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神经肌肉

合集下载

上肢肌肉分布、神经支配

上肢肌肉分布、神经支配

拇短屈肌 外

群 拇对掌肌
浅头:腕横韧带 拇 指 近 节 指 屈拇掌指关节 正中神经(C6~7)
深头:腕横韧 骨底及两侧
尺神经(C8)
带、小多角骨 仔骨
腕横韧带、大多 第 一 掌 骨 桡 拇指对掌(屈、 正中神经(C6~7)
角骨
粗隆
旋前)
拇收肌
斜头:头状骨、 拇 指 近 节 指 拇指内收、屈 尺神经(C8)

髁、尺桡骨 指骨底
掌指关节


第 指深屈肌 尺骨及骨筋 第 2~5 远节 屈:远侧指关节 正中神经(C6~T1)-外侧半

膜前面
指骨底
掌指关节
尺神经(C6~T1)-内侧半


拇长屈肌 桡骨中 1∕3、 拇 指 远 节 指 屈拇指
正中神经(C6~T1)
骨间膜前面 骨底
第 旋前方肌 尺骨远侧 1 桡 骨 远 侧 1 前臂旋前


骨底尺侧缘

小指短屈肌
钩 骨 及 腕 横 韧 小 指 近 节 指 屈及外展小指


骨底尺侧缘
小指对掌肌
钩 骨 及 腕 横 韧 第 5 掌骨尺侧 小指对掌



上压迹
(C5~6)
肩 胛 冈 冈 下 肱 骨 大 结 节 上臂外旋
肩胛上神经臂丛

中压迹
(C5~6)
肩胛冈冈下 肱骨大结节
腋神经桡神经(C5~6)
窝腋窝缘
下压迹
肩 胛 骨 下 角 肱 骨 小 结 节 肩关节内收、 肩胛下神经(C5~6)
背面

后伸、内旋
肩胛骨前面 肱骨小结节 肩关节内收、 肩胛下神经(C5~6)

肌肉起止点神经支配大全

肌肉起止点神经支配大全
胫、腓骨上端和骨间膜前面
内侧契骨,第一跖骨底
腓深神经
足背屈、内翻
拇长伸肌
指拇指远节趾骨底
伸拇指 、足背屈
趾长伸肌
第2~5趾中,远
伸趾足背屈
腓骨长肌
腓骨
第一跖骨底
腓浅神经
足跖屈、外翻
腓骨短肌
第五跖骨底
腓肠肌
外侧头:股骨外上髁
跟骨结节
胫神经
屈小腿、足跖屈
内侧头:股骨内上髁
比目鱼肌
胫腓骨上端后面
足跖屈
趾长屈肌
肩胛骨下角背面
肱骨小结节嵴
后伸,内收和内旋肩关节
肩胛下肌
肩胛下窝
肱骨小结节
内旋肩关节
肱二头肌
长头:肩胛骨盂上结节
短头:肩胛骨喙突
桡骨粗隆
肌皮神经
曲肘关节,前臂旋后
喙肱肌
肩胛骨喙突
肱骨内侧缘中部
前屈,内收肩关节
肱肌
肱骨体下半面
尺骨粗隆
屈肘关节
肱三头肌
长头:肩胛骨关节盂下方;内侧头,外侧头:肱骨背面
尺骨鹰嘴
肌肉起止点神经支配大全
(2014-12-08 08:53:42)
名称
起点
止点
神经支配
功能
三角肌
锁骨外侧1/3,
肩峰、肩胛冈
肱骨三角肌粗隆
腋神经
外展,前屈或后伸肩关节
冈上肌
肩胛骨冈上窝
肱骨大结节上分
臂丛神经的短支
外展肩关节
冈下肌
肩胛骨冈下窝
肱骨大结节中分
外旋肩关节
小圆肌
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肱骨大结节下分
大圆肌
股四头肌
股直肌:髂前下棘

人体各部肌肉所受神经支配?

人体各部肌肉所受神经支配?

