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语言学对文学的影响
![浅谈语言学对文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521994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d2.png)
浅谈语言学对文学的影响06级古代文学吴艳峰20060117420世纪初以来,语言学蓬勃发展,成就巨大,同时还影响了一些有关学科,语言学分析方法在相当普遍的程度上成为其他一些学科的研究分析模式。
文学和语言联系紧密,其研究当然也受到影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第一要素。
正如法国当代文论家罗兰·巴特所说:“语言是文学的生命,是文学生存的世界:文学的全部内容都包括在书写活动之中,再也不是在什么‘思考’、‘描写’、‘叙述’、‘感觉’之类的活动之中了。
”强调了语言在文学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占有无以替代的地位,因而研究文学语言及其内在与外在的属性,是深入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揭示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性,把握文学创造的特点和规律,开拓文学研究领域新思维的必经之路。
结构语言学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重视语言形成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符号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事实上,语言使文学物化的原因在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符号,语言一旦产生,便成了物质的符号,在精神领域表达着物质的存在方式。
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要运用语言来再现、反映现实世界,凭借语言来实现审美理想、表达思想感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词语,一方面在字典上都有一种公用的、稳定的意思,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经验和情感中,多多少少会“同化”共同的含义,而这恰恰能表现人物情感的多元化。
如同样对“家”的理解,曹禺剧本《家》中觉慧认为家是宝盖下面一群猪,而小说家王朔却说“家就是你在那里面大便感到最舒畅的地方。
”因为说话的人不同,所处的语境也不同,文体也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是愤激,后者是幽默感。
当然,同一文体要表达不同的感情所用的词语也不同。
从作家作品中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从作家作品中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fcfb5317375a417876f8f10.png)
从作家作品中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作者:马利丹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10期摘要:语言对于文学创作特别重要,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艺术,而语言优美与否,或者说作者能否正确地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又直接关系到作品美学价值的高低。
作家在作品中对语言、词汇、语音和语法的大量运用,从而说明了语言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作家作品;文学;语言;密切关系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人们群众根据自己生活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所以,生活是语言的来源,也是其魅力所在。
作家语言可能不如群众语言真实、贴切,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吸收了民族语言的规律,练就了反映民族情结、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
另一方面,作家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赵树理熟悉农民的语言,他的作品语言是老百姓的口头语言;孙犁的语言更加接近生活,形成纯正、地道、高雅的文学语言;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熟悉小市民的语言,作品语言有一种“京味儿”;汪曾祺的语言带有书卷气,经得起推敲。
还有很多作家在创作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语言。
二、词汇与文学的关系以丁玲的作品为例,从语词的运用来看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报看完……”(选自《莎菲女士的日记》第四段)这段中,作者选用了“生气”,“气惯了”,“头痛”,“可怕”,“嫌厌”,“生了气了又生气”等一些富有情绪性的词汇,来描述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在写出生活环境令人烦恼的同时,也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了主人公苦闷的心理。
在这段中,色彩词只有一个“白”,这与情绪性用词的密集性形成明显反差。
“白”是象形字,本义是白颜色,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所以李贺有“雄鸡一声天下白”的绝唱。
然而,对于莎菲来说,“白”意味着白生生,甚至是白厉厉,所以墙壁才会把眼睛挡住,天花板才会“沉沉的把你压住”。
“白”不光是墙壁和天花板的色泽,也是主人公苦闷情绪像“白”之惨淡,凄凉的延伸义便成了主人公内心世界最贴切的写照。
文学和语言的关系
![文学和语言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45b82a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5.png)
文学和语言的关系文学·风格·语言规范张志公“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和语言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有风格问题。
说话有说话的风格。
有的人说话慢条斯里、温文尔雅,有的人说话像放机关枪。
不仅日常说话如此,讲课、演说、辩论,莫不如此,各人有各人的风格。
不仅是文学性的说话,如说书、说相声以及其他说唱文学,就是政治性的说话,如演说、辩论、宣传鼓动,或者是科学性的说话,讲高深的科学理论也罢,讲通俗普及性的科普常识也罢,同样各人有各人的风格。
不仅有个人风格,还有社会风格、时代风格;也就是说,风格还有社会性、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同一种社会的不同时期,往往各有比较流行的风格。
《诗经·大序》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恩,其民困。
”“音”是广义的,不只指音乐,可以认为泛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
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情况会有不同的风格,很显著的例子是:初唐、盛唐、晚唐的诗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唐朝的诗和宋朝的诗风格不同,宋末至元朝的曲风格迥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十足的“哀以思”的情调、风格。
遍查元明散曲,几乎都是这一种调子,这一种风格。
当然,不是没有例外。
盛唐的柳宗元写过《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
”这种凄清、悲凉的调子,和他本人另外一些高亢、雄浑的诗作,风格大不相同。
文学,需要新颖,反对六朝绮丽骈偶的古文运动家韩愈要“唯陈言之务去”,以平实古朴著称的杜甫也主张“语不惊人死不休”。
要“去陈言”,要“出语惊人”都是要新颖。
为了新颖,有时难免“生造”个词语,活用一下语法,如语序等。
王之涣的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为了押韵,将“流入海”说成“入海流”。
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在语法上算什么结构的句子?合不合语法规范?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叉绿江南岸”,硬要让“绿”带上个宾语,好像是个动词,但没有人说他违反了语法的词类规范。
浅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d9b5e0cde80d4d8d15a4fdf.png)
浅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工具论,一种是后起的本体论。
两种观点相持不下,谁是谁非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但我们至少可以这样看,两种观点实际上分别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综合起来,也许我们能够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一些。
大体而言,中外古典文论所持的基本上是“工具”论,即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工具”、“媒介”、“载体”,它的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内容具有“优先权”,而包括语言在内的形式则处于被内容决定的被动位置。
