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化学 2009版 第04讲 第03章 颜色结构
染料化学 第03章 颜色结构
![染料化学 第03章 颜色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d13cfb3941ea76e59fa0430.png)
3、掌握染料颜色与介质性质的关系。一般来说,当激化态染料分子 为极性共振结构时,极性溶剂将产生深色效应;当基态染料分子显极性 结构时,非极性溶剂将产生深色效应。上述结论,反之亦然。
价键理论认为:对于共轭链来说,基态和激化态的共振程度随着双 键的增加而增加,其共振能随着双键的增加而下降,激化态比基态下降 得更快,因而激化能级间隔ΔE随着双键的增加而缩小,既是说最大吸收 波长λmax随之增加,这样而产生深色效应。
例如:卤代苯,引入吸电子基—X,使最大吸收波长增加λ’max↗。 在以上两图中,由价键理论判断:ΔE’<ΔE,则λmax>λ’max,产生深色效 应。
吸收强度,这一点对染料颜色的浓与淡具有实际意义。[1]P56-58
§3.3 染料发色的两种理论
经过漫长的研究过程,人们总结出染料发色的两个重要理论:
1、价键理论——用以定性地描述染料的发色机制, 2、分子轨道理论——试图定量描述染料的发色机制。
一、价键理论的本质
价键理论着眼于处理两个相邻原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形成化学键的电 子运动状态和能量关系。它是“共振论”的一种描述形式。
更多内容,建议阅读:
[1] 王菊生,染整工艺原理,第三册,第3章,第4章 [2] J.Griffiths, Colour and Constitution of Organic molecules, Academic
Press,1976
△阅读布置
关于“染料的颜色和结构”、“染料的光化学基础”、“上染过程的吸附 现象”、“扩散和上染速率”这些内容,我们将在本课程今后具体染料的 各章节中根据内容需要穿插讲授。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及功能染料简介解读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及功能染料简介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5db4ad983c4bb4cf6ecd165.png)
第 1 章染料的颜色与结构及功能染料简介学习目标 :①以量子概念,,分子激发理论阐述染料对光的选择吸收的原因。
②掌握染料颜色与染料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
③理解功能染料的概念,并熟悉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的颜色产生机理。
④了解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在纺织染整方面的应用,思考染料发展方向。
导言:早在 19 世纪 60 年代 W.H.Perkin 发明合成染料以后,人们对染料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理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结构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此后人们开始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对染料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
在早期的颜色理论中,发色团及助色团理论的影响很大。
染料的颜色除了与染料本身结构有关外,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功能染料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荧光染料、夜光染料及变色染料在纺织染整方面的应用也得到很重要的发展。
1.1 光与色颜色是光线刺激了眼睛而在大脑中反映出来的一种主观感受。
它需要考虑到物理学和生理学两方面的因素。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很早以前,麦克斯韦就提出了光具有电磁波的特性。
它由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组成,其振幅以波动方式分别随时间和距离而变化。
1905 年,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建立了一种与电磁辐射模型显然不同的微粒子理论。
这种理论把光看成是一束不连续的能量微粒或光子流,但它按麦克斯韦波动理论的波阵面速度传播。
现在我们知道,光既是一种波又是一种微粒,它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不同的光会使光的性质不同,从而引起不同的色觉。
波长为400nm-800nm的光按适当比例的混合后,照射到眼睛的视网膜上呈现的是白色。
使一束这样的混合光通过一个适当的棱镜或光栅,我们会看到连续的有色光谱,其色调主要以此为红、橙、黄、绿、蓝和紫。
这些有色光的波长从红到紫以依次递减。
因此,低能量的光子产生红色的感觉,高能量的光子产生紫色的感觉。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单元反应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单元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e6784130866fb84ae45c8d30.png)
