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的地质构造
![中国的地质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5dd85b1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6.png)
中国的地质构造中国的地质构造中国地域广阔,地质构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
经历了晋宁阶段、印支阶段等五个构造阶段。
从而形成了由九个构造域在不同时期拼合成的复杂大陆。
从总体上看,中国构造地貌受新生代构造控制,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布——地势东高西低,发育阶梯状的四级地势面。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定向排列。
地貌单元与构造单元具有良好的对比性。
根据黄汲清教授在1960年发表的《中国地质构造基本特征的初步总结》一文来看。
中国地质构造大致是由东部和西部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构造休系组成:西部是活动性比较大的、古生代的、经过中新生代又复活了的、地槽型强烈褶皱地带,褶皱带之间往往夹着大小不等的“中周地块,’;东部是基本上活动性比较小的、以前震旦纪结晶片岩和轻变质岩系作基底、以古生代浅海相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作盖层的地台型断裂褶皱地区。
这样可以将东部划分为四个可作为一级构造的地台构造单元;而西部则是几个巨大的褶皱体系。
它们的名称如下:东部地台(也作中国地台)——东北准地台、中朝准地台、杨子准地台和南华准地台。
西部褶皱带——天山蒙古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天山褶皱系、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塔里木地块、昆仑秦岭褶皱系、昆仑褶皱系、祁连褶皱系、秦岭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西藏汉西准地台、西藏准地台(这是以加里东褶皱作基底的古生代地台)、汉西褶皱系、喜马拉雅褶皱系及台湾褶皱系。
下面分别介绍各地质构造的区域中朝准地台,他包括整个华北和辽东地区,么及朝解、渤海和黄海的大部分地区,它属于主要由硬化程度较深的前震旦祀拮晶片岩所粗成,未受变质,褶皱很轻微,往往平铺在基底之上。
由阿拉善隆起区(阿拉善地块)、西接阿拉善东至辽河流域的、近于东西走向的大型隆起区,主要由拮品片一岩相.成的内蒙地轴、稳定的鄂尔多斯中部坳陷区(鄂尔多斯地台)、鄂尔多斯西褶皱断带、山西中部隆起区、燕山褶皱带、辽东隆起区、鲁东隆起区、鲁西隆起区、华北坳陷区、秦岭地轴、淮阳地质和豫西褶断带等第二构造单元组成。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44032a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b.png)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中国作为全球地震频发地区之一,经历了许多灾难性地震事件。
这些地震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灾害的原因与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一、中国地质构造特征中国地理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各地震带分布广泛。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陆构造板块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涵盖了东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多个大陆板块。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使得中国地壳处于构造应力较大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地震发生的概率。
2. 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中国地处多个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的交汇区域。
例如,甘肃强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四川盆地地震带等都是中国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性也相对较高。
二、中国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和地貌特征的总和。
中国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平原丘陵。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与地震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1. 高山地区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山脉众多,地势陡峭。
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为岩石碰撞形成。
随着构造应力的积累,地震发生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而且地震在高山地区造成的灾害更加严重,因为山体滑坡、岩石崩塌等地质灾害随之增加。
2. 平原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大部分长江流域为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缓。
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同时也有着复杂的沉积构造。
地震激发的液化现象更易发生,加剧了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三、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对地震的影响1.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中国地质构造活跃,板块的碰撞和地壳的运动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
地震在这些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发生概率较高,地震活动性较强。
2. 地形地貌与地震破坏性地形地貌对地震破坏性产生重要影响。
高山地区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4bfa78365a8102d276a22fa4.png)
任纪舜等将中国东部划归由在太平洋—太平洋动力体系形成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程裕淇等则分为由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古华夏构造域和燕山期以来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滨西太平洋构造域。根据1∶250万地质图编图资料,对古太平洋构造所知尚少,故在前人划分基础上称为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华夏构造域地域限于中国东南部地区,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则扩及整个东亚地区。华夏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以及由南东向北西的挤压碰撞,自四堡运动至加里东运动完成拼合。印支、燕山运动时期两个古板块又发生强烈的陆内挤压嵌合作用。加里东造山运动时期华南造山带先自南向北不均一仰冲推覆,后自东向西仰冲拼贴,奠定了该区构造轮廓。形成了总体为NE向、中段为EW向的反S状的江南地块和反S状钦—杭结合带以及反S状罗霄—北武夷—会稽山加里东期前缘褶冲带,也可能是EW向构造带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变种。除此,还发育有稍晚的近南北向叠加褶皱和一些更晚的NE向的褶皱带、断裂带。该构造体系域的NE向反S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域的NW向反S构造带在中国南部围绕四川盆地,约略呈犄角之势,只是前者规模略小,不完全对称。