人体各部肌肉所受神经安排?第一部分·头颈背部肌群第一节浅层肌: 1. 斜方肌:起自枕外隆凸.上项线内侧,颈一至胸十二棘突,项韧带;止于锁骨外三分之一,肩峰.肩胛岗上缘;功效:璇颈(对侧),旋肩,转肩胛骨,肩胛内收.神经安排:副神经(传出支),颈三至四神经前支.血管供给:颈横动脉.2.胸琐乳突肌:起自胸骨柄.胸骨内侧部,至于颞骨乳突.功效:屈颈(双侧),旋颈(单侧),神经安排点:副神经,颈二至三神经前支.血管供给: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第二节颈前外侧肌1.前斜角肌:起自颈三至六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功效:颈部侧曲(同侧),转颈(对侧),屈颈(双侧).神经安排:颈五至七神经前支.血管供给:甲状腺下动脉.2.中斜角肌:起自颈二至六横突,至于第一肋骨(前斜角肌之后).功效:同前斜角肌.神经安排点:颈二至八神经前支.血管供给:颈升动脉.3.后斜角肌:起自颈五至七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二肋骨.功效:同前.中斜角肌.神经安排:颈五至八神经前支.血管供给:颈升动脉.第三节枕下肌1.头上斜肌:起自寰椎横突,至于枕骨粗隆下的上项线.功效:头部后伸(双侧),头向对侧屈(单侧).神经安排:颈一神经后支(枕下神经).血管供给:枕动脉肌支.2.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功效:头向后侧扭转.神经安排:颈一神经后支(枕下神经).血管供给:枕动脉肌支.3.头后大直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枕骨上项线.功效:头部后仰(双侧)头向同侧扭转(单侧).神经安排:颈一神经后支.血管供给:枕动脉肌支.4.头后小直肌: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枕骨上项线.功效:头向后仰(两侧).神经安排:颈一神经后支.血管供给:枕动脉肌支.第四节深层肌1.头夹肌:起自项韧带下份颈三至胸四棘突,止于下项线.乳突.功效:头部后仰(两侧)同侧转颈(单侧).神经安排:响应脊神经后支.血管供给:自动脉肌支.2.颈夹肌:起自颈三至胸六棘突,止于颈二至四横突后结节.功效:头向后仰(单侧),同侧转颈(单侧).神经安排:脊神经后支.血管供给:自动脉肌支.3.颈半棘肌起自胸一至六横突,止于颈二至五棘突.功效:头颈部后伸(两侧)同侧愚昧(单侧).神经安排:脊神经后支.血管供给:自动脉肌支.4.头半棘肌:起自胸一至六棘突,止于枕骨高低项线之间.功效:头颈部后伸(两侧)同侧愚昧(单侧).神经安排:脊神经后支.血管供给:自动脉肌支.5.头最长肌:起自颈四至胸六横突,止于乳突后侧.功效:脊柱后伸(两侧)同侧愚昧扭转(单侧).神经安排:脊神经后支.血管供给:自动脉肌支.第二部分上肢带肌1.肩胛提肌:起自颈一至四横突,止于肩胛内上角.功效:头部愚昧,上提肩胛.神经安排:颈神经丛分支(颈四),肩胛背神经(颈五).血管供给:颈横动脉.2.