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探析
FreeKaoYan《世界现代史》习题题目
华东师大精品课程《二十世纪世界史》思考题上册第一章:1、怎样理解20世纪初欧洲在世界上还占据着优势地位?2、20世纪初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3、20世纪初年的局部冲突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什么关联?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5、怎样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章:1、简述世界主要大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世界秩序的不同设想。
2、评述凡尔赛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利弊得失。
3、分析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利弊得失。
4、简评国际联盟成立的目的及其成败。
5、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的来龙去脉。
6、分析20年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7、简析《洛加诺公约》。
第三章:1、分析列宁主义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2、简述俄国1905年革命过程和影响。
3、简述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产生过程。
4、简论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简述《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分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7、结合史实,分析共产国际对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的影响。
第四章:1、简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实施原因和历史评价。
2、论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简述20年代苏联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4、分析苏联在实施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5、简述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危机及其影响。
6、简述苏联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过程及教训。
7、试论20年代末苏联反布哈林斗争的实质及影响。
8、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利弊得失。
第五章:1、比较德国十一月革命和俄国1917年革命的不同结局,分析其产生原因。
2、结合“魏玛宪法”,分析德国魏玛共和国在体制上的特点及其利弊得失。
3、简述英国第一届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
4、分析法国“左翼联盟”政府内外政策的特点。
第六章:1、分析各国法西斯组织的共同特点。
从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看法国的外交形象
从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看法国的外交形象1. 引言1.1 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法兰西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宏大的“大国梦”,渴望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大国。
这种梦想贯穿了法国历史上许多重要时期,包括拿破仑时代和路易十四的绝对王权时代。
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强盛、民族尊严和文明辉煌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背景下,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仍然激励着法国人民不断奋斗,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努力奋斗。
法国外交形象的建设和维护也是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外交手段,法国可以扩大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实现其“大国梦”的目标。
法国外交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法国民族的“大国梦”的实现程度,法国需要不断调整外交策略,提升外交形象,为实现“大国梦”而努力奋斗。
1.2 外交形象的重要性外交形象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着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地位。
一个国家的外交形象不仅反映了该国的价值观、立场和政策,更直接影响着其他国家对其的看法和态度。
一个良好的外交形象可以让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合作机会,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
相反,一个不良的外交形象则可能导致其他国家对该国的不信任和排斥,甚至引发外交冲突和危机。
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外交关系也变得愈发复杂。
维护一个国家的良好外交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国家的外交形象不仅需要在外交政策上保持一贯性和可预测性,还需要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和机制积极主动地塑造和传播。
只有建立起一个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外交形象,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实现自身的外交目标和利益。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外交形象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现长期繁荣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正文2.1 法国外交的历史沿革法国外交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在这个时期,法国王国通过扩张领土和建立外交关系来增强自己的力量。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 (1)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王巧荣(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摘 要]伙伴关系外交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的一个突出特点。
中国依据冷战后的外交战略目标及不同国际关系行为体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不同地位,与不同的国际关系行为体或建立了形式不同的伙伴关系,或明确宣告中国与他方就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已达成共识。
伙伴关系外交是以合作为目的的新型外交,伙伴间建立的是一种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关系,它不针对第三者。
