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6版目录对比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6版目录对比绪论第一节新闻学第二节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第三节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第四节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第一章新闻活动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第三节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第四节新闻活动的渠道第二章新闻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第二节两种新闻定义第三节新闻本源第四节新闻要素第五节新闻类别第三章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规定(新增)第一节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要求第二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第三节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第四节维护新闻真实性永远在路上(新增)第四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第一节新闻与信息第二节新闻与宣传第三节新闻与舆论第五章新闻事业的产生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第二节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第三节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产生第四节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第六章互联网与新媒体(变动)第一节互联网与新媒体第二节互联网--一场新的传播革命第三节新老媒体互动构建舆论新格局第四节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的新课题第七章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新增)第一节新媒体持续冲击大众传媒第二节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第三节新闻接收:从受众到用户第四节新闻机构:从单一媒体到融合媒体第五节新闻体制:从单一国企体制到混合体制第八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第一节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体制第二节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第三节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第四节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第五节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第六节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第九章新闻媒介的性质第一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第二节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第三节新闻媒体产品的商品性第四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第十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第二节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第三节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第四节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第五节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第十一章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制度(新增)第一节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第二节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第三节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第十二章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新增)第一节舆论监督与舆情引导相辅相成第二节舆论引导第三节舆论监督第四节舆论新格局第十三章大众传媒与社会第一节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第二节大众传媒与政治第三节大众传媒与经济第四节大众传媒与文化第五节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第十四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第一节新闻自由的含义第二节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第三节新闻自由属于人民第四节新闻法规第十五章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第一节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系第二节国家对媒介的管理第三节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第四节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模式(新增)第十六章传媒业经营第一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第二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第三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第四节互联网宣告精准营销的来临第十七章新闻媒介的受众第一节受众是谁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第三节受众的特点第四节受众的细分第五节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第六节受众的权利第七节受众和媒体认知第八节受众地位的新变化第十八章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第一节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第二节新闻生产的场域第三节新闻选择和新闻选择的标准第四节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第十九章新闻工作者修养第一节新闻专业理念第二节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第三节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第二十章中国的新闻改革(变动)第一节40年四次跨越第二节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第三节学科建设: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一、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关注新闻的产生、传播和影响等方面。
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提出了新闻学的基本范畴和研究方法,为新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新闻学的发展历程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消息传递到现代的新闻传媒,新闻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对新闻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传统新闻学到现代新闻学,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展示了新闻学的发展脉络。
三、新闻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一个监督权力、传递价值观念、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强调了新闻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社会提供准确、客观、公正的信息。
四、新闻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新闻学的研究方法与技巧是新闻学家必备的工具。
