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说教引导的只会是道德伪善
浅谈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
浅谈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摘要: 在社会诚信失落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的诚信素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有效、高效地抓好诚信教育,大力培养中职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精神,提高他们的诚信素质呢?作者从教师道德建设、课堂知识传授、规范学生行为、开展特色活动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方法与体会。
关键词:诚信教育教师道德建设道德规范“诚信”一词,现在人们说得越来越多,诚信问题,人们也议论得越来越多。
我认为,当前对诚信的日益关注是源于诚信的缺损,尽管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信用秩序明显改善,公民诚信观念不断加强,但是,在我们周围,失信现象依然存在,假冒伪劣、拖欠赖帐的行为屡禁不止,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了社会公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学生的诚信素质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集中表现为个别学生的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知行不一,甚至觉得老实人吃亏,讲信用无用,弄虚作假是脑子灵活。
典型的现象是欺骗老师,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小偷小摸,借而不还等等。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诚信自然不可缺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近年来,由于生源竞争相当激烈,很多中职学校招生不设“门槛”。
于是,有些学生入学后不久,不诚信的劣迹就马上暴露,一经调查,这些学生初中早就有这些行为,有的还相当严重。
因此,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能否有效、高效地抓好诚信教育,大力培养中职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精神,提高他们的诚信素质呢?我认为,主要应通过以下“四结合”开展诚信教育:一、与教师道德建设相结合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要为人师表,处处讲诚信。
可以设想,一个教师上课老是迟到,下课老是拖堂,怎么能指望他教导出具有高度诚信精神的优秀人才?一个在学术上弄虚作假又不思悔改的教师,在学生面前还有什么人格形象可言?这从反面提醒我们,学校的诚信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师德抓起。
谈《复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
谈《复活》中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矛盾作者:何永忠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何永忠(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306)[摘要]小说《复活》中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道德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压倒“兽性”的人。
批判沙皇专制制度,表达农民的愿望与要求。
他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改革俄国黑暗现实的道路,托尔斯泰反对当政的暴力行为、强权统治和邪恶的政治势力。
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政治体制、历史传统以及诸多复杂背景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托尔斯泰主义;复活;道德自我完善[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77-02《复活》充分反映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作家思想探索和创作实践的艺术总结。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作为生活在宗法制度下的广大农民的代言人,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批判,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做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也集中宣扬了作家的政治理想——托尔斯泰主义。
其中渗透着浓烈的宗教思想,寄托着托尔斯泰的社会理想。
然而,他美好的社会理想与无情的现实却产生猛烈的冲突和激烈的矛盾。
是用博爱拯救人的灵魂还是以暴力摧毁人的邪恶?直到作家晚年创作《复活》时完成了“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的带有浓郁博爱、宽恕思想的“托尔斯泰主义”。
《复活》通过玛丝洛娃的冤案和聂赫留朵夫的奔走营救,一方面不仅彻底揭露并严厉批判政府的司法制度,触及了整个官僚社会,而且集中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尖锐地提出土地问题,充分表达农民的愿望与要求。
另一方面,作品还猛烈地攻击沙皇专制政治的精神支柱——官办教会。
同时作品又大力宣扬了“道德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的说教,表现出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矛盾与消极的方面。
其中深刻的思想矛盾性质,是在对法律、对贵族、对宗教的批判中表现出来的,是通过人物、情节、场景的对照,尤其是通过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教师(诚信教育)PPT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结局,揪其 根本原因何在呢?
这些事件的发生,给人们以教育: 欲建立企业,先建立信誉;欲做大企业, 先做好信誉;欲做强企业,必牢守信誉。 做大做强、久盛不衰的企业,有哪个不 是恪守信誉的企业?
诚信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发 展有影响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必定失去 发展的空间,失去坚强有力的支持,失去人格和 尊严。诚信,公司才能聘用你;诚信,银行才能 借钱给你;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诚信, 才能融入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
古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 香”。诚信,让黑暗变得光明,让 世界变得美丽,诚信,让世界充满 生机,让生命充满活力,老师们, 让我们共同来营造一个诚信的世界, 感受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感受世界 的宁静与美丽。 老师们,朋友们, 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轮诚信 的明月!