5、不溶性偶氮染料(Azoic 在染色过程中于纤维上所生成的不溶 于水的偶氮染料。它由两部分组成,即重氮组 分色基和偶氮组分色酚。将重氮化了的色基和 色酚在纤维上发生偶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偶氮 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 • 由于色基的重氮化及染色过程(偶合过程)均 需在低温(可用冰控制)条件下进行,所以也 叫做冰染料。 • 这类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退出
6、分散染料(Disperse dyes)
• 在染料分子中不含有水溶性基团,是一 类水溶性很小的非离子型染料。在染色 时用分散剂将染料分散成极细颗粒,在 染浴中呈分散状态对纤维染色,所以称 为分散染料。 • 这类染料最初用于醋酸纤维染色,目前 主要用于涤纶、锦纶、醋酸纤维等疏水 性纤维的染色。
退出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染料出口国,但在染料品 种和产品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高档染 料仍需进口。 染料行业的发展重点:高品质染料商品化技术 和生态友好的染料合成工艺。 有机颜料发展趋势:大力开发大分子、耐高温、 易分散、无毒性的高档有机颜料新品种,努力 发展颜料商品化技术。
退出
§3 染料的分类与命名
退出
4、活性染料(反应性染料) (Reactive dyes)
• 染料分子中具有能与纤维分子中的羟基、 氨基发生化学结合的反应基团(称为活 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发生共价结合 而牢固地染着再纤维上,故应叫反应性 染料。 • 染色对象主要是纤维素纤维,也可用于 羊毛、锦纶等的染色,由于形成共价键, 故湿处理牢度很好。
退出
可溶性还原染料(Soluble vat dyes)
• 把还原染料在染料厂制成可溶于水的染料(接 上硫酸酯基-OSO3Na),染到纤维上后,经氧化 脱去水溶性基团而成为不溶性还原染料固着在 纤维上,这种染料称可溶性还原染料,又称为 印地素染料。 • 这类染料较之还原染料省去了还原的过程,故 染色方法简便,但成本较高(比还原染料贵一 倍),一般用于高档织物的中、浅色染色。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PPT精品文档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与结构-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e3a6bcce009581b6bd9eba6.png)
以D代表)
A=lgI/I0 浓度c以摩· 升-1为单位,吸光度A和摩尔
吸光系数的关系为: A=cl
染料激化态和基态之间的能级间隔E必须与此相适
应。这个能级间隔的大小虽然包含着振动能量和转动
能量的变化,但主要是由价电子激化所需的能量决定
的。就有机化合物而言,对可见光吸收的能级间隔是 由它们分子中电子运动状态所决定的。 键电子所处 的能级比较低, 激化的能级间隔较大,所需能量属 于远紫外线的能量范围。>C=O、-N=N-等氧、
吸收波长为: =hc/E
由上可知,激化态和基态的能 级间隔越小,吸收光波的频率 越低,而吸收波长则与此成反 比。作为染料,它们的主要吸 收波长应在380-780nm波段 范围内。染料激化态和基态之 间的能级间隔E必须与此相
适应。
v '= 2 v '= 1 v '= 0
E
v "= 2 v "= 1 v '= 0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 吸收现象和吸收光谱曲线
一、颜色和吸收
染料的颜色是它们所吸收的光波颜色(光谱色)的补 色,是它们对光的吸收特性在人们视觉上产生的反映。 染料分子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染料分子 对光的吸收特性和它们的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吸收定律 染料的理想溶液对单色光(单色光是波长间隔很小的 光,严格地说是由单一波长的光波组成的光)的吸收强 度和溶液浓度、液层厚度间的关系服从朗伯特-比尔 (Lambert-Beer)定律。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bc6b68151e79b89680226cd.png)
§3.1 引言 §3.2 吸收现象与吸收光谱曲线 §3.3 吸收光谱曲线的量子概念 §3.4 染料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3.5 外界条件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染料对光吸收现象的关系 2.了解光谱色的性质,吸收光谱曲线的量子 概念。 3.掌握染料分子结构与染料颜色之间的关系 (重点) 4.了解外界条件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注: 重氮组分 引入吸电 子基有利 于深色效 应.
② 在染料分子的共轭系统中引入取代基之间能形成 氢键,有利于深色效应。
三、染料分子的吸收各向异性和空间阻碍
染料分子对光的吸收是有方向性的,使染料显示不 同颜色。例如:
λmax= 603 nm
λmax= 420 nm λmax= 623 nm
结论 染料的结构与颜色的关系:
普通发色体的颜色,一般并不很深,对各类纤维也不一定有亲和力, 但当另外引入一些基团时,会使整个分子的颜色加深、加浓,并且对纤维 有 亲 和 力 , 维 特 把 这 些 基 团 称 为 助 色 团 。 主 要 的 助 色 团 有 : —OH 、 — OR、—NHR、—NR2、—Cl、—Br等。
