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名词解释
戴高乐主义名词解释
戴高乐主义是指法国政治家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所倡导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治国理政思路。
戴高乐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国家独立、威望和集权,强调民族自主和国家的自主性。
戴高乐主义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独立:戴高乐主义强调法国的独立地位,主张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左右。
他主张法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不随德国、美国等大国集团行动。
2. 威望和集权:戴高乐主义认为,法国应该在国内外的政治舞台上具有极高的威望,以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
他主张法国政府应当拥有强大的权力和集权的体制,以便有效地实施国家政策,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3. 民族自主和国家的自主性:戴高乐主义强调法国的民族自主和国家的自主性,主张法国应该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独立决策和行动,确保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他认为法国应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4. 坚持法国的特殊性:戴高乐主义认为法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地位,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并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和维护。
他倡导法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并用法国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国内外的问题和挑战。
戴高乐主义在法国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戴高乐曾经担任法国总统,领导法国走出二战的困境,并恢复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他通过推行戴高乐主义的理念和政策,使法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成为独立、威望和自主的大国。
戴高乐主义也影响了后来法国政府的政策和决策,成为了法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戴高乐
戴高乐(1890年-1970年),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1912年,戴高乐毕业于法国著名的圣西耳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他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中,他曾三次负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5月他任第4装甲师准将,6月任内阁陆军部副部长。
当法国的贝当组阁并准备和德国媾和时,他毅然机智地脱身离开法国前往英国,组织了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独立的“自由法国”运动。
戴高乐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极力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使法国成为当时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
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独立和主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CharlesdeGaulle)生于里尔一教师家庭。
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三次负伤。
1916年最后一次受伤后被俘,五次逃跑未遂。
1918年停战后获释。
1919年应募到波兰军队任职,次年被授予波军少校军衔。
其间,提出步兵和坦克在空军配合下协同作战的思想,被聘为波兰朗贝托夫军事学院战术教官。
1921年回国后,任圣西尔军校战争史讲师。
1922年考入军事学院。
1924年毕业后到美因茨莱茵区法军司令部任职。
1925年调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H.P.贝当元帅办公室参谋。
1927年受命指挥第19轻步兵营。
1929年调往驻近东部队。
1931年底回国后,在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任职。
其间,出版几部军事理论著作,强调机械化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建立规模小、机动性强的职业军队,在步兵、空军协同下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见戴高乐的军事思想)。
然而,他的建议没有受到法国军事当局重视。
1937年任第507坦克团团长,晋上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命组建第4装甲师。
1940年5月率部抗击德军入侵,晋准将。
6月出任雷诺内阁负责国防事务的副国务秘书和陆军部副部长,曾建议将法军部分兵力撤往北非继续战斗,但未被采纳。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
第八章1.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
在1946年2月22日由乔治凯南提出。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其特点是:既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行为组织有效对抗。
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2.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在苏联已控制东欧的情况下,修稳定成了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基点。
二战后,各国经济遭到重创,各国共产党势力增强。
此时,美国国内也面临生产过剩的危机。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公开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使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加深,同时也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和贸易壁垒,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一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遭到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1947年3月12日,在英国的建议下,杜鲁门决定对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中的两国提供援助,镇压了希腊和土耳其的革命,打击了这两国的共产主义势力。
“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
4.克什米尔问题: 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