它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灵活运用,并对中国外交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伙伴关系外交;集团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6)02-0053-09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伙伴关系外交相当活跃。
中国依据自身的国家利益,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与相关国际关系行为体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伙伴关系。
这些寻求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为中国及伙伴方带来了较大的利益。
在中国伙伴关系外交活跃时期,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国与大国(俄罗斯、美国等)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建立的睦邻友好伙伴关系等方面,而且主要从双边关系的视角进行研究,从中国外交战略的层面进行研究的相对少。
这一时期,研究中国伙伴关系外交或涉及这一问题的学者大多对这一政策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少了很多,特别是在中美、中日、中俄大国关系最近几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相关研究对伙伴关系外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如,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伙伴’战略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1]本文在简要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展伙伴关系外交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开展伙伴关系外交的特点及原因,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进行评析。
从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看法国的外交形象
从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看法国的外交形象法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她的外交形象一直备受全球瞩目。
从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来看,法国一直秉承着独立自主与世界地位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其外交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就法国的外交形象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法国外交形象的多元性和发展方向。
一、历史:法国的外交形象源远流长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中世纪以来,法国一直是欧洲大国之一。
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治下,法国达到了巅峰。
路易十四以强大的军力和雄伟的宫殿,赢得了全球目光,为法国树立了强大的外交形象。
在其统治时期,法国几乎成为整个欧洲的政治中心。
在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摆脱了君主专制,成为第一个宣称自由平等的国家。
这一时期,法国通过外交手段影响了整个世界。
尽管法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政治动荡和战争,但她的外交形象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
法国通过不断的革命和改革,建立了自身独特的外交形象。
二、现状:法国在全球外交中的地位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法国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参与者。
她在欧洲内部的地位也备受瞩目。
法国在非洲、中东以及亚太地区都有重要的利益和影响力。
法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塑造国家形象为重点。
法国一直主张多边主义,支持国际组织的作用,倡导国际合作。
她在全球气候变化、反恐、贸易和安全等领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国也一直在中东地区保持着重要的外交政策,她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一直备受瞩目。
法国在非洲地区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政治影响。
她曾是多个非洲国家的殖民者,如今法国与非洲国家保持着紧密的外交联系。
法国在非洲地区的军事行动备受争议,但法国坚持认为在非洲地区维护法国利益是必要的。
三、未来:法国的外交发展方向法国的“大国梦”一直以来都是塑造法国外交形象的重要动力。
未来,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法国的外交政策和形象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法国将会继续坚持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重视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平等。
中法建交
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相对于四十年前,中法两国的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都有所增长。美苏两国共管世界的雅尔塔体制早已经崩溃,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正在形成,全球多极化的努力任重而道远。中法两国战略合作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法国处在全球南北东西关系的核心,在外交方面,既具备继承和发扬本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民族主义精神,又拥有开放包容的世界主义风范;在内政方面,既有主张强势政府的国家主义的传统,也有丰富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传统,积极自信,锐意进取,是制衡霸权国家的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若有国家对其刻意削弱,将严重破坏欧洲和世界均势,“对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来说……归根到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中国作为世界新崛起的一极,为了捍卫宝贵的和平发展的局面和争取国家的和平统一,必须壮大自己和寻找盟友,与法国的战略合作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必需条件之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法国没有逃脱人类编年史上的每一种灾难。法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曾经崩溃过,但是在文化上却从来不曾屈服过,即便是在它的国力最衰微的时候,它在文化上的自信和优势却不曾动摇,这一点跟古代中国有着惊人的类似。同时,中法两大民族在历史上都怀着兼善天下的道德热情,对全人类抱着有教无类和兼收并蓄的世界主义和文化至上主义的博大胸怀。难怪中国近代文化怪杰辜鸿铭先生认为,在欧美诸民族中,“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民拥有一种非凡的……精神特质,那就是灵敏”。如果“法国人研究中国文明,他们将由此获得一切——深沉、博大、纯朴和较他们目前所具有的更完美的灵敏”正因为如此,法国人民对东方文化包括伊斯兰诸民族、印度和中国的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善意的理解。