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陆内收缩和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东亚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主要包括辽阔的中国东部陆缘活化带、完达山造山带和台湾造山带以及东南海域,在东部陆区叠加改造中国东部的华夏构造体系域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域,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隆起—岩浆带和松辽、华北等大型盆地,其间发育一系列的NNE向巨大的断裂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嫩江—青龙河、济宁—团风、镇江—广州、丽水—海丰、长乐—南澳、台东纵谷、台湾中央山脉、台西山麓等断裂带,也卷入了狼山、弥勒—师宗、抚州—遂川等NE向断裂,重要的有30条,不少断裂的一些段落并不连续,呈左行侧列排列,其性质以逆冲兼有左行走滑为主,且以自SE向NW仰冲居多。他们在晚白垩世时大部分转化为正断层,局部发生位移不大的右行走滑,其中以汾渭断裂带控制的“之”字状地堑系最为特征。台湾的一束NNE向断裂在新近纪以来作叠瓦式向西逆冲,至今仍有活动。
中国各类地质高清大图!!!(共101张)
![中国各类地质高清大图!!!(共101张)](https://img.taocdn.com/s3/m/6eca442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75.png)
中国各类地质高清大图(共101张)世界地质图亚洲地质图中国地质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地下水化学图松辽平原农业水文地质区划图东北地区地下热水分布图黄淮海平原浅层淡水水文地质图黄淮海平原深层淡水水文地质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地质图江汉平原水文地质图南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图黄河中游黄土地区水文地质图西北干旱地区水文地质图西北干旱地区浅水化学图青藏高原冻土地区水文地质图北京市水文地质图天津市水文地质图河北省水文地质图山西省水文地质图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图河套平原盐碱土改良水文地质图辽宁省水文地质图吉林省水文地质图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图陕西省水文地质图关中盆地水文地质图甘肃省水文地质图甘肃东部黄土区农田灌溉水文地质图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地质图青海省水文地质图柴达木自流盆地水文地质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文地质图上海市水文地质图江苏省水文地质图山东省水文地质图浙江省水文地质图江西省水文地质图江西省地下热水分布图福建省水文地质图福建省地下热水分布图台湾水文地质图河南省水文地质图湖北省水文地质图湖南省水文地质图广东省水文地质图雷琼自流盆地水文地质图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地质图四川省水文地质图四川自流盆地地下水化学图贵州省水文地质图云南省水文地质图西藏自治区水文地质图中国卫星地图中国地势图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中国干湿分区图中国主要能源矿产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中国水系分布图中国地理分区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中国自然植被分布图。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05b4bf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9a.png)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我国地质构造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华北克拉通、华南克拉通、西南隆起、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台。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大的地质构造型构造,大体范围是长城以北,渤海以南,东至山东半岛,西至内蒙古自治区。
它是由于古老的岩石层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形成的,是我国的基础地质构造。
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形多平和盆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粮仓之一。
华南克拉通是指长江以南、南海以北的地区,牵涉到多个省份和地区。
由于华南克拉通地区受到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不规则的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华南克拉通地区地形的多变和地貌的多样化使其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如云南、贵州等。
西南隆起指的是地球历史上发生的最近的构造运动之一,它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
作为青藏高原的前身,西南隆起地区在构造上不仅与喜马拉雅山形成一体,还形成了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特征,如“世外桃源”美誉的九寨沟、黄龙、长江三峡等。
青藏高原是一个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山巨峰地区。
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之一,也是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地带。
青藏高原是中国多民族、多文化和多神话的聚集地,有许多自然和文化景观,如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等。
东北地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大地构造型式。
由于古生代末期的构造运动,东北地区被前兆沉积岩层埋没,构成了一些低矮的山丘和起伏的丘陵,东北地台以其温暖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综上所述,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在形成、地貌、地貌类型等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同时也对研究我国地质演化和资源开发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地质情况描述
![地质情况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fb2f3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8.png)
地质情况描述地质情况描述地质情况是指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产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开展矿产勘探、建设工程、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地质情况。
一、地质构造地球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相互移动,导致了各种地形和构造的形成。
在中国境内,主要有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等大陆板块以及青藏高原和东北亚陆缘等活动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境内许多山脉和高原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山脉等。
二、岩石类型岩石是组成地壳和上部地幔的主要物质,其类型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