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写作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帮助新闻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闻学理论,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五、新闻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对新闻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新闻学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如数据新闻、移动新闻等。
同时,他也指出了新闻学在社会变革和媒体融合中面临的挑战,如信息爆炸、虚假新闻等。
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发展与创新。
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为新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我们应该认识到新闻学的重要性,注重新闻教育的培养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配套题库(6-10章)【圣才出品】第六章互联网与新媒体一、概念题1.即时(华南理工2019年研)答:即时是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指立即得到结果。
新媒体的即时性,首先与互联网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网民的积极参与,尤其是Web2.0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出现,进一步发挥了互联网在即时传播上的特色。
即时信息是相对较新的交流方式,它通过即时工具发送,广泛应用的包括腾讯QQ、微信、飞信等。
2.互联网电视(人大2015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互联网电视(NTV,Network Television)又称网络电视,是指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视音频等多媒体为形式,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的业务。
互联网电视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产生,是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的产物。
在整合电视与网络两大传播媒介的过程中,网络电视既保留了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的表现特点,又具有了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征,是综合两种传播媒介优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3.IPTV(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IPTV(Internet Protocol 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指通过可控、可管理、安全传送并具有QoS保证的无线或有线IP网络,提供包括视频、音频(包括语音文本、图形和数据)等业务在内的多媒体业务。
其中,接收终端包括电视机、掌上电脑、手机、移动电视及其他类似终端。
IP电视可以分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和互联网交互式网络电视两种,前者通过电信网进行节目传输,后者则以互联网为传输渠道。
交互式网络电视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扩展了“看电视”的概念。
它是由广电或者通信运营商建立IP专网(有别于传统的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网络)用于承载IP化的数字视频内容,用户终端安装IP机顶盒进行流媒体接收和解码的数字电视业务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交互功能。
二、简答题1.请解释何为“两个舆论场”,当前“两个舆论场”发生哪些新变化。
2024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李良荣版)
contents •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与创新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趋势及挑战目录01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定义及特点定义特点早期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兴起自媒体时代智能化媒体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历程网络与新媒体影响及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影响A B C D对个人的影响对未来社会的影响02网络传播原理与特性传播媒介的变革01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02互动性与反馈机制03全球化传播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
多媒体融合网络传播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碎片化与整合网络信息碎片化,但可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整合。
社交化趋势社交网络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更加社交化,人际关系在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传播效果的量化指标包括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等,用于衡量网络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传播效果的质化分析对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舆论引导、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质化分析。
受众分析与定位通过对受众的行为、兴趣、需求等进行分析,实现精准传播和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与比较结合具体案例,对网络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比较。
03新媒体类型与运营策略社交媒体类型及特点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网站定位明确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和留住读者。
内容为王多平台推广数据分析01020403关注读者反馈和数据统计,不断优化内容和运营策略。
确定自媒体的主题和受众群体,保持内容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利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自媒体运营策略分析直播平台运营策略探讨直播内容选择主播培养与包装互动与社交盈利模式探索04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概述网络与新媒体法律法规体系网络与新媒体主体法律责任网络与新媒体监管机制网络与新媒体伦理道德原则阐述了诚信、公正、尊重他人等伦理道德原则在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的重要性。
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
李良荣⽹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录第四次传播⾰命 (3)Web2.0 (3)“去中⼼化” (3)“再中⼼化” (3)两个舆论场 (3)互联⽹ (4)新媒体 (4)IPTV (4)5G (4)超链接hyper link (4)维基百科Wiki (4)社交⽹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5)BT(bit torrent (5)【电⼦商务形式】 (5)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5)Solomo (5)⼤数据 (5)德拉吉报告 (6)5W模式 (6)受众 (6)魔(⼦)弹论/⽪下注射理论 (6)⾃媒体“We Media (6)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6)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7)MCN(Multi-Channel Network) (7)KOL (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 (7)OTT TV “Over The Top TV” (7)P2P(Peer to peer network) (7)意见⾃由市场 (7)协同过滤 (7)AI (8)UI (8)体验经济 (8)信息茧房 (8)群体极化 (8)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8)中央厨房 (9)框架理论 (9)场域 (9)众包 (9)迭代新闻/钻⽯模型(Iterative Journalism) (9)意见领袖/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9)搜索引擎营销SEM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10)⼆⼋定律 (10)长尾理论 (10)媒介素养/⽹络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 (10)信息聚合information aggregation (11)我的⽇报the daily me (11)棱镜门 (11)门户⽹站 (11)⽹络舆论 (11)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12)第四次传播⾰命~指互联⽹相关技术的推⼴使⽤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的勃兴。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8702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4个*5分简答,4个*5分论述2个*15分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第一章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