文学用语言作为自己的构造手段,并以语言的超常使用所能达到的最佳艺术效果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诗人卡西尔说:“诗人不可能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
他必须使用现有的词汇,必须遵循语言的基本规则。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实现表达的载体。
从这种观点出发自然触及到中国文学里一个古老的问题——“言不尽意”。
往大了说即文学表达因为语言自身的局限而受到某种限制。
这就要求文学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使得文学语言具有一些与常规语言不同的特点。
也正是由此出发,一部分文论家提出了文学的语言本体论。
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语言本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语言形式,作为艺术品的文学创造,其价值在于他是一个特殊构造的语言事实,如同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一样,它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一种美,而不是为了表达什么,即所谓:“为艺术而艺术”。
不同之处只在于文学选择而且只能选择语言作为其载体。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解析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0f5f1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6e.png)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解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和语言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文学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艺术形式,而语言则是文学的媒介和工具。
文学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文学是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础,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文字和句子的组合,更是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来展现作家的独特思维和情感体验。
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作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其核心和灵魂所在。
其次,语言也受到文学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表达方式,更是对语言的创新和塑造。
文学作品中的新词、新义、新句式等都是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作家通过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影响着读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
读者在接触和欣赏文学作品时,会受到其中的语言影响,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此外,文学与语言还相互促进着彼此的发展。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对语言规律和用法的探索和创新,而语言则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工具。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可以拓宽语言的边界,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而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表达方式。
文学与语言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推动了彼此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文学与语言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语言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可能会显得过时或难以理解。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可能会受到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使其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因此,如何在文学创作中保持语言的时代性和普适性,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文学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1627d6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7.png)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语言和文学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创造出的艺术形式。
语言和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依存关系。
本文将探讨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意义。
首先,语言是文学的基石。
文学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
没有语言的存在,文学将无从谈起。
语言提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语言的巧妙运用。
作家和诗人通过词语的选择、句法的组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艺术魅力,使文学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因此,语言是文学的灵魂,没有语言的精彩运用,文学作品将失去其独特的艺术性。
其次,文学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学作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实践方式,作家通过创作展示了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不同的作家运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句式和用词,激发了人们对语言的思考和创新。
很多时候,我们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古怪词汇或者深奥表达方式去拓宽我们的词汇量,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彩。
文学作为一种生动的语言实践形式,不仅对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此外,语言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语言作为文学创作的媒介,承载着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不同的语言和方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从而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和风格。
例如,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同一个主题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同时,语言也给予了文学创作一定的限制和框架,作家需要根据语言的规范和文化背景去进行创作,使作品具有可读性和传达力。
因此,语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可忽视。
最后,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在文化传承和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语言的表达形式,承载着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丰富内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通过语言的传递,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
探讨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doc
![探讨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doc](https://img.taocdn.com/s3/m/89bacb2baa00b52acec7ca67.png)
探讨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ﻭﻭ语言学具有共时性和历史性两个维度,而语言和文学两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语言学研究,欢迎阅读参考.ﻭ前言ﻭﻭ文学离不开语言,语言的逻辑组合构成了文学,其形式和内涵无不和语言有直接的关系,语言的通性和异质性组成了文学作品的逻辑关系,表现了文学的内涵。