火成岩是由火山喷发或深部侵入物浆结晶而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如砂岩、泥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原有岩石发生改变而成的,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中国境内主要有华北地区的花岗岩、扬子地区的砂岩和变质岩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量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等。
三、矿产资源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和能源矿三类。
金属矿主要包括铁、铜、铅锌等;非金属矿主要包括盐、硫、石灰石等;能源矿主要包括煤、油气和核能等。
中国境内最大的金属矿资源是铁,其次是铜和锌;最大的非金属矿资源是盐和硫;而能源方面则以煤为主。
四、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和滑坡等自然灾害都与地质情况密切相关。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界处,地震频繁。
火山爆发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
洪水和滑坡则与地形、降雨等因素有关。
总之,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开展各种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22017d8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9.png)
火山地貌
火山构造和熔岩流动在地表形成 了许多火山地貌形态,如火山锥、 熔岩台地、熔岩隧道等。这些地 貌形态常常成为旅游景点和自然
保护区。
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分布
岩岩
是指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在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 地区的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区的花岗岩带等地。
变质岩
是指由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中国,变质 岩分布也很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变质岩带和华南地区的变质岩区等地。
些褶曲常常呈线状或雁行状排列。
03
褶皱地貌
褶皱构造在地表形成了许多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等。同时,
褶皱构造还控制着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
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到地应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形成各种断裂面的地质构造。 在中国,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
断裂类型
根据断裂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断裂构造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等类型。正断层 是指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指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则是 指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断层。
地质灾害分布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中国分布广 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中南地区等山区地带。
VS
地质灾害规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强降雨、冰 雪融化等条件下,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同时,人类工程活动也加剧 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05
中国地质构造的研究现状 和展望
断裂地貌
断裂构造常常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裂谷、断层崖、断陷盆地等。同时,断裂构造也是地 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中国的地貌演化和地质构造
![中国的地貌演化和地质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e399057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f.png)
地貌演化的地质背景分析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受到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影响,地质构造复杂多 样。
中国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受到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 地貌类型。
中国地质构造的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这些地质作用对 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地球科学知识:通过研究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和地质作用, 从而更好地认识地球科学知识。
预测地质灾害:通过对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的综合研究,可以预测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 的发生,为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指导资源开发: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的综合研究可以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 依据,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中国地质构造特点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 制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4
中国地貌与地质构 造的综合研究
THEME TEMPLATE
地貌与地质构造的相互关系
地貌演化是地质 构造运动的直接 结果
地貌特征反映了 区域地质构造的 特点
地质构造活动导 致地貌形态的变 化
地貌与地质构造 的综合研究有助 于深入了解地球 演化历史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响因素:气候变化、板块运动、 地质构造、河流侵蚀和沉积等对 地貌演化的影响。
地貌演化的意义:地貌演化对地 球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 方面的影响。
地貌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貌演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貌演化的影响 地貌演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地貌演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促进旅游发展: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的综合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内涵,为旅 游业的开发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持,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地质特征