此外,像—SO3Na、—COONa等较特殊的助色团,它们对颜色无显 著的影响,但可使染料具有水溶性,并使染料在水溶液里带负电荷,从而 对某些纤维产生亲和力。
橙
蓝
5955n8m0nm 黄
480nm
蓝 绿-蓝
580nm 黄-绿 绿 -绿 490nm
560nm
500nm
4. 颜色的拼配 三原色: 红 黄 蓝 红 黄
二次色: 橙
绿紫 橙
三次色:
橙
黄灰 蓝灰 红灰
绿
紫
颜色拼配举例
第四章第三节 染化料 《染整概论》 教学课件(共33张PPT)
![第四章第三节 染化料 《染整概论》 教学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95eb33c8bd63186bdebbc90.png)
复原染料分子结构大、芳环共平面性好,对纤维素的亲和力较大 (jiào dà)。色泽鲜艳,染色牢度好,尤其是耐晒、耐洗牢度好,但是其价格 高,红色品种少,缺乏鲜艳的大红色,染浓色时摩擦牢度较低,某些黄、橙色 染料对棉纤维光敏脆损作用,即在日光下染料会促进纤维氧化脆损。移染性较 差,易产生染色不匀的现象。
第四页,共33页。
常见染料及其特点
〔3〕温度效应染料 分子结构复杂,匀染性很差,染色速率低,染
料分子中含有的磺酸基较少,盐的促染效果不明 显,而温度对他们的上染影响很大,提高温度, 其上染速率加快。染色时需要很好地控制 (kòngzhì)升温速度,以获得均匀的染色效果。这 类染料的水洗牢度较好,一般宜染浓色,如直接 黄棕3G
第八页,共33页。
活性染料
常见染料及其特点
(h活uó性染料是一种在分子结构上带有活性基团的水 xìnɡ rǎn 溶性染料,能与纤维素纤维羟基,蛋白质纤维上的氨
基发生共价键结合,故也称反响性染料。
liào) 活性染料主要用于棉、粘胶、丝绸(sīchóu)、尼
龙等的染色,主要有浸染和轧染法。 优缺点:价格较低,色泽鲜艳度好,色谱齐全,匀
对腈纶的染色均匀性较好,耐晒牢度和湿处理牢度较高,但 只能染浅色和中色;
对锦纶上的匀染性较好,对纤维的品质差异有覆盖能力,染色 重现行(xiànxíng)好,不易染浓色,皂洗牢度差,只限于染浅色。
第二十四页,共33页。
常见染料及其特点
第二十三页,共33页。
载体染度〔100度以下〕,采用某些化学药剂〔载体〕能显著 地促进染料的上染,使分散染料对涤纶的染色可采用常压设备进 行。载体对涤纶和染料都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一般是一些简单的 芳香族化合物,如临苯基苯酚、连苯等。染色后可在碱液中沸洗, 去除载体。,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facf8cb0c22590102029db1.png)
吸光值
0.4 0.3 0.2 0.1 0 400
吸光值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0.4 0.3 0.2 0.1 0 400
波长,nm 白色物质吸光曲线
450 HN SO2NH2
500
550
600
650
COCH3
波长,nm 灰色染料吸光曲线
二、吸收定律
Lambert-Beer定律
在连续光谱中,某些光量子的能量被物质吸收后,就形 成该物质的吸收光谱。
一般认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80~780nm之间,如果 物质的激发能ΔE对应的吸收光的波长在与此相应的范围 内,就能表现出颜色。
在可见光波范围内的激化能最高相当于:
1.17 105 E 293 千焦耳/摩尔 400 1.17 105 E 154 千焦耳/摩尔 700
1 0.9
N N HO C C N C N CH3
OH N N
NHCOCH 3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400 500 波长,nm 红色物质在可见光区吸收曲线
0.7
吸光值
吸光值
NaO 3S
SO3Na
SO3H
600
700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400
N 0.1 N
0 400
N
500 550
N
700
NH2
HO3S
SO3H
波长,nm 棕色染料吸光曲线
波长,nm 黑色染料吸光曲线
0.7 0.6 0.5
0.7 0.6 0.5
COCH3 NH N O O Cr N N O SO2NH2 HN COCH3 700 N O 或 SO2NH2 O Cr/2 N N O -
染料化学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染料化学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3f3e3b748d7c1c709a1456d.png)
自旋选律
在一般的基态分子中,电子自旋方向相反(自旋反平 行)而成对的(自旋反平行的电子对可写作符号)。但 有时分子中有2个自旋方向相同的电子(自旋平行)。 前一种状态称为单态,后一种状态称为三态。因为在一定 强度的磁场作用下,单态的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三态 的原子光谱有三条谱线。这种态数称为自旋多重性。三态 的能级比相应的单态低一些。在没有外界磁场等因素的作 用下,伴有态数改变的跃迁是“禁戒”的。换言之,单态、 三态间的跃迁(S T,S代表单态,T代表三态)机率 一般是很低的。
例如氨基在蒽醌的1位上的深色效应比在2位上强。
HH
ON
O
NH2
O
λ max 465nm
(在CH2Cl2中)
O
λ max 416nm
(在CH2Cl2中)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
在染料合成中有时采用所谓隔离基的方法把两个发色 体系联接在一起,互不干扰而成为一个染料分子,以得到 绿色、棕色或其它颜色。常用的隔离基有:
T=I/I0, lgT-1称为吸光度,以A代表 (也称光密度,以 D代表)