研究文学离不开语言的研究,研究语言也需要文学的例证进行探讨。
语言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一直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探讨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相关性,对两种学术研究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知识是贯通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一种知识体系,尤其是语言和文学,他们具有伴生性,像一对伴侣,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
ﻭ探讨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校语言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语言学研究观点的探讨索绪尔的语言观认为:言语是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语言现象,是个体的语言行为,在平常的场合中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语言则是言语事实的异质性总体中明确规定的西,外在于个人,它具有齐一性,是言语活动所用的记号系统.所以语言学研究的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标准规范的语言,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言语。
规范性的语言,通常是指人们的书面语言,索绪尔确立的哥白尼式的语言学,对世界语言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作用。
语言学的特征是具有共时性和历史性的两个维度,其时性的研究观点主要体现语言的共时性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语言之间的联想关系,也就是话语之外多个据有的词汇的充分融合,聚合成具有相关性的词汇的总和。
这一论断也深深影响了现代语言学方的确定内容,同时给文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使语言学和文学的研究具有了一种共生的关系。
ﻭ基于语言学视域下的文学研究语言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主要是研究文学的文本语言,对这一问题做出语言学的解释,在学术范围内侧重对于文本资源的探讨,同时,也对文本语言进行学术面貌的探讨.1、语言学的规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ﻭ文学研究在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上的哲学意蕴对于文学的言语结构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浅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e4bff71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c.png)
浅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语言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文学则是利用语言创作出来的艺术形式。
首先,语言是文学的基础。
文学本身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作家的情感、思想和观点的。
没有语言作为媒介,文学就无法存在。
文学作品的魅力和价值往往在于作者运用语言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通过对语言的运用,作家能够创造出美丽的诗句、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和深刻的人物形象。
其次,文学对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作品往往会创造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丰富和拓展了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语言的社会和历史变迁。
例如,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语言风格和用词表达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此外,文学也可以对语言进行规范和标准化。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被作为语言的典范,被用来规范和教授语言。
通过学习和阅读文学作品,人们能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使语言更加规范和精确。
语言和文学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为文学提供了表达的载体,而文学则为语言提供了发展和规范的方向。
它们的相互影响与交融,共同构建了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
![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73596a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9.png)
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语言、文化、文学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的认知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三个角度出发,探讨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它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文化、习惯和思想精髓。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蕴含着相同和不同的文化传承,包括人类历史、宗教、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
英语中的“Thanksgiving Day”和中文中的“中秋节”都是代表了文化传承的典型案例。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互动表现。
语言的使用不仅涉及到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还涉及语言风格和语气的运用。
不同的文化中,对于语言的使用也有所异同。
例如,在中文中,很多人觉得客套话是一种文化传承,而在英文中,客套话并没有被很好的传承下去。
第二部分:语言与文学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文学则是语言的高度发展。
语言是作家创作的材料之一,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和手段。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语言文本,他们还凝聚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语言是文学的源泉。
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学,英语、中文等语言都是文学发展的基础。
文学创作要求作家必须掌握精良的语言,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来自于语言之美。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升华。
文学作品是语言文本中的高品质代表,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领略到诗情画意、人生百态及历史变迁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语言之美所造成的情感共鸣。
第三部分:文化与文学文化和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传承和特点,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文化传承、思想观念、文艺风格等。
首先,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文化形态的一个缩影,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本民族或者国家的历史、文化、传说、风俗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文学是文化的传承者。
文学作品通过艺术表现,向后人传播着固有的文化或者实践,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学又会将传统与创新相融合,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文学史知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及其进化历程
![文学史知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及其进化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64e407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6.png)