![中国地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1aed37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0.png)
中国地质特征中国地质特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的国家,拥有众多独特的地质特征。
这些地质特征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地貌格局,还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中国地质特征展开探讨,重点涉及中国的地质构造、地质遗迹、地质灾害以及地质资源。
中国地理座落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势起伏不平。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直接影响着地表地貌的形成。
中国地质构造主要有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欧亚大陆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碰撞构造和太平洋板块的次生构造。
这两个构造单元的碰撞和演化,导致了中国地表地貌的多样性。
中国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则以高山、高原为主。
长江、黄河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拥有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地质遗迹。
从古生代至新生代,中国陆续形成了大量的地质遗迹,包括喀斯特地貌、古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等。
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在中国广泛分布。
例如广西的桂林、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都是中国喀斯特地貌的代表。
古冰川地貌则记录了地球长期的冰川活动,中国的祁连山、唐古拉山等地保留了丰富的冰川地貌遗迹。
火山地貌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南等地,包括长白山、武夷山等。
这些地质遗迹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地理景观,也为地质学家提供了研究地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线索。
地质灾害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地质灾害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
地震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带,地震分布广泛。
其中四川、云南、青海等地经常发生地震。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困扰。
山区地形复杂,地质结构不稳定,加之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容易引发这些地质灾害。
中国政府和地质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和应对这些问题,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工作。
中国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的地下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fef56bfb04a1b0717fd5dd1b.png)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中国的构造期、岩浆活动与变质期次划分
![中国的构造期、岩浆活动与变质期次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a768e401de80d4d8d15a4f3e.png)
中国的构造期、岩浆活动与变质期次划分一、地质构造与构造期:中国地质构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
分布于古亚洲构造域的断裂,多呈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和南东向;分布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断裂,多呈北东向和北北东向;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断裂,则多呈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
根据各地质时代间存在的不整合接触、研浆侵入关系以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并考虑其分布范围,划分为12个构造期。
迁西期时限为2900±Ma以前。
期末的构造运动,在河北称为迁西运动,在内蒙古称为兴和运动。
阜平期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又称为铁堡运动。
五台期时限为2600±—25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五台运动,在黑龙江称为麻山运动。
吕梁期时限为2500±—18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吕梁运动,又称中条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兴东运动,在安徽称为凤阳运动。
四堡期时限为1800±—10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四堡运动,在湖南称为武陵运动,在贵州称为梵净山运动,在黑龙江成为黑龙江运动。
在安徽称为皖南运动。
晋宁期时限为1000—85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在新疆称为塔里木运动震旦期时限为850—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在黑龙江称为张广才岭运动,在河南称为少林运动,在安徽称为霍丘运动,在湖北称为惠亭运动,在宁夏称为兴凯运动。
加里东期时限为600—405±5Ma。
包括寒武纪至志留纪,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加里东运动。
华力西期时限为405±5—250Ma,包括泥盆纪至二叠纪。
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华力西运动印支期时限为250—205Ma,仅含三叠纪。
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印支运动。
燕山期时限为205—66±2Ma。
包括侏罗纪和白垩纪。
其间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时限从66±2Ma起,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二、岩浆岩: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为99739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4%。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fdea5d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f.png)
中国大地构造的概念中国大地构造是指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外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密切相关,是地壳运动、岩石圈演化和地震地质活动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一是复杂性。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活动边界带,板块碰撞带多、断层密集。
山西太原至四川成都线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构造线,也是板块碰撞的产物。
中国的构造线较多,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