小菱形肌:起自颈六至七棘突及项韧带,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功效:肩胛骨内收.神经安排:肩胛背神经(颈四或颈五).血管供给:颈横动脉深支,肩胛背动脉.3.大菱形肌:起自胸一至四棘突.棘上韧带,止于肩胛骨内侧缘(肩胛岗以下).功效:肩胛骨内收.神经安排:肩胛背神经.血管供给:经横动脉深支,肩胛背动脉. 4 岗下肌:起自岗上窝肌筋膜,止于耾骨大结节上端.功效:肩关节外展,稳固股骨头.神经安排:肩胛上神经.血管供给:肩胛上动脉. 5 岗下肌:起自岗下肌筋膜,止于肱骨大结节.功效:肩关节外展.外旋.神经安排 : 肩胛上神经.血管供给:旋肩胛动脉,肩胛上动脉. 6 .小圆肌:起自肩胛骨外缘中份,止于肱骨大结节下端.功效:肩肱外旋.神经安排:腋神经.血管供给:旋肩胛动脉,肩胛上动脉. 7. 大圆肌:起自肩胛骨外侧缘下份,止于肱骨小结节嵴.功效:肩内收内旋.神经安排:肩胛下神经(颈五至六).血管供给:胸背动脉. 8. 肩胛下肌:起自肩胛前下窝,止于肱骨小结节.功效:肩关节内旋.神经安排:肩胛下神经(颈五至六).血管供给:肩胛下动脉分支. 第三部分·腰背臀部肌群第一节背深层肌 1 .竖脊肌起自骶骨不和和髂脊棘突,止于胸一至十二横突.棘突.肋骨角.功效:脊柱后伸保持竖立(双)使脊柱同侧侧屈.扭转.神经安排:脊神经后支.血管供给:自动脉肌支. 2 .腰大肌起自胸十二腰四椎体正面和横突,止于以髂腰肌腱止于肱骨粗隆.功效:屈髋,大腿外旋.神经安排:腰丛一至三前支.血管供给:旋股内侧动脉肌支. 3 .髂肌起自髂窝上内正面,止于以髂腰肌腱止于肱骨粗隆.功效:屈髋,大腿外旋.神经安排:旋股内侧动脉肌支. 第二节腹肌群 1. 腹直肌起自第五至七肋软骨剑突,止于耻骨上缘.结合.功效:使脊柱前屈,保持腹肌.神经安排:肋间神经(胸六至十).血管供给:腹壁上.下动脉. 2. 锥状肌起自耻骨上支,止于腹白线.功效:保持和增长腹压.神经安排:肋下神经(胸十二).血管供给:腹壁下动脉. 3. 腹外斜肌起自第五肋骨至第十二肋股外面,止于髂嵴前二分之一外唇,半月线以内. 髂前上棘以下移形成腹股沟韧带.功效:背肌拮抗肌,使躯干转向对侧,保持腹压.神经安排:胸七至十二神经前支.血管供给:腰动脉肌支. 4. 腹内斜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前部.腹股沟韧带外侧二分之一,止于第十至十二肋软骨.肋骨,下缘移形于腱膜,止于白线.功效:背肌拮抗肌,使躯干转向对侧,保持腹压.神经安排:胸一至腰一神经前支.血管供给:腰动脉肌支. 5. 腹横肌起自第七至十二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前部内唇腹股沟韧带外侧三分之一,移形于腱膜,止于白线,介入结合腱.提睾肌.功效:背肌拮抗肌,使躯干前屈.神经安排:胸一至腰一神经前支.血管供给:髂腰动脉腰支. 6 .腰方肌起自髂嵴后部内唇.髂腰韧带.腰二至五横突,止于第十二肋骨内侧半下缘(腰一至四横突.胸十二椎体).功效:脊柱侧屈(单),降肋(双).神经安排:腰神经丛(胸十二止腰三).血管供给:髂腰动脉腰支,腰动脉肌支. 第三节臀肌1 . 阔筋膜张肌起自髂嵴前面,髂前上棘,止于髂胫束前面,大粗隆下方.功效:屈髋,使大腿璇内.