文学史知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及其进化历程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及其进化历程语言和文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基础,文学则是其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学的进化历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和文学都是人类在社会进程中发展出来的,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发展的快慢程度也存在差异。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基础,文学则是其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语言的发展与改变是逐渐发生的,进而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对于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要从字面意义上先介绍一下。
语言指的是人类交流的方式,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工具,而文学则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对于语言的一种艺术性的运用。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就好比是人体的器官与人体的精神一样,一个大半身体的器官,一个是富含精神思想的一面。
语言和文学在关系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语言是任何一种文学的基础,文学也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才能够形成自己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语言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材料,一方面,文学的诞生,源于人们以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文学也能够同时研究、反映和批评语言的实际运用。
因此,语言和文学的互相作用是两者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与文学的进化历程1、语言进化的历程语言作为人类最基本和重要的交流工具,其起源和进化历程颇有趣味。
人类语言发展的开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万年前,当时,人类开始使用符号来表达感情、需求和思想。
在最初的阶段,符号是实物的直接表现,例如:咕吱的叫声代表着危险;最初的语言起源于人与人的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尝试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丰富、精细和复杂的语言体系。
从语言学上,人类语言可以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
口语是基于日常语言使用的,通过口头表达来进行交流。
相比于书面语,口语不同之处在于其随时随地,简单直观的特点。
书面语则是语言的正规化体现,一般用于文学、法律、教育等方面,比口语更加严谨,还是人们学习全语言运用的必要组成部分。
语言学与文学
![语言学与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c1948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e.png)
语言学与文学语言学和文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领域,它们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则、演变和使用,而文学则研究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主题与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言学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一、语言学与文学的基本关系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可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语言是文学的基础。
没有语言,文学作品就无法产生和传播。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艺术美感的载体。
作者通过语言运用技巧,创造出丰富的形象、情节和结构,使作品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其次,文学反过来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
文学作品中的新词汇、词义转变等现象会渗透到日常语言中,丰富和变化着语言的形态和表达方式。
二、语言学对文学的贡献语言学对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风格分析:语言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分析和解读文学风格的工具。
通过对词汇、句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识别作者的风格特点,揭示其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2.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语言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语言学家可以通过对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的研究,解决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问题,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3. 解读文学作品:语言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
例如,语义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象征和意象,句法学的研究可以揭示文学作品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三、文学对语言学的启发文学作品对语言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与语法创新:文学作品中常常涌现出新的词汇、短语和句式,这些创新的语言形式挑战着语言学家对语言规则和变化的认识。
2. 语言普及与规范:文学作品通常使用标准、优美的语言,对读者形成一种语言的优范。
这种影响促进着公众对语言规范的关注和认同,对语言教育和规范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 语言习得与性格表达: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对话可以帮助语言学家深入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和人格特点与语言使用的关系。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56e235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e.png)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和文学是人类文化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创作的艺术形式。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离不开语言的支撑。
文学作品中的诗句和散文,小说和戏剧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作者通过运用丰富的语言技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选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美感。
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丰富了语言。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意象联想等都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新词、新义和新句式等也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语言的范畴。
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情天情海”和《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等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成为语言中的经典词语,也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语言和文学相互促进。
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为文学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表现手段。
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会对人们的语言使用产生影响。