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新媒介概论 名词解释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人 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 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 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 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 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 相比,甚至更 大。
5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 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 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 将“融合媒介”定义 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 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 合作和联盟。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 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 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 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 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 势日趋明显。
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 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 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 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 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 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 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 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新媒体必须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同 时,“新媒体”必须具备价值、原创性、效应和生命力。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第七章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媒体持续冲击大众传媒以手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大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拥有三大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给传统大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
(1)在中国,报纸发行量下降,营业收入下降,利润下降;报纸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及营收、利润全部负增长。
(2)网络视听节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夺去电视大批忠实观众。
(3)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广告投放也跟着转移,纸质媒体的广告受到冲击最大。
许多报纸入不敷出,倒闭、缩编、上线、裁员成为基本选择。
对此,“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方向。
二、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1.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工作者(记者、编辑)生产,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一个机构(报纸、广播、电视)面向社会生产、传播信息。
2.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生产的垄断格局新闻生产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导致新闻生产从理念到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1)在重大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而是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传统媒体之间“第一时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比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
(3)一系列新的新闻生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行的有: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受众通过互联网发布文字、图片、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网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②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两个小时内维基百科依据网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一个页面,一条最初的新闻,一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学院平台课,面向新闻传播学院所有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
本门课程的开设旨在让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互联网原住民”不再简单是网络的使用者,而能够从理论层面认知、深化对网络与新媒体环境的认知与了解。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规律,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践活动,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现象,树立起相对完整的体系化的互联网意识和理念,从而为以后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常识基础。
主要内容包含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环境,例如媒介融合;身处当前媒介环境中的各个主体,例如受众的变化、媒介扮演角色的变化;互联网环境下一些重要的新闻现象及新闻概念,例如后真相时代、新闻舆论、意见领袖、依法制网、新型主流媒体等。
以小见大,从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影响为切入口,讨论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新闻业带来的变化、冲击、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做为概论课程,涵盖内容较为广泛,课程中内容的思政元素也较为丰富,在不同章节均围绕主要内容渗透不同的思政元素,例如:1.在绪论部分需要涉及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讨论中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所以新闻的客观从认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客观和事实是新闻的道路,但不是最终目的。