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之二是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多样,柔性板块与刚性板块相互作用,横断山地、喜马拉雅山脉等构造地形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
中国不仅有高山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还有陇西平原和华北平原等大片平原地区。
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前寒武纪。
中国大陆的演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寒武纪,包括两个主要事件:珠江边界分裂和西南地区的快速隆升;第二阶段是中生代,标志着中国大陆内陆地区的扩张和断裂,形成了长江和黄河流域等大型盆地;第三阶段是新生代,即现代,是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最后一个阶段。
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和东亚陆块的挤压。
在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中,地震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
中国位于全球最活动的地震带,地震频发。
地震的发生与中国大地构造的特点紧密相关。
板块的相互碰撞和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应力积累,随着应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
总的来说,中国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多样的过程。
中国地壳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程与板块构造、地震活动和地貌形成等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了解中国大地构造不仅有助于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还能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f22eb36d5727a5e9856a61b0.png)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伯声院士生平简介: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逝世。
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工学院、交通大学、工学院、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先后在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地质学院长。
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伯声教授被公认为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1951年,国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质人才,拟在3年连续招生2000名专修科大学生,伯声教授急国家所急,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地质构造总结
![中国地质构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d5889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a.png)
中国地质构造总结1. 引言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拥有丰富的地质构造类型和多样性的岩石组成。
这些地质构造对于理解中国地质演化历史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地质构造进行总结,阐述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特征以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2. 阻隔构造阻隔构造是指能够阻止岩石走向延伸的地质构造。
中国的主要阻隔构造包括柴达木阻隔带、昆仑山断裂和滇黔断裂等。
2.1 柴达木阻隔带柴达木阻隔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国的一条重要阻隔带。
它由东西走向的多个断裂构造组成,阻止了从青海高原向东的岩石走向延伸,形成了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明显界限。
2.2 昆仑山断裂昆仑山断裂是中国北部一条重要的断裂带,起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包括昆仑山褶皱带在内的一系列地质构造。
该断裂带对中国北部的地形、地貌和地震活动有重要影响。
2.3 滇黔断裂滇黔断裂是中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断裂带,是滇西、黔北地区的主要界线。
该断裂带呈南北走向,阻隔了中国西南的构造和地貌,对滇西、黔北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剪切构造剪切构造是指岩石中存在的断裂或滑动带,形成了岩石层内的相对位移。
中国主要的剪切构造有三叠纪剪切构造和武当山剪切构造。
3.1 三叠纪剪切构造三叠纪剪切构造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剪切构造带,主要影响了三叠纪的沉积和构造演化。
该剪切构造带以山东半岛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延伸。
3.2 武当山剪切构造武当山剪切构造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是一条相对年轻的剪切构造带。
该构造带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质景观和岩石形态。
4. 层状构造层状构造是指由不同岩石层组成的重叠或平行堆状结构。
中国的层状构造主要有岩溶、地层和火山构造。
4.1 岩溶构造岩溶构造是中国地表特有的一种层状构造,由溶蚀作用形成的洞穴、溶洞等特殊地貌组成。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就是岩溶构造的典型代表。
4.2 地层构造地层构造是指地壳中分层次的岩石组合,包括岩层倾向、岩层倾角和岩层断层等。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经典转载)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经典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238c814c33687e21af45a9ca.png)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经典转载)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
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
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L][/L][L]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
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L][L][/L][L]常用术语: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青藏高原:Himalaya Block 喜马拉雅地块Lhasa Block 拉萨地块Qiangtang Block 羌塘地块Songpan Ganzi Fold Belt 松潘甘孜褶皱带火山活动:Japan islands 日本诸岛Wudalianchi 五大连池Changbai Mountains 长白山Tengchong 腾冲中国大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克拉通(中朝、塔里木、扬子)以及三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环太平洋),这是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总体概括。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6c69c209a216147917112877.png)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
