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简介

合集下载

郭沫若介绍ppt课件

郭沫若介绍ppt课件

在国际文学界的评价与影响
郭沫若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他的诗歌和戏剧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引起了国际文学界的关注和探讨,为中国现代 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04
郭沫若的争议与批评
关于其作品的争议
01
02
03
文学价值
部分人认为郭沫若的作品 缺乏深度和文学价值,过 于直白和简单。
详细描述
他的散文作品如《银杏之歌》等,以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 、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多种语言,译作质量高超,为 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03
的地位和影响
与其他作家的关系与比较
与茅盾、巴金等作家关系密切,互相交流创作经验,共 同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05
郭沫若的遗产与影响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推动白话文运动
反映时代精神
郭沫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积极倡导白话文,为现代文学语言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矛盾和斗争,激发了人们对自由、民 主的追求。
创新文学形式
郭沫若的诗歌、戏剧等作品在形式上 具有创新性,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 多样化做出了贡献。
戏剧与小说
总结词
郭沫若的戏剧和小说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详细描述
他的戏剧作品如《屈原》等,通过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族精神。 他的小说作品如《漂流三部曲》等,则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读者的 赞誉。
散文与翻译
总结词
郭沫若的散文作品情感真挚,思想深邃;翻译作品则展现了他的语言才华和深 厚的文化底蕴。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郭沫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的文人,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是我国新诗的代表人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郭沫若的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郭沫若的人物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26年7月,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49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去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6年7月,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历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事变前夕,郭沫若撰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揭露了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的行径,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郭沫若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郭沫若
名称
《屠场》 《美术考古发现史》
《煤油》 《政治经济学批判》
《战争与和平》 《生命之科学》 《日本短篇小说集》 《隋唐燕乐调研究》 《华伦斯太》 《赫曼与窦绿苔》
时间
1929 1930 1931 1934 1936 1942
体裁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米海里斯(德国)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马克思(德国)
这正是郭沫若笔下英雄性格的特质,也是他的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理想的生命归宿和自我道德的最高实现。郭沫若的作品在对 现实的抨击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的深沉思考,融入了冷静成熟的睿智和对历史反思的沉。
03
创作特点
CREATIVE FEATURES
结构艺术
1
郭沫若在戏剧创作中用心别致,一开始就已牵动观剧人的眼、耳、心。戏剧结构通常有多种组织安排方式:或用开放式、 线条式,或用闭锁式、团块式,或顺序、或倒叙,或插叙,或追叙,或明写,或暗写,或详写,或略写。
第二章节
主要作品
— MAIN WORKS —
02 主要作品 MAIN WORKS
名称
《牧羊哀话》
《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凤凰涅槃》
《地球,我的母亲》
《炉中煤》 《三叶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
《女神》 《卓文君》 《星空》 《卷耳集
《王昭君》 《聂嫈》 《文学论集》 《瓶》
时间
1919
1920 1922 1923 1924 1925
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 •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 1966年6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 1968年,组织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满城汉墓。 • 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同年,当选第九届中共中央委员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作者简介)郭沫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作者简介)郭沫若

作者名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棋辰学校陈慧兰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素材积累】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旧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摘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旧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

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民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

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

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0月17日-1978年3月19日),字公卿,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散文家和戏剧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位重要领导者和代表人物,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之一。

郭沫若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文化研究和翻译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祝福》、《我的祖国》等,也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出使天竺》、《春日里的梦》等。

他的诗歌作品以热情奔放、雄浑激昂的笔调,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郭沫若还是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有《炎黄子孙》、《三个声名狼藉的人》等,以叙事性、描写性的文字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他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撰写了大量该领域的著作。

他的历史研究作品有《国史新论》、《南京条约释读》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春秋大义》。

这部著作是郭沫若对中国古代史书《春秋》的研究和理解,他提出了“封建秩序转型论”的观点,影响了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学术思路。

郭沫若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历史视野和思想深度。

郭沫若还热衷于戏剧创作,他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戏剧作品中。

他的戏剧作品有《龙须沟》、《激浪青春》等,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生动画面和人物形象。