法國外交政策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法國外交政策中的政治文化因素高卢雄鸡与法国外交政策选择推崇理念,但理念孤悬,重权利而不重法,是法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这种政治文化观念在其对“公意”、“主权不可分割”、“自由、平等、博爱”等目标追求中都得以体现出来。
但这些目标通常又都是高度抽象和模糊的,在政治实践中往往很难找到确切的实现形式。
法国政治文化过度推崇理念和理性的作用,往往就观念如何得以精确表达而争议不休,从而常常忽略了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理论纲领的道理。
法国政治文化因而具有强调先验性、抽象性、建构性和远离实践性等特征。
在本国特有政治文化的作用下,法国内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而外交政策的目标则是光荣甚于利益,倾向于只与肯接受其领导的国家结盟。
人们因此常用高傲的一唱天下白的“高卢雄鸡”,来形容法国独特的政治文化。
事实上罗马帝国就把今天法国这个地方叫做高卢(Gallia),把高卢人叫做Gallus,而它在拉丁语里的另一个意思是公鸡。
17世纪以来,倔强、勇敢、傲慢而又自负、好斗的“高卢雄鸡”成了法国人的象征。
在法国外交政策目标的确定上,高卢雄鸡特性起到重要作用,对法国外交政策的手段、方式与外交风格,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上,“高卢雄鸡”高傲的特性体现为法国从不愿附和他人,敢于挑战权威,力图恢复法兰西的光荣和梦想。
二战期间,戴高乐领导了“自由法国”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保住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二战结束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处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法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依然坚持自己独立的立场,积极参与欧盟的创建和扩展,对维护世界的稳定及和平作出过较大的贡献。
面对二战后国际地位的逐渐衰弱,高傲的高卢雄鸡并不甘于这种境遇,不甘于寄人之下,而是要力争出人头地,争得主导权。
长期以来“大国梦”就萦绕着法国人。
近一百多年来,保持大国地位成为法国外交的重点。
在重大国际热点问题上,法国继续坚持了一贯以来的独立自主政策。
自从冷战结束之后,法国发挥大国作用的希望寄托于欧盟的发展,所以长期以来法国外交政策一个不动摇的坚持因素,就是要发挥自己在欧盟建设中的轴心作用。
简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与“小协约国”联盟及其破裂
简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与“小协约国”联盟及其破裂发布时间:2021-08-20T10:36:16.560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71卷5期作者:黄冰[导读] 纵观国际关系史,不同的国家间经常会结成不同类型的联盟关系。
黄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市,300191摘要:纵观国际关系史,不同的国家间经常会结成不同类型的联盟关系。
按照斯蒂芬·沃尔特的联盟理论,外部威胁是联盟建立的主要原因。
然而最初基于共同制衡威胁目的建立的联盟却可能会走向破裂。
联盟为什么会破裂?国家在面临外部威胁的挑战时,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制衡或追随强者。
这两种行为背后有不同的逻辑,同时也对应着不同的政策。
采取制衡或追随强者的行为具有相对性。
在一个追随强者的世界里,如果遵循制衡的逻辑、采取制衡的政策,联盟就会有破裂的危险。
本文拟以20世纪20、30年代法国与“小协约国”的联盟以及联盟破裂事件为案例,对该联盟破裂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以及联盟关系。
关键字:联盟破裂;制衡;追随强者;法国;小协约国在国际关系史上不同的国家间经常会结成不同类型的联盟关系。
按照斯蒂芬·沃尔特的联盟理论,外部威胁是联盟建立的主要原因。
然而最初基于共同制衡威胁目的建立的联盟却可能会走向破裂。
联盟为什么会破裂?国家在面临外部威胁的挑战时,可能会出现两种行为:制衡或追随强者。
这两种行为背后有不同的逻辑,同时也对应着不同的政策。
“采取制衡或追随强者的行为具有相对性,对这种相对性的误解是危险的,因为适应一种情况的政策在另外的情况中将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 【美】斯蒂芬·沃尔特:《联盟的起源》,周丕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也就是说,在一个追随强者的世界里,如果遵循制衡的逻辑、采取制衡的政策,联盟就会有破裂的危险。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奥匈帝国解体后产生的三个主要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于1920至1921年间结成了“小协约国”联盟。
试论二战期间法国维希政府的外交政策
第二章维希政府打破外交困境的手段向来把机会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维希同样利用大国的心机,玩边缘路线,夹缝里求生存,一方面靠近德国,一方面靠近美国,两头讨好。
趁战争处在发展的高峰期,维希在抱着极力避战的心理的同时,又伺机占尽便宜,捞尽好处。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巩固自己的统治,让美德吃尽哑巴亏。
维希又在大国心理的驱使下,不断强调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在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与威望。
(一)加强邻国外交维希政府急于给自己的外交政策重新定向,维希无法回避跟德国这个有强大影响力的邻国的关系。
因为与强大的邻国德国为敌,只会沦为远方英美的盾牌。
这点不论是哪界维希政府都很清楚,不愿给英国当枪使。
1940年10月,随着贝当和希特勒在蒙都瓦会谈上各自发出了和解的试探气球。
维希警惕被德国拖入对英战争,赖伐尔则是个例外。
“德国曾向法国提议,若法国能加入反英战争,则德国可与法国重建和平,贝当及多数法阁员均拒绝此议,仅赖伐尔一人赞成。
"哪在曰益激烈的英德战争中,维希政府试图不采取任何一方的立场,拒绝接受可能引发对英战争的媾和条件。
法国在参加对英战争问题上如此与德国较劲,除了考虑到自己的政治影响外,主要是为了确保和争取各方面的利益,是在为国家利益讨价还价。
维希根本不具备与德国叫板的实力,因此对德政策将以强调合作为主,这不仅仅是出于避战自保的考虑,而且有利于维希捞利益。
“法国现努力于维持和平,希望与德国合作进行建设工作,而亚尔萨斯洛林两省战后之地位,对于法德关系,有极重要之影响。
此次赖伐尔返还巴黎,携有延长停战协定时效之建议,该项协定原已于九月二十三日失效,据悉法国现继续要求将政府迁返巴黎,惟德国所提之条件,现仍无法接受。
"②面对德国的威逼利诱,维希还是没有显示它已经准备同意扩大与德国合作的程度,对英宣战更是无稽之谈。
“法政府发言‘人声称,海外所传法协理赖伐尔已赴巴黎谈判法国对英宣战问题,法政府将予以郑重否认,此项消息,至为可笑,赖氏此次赴巴黎,系谈判有关今后德法关系之一般问题,又法外长鲍多恩曾否认法∞《赖伐尔力图实现之德和平条件贝当魏刚与多数阁员均反对》,《中央LJ撤》,1940-10—24(3)圆《政府发苦人否认商对英宣战》,《中央U撖》,1940.10-24(3)7国拟向任何国家宣战之谣传。
二战中的外交政策与谈判
二战中的外交政策与谈判二战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参战国家间的外交政策与谈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二战期间各国的外交政策和谈判,以及这些政策和谈判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
一、德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在二战初期,德国以其军事实力威胁欧洲其他国家,并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和谈判达成其目标。
1939年,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确保东线的稳定,为将来的侵略行动提供了必要空间。
然而,德国在向西扩张期间,未能与英国展开有意义的外交谈判,最终导致了英国对德宣战。
二、盟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二战初期,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阻止德国的扩张。