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
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
巴基斯坦和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都分别分为两部分。
戴高乐主义的名词解释
戴高乐主义的名词解释戴高乐主义是指法国战后时期以夏尔·戴高乐为代表的一种政治思想和实践。
戴高乐主义深受法国人民的尊敬和追捧,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政策,塑造了法国政治格局,并对欧洲及国际事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解释戴高乐主义的内涵和影响。
一、回顾戴高乐主义的历史背景戴高乐主义兴起于二战后的法国。
当时法国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社会和政治氛围严重动荡。
戴高乐上将身份的突出以及他在二战中的杰出表现,为他赢得了民众的敬重。
在战后恢复期,戴高乐致力于重建国家,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展现了强大的领导力。
这种风格以及戴高乐主义的原则在战后的法国形成,并日益得到国内外的关注。
二、特点和核心价值观戴高乐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和集权主义。
戴高乐认为法国必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保持政治上的强大地位。
他反对外来势力对法国事务的干涉,并坚决主张加强国内政府的权力。
这种集权思想在法国政府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戴高乐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战略独立性。
戴高乐鼓励法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中立,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并通过发展军事实力来确保国家的安全。
三、戴高乐主义对法国政治的影响戴高乐主义对法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领导风格以及对国民团结的呼吁,使法国人民在困难时期感到安慰和支持。
他号召法国人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繁荣的国家。
其次,戴高乐主义的特点使法国政府在特殊时期能够迅速决策,并有效地应对外部压力。
尤其是在冷战时期,戴高乐主义使法国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地位,成为欧洲的影响力国家之一。
此外,戴高乐主义也强调了法国作为大国的角色,通过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加强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四、戴高乐主义对欧洲的影响戴高乐主义对欧洲事务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法国,还扩展到了整个欧洲。
他积极倡导欧洲各国之间的和谐合作,并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联盟。
戴高乐认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对于维护欧洲的繁荣和和平至关重要。
他在法国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并积极参与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如今的欧盟)的建设。
经管类专业课复习资料-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试重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等各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和形态。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大国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它一般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
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竞技状态,也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3.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制定和推行国家政策的基本依据4.雅尔塔体制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了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勾画出一幅蓝图。
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实质上就是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体制。
5.杜鲁门主义两极格局对峙时期,政治上表现为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采取除了直接武装斗争(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
6.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实现对欧洲政治和经济的控制,为美国控制日本打下基础。
7.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反映世界主要矛盾及其表现形态的特征,并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的问题。
8.国际秩序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世界格局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中,行为主体处理彼此间关系的原则、手段和相应保障机制的总和。
9.尼克松主义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总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对外战略,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
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夏尔·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总统。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具体实施有:1)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2)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3)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建交; 4)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5)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
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但限于实力对比,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
2009年3月11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宣布法国将重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意味着法国一直以来在欧洲“独树一帜”的安全和外交政策理念迎来重大转变。
