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课堂讲解和课本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序数、原子量的计算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例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根据原子序数、原子量判断元素。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评,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a.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序数、原子量的含义。
b.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识别和绘制方法。
c.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c.教师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学生思路,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3.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a.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b.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化学的趣味性。
4.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a.教会学生运用类比法,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降低学习难度。
b.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要求:分工合作,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报告格式规范。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2课时)教学设计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2.强调重点知识,对难点内容进行梳理,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教学过程:
-课时一:通过导入、新课内容、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原子基本结构,理解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课时二:通过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能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4.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设计一道家庭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原子结构模型,并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实验过程和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分层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相关的拓展知识。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难点:理解原子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排列规律;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模型、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4.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原子的结构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原子的构成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感性知识不充分,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北京课改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北京市枣营中学教学设计阳离子Na+ Mg2+三、离子:带电的原子阴离子Cl- S2-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翻转课堂学习情况的简单总结【问题1】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1、原子结构2、电性关系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3、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回顾翻转课堂视频内容、回答: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回答:原子本身不显电性,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总结原子中的等量关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问题2】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展示学生猜想(发布于双课堂教学论坛中的学生绘制的氢原子示意图),对照课前学习的教材P54第1-2自然段和图3-10,分析认识的偏差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
回忆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帮助学生建构微观模型。
【问题3】从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能发现的规律回顾、描述相关规律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易得或易失电子)巩固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简单规律的记忆。
【讲述】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没有达到稳定结构,要想达到稳定,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倾听,思考。
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问题4】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结合生成生成氯化钠?观察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思考问题,通过交流大致得出:钠原子应该失去电子,氯原子应该得到电子,就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培养学生从微观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5】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画图模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人们通过对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的不断探究和发现来认识和解释宏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已成为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和特点,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认知的重要成果。
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本课中,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节点。
所以,本课在整个的化学知识体系中作用十分重要。
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而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又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困难,会产生一些疑惑,如原子到底是实心还是空心的?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等等。
在教学中可以自制或借鉴一些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课时2 离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1 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会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3.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并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难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回顾】通过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和原子。
【过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哪些这些微粒有多小呢?【类比】1.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处于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第2课题,本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还是全教材的重点知识之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优势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节课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
2. 学情分析:
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好在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节课将继续带领学生探究原子质量有多大、体积有多大,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等。
【教学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了解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中子数只与原子的质量有关系,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3.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情境教学、PPT、多媒体展示、讲解相结合。
【教学手段】
实物、多媒(包含相关知识的图片、视频、动画)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正电),每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负电),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2、计算公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2.掌握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能够用结构图表示原子的内部组成;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结构和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2.学生很可能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耐心引导和解答。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3.黑板和白板,粉笔和白板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原子概念,激发学生对原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原子的组成Step 1: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原子的构成及其基本组成部分,如电子、质子和中子,强调电子的特殊性质。
Step 2:让学生观察和讨论电子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理解电子的运动状态和稳定性。
Step 3:巩固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原子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探究Step 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内容为:用铝箔包裹核桃,然后用锤子轻轻敲打核桃,观察并记录结果。
Step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联想到原子的结构和组成,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Step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推测核桃内部的结构,并解释为什么锤子敲打的时候,核桃会发出声音。
Step 4:通过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评论和评议。
4. 总结和展示Step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确保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组成有一定的理解。
Step 2:展示学生展示的观点和解释,让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将自己的收获和理解展示给全班同学。
Step 3: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到原子的结构和组成,学会了用结构图表示原子的内部组成,并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六、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问题和讨论。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
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
(板书本节课的课题)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倾听,了解了历史上“枣糕(西瓜)模型”:通过汤姆森发现电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播放实验的视频】观看视频,交流观察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课题 2 原子的结构(第 1 课时)》
称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原子的
构成第一课时,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了解原子的构成,
同时要求学生清楚的了解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
数量关系和电量关系;二是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板块一 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要求:认真阅读课本 53 页,思考下列 问题。 1.原子由哪两种微粒构成?它们的带电情况如 何? 2.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 3.什么是核电荷数? 评价任务: 归纳总结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每个带电荷 电荷 原子 每个带电荷
板块二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电量关系 学生活动:要求:再次认真阅读课本 53 页及表 3-1, 分析表格数据,讨论下列问题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2.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12 作为标 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表达式: 3.已知 1 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其质 量的 112 是 1.66×10-27kg, 求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铁的相对原子质量。 4.课本 62 页表 3-4 列举的就是一些常见元素的相 对原子质量,我们用时可以查阅,请你查出下列原子的
12 12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构成 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电量关系,逐步建立 微粒观,并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和计算,为后面 定量分析物质组成和定量研究化学变化打下基础。
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
的数量关系和电量关系,逐步建立微粒观,并学习了相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1.利用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物质表面结构,进而推断原子的排列方式。
-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运用数学工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原子结构的理论。
2.运用模型和比喻,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指导学生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
人教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概念。
-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运动。
-学生能够通过模型和示意图,解释原子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并能从中获取原子序数、原子量等信息。
3.撰写科学小论文: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原子结构相关话题,如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4.家庭小实验:
-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实验要求安全、环保,鼓励家长参与,共同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
-教师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的神奇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意识到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参与环保活动,提倡绿色化学。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及组成元素,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原子内部电子与质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理,能简述核内质子与中子的组成和分布情况,最终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原子认识框架,激发其对微观世界的兴趣和探究欲。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的科学概念,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
教学难点:理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原理。
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能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内容:1. 原子结构图示和电子排布的模型教具;2. 化学元素周期表及相关元素的原子结构资料;3. 原子结构相关实验视频或实验演示器材;4. 课堂互动软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5. 预习材料和课后习题,以供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通过这些教学工具和资源,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互动软件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软件中可以包含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黑板作为传统的教学工具,依然在许多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用来展示重要的概念、公式或解题步骤,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并跟随老师的思路。
而预习材料和课后习题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预习材料能让学生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课后习题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检测,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这些教学工具和资源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实验或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反应背后隐藏的秘密是什么吗?”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原子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无限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原子内粒子关系:教师通过模型和多媒体,讲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
师: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维持原子的稳定。而中子则起到调节质子之间斥力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表示?
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难以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原子的组成及粒子关系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指导。
3.课堂交流: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强调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作者: ————————————————————————————————日期:ﻩ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再分吗?一、知道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况。
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原子核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氢101碳666氧888钠111211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展示观察分析回答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够有中子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教学过程【课前练习】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原子的体积很小。
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德才附中张溪芮【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了解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及其计算方法
【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中各粒子的数量关系。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过程】
【板书】
【讲述】
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得到了质子,
【板书】
【板书设计】 3.2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二、相对原子质量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结论1: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不一定=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