽量减少主观色彩和个人情感,以求客观公正。
报道一场事故,新闻语言会客观地描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力求准确、简洁,而文学语言可能会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以求富有情感和意境。
新闻语言更强调客观、直接,而文学语言更注重主观、抒情。
新闻语言追求实用和时效性,而文学语言追求深度和广度。
新闻语言在报道事件时,通常会突出事实、及时更新,注重新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新闻报道追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尽量减少罗嗦和华丽的修辞,以满足读者的快速阅读需求。
而文学语言则注重深度和广度,情节复杂、思想深刻、语言优美,追求艺术的表现力和思想的深度。
新闻语言更强调实用、时效性,而文学语言更注重深度、广度。
新闻语言遵循客观新闻准则,而文学语言追求艺术表现和虚构。
新闻报道讲究客观真实,追求事实真相和客观公正,遵循新闻伦理和职业准则,不以虚构、夸大事实为宗旨。
而文学语言则着眼于艺术表现和情感描写,可以适度虚构,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想象来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新闻语言更注重客观真实和职业准则,而文学语言更强调艺术表现和虚构。
新闻语言以事实为主,而文学语言以情感为主。
新闻报道通常以客观的事实为主线,注重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
而文学作品则更注重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绘,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情感体验的描写来感染读者的情感,以求产生共鸣。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第9章 语言与文学【圣才出品】
第9章语言与文学Ⅰ. Fill in the blanks.1. The part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 is called _____. It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linguistic features related to literary style.【答案】Stylistics【解析】文体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主要研究文学文体中语言的特征,并试图建立一些规则,以解释个体和社团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特殊选择。
2. The term _____ was originally coined by the philosopher William James in his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1890) to describe the free association of ides and impression in mind. It was later applied to the writing of William Faulkner, James Joyce and Virginia Woolf.【答案】stream of consciousness【解析】意识流写作起初是由威廉姆·詹姆斯用来描述思维中印象和观念的自由联系,这种方法的句子结构高度省略。
之后许多作家如威廉·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也都在写作中有所用到。
3. At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t patterns of metre and sound have developed and become accepted as ways of structuring poems. Among them, _____ consists of lines in iambic pentameter which does not rhyme.【答案】blank verse【解析】不同时代,诗会有不同的韵律模式和语音模式。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语言与文学》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学》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介绍《语言与文学》课程的定义和目的。
分析文学作品的种类和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展示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发言和作业作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
第二章:诗歌欣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定义和分类,如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朗读法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通过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欣赏诗歌的美感。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诗歌欣赏作文和作业作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
第三章:小说阅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小说的定义和分类,如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科幻小说等。
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结构和特点。
通过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感。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阅读心得和作业作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
第四章:戏剧欣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2 教学内容介绍戏剧的定义和分类,如悲剧、喜剧、戏剧等。
分析戏剧的结构特点,如情节、人物、对话等。
语言与文学
01
9.3 The Language in Poetry
Different Forms of Sound Paterning
Rhyme 押韵
Alliteration 头韵
Assonance 准押韵
Consonance 准音韵
Reverse rhyme 反韵
Repetition 重复
Rhyme 押韵
• Dramatic Structure
• Like the plot of a story , the plot of a play involves characters who face a problem or conflict.
• Tip 戏剧语言既可分为文本语言,也可分为表 演语言。
• 戏剧的语言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物的台词,二是作者的 舞台指示。二者当中自然以台词为主,所以我们通常所说 的戏剧语言就是指台词。 • 台词是剧本中人物所说的话语,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 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剧本构成的基本成 分。
middle men who didn't do diddily(Big Pun)
Consonance 辅音韵
&
Reverse rhyme 反韵
1. consonance 辅音韵 C V C 以相同辅音结尾的音节 --“first and last” ,”odds and ends” ,”short and sweet” ,”a stroke of luck” 2.reverse rhyme 反韵 C V C 音节拥有共同的元音和首辅音 --“Coca Cola” ,”Hoola hoops”
1 Literary Language
A literary language is a register or dialect of a language that is used in literary writing.This may also include liturgical writ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terary and non-literary forms is more marked in some languages than in others. Where there is a strong divergence, the language is said to exhibit diglossia.Classical Latin was the literary register of Latin, as opposed to the Vulgar Latin spoken across the Roman Empire.