2009年3月17日,法国国民议会(议会下院)下午和晚上经过辩论和表决,最后以三百二十九票对二百三十八票,表决通过了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决定。
法国将重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意味着法国一直以来在欧洲“独树一帜”的安全和外交政策理念迎来重大转变。
一直以来,法国的安全和外交政策深深烙有戴高乐将军“独立法国”理念的印记。
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法国的“特立独行”令外界印象深刻。
但萨科齐认为,如果法国要在未来全球安全事务中发挥影响力,必须摈弃“旁观者”立场,成为北约军事决策的“圈内人”。
西方阵营的分化
1968年法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4年法国幻影IV式轰炸机
退 出 北 约 军 事 一 体 化 组 织
1963年1月,戴高乐拒绝把从阿尔及利亚调回 的军队置于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的指挥之下, 其后又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的大西洋舰队,并 从海军参谋部撤出法国军官
1965年法国拒绝参加北约的战略演习
1966年2月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法国将 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3月正式通知美国 总统,法国将在自己的领土全面恢复主权,不 再参加联合司令部,军队也不再受北约组织的 支配
1964年中法建交
中法建交对法国的影响:
a、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战略行动 b、法国成为当时西方主要国家中第一个 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在 东西方关系中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发言 权,大大提高了法国在国际地位与战 略价值
4、发展独立的对苏关系
戴高乐于1960年3月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 并向赫鲁晓夫阐明了法国准备在东西方关系中奉行 “缓和、谅解、合作”的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 到乌拉尔的欧洲”的联想。 在经历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后, 戴高乐于1960年6月对苏联进行了正式访问。通过 访问,法苏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 和解决欧洲事务,两国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 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事件给戴高乐 的缓和政策泼了一盆冷水,但戴高乐并不因此而否 定或放弃这一政策。
3、实现中法建交
阿尔及利亚战争结束后,法国前总理、参 议员埃德加· 富尔作为戴高乐的代表,携带戴高 乐的亲笔授权书,于1963年10月访问中国,商 谈两国关系问题,对两国建交进行实质性谈判。 1964年1月27日,两国同时发表建交公 报,并商定3个月内任命大使。2月10日,法国 与台湾断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 合法政府。
戴高乐时代
法国史讲稿-戴高乐时代专业:世界史姓名:侯壮丽学号:1313030135一简介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法国战败后,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抗击德国的侵略,法国人民尊称他为“戴高乐将军”。
1946年因政治斗争辞去职务.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国总统。
二第五共和国的建立内阁的不稳定和第四共和国面临阿尔及利亚问题的束手无策导致法国政体面临严重的危机。
来自各界的许多政治要人都希望戴高乐复出,救国家于水火。
1958年9月28日举行的公民投票中,新宪法在法国本土以79.2%的压倒多数被通过,并在法兰西帝国(除圭亚那决定立即独立)也得以通过。
12月21日,戴高乐总统当选为总统,于1959年1月8日宣布就职。
三阿尔及利亚问题1959年9月,他宣布阿尔及利亚人民享有自决权(自决意味着独立)。
1961年1月8日,在有关公民自决原则的全民投票中他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得到75%的赞成票,但是在阿尔及利亚,欧源人和驻军却激烈反对,4月23日晚,戴高乐再次身着将军服发表电视讲话,戴高乐的演说果真发挥了作用,驻阿士兵开始拒绝执行上司的命令,24日,叛乱也崩溃了。
1961年5月。
法阿双方开始谈判。
1962年3月18日,法阿双方签署《埃维昂协议》。
根据协议,阿尔及利亚可以独立,但两国仍将保持合作关系。
四个人权威与国家的伟大1) 政治体制的巩固a 定期召开内阁会议。
与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总统不同,戴高乐会主持召开每周一次的内阁会议,在一些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他通常会要求在座的每位部长都要发表看法,而且是“顺桌子挨个发言”,戴高乐明确规定:部长们的任务就是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戴高乐较为充分地控制了决断权。
b推行总统普选制。
在起早1958年宪法时,他就主张总统由全民普选产生。
民族英雄戴高乐
民族英雄戴高乐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1970),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总统。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1890年11月出生于法国一个贵族家庭。
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事学校,1924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军事学院。
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任军队指挥官和参谋职务,并担任军事教员。
1932年至1936年,戴高乐任国防常设委员会最高军事会议秘书。
此间,他出版了几部军事理论著作,阐述在法国建立能实施积极进攻行动的、职业的机械化军队的必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戴高乐在阿尔萨斯指挥第5集团军的坦克部队,建议组建强大的坦克预备队,以便消灭可能在正面突破的德军,可惜未被法国统帅部采纳。
1940年5月,戴高乐在索姆河战役中指挥坦克第4师。
在法国军队已经明显要遭到失败的情况下,于6月5日就任国防部次长。
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当时的法国总理享利·菲利浦·贝当向德国投降议和,贝当政府于6月16日上台,戴高乐离法赴英。
6月18日,戴高乐在英国通过广播,号召法国人民继续进行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斗争,并在伦敦发起“自由法国”运动。
贝当政府指责戴高乐叛国,法国第17军区军事法庭缺席判决他死刑。
戴高乐着手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并以司令的名义宣称接受英国统帅部的统一命令。
到1940年11月,“自由法国”的军队已颇具规模。
戴高乐努力使法国各殖民地参加“自由法国”运动,以便提高运动的声望,扩大补充兵员和物质保障的基地。
1940年至1942年,“自由法国”部队在近东和非洲对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部队作战。
