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谈创造性思维(附习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质量为0.3千克的小鸡在马路上跑过,请说
说它的受力状况是怎样的?
——物理
这节课的训练重点是:组织小鸡掌握50米快速
穿越马路跑技术。
——体育
课后作业
请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仿照例 句写一句话:
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 个角度也可以看做:荆棘虽多,但荆棘上却盛开 着玫瑰。
结构梳理
引发论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有渊博的知识
谈 创 造 性
论 证 问
创造性思 维必须具 备的条件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 和意识 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思 维
题 有无创造力 自我压制——无 的人的区别 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有
得出结论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都可能成为富有创 造力的人
保培 持养 好创 奇造 心力
➢ 居里夫人从100多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不到1克的镭wk.baidu.com ➢ 丁肇中在两年多的夜以继日的实验中发现了J粒子。
阅读9—12自然段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 的区别呢?
这两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将问题深化, 表明了下文论述的内容;同时,起到了段与段之 间的过渡、衔接作用,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 次清晰。通过设问,引出下文论述的中心。
具有过渡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有渊博的知识;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
意识;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有渊博的知识 “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 自己学识渊博。 为什么“我对此完全赞同”?
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A.唯一的没有角的图形。 B.唯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C.唯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D.唯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论点)
好处:
本文开头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用 一道图形分类选择题开篇。以一个选择题作为 引子,使抽象的议论变得具体、形象,直观而 新颖;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下文议论的 话题,引人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 语文老师:
。
• 英语老师:
。
请选择其中两个,根据各自老师的特点,也
创造性的写出一句。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鸡过马路事件揭露
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饲养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
Do you know?小鸡过马路肯定是现在进行
时,而不是将来时。
——英语
有两只小鸡过马路,两鸡同时相对而行, 分别以每秒10厘米和15厘米的速度过长50 米的马路,请问两鸡何时相遇? ——数学
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所以作者首先论 述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 式;将这种思维模式付诸行动,则有赖于创造性 思维,所以接着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为了说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者分析了富有 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水到 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论述分层展开,条理清楚、精辟到位。
锲( qiè )锲而不舍 挈( qiè )提纲挈领 契( qì )地契
词语解释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已经实施过的 方法和措施。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拓展迁移
多角度语言思维训练 ——关于小鸡过马路的话题
• 爱因斯坦:小鸡的成功=勇敢的穿越+正确的方 法+少说空话。
•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 • 阿基米德:只要给我一条马路,我就能让小鸡走
过去。
• 欧阳修:小鸡之意不在路,在乎山水之间也。
• 物理老师:
。
• 体育老师:
。
• 数学老师:
字词学习
生难字
压榨(zhà) 汲取( jí ) 罗迦(jiā)
根深蒂固( dì )
孜孜不倦( zī )
qiè( 锲 )而不舍
不言而喻( yù )
形似字
择( zé )选择 泽( zé )沼泽 译( yì )翻译
恒(hénɡ)恒心 桓(huán)盘桓 垣(yuán)城垣
蒂( dì )根深蒂固 缔( dì )缔结 谛( dì )谛听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 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 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 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这句话?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有 创造力的人。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 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 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①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 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②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 推敲,逐渐充实。 试举例批驳这种观点
① 伽利略发现钟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 ② 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 ③ 富尔顿刚发明出来的轮船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蠢物
整体感知
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论述了哪 几个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3.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 4.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课文解读
阅读1—3自然段
1. 本文怎样开头? 2. 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 个不同的来。
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 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富有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对
(自信)
比 论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 证
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
敲,逐渐充实。
缺乏创造力的人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不自信)
进行自我压制
“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 莎士比亚他们的”,这种看法为什么不对?
…… 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 细小的想法。
阅读第13段,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 创造性的人? ① 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②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
得的知识; ③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
地把它发展下去。
深入探究
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 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个问题的?
写作特色
1.图表开篇,新颖独特。 开头设置问题,引出观点,生动形象,吸引读
者,发人深省。文章从一个有趣的数学题谈起,再 对人们头脑中“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进 行剖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事物的 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观点。
2.逻辑严密,过渡自然。
新课导入
问题: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3
4 5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 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 罗迦·费·因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 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我们一起来学 习这篇课文,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19 谈创造性思维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 和材料之间的联系。(重点)
2.分析并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 的论证思路。(难点)
3.明确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 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重点)
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 家、学者、创造学家,曾创立加利福尼亚创 意思考顾问公司,发表过《当头棒喝》《创 造性纸牌》《踢醒沉睡之心》等著作。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 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这篇课文 却提出相反观点,要求我们: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非常重要
阅读4—8自然段
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 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设问 ➢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引起下文的论述,
首先提出要树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接着分析创造性思维 应具备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分析问题),最 后归纳全篇,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全文顺流 而下,使文章在逻辑上显得严谨自然;衔接词的 恰当运用,使文章在形式上严谨自然。
3.有理有据,论证有力。
作者首先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事物的正 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然后用道理 论证证明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必须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在此基础上列举古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论 证了活用知识的重要性。再引用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 究结论和贝多芬等名人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论 述了拥有创造力与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这样运用 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有理有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举例论证: 1.谷登堡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请补充一些例子来证明创造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 精神和毅力。
➢ 爱迪生用白金、黄金等各种金属丝做实验,前后试 过的材料不下1600种,终于发明了电灯。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译,有改动。很多 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形成 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 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 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 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