然而,他们在面对德国的挑战时未能形成统一的外交政策,导致外交谈判带有迟缓和犹豫的特点。
此外,英国和法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行动采取了不同的回应,这也削弱了他们在谈判桌上的立场。
三、美国的外交政策与谈判美国在二战初期采取了中立政策,但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逐渐参与其中。
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宣战日本,并成为了盟国的重要力量。
美国通过一系列外交政策和谈判,如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宪章,与盟国合作,制定共同的战略,最终推动了战争的胜利。
四、苏联的外交政策与谈判苏联在二战期间采取了灵活而实用的外交政策。
在德国入侵前,苏联试图与英国和法国建立防御同盟,以牵制德国的行动。
然而,由于外交谈判的不顺利以及盟国的犹豫不决,苏联最终决定与德国达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确保其东线的安全。
五、外交政策与谈判对战争的影响外交政策与谈判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国间的谈判和协商形成了盟军的联合,有效地集中了力量对抗德国和日本。
同时,外交政策也为各国提供了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的框架,促进了盟军的协作与合作。
此外,谈判还为战后的世界秩序奠定了基础,如联合国的建立。
结语二战中的外交政策与谈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各国通过外交手段试图达成其目标,而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外交政策的合理性以及谈判的果断性。
欧战爆发后的中法关系研究——1939-1943年
杨元华在其著作 《中法关系史》中也探讨了在抗战爆发时期中国与法国之间的种种联系。他认为在战争爆发初期,驻法大使顾维钧受重庆政府的外交训令,积极在法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中国借道印度支那运输军用物资,但对于法国来说允许中国军用物资过境势必会引起日本的不满,所以法国并没有给予中国多大的便利,也驳回了国民政府请求的军用物资过境,只是不阻止私营公司的货物运往中国。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爆发,法国更加集中兵力以对付德国,在远东殖民地也更加忌惮日本的态度,“1939年9月,欧战爆发,法国对德宣战。法国政府即宣布德国制造的商品为敌货,不准由越南通过......但印度支那法国殖民当局节外生枝,借口军事需要,仍然扣压德制机器不放。” 直到1940年6月巴黎陷落,主和派领袖贝当上台担任法国总理,并将政府迁至维希。而在这一阶段,法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在法西斯政权的影响下,双方逐渐走向了破裂。
既然有双政府的存在,那双方之间就会擦出更加微妙的火花。对此,也有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王文隆先生在他的《重庆政府与戴高乐政权的双边关系》一文中,主要研究了1941年到1943年之间,重庆政府与维希政府,以及与法国的戴高乐政权之间的联系。他认为重庆政府尚未和维希政府断交之前,为了避免丧失在越南的便利,与之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关系,事实上双方却并不完全相信彼此。一是没有在各自的首都派遣使节,二是在电报通讯上双方都试图封锁各自的对外通讯电台,以免情报外泄。对于戴高乐政权,重庆政府考虑到和维希还处在官方的建交关系中,所以只暗地里通过民间的国民党作为中间人与之联系,而双方之间的合作也是建立于在彼此利益的前提下。重庆方面希望可以从戴氏那边获得更多有关越南的军事情报,而戴氏则希望国民政府可以承认其合法性,并能相互达成协作。而后由于维希将在华权益让与南京伪政府,重庆正式宣布与维希断交。断交之后的国民政府也追随英美,承认戴高乐政权。国民政府在维希和戴高乐政权之间都有着联系,正是这种双边关系的存在,体现出国民政府战时外交上的灵活性。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论文)
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的动荡分化与重组谈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冷战爆发初期两大阵营全面对峙的局面已发生动摇,东西方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瓦解现象。
与此同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迭起,一大批新兴民主国家开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逐步形成第三部国际政治力量即第三世界,从而使得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呈现出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特征。
60年代国际关系的总体特征:一、两极格局开始受到冲击,世界形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
其次,日本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
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美苏争霸格局形成,从美国占优势到苏攻美守。
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苏联对外推行霸权政策;美国与苏联力量对比变化的影响。
⑴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
论述法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论述法国特色之大国外交法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之一,其外交政策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法国大国外交的特色。
1. 外交多元化法国的外交政策以多元化为主要特色。
法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与各国保持着广泛的外交联系。
不仅与欧洲国家保持密切合作,还与非洲、亚洲、美洲等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解角色,促进各方面的对话与合作。
2. 强调独立性法国在大国外交中强调独立性。
法国注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相对独立的立场。
法国不依赖于任何单一大国势力,而是以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为基础,制定外交政策。
3. 推动欧洲一体化法国是欧洲联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其外交政策中也重视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法国积极参与欧洲事务,推动欧洲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法国致力于加强欧洲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维护欧洲的利益和地位。
4. 文化外交法国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在大国外交中也注重发展文化外交。
法国通过文化交流、艺术活动、语言推广等途径,向世界传递法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外交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互信,还有利于提升法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5. 国际组织参与法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以加强其大国外交的影响力和效果。
法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全球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