现在社会上“造假”成风,信用危机问题日益突出。究 其原因是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拜金主 义急功近利导致了诚信的缺失。且“随风潜入夜”般地也 侵蚀到了纯净的教育领域。有的学校得知领导要来视察, 便全员出动大扫除;得知领导要召开学生座谈会,各年级 各班更是细致而周到地面授机宜,一遍遍地教育( 学生当 着领导的面说假话。即使是公开课、评优课,也是充分准 备,精心彩排,什么问题由谁回答、如何回答都安排妥当; 各地中考、高考舞弊现象屡禁不止。殊不知,这样的教育 教会学生的只能是虚假、伪善、阳奉阴违、远离诚信。同 时教师光辉的形象也在学生心目中慢慢褪色。
“冰箱”砸出了什 么? 如今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 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 拥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区 10个,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 个,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 区,甚至把工厂办到了美国;
“漏斗文化”探底
“漏斗文化”探底张吉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510610)摘要:全民的道德文明程度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底线,一个民族一旦道德文明的基本底线出现危机,那么,整个民族文化的底座便会丧失应有的支撑力。
反观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其最大软肋就是缺乏让人们信服的道德底线,奢谈“伟大而又崇高”的道德理想,其结果就是道德理想总是演变成空洞虚伪的说教游戏。
关键词:“漏斗文化”;道德文明底线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3-0079-06收稿日期:2012-03-16作者简介:张吉刚(1958-),男,湖北随州人,广东电网办公室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政工师。
道德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化的诚信。
中国文化长期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随着道德文明底线大面积“翻牌”,众多良知人为之揪心发指:当下的道德状况已到了历史的最低谷,不少领域甚至到了无德可言的境况。
身处当今的社会,似乎人与人之间已失去信任感,群体之中已缺少温暖感,安身立命的社会已失去安全感。
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一个国家,似乎已变得越来越脆弱,看似无足挂齿的小事,一冲动便玩起命来了;看似一个好端端的家庭,一翻脸便解体了;看似一个政权在握的国家,没几天的功夫就分崩离析了等。
问题恐怕都与执政的官德、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失范有关。
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在文化,文化的根基在道德。
庄子有“逐万物而不反(返)”之说,不返,即:不返归于道德。
若全民都到了追逐名利而忘返的地步,那么,道德缺位所引发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信仰、思维方式、精神能量、风俗习惯和道德文明程度的总概括。
其中,全民的道德文明程度则是一个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底线,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内在品德和外在的生态气候。
犹如员工的职业道德文明是一个企业或团队文化的底线一样,企业员工一旦不在乎职业道德操守,那么,这个企业文化理念再好也将因失去了赖以落地生根的土壤而变成一个“空壳”。
、有人说,爱国主义是 “ 空洞的口号 ” 或 “ 正确的废话 ”
1、有人说,爱国主义是“空洞的口号”或“正确的废话”,尤其对教师来说意义不大,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
您对这种观点是什么看法?有人说,爱国主义是“空洞的口号”或“正确的废话”,尤其对教师来说意义不大,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
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首先爱国主义是空洞的口号是极其错误的观点。
第二作为教师不只是是教好书,更重要的是育好人。
“马背上的老师”乡村教师徐德光、把训练篮球带进大山的四川省筠连县蒿坝中心校教师范钦刚、舍身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等等诸多真实而感人的例子,使我认识到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在内心深处重新去审视自己从前的不足及快速地加强与完善自我。
我懂得了只有做到爱国、爱岗、爱学生、为人师表、育人、学习,才仅仅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那么我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那就得在这些基础中做得更好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因此,我们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具备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对于我们的心灵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柱。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中共中央颁布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这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具备一般职业应该具备的道德外,还应有更高的要求。
首当其冲的是,教师应具备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三个“必须”:必须爱党爱国,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必须高举爱国主义大旗,站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前沿。