愚昧外展.神经安排:臀上神经(腰四至骶一).血管供给:臀上动脉,旋股外侧动脉. 2.臀大肌起自髂骨内侧缘平分,骶尾骨不和骶结节韧带,止于髂胫束股骨臀肌粗隆.功效:强力伸髋.大腿旋外上部肌纤维协助大腿外展.神经安排:臀下神经(腰五止骶一).血管供给:臀上动脉,臀下动脉. 3 . 臀中肌起自髂骨外侧缘下,止于股骨大粗隆上面.功效:前部,外部肌纤维使内旋外展,后部肌纤维使大腿旋外稳固骨盆.神经安排:臀上神经(腰四至骶一).血管供给:臀上动脉.4.臀小肌起自髂骨外侧缘止股骨大粗隆前内侧,髋关节囊.功效:大腿旋内.外展.稳固骨盆.神经安排点:臀上神经(腰四至一).血管供给:臀上动脉. 5 .起自骨盆面,止于股骨大粗隆前内正面,功效:使大腿伸直旋外和愚昧外展.神经安排:骶丛梨状肌支.血管供给:臀高低动脉. 6 .闭孔内肌起自闭孔内正面,闭孔筋膜,止于股骨大粗隆前内正面,功效:使大腿旋外.愚昧外展.神经安排:闭孔内肌支(腰五至一).血管供给:臀下动脉. 7 .股方肌起自坐骨结节外面,止于股骨粗隆间嵴后面.功效:大腿旋外.神经安排:骶丛股方肌支.血管供给:臀下动脉. 第四节内收肌群 1. 内收长肌起自耻骨前面耻骨结节下面,止于股骨中止股骨粗线内侧唇.功效:大腿内收.愚昧.旋外.神经安排:闭孔神经(腰二至四).血管供给:股动脉肌支. 2. 内收短肌起自耻骨体耻骨下支,止于股骨粗线上部.功效:大腿内收.愚昧.旋外.神经安排:闭孔神经(腰二至四).神经安排:闭孔神经(腰二至四)股动脉肌支. 3. 内收大肌起自耻骨下支(前层).坐骨支(斜行纤维).坐骨结节(后层).,止于股骨粗线上三分之一,内收肌结节.功效:大腿内收.旋外.后伸.神经安排:闭孔神经(腰二至四),股神经(腰四至五).血管供给:股深动脉肌支. 4. 股薄肌起自耻骨下支.耻骨体,止于股骨粗隆下内侧鹅趾.功效:大腿内收.屈膝.大腿旋内.神经安排:闭孔神经(腰二至四).血管供给:闭孔动脉. 5. 闭孔外肌起自闭孔内面.闭孔膜外正面.止于股骨粗隆间窝.功效:大腿旋外.协助屈髋.神经安排:闭孔神经(腰二至四).血管供给:闭孔动脉. 第五节股前肌群 1. 鏠匠肌起自髂前上棘,止于股骨体内面侧鹅趾.功效:屈髋.屈膝.屈髋并旋外.神经安排:股神经分支(腰二至三).血管供给:股深动脉肌支,膝降动脉隐支. 2. 耻骨肌起自耻骨上支,耻骨梳,止于耻骨肌线,股骨小粗隆下.功效 : 大腿内收.旋内,屈髋.神经安排:股神经(腰三至四)或闭孔神经(腰二至四).血管供给:旋股内侧动脉肌支. 3. 腹直肌起自髂前下棘,髋臼上的髂骨,止于髌骨(四头肌腱)筋骨粗隆(髌韧带).功效:伸膝,屈髋.神经安排:股神经分支(腰二至四).血管供给:旋股外侧动脉. 4. 股外侧肌起自股骨大粗隆,股骨脊外侧唇,止于髌骨(四头肌腱)胫骨粗隆(髌韧带).功效:伸膝,髌骨移位.神经安排:股神经分支(腰二至四).血管供给:旋股外侧动脉. 5. 股中央肌起自股主干前外正面,止于髌骨(四头肌腱)胫骨粗隆(髌韧带).功效:伸膝.神经安排:股神经分支(腰二至四).血管供给:旋股外侧动脉. 6. 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隆间线,股骨粗线内侧,止于髌骨(四头肌腱)胫骨粗隆(髌韧带).功效:伸膝.