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郭沫若生平简介汇编共20页文档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
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
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简介简介

郭沫若简介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郭沫若简介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郭沫若简介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
他与成仿吾、田寿昌、郁达夫、张资平等人于1921年6月下旬成立创造社,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出版的诗集有《女神》(1921)、《瓶》(1927)、《前茅》(1928)、《战声》(1938)、《凤凰》(1944)等。
其他作品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
年谱和研究资料主要有:《郭沫若学生时代年谱(1892~1923)》(李保均编),《郭沫若年谱》(龚济民、方仁念编),《郭沫若著译书目》(上海图书馆编),《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稿》(〔日〕中岛碧编),《郭沫若著译系年》(苏川、倪波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郭沫若专集》、《郭沫若著译系年目录》、《郭沫若评介目录》(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编)。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的个人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大事年表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
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
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
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
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
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
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
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
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
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
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
与成仿吾同学。
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
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
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
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
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
作小说《牧羊哀话》。
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
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郭沫若的生平经历【郭沫若人物资料】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阳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的生平经历】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
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
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郭沫若是我国为大家的诗人,他的诗集我们大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习过,近年来,郭沫若的诗集常常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因此我们大家在课下一定要认真的去读一读他的诗集。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学术成就极高。
但在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表现之不堪,使其在品格上受到广泛的质疑。
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郭沫若

《屠场》 《美术考古发现史》
《煤油》 《政治经济学批判》
《战争与和平》 《生命之科学》 《日本短篇小说集》 《隋唐燕乐调研究》 《华伦斯太》 《赫曼与窦绿苔》
时间
1929 1930 1931 1934 1936 1942
体裁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米海里斯(德国)
小说 辛克莱(美国)
论著 马克思(德国)
这正是郭沫若笔下英雄性格的特质,也是他的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理想的生命归宿和自我道德的最高实现。郭沫若的作品在对 现实的抨击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贯穿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历史的深沉思考,融入了冷静成熟的睿智和对历史反思的沉。
03
创作特点
CREATIVE FEATURES
结构艺术
1
郭沫若在戏剧创作中用心别致,一开始就已牵动观剧人的眼、耳、心。戏剧结构通常有多种组织安排方式:或用开放式、 线条式,或用闭锁式、团块式,或顺序、或倒叙,或插叙,或追叙,或明写,或暗写,或详写,或略写。
第二章节
主要作品
— MAIN WORKS —
02 主要作品 MAIN WORKS
名称
《牧羊哀话》
《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凤凰涅槃》
《地球,我的母亲》
《炉中煤》 《三叶集》(与宗白华、田汉合著)
《女神》 《卓文君》 《星空》 《卷耳集
《王昭君》 《聂嫈》 《文学论集》 《瓶》
时间
1919
1920 1922 1923 1924 1925
他的艺术观的形成、诗歌创作,文化理念的形成都产生了影响 。 •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学习,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但受到处分。 • 1911年清帝退位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 1966年6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 • 1968年,组织中国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满城汉墓。 • 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同年,当选第九届中共中央委员 。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1—1978.06),四川省乐山县(今乐山市沙湾区)观峨乡沙湾镇人,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石沱、鼎堂、麦克昂、杜徵、易坎人、高汝鸿、杜荃等,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
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
女神郭沫若

女神郭沫若郭沫若【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1892年11月16日生。
1914年初赴日留学,1916年夏秋之交开始新诗创作,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下半年是他的“诗的创作爆发期”,此间创作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充分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诗集《女神》,从而使他与鲁迅一样,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起成立了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在文学青年中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1923年4月离日返国,致力于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创作《星空》《瓶》《前茅》等诗集。
1923~1925年间,创作了以妇女解放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等,1926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
此后到广州,参加北伐战争,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副主任、代理主任等职,从事实际革命斗争。
1927年3月底,他奋笔写下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2月,在党的安排下,亡命日本达10年之久。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秘密归国,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1941年12月~1943年3月,他在大后方重庆接连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部大型历史悲剧,成了他一生文学生涯中的“第二青春期”。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国家行政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重要职务。
【著作导读】《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轰动于世,开创了一代革命的诗风,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真正奠基之作。
《女神》分为三辑,含《序诗》在内,共57篇作品,是五四高潮时期的产物。
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资料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郭沫若是我国为大家的诗人,他的诗集我们大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习过,近年来,郭沫若的诗集常常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因此我们大家在课下一定要认真的去读一读他的诗集。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学术成就极高。
但在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表现之不堪,使其在品格上受到广泛的质疑。
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郭沫若作者简介及代表作