爱国爱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是师德之魂。
第二,教师所承担的重任是培养和造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的事业。
陶行知曾说教师的好坏“简直可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
因此,教师必须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去熏陶、教育、培养学生产生爱国主义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付诸报国之行。
空洞说教引导的只会是道德伪善
空洞说教引导的只会是道德伪善人教版一年级课文《平平搭积木》最近引发争议。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平平”的小孩用积木搭了四间房,“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
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
一间给爸爸妈妈住……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
”据《新京报》的报道,北京安华里一小一年级一语文老师称,“教到这一课时,总感觉怪怪的,不清楚编者为什么这样分配房间,但没有多想。
”多位家长也担忧,“爷爷奶奶分床睡是证明两老人关系有问题?奶奶和孙子住一起会不会引发隔代教育问题?”“就内容而言,这篇文章肯定存在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课文里房间分配不符合一般生活准则,可能对孩子带来误导。
这篇课文,诗歌、童谣都不像,只能说是分行排列的句子,属典型“教材体”。
老师和家长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课文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课文假装写“平平搭积木”其实“意在沛公”。
撰写者“装嫩”,以问答式见缝插针地大加说教,把小孩子搭积木这样一个简单玩乐,“有目的有预谋”地抬升到了献祭的高度——孩子搭个积木都不能好好玩,还要被暗藏的撰写者逼着献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没有房子的人住”。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应以说文解字为主,读童话讲故事诵诗词为辅。
相关课文要有趣味性,有幻想性。
道德伦理从来都不是抽象存在的,而跟日常生活、具体情感密切相关。
虚伪说教,纸面道德,大多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这种“假大空”道德泡沫,在社会上空到处飘飞,道貌岸然的腐败官员前一年还被媒体歌颂得事必躬亲死而后已,后一年就侵吞公款包养二奶无恶不作。
陪小孩玩过的父母都知道,五六岁孩子搭积木,一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二是开发他们的智商,三是促进他们的想像力。
这仍是幼教专家和父母们的第三方良意,已属外因了。
小孩子搭积木没这么多想法。
他们就是想玩,好玩,好好玩。
搭积木好玩,还能启发孩子心智。
在孩子反复尝试积木块后,亲手成功地完成了房屋、飞机、轮船等各种式样的搭建,这本来就是一种纯粹的喜悦,在喜悦中促进心智发育。
诚信心得体会一千字
诚信心得体会一千字诚信心得体会一千字篇1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
——高尔基诚信,是做人的美德,做人的根本。
曾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这样教我,小孩子要诚实,不可以骗人,要做一名讲信用的好孩子。
在春节时,我收到了许多红包,但令我不开心的是竟然收到了一张百元假钞,我心想,这张该死的假钞,想个办法花掉它。
突然我灵机一动,有办法了,有办法了,于是我带着小妹妹和小弟弟三步并作两步奔向《诚信商店》,到了商店后,我向四周望了望,发现只有老奶奶一个人在看店,我说:“老奶奶,我想买一些花炮。
”老奶奶搬出了很多花炮,我们挑了“降落伞”“大地开花”“孔雀开屏”……我问:“老奶奶总共多少钱?”老奶奶说:“四十八元,”我把那张百元假钞递给老奶奶,老奶奶找了我五十二元。
我接过找回的钱,谢了老奶奶之后,心想:今天运气真不错,把假钞用掉了,别提我心里有多高兴了。
突然,老师上课时说过的一番话,回响在我耳边——做人、做事,都要讲究诚信,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别人才会尊重你,相信你。
想起老师说的这些话,开心的影子一下子不见了踪影,又犹豫了片刻后,自言自语道:应该没事吧,即使发觉了,假如来问我的话我也不承认。
我抱着侥幸的心理,又和伙伴们若无其事地玩了起来,玩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他们各自带来了很多漂亮又好玩的花炮。
这里仿佛成了花炮的海洋,带我进入了花炮的世界,真开心啊!直到夜幕降临时,我才意犹未尽地回到了家里,跟妈妈讲了今天用掉假钞的“开心”事,妈妈听完后说:“那怎么行呢?老奶奶做点小生意不容易,她要是发现收了假钞,会很着急的。
听了妈妈的话,我的脸马上红了,心想:您真是个好妈妈,及时教育了我,我一定记住您的话,永远做个诚实的孩子。
我向屋里跑去,拿起我的存钱罐,牵着妈妈的手,直奔《诚信商店》。
到了后,我向老奶奶讲了买花炮用掉假钞一事,说:“老奶奶,我做错了,您能原谅我吗?”我把买花炮的钱和老奶奶找我的钱一分不少地给了老奶奶。
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说:“你能知错就改,真是个诚实的好孩子。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2012年第10期总第220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经贸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初探鲍计国1马琳2(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2.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的生态道德建设进展缓慢,原因在于高校重视不够、生态教育课程脱离实际、学生生态环保意识较弱,因此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当中,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49-02作者简介:鲍计国(1978-),男,汉族,安徽淮南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琳(1982-),女,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所,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与理论。