A=lgI0/I. 浓度c以摩·升-1为单位,吸光度A和摩尔吸光 系数的关系为: A=cl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
三、吸收光谱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某一波段 内,有一个吸收带,它的最大吸收 波长称为该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 以max代表,相应的吸光度可计算出 摩尔吸光系数max。
染料化学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第一节 三节 吸收光谱曲线的量子概念 ➢第四节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的关系 ➢第五节 外界条件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染料化学课程
![染料化学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29edd2e3172ded630b1cb636.png)
结合方式不同
染料是直接与纤维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作用力结合。 颜料则需要借助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附着在纤维上。
应用范围不同
染料多用于各类纤维的染色,少量用于食品、造纸和皮革 颜料则主要应用于油墨,其次为油漆和涂料工业等。
第三节 染料的分类及命名
染料的分类
偶氮染料 按 照 化 学 结 构 分 类
蒽醌染料 芳甲烷染料
活性艳红X-B
冠称 色称 词尾,冷染型,带蓝光
根据染料产品的应用和性质的分类,染料的冠称有酸性、 中性、直接、还原、活性、分散、硫化、阳离子等。 染料的色称采用30个色泽名称:嫩黄、黄、深黄、橙、 大红、红、桃红、玫瑰、品红、红紫、枣红、紫、翠蓝、 湖蓝、艳蓝、深蓝、绿、深绿、黄棕、红棕、棕、深棕、 橄槛、橄榄绿、草绿、灰、黑等。 色泽的形容词采用“嫩”、“艳”、“深”三个字。 染料命名中的词尾表示色光及性能的字母如下:B─蓝 光、C─耐氯、D─稍暗、F─亮、G─黄光或绿光。I─还原 染料坚牢度、K─冷染、L─耐光牢度较好、M─混合、N─ 新型、P─适用于印花、R─红光、T─深、X─高浓度。
H
H 2N
CH = CH SO3H HO3S
NH 2
第四节 重氮化和偶合反应
染料分子中含有偶氮基的统称为偶氮染料。 偶氮染料占据染料种类的50%以上。是最重要的一类染料类型。 因此合成偶氮染料的重氮化和偶合反应也成为最重要的反应类型。
NH2 重氮组分
重氮化
HO
பைடு நூலகம்
HO
N=N
重氮盐
+
偶合组分
偶合反应
N=N
H2O N=O
+
(亚硝酸正离子)
H2O N=O + Cl+
染料参考资料化学 第03章 颜色结构
![染料参考资料化学 第03章 颜色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fde2bd56168884868662d62e.png)
第3章染料颜色和结构(Color and Constitution of Dyes)本章分4个小节进行介绍:§3.1 吸光现象和吸收光谱曲线§3.2 吸收光谱的量子概念§3.3 染料发色的两种理论§3.4 染料颜色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以下内容:1、侧重掌握染料发色的价键理论,即共振理论。
它可以定性地解释发色团与助色团在染料结构中与颜色的关系,即描述它们是如何产生深色效应、浓色效应、浅色效应、淡色效应的,以及这些效应和最大吸收浓长λmax和最大摩尔吸光系数εmax 之间的关系。
2、了解染料发色的分子轨道理论。
它试图定量描述染料发色机制,由于染料发色本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尚难以通过理论计算求出染料的λmax,但是它对进一步解释结构与颜色的关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3、掌握染料颜色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一般来说,当激化态染料分子为极性共振结构时,极性溶剂将产生深色效应;当基态染料分子显极性结构时,非极性溶剂将产生深色效应。
上述结论,反之亦然。
4、尝试由染料结构与颜色的关系解释一些官能团,如吸电子基团、供电子基团、隔离基团在染料结构设计中的运用,判断染料结构与其颜色的关系,比较不同结构的染料其颜色的深浅和浓淡取向等。
5、物质的吸收特性和吸光曲线,由染料的吸光曲线分析染料。
§3.1 吸光现象和吸收光谱曲线一、概念述语光——可产生色感的电磁波。
习惯上称产生色感的电磁波谓之可见“光”,如红光、紫光等,不可见的电磁波谓之辐射“线”,如红外线IR 、紫外线UV 等。
色——视觉对可见光的感受。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便显现了物质的颜色。
发色团——结构中能吸收可见光波的吸电子基团。
它以提升染料的λmax 为主导。
助色团——接在π共轭体系上的供电子基团。
它以提升染料的εmax 为主导。
全色——连续光谱依自然比例混合后的颜色。
可见光波全波段(380-780nm )的光按自然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白色(指人类视野),反过来,白色光通过色散可以得到一段连续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
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db897f3f31126edb6f1a108b.png)
第一章染料概述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