此外,法国还是世界贸易组织、北约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为国际事务的解决和规范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法国大国外交具有外交多元化、独立性、推动欧洲一体化、文化外交和国际组织参与等特色。
法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外交合作,维护自身利益,发挥着重要的全球影响力。
浅谈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浅谈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摘要:中美关系从近代到现代走过了曲折复杂过程。
20世纪70年代中国、美国、苏联等多种因素促使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决定的,中美在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
关键词:中美关系缓和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坚持与中国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中国,并且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的政权,而其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中国,企图扼杀新中国。
新中国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采取“一边倒”的策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来团结世界上广大发展中的国家。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建国初期的敌对状态逐渐走向缓和,并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什么?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相互敌视了几十年的两个国家,尽然在这时开始改善关系、走向缓和呢?一、中国方面因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的经济科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石油的达到全部自给,靠进口的时代一去不返;新修铁路八千多千米;国防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原子弹、氢弹相继研制成功;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外交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由于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我国先后与亚、非、拉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国家,在当时两极格局下,和谁关系密切,都会打破两极格局的实力平衡的倾向。
这样,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的美国为了牵制苏联,开始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来改善中美关系。
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等政策,但是中国在抗美援朝中不但取得了胜利,而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在外交上也取得了很多成就,1971年又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美国的孤立政策破产。
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探析
史学界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探析陈爱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法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外交政策对欧洲各国及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法国对欧、对德政策法美、法中关系等。
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的理解新世纪法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关键词]法国外交;二十世纪;探析二十世纪随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法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近年来,随着西欧共同体的发展,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加重。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研究逐渐深入,除了《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这样的专著以外, 研究外交政策的论文多达百余篇。
学者们对这一时期法国外交进行了深层探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国对欧、对德政策、法中关系等。
一、二十世纪法国对欧政策1.法国的绥靖政策。
对于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全毅[1]认为,法国30年代建立的消极防御战略,是由战后法在欧洲大陆脆弱的战略地位及其军事防御理论决定的。
周以光[2]认为,当时法国经济力量相对薄弱和其经济地位相对低下,不仅削弱了其在国际事务各个领域中企图对他国施加影响的控制力,而且还使它必须寻找依靠来处理外交事务。
沈炼之、楼均信[3] 指出,法国之所以推行绥靖政策,一方面,法国统治集团中极右势力对德反苏反共姿态颇为欣赏,对德政策处于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中;另一方面,法国对于英法联盟过于依赖,不愿破坏联盟, 因而跟随英国走上绥靖的道路。
虽然存在很多分歧,但学者在以下两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孤立主义和恐战症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二,马其顿防线的修建,助长了苟安情绪。
这些都促成了法走上绥靖的道路。
2.关于普利文计划。
普利文计划是法国战后初期对欧政策重要内容,但这一计划最后却因法国自身否决而失败。
【最新精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各简况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二战后,世界就形成了三类国家体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体系;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及新崛起的第三世界体系,随着国际舞台上国际组织不断增多和壮大,新产生的国际组织逐渐取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趋势。
国际关系的重点也逐渐转变为以经济为主。
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关系以此为基础,具体体现如下:一,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新态势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完全彻底改变,美国对苏联的态度重新强硬起来,此转变是从卡特上台后开始的,其政策可概括为"卡特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苏联的全球攻势是对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的一个极大的挑战;2、强调地区性安全结构,主张东欧、中东和远东联合起来建立相互协作机制;3、下决心扩充军力,调整核战略,重新取得对苏优势。
