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郭思乐,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学科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内出版,《本体教育模式论》《思维与数学教学》等专著八部,主编著作多部,并主编有关中小学生本教育的实验教材,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在莫斯科出版俄文专著《数学思维素质》。科研论著先后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二等奖,首届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并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科研成果突出立功证书。
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自1999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始,后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育均衡研究”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历经十年研究,生本教育共同体蓬勃发展,由最初的15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近200所,遍及广东、北京、湖北、贵州、辽宁、江苏、江西、香港、澳门等地,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
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但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生本教育理论体系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3.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4.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无为而为;教少学多;可以双赢;
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就必须依据这一宗旨来安排。因此,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可以按“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一)领受
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儿童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教师要融入课堂生活,表情动作和言语能让学生体味到教师的关爱和深切的期望。因而当一次新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对讨论巡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
(二)领悟
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阅读、讨论和相应的必要练习是主要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三)提升
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我们在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心灵震撼的场面,这就是生态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
生态课堂具体表现形态
生态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程序:
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一、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起点要低,要求简单,形式开放。
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
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
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1、“低入”
是指教学的起点要尽量低一些,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低入”,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找到成就感。
2、“简单”:不是指内容简单或者难度较小,而是设计的环节简单,要留给学生很大空间,让他们去发挥。
3、“根本”就是核心,即重要的、有价值的知识或问题。要求教师抓住知识主线,找准教学重难点。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对语文教学,要问“阅读推进了没有”?对数学或理科教学,要问“根本抓住了没有”?对英语教学,要问“活动形成了没有”?
4、如何寻找简单和根本,就是把它灵魂化,使学生浅池戏水,深池激浪,达到深思高出,是整个备课要注意的问题,这样才产生巨大的学生学习的空间。
▲太阳升起的地方▲思想发生的地方
▲新旧结合的地方▲引而不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