郭沫若通过戏剧作品传递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郭沫若在文学艺术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国家民族大义。

他曾参与中国革命,积极投身于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和无产阶级文化战线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临江仙•满江红》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号角,激励了无数革命者奋起反抗。

郭沫若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使者,他将中国文化引入国际舞台,并积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他多次出访各国,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

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假设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

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

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

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

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其间写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

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1928年起,郭沫假设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假设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

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

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专制和内战。

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假设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

《屈原》文学史地位:《屈原》(1942)是 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剧的传 世之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 义的优秀之作,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耸立起
一座丰碑。
14
四、郭沫若的婚姻
在郭沫若86年人生旅程中, 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 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 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 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 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 的离合悲欢。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 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 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 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 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 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 感谢恩师救迷航.
• 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 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 日本回国了,从此,他们中断了一切联系。
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 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 她心酸地说:“我走……” 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 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
7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 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 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 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 。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 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 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 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1—1978.06),四川省乐山县(今乐山市沙湾区)观峨乡沙湾镇人,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石沱、鼎堂、麦克昂、杜徵、易坎人、高汝鸿、杜荃等,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

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

郭沫若简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郭沫若简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
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
郭鼎堂、麦克昂等。

《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
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
彩。

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

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2篇郭沫若(1892年11月15日-1978年10月5日),字笃球,原名丕震,男,湖北黄冈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理论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祖,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一、青年时期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臧榨镇河阳村,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

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家中兄弟姐妹多达六个。

幼年时,郭沫若生活贫困,但他早有文化追求。

在家里读书的郭沫若常常背着书本趴在竹席上读书。

在家乡读小学三年级时,他就独立上课,并为同学们讲解不懂的经文,表现出了他超过年龄的聪明才智。

1909年,郭沫若考入黄冈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并在学校就读初中。

1912年春,黄冈举办了政治运动,郭沫若积极参加,在运动中他正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学会,并是第一次发表演讲,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件事使郭沫若的名字传遍了黄冈、武汉、上海,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重要的影响。

1913年,郭沫若考入了武汉中国西学男塾高级中学。

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写作,并在《少年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向阳花》。

郭沫若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他在中学期间的自修任务,起草了一篇长篇小说,并且读了全站的文学和历史书籍。

郭沫若个性崇高独立,在学习上刻苦努力,成为同学们的楷模。

他于1919年顺利通过了旧制的北京大学文科状元考试。

二、文学与诗歌创作郭沫若以诗为主要文学形式,尝试过各种艺术风格和体裁,从传统的格律诗到新诗、白话诗,从武则天到咏史诗,从抒情到叙事,使他的创作在内涵和外在形式上都有了各种变革。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雁群诗概》于1918年出现在上海《文学评论》杂志上。

这部诗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的诞生。

他以独特的视角,把写实、感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吸收了近代西方文人的技巧和经验,使他的诗歌在当时中国文坛上引起了轰动。

郭沫若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表现出直抒胸臆、雄心勃勃之态。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

郭沫若生平简介郭沫若(1892年5月15日-1978年10月31日),原名郭润田,字颐之,后改名沫若,字澄甫,男,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戏剧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奠基人”和“文艺界泰斗”。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翻译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爱国主义情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郭沫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就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他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他曾在北洋政府工作,但最终选择离开公职,转而致力于文学事业。

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了许多不同的题材和风格。

他的诗歌作品表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激进思想,如《临江仙》、《神州行》等,成为了众多读者喜爱的经典作品。

他的小说作品则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如《平凡的世界》、《晚霞》等。

而他的剧本则以《白毛女》、《海瑞罢官》等在戏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除了文学创作,郭沫若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

他还是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以外,还致力于历史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的历史著作《中国历史新编》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的翻译作品《奥德赛》等也广受好评,为中国读者介绍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