神经安排:股神经分支(腰二至四).血管供给:股深动脉肌支,膝降动脉隐支. 第六节骨后肌群和小腿后肌群 1. 半腱肌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股主干内侧鹅掌.功效:伸髋.屈膝.小腿旋内.神经安排:胫神经(腰五至骶二).血管供给:骨深动脉穿支,臀下动脉. 2. 瓣膜肌起自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内髁后面.腘斜韧带及内侧半月板.功效:伸髋.屈膝小腿旋内.神经安排:胫神经(腰五至骶二).血管供给:骨深动脉穿支,臀下动脉. 3. 股二头肌起自,长头:坐骨结节,短头:股骨粗线外侧唇,止于腓骨头或胫骨外侧髁.功效:屈膝(短头).伸髋(长头)大腿旋表里(屈膝位).神经安排,长头:胫神经(腰五至骶二).短头:腓总神经(腰五至骶一).血管供给:骨深动脉穿支,臀下动脉. 4. 腓肠肌:内侧头起自:股骨内髁上面,外侧头起自:股骨外侧髁上面 ,止于跟骨.功效:足趾屈.屈膝,稳固膝.踝关节.神经安排:胫神经(骶一至骶二).血管供给:腘动脉腓肠支,腓动脉肌支,胫后动脉. 5. 比目鱼肌;起自腓骨上部,止于跟骨.功效:足趾屈.神经安排:胫神经(骶一至骶二).血管供给:腘动脉腓肠支,腓动脉肌支,胫后动脉. 6. 趾长屈肌 ; 起自胫骨后面小腿筋膜,止于第二至五小节趾骨基部跖面.功效:屈第二至五趾,足趾屈.内收.内翻.神经安排:胫神经(腰五至骶一).血管供给:腘动脉腓肠支,腓动脉肌支,胫后动脉. 7. 经骨后肌;起自胫骨近端后骨面,骨间膜,腓骨内侧,止于舟骨粗隆.楔骨基底面第二至四跖骨底.骰骨.跟骨或距突.功效:稳固踝关节,足内翻.内收.神经安排:胫神经(腰五至骶一).血管供给:腓动脉,胫后动脉. 8. 拇长屈肌起自腓骨下三分之二后骨面.骨间膜.小腿筋膜拇趾小节趾骨基底,止于屈拇趾.功效 : 足趾屈.内收.内翻.神经安排:胫神经(腰五至骶二).血管供给:腓动脉,胫后动脉. 第七节小腿前外侧肌群1.腓骨长肌起自腓骨头上三分之二外正面及临近肌距离,止于骰骨基底.第一至二跖骨底内侧楔骨基底.功效:足外翻.外展.跖屈(部分).神经安排:腓浅神经(腰四至骶一).血管供给:腓动脉肌支. 2.腓骨短肌起自腓骨外正面下三分之二小腿前后肌距离,止于第五趾骨基地外正面粗隆.功效:足外翻.外展.跖屈(部分).神经安排:腓浅神经(腰四至骶一).血管供给:腓动脉肌支. 3.胫骨前肌起自胫骨外髁.胫骨前外正面三分之二.骨间膜.小腿前距离,止于第一趾骨基底部内侧.锲骨内侧基底部.功效:足背屈.足内收.内翻.神经安排:腓深神经(腰四至骶一).血管供给:胫前动脉. 4.拇长伸肌起自腓骨内正面,骨间膜小腿筋膜,止于拇趾小节.邻节趾骨基底不和.功效:伸拇.足背伸(部分)足内收.内翻.神经安排:腓深神经(腰四至骶一).血管供给:胫前动脉. 5.趾长伸肌起自胫骨外髁,腓骨前上方,骨间膜.小腿筋膜,止于第二至五趾末.中节骨基底不和.功效:伸第二至五趾,足背伸.外翻(部分).神经安排:腓深神经(腰四至骶一).血管供给:胫前动脉. 6.第三腓骨肌起自腓骨下三分之二前骨面.趾伸肌远端外正面,止于第五趾骨基底背侧.功效:伸小趾,足背伸.外翻(部分).神经安排:腓深神经(腰四至骶一).血管供给:胫前动脉.。