英美国部队在北非登陆后,驻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的法国部队与盟国军队会合。
试论戴高乐主义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试论戴高乐主义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现代史指导教师:***20050510摘要戴高乐主义是一个传统强国衰弱后的民族主义,曾为法国在二战后的复兴及重振大国地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坚持独立的外交与防务;积极促进欧洲建设,充当美苏之间的仲裁者;对苏联既抗衡又保持对话;强调法国同第三世界的联系,这些都是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
戴高乐主义并未因戴高乐本人的逝世而消失,反而在国际政治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直至今日,类似戴高乐主义的政策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研究戴高乐主义对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是有借鉴意义的。
目前国内对于戴高乐主义的研究不算充分,对于它的评价也多不够全面细致。
本文试图分三部分来研究戴高乐主义问题:首先指出戴高乐主义的内涵及实质,并分析了它的思想基础;第二部分则集中探讨它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对美斗争问题、欧洲建设问题、东方政策问题以及非殖民化问题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对戴高乐主义作出总体评价,分析了它的进步影响,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关键词:戴高乐戴高乐主义欧洲建设非殖民化法国AbstractDe Gaulle’s doctrine is the nationalism after the declination of a traditional powerful country, it onc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rejuvenation of France after World War Ⅱ and regeneration of big country’s status. To insist the independent diplomatic and defense, to promote European construction actively, and serve as the arbitrator between America and the Soviet Union; to resist as well as keep talking to the Soviet Union; to emphas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ird world and France, all these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De Gaulle’s doctrine.De Gaulle’s doctrine hasn’t disappeared with the passing away of De Gaulle, it has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stead. Until nowadays, the policy that similar to De Gaulle’s doctrine still plays a unique role o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o study De Gaulle’s doctrine has a borrowed meaning to the peaceful rising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under present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Till nowadays, to study the De Gaulle’s doctrine is not abundant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valuation to it is not overall and meticulou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study De Gaulle’s doctrine: at first, it point out the intension and essence of De Gaulle’s doctrine, and analyses it’s foundation of thought; second part concentrate on probing into its main behavior, which includes four aspects: the struggle to America, the European construction, eastern policy and decolonization; on this basis, it makes overall appraisal on De Gaulle’s doctrine theoretically further, to analyze the progressive influence and also point out its limitation.Key words: De Gaulle; De Gaulle's doctrine;European construction; Decolonization; France引言“戴高乐与戴高乐主义,是二战以来在国际和法国国内客观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的人和事。
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是谁
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是谁在法国的历史上,出现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那么谁是被法国人民评选为最伟大的人呢?是拿破仑吗?还是另有其人?今天就和一起来看看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是谁吧!戴高乐生于1890年.童年戴高乐童年时期就深受父亲爱国主义的激情的影响,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 1909年,戴高乐考入军校,毕业后就成为一名军人. 之后几乎参加了跟法国有关系的所有战争, 英勇不屈地为法国而战,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 二战时期, 法国沦陷, 戴高乐在英国伦敦宣布: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法兰西抵抗的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决不会熄灭。
”从此开始了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的“自由法国"运动,直至德国战败, 戴高乐以民族英雄的姿态重返凯旋门, 法国政府于1944年迁回巴黎. 戴高乐被选为不到两年,由于对法国政治体制不满, 1946年戴高乐辞职下野。
1958年, 法属阿尔及尔又爆发起义, 军队开始干预政治, 法国面临内战危险. 已经下野12年的戴高乐发表声明:“12年来,法国面临种种问题,非政党体制所能解决,国家一直处在这种灾难状态中。
上一次,国家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曾赋予我重任,领导全国救亡图存。
今天,当国家再次面临考验时,它一定知道我已经做好了接管共和国权力的准备。
”戴高乐在法国人民的拥护下重掌政权, 领导法国人民进入第五共和国时期. 戴高乐顺应民意,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法属北非的非殖民化, 同时把法国从内战的边缘拯救出来。