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670367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6e.png)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1. 折叠构造折叠构造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类型,它主要由岩石层的弯曲和变形所形成。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折叠构造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
这种构造类型通常出现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区域,如青藏高原、秦岭山脉等。
折叠构造可以分为对称折叠和不对称折叠两种形式。
对称折叠是指岩石层两侧相互对称的弯曲形态,而不对称折叠则是指岩石层两侧不对称的弯曲形态。
这些折叠结构在地质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壳演化过程以及资源分布规律。
2.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层之间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或滑动的现象。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带上,断裂活动频繁。
其中最著名的断裂带是中国地壳运动最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国东南沿海断裂带。
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和逆断裂两种类型。
正断裂是指岩石层之间产生拉伸力而发生的断裂,逆断裂则是指岩石层之间产生压缩力而发生的断裂。
这些断裂构造对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形成等具有重要影响。
3. 地块构造地块构造是指由不同性质和年代的岩石组成的地壳碎片,它们在长期地壳运动中相对稳定,并形成了明显的界限。
我国地块构造非常复杂,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地块构造。
在地块构造中,各个地块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边界,这些边界通常由大规模的断层或剪切带所控制。
这种构造类型对于理解板块运动、大陆演化以及山脉形成等有着重要意义。
4. 山脉构造山脉构造是指由岩石层的隆升和挤压所形成的山地地形。
我国是世界上山脉最多、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著名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
山脉构造通常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它们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挤压力和剪切力。
这些构造对于研究地壳演化、构造变形以及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5. 盆地构造盆地构造是指由岩石层的下沉和堆积所形成的凹陷地形。
我国拥有许多大型盆地,如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珠江三角洲等。
地理认识中国地
![地理认识中国地](https://img.taocdn.com/s3/m/8221ca2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c.png)
地理认识中国地中国地处东亚,处于北纬18°10′至53°23′,东经73°40′至135°05′之间,东西宽度约约5550公里,南北长度约约5000公里,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中国地理辽阔,地域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化的地理景观。
本文将从地理特征、自然资源和地形地势等方面介绍中国的地理情况。
一、地理特征中国地理特征包括陆地形状、气候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
1. 陆地形状中国地势复杂多样,形状呈倒三角形,从东向西逐渐变窄。
东部沿海地区为低平,西部有大量高山和高原,其中包括世界知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西南部是高原和盆地的集聚区,如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中国的河流众多,其中长江、黄河、珠江等为最重要的水系。
2. 气候中国气候多样,包括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
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气温适宜,适合农业发展。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候干燥,适合畜牧业发展。
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凉爽,山地和高原气候条件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保护。
3. 地质构造中国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之间,因此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交汇处,地质复杂,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频繁。
二、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等。
1. 矿产资源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等资源。
煤炭、铁矿石和石油是中国的主要能源来源,稀土则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
2. 水资源中国境内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
长江、黄河和珠江等大江大河为中国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中国重要的水运通道。
中国还拥有大量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湖泊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3. 农业资源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和油料作物是中国的主要农作物。
中国的农业发展侧重于粮食生产,以保障人民的口粮需求。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18c0bbcca8114431b80dd8a7.png)
( 大 地
向分区的特征。 按板块观点,中国大地
构 构造位置位于印度板块与亚
造 洲板块碰撞带和亚洲板块与
位 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附近,致
置 )
使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与板 块的碰撞和俯冲至为密切。
二、中国区域地质概貌及特点
2.2.2.
西部地区:构造线以北西西为主,由许多地槽褶皱系和中间 地块组成,习惯上称为西部地槽区。
区
域
地
质
基
本
特
征
(
深
硅镁层断裂主要是张性断裂,它控制着华北、苏北、江汉等
断 裂 简 述
地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发生和发展。重要的有沧州深断 裂带、聊城-兰考深断裂带以及汾渭地堑深断裂系等。其共同特 点:平面上呈“之”字形折线,追索现象十分明显;剖面上为一系
) 列阶梯式正断层与盆地同步发展,往往形成箕状凹陷的边界,普
断 系19大兴安岭-太
裂 行山-武陵山深断
简 述 )
裂系20汾渭地堑深 断裂系21华南北西 向深断裂系。
3.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系
2.2.3.