例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辞藻华丽、句式繁复的特点,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使得他们的语言更趋于优美和华丽。
同样地,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简练、朴实的特点,也对当代人的语言表达产生了影响。
语言和文学也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基础。
而文学作为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反思和表达,为社会提供了启示和反思。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经常被用于政治宣传、社会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
语言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文学丰富了语言。
语言和文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书本中,也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珍视语言和文学,用语言去感受文学的魅力,用文学去丰富和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语言和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e4ed43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c.png)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文学则是语言的精华和艺术化的表达形式。
语言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又互相依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人类文化的瑰宝。
首先,语言是文学的基础。
文学的表达依赖于语言的载体,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传递给读者。
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比如,中文的意境深远,能够通过字词的组合和形象的隐喻构建起独特的美感,而英语则更注重逻辑性和精确性,使作品更具说服力。
不同的语言通过表达方式的差异,使得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其次,文学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散文等形式,通过对语言运用的独特处理和艺术化的创作,使语言具有了更多的意义和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不仅赋予语言以美感,还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力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语言的魅力。
此外,语言和文学的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语言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语言进行传承和创新是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文学作品通过对语言的独特处理和描绘,展现出一个民族和文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经、红楼梦等作品,通过对语言和文字的精心运用,传递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同时,文学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语言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变迁,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新词语、短语和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词汇量,也反哺了语言的发展。
最后,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促使人们思考和反思。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人性的揭示,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文学的影响下,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比如,诗歌和散文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对词句的选用、句法的安排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进行深思熟虑,这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语言的魅力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与文学艺术
![语言与文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6249125bcd126fff7050bb7.png)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摘要:文学与语言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语言制约着文学,决定了文学的特色;另一方面,文学反作用于语言,文学的发展变化对语言的发展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文学;关系;制约;反作用语言早于文学而存在,有了语言才有文学,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学。
没有文字还会有文学,这是口语文学,即鲁迅所指出的“抚育杭育”口头创作。
创造了文字之后,就有了书面语,也就有书面创作。
可见语言与文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一、语言制约着文学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使用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语言修养是作家的基本素养。
语言对我们来说,不止是思想传播的媒体。
它们是隐形外衣,在我们精神领域里把自己隐藏起来,并为一切符号性表达提供特定的形式。
当这种表达具有超越一般意义时,我们就称为文学。
简单而言之,语言是文学的媒介,语言制约着文学。
语言与文学的这种关系,就如金属矿石是提炼金属的原材料一样。
没有原矿石就没有金属,但金属矿石不经提炼也不能成为金属,不同的原矿石也会提炼出不同的金属。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性质,那么一种语言所固有形式的规定性和可能性就永远不可能与另一种语言一模一样。
由语言形式和内容所形成的文学,具有其母语的特色与结构,也就是具有民族特色。
以中国旧体诗为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旧体诗与西洋诗的不同。
西洋诗以轻重音为抑扬,中国旧体诗则以平仄为抑扬。
这是由中国使用汉语这种语言决定中国旧体诗以平仄为抑扬的特色。
文学家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他如何受束缚于或得益于母语,或在其它方面得到它的启迪。
但是,只要把他的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原始母语的特性就立刻显示出来。
从他自己语言的表达形式特征出发,他所有的意思都可测定出来或从直觉上感觉出来,可它们翻译过来是不能毫无损失或毫不走形的。
如英语中“She is the apple of my eye.”本意是中文中掌上明珠,但我们用中文直译过来就是“她是我眼中的苹果”,这完全脱离了本意,让人摸不着头脑。
高中语文:《语言与文学》
![高中语文:《语言与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ff2b70267cd184254b353561.png)
高中语文:《语言与文学》今天我讲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分为四个问题来讲: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二、词汇与文学;三、语音与文学;四、语法与文学。
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
语言修养是文学家的起码条件。
我们要学好现代汉语。
现代文学作品都是用现代汉语写成的。
文字不通顺,就写不出好的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来。
不知道有多少青年文艺工作者,只因文字不通顺,他们的作品被扔进文艺杂志编辑部的字纸篓里。
我们要学习人民的语言。
工人的语言,农民的语言,小市民的语言,我们都要学。
学生腔是用不上的。
我们说文学家要深入生活。
我认为,学习人民的语言也是深入生活的一方面。
惟有用人民的语言描写人民的生活,才能使作品有生活气息。
赵树理熟悉农民的语言,老舍熟悉小市民的语言,所以他们描写的农民、小市民才那样生动、传神。
我们要学好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有许多修辞手段,我们今天还用得上。
其次,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更不能不学好古代汉语。
否则,我们连古文、古诗都看不懂,怎能研究文学史呢?二、词汇与文学这里讲的主要是形象思维的问题。
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