染料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
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不同点: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
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
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染料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
纺织纤维分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
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
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
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叫做染色牢度。
染料在纺织物上所受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不同,就有各种相应的染色牢度,例如日晒、皂洗、气候、氯漂、摩擦、汗渍、耐光、熨烫牢度以及毛织物上的耐缩绒和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等。
第二章 中间体及重要的单元反应由苯、甲苯、二甲苯、萘和蒽醌等基本原料开始,要先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把它们制成各种芳烃衍生物,然后再进一步制成染料。
习惯上,将这些还不具有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间体”或“中料”。
第3章染料的结构与颜色讲述
![第3章染料的结构与颜色讲述](https://img.taocdn.com/s3/m/9774d58987c24028905fc3a0.png)
A:吸光度,透光度T=I0 /I;I0:入射光强度;I:透射光强度; c:溶液浓度;l:光程;ε:摩尔吸光度。
➢ε与有色物质的结构、光的λ有关。
2020年10月4日
第三章 染料的结构与颜色
2、吸收光谱 ➢以ε和可见光的波长λ作图,得到的光谱图,称为吸收光
谱。横坐标:λ(nm);纵坐标:ε。
➢从ε-λ图中可以得到 ε 一定结构物质与吸 收光谱的关系。可 以代表某一化学物 质的结构特性。
2020年10月4日
第三章 染料的结构与颜色
发色团与助色团
HO
NaO3S
NN
O
O
酸性橙Ⅱ (C.I.酸性橙7,15510)
偶氮结构母体为发色体; -SO3Na、-OH为助色团。
还原深蓝BO (C.I.还原蓝20,59800)
只有发色体,不含助色团
2020年10月4日
第三章 染料的结构与颜色
➢ 发色团助色团理论缺点:
性吸收的结果。
2020年10月4日
第三章 染料的结构与颜色
3、补色 ➢两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起来成为白光,这两种光的颜色
称为补色。 ➢一种色的补色可以是单色光,也可以是除去这个颜色光
后白光剩余的颜色。 ➢在颜色盘(环)上能很清楚地看到光谱色的补色就是它
的对角所表示的颜色。即物体的颜色实际上就是物体吸 收光的补色。
在380~780nm。 ➢人们感觉到的光的颜色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照射到人眼
中,刺激人的眼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现象。
➢红色光的波长最长:640~770nm;紫色光的波长最短: 400~440nm。
结构化学-染料分子颜色与结构的研究
![结构化学-染料分子颜色与结构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7008405de80d4d8d15a4f52.png)
染料分子结构与颜色的关系[摘要] 通过建立有机染料分子模型,用Gaussian03量子化学软件包计算其最大吸收波长,讨论有机染料分子结构与其颜色的关系。
采用半经验PM3方法对模型化合物的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
根据优化结果,对以上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分析。
[关键词] Gaussian 03;染料分子;共轭结构0 引言染料是有颜色的物质,染料的颜色源于其分子对可见光选择性地吸收,而主要的颜色是它的最大吸收光的互补色。
按照量子化学观点,分子在紫外区和可见区的吸收属于电子光谱,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分子中所有分子轨道的能量。
可以近似地认为,分子的激发能等于最低空轨道(LUMO)与最高占据轨道(HUMO)的能级差ΔE。
根据普朗克公式ΔE=hν,可以计算出分子的吸收频率和最大吸收波长,再根据互补色理论,得到染料的颜色。
1 计算方法用Gaussian 03量子化学软件包,采用杂化密度泛函理论基础中的B3LYP方法,在STO-3G 基组水平上,对具有共轭结构化合物的的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算出LUMO 与HUMO的能级差,继而算出最大吸收波长,得出染料化合物结构与颜色的关系并作相关的讨论。
2 结果与讨论2.1 共轭结构的影响根据计算机优化结果可以发现,染料分子的共轭结构的差异对颜色有着不同的影响。