戴高乐对外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的一系列外交政策是法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在对法国国内的治理上, 他通过发行公债的办法,缓和了通货膨胀,稳定了货币;减少行政费用开支,提高商业税,解除官方对商业的控制,使国民生产总值连年上升,国家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增加。
法国的独立外交政策与戴高乐主义
具体措施
中法建交
1964年1月,戴高乐毅然宣布与台湾断绝外
交关系。1月28日,中法公布了两国建立外交 关系的联合公报。中法正式建交,并互派大 使。使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交的西方国家。
第一任访华法国总统
乔治· 让· 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1911~1974) 法国 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 理(1962~1968),总统 (1969~1974)。执政期间,奉行 戴高乐的法兰西民族独立政策。 对内沿用第五共和国政治体制, 大力发展经济。对外继续奉行 维护民族独立政策。在个别重 大问题上改变戴高乐立场,如 同意接纳英国参加欧洲共同市 场。1973年9月访问中国。 1974年4月2日因白血病在巴黎 去世。有《难题》等著作出版
1>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 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2>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3>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 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积极推动中法 建交; 4>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 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 合"; 5>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 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戴高乐主义的背景
国内:
1.国内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英美国在欧共体
中处于主导地位; 2.新宪法的通过标志着第五共和国的正式建 立,其加强了总统的权利,削弱了议会的权 力 国际: 冷战的缓和
主要内容
第一,建立独立的防务体系;
第二,建立以法德和解与合作为基础的、
戴高乐的简介
戴高乐的简介戴高乐是法国民族英雄,是二战期间领导法国人民赶走德国法西斯的英雄,也是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创立者。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戴高乐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政治家、军事家、作家。
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 抗击德国的侵略;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总统。
在他总统任期间,提倡东西方“缓和与合作”,主张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1964年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他还主张美军退出越南,并周游许多国家以加强法国国际地位。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子武器、制定泛欧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的小故事戴高乐的小女儿安娜是一个先天性智障的孩子,这是由于戴高乐夫人在怀孕期间遭遇了车祸,在治疗过程中大量的药物副作用导致了安娜的残疾。
但是戴高乐夫妇非常的疼爱这个孩子,想尽办法让安娜得到一般孩子的快乐。
为了让安娜拥有一个更祥和、无人打扰的生活环境,戴高乐夫妇节衣缩食在科龙贝买下一处屋产,因为那里绿树成荫,气候宜人,对安娜的健康有好处。
戴高乐身材魁梧,智力超群,并且身居高职,看上去十分的威严,让人感觉难以接近,但对安娜却十分慈祥。
戴高乐对安娜的每一个要求都做到尽量满足,从不加以拒绝。
在科隆贝每天饭后,戴高乐总牵着女儿的手围着花园散步,并且为她讲很多好听的故事、唱歌儿和为小安娜一个人表演自创的哑剧。
逗小安娜发出欢快地笑出声,作为爸爸的戴高乐是惟一能使安娜发笑的人。
当安娜玩得累了的时候,便伏在戴高乐的怀里睡着了。
戴高乐陪伴女儿的时候,从来没有表现出急躁和厌烦,即使在二战流亡期间流亡国外的时候,戴高乐也将安娜带在自己身边。
他总是以神圣的父爱,使得安娜获得更多的快乐。
法国政治家:戴高乐人物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戴高乐在战场上表现英勇
• 担任炮兵指挥官,成功指挥部队击退德军进攻
• 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二战后,戴高乐担任法国军事代表团团长
• 与盟军讨论战后法国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安排
• 为法国争取到更多的军事援助和资源
戴高乐在二战中的贡献与荣誉
戴高乐在二战期间担任法国抵抗运动的领导人
• 加强国家主权,推行内部改革,提高法国的经济实力和
• 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主张欧
军事实力
洲国家独立发展
• 强调民族文化,支持法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 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平衡东西方势力,维护法国在国
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戴高乐主义与现代法国政治的关系
戴高乐主义对现代法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高乐家族与法国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
• 戴高乐的父亲曾在法国政府中担任高级职务
• 戴高乐的侄子皮埃尔·戴高乐也成为法国著名政治家,曾任法国国防部长
戴高乐家族传承了戴高乐的政治理念和精神
• 强调民族自豪感和独立自主,捍卫法国的国家利益
• 支持欧洲一体化,主张欧洲国家独立发展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戴高乐的个性特点与领导风格
戴高乐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戴高乐的领导风格独树一帜
• 在战争中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成为法国抵
• 强调民族自豪感和独立自主,主张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发
抗运动的领导人
挥更大作用
• 作为总统,成功地领导法国度过了内外困境,提高了法
• 能够果断地作出决策,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保持高度
戴高乐对法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以美苏为首的两个世界体系和国家集团(通称东西方)之间除采用世界性战争和美苏直接交战之外的全面对抗。
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
20 世纪 60 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也宣告结束。
旧金山条约:1951 年9月8日美、英、法等国与日本签订的片面和约。
因和约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签订,故名。