卡特之后上台的里根在其政策上体现出与卡特一脉相承的特点,里根对苏政策被称为"新遏制政策",重点如下:1、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与苏联的战略均衡状态;2、组建阻截苏联的战略防线3、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4、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5、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战。
该政策的最突出体现即"星球大战"计划,它正式名称叫"战略防御计划"原始目的是准备将"战略防御弹道导弹"拦截在到达美国之前,达到消除核威胁的目的。
里根认为:"战略防御计划"需要调动一切盟国的力量。
该计划出台后,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标志着美国核战略的思想的转变,寻于苏联而言,该计划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诱饵,正是该计划是苏联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里根之后的乔治﹒布什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它是里根战略的继续和发展,它强调谨慎、考验、渐变。
对外政策分析
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赵洋学号:05222077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前的欧洲外交分析绥靖(appeasement)政策由于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所起到的反作用而声明狼籍,也为后来的历史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所声讨。
但绥靖政策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而它的失败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多组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变量包括当时欧洲的国际局势,英法和德国各自的国内局势以及各国领导人的特质等。
因此,对于一种外交政策,不应当简单地判断它是“好”或“坏”,而应当判断它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
如果绥靖政策不是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而是出现在历史上其它某个特定的时期,也许它就会成为一项成功的外交政策。
而绥靖政策的可悲之处也在于它出现在了最不该出现的时代,以至于为后世的人们所诟病。
1 二战前的欧洲国际形势当代的学者已经将绥靖政策定义为“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
”1因此绥靖在现代已经成为对法西斯侵略者妥协退让的代名词。
其实绥靖政策的本质就是一种以妥协为主的政策,但是在二战前的特殊条件下,这种妥协政策失败了,并且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但是在外交实践中,妥协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应当采取妥协而不是对抗的政策,但是二战前的国际环境决定了这种妥协是不合时宜的。
作为国际体系层次的变量可以包括两个内容:结构和过程。
所谓的结构就是体系中的权力配置,即国家依其国力在国际系统中相对位置的排列;而过程则是指单位(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和互动方式。
2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到了凡尔赛和约的严重束缚。
凡尔赛和约对于德国而言是一个极为苛刻的,带有严重的掠夺性的条约;凡尔赛和约不仅在经济上对德国进行掠夺,限制德国的军备,分割德国的领土,而且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道义上的责任完全归罪于德国,而后者则更加难以令德国接受。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近代外交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的活动,对一个国家的利益和形象有着重要影响。
在中国近代外交史的长河中,中国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与实践,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从近代外交的起点开始,探究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
一、近代外交的起点影响中国近代外交的事件无疑是鸦片战争。
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清政府答应缔结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承认外国的领土与治外法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从此开始,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之后,慈禧太后执政,提出了“自强运动”,针对洋务运动开展了为期15年的改革,包括派遣留学生、创办矿山、开办邮局等,使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二、十九世纪末的外交十九世纪末,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严峻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掠夺和压迫,同时内部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在中央政府层面,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互掣肘,导致国家的外交政策难以统一,局面颇为尴尬。
中国在这个时期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鸿章的勘界外交。
李鸿章曾被送往日本学习,回国后任总理衙门大臣,奏请政府支持办理勘界,通过勘界解决了中国与俄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列强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外交家的智慧和魄力。
此外,中国还参加了辛丑和约,实现了“子养母仍”,免去了“子不敬”的帝国时代阴影,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尊严。
三、二十世纪外交的发展进入20世纪,中国外交进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制定“治国之道”,以巩固国家实力和争取国际地位。
蔡元培曾说过,“中国仅有两种人:美国人和中国人”,这种现象需要得到扭转。
为此,中国开始走外交“大众化”和“全球化”两条道路。
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谢觉哉等在内的一大批外交家相继涌现,他们在发挥中国“贫弱”的外交立场的同时,也得到了海外华侨和其他国家的代表的支持。
在联合国等全球性机构中,中国不断增强自己的话语权,成为亚非拉国家的重要代表。
法国的谈判风格
法国的谈判风格法国是一个著名的外交重镇,以其强势的谈判风格而闻名于世。
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特有的谈判方式。
本文将重点介绍法国的谈判风格,包括其特点、优点与缺点,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等。
一、法国的谈判风格特点1. 强势法国人非常重视口才和表达能力,他们在谈判中善于运用语言和表情,通过强硬的话语和语气来彰显自己的立场。
他们喜欢将问题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来看待和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给人以一种强势和自信的感觉。
2. 精明法国人非常善于思考和分析,他们在谈判中会仔细分析谈判对手的态度和底线,并从中找到对方的短板。
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对对手进行利益博弈,获得更多的谈判资源和优势。
3. 灵活法国人的谈判方式非常灵活,他们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变通能力。