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现状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基地,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这一方面来说,高校加强生态德育教育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生态德育教育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两课”教育阶段,仍维持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水平,除了某些专业已开设有关环境保护之类的课程,讲授一些相关专业和技术、法规等层面知识之外,尚未成为一门必备学科进入课堂教学,高效生态道德教育及其薄弱,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二、高校生态德育缺失的原因(一)外在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已成为一部分人的主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诚信心得300字(精选10篇)
诚信心得300字(精选10篇)诚信心得300字篇1诚信是什么诚信就是诚实,信用.始终用善感的心灵去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需要诚信,我们呼唤诚信,诚信是美丽的,因为它给世界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诚信是微小的,它只需要占据心灵中一个很小的角落,就温暖了人们整个人生;诚信是脆弱的,只要一场暴雨,就足可使它香消玉殒.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让我们为之担忧的事情,因为他们失去了诚信,甚至为我们人类带来灾难.纳米技术,克隆基因,导弹防御……这些人类引以为豪的高科技结晶为我们带来福祉的同时,又危害着我们人类,因为某些人心中的信念变了质,变造福于人类于狭义的民族甚至个人.每个人都会面对利益的诱惑,在这个时候,有些人迫不及待地牟取蝇头小利,而有些人却把眼光放得非常长远,追求未来更大的发展.名人掌上电脑等近10个品牌在重庆的总代理刘惠民在北京一家公司就职,踏实勤奋的他深受公司董事长的信任,年纪轻轻就被委以副总的重任,手上掌管着几千万元的资金和上千万元的货物.当时,公司刚成立不久,规模不大,管理上漏洞很多,"只要稍微动动手脚,几百万就有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惠民兢兢业业地工作,除了期望自己的工资和奖金会更高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杂念,把公司上上下下管理得毫无纰漏.如今的刘惠民已经是这个市场的大赢家.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讲规则的时代,诚信无疑是这个社会游戏的基本规则.新的商场流行一句话:"信用破产,你就什么都破产了."古人云:诚信于君为忠,诚信于父为孝,诚信于友为义,诚信于民为仁,诚信于交为智.诚信渗透到各个方面,面对历史和社会,人们对诚信的选择有多大的保留啊.道德教育远离历史社会,让人们的选择是多么苍白无力啊.对于诚信,社会上有太多的争议,我认为不是不要诚信,而且诚信是中国社会的稀缺资源,犹如万古沙漠,早该绿化了.问题是在一个有着几千年下信上不信,卑信尊不信,贱信贵不信历史传统的社会里,道学家式的空洞的诚信说教即使是没有愚民之嫌,也必然流于形式.真诚的诚信教育,就不应该把起点放在要不要诚信,而应该放在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点诚信.因此对于诚信的建立不仅是每一个家庭,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全人类的责任.诚信是最宝贵的美德,是我们取信于人的根本,没有比信任危机更可怕的了.信任危机是社会的毒素,是我们蔑视诚信所付出的代价,它无声无息却充满负面的能量,足以销蚀人的勇气和良善,更会使一个国家,民族丧失最后的团结精神。
诚实守信的基本内容
诚实守信的基本内容篇一:诚信教育学习资料诚信教育学习资料诚实守信原则,亦可简称为诚信原则。
道德是社会的道德,自然人的生活不需要道德,只有社会人的生活才需要道德来调节。
因此,“调节社会人际关系”是道德的基本功能。
至少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部落、家族、社区等等),人与人的相互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结成、延续和发展的前提,而社会合作的道德前提显然是诚信——人与人之间倘若普遍地缺乏真诚、互不信任,甚至尔虞我诈,还何谈合作呢?因此,没有诚信,还合作不起来,也就没有机会,也就没有社会的人、没有社会的道德了,当然也就没有道德的其余规范了。
换句话说,诚信和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也是社会对一个社会成员的起码要求。
在中国历史上,从孔子提出的“足食、足兵、足信”的治国方略和“民无信不立”的德治思想,到孟子揭示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最高原则;从儒家经典《大学》所宣扬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论,到“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所创立的“三纲五常”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确凿地证明了诚信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源头和精髓。
古人有云:“君子诚之为贵”,君子“言必信,行必果”。
可见,在华夏先人看来,要做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就必须具备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守诺言、讲究信用之类宝贵的诚信品格;反之,任何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言而无信乃至背信弃义等两面派行径,实属小人之恶德。
今天,我们立足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继承这一传统美德,把诚信原则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实乃势所必至。
诚实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
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