在和约上签字的国家只有美、英、法等48国。
和约除前言外,包括和平、领土、安全、政治及经济条款、要求及财产、争议之解决、最后条款等。
1952 年 4 月28日生效。
主要内容有:日本与各盟国之间的战争状态自条约生效时起即告终止 ;各盟国承认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日本对领土与领海拥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 ;日本有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可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戴高乐与欧洲一体化
戴高乐与欧洲一体化戴高乐眼中的欧洲由两部分组成:“多祖国的欧洲”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
他重新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共体的巩固和发展,但他的欧洲政策始终以法国利益为中心,为了法国的利益又不惜牺牲欧共体的整体利益。
标签:戴高乐;欧洲一体化;利益目前学术界对于戴高乐与欧洲联合建设的研究颇多,但更多的只是研究戴高乐的欧洲观,如齐世荣、许陵、许新华等。
而本文不仅阐述了戴高乐的欧洲联合构想,而且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归纳总结出戴高乐执政时期实际采取的欧洲联合措施,进而从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上得出了对戴高乐欧洲联合政策的评价。
一、戴高乐对欧洲联合的构想戴高乐将军是一位为法国的光荣和伟大奋斗终身的政治家。
在1958—1969年他重新执政的11年中,他的外交思想和实践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其核心是维护法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1]戴高乐的“欧洲观”,即戴高乐对欧洲联合的看法或构想,是戴高乐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了戴高乐法国利益至上的主旨。
戴高乐的欧洲观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在西欧建立一个由法国领导的“多祖国的欧洲”,这是一个小欧洲;二是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
[2]首先,我们看他的小欧洲观。
戴高乐拥护欧洲联合,但他显然不赞同将法国交给一个超国家机构来管理,他所设想的欧洲联合以主权国家间的合作为基础,是一个保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欧洲邦联。
所以他激烈地批判舒曼计划和《罗马条约》中的超国家主义因素,将两个计划指责成“一堆碎煤烂钢”,“一个骗局”,“假象”。
超国家机构在他眼里成了“怪物”,“机器人”。
[1]他的欧洲联合思想,除了考虑到西欧各个民族国家客观存在的现实差异外,更重要的还是出于法国自身利益的考虑。
一方面,戴高乐追求的是法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戴高乐担忧的是,如果放弃主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欧洲国家被这个机构之外的国家——美国,所操控,正是出于这种担心,戴高乐不仅坚决反对超国家的一体化,而且进一步明确提出“多祖国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
戴高乐主义
浅谈戴高乐主义摘要: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这段时间逐步演变形成的,这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戴高乐主义对法国、整个西欧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它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增强了西欧的独立倾向,对打破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戴高乐主义;独立自主;多极化一、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戴高乐主义,就是戴高乐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思想和实践。
戴高乐一贯主张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争取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1958年戴高乐应邀出山,创建第五共和国之后,他的这一思想在法国外交政策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其主要表现是:第一、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反对美国霸权。
戴高乐认为独立是法国生存、行动、维护民族利益和能够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最主要条件。
独立意味着不听命于任何外国的指挥。
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发展法国的核力量,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此后,法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核武器的方针,拒绝将自己的核武装纳入北约的核武装体系。
1958年戴高乐提出改革北约领导结构,强烈要求取得与美国的平等地位,在遭到美国拒绝后,法国逐步将自己的军事力量从北约防务体系中撤出,不再受美国的指挥。
1966年戴高乐又决定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要求关闭美军基地,北约部队和军事指挥机构一年内撤离法国。
这样,法国在军事上不再隶属于美国领导的北约,从美苏“集团政治”中为自己的独立外交获取了一定的活动空间,强化了自己的独立性。
第二、在法属殖民地推行“从非殖民化到合作的政策”,维护法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50年代,法国遇到的最大外交考验是阿尔及利亚问题。
第四共和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严厉的军事镇压。
戴高乐上台后,顺应历史潮流,提出“阿尔及利亚人的阿尔及利亚”,克服重重阻力,终于通过谈判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使大多数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在60 年代初获得了独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2、国际秩序3、强权政治4、不结盟运动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雅尔塔体制7、经济全球化8、超越遏制战略9、戴高乐主义10、霸权主义11、南北关系12、“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13、经济互助委员会14、知识经济15、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6、双头鹰外交17、尼克松主义18、旧金山体制19、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20、不结盟运动21、七十七国集团22、布拉格之春23、新经济政策24、苏联模式25、“休克疗法”26、“一边倒”战略27、“两个拳头打人”28、“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29、亚洲四小龙3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31、国家32、国家利益33、生存利益34、综合国力35、世界经济36、布雷顿森林协定37、关贸总协定38、布雷顿森林体制39、马歇尔计划40、军事安全网41、经济安全网42、欧盟43、北美自由贸易区4