郭沫若的一生是充满奋斗和创作的人生。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积极呼吁和倡导人民的觉醒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他用他的笔触诉说着自己对中国民族复兴的热爱和坚定信念。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于当代的读者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1978年10月31日,郭沫若逝世于北京,享年86岁。

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偶像。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903-2000),南京人,著名文学家、诗人、词曲作家,汉
藏文明传播家,享受国务院挂职特殊津贴。

中学教育的郭沫若崇拜陆小夏、吴宓等士大夫,擅文学创作,尤其善诗词述评。

20岁就以《宗派统编》一书问世;21岁出版《西江漫谈》,赢得宗
派统编奖;24岁出版詩集《憶明月湖》,受到蔣中正总統褒奖;31岁出
版散文《忆林和靖》,出版《贤良淑德》,先后受到蒋中正、蒋介石夫人
厚礼;55岁发表《汉藏文明史》、《汉藏文明对照》、《汉藏文明对话》等新书;60岁发表《佛与中国文化》,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

郭沫若擅长文学、史学、宗教学、哲学、民歌创作等,被誉为“中国
第一诗人”。

他坚持以汉藏文明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优秀精神和文化遗产
进行深入、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对推动新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 ,现代文学 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常用名鼎堂,号尚武。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一个地主 兼商人的家庭。

幼年入家塾读书。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小学,1910 年到成都高等 学堂分设的中学班学习, 受大哥郭开文的影响, 接受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积极参加爱国运动。

1914 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岗 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 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接受了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1918 年春写的 《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1919 年登载在《新中国》月刊 1 卷 7 期上, 署名沫若。

1918 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创作的新诗。

最先发表的诗 作是 1919 年写的《鹭鸶》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运动,积极投身于 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写出了《凤凰涅?》、《地球、 我的母亲!》、《炉中煤》等有名的诗篇,投寄国内《时事新报》副刊发表。

这 些诗收入 1921 年编辑的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中。

《女神》是五四革命高潮 的时代精神所激发的产物, 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开创性和革命精神, 为以后的新 诗的发展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1 年 6 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 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 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 造周报》和《创造日》。

创造社的这些活动,在中国现代新文学活动中产生了深 广的影响。

1924 年到 1927 年间,他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后来到广州任广东大 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时期任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南昌起义时, 任起义军总政治部 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一时期,他批判了纯文艺论,倡导革命文学。

在他 写的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中,塑造了 3 个勇于背叛封建道 德的女性形象。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活动。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4年以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

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学术著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创建颇多,影响很大。

1949年北平解放后当选全国文联主席。

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时代》等书在史学界影响很大。

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邓小平语)。

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沫若全集》分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三种,于1982—1992年陆续出版。

二、关于郭沫若的散文既为杰出的诗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散文自然不同凡响。

从早期的《小品六章》和震动海内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到中年时期的宏文《甲申三百年祭》,直到暮年的颇具唐宋大家之风的《〈鲁迅诗稿〉序》《黄钟与瓦釜》,以及逝世前夕写下的那篇诗情澎湃、大气磅礴、感人肺腑的《科学的春天》,无一不表明郭沫若是真正的大手笔。

他留下的华章,有一种特殊的气势、韵味与魅力,使你无法不着迷。

…………这恐怕是杰出诗人的气质与才气使然,杰出学者特有而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厚学养使然,杰出社会活动家一生的非凡经历使然。

郭沫若代表诗集 (2)

郭沫若代表诗集 (2)

郭沫若代表诗集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德纲、笔名恒之,字抱一,男,湖南岳阳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诗词研究家,被誉为“现代诗的开山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之一。

诗集简介郭沫若的诗集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既赋予了传统诗词以新的活力,又走上了现代主义的道路。

他的诗作结合了儒家文化、民族精神和个人情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郭沫若的诗集中,较为著名的有《月光集》、《花集》、《天净沙·秋思集》等。

这些诗集中的作品涵盖了他的一生,展示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追求。

《月光集》《月光集》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诗集共收录了他创作于1923年至1988年之间的一部分作品。

