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德育(考研333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逻辑框架图)

合集下载

2022考研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解析(含答案)

2022考研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解析(含答案)

2022考研陕西师范⼤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解析(含答案)点击查看真题解析课↑2022333⼀、名词解释(每题 4分,共 20 分)1.学习策略2.培养⽬标3.⼋年研究4.四书五经5.社会本位论⼆、辨析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1.蔡元培五育并举是德智体美劳全⾯发展吗?2.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格发展⾯临的任务3.社会⽣产⼒决定教育⽬的的性质4.教育⼯作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外辅导5.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和普⾼教育的必修课程?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1.抗⽇战争时的教育⽅针2.王守仁的⼉童教育思想3.简述终⾝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4.简述德育的途径四、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1.问题解决能⼒的培养2.结合实际论述影响课程改⾰的因素五、材料分析题(每题 20 分,共 25 分)1.世界变⾰…给当代教育变⾰带来了哪些需求和挑战(15分)2.学⽣创新能⼒的培养和长效机制(10分)⼀、名词解释1.学习策略【考查知识点】《教育⼼理学》——第七章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概念与结构【参考答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案。

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培养⽬标【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的——教育⽬的的层次结构(培养⽬标)【参考答案】培养⽬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教育总⽬标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标。

培养⽬标不同于教育⽬的。

教育⽬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培养⽬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不同的特点,因此制定培养⽬标需要考虑各⾃学校学⽣的特点。

3.⼋年研究【考查知识点】《外国教育史》——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本教育的发展——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的发展【参考答案】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34—1942年在中等教育⽅⾯开展的⼀项调查研究活动。

(整理)《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整理)《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教育学的萌芽《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学习要求:1.关于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理解,理清各知识点背后之间的关联;2.教育学原理部门的知识点比较多,也较为零散,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梳理,理清其思路;3.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知识进行记忆。

教育学原理的逻辑框架图: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八章教学第六章教育制度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九章德育第七章课程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揭示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能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原因:(1)教育学的创立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主要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需要;(2)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发展奠定是有着密切关系;(3)教育学的独立同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密不分可;(4)教育知识的丰富沉淀。

2.内容:(1)1632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2)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3)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画》,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4)1762年,卢梭出版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5)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6)1781年,裴斯泰洛齐出版了《林哈德与葛笃德》。

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考研笔记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考研笔记

3
一、 研究对象与任务 1、研究对象(名词解释):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②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 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 现象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做是“教育问题”时,才构成教 育学的研究对象。③教育问题具有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其不等于教 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为基础。④教 育规律就是教育内各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 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研究任务(简答):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 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 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②由于我们对规律的掌握要经历 认识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所以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及其价 值就体现为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 践这三个方面。 3、教育学定义(名词解释):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 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 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 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产生与发展阶段(看书了解即可,不用背) 三、几种教育学(第 1、3 要重点背,2、4、5 简单背) 1、实验教育学(名词解释):①实验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美一些 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②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依曼和拉伊。③代表著作有梅依曼的《实 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④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 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 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 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 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⑤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 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但忽视人的社会性,提倡 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名词解释):①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 19 世纪 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②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③文化教育学主张: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 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是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 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 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培 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④评价:文化教育学在教 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给人以很大启发。但不足之处在 于,思辨气息很浓,对很多问题的论述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过分夸大社 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3、实用主义教育学(名词解释):①实用主义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兴 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②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③主张:第一,

德育原理 个人整理笔记三栏小份 .

德育原理 个人整理笔记三栏小份 .

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德育一般规律(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德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品德.德育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2独立科学阶段3真正科学阶段德育原理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全面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常用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德育定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用通俗的形象比喻的说法,德育是叫人学做人的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培养人的德育活动。

学校德育的定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滴传。

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式受教育者一定德育的活动。

品德的定义是个人按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四种品质发展边或的大体顺序或轨迹: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学校德育的特征(1多样性 2动态性 3相对稳定性 4主导性)相对于家庭德育、社会的鱼来说,学校德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教者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受教育者是学生,他们或是年轻一代或是成人,主体是年轻一代,都是经过组织的;德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目的和标准选定的,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德育方法是经过选择,有利于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德活动的。

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活动室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实现的。

通过这种搞活动,教师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化个性化,促进学生品德的社会化和社会性发展。

定义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

考研教育综合333lucky笔记高清版

考研教育综合333lucky笔记高清版

333教育综合笔记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笔记使用说明【1】教育学原理相对于其他三科目来说,理论性较强,但与教育现状联系紧密。

教育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部分都有相通之处。

建议复习要把握整体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背诵。

考试中很多大学会结合生活中教育实际(现状)出分析题,或扩展性的自我发挥类题目。

这类提高题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关注新闻与教育发展。

笔记中有复习框架,复习注意小贴士,以及知识点记忆表格等,方便大家理解、记忆。

【2】蓝色荧光橙色字代表重点,是很多学校333教育综合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内容下面主干的语句、关键词、关键句用橙色加黑字体突出,这是必须背熟练的内容。

【3】树形图中打V代表历年各校考过的真题,知识点后用红色详细标注了各个学校考过的真题,例如:17北京名,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名词解释;17北京简,代表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简答等,17北京论,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论述题。

以此类推。

【4】有超纲内容补充,这要结合自己报考学校历年333教育综合的真题来看,如果你报考的学校真题中有超纲内容,补充的超纲内容最好要看看或者相应的内容要记忆背诵。

从总结2010到2017年各校333教育综合200多套的真题来看,大多数学校出题很循规蹈矩,不出超纲内容,那么,对于自己报考学校不出超纲内容的,只需要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全掌握就可以,超纲的内容可以不看。