图 1.染料分子结构式表1 染料分子颜色与共轭键数目的关系n 1 2 3 4 5 6 ΔE /eV 4.833 4.224 3.785 3.452 3.205 3.009λmax /nm257 294 328 360 388 413颜色无色无色无色无色浅黄色黄色如表1所示,染料分子的颜色随共轭键数目的增加而加深。
π→π*跃迁的能级随着π→π共轭体系中的共轭数目增加而逐渐减少,所需激发能减少,导致分子的最大吸收波长增长,颜色变深。
表 2 苯及稠环能量及性质HOMO -0.35835 -0.32470 -0.30313 -0.28925 -0.27975LUMO -0.01456 -0.01498 -0.03564 -0.04971 -0.05977△E 0.34379 0.30972 0.26749 0.23954 0.21998 λmax(n m)255285384480580颜色无色无色无色黄色蓝色由于苯环的π电子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chap3 有机染料的结构与颜色的
![chap3 有机染料的结构与颜色的](https://img.taocdn.com/s3/m/d2f4e30903d8ce2f0066238d.png)
第三章 有机染料的结构与颜色的关系
3-1 光与色的基本概念 一、光和颜色
1. 光 (1)光——可见的电磁波 电磁波范围极广,可见光只是其中相对一部分380-780nm。 X射线 紫外线
10-9 兰色 10-7-10-5 青色 绿色
电磁波 γ 射 线
波长cm 紫外 10-11 紫色
可见光 红外线
日光
2. 色
(1)色——是光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一种视觉反应。 (2)物质的颜色(彩色)——吸收光的补色
白光 反射(黄)
吸收(兰)
黄染料的吸收图 (黄、兰(互补色) )
光线全部被吸收——黑——不透明 光线全部被反射——白色——不透明 光线全部被透过——无色——透明 光线各波段均匀地部分吸收——灰色 光线选择吸收——彩色
2 电子跃迁的基本类型 可能产生6种跃迁 σ π * ;σ σ *; π n σ* n π* 。 其中跃迁可能性较少。σ π
σ *;
*
π
π *; σ *。
;
π
3 各种电子跃迁类型的基本特点
跃迁类型 △E(kg/mol) λ max(nm) 跃迁强度 跃迁出现范围 属这类跃迁有 机分子 σ 800 150 小 远紫外 烷烃 σ
染料化学 第04章 小结与小考 I
![染料化学 第04章 小结与小考 I](https://img.taocdn.com/s3/m/3eb2ffd608a1284ac8504373.png)
Iλ = I0 ℮ -k’ c l lg T –1 = k c l ε=A∕cl ṽ = 1∕λ
T = 10 -k’c l -lg T = k c l A=kcl A =εc l E = hν λ = c∕v ΔE=ΔEe+ΔEv+ΔEr
Tcwang©: 7
★ 课程回顾
第3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小结
Tcwang©: 4
★ 课程回顾
第2章 中间体 II 小结
苯系中间体——20个,以氯苯起始,合成苯系一、二、三取代中间体; 萘系中间体——27个,分别从硝化、磺化起始的合成图,重要的萘磺酸; 蒽醌系中料——蒽醌制备二法,定位磺化,还原和分散染料的主要中间体; 杂环系中间体——由苯氨和苯酚合成含N、O的杂环中间体,了解几例。
Tcwang©: 23
★★★ 习题 四、单项选择:
《染料化学》综合习题 I
5、不同色泽的染料拼混的越多,织物颜色越( B )。 A 鲜艳 B 萎暗 C 浓艳 D 不受影响,仅仅是深度增加而已 6、染料的颜色主要是由( A )的能级跃迁造成的。 A 价电子 B 内层电子 C 分子转动能级 D 原子核 7、随染料共轭体系的延长,其( D )。 A 颜色增深 B 色泽更加浓艳 C 无变化 D A与B都正确 8、纤维的极性越强,对染料颜色的影响表现为( A )。 A 越深 B 越浅 C 没有区别 D 无规律变化
色效应;
4、介质的影响——溶剂效应、酸碱效应、电解质效应会影响颜色。
Tcwang©: 8
★★ 思考题
第1章 染料概述 思考题
1、染料在外观、用途、结构和性能上与其它化学品有何区别? 2、有机物的共扼结构与其光色效应有何关系? 3、为什么染料通常不按IUPAC法命名而按“三段式”命名? 4、考核染料的8大牢度指标从何而来? 5、染物的褪色、变色、沾色各指什么?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讲解
![第三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9f01048caaedd3383c4d3a4.png)
λ max
416nm
(在CH2Cl2中)
(在CH2Cl2中)
在染料合成中有时采用所谓隔离基的方法把两个发色体系联接 在一起,互不干扰而成为一个染料分子,以得到绿色、棕色或
其它颜色。常用的隔离基有:
C N
N C
C N
O C NH
均三嗪基
酰胺基
间次苯基
分子的吸收各向异性和空间阻碍 分子对光的吸收是有方向性的。这可以米契勒(Michler)蓝 和孔雀绿的吸收情况为例加以说明。 孔雀绿的共轭体系有两个向不同方向展开的共轭轴。其中一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的能级比较高,激化所需的能量虽
较小,在一定条件下会对可见光发生吸收,但吸收的 强度都很低,对染料的颜色作用不大,而对染料的光 化学作用却有很大的意义。
二、吸收强度和选津 在光谱学中,人们用跃迁矩来估算吸收强度。据
估算,许多具有共轭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的电子跃迁,
吸收强的max可达105 数量级。人们把 max 很小的跃 迁称为“禁戒”的,而把max 大的跃迁称为“允许” 的。max 小于102的就算是“禁戒”的了。 要发生具有一定跃迁矩的所谓“允许”的跃迁, 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选律;主要的如下所 述。