郭沫若作者简介及代表作【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
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
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著作书目:】《女神》(诗集)1921,泰东《三叶集》(散文集) 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星空》(诗集)1923,泰东《聂莹》(剧本)1925,光华《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塔》(小说、戏剧集)1926、商务《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光华《西洋美术史》(理论)1926,商务《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瓶》(诗集)1927,创造社《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创造社《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 1929,新兴书店《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 1931,仙岛书店《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光《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爱丽书店《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现代《沫若书信集》 1933,泰东《豕谛》(历史小说) 1936,不二书店《北伐途次》(散文) lQ37,潮锋出版社《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虎符》(剧本)1942,群益《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孔雀胆》(剧本)1943。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 ,现代文学 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常用名鼎堂,号尚武。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一个地主 兼商人的家庭。
幼年入家塾读书。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小学,1910 年到成都高等 学堂分设的中学班学习, 受大哥郭开文的影响, 接受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积极参加爱国运动。
1914 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岗 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 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接受了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1918 年春写的 《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
1919 年登载在《新中国》月刊 1 卷 7 期上, 署名沫若。
1918 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创作的新诗。
最先发表的诗 作是 1919 年写的《鹭鸶》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运动,积极投身于 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写出了《凤凰涅?》、《地球、 我的母亲!》、《炉中煤》等有名的诗篇,投寄国内《时事新报》副刊发表。
这 些诗收入 1921 年编辑的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中。
《女神》是五四革命高潮 的时代精神所激发的产物, 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开创性和革命精神, 为以后的新 诗的发展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1921 年 6 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 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 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 造周报》和《创造日》。
创造社的这些活动,在中国现代新文学活动中产生了深 广的影响。
1924 年到 1927 年间,他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后来到广州任广东大 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时期任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南昌起义时, 任起义军总政治部 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一时期,他批判了纯文艺论,倡导革命文学。
在他 写的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中,塑造了 3 个勇于背叛封建道 德的女性形象。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郭沫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诗人、思想家和革命家之一,同时也是第一位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革命政治相结合的文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创造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对于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5日出生在中国湖南省长沙市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郭沫若就读于湖南省立一中,在那里他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
1914年,郭沫若前往北京参加清华学校的文学系。
在清华期间,他接触到了一些进步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
这些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并且对他今后的政治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郭沫若是一个活跃的参与者。
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破坏与自由》的演讲,呼吁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
这篇演讲使郭沫若声名鹊起,并使他成为了中国知识界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五四运动后,郭沫若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并且积极参与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他致力于将古典文化与现代革命政治相结合,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包括《白毛女》、《庐山谣》和《七律燕子楼》等,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诗意和激昂的革命情怀而闻名于世。
在1930年代,郭沫若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工作。
他被派往中国西南地区并参与红军的抗日战争。
在战争期间,他深入农村,了解了农民的苦难和希望,并努力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鼓励农民参加抗日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成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的重要领导者。
他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主席,并在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还担任了文化部副部长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郭沫若遭到了批判和迫害。
他被指责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并遭到了严重的政治迫害。
【最新2018】郭沫若的简介-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郭沫若的简介篇一: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汉族。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郭沫若生平介绍]郭沫若的生平简介(Word可编辑版)
![[郭沫若生平介绍]郭沫若的生平简介(Word可编辑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89d3d1cc1755270622084f.png)
[郭沫若生平介绍]郭沫若的生平简介(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郭沫若,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男,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人物生平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郭沫若生平经历

郭沫若⽣平经历郭沫若⽣平经历 早年 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县⼈,少年曾就读于成都⽯室中学。
⽗亲郭朝沛经营商业。
母亲杜遨贞,是⼀个没落的官宦⼈家的⼥⼉。
1914年,郭沫若留学⽇本,在九州帝国⼤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本新诗集《⼥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息,《⼥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之⼀;同年⼜与郁达夫等⼈⼀同创⽴上海⽂学学社“创造社”,是新⽂化运动的重要旗⼿。
1922年3⽉15⽇《创造季刊》问世。
这⼀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的新⽂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武昌中⼭⼤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他就任蒋介⽯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安庆“三⼆三惨案”之后,蒋介⽯着⼿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写下了声讨蒋介⽯的⽂《请看今⽇之蒋介⽯》,指出“蒋介⽯是流氓地痞、⼟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切反动派——反⾰命势⼒的中⼼⼒量”,是“⼀个⽐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的刽⼦⼿”。
随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加⼊中国共产党。
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郭前往⽇本避难。
流亡⽇本 郭沫若在流亡⽇本期间,开始研究甲⾻⽂、⾦⽂。
1930年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当时的历史⽂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社会与封建社会(但此理论后来遭到黄现等⼈的置疑,黄曾于1979年著⽂提出,认为中国没有奴⾪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今后中⼩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
郭沫若凭借这⼀时期的甲⾻⽂研究⽽与王国维、罗振⽟、董作宾并称甲⾻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届中央研究院院⼠。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郭沫若在1937年全⾯抗战爆发后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