诗集以月光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在《月光集》中,郭沫若运用了自由诗的写作方式,通过独特的形象和词藻,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和人类的情感,将诗歌的表现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花集》《花集》是郭沫若的另一部代表作。

这本诗集主要探讨了花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郭沫若将花的美丽和生命力与人类的情感和人生哲理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诗歌作品。

《花集》中的诗歌形象多样,从鲜艳绚丽的花朵到枯萎凋零的花瓣,都体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郭沫若用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逝去的美好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类情感的思考。

《天净沙·秋思集》《天净沙·秋思集》是郭沫若晚年的作品之一。

这本诗集以秋天和沙漠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深入探讨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在《天净沙·秋思集》中,郭沫若运用了丰富的形象和比喻手法,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沉思。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将自然的荒芜与人类的孤寂相映衬,表达了对人类存在的矛盾和困惑的思考。

郭沫若的名人故事简短

郭沫若的名人故事简短

郭沫若的名人故事简短一、郭沫若简介郭沫若呢,那可是一位超级厉害的人物。

他出生在1892年的四川乐山。

这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感觉那山水的灵气都被他给吸收了呢。

二、早期的故事他小时候就特别聪明伶俐。

在学校里呀,他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那时候他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读一些古典的书籍。

就像他读那些唐诗宋词,感觉就像是在跟古代的诗人对话一样。

他就像是一个小探险家,在文学的世界里探索着各种奇妙的东西。

比如说他看到李白的诗,就被那种豪放飘逸的风格深深吸引,然后自己也开始尝试着写诗。

而且他写的诗还很有自己的特色呢,虽然那时候他还是个小孩子,但是那股子文学的劲儿就已经很足了。

三、留学期间的故事后来他去日本留学啦。

在日本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自己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

他在那里接触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文化,这些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就像一块海绵,不停地吸收着周围的知识。

他开始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在日本的时候,他也经历了很多困难。

语言不通就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慢慢地克服了这些困难。

他在日本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文学、艺术还有社会变革之类的话题。

四、回国后的贡献回国之后,他就开始大展拳脚啦。

他在文学创作上那是更加高产了。

他写的诗歌、戏剧还有散文等,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他的诗歌就像是一把火,点燃了很多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戏剧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很多问题,让人们开始思考。

他还参与了很多文化方面的建设工作,比如说对考古之类的工作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就像是一个全能选手,在文学、文化、考古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从他的故事中学到的从郭沫若的故事里,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呢。

首先就是对自己兴趣的坚持。

他从小时候就对文学感兴趣,然后一直坚持下来,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没有放弃。

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自己热爱的东西,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还有就是要不断学习,他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一直在学习新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7.郭沫若简介)

7.郭沫若简介)

雷电颂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1─1978.6)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之意)。

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文学大师。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裳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

《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历史剧《屈原》《屈原》写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历史剧〈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的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

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

此剧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雷电颂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

《雷电颂》的层次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人物形象分析屈原:正义和光明的化身。

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战斗到底。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郭沫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诗人、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同时也是第一位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革命政治相结合的文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创造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对于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郭沫若就读于湖南省立一中,在那里他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

1914年,郭沫若前往北京参加清华学校的文学系。

在清华期间,他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

这些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并且对他今后的政治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郭沫若是一个活跃的参与者。

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破坏与自由》的演讲,呼吁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

这篇演讲使郭沫若声名鹊起,并使他成为了中国知识界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五四运动后,郭沫若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且积极参与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他致力于将古典文化与现代革命政治相结合,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包括《白毛女》、《庐山谣》和《七律燕子楼》等,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诗意和激昂的革命情怀而闻名于世。

在1930年代,郭沫若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工作。

他被派往中国西南地区并参与红军的抗日战争。

在战争期间,他深入农村,了解了农民的苦难和希望,并努力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鼓励农民参加抗日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成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的重要领导者。

他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并在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还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郭沫若遭到了批判和迫害。

他被指责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并遭到了严重的政治迫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
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
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