染料激化态和基态之间的能级间隔E必须与此相适
应。这个能级间隔的大小虽然包含着振动能量和转动
能量的变化,但主要是由价电子激化所需的能量决定
的。就有机化合物而言,对可见光吸收的能级间隔是 由它们分子中电子运动状态所决定的。 键电子所 处的能级比较低, 激化的能级间隔较大,所需能量 属于远紫外线的能量范围。>C=O、-N=N-等氧、氮
电子跃迁过程中,分子被激化成各种振动状态的机车
问题可以用法兰克-康登原理加以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料化学》2009 原始教程第4讲第3章染料的颜色和结构第3章染料颜色和结构(Color and Constitution of Dyes)本章分4个小节进行介绍:§3.1 吸光现象和吸收光谱曲线§3.2 吸收光谱的量子概念§3.3 染料发色的两种理论§3.4 染料颜色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以下内容:1、侧重掌握染料发色的价键理论,即共振理论。
它可以定性地解释发色团与助色团在染料结构中与颜色的关系,即描述它们是如何产生深色效应、浓色效应、浅色效应、淡色效应的,以及这些效应和最大吸收浓长λmax和最大摩尔吸光系数εmax 之间的关系。
2、了解染料发色的分子轨道理论。
它试图定量描述染料发色机制,由于染料发色本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尚难以通过理论计算求出染料的λmax,但是它对进一步解释结构与颜色的关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3、掌握染料颜色与介质性质的关系。
一般来说,当激化态染料分子为极性共振结构时,极性溶剂将产生深色效应;当基态染料分子显极性结构时,非极性溶剂将产生深色效应。
上述结论,反之亦然。
4、尝试由染料结构与颜色的关系解释一些官能团,如吸电子基团、供电子基团、隔离基团在染料结构设计中的运用,判断染料结构与其颜色的关系,比较不同结构的染料其颜色的深浅和浓淡取向等。
5、物质的吸收特性和吸光曲线,由染料的吸光曲线分析染料。
《染料化学》2009 原始教程 第4讲 第3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3.1 吸光现象和吸收光谱曲线一、概念述语光——可产生色感的电磁波。
习惯上称产生色感的电磁波谓之可见“光”,如红光、紫光等,不可见的电磁波谓之辐射“线”,如红外线IR 、紫外线UV 等。
色——视觉对可见光的感受。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便显现了物质的颜色。
发色团——结构中能吸收可见光波的吸电子基团。
它以提升染料的λmax 为主导。
助色团——接在π共轭体系上的供电子基团。
它以提升染料的εmax 为主导。
全色——连续光谱依自然比例混合后的颜色。
可见光波全波段(380-780nm )的光按自然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白色(指人类视野),反过来,白色光通过色散可以得到一段连续光谱(红、橙、黄、绿、青、蓝、紫)。
补色——可见光波被选择吸收后所剩余的光波。
也可以理解为剩色和残色,吸收的光波和剩余的光波互为补色。
补色图——P51,T3-1,一种人为的将补色关系列成对角线关系的色谱图。
——通常,人们利用染料的稀溶液,如50mg ∕L ,对于分子量为500的染料,其摩尔浓度为1×10-4mol ∕L ,来研究染料的吸光特性。
二、吸收定律吸收定律(Lambert-Beer 定律)在稀溶液中,若不计溶质分子之间的和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透射光强I λ与入射光强I 0之间成自然对数关系,这是Lambert 和Beer 通过大量实验和理论归纳与计算而得出的研究结果。
即:I λ=I 0 ℮ -k’c l (1)式中:I λ——透射光强;I 0——入射光强;k’——线性常数;c ——溶液浓度mg ∕L ;l ——光程长cm 。
将(1)式化成常用对数形式,则:I λ∕I 0=10 -k’ c l∕ 2.303《染料化学》2009 原始教程第4讲第3章染料的颜色和结构为了简便起见,人们定义:透光率T=Iλ∕I0,吸光系数k=k’/2.303,则:T=10 -k c l——→-lg T=k c l——→ lg T -1=k c l (2)再定义:吸光度A=lgT -1,则:A=k c l (3)(3)式中浓度c是以mg∕L计量的,若以摩尔浓度mol∕L来计量之,则:A=εc l——→ε=A∕c l (4)在(4)式中,ε称为摩尔吸光系数。
实际研究中,通过对透射光强的测定,由(3)和(4)两个式子可以分别作出染料的吸光度曲线(A-λ曲线)和摩尔吸光曲线(ε-v曲线),它们被称为染料的吸收光谱曲线。
三、吸收光谱曲线染料之所以显现出颜色,是因为它对可见光波是选择吸收的缘故。
其所显现出的颜色,是通过染料吸收后的补色。
在可见光的不同波段,染料会有不同的吸收强度。
由上述(3)(4)两式,在可见光区,于380-780nm范围内分别测定其吸光度A,同时可算出其对应的摩尔吸光度ε,以波长λ或波数v为横坐标,吸光度A或摩尔吸光系数ε为纵坐标分别作图,即得到该染料的吸收光谱曲线。
可以对该染料的吸收光谱特性进行分析。
下面以大家熟悉的活性红X-3B为例,作出其吸收光谱曲线:由染料的吸收光谱曲线,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分析数据:1、最大吸收波长λmax——曲线的峰值,它决定了染料颜色的深浅(色相);2、最大摩尔吸光度εmax——对应于A max,它决定了染料颜色的浓淡(饱和度);3、吸收带宽Δv——对应于Δλ,它决定了染料颜色的鲜艳度(纯度);4、吸收能级ΔE——等于染料吸收带宽的曲线积分,反映分子激化程度(牢度)。
《染料化学》2009 原始教程第4讲第3章染料的颜色和结构§3.2 吸收光谱的量子概念为了弄清染料吸收光谱的本质,解释染料的发色现象,需要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加以阐述。