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45、东南亚国家联盟46、经济全球化47、一体化48、区域集团化49、新经济50、跨国公司51、可持续发展52、冷战53、传统安全威胁因素54、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55、恐怖主义56、新干涉主义57、“参与和扩展”战略58、霸权主义59、和平演变60、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61、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62、马约63、1955年体制64、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65、《日美安全保障条约》66、新《日美安全条约》67、新经济体制68、8.19事件69、十月事件70、《独联体宪章》71、第三世界72、国际组织73、国际联盟74、联合国75、世界银行76、世贸组织77、区域性国际组织78、八国集团1、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所谓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2、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规则、国际会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戴高乐主义的提出和产生是时势的产物,它不仅反映出戴高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而且同戴高乐本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特的个性特征密不可分。
第一,积极发展“法德联盟”,建立以法德和解与合作为基础,以法国为领导的西欧一体化组织,防止美国的称霸欧洲。
战后,戴高乐把建立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联合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一环。因此戴高乐十分重视法德关系,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基础,主张建立“欧洲人的欧洲。”戴高乐认为“如果不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欧洲,欧洲就将成为美苏窥伺的地方,成为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10]他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大国地位出发,希望通过欧洲联合的进程促使法国繁荣强大。因此,强调欧洲的事务应该由欧洲自己业解决,强调美国不属于欧洲。在戴高乐看来,美国历来是欧洲嫁出去的一个“女儿”,“女儿”怎能倒过来爬到母亲的头上呢?[11] 1963年,法德两国政府签订了《法国合作条约》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并且戴高乐坚决抵制英国加入共同体,从而防止美国利用英国控制欧洲。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每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戴高乐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的诞生也必定有着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战后法国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是戴高乐主义产生的客观因素之一。从国际方面看,集中体现在戴高乐维护法国大国地位的民族主义与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计划之间所产生的冲突。早在二战期间,罗斯福就不承认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的代表性和合法性。罗斯福认为,“戴高乐不过是一个与其它将军一样的法国将军,是一个暴发户,将可能成为独裁者。”[5]同样,美国与维希政府之间的暖昧关系,再加上1949年9月达喀尔事件,1941年12月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事件的发生,更加恶化了罗斯福与戴高乐之间的关系。况且,在罗斯福的头脑中,强权统治世界的大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他认为同他们打交道的任何法国权力机构都应该无条件地顺从他们的要求。所以,他与独立意识极强的戴高乐将军不可能关系融洽。在殖民地问题上也成为美法矛盾的焦点。二战期间,戴高乐把维护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作为其恢复大国地位的重要步骤,而美国却妄图趁法国本土论丧之机攫取其海外殖民地。再加上罗斯福认为法国是个战败国,因此,在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戴高乐都被排挤在外。由此可见,二战中后期,戴高乐与美国在涉及政权,殖民地及战后国际地位等原则性问题上结下的不解之怨,为戴高乐抗美独立外交政策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从国内方面看,战后法国有其独特的历史处境。一则它不同于英国,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虽然在二战期间,英国曾给予“自由法国”以大力支持,但每当要丘吉尔在罗斯福与戴高乐之间进行选择时,“他总要选择罗斯福。”[6]因此,法国强烈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并视之为美国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再则,法国的处境也不同于战败的西德。当时的德国被人为地分成几个部分,处于被占领状态。作为战败国,它不仅剥夺了制造武器的权利,而且在政治上无话语权,各个方面都需要依靠美国。法德虽然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西德仍不得不把德美关系放在首位,这不能不令法国有所顾虑。战后法国虽是一个战胜国,但由于二战期间国土沦丧,战后虽勉强跻身于大国之列,参加了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这样的“大国”却常常居于二流地位。顾夫?德姆维尔说过:“从1946年到1958年,美国控制了法国的对外政策。我们在财政上依赖美国——马列歇尔计划;我们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北大西洋公约。[7]只有到了第五共和国时期,伴随着经济上的较大恢复,甩掉了殖民战争的包袱,政局日趋平稳,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掌握了一定的实力之后,法国才有可能冲击以美国为盟主的大西洋联盟。