对于民主社会来讲,需要事实但更需要信任、对话、共识和公民的积极参与。
没有事实、没有立场、没有信任、没有语境为事实附于意义,则无非是海量的碎片,一地鸡毛。
正如亚历克斯·琼斯所说,“新闻真正的危机,不是倾向性,而是下降的品质,失去了道德感召、价值和使命感。
”同时,也需要要学生意识到,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真实报道是一个过程,在海量信息和碎片化信息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学生需要培养连续关注事件发展、逐渐接近和了解事件真相的意识和习惯。
《新闻学导论》笔记(李良荣版)
《新闻学导论》笔记(李良荣版)绪论◎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网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圣才出品】第七章互联⽹造就传媒业新业态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新媒体持续冲击⼤众传媒以⼿机、电脑、平板电脑为三⼤终端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拥有三⼤传统媒体⽆法企及的优势:海量、即时、互动及全媒体表达,给传统⼤众传媒带来强烈冲击。
(1)在中国,报纸发⾏量下降,营业收⼊下降,利润下降;报纸出版的品种、总印数、总印张及营收、利润全部负增长。
(2)⽹络视听节⽬如⾬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夺去电视⼤批忠实观众。
(3)伴随着受众的转移,⼴告投放也跟着转移,纸质媒体的⼴告受到冲击最⼤。
许多报纸⼊不敷出,倒闭、缩编、上线、裁员成为基本选择。
对此,“媒体转型”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媒体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共同⽅向。
⼆、新闻⽣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1.传统媒体的新闻⽣产传统媒体的新闻⽣产是⼀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作者(记者、编辑)⽣产,⾯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个机构(报纸、⼴播、电视)⾯向社会⽣产、传播信息。
2.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产的垄断格局新闻⽣产从专业化⾛向社会化,导致新闻⽣产从理念到模式发⽣巨⼤变⾰。
(1)在重⼤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现场、第⼀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是事件的当事⼈、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
传统媒体之间“第⼀时间”的竞争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
(3)⼀系列新的新闻⽣产模式逐步成型。
主要流⾏的有:①UGC(User-Generated Content,⽤户⽣成内容),受众通过互联⽹发布⽂字、图⽚、影像等发布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络(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 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②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旦发⽣,⼀两个⼩时内维基百科依据⽹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个页⾯,⼀条最初的新闻,⼀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名词解释·李良荣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
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绪论※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一、新闻与宣传新闻与宣传相关,人们常说“新闻宣传”,新闻也要达到宣传的效果。
但新闻不等于宣传。
新闻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是,目的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传播观点和观念,引导人们按照宣传者的思想行事,或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紧密相关。
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人们常说“新闻传播”。
新闻要让人们知晓,其途径就是传播。
所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很相关。
但新闻学不是传播学,二者侧重点与研究方法不一样。
刚才说了新闻学的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交流的学科,重在对人们的传播活动和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学理阐释。
新闻学是对新闻历史、新闻构成方式、新闻传播行为的实践总结和学理分析,较为微观。
而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活动进行归纳、演绎和验证,大量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机制。
较为宏观。
四、意媒的概念构成有声的信息符号,这是人类最早的意媒。
意媒是人类表意的符号系统,用其了解对方的发现或向对方告知某些事情。
语言意媒是人类表达思维的工具,思维对象及其活动构成意媒的内容,语言表达则是思维形式。
五、传播史上的几次变革第一次革命:手抄媒体的形成;第二次革命:印刷媒体的形成;第三次革命:广播的诞生;第四次革命:电视的诞生;第五次革命:互联网六、新闻的成分和要素新闻的成分是指构成新闻中事实的各个细小的部分,表现为事实的多种要素。
包括事象、事实和事态。
事实:是真是存在的具体事物,多表现为事件的客观存在。
事象:是构成事实的最小元素,使新闻呈现出事象的复合性、运动性和可感性。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互联网与新媒体)【圣才出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4版章节题库第五章互联网与新媒体一、概念题1.互联网答:Internet又称互联网或国际互联网,主要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网络。
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信息网络,不仅可以提供各个领域丰富的资源,而且为人类架起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博客答:“博客”一词来源于“Web blog”的缩写,意为“网络日志”。
其准入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页面上发布信息,发表评论。
博客传播具有快速传播突发事件、深入揭示消息内幕等特点。
它已成为专业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和主流媒体报道的有力补充。
3.微博答:微博(Micro—blo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基于Web2.0平台的一种可以发布即时消息的系统。
微博可以使用户通过网页、手机、IM软件(如QQ、MSN、Gtalk 等)和APl等方式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
与博客不同的是,微博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限制,最多不能超过140个字符(70个汉字)。
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而言,微博不仅改变了其传统的新闻采编流程,成为重要的消息源,而且还意味着一种新鲜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出现。
4.播客答:播客译自“Pod east”,是来源于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
它是个人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一种方式。
播客主要传播音频和视频信息。
世界上第一个播客网站是由iPod的发明者亚当·科利(Adam Clark Curry)于2004年8月13日开通的。
播客在我国的起步始于2005年土豆网的建立。
5.新媒体答:对新媒体的认识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解:①从时间纬度来看,新媒体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
②从传播技术的角度来界定,认为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宽带局域网,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新技术和新媒体)
第二十五章新技术和新媒体一、名词解释1.网际网络答:网际网络,又称国际互联网,主要是将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网络,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信息网络。