腰1-5神经根支配区域口诀

腰1-5神经根支配区域口诀

腰1-5神经根支配区域口诀
第1腰椎的神经,主要控制人体前侧骨盆,与大腿根部结合位置的皮肤感觉,向侧后方延伸的髂骨边缘,再延伸到后腰部的顶点,控制髂骨与腹部结合处的肌肉。

第2腰椎神经主要控制大腿前侧,上半部分的皮肤感觉,延伸到大腿两侧的根部,控制腰大肌、骶骨肌的肌肉。

第3腰椎神经主要控制大腿前侧和膝关节皮肤感觉,及膝关节两侧以上的大腿皮肤感觉,与第2腰椎类似,也控制腰大肌及髂骨肌等。

第4腰椎神经控制膝关节下半部分的前侧,内外侧的皮肤感觉,及小腿前侧的内侧的皮肤感觉,控制臀部上半部分的肌肉。

第5腰椎神经,控制膝关节外侧的皮肤感觉,及上半部分的小腿外侧的皮肤感觉,主要控制下半部分的臀部肌肉。

上肢肌肉分布、神经支配

上肢肌肉分布、神经支配


桡侧腕 肱 骨 内 第 二 掌 屈肘、屈腕、
屈肌 上 髁 、 骨 底 前 手外展
前臂筋 面
掌长肌 膜
掌腱膜 屈腕、紧张掌
3 / 8下载文档可编辑
腱膜
尺侧腕
豌豆骨 屈腕、手内收 尺神经(C6~T1)
屈肌
第 指浅屈 肱 骨 内 第 2~5 屈:近侧指关 正中神经(C6~T1)
二肌
上髁、 中 节 指 节
喙突
侧 缘 中 内收、前 (C5~7)

屈肱肌 Biblioteka 骨 体 尺 骨 粗 屈肘肌皮神经臂丛
下半前 隆
(C5~7)

后 伸 肱 三 头 长头:肩 尺 骨 鹰 伸肘
桡神经(C5~8)
肌群 肌
胛骨盂 嘴
下结节
内侧头:
肱骨背
面(桡神
经沟以
下)
外侧头:
肱骨背
2 / 8下载文档可编辑
肘肌
面(桡神
经沟以

肱 骨 外 鹰嘴、尺 伸肘
肩、臂肌
肌群
肌 肉 名 肌 肉 起 肌 肉 止 主 要 作 支配神经




肩 浅层 三角肌 锁骨外 1 肱 骨 三 肩 关 节 腋神经桡神经

∕ 3 、 肩 角 肌 粗 外展、前 (C5~6)

胛峰、肩 隆
屈或后
胛冈

深层 冈上肌 肩 胛 冈 肱 骨 大 肩 关 节 肩胛上神经 臂
冈上窝 结 节 上 外展
带、大多 骨 桡 粗 (屈、旋
角骨

前)
拇收肌 斜 头 : 头 拇 指 近 拇 指 内 尺神经(C8)
状 骨 、 腕 节 指 骨 收、屈曲

神经肌肉系统

神经肌肉系统

神经肌肉系统(2014-03-07 18:35:51)转载▼标签:分类:基础理论知识体育cscsnsca概论基础理论通过运动神经元以电化学信号的形式把冲动从脊髓传输到肌肉来支配肌纤维。

运动神经元通常在其轴突末梢有很多终末分支,从而支配许多不同的肌纤维。

整个结构决定了肌纤维的类型和在运动中的特点、功能和参与性。

肌肉的激活当运动神经元引发的一次冲动或动作电位,它所支配的肌纤维同时激活和产生力量。

运动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不能够直接兴奋肌纤维。

相反,运动神经元兴奋是通过化学传导支配肌纤维,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导致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它在整个神经肌肉交界处扩散,造成肌膜兴奋。

一旦有足够数量的乙酰胆碱释放,整个肌膜产生动作电位,肌纤维收缩。

运动单位所有肌纤维同时收缩和发力,这里没有所谓的一个运动神经元刺激导致部分的肌纤维收缩。

同样,一个更强的动作电位不会产生更强的收缩。

这种现象称为肌肉的全或无现象,类似于枪的开火,一旦在扳机上触发足够的力量,枪即开火;然而更有力的扣动扳机也不会导致子弹射的更快。

每个动作电位沿着神经元传递将导致短暂的运动单元的肌纤维兴奋。

短暂收缩的结果被称为颤动。

如果有阻力拉动肌球蛋白丝和肌动蛋白丝相互作用则产生力量。

虽然一次颤动足够释放钙离子让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最优化激活,从而使肌纤维力量最大化;然后钙离子在肌力达到最大之前被移走,使肌肉放松(图1.6a)。