笔记中,超纲内容已用斜体来标注,便于分辨。

【5】建议前5遍复习,不管重点、非重点,大纲内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都要看,以防学校出偏题,之后几遍复习,可以重点内容重点背(后面标注考过的真题越多说明越重要),历年各校333真题从未考过的就不要看了。

另外,注意自己报考学校每年333的真题,每题都要背得非常熟练,很多学校都会有考过的真题再次出现!!!【6】对于有的学校喜欢出选择题(如华中师大、南师大),辨析题(山东师大),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小的知识点,例如:出现“第一”、“最早”、“标志”等知识点要注意一下。

2020教育学考研:333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2020教育学考研:333教育学原理笔记[背诵版]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基础:德育篇(思维导图)

教育学基础:德育篇(思维导图)

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途径 德育方法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 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
明理教育法
通过引导学生摆事实、讲道理,经过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互动,让 他们悟明道德真谛,自觉践行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因材施教原则
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 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活动 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 织,使其优化为教育的合力前后连贯地进行,以获得最大的成效。
德育
德育原则
概念: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 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 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 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情境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实践锻炼法
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交往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品德的方法
自我修养法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反思和自我改进,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
制度育德法
通过构合理的学校制度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奖惩 法

333教育综合考研笔记—教育学原理高分笔记

333教育综合考研笔记—教育学原理高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的概念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上)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第十二章:教师第十三章:学校管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章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1+2=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定义2、研究任务√1、萌芽阶段教2、独立阶段育3、发展多样化阶段学4、理论深化阶段概三、几种教育学述重点))√实用主义教育学((重点实用主义教育学3、3、实用主义教育学4、批判教育学(非重点)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非重点)四、补充相关知识点(超纲知识,如时间紧张,可以不看):1,《普通教育学》√2,《民主主义与教育》简答))15曲阜简研究对象与任务((简答一、研究对象与任务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研究对象((名词解释1、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学科。

简答)):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研究任务((简答2、2、研究任务研究任务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3、教育学3、答: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学的意义((简答简答):):10宁波论学的意义学习教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4、学习教育4、答: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加深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考研各个知识点系统框架图

教育学考研各个知识点系统框架图

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研究任务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定义的类型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功能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古代教育的特征近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论劳动力市场理论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学概述教育心理学(9章)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9章)约30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 30分,共75分试卷结构教育学综合结构图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学教育学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原理(10章)约100分中国教育史(12章)外国教育史(11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学原理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教育目的的概念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培养目标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学制的概念与要素学制确立的依据各级学校系统各类学校系统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泰勒原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目标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教学理论概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概述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学原理教学教学概述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课程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类型课程改革课程编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片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业成就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德育概念德育任务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的规律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道德认识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与类别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及学生观学生群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育的起源学校的起源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教学组织原则教学评价及其改革教育学原理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制度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德育概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模式德育教师与学生教师教学学生师生关系齐国的稷下学宫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墨家的教育思想道家的教育思想法家的教育思想《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中国教育史——古代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魏晋南北朝官学变革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察举制度荀况的教育思想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孟轲的教育思想。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

德育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广义的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政治品德和道德品德;更广义上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2、德育: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书本作者个人认为)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具有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其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科学化:①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②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③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此著作突出观点是,学校德育应与宗教教育分离,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纪律精神,努力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5.: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3)德育内容:依据或中介(4)德育方法:桥梁(5)德育目标:最高追求(6)德育环境:基本支撑,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德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333考研教育学框架图

333考研教育学框架图
影响因素
遗传
环境
主观能动性
教育对人得
发展得作用
有目得地培养
文化知识传递
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与
社会发

教育得社会
制约性
生产力

社会变迁:经济、政治、文化、生态
社会流动:含义、时代意义
社会功能与相对独立
教育与我国
地位与作用
社会主义建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教育目

概述
概念
层次结构与内容结构
相互关系
教学
内容与要求
教师
学生
总务
法治化
发展趋势
人性化
校本化
信息化
基本要素与
规律
促进发展得
基本策略
综合实
概述
践活动
(略)
设计与实施
班主任
概述:意义与任务、素质要求
教育功能
班集体得培养
学生群体
发展阶段
培养方法
工作内容与方

学生:了解研究、教导学习、评定操行
班级:组织班会、课文校外课余、组织劳动
家校:家访联系、协调要求、做好计划与总结
教师
劳动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价值
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正确认识与评价教师得劳动
权利与义务
权利:
义务:
“角色丛”
角色扮演
冲突及解决
社会变迁中得发展趋势
素养
高尚得师德
宽厚得文化素养
专门得教育素养
健康得心理素质
紧迫性
培养与提冋
个体专业性发展得过程
培养与提冋途径
学校管
概述:概念、构成要素、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9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9

考研教育学知识点教育学原理9【德育】(一)德育概述——1.概念: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道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就是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活动;2.德育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3.德育的意义:①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③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德育内容是用来形成人们的品德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准则、法律规范和其它社会规则的总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文化。

在我国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纪律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教育;充分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并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全球伦理和环境伦理教育;此外,还有人道主义教育及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等;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三)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2.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部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②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③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④德育过程的多端性;(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最新333教育综合笔记:教育学原理汇总

最新333教育综合笔记:教育学原理汇总

333教育综合笔记:教育学原理第一编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教育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事实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和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因此,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

诸多教育学流派的林立,是由于所持方法论立场和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

4、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往往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地创造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5、教育是一种艺术。

教育者有自己的经历、经验、人生体验、教育风格,受教育者也是社会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有他们的现实基础和主观意愿、当下心态,而且他们的成长还要经过他们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

这样,教育活动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

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