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名词,少用抽象名词。
《诗经》的比兴,是形象思维的实践。
后来“兴”发展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托情于景。
抒情诗如果没有形象,就是最坏的抒情诗。
诗的意境,也靠具体形象来表现。
杜甫《秋兴》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就是以丛菊和孤舟这两个景物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假如他简单地说:“离家两年多了,我很想家”一类的话,就味同嚼蜡了。
甚至讲哲理的诗也离不开形象思维。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有池塘,有镜子(鉴),有天光,有云影,有源头活水,而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每天看书都领会到许多新的道理,好像有源头活水的清池,照得心里亮堂。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语言与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4404a7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4.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摘要:语文属于必不可少的重要学科,而高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期间,文言文教学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高中生文学素养、语文综合能力的关键内容。
但是,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必须要对文言文中语言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帮助高中生更深入的理解文言文知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语言;文学前言: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是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教师必须要帮助高中生理清文言文中语言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且做出有效处理,才能够真正帮助高中生深入理解与掌握文言文知识,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语文成绩。
一、语言与文学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首先,必须要明确语言与文学二者之间的含义。
所谓的语言,具体所指的是文言基础知识,其中主要包含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
所谓的文学,具体所指的是字、词、句中所蕴藏的人文因素,其中主要包含思想情感、文化底蕴等。
在对二者含义做出明确以后,可以发现,文言文的外在形式是语言,文言文的内在形式是文章内容,外在服务于内在。
因此,语言担负着桥梁的作用,最终通过特定的运用,从而将文学形成,实现文学的表现与表达[1]。
由此可见,语言同文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又属于不可或缺的整体,二者之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其作用不可忽视,二者只有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才能够达成文言文传播文化、表情达意的目标。
二、如何正确处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便是文言文教学,如果不能调动起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将会导致高中生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培养高中生文言文感知能力的方面入手,激发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将其内在驱动力调动起来。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中所隐藏的故事,来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先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进行讲解,从而将全文的教学内容引出,确保高中生可以在了解全文基础的层面上开展学习。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d2a7d85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8.png)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语言啊,那可是文学世界里的超级明星呀!你想想看,要是没有了语言,那文学不就成了没了声音的哑巴,没了色彩的黑白画了嘛!语言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文学那扇神秘又充满魅力的大门。
它让我们能和千百年前的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它让我们能沉浸在各种奇妙的故事里,跟着主人公一起冒险、一起成长。
好比说诗歌吧,那简短而精炼的语言,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和意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却能让我们仿佛看到那洒在床前的清冷月光,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魔力呀!再看看小说,那丰富多样的语言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把情节展现得跌宕起伏。
我们读着那些文字,就好像自己也置身于故事之中,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
这不就是语言的功劳吗?语言还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法师,能把平凡的事物变得绚丽多彩。
一个普通的场景,在作家的笔下,通过巧妙运用语言,就能变得生动有趣,让人过目难忘。
而且,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深沉内敛,有的华丽绚烂,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体验呀!你说,要是语言不厉害,能有这么大的本事吗?它不仅能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还能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世界。
我们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感受着语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而且呀,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可不是随便什么能替代的。
它是文学的灵魂,没有了它,文学就只是一具空壳。
就好像人没有了灵魂,那还能叫人吗?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说话、写作,但我们有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呢?我们能不能像那些伟大的作家一样,用语言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呢?所以啊,我们可得好好珍惜语言,好好运用语言,让它在文学的舞台上继续大放异彩!让我们一起用语言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篇章吧!。
中 国语言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
![中 国语言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714d33a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13.png)
中国语言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语言,是人类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文学创作,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表达。
在中国,语言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语言丰富多样,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就语音而言,汉语中的平仄、押韵等规则,使得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音韵之美。
比如古诗中的律诗和绝句,通过平仄的交替和韵脚的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协调,音韵优美,让人在诵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音乐性。
词汇方面,中国语言拥有丰富的词汇量,既有形象生动的实词,也有表意丰富的虚词。
这些词汇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天到来时江南草木复苏的景象,一个字就使整个诗句鲜活起来。
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代月亮,富有诗意和美感。