守信以诚实为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李尔重《孔子评析》
李尔重:孔子评析原文发表在《旗帜网》李尔重同志这篇文章对孔子的生平,事业,学术成就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
对历代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使用一切手段包装起来的的“孔圣人”做了一个历史的还原。
同时运用马列主义对孔子学说进行了科学的批判,更有利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到这种学说的危害性,以及为什么又会在当前社会上成为热门。
编者按:目前社会上尊孔成了热门,各地都成立孔子学院,曲阜那里也隆重祭孔。
李尔重老的《孔子评析》长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写的。
如李老所说:“时代的浪涛声催我写了这篇文字。
”我们现今所接触到的孔夫子,是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改造了的工具型孔夫子。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
”(《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为什么孔夫子会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因为孔孟之道在宣扬仁义道德的同时,极力维护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统治秩序,这就形成了孔孟之道的伪善性。
这种伪善性,是历代封建统治者最受用的。
孔孟之道在维护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前提下,提倡“克己复礼”、提倡“和为贵”,这不是明显地拉偏手吗?这与孔夫子自己所阐发的“仁”,不是南辕北辙吗?孔孟之道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用“仁义道德”来维护其剥削制度、欺骗人民群众的精神鸦片而已。
孔孟之道却是真心要调节、优化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
但是历代统治者推崇孔孟之道,他们自己做到“忠信”、“仁爱”了吗?历史上哪一个朝代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哪一个朝代不是因为朝廷极端腐败、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而自取灭亡?不光是古代的封建统治者,近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也同样挥舞孔孟之道的旗子。
正如李尔重同志所说:“孔子学说不但保护了封建社会,也维护了资本主义。
”在当代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条件下,只允许资本自由横行于世界,任其到处捞取超额利润,不允许劳动者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流动;只允许发达国家高筑关税壁垒,不允许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只允许美国欺侮别的国家,不允许别国反抗;在这种前提下又大肆宣扬和谐、双赢,这不是与孔孟之道如出一辙吗?因为冷战的原因,“二战”之后美国在控制日本的同时扶植了日本的经济;还是为了冷战的原因,美国出重金扶植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
《神圣家族》中道德观念的三重维度探析
收稿日期:2023-10-08作者简介:卢晨昊(1992-),男,浙江永康人,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任帅军(1984-),男,山西河津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神圣家族》文本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项目编号:22&ZD006)阶段性成果。
①这里的鲍威尔兄弟是指布鲁诺·鲍威尔、埃德加·鲍威尔和埃格伯特·鲍威尔。
文中没有特别说明,出现的鲍威尔均指布鲁诺·鲍威尔。
文中频繁出现的塞利加又译为施里加,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马克思对《巴黎的秘密》一书的关注和评论,主要是围绕塞利加对该书的评论展开。
第56卷 第6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11月 Vol.56 No.6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Nov.2023 《神圣家族》中道德观念的三重维度探析卢晨昊1 任帅军2(1.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0;2.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44)摘 要: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虽没对道德领域进行专门论述,却通过批判鲍威尔等人的道德说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的不道德现象,呈现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立场。
马克思认为鲍威尔等人达不到对世界进行唯物的、历史的解读高度,只能用抽象观念道德进行说教。
他否定鲍威尔等人把社会道德建设寄托在脱离底层群众的社会少数精英身上,而无视底层群众渴望改变自身生活条件的做法。
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爱尔维修的感性道德主张,认为后者已经从人的利益角度考察道德的起源问题。
但遗憾的是,爱尔维修感性道德局限在个人主义层面止步不前,最终又沦为为资产阶级利益进行辩护的理论。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生活条件出发,指出道德的生活起源问题,用历史批判超越单纯的、抽象的道德批判,不仅为实现无产阶级现实利益做了道德观念的思想准备,还为历史唯物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美国隐性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隐性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隐性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比较隐蔽的、间接的形式及社会活动,使被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和理论的教育方式。