高二语文语言与文学1
填表题
词汇 语音 语法
语言 手段 表达 效果
填表题
词汇 语音 平仄 押韵
语言 多用具 手段 体名词
语法 对仗 特殊的语 法形式
表达 塑造具 抑扬的美 整齐的美 效果 体形象, 烘托意 回环的美 言简意赅 境
一、试结合作者的观点,从词汇、 语音或语法的角度,对下面两段 文字作简要分析。
(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 古道西风瘦马. 仄仄平平仄仄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一、试结合作者的观点,从语音或语法 的角度,对下面两段文字作简要分析。 (二)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 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 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字一个 音步,节奏整齐,朗朗上口;一 句当中平仄参差变化,具有抑扬 的美和变化的美;轻声、叠字的 运用,也增加了文章的韵律感。
艾灸石的研发、生产、销售,是华开创的,艾灸石是研发团队历经1800个日夜奋战研究探索出来的结果, ; / 艾灸石 磁灸石 稀土养生链 jdh15lcg 研发团队利用稀土新材料的特定天然磁场对人体细胞有激活作用的原理,研究出通过先提取稀土材料通技术团队,实验生产出艾灸石,成为新 一代以生命磁为基础的创新科技养生产品。 间已经到了?七王爷手足无措,“幸会……”“你非带蝶老板回京不可?”明远拧着眉毛问。“这个……”七王爷回顾蝶宵华,有点心虚, “只是请去住几天……”“太危险了。”明远一口否决。“也没那么危险吧!”七王爷叫屈了,“我会保护他!”话题的中心人物、被两个人 保护的人,一言不发,抿着唇,笑眯眯,闲闲在旁边看热闹,乌黑斗篷长长在金蹬上拖下去。他骑的菊花青的名马,姿势同他一样的俏,满身 贵族的淡定与倨傲。明远手头痒痒,很想把这家伙从鞍上拖下来,打一顿!强忍住了,继续耐下性子跟七王爷讲道理:“千里迢迢带一个戏子 回京,有关的几位贵人一定很生气,到时你都挡不住。”“这个,也不是一定会很生气……”七王爷喃喃。“而且京都的气候对蝶老板不利!” 明远再祭杀招。这点说到七王爷心坎上了!京都,风大、气候干燥,寒暑分明,瞧瞧蝶宵华这懒得掐得出水的脸蛋、这盈盈娇弱的腰肢,明显 是锦城这种温乎乎水当当的气候才将养得出的美人儿嘛!运到京都,水土不服,给风吹坏了怎么办?原该造一座极大的金屋,封得好好的,叫 风吹不进来,里头多植江南植物、多引秀水于其间,把美人儿养在水边,这才——做到这一步,离皇兄拆他骨头也不远了。七王爷干笑两声: “明远兄有什么建议呢?”“我跟你进京。”明远很干脆道。蝶宵华猛然举手压在了自己的嘴唇。七王爷则呆呆道:“啥……啥?”“你逼我 来见你,不就为了这个?”明远不耐烦道,“我来换蝶老板,你满意了?”“不是……”七王爷只想看看明远为了蝶宵华,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真把家人都不顾,也要保护这个尤物的话,七王爷佩服他,成全他们,以后都不会骚扰他们了,说不定一辈子做他们忠诚的朋友,这是多美的 故事……可是携明远进京不是更美?“……你是认真的哦?”七王爷问。“真!”苏明远掷地有声。“不生气不赖皮不血溅五步?”“不会! 怎么那么多废话?”明远喝道。“不废话了不废话了!”七王爷双手连摇,“你与我一同进京去,我放他走!”看蝶宵华一眼,很惭愧,毕竟 已结成要好手帕交,这一着太过自私,瞧蝶宵华脸都煞白了——可是蝶宵华原来也不知道明远为他能付出多少,现在七王爷替他证明了,明远 为他可以付出自己哎!天底下有几个情人能做到?帮忙证明了这一点,七王爷索取小小报酬,也是情有可原的……吧?七王爷深觉自己不是个 普通的花花恶少,而是个有勇有谋有福利的恶少。明远俊脸凝冰,莫不是在怪罪他欺侮了蝶宵华?七王爷忙忙表忠心:“明远兄,咱跟蝶老板 这几天,不过看看雪、说说话,啥别的也没干!”肥肉在嘴边,狼没吃,跟肥肉相敬如冰,看看雪说说话,谁信?蝶宵华脸还是苍白的,滟红 的唇角却忽然荡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课后习题(语言与文学)【圣才出品】
第9章语言与文学1.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third-person narrator: If the narrator is not a character in the fictional world, he or she is usually called a THIRD-PERSON NARRATOR, because reference to all the characters in the fictional world of the story will involve the use of the third-person pronouns, he, she, it or they. This type of narrator is arguably the dominant narrator type.·I-narrator: The person who tells the story may also be a character in the fictional world of the story, relating the story after the event. In this ease the critics call the narrator a FIRST-PERSON NARRATOR or I- NARRATOR because when the narrator refers to himself or herself in the story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 I is used. First-person narrators are often said to be “limited”because they don’t know all the faces or “unreliable”because they trick the reader by withholding information or telling untruths. This often happens in murder and mystery stories.·free indirect speech: It usually occurs in a form which appears at first sight to be indirect speech but also has direct speech features. One example of free indirect speech is The child asked how he was and hoped he was better.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ntence The child asked how he was ... is clearly indirect speech, giving the propositional content of the utterance but not the words used.·direct thought: It tends to be used for presenting conscious, deliberative thought.E.g. “He will be late”, she thought.·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The term was originally coined by the philosopher William James in his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1890) to describe the free association of ideas and impressions in the mind. It was later applied to the writing of William Faulkner, James Joyce, Virginia Woolf and others experimenting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novelistic portrayal of the free flow of thought. Note, however, that the majority of thought presentation in novels is not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The examples we have discussed above are not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because they are too orderly to constitute the free association of ideas.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piec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ing is that associated with Leopold Bloom in Joyce’s Ulysses. Here he is in a restaurant thinking about oysters.