语法结构上,汉语灵活多变,语序和虚词的运用常常能改变句子的意思和情感。
这种灵活性为文学创作中的句式变化和修辞运用创造了条件。
比如“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通过语序的调整和重复,营造出一种舒缓、抒情的氛围。
中国语言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上。
许多词汇、成语、典故都承载着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记忆。
在文学创作中,巧妙运用这些元素,不仅能够增添作品的文化底蕴,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比如“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背后有着项羽决战巨鹿的英勇故事,当作家在作品中使用这个成语时,读者能够瞬间感受到那种决心和勇气。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对中国语言的发展和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创造新的词汇和用法。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创造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词汇和句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句,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文学创作还能够促进语言的传播和普及。
经典的文学作品被广泛阅读和传颂,使其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深入人心。
关于语言与文学关系的理论思考
![关于语言与文学关系的理论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07390d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b.png)
关于语言与文学关系的理论思考语言与文学在语文课中应不应该、能不能够统一整合在一起,文学该不该单独设科,这些问题讨论起来比较复杂,牵扯到一些很复杂的理论问题。
我们先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说起。
一、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概括: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条件。
第一、二种观点比较普通,也被人们广为接受;第三种观点比较特殊,值得我们注意。
斯特劳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观点:“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
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
①斯特劳斯的意思是说,语言不仅可以理解为文化的产物或组成部分,还可以理解为文化的一个基础、一个条件,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
人类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产物”的观点强调的是文化对语言的决定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的观点强调的是语言对文化的从属关系,那么,“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条件”的观点强调的则是文化对语言的依赖性,强调的是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美国人类学家本杰明·沃尔夫也提出了与列维·斯特劳斯相同的观点,他使用的概念要比斯特劳斯更富有启发性,作出的论证也更为充分。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背景”,他说:“语言现象对于讲这种语言的人带有很大的背景性质,它不受自然逻辑阐释者那种审慎的意识和控制的影响。
由此,当一个自然逻辑学家或其他人在表达推理、逻辑以及正确思考的准则时,他往往只是默守纯粹语法事实之陈规,而这种语法事实打上了他自己的母语或语系的背景烙印,绝非普遍适用于所有语言,也根本不能成为推理的一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工具论,一种是后起的本体论。
两种观点相持不下,谁是谁非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但我们至少可以这样看,两种观点实际上分别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综合起来,也许我们能够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一些。
大体而言,中外古典文论所持的基本上是“工具”论,即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工具”、“媒介”、“载体”,它的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内容具有“优先权”,而包括语言在内的形式则处于被内容决定的被动位置。
文学用语言作为自己的构造手段,并以语言的超常使用所能达到的最佳艺术效果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诗人卡西尔说:“诗人不可能创造一种全新的语言。
他必须使用现有的词汇,必须遵循语言的基本规则。
”简言之,语言是文学实现表达的载体。
从这种观点出发自然触及到中国文学里一个古老的问题——“言不尽意”。
往大了说即文学表达因为语言自身的局限而受到某种限制。
这就要求文学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使得文学语言具有一些与常规语言不同的特点。
也正是由此出发,一部分文论家提出了文学的语言本体论。
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语言本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语言形式,作为艺术品的文学创造,其价值在于他是一个特殊构造的语言事实,如同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一样,它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一种美,而不是为了表达什么,即所谓:“为艺术而艺术”。
不同之处只在于文学选择而且只能选择语言作为其载体。
正如戴昭铭在所言,文学的本体不在于对生活的模仿,不在于对作者心灵的表现,而在于文学的语言形式本身,文学的变革也不是对社会变革的反映和社会变革的副产品……文学以语言组成自己的形式,这种形式有时候是一种对现实的普通语言陌生化和疏离化的结果。
文学作品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等级,是与普通的语言相对立的。
普通语言的的首要功能指向世界的存在以沟通信息,文学语言以自我为中心,它的功能是排除外向指称,只把注意力放在形式和技巧方面,使事物显示出自身的特殊性,从而改变人们的感觉方式,使之获得一种审美效果。
各种文学样式都必须以语言材料作为自己的构造手段,但是不同的文学样式对语言材料的各种功能在使用上各有侧重。
戏剧侧重于语言的会话功能,小说侧重于语言的叙事功能,诗歌则侧重于语言的抒情功能。
但无论侧重什么,语言的各个功能是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语言对文学的影响由上文可见一斑。
同时文学反过来也对语言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最明显的莫过于文学对共同语形成的影响。
从人性角度讲,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儿文学的倾向。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往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它在全民族中的崇高威望,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使得这些作品的语言对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共同语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文学的终极目的并不在于语言的完美运用,而且,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性这也是无法达到的。
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摆脱语言的桎梏,使作者与读者进行直接的语义交流,从而分享一种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的美的感受,即让读者与作者“感同身受”,进而引发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引发思考。
然而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和人个体间的相对独立和特殊,所谓“感同身受”是无法达到的,所以目前的文学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进行情境的不完全创设,进行有意或者无奈的“留白”,让读者进行再创作,进而达到文学引发思考的目的。
从这个方面看,虽然语言对于语义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局限,但是正是这种不完全表达、不完全架构使得读者对文学的思考和阐释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体现出文学的美感,并使文学进一步发展下去。
因此,对于文学而言,语言的局限或许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