它是一个使用同一个通信协议的计算机网络,它能够使各种不同的计算机互相交换信息。
它不仅可以提供各个领域内的丰富资源,而且为人们架起了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互联网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无疑可被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电子邮件答:E-mail是Electronic Mail的缩写,即电子邮件。
它是随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而出现的,依靠网络的通信手段实现普通邮件的传输,是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用于计算机用户之间交换电子信件。
电子邮件是在互联网中使用最频繁、最受欢迎的一种应用。
它具有高速度、方便、低价格优势。
3.新闻组答:新闻组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互联网服务。
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电子公告板,新闻组主要用于发布公告、新闻和各种文章供大家使用。
新闻组如同报纸一样,每篇来稿被看成一篇文章,每个人都可以阅读,每个读过文章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发表评论。
新闻组目前在互联网上最常见的形式是电子公告牌(BBS)和网络聊天室,在我国较有名的有天涯论坛和网易聊天室等。
4.Web2.0答:互联网2.0(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由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着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它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以及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
5.新媒体答:新媒体是一种互动式的由数字化技术复合而成的媒体。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众性、互动性、复合。
其根本特点是“破坏性创造”。
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就是媒体自身反省、整合的过程。
第6版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思维导图第六章
六、互联网与新媒体1.互联网发展史第一阶段(1969—1896)阿帕网阶段 第二阶段(1986—1995)国家科学基金网络阶段第三阶段(1995—现在)国际互联网阶段特点 即时、互动、海量等,能够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以数据形式呈现出来 可以点对点、点对面、面对点、面对面的传播,成为真正的全媒体作用 解决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技术上赋予公民公开表达的权力 现状 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占主导地位,网络基础资源保有量居世界前列 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网络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垄断竞争格局基本成型盈利模式逐渐多元化,商业化态势日趋深入发展趋势以智能手机为主要网络接入设备的移动互联网 以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多样的数据类型和巨大的数据价值为特征的大数据以云方式分散布置同时密切互联的数据存储中心2.新媒体 特点即时、海量、互动、个人化、融合终端电脑、手机、ipad形式 微信、微博、论坛、新闻网站(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 4.争夺传播主导权产生背景 新传播革命打破了国家对传播渠道的垄断,赋予社会前所未有的传播资源,从而产生了社会与政府争夺传播主导权的斗争表现 议程设置 解读信息舆论导向舆论导向中的两种社会力量新意见领袖各种社会思潮 意义3.新老媒体互动构建舆论新格局新老媒体划分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以互联网平台的电脑、手机、平板电脑新老媒体所构建的舆论格局的特点 自发性突发性鲜明的指向性诉求明确、直接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传播符号的娱乐化网上网下开始频繁互动,而且发生几率在上升舆论呈现出不良现象互联网三大公害 谣言泛滥 侵犯隐私群体极化。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版)
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第一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3、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第二、与原始社会新闻相比的相同点:1无论何种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量才能生存下去。
2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3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第三、发展:1)规模越离开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
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
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化了: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第二、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5、新闻活动的渠道有那些?各自采用方式、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第一、亲身传播:第二、大众传播:第三、群体传播:1、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第一、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四次传播革命 (3)Web2.0 (3)“去中心化” (3)“再中心化” (3)两个舆论场 (3)互联网 (4)新媒体 (4)IPTV (4)5G (4)超链接hyper link (4)维基百科Wiki (4)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 (5)BT(bit torrent (5)【电子商务形式】 (5)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5)Solomo (5)大数据 (5)德拉吉报告 (6)5W模式 (6)受众 (6)魔(子)弹论/皮下注射理论 (6)自媒体“We Media (6)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6)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7)MCN(Multi-Channel Network) (7)KOL (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 (7)OTT TV “Over The Top TV” (7)P2P(Peer to peer network) (7)意见自由市场 (7)协同过滤 (7)AI (8)UI (8)体验经济 (8)信息茧房 (8)群体极化 (8)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8)中央厨房 (9)框架理论 (9)场域 (9)众包 (9)迭代新闻/钻石模型(Iterative Journalism) (9)意见领袖/新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 (9)搜索引擎营销SEM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10)二八定律 (10)长尾理论 (10)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 (10)信息聚合information aggregation (11)我的日报the daily me (11)棱镜门 (11)门户网站 (11)网络舆论 (11)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12)第四次传播革命~指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的勃兴。
在传播载体、传播介质上更加先进,对图文音像等多种传播方式进行统一数字化处理。
交互性的传播模式也带来了传者和受众之间传播权力结构的调整。
Web2.0第二代互联网,新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互动传播提升到重要位置,以博客微博流媒体为代表开启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去中心化”互联网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第四次传播革命使传播资源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解构了国家对于传播权力的垄断,削弱了国家在信息技术、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对国家的组织治理能力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再中心化”~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网络空间信息量浩如烟海,超过了个人的处理能力。