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美国隐性教育的阐述来探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隐性教育;启示隐性教育也叫“隐形教育”或者“隐蔽教育”。
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就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是经由非学术的途径,潜移默化的将一些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信仰、道德观等传递给受教育者。
由此隐性教育一度成为教育界所关注的一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美国,实际上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它却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谓是“无名有实”。
作为今天公认的“世界大国”,美国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成就显著,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及实践领域也成效斐然。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隐蔽性著称,这种教育方式避免了一味地说教和填鸭。
对比我国与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隐性教育无疑是我们比较忽略的,因此也就更有必要通过分析和研究他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结合我国自身实际情况,找出一套更为行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一、美国隐性教育的特征(一) 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一直强调着集体主义。
无论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是“不论利害,为看利当为与不当为”,都在推崇“仁义礼智信”、重利轻义。
但由于道德标准过高,往往导致了道德伪善的问题。
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价值观里则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对于主体性的尊重建构起了整个西方世界的德育大厦。
因此,在以尊重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上,美国通过教育、管理和社会活动的一些列的隐性渗透,寓教于行,知行统一。
(二) 实施具象性的教育方式说起思想政治教育,人们的第一印象总会联想到照本宣科、诠释经典、正襟危坐、表情严肃。
如何做好罪犯的思想教育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罪犯的思想教育工作《监狱法》第四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
可见,对罪犯的思想教育具有法定性。
这说明不仅对罪犯实施思想教育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罪犯接受思想教育也具有法律强制性。
而如何把强制性的东西变得让罪犯主动接受主动学习呢?换言之,就是如何激发罪犯的思想改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我们的罪犯思想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研究了。
下面我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思想上重视。
首先我们的狱警要在思想上重视对罪犯的思想教育工作。
现在我们实行的是“5+1+1”的教育改造模式,“5+1+1”的教育改造模式就是罪犯五天参加劳动,一天集中学习,一天休息。
在我们日渐强调劳动在罪犯改造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有很多狱警同志忽视了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认为“生产第一、改造第二”,过分地强调经济利益,舍本求末,忘记了我们监狱最基本的作用是“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
罪犯是犯了罪的人,既然犯了罪,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每名罪犯的犯罪行为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
正确的认识指导正确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行为。
罪犯带着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思想被关进监狱,如果我们不帮助他们认识到错之所在,如果我们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怎么能将他们改造成守法公民?又怎么能保证他们出狱后不会再犯罪?二、行动上践行。
思想上重视了,如果不去做,一切都是零。
要做好罪犯的思想教育工作,我们的广大狱警同志们首先要自律,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个人素质。
“正人先正已”,如果说一套做一套,自己就是黑白两重皮,又怎么去要求罪犯道德高尚人格透明?其次要熟悉罪犯的基本情况,密切注意罪犯的言行举止,经常跟罪犯谈心,了解其新的思想动态。
兵书上讲“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罪犯改造工作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打赢这场战争把罪犯改造好,也要做到知已知彼,根据不同罪犯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一语中的,用最省事的方式触动罪犯的心灵,动则变,变则通,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德育工作八大误区刍议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现就当前中小学校德育主要问题和瓶颈思考如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始终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难以摆脱时代背景的制约和引领,同样,变革和发展了的时代更会对学校德育产生冲击和影响。