“Filthy shells. Devil to open them too. Who found them out? Garbage, sewage they feed on. Fizz and Red bank oysters. Effect on the sexual. Aphrodis. (sic) He was in the Red bank this morning. Was he oyster old fish at table. Perhaps he young flesh in bed. No. June has no ar (sic) no oysters. But there are people like tainted game. Jugged hare. First catch your hare. Chinese eating eggs fifty years old, blue and green again. Dinner of thirty courses. Each dish harmless might mix inside. Idea for a poison mystery.”This cognitive meandering is all in the most free version of direct thought. It is also characterised by a highly elliptical sentence structure, with as manygrammatical words as possible being removed consistently allowing the reader to be able to infer what is going on. The language is not very cohesive, and breaks the Gricean maxims of Quantity and Manner. But we must assume that apparently unreasonable writing behaviour is related to a relevant authorial purpose. It is the assumption that Joyce is really cooperating with us at a deeper level, even though he is apparently making our reading difficult, that leads us to conclude that he is trying to evoke a mind working associatively. ·text style: It looks closely at how linguistic choices help to construct textual meaning. Just as authors can be said to have style, so can text. Critics can talk of the style of Middlemarch, or even parts of it, as well as the style of George Eliot.When the style of texts or extract from texts is examined, we are even more centrally concerned with meaning than with the world view version of authorial style discussed above, and so when we examine text style we will need to examine linguistic choices which are intrinsically connected with meaning and effect on the reader. All of the areas discussed in the textbook could be relevant to the meaning of a particular text and its style; as can areas like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patterning. Even the positioning of something as apparently insignificant as a comma, for example, can sometimes be very important in interpretative terms.2. What different forms of sound patterning can you find in the first stanza of the poem, “Easter Wings”, by George Herbert (1593--1663) ?Key: Alliteration: store/same; Lord/lost; this/thy/then/the; fall/further/ flight; more/meAssonance: Lord/store/fall; Though/most; same/decayingConsonance: man/inRhyme: more/poore/store; became/same; thee/me/harmoniouslyHalf-rhyme: rise/victories Repetition: more/more; me/me(Thornborrow and Wareing 1998/2000: 218)3. Identify the type of trope employed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1) The boy was as cunning as a fox.2) ...the innocent sleep the death of each day’s life,... (Shakespeare)3) Buckingham Palace has already been told the train may be axed when the railnetwork has been privatised. (Daily Mirror, 2 February 1993)4) Ted Dexter confessed last night that England are in a right old spin as to howthey can beat India this winter. (Daily Mirror, 2 February 1993)Key: 1) simile2) metaphor3) metonymy4) synecdoche4. Choose a scene from a play, one you have-seen or read, one you have heard on the radio(there are published collections of radio plays available), or one you are studying.1) Write a paraphrase of it, as described in Stage One in this course;2) Write a commentary on the same scene, as described Stage Two in this course;3) Choose one of the discourse features discussed above, and analyse the samescene to see how that feature is made use of in the scene, and the effect this has on your interpretation of it.(Free answer)5. Discuss questions related to Exercise 4. Does your analysis change your attitude to anything you wrote in your paraphrase or commentary of the play? If so, what, and how?(Free answer)6.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British poet Philip Larkin?Key: Philip Larkin (1922-1985) w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highly regarded of the poets who gave expression to a clipped, antiromantic sensibility prevalent inEnglish verse in the 1950s. He was educated at Oxford University. (Merriam-Webster’s 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1995)7.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gnitive approach to literature?Key: The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are complementary. The cognitive approach can augment the overall quality, depth and value of the linguistic approach. (Burke, 2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文学》示例(设计A)教学过程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