当面对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时,法国人总是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谈判策略,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并加以解决。
他们相信没有问题是无解的,只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二、法国的谈判风格优点1. 取得经济和政治利益法国的谈判风格给人一种强势自信的感觉,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并不断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
这种谈判风格在国际贸易和政治角逐中很有优势,能够帮助法国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和地缘利益。
2. 维护国家声誉法国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一方,其强势的谈判风格能够让外界看到法国的强劲实力和自信,进而提升法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
这种姿态还可以为法国赢得许多政治和军事上的合作伙伴。
3. 加强国际影响力法国的强势态度以及精明和灵活的谈判方式都能够加强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这种姿态可以为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发表影响力更大的言论,促进法国的全球影响力的增长。
三、法国的谈判风格缺点1. 容易引起对手的不适法国的谈判方式可能会带给对手一种沉重的感觉。
这种强势和自信的方式,可能会让对手容易产生敌意和反弹,从而阻碍谈判进程。
长时间的谈判可能会导致双方的关系变得紧张和不和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法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作者: 马真玉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99-106页
主题词: 法国外交;外交政策;德国重新武装;希特勒;二十世纪;绥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阶段;均衡政策;小协约国
摘要: <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逐步形成的绥靖政策是以英、法帝国主义为主角的。
这种政策的产生和推行,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这些问题国内史学界已发表了不少论文。
这里不再论述。
然而,有这样一个问题:推行绥靖政策对英国来说,反映了它外交政策的连续性。
因为在此之前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英国所奉行的是“均衡政策”。
而对法国来讲,一方面,法、德是世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对战败的德国,一直采取强硬政策,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使之不能东山再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界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探析陈爱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法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外交政策对欧洲各国及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法国对欧、对德政策法美、法中关系等。
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的理解新世纪法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关键词]法国外交;二十世纪;探析二十世纪随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法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近年来,随着西欧共同体的发展,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加重。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研究逐渐深入,除了《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这样的专著以外, 研究外交政策的论文多达百余篇。
学者们对这一时期法国外交进行了深层探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国对欧、对德政策、法中关系等。
一、二十世纪法国对欧政策1.法国的绥靖政策。
对于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全毅[1]认为,法国30年代建立的消极防御战略,是由战后法在欧洲大陆脆弱的战略地位及其军事防御理论决定的。
周以光[2]认为,当时法国经济力量相对薄弱和其经济地位相对低下,不仅削弱了其在国际事务各个领域中企图对他国施加影响的控制力,而且还使它必须寻找依靠来处理外交事务。
沈炼之、楼均信[3] 指出,法国之所以推行绥靖政策,一方面,法国统治集团中极右势力对德反苏反共姿态颇为欣赏,对德政策处于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中;另一方面,法国对于英法联盟过于依赖,不愿破坏联盟, 因而跟随英国走上绥靖的道路。
虽然存在很多分歧,但学者在以下两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孤立主义和恐战症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二,马其顿防线的修建,助长了苟安情绪。
这些都促成了法走上绥靖的道路。
2.关于普利文计划。
普利文计划是法国战后初期对欧政策重要内容,但这一计划最后却因法国自身否决而失败。
法国政府为何出尔反尔?朱正梅[4]认为:第一,这一计划是在美国欲重新武装西德,法国安全受到威胁而又不能与美国抗衡的压力下提出的不成熟计划;第二,这一计划要实现超国家的防务军事一体化,属于政治领域,触及国家主权的核心部分,在一体化起步阶段这个计划为时过早;第三,这一计划在修改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法国设计的框架,脱离了法国控制,西德逐渐占优势;第四,东西方关系暂时缓和,重新武装西德以加强西欧防务显的不那样迫切。
陈志强[5]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当时法国正陷入印度支那战争,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主宰欧洲统一军队,这也是导致普利文计划失败的重要原因。
普利文计划作为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是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教训。
朱正梅全面分析了这一计划的影响,她认为这一计划促成了西欧一体化朝着经济方向发展,同时该计划的失败也使法国摆脱了因批准该计划而造成的内政、外交的困境,为法德重新建立和解铺平了道路,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亦有影响。
~~~~~~~~~~~~~~~~~~~~~~~~~~~~~~~~~~~~~~~~~~~~~~~~~~~~~~~~~~~~~~~~~~~~~~~~~~~~~~~~~~~~~~~~~~~~~~~~~~~~~~~~~~~~~~持学校重点的情况下,通过社区活动、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利用特定节目,在互联网上进行有奖征文、主题论坛等形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向立体结构转变要把握以下几点:1、从微观而言,要做到目标细化,通过特定的活动,针对特定的群体,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2、从宏观而言,要做到形式多样,要将传统课堂建设与社会活动、网上论坛结合起来,要做到显隐结合,既有主流声音,又要善于在群众活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在其中,达到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修养的目的;从时间跨度而言,要持之以恒,要坚持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尽可能涵盖大多数人,尽可能对单个人的不同成长阶段发挥作用,不仅要对一代人发挥作用,而且要对几代人发挥作用。