整个社会的重智轻德,师德精神的衰落,强势的成绩评比、让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让我们的课堂只见分数不见人。
而就学校德育自身来看,传统德育思维的桎梏,路径选择的疑惑,实践创新的缺陷,实效评价的式微使学校德育陷入专制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等误区中难以自拔。
(一)德性精神的空场——以“得”劝“德”的功利主义对于现实主义冲击下实用对精神的超越,德育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越来越以名利的虚荣劝诱学生行为,以实用主义的理念实现道德规范,以自然科学的教学模式来传授道德规范。
这种将德育仅限于培养学生获得机械而琐碎的行为习惯的做法,只能导致学生产生华而不实、逢迎乖巧、虚伪做作的程式化道德或行为的伪善。
如某些学校开展的“道德银行”活动,表象上、短期内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缺乏德性精神的过程实际上造成了道德价值的异化和衰落。
(二)操作策略的宰割——就德论德的狭隘主义学校德育的低效,来源于学习生活这一真正基础的丢失。
我们常年把德育的基础建立在“塑造人”的单向性工作上,就德育论德育,无视或忽视了学校德育的真正基础——良好教学生态、美好的学习生活。
而事实上,课堂生态、学习生活做为学生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学生独立人格、主体精神得以启动的发展,形成美好德性的摇篮,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道德发展的未来走向。
所以,现实学校德育中这种忽视了教学生态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割裂操作,时间和空间仅是课余的,行动策略仅是业余的,影响和作用仅是附加的,效果必是杯水车薪的。
谈谈教师的诚信
谈谈教师的诚信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从业的基础。
教师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的不诚信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言必信,行必果”,建立起与学生间的诚信桥梁。
同时在社会上也应当以身立教,坚决抵制诚信危机,维护教师队伍形象。
关键词:教师、诚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参加完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学习,感觉收获还是挺多的。
其中《师德与教师职业》中的一个小故事更是让我印象深刻:2002年2月,美国一所中学28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女教师发现,判28名学生生物课得零分。
他们还将面临留级的危险。
在一些学生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要求女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数,女教师愤然辞职,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老师改分数,他们也将辞职。
教师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的考试更为重要。
社会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学校公布这28名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永远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
案例中,学生抄袭作业无疑是不诚实的表现,而这位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而且自己首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原则,以自身正直的道德人格力量引导和感召学生和教师。
诚信是一个流行词,曝光率非常之高。
那么在全社会都高谈诚信的时候,我们是否更应该来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是诚信,怎么样做才是真正的诚信呢?在我看来,这非常有必要。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
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诚信,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的古训。
曾子杀猪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他以实际行动给儿子上了一堂及其重要的人生第一课,教会了他做人的根基是诚信,又教育了多少代人。
“商鞅变法,取信于民”为建立诚信守约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法制标新立异。
商家合法经营,是诚信;人们之间相互平等交往,是诚信;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诚信。
对德育“德性”的追问
个规范性、 概念性的世界, 但是由于规范和概念本身 : 和需要 出发 , 发挥各 自的主动性 、 创造 性 , 对现实生活
中的道德 问题各抒 己见 , 培养 自己对生活中的道德问 并不具有真正的生活 内涵 , 所构造 出来 的世界也 只是 l 题 在 个虚构的世界, 这个虚构的世界本身也并不具有任 { 自主作 出判断 和选择的能力。 这种形式 主义活动 何生活的意义。德育 的深层本质是培养人优美 的、 良 中 , 学生无法将课堂上所熟记 的德 目应用于生活之 中 好 的情感 与情操 , 使受教育者 的人性得 到提升 , 在美 l 进行验 证 , 也无法通过个 体参 与德育实践活动而获得
二、 摈弃 “ 伪善性”, 匡正德育
1 合过程 , . 整 张扬 德 性
f 是因为制度更具有普遍性和约束力, 性, 每一个人都 l 无时无刻不在它的笼罩之下 , 为其所规约。 “ 如果制
知识传授为 中心 , 以认 知为主导 , 场所 限定在课堂 , l 方 富的德育资源就得不到利用 , 学生所学德育 内容也无
・1 ・ O
维普资讯
贾喜玲 : 对德育 “ 德性 的追问
[] 法于生活 中践行 , 进而得到体认 , 达到内化和升华 。 l , 性 以及符合道德性 的程度 ” 5。之所 以强调 制度德
强 调单 向度的灌输 , 枯燥乏味 的空洞说教 ; 实践活 动 l 尺子 , 掩盖 了学生除知识之外的所有个性与心灵 的 “ 上绝无道德体验和情感 的共鸣 , 造成学生对德育概念 J 发展 。这里 的知识只限于书本知识 , 只限于考试 的知