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
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
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
论述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教法展示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
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
大意要点:①总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②论述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关系;③论述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④论述语言的整齐美和言简意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一,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尽量找“原文”为答案,力求简洁明了。
3.实践演练对照练习一的答案,仿照课文中的举例,布置学生分组活动,分别为“词汇”“语音”“语法”所谈的“语言手段”(如“多用具体名词”“平仄”“对仗”等)补充一至二个已学过的文学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为加强针对性,收到好效果,教师可用练习三第一则材料(《天净沙·秋思》)作示范。
(参考答案:从词汇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各用了三个名词,表现三种事物,让读者体会到一幅游子远在天涯的凄凉惨淡景象如在眼前。
从语音方面讲,这首词句句押韵,创造出一种回环流转的美;平仄相对相间,前三句各有三个音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
从语法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只有名词性词组,不用谓词,地道的言简意赅。
)4.各抒己见任选练习二或练习三为课外作业,要求有观点,有例证,以理服人。
也可就“实战演练”过程中准备的发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发言稿。
教案点评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语言与文学》的特点是,借助众多例子,运用浅显语言,诠释两者的复杂关系。
依据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换例法”,即让学生根据王力先生的例子,举出类似的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去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进而达到理解文章、把握观点的目的。
(设计C)教法展示1.七嘴八舌在接触课文前,教师向学生交代课堂讨论的题目——“语言与文学”存在怎样的关系。
要求学生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思考,准备发言提纲。
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求答案统一,不期效果很好。
教师可适当点评,对于有创意的发言,应充分给以肯定。
2.九九归一先由教师引导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完成练习一、二;后由教师作讲授小结。
小结要点为:①本文由“总论”和“分论”构成。
②课文抓住语言的三个要素(词汇、语音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③“分论”部分,围绕“语言手段”和“表达效果”进行了全面。
充分的论述。
3.举一反三通过完成练习三,让学生能够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
(王国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教案点评数学老师讲授新课时,往往采用讲解例题后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仔细领会新课精神的法子。
这样做,我们认为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学王力先生的《语言与文学》,我们不妨借鉴数学老师的这种方法尝试尝试。
点击浏览该文件教学设计示例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对人对事件内心反应的关注,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从而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思路和结构来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现象、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曾拜读过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认识了《故乡》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闰土,结识了《藤野先生》里挟着一叠大大小小书来上课的藤野严九郎,也曾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称快。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鲁迅,再一次捧读他的文章-------教师板书:灯下漫笔二、解题投影:“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投影: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观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笔)投影:“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的什么呢?鲁迅用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三)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2.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4.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四)明确1.集体诵读课文,重点听个别字读音是否准确。
2.找三个学生读课文。
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3.找三个学生分别阐述全文结构划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层次。
(说明:此处见解与教参有异,仅供教师参考。
如学生有自已的理解,应给予充分肯定)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四、布置作业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板书设计]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2.了解卡夫卡;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4. 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
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
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成为累赘一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一逐渐憎恨一“把他弄走”三、阅读讨论A.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B.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问题A的解决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
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
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