如果第二次颤动在肌纤维完全放松前引发,迫使两次颤动的力量聚合,由此产生的力量比单一颤动的力量大(图1.6b)。

颤动时间间隔减少导致肌球蛋白横桥产生更大的结合力。

刺激可以高频率传导,颤动合并最终完全融合,这种情况称为强直性痉挛(图1.6c和d)。

这是运动单位能发展的最大力量。

肌纤维的类型骨骼肌纤维组成具有明显不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这些差异导致了建立于不同标准基础上的几个分类系统。

最熟悉的方法是根据颤动的时间区分纤维,分为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

上肢肌肉分布、神经支配

上肢肌肉分布、神经支配
外展拇指
正中神经(C6~7)
拇短屈肌
浅头:腕横韧带 深头:腕横韧 带、小多角骨
拇指近节指 骨底及两侧 仔骨
屈拇掌指关节
正中神经(C6~7)
尺神经(C8)
拇对掌肌
腕横韧带、大多 角骨
第一掌骨桡 粗隆
拇指对掌(屈、 旋前)
正中神经(C6~7)
拇收肌
斜头:头状骨、 腕横韧带 横头:第三掌骨
、八-7~*■
刖面
尺神经深支(C8)
第4、5掌骨桡 侧缘
经4、5指桡 侧止于指背 腱膜
骨间背侧肌
第1~5掌骨相
对缘
经2、3指桡 侧止于近节 指骨底、指背 腱膜
2、4指外展、 屈掌指关节伸 指关节
尺神经深支(C8)
经3、4指桡 侧止于近节 指骨底、指背 腱膜
内 侧 群
小指展肌
豌豆骨、豆钩韧

小指近节指 骨底尺侧缘
屈及外展小指
第二掌骨底
、八-7~*■
刖面
屈肘、屈腕、手外 展
掌长肌
掌腱膜
屈腕、紧张掌腱膜
尺侧腕屈肌
豌豆骨
屈腕、手内收
尺神经(C6~T1


指浅屈肌
肱骨内上 髁、尺桡骨
第2~5中节
指骨底
屈:近侧指关节 掌指关节 腕
正中神经(C6~T1)


指深屈肌
尺骨及骨筋 膜刖面
第2~5远节
指骨底
屈:远侧指关节 掌指关节 腕
正中神经(C6~T1)-外侧半
桡神经(C6~8)
后 群
指伸肌
第2~5中节 远节指骨底 背面
伸指、伸腕
桡神经(C6~8)
小指伸肌

《组织胚胎学》实验5 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组织胚胎学》实验5 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实验5 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1 实验目的1.1 掌握肌组织的特点,并能区分三种不同的肌肉;1.2 掌握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

2 实验内容2.1 平滑肌切片:平滑肌分离装片,HE染色。

观察整个细胞的形态,被分离出来的细胞,常呈稍弯曲的梭形,在细胞中央有一个深色的杆状核,细胞质粉红色,呈均质状,无横纹。

切片:猪十二指肠横切片,HE染色。

低倍镜下找到十二指肠肌层,分为内环肌和外纵肌两层。

在内环肌层可见到梭形的平滑肌细胞(因是切片,看不到完整的细胞),细胞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在外纵肌层,因所见到的是横切面,所以细胞断面呈点状。