指中国西南部以一系列巨大的弧形断裂为主干的断裂系。这
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它控制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
中 地槽带的发展,并使古亚洲大陆上的一些古断裂重新复活,为特
相对稳定的地区。它可以是保存下来的古地台碎块或早期固结的
褶皱地区,如佳木斯隆起。
(二)地台区构造单元名词
划分依据: 基底及盖层构 造在地史阶段 和空间分布上 的差异性,岩 浆活动和深断 裂特征。
一级构造单元:
1.地台:指大陆壳上地形起伏不大的稳定地区。具有明显的 基底和盖层双层结构。在An∈纪变质基底之上的沉积盖层,厚 约1~3km,发育比较完全。如俄罗斯地台、塔里木地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
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
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
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常用术语: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 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青藏高原:Himalaya Block 喜马拉雅地块Lhasa Block 拉萨地块Qiangtang Block 羌塘地块Songpan Ganzi Fold Belt 松潘甘孜褶皱带火山活动:Japan islands 日本诸岛Wudalianchi 五大连池Changbai Mountains 长白山Tengchong 腾冲中国大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克拉通(中朝、塔里木、扬子)以及三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环太平洋),这是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总体概括。
中国东部(Eastern China)这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包括了东北地区、华北大部分地区、山东江苏部分江淮地区等。
之所以将东北地区也划入中国东部考虑是因为东北及华北地区在地球物理上(上地幔结构)均受西北太平洋的俯冲影响。
图2. 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单元(Li and Niu,2010)东北地区以东北平原(松辽盆地)断陷盆地为主要特征,板内有火山活动(五大连池和长白山地区),西北为近NS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北段,属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总体上构造运动不是十分剧烈,这里不作详述。
图3&4. 华北克拉通主要构造单元(两图分别来自Chen et al.,2009和An et al.,2009)华北克拉通(North China Craton,NCC)华北克拉通(中朝板块中国境内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保存有38亿年的基底岩石。
NCC经过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分为三部分:西部鄂尔多斯地块,是一古生代-中生代盆地;中间过渡区(Trans-North China Orogen);东部华北地块,变形微弱。
西部地块(West Block, WB)相对较为稳定,内有银川-河套裂谷系(Yinchuan-Hetao rift system)发育,北部阴山,南部靠近黄土高原。
中部过渡区内发育NNE太行山和吕梁山,陕西-山西裂谷系以及汾渭地堑纵贯其中,东北燕山毗邻东部地块。
东部华北地块(East Block)以渤海湾盆地(Bohai Bay Basin, BBB)为中心,东部NNE郯庐大断裂穿过山东,形成大别苏鲁超高压构造变质带东段,其西为鲁西隆起(uplift)。
图5. 华北克拉通主要地质构造单元(Zhai and Santosh,2011)Jiaoliao Block (JL), the Qianhuai Block (QH), the Ordos Block (OR,上图中作者表示为ER,可能是错误标记,作者注), the Jining Block (JN), the Xuchang Block (XCH), the Xuhuai Block (XH) and the Alashan Block (ALS)。
大量研究表明,NCC内各地块在地球化学、岩石学、地球物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差异,其中近年来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NCC岩石圈的演化,尤其是东部克拉通(有时华北克拉通NCC这一称呼也专指东部地块,西部称为鄂尔多斯地块(盆地))岩石圈减薄特别明显,从古生代时的~200km减少到目前的大约80km,而且目前的厚度也远比中生代时减薄很多。
关于NCC岩石圈减薄机制,有众多的模型,其中较为流行的两种模型分别是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和热机械-化学侵蚀(thermomechanic and chemical erosion);另外关于岩石圈减薄的时间和幅度,也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性,难于达成一致的认识。