化。由于缺失了对人的关注, 最终导致德育的肤浅和 I , 这种对死 的知识 的追求 中 , 生不再细细 品味 在 识 学 “ 伪善性” 那么, 。 如何匡正学校德育则是德育理论研 究应慎重对待的问题 。 德育的反思: 伪善性” “ 1 . 内容 德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洞说教引导的只会是道德伪善
人教版一年级课文《平平搭积木》最近引发争议。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平平”的小孩用积木搭了四间房,“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
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
一间给爸爸妈妈住……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
”
据《新京报》的报道,北京安华里一小一年级一语文老师称,“教到这一课时,总感觉怪怪的,不清楚编者为什么这样分配房间,但没有多想。
”多位家长也担忧,“爷爷奶奶分床睡是证明两老人关系有问题?奶奶和孙子住一起会不会引发隔代教育问题?”“就内容而言,这篇文章肯定存在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课文里房间分配不符合一般生活准则,可能对孩子带来误导。
这篇课文,诗歌、童谣都不像,只能说是分行排列的句子,属典型“教材体”。
老师和家长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课文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课文假装写“平平搭积木”其实“意在沛公”。
撰写者“装嫩”,以问答式见缝插针地大加说教,把小孩子搭积木这样一个简单玩乐,“有目的有预谋”地抬升到了献祭的高度——孩子搭个积木都不能好好玩,还要被暗藏的撰写者逼着献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没有房子的人住”。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应以说文解字为主,读童话讲故事诵诗词为辅。
相关课文要有趣味性,有幻想性。
道德伦理从来都不是抽象存在的,而跟日常生活、具体情感密切相关。
虚伪说教,纸面道德,大多是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这种“假大空”道德泡沫,在社会上空到处飘飞,道貌岸然的腐败官员前一年还被媒体歌颂得事必躬亲死而后已,后一年就侵吞公款包养二奶无恶不作。
陪小孩玩过的父母都知道,五六岁孩子搭积木,一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二是开发他们的智商,三是促进他们的想像力。
这仍是幼教专家和父母们的第三方良意,已属外因了。
小孩子搭积木没这么多想法。
他们就是想玩,好玩,好好玩。
搭积木好玩,还能启发孩子心智。
在孩子反复尝试积木块后,亲手成功地完成了房屋、飞机、轮船等各种式样的搭建,这本来就是一种纯粹的喜悦,在喜悦中促进心智发育。
这就是良意教育所能达到的善性目标之一。
在幼教阶段,以趣味引导,以玩乐促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
在这个阶段,善意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保育孩子美好的心灵,开发他们探索世界、勤于思
考的能力,并把多姿多彩的世界展现给他们,并给他们保留相对充裕的个人空间,得以涵养自己的个性,开发自己的情致。
只有特殊材料组成的教材体课文编撰者,才如此处心积虑地在一个简单的搭积木游戏中,高密度地植入道德说教广告。
道德说教并非课文杜撰者的新发明,而是古已有之的“返祖伦理”。
“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曾批判过那些泯灭孩子个性的吃人礼教,如今死灰复燃了——这个复燃的旧伦理以礼教为核心,其中心内容是唯上、返祖。
生者的价值,似乎只能吸附在逝者的抽象符号上才能体现。
被胡适、鲁迅猛烈批判过的礼教社会,一切价值核心都是倒退着回头看的,那样的一个衰朽体系是以牺牲孩子的个性及他们的未来为代价的。
孩子只是被利用的工具,是生育投资衍生品,他们的个性、自由、幸福,全都被否决,他们的价值是学会怎么向自己的磕头对象奉献、进贡。
三百多年前,清兵围攻扬州,当时的扬州太守史可法一味死守,偏居湖北的左良玉十万大军又迟迟未至。
于是,困极之下,扬州城内军民“易子而食”,其惨状不忍尽述。
历朝历代战乱年间,多有吃人记载,不幸的是沦为食物的都是孩子和太太——看来欺负妇孺算得上是我们民族文化古已有之的优良传统。
鲁迅《狂人日记》里的那位“狂人”翻开历史书看到的都是“吃人的历史”,这不是抽象控诉,而是具体描述。
在控诉旧礼教的《二十四孝图》里,鲁迅说:
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有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
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北京现在常用“马虎子”这一句话来恐吓孩子们。
或者说,那就是《开河记》上所载的,给隋炀帝开河,蒸死小儿的麻叔谋;正确地写起来,须是“麻胡子”。
鲁迅写了“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后,过了六十多年,巴金在《随想录》里说:“……让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感到活下去没有意思,没有趣味,这种小学教育值得好好考虑。
”
在这篇教材体课文末尾,编写者平地起高楼,突然就拔高到了“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抽象高度。
这个高度,跟普通公民没什么关系,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朝廷命官角度来看的。
范仲淹在那篇一千年来最著名的命题作文《岳阳楼记》里,通过反复的排比、层层的迭进,推导出这样一个典型的“官员面孔”:忧心忡忡、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一个六七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就要被迫学习这种可怕的人际关系“厚黑学”,装腔作势、虚情假意地造间房子给“上级领导”、给天下“寒士”,这不仅是虚假的灌输,而且是毁坏孩子的心智。
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不应该是官员学校,也不应该是“厚黑学”普遍化。
一个善意的社会,是各种不同身份等级岁数的各阶层人的普遍尊重与彼此尊重。
这个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对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