研究戴高乐主义的法国学者弗朗索瓦?G?雷菲斯认为:“谁都知道,1940年6月18日,当戴高乐在暮色中走出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室时,戴高乐主义诞生了”。[2]从1940年诞生的戴高乐主义是在法国面临战争、投降、屈辱和失败,国土沦陷,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无从谈起,戴高乐本人也不被别人所尊重的情况下起步的。法国虽然曾经是大国,但是现在却无权置喙大国的决策,直到战争结束才只争得一个“准大国”地位。但戴高乐从来没有放弃实现他的高尚目标,没有忘记为法国创造丰功伟绩,为此同罗斯福较量,同丘吉尔谈判。戴高乐对法兰西的神圣更是笃行不移,为此,他宁愿把法国人的弱点与法兰西的伟大截然分开。“我对法国一向有一种看法,这是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产生出来的。感情的那一面使我把法国想得像童话中的公主或壁画上的圣母一样献身给一项崇高而卓越的使命。我本能地感觉到上天创造法国。如果不是让它完成圆满的功业。就会让它遭受惩戒性的灾难。假如在这种情况下,它竟在行为和事业上仍然表现为一个庸才,那我就会认为是一种可笑的变态,其过失在法国人,而不在于这个国家的天赋。但我理智的一面又使我确信,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法国就不能成为法国,唯有丰功伟绩才能弥补法国人民天性中的涣散。以当前的我国与当前的其它国家相处,如果没有一个高尚的目标和真正的胸怀,就会遭到致命的危险。总之,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3]从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开头这段著名的话就可以看出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内容和思想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已进入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中,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试图主宰世界格局下,戴高乐要实现其政治抱负和伟大目标就必须在超级大国控制下的国际舞台上,争当一个重要角色,不唯美马首是瞻。他的高尚目标就是要实现法国的伟大,站在世界最前列,法国必须以强国的资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从这个方面上说,所谓戴高乐主义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这段时间里逐步演变形成的,这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其实质内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而其思想基础则是法兰西民族主义。用戴高乐主义研究者周荣耀先生的总结说:“所谓,戴高乐主义,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戴高乐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思想与实践。”[4]
论戴高乐主义对法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为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争取大国地位,利用有利的国内外条件,在实践中形成了著名的戴高乐主义,尤其是成功地制定了能够提升法国大国地位和影响的外交政策与策略,对法国战后外交政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戴高乐主义的产生也同戴高乐本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特的个性特征密不可分。
首先,法兰西民族固有的“大国主义”文化传统是戴高乐强烈的民族意识得以成长的土壤。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国彻底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所享有的大国地位,这给素以法兰西民族光荣历史为自豪并因领导抗战而崛起于法国政治舞台的戴高乐将军极大的痛苦。他认为,自己就是法兰西的代表,“保持民族和国家的地位”[8]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戴高乐独立外交政策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法国经济上的稳步发展,为政治上谋求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也为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戴高乐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全方位的提出了酝酿已久的法国外交新政策,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四,发展独立的对苏关系,调整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缓和东西方矛盾。
50年代未期,美苏关系出现转机,国际关系出现缓和新趋势,戴高乐认为,美国不能单独支配欧洲的外交政策,决定从法国自身利益出发,改善东西方关系。戴高乐坚信“国家之间的关系决定于国家利益而不决定于意识形态。”[13]1960年,即东西关系紧张的时刻,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他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并于1966年正式访问苏联,双方发表《法苏宣言》。从此两国领导人进行定期会晤,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有限的交往。戴高乐与苏发展关系,其一重要目的在于使法国能够在美苏之间发挥大国作用,进而提高法国的国际影响,以增强抗衡美国的筹码。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这是冷战时期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对当时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关键字:戴高乐主义 法国 外交政策 影响
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5周年纪念年,又是当今国际政治势力发生交替更迭的关键一年,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政治家们都在展示着自己的智慧与风采。在诸多政要中,尤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克奇表现的极为突出,而身高,体形及个性与拿破化颇为相似的法国总统,不但其身边花边新闻不断,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其身影也频繁出现。萨克奇自2007年5月当送法国总统以来,其外交方面的表现可谓有声有色,拒绝士耳其入欧盟,建立地中海联盟,调解俄格冲突,缓和俄乌天然气之争,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美斗争等都让世人依昔看到了当年戴高乐的影子。萨克奇也曾公开声称,要参照戴高乐主义模式。从其历史渊源分析,现在的法国外交政策,基本上继承和反映了战后戴高乐所确立的法国外交思想和原则,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结果。
第三,军事上,果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务体系,争取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的发言权。
北约是在美国拥有核垄断,西欧国家在二战中受到严重削弱和东西方冷战正酣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它一开始就具有美国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的双重作用。在北约组织中,法国只是美国霸权主义统治的一颗棋子。1958年9月,戴高乐在致函艾森豪威尔总统和麦克米伦首相的备忘录中,建议改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机构,建立一个由美英法三国组成的领导机构,遭到美英的反对。1953年3月,法国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不再常受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指挥。1960年2月,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1963年6月,从北约撤出大西洋舰队。1964——1965年,法国撤回了在北约海军司令部任职的军官,拒绝参加北约军事演习。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军事委员会,这一充分显示了法国抗美独立自主政策的举动引起轩然大波,法国不仅摆脱了在军事上、政治上对美国的依附关系,而且使法国进一步从“集团政治”中解脱出来,在东西方关系中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