华南地区(South China)图6. 中国大陆构造单元简图(Chen et al.,2010)华南地区(板块)主要包括扬子板块(克拉通,地台等称呼有一定的争议)和华南褶皱带,是由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包括华南褶皱带和向东水下部分)拼合而成。
四川盆地有时会根据具体研究的需要而被当作独立的单元。
印支期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华南板块)的陆陆碰撞拼合,是一次特别重要的地质事件,形成了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奠定了现今中国中东部构造格局的基础。
扬子板块内部沉积作用明显(如西南大面积石灰岩覆盖区),构造运动不是很强烈。
而华南地区(华夏地块)的主要特点是大面积的岩浆岩的出露,是研究岩浆作用极好的地区,晚中生代的岩浆作用被认为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内在的成因联系(请参考南大周新民老师的研究成果等)(当然这一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图7. 西南地区构造简图(Wang et al.,2010)西南地区构造较为复杂,地处多个板块边缘交汇处,这里常常被当作印度-青藏高原碰撞形成的“挤出构造”。
东临四川盆地、扬子板块和华南褶皱带,内部主要有松潘甘孜褶皱带、羌塘地块以及拉萨地块的东南分支部构成,西南毗邻印度板块和孟加拉板块,南部是印支板块,周围及内部有多条断裂(缝合带)发育。
西北地区(Northwest China)图8. 中国大陆构造单元简图(Li and van der Hilst, 2010)西北地区以盆山构造体系为特点,东北为阿尔泰山,西北毗邻哈萨克斯坦,内部南北分别发育准葛尔和塔里木盆地,两者之间为天山。
西部紧邻帕米尔地区,向东延伸至阿拉善地区以及祁连山区,南部为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脉,昆仑山向东延伸为阿尔金山。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青藏高原地区受印度板块的强烈快速俯冲作用,在过去的50Ma里迅速隆升形成现今的世界屋脊,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大陆的构造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作者学识有限,这里对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过程以及相关的地质构造的时空分布将不作讨论;其内部部分地块以及边界的划分,不同学者可能也有不同的认识。
图9.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构造单元(Kind et al.,2002)MBT (Main Himalaya Thrust), MCT (Main Central Thrust), YZS (Yarlung-Zangbo suture),BNS (Bangong-Nujiang suture), JRS (Jinsha River suture), KF (Kunlun Fault), and ATF (Altyn Tagh Fault).青藏高原北缘和塔里木盆地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北为柴达木盆地,由北向南依次主要为松潘甘孜地块、羌塘地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这些地块之间分别以金沙江缝合带、班公-怒江缝合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
这些地块内部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可能会再细分为一些微地块,这些(微)地块之间的边界可能也具有一定的争议,地块和边界(断裂、缝合带)的名称也会随之略有变化(如图9和10)。
图10. 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图(Zhou and Murphy). AKMS, Ayimaqin-Kunlun Mutztagh suture; BNS, Bangong-Nujiang suture; IYS, Indus-Yalu suture; JS, Jinsha suture; MFT, Main Frontal thrust; MBT, Main Boundary thrust; MCT, Main Central thrust; STD, South Tibet detachment; GCT, Great Counter thrust; ATF, Altyn Tagh fault; LM, lithospheric mantle.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加厚的地壳(以及岩石圈),地壳厚度达80km;相关的研究也表明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在空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印度板块的俯冲过程可能具有一定的关系,青藏高原周缘其他板块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一个热点问题是青藏高原下地壳的流动,关于这一问题具有较多的争议,作者学识有限在此不作讨论,可以参考白登海2010年Nature Geoscience文章(中科院对该文章的介绍/xwzx/yjcg/201004/t20100419_282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