这里,以染料分子的一个有效吸收为例,总结以下5点。
Ⅰ染料分子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就是吸收了不同大小的能量光波的能量:E=hν(单位:Einstein、erg或eV)h——普朗克常数,其值为6.626×10-27erg·s;v——光波频率,单位“赫兹”,它与波长λ的关系式为λ=c∕v;c——光速,2.9979×1010cm∕s。
Ⅱ染料由分子基态到分子激化态要吸收固定的能量,称为分子能级间隔ΔE ΔE=ΔE e+ΔE v+ΔE r即:能级间隔 = 电子运动态能变 + 原子核振动态能变 + 分子转动态能变↓↓↓可见光的能级红外线的能级微波的能级Ⅲ吸收的必要条件——量子能级相等(量子化的)即是说,只有当Ⅰ项和Ⅱ项恰好相等时才能产生吸收。
即:当Ⅰ≡Ⅱ时——→产生吸收(或激化);当Ⅰ>Ⅱ时——→产生透射(或反射);当Ⅰ<Ⅱ时——→产生反射(或透射)。
Ⅳ吸收的充分条件——由吸收选律决定的激化概率吸收选律符合相关量子定律,诸如“E min原理”、“Pauli规则”等,由此可以确定吸收(或激化)发生的概率:(1)反对称选律:分子轨道反对称时的最低能级间隔产生吸收的高概率。
[1]P55 (2)反平行选律:电子对自旋反平行且避开自旋多重性时产生吸收的高概率。
[1]P56 这里,(1)项对颜色具有实际意义,(2)项对颜色无实际意义,对光化学反应有意义。
Ⅴ当符合上述Ⅲ、Ⅳ项时,染料的有效吸收才能发生Ⅵ吸收强度由Frank-Condon原理确定。
在最大吸收概率时,产生最大吸收强度,这一点对染料颜色的浓与淡具有实际意义。
[1]P56-58《染料化学》2009 原始教程 第4讲 第3章 染料的颜色和结构 §3.3 染料发色的两种理论经过漫长的研究过程,人们总结出染料发色的两个重要理论:1、价键理论——用以定性地描述染料的发色机制,2、分子轨道理论——试图定量描述染料的发色机制。
一、价键理论的本质价键理论着眼于处理两个相邻原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形成化学键的电子运动状态和能量关系。
它是“共振论”的一种描述形式。
以苯核而言,基态苯核分子共振所需的能量为ΔE ,如果是因为吸收光而产生共振的话,共振时所吸收光子的能量即为:ΔE=hv ,苯的最大吸收波长为λmax =250nm ,则必然对应了一个颜色为hc ∕λ200的补色。
虽然苯并没有颜色,但上述理论依然描述了它的分子激化过程,以及它可能发色的光谱学特征。
二、价键理论的论点价键理论认为:对于共轭链来说,基态和激化态的共振程度随着双键的增加而增加,其共振能随着双键的增加而下降,激化态比基态下降得更快,因而激化能级间隔ΔE 随着双键的增加而缩小,既是说最大吸收波长λmax 随之增加,这样而产生深色效应。
例如:卤代苯,引入吸电子基—X ,使最大吸收波长增加λ’max ↗。
+hv-hv X +hv-hv X在以上两图中,由价键理论判断:ΔE’<ΔE ,则λmax >λ’max ,产生深色效应。
再如:增加稠环数,引入吸电子基,菁结构链段增长等……,由此可以解释一系列结构的发色机制。
——更多请见[2]P110-111。
《染料化学》2009 原始教程第4讲第3章染料的颜色和结构三、分子轨道理论的本质分子轨道理论着眼于处理电子在整个分子中的运动状态和能量关系,根据量子力学原理,由薛定谔(Schrödionger)方程式算出可能出现的分子轨道,再由各分子轨道能级间隔来确定吸收的量子能级,从而与吸收波长λ形成定量关系。
——将染料的颜色计算出来。
但是,因为染料结构十分复杂,计算的结果往往离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然而,作为一种理论解释,它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
例如:1,3-丁二烯,计算出其波函数为χ1、χ2、χ3、χ4,对应的分子轨道为φ1、φ2、φ3、φ4,对应的能级为ΔE1、ΔE2、ΔE3、ΔE4,能产生的π→π*跃迁的分子轨道为φ2→φ3,则其激化的能级间隔为ΔE=E3-E2,由ΔE,对应了一个最大吸收波长λmax,则对应了一个颜色为hc∕λmax的补色。
显然,1,3-丁二烯并没有颜色,它的吸收在紫外(UV)波段。
不妨拓展一下:对于苯核有6个π共轭电子,便有6个波函数……对于萘核有10个π共轭电子,便有10个波函数……对于蒽核有14个π共轭电子,便有14个波函数……计算起来十分复杂。
对于丁省有18个π共轭电子,便有18个波函数………………四、典型激化的颜色效应由分子轨道理论,可以总结出染料分子的3种典型的激化,它们与颜色的关系如下:Ⅰπ→π*激化:如芳核等交替链分子的激化等。
一般产生深色和浓色效应。
Ⅱn→π*激化:指弧对电子从非键原子轨道跃迁到π*轨道。
如吡啶等的激化,一般产生浅色和淡色效应。
但有个例外,在-N=CH-CH=共轭体系中,-N=中氮原子上的n→π*激化产生显著的深色效应。
Ⅲn→σ*激化:指n轨道进入σ*轨道的跃迁。
因其能级间隔极大,常在远紫外波段,发生的几率极小,对染料的颜色没有实际意义。
《染料化学》2009 原始教程第4讲第3章染料的颜色和结构§3.4 染料颜色与结构的关系由上述理论可以描述染料结构与颜色的关系,下面总结几条必须掌握的规律。
一、对于共轭双键系统1、交替链越长,颜色越深越浓;[1]P58-60和[2]P107,T3-42、稠环数越多,颜色越深越浓;[1]P593、芳烃的直向稠合比角向稠合易于产生深浓色效应。
[1]P59二、取代基与颜色的关系1、吸电子基产生深色和浓色效应;如-NO2、-X、-CN、>C=O、—SO3H等[1]P612、供电子基产生浓色和深色效应;如-NH2、-NHR、-NR2、-OH、-OR等[1]P613、供吸电子基的共同作用,使深浓色效应增强;[1]P61,T3-14、隔离基可构成混色效应,如均三嗪基、酰胺基、间次苯基、亚甲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