因此公民委托“意见领袖”等主体对信息进行新的筛选研判。
从而实现新的“中心”的建构。
公民对中心进行授权,信任并以其提供的解释框架代替个体的独立思考。
两个舆论场由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指在当下中国有一个由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组成的“主流媒体舆论场”,以及一个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对两个舆论场的评价1 积极意义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模式,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效度。
2 存在的挑战:两个舆论场的撕裂(1)表现:民间舆论场挑战官方舆论场挑战权威、挤占报道领域(2)原因:①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社会化媒体的产生使“草根新闻”成为可能,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淡化②主流媒体“缺位”“失声”失信”:主流媒体限制多、新闻方向选择不同(严肃OR贴近生活)、警戒舆情导致含糊其辞公信力下降③公众主体意识增强:监督权觉醒,人人都是传播者。
再加上意见领袖的引导(3)应对措施:打通两个舆论场①主流媒体更加主动:权威、迅速、分众、互动、精准②把握内容优势:权威发布、内容为王③坚持价值观引导互联网互联网又称因特网,是国际互联网的简称。
互联网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其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
它使不同的独立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通信从而实现信息传输与资源共享新媒体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伴随互联网而发展。
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超时空、交互性为主要特征。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交互式网络电视,利用宽带基础设施,以家用电视为主要终端设备,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体,通过互联网协议IP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数字媒体服务。
5G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拥有每秒数十GB的数据传输速度,能够灵活地支持各种不同的智能设备超链接hyper link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模拟人类大脑联想式的思维模式,在数据中包含其他数据的链接,用户单击标注的关键词后可以跳转到另一文本,后发展为“超媒体”,不仅能从一个文本跳转到一个文本,还可以跳转到多媒体门户网站portal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信息聚合RSS社会化书签Tag维基百科Wiki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wiki技术、内容自由、任何人都能参与、拥有多种语言得百科全书协作计划,是一个动态的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也被称为WEB2.0时代的“人民的百科全书”即时通信Instant messengerIP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网络+社交,更注重人际关系)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其组成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和应用。
社交网络源自于网络社交,起点是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的发展中信息发布节点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形成了一个人在网络中的形象与性格BT(bit torrent)比特流(BitTorrent)是一种内容分发协议,由布拉姆·科恩自主开发。
它采用高效的软件分发系统和点对点技术共享大体积文件(如一部电影或电视节目),并使每个用户像网络重新分配结点那样提供上传服务. 这种方法可以使下载服务器同时处理多个大体积文件的下载请求,而无须占用大量带宽。
【电子商务形式】B2BB2B(也有写成BTB,是Business-to-Business的缩写)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专用网络或Internet,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传递,开展交易活动的商业模式。
它将企业内部网和企业的产品及服务,通过B2B 网站或移动客户端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B2CB2C是Business-to-Customer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
“商对客”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商业零售模式。
[京东商城]C2CC2C的意思就是消费者个人间的电子商务行为。
比如一个消费者有一台电脑,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把它出售给另外一个消费者,此种交易类型就称为C2C电子商务。
【淘宝网】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地理信息系统(外语缩写:GIS、外语全称:G eographic I nformation S ystem)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Solomo一种营销模式。
SoLoMo由“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三个单词的开头两个字母组合而成的,连起来说就是“社交本地移动”,即社交加本地化加移动。
它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大数据大数据(巨量资料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的5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所以要用技术手段进行价值提纯)、Veracity(真实性)。
例子:新零售,有针对性的计划、分析消费行为、完善价格体系、优化管理渠道、提供更好服务德拉吉报告一个新闻聚合网站5W模式1948年,拉斯韦尔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受众信息媒介的接受者,传统上指报纸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
“积极的受众”理论的提出使信息的主体性得到了确认。
网络时代受众逐渐转换为用户,传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受到了颠覆。
魔(子)弹论/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
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基于“刺激-反应”机制产生,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这种理论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 年代,到40 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
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
自媒体“We Media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代表平台包括微博等网络社区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三大特征:以网络出版为前提(不同于即时通信等私人化传播)、具有一定创新性、非专业性。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
早期一些视频网站采用的是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用户可以自由上传内容,丰富网站内容,但不利的方面在于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PGC模式分类更专业,内容质量也更有保证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将平台下不同类型和内容的优质PGC或UGC联合起来,以平台化的运作模式为内容创作者提供运营、商务、营销等服务,帮助PGC或UGC变现。
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稳定的商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