六、从教育对象的成长途径而言,要从外在压力型向自主抉择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党和政府通过控制主流舆论,树立典型,鞭打丑恶现象,形成主流声音,一旦有人逾越,就会受到谴责,人们为了保持与社会的一致,有时会压抑自己的需求而转向共同意识。
但是在网络时代,个人的成长面临一个开放的环境,政府虽然牢牢控制着主要舆论,但是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政府所精心构筑的高压阵营,转而去倾听不同声音。
因此,首先要主动引导,提升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精心选取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创造性的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使教育者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内化,并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受教育者对提高自我道德意识、完善自我道德水平和境界形成强烈的自主意识,把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自我努力以提高自我道德境界变成自主的活动;其次,要创设情境,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价值澄清、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创设良好的情境,使人们在这种交流与感化中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要让人们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情结;再次,要营造环境,培育民主意识,通过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人们主动参与到集体的管理事物中来,让他们形成平等、公平、公正的观念,从而构建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社会;最后,要培育人们的自律精神,要让人们经得住诱惑,耐得住考验,要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时代在向前发展,网络塑造了一个虚拟与现实想统一的社会,我们必须在坚持已有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顺应时代发展,从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观念、主客体的交往方式和传播载体、教育客体的空间结构和成长途径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以增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 鲁洁. 网络社会·人·教育.[J] 江苏高教, 2001.1.[2 ]王德金,王术芳. 新时期金融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应实现八大改变.[J].理论观察,2000.5.[3] 张蔚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1.[4] 张志阳,孙铁牛.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走向的探讨.[J].探索:哲社版(重庆),2000.4.[5]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教出版社,1999. P224.[6] 张彦.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1.12.Several Transitions of the Work Method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ybertimesXiao Hui(College of Law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icence, Hunan XiangTan411201)Abstcact: With the mass u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very greatly, the work method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changed accordingly too. From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 educator's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al target , the contacts ways of the educator and educational target , propagate carrier , educational space structure , educational growth way six respect of target of target ,this text attempts to expla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transition of work method of the new period.Keyword: Cybertimes; Think of the work method of the policy ;Transition.作者简介:肖辉, 男,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学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05-3-14443.法国对欧洲联合的构想。
学者们一般都认为,首先系统提出欧洲联合理论的是让-莫内,并把他誉为“欧洲之父”和“欧洲第一公民”。
韩慧莉[6] 则认为,白里安是第一位提出西欧联合计划的政治家,他的欧洲联合观是:法德和解建立一个欧洲联盟,从经济优先到政治优先实现联合。
但是,这一计划由于二十—三十年代欧洲缺乏共同的经济基础和共同的政治愿望而失败。
对于戴高乐的欧洲联合的构想,学者们也进行了探讨。
齐世荣[7]指出,戴高乐的欧洲观有两个基点,一是法国中心论,二是法德联盟。
许陵[8]认为,戴高乐关于欧洲联合的构想有三层含义:多国家的欧洲联合,法国领导下独立的欧洲以及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
许新华[9]则认为,戴高乐的欧洲观上可以归纳为,联合起来的欧洲应以法国为领导,以法德轴心为基础,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作为美苏之间平衡力量的“欧洲人的欧洲”。
上述观点虽表达含义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不管是白里安还是戴高乐,他们欧洲联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法国利益作为欧洲联合的核心追求,目的发挥法国的世界性作用和保持法国的大国地位。
二、二十世纪的法德关系1.鲁尔占领问题。
一战后法对德政策严厉的重要表现是出兵鲁尔。
学者们对法出兵的原因分别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张涛[10]指出法国出兵鲁尔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目的,政治上,分裂占据地与德国的关系,达到分裂德国的目的;经济上,法希望在向莱茵地区扩展中控制德国的经济,扼住英美的咽喉。
张芝联[11]认为国内、国外两种因素促成了法国出兵,从国内看,以强硬著称的普恩加莱1922年出任总理,导致法国国内军政要员中主张出兵鲁尔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国外看,英国日益倾向于促进德国在经济上的复兴,反对对德国施加压力,法对英政策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