2.2 骨骼肌切片:骨骼肌纵横切片,铁苏木素(或HE)染色。

观察骨骼肌的纵切面:低倍镜下,肌纤维呈带状,选择染色较均匀的部分观察,看到呈带状的肌纤维具有明暗相间的明带和暗带,肌纤维表面有肌膜。

肌膜下方有多个染成深蓝色的长卵圆形核。

肌纤维之间有染色较淡的结缔组织。

用高倍镜观察,肌纤维内有纵行排列的肌原纤维,肌原纤维相互排列紧密,因此不易分出单个的肌原纤维。

每条肌原纤都具有特殊横纹,构成肌纤维交替相间的明带(I带)和暗带(A带)。

暗带染色深,明带染色浅,在明带中心有一条暗线称间线(Z线),在暗带中有一条明亮小带称H带,在H带正中间有M线。

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是横纹肌的机能单位。

观察骨骼肌的横切面:肌纤维呈圆形或多角形。

胞核位于纤维的边缘。

肌原纤维呈红点状,在肌纤维外面,有少量结缔组织称肌内膜。

很多肌纤维又被肌束膜包围形成肌束。

2.3 心肌切片:心室壁纵切面,铁苏木精(或HE)染色。

由于心肌纤维走向不同,在同一切片上可看到各种不同的切面,选择典型的纵断面注意观察心肌与骨骼肌的不同。

心肌纤维有分支,各纤维以分支相连。

纤维中部有椭圆形的核,心肌纤维也有横纹,但不规整。

在心肌纤维中,能看到有横过纤维染色较深的线,称闰盘,是两个心肌纤维连接处。

2.4 神经元切片:脊髓横切,HE染色。

低倍镜观察,标本上周围为白质,中央为呈蝴蝶装的灰质。

四肢肌肉神经支配

四肢肌肉神经支配

支配四肢运动的肌肉的节段性神经分布,见下表:骨骼肌斜方肌脊髓节段C2~4神经丛颈丛神经支配功能副神经外侧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副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肩胛上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略向上上提肩胛骨上臂外展上臂旋外、后伸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胸锁乳突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冈下肌前锯肌背阔肌C2~3 C4~5C4~5C5C5~6C5~7C6~8颈丛臂丛胸大肌上部胸大肌下部胸小肌肩胛下肌大圆肌三角肌小圆肌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肱三头肌旋后肌C5~6 C6~8C6~8C5~6C5~6C5~6C5~6C5~6C5~6C5~6C5~6C6~8C5~6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外侧胸前神经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内侧胸前神经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内侧胸前神经肩胛下神经肩胛下神经腋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肌皮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桡神经桡神经桡神经桡神经桡神经桡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正中神经正中神经正中神经拉肩胛骨向前下方上臂内收、旋内上臂内收、旋内、后伸上臂外展、前屈、旋内、后伸和旋外上臂旋外、后伸屈肘协助屈臂;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前臂旋后屈肩及上臂内收屈肘屈肘伸肘、助肩关节后伸及内收桡侧伸腕外展拇指和手伸拇指,助手外展伸腕,伸示指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屈肘,前臂旋前屈肘,屈腕,腕外展屈腕,紧张掌腱膜屈肘,屈腕,屈2~5近侧桡(尺)侧腕伸C6~8肌拇长展肌拇长、短伸肌指伸总肌示指伸肌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掌长肌指浅屈肌C5~6C5~6C5~6C6~7C6~8C6~8C 8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指深屈肌(桡侧C 8 半)拇长屈肌旋前方肌尺侧屈腕肌C 8C8~T1C8~T1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臂丛腰丛腰丛腰丛腰丛骶丛骶丛骶丛骶丛骶丛骶丛骶丛骶丛骶丛骶丛正中神经正中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正中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尺神经尺神经尺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股神经股神经骶丛分支臀下神经臀上神经腓深神经胫神经胫神经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坐骨神经干胫神经胫神经屈腕,屈2、3远及近侧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屈腕,屈拇指的掌指和指间关节前臂旋前屈腕,腕内收屈腕,屈4、5远及近侧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使拇指对掌伸1、2指间关节和屈掌指关节外展、内收拇指,屈拇指近节指骨,拇指对掌。

神经肌肉一般生理学

神经肌肉一般生理学
2. 神经纤维传导特征

双向性
结构、功能完整性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
不衰减性
二、轴浆运输
(一) 正向轴浆运输(anterograde axoplaxmic
transport)
由胞体→轴突末梢
1. 快速轴浆运输

猫等动物坐骨神经,410mm/d 运输线粒体等细胞器、递质囊泡、其他分泌颗 粒囊泡
1. 神经对所支配组织的营养作用
神经末梢除了释放递质,完成传递兴奋的功能外,还 可释放营养因子,持续调节被支配的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与功能变化。营养因子借助于轴浆流 动,与神经冲动无关,局麻药物不影响。

实验性切断运动神经,肌肉内糖原合成减慢,蛋白质分解 加速,肌肉萎缩,将神经缝合后可恢复。 脊髓灰质炎、脊髓运动神经元麻痹

T管上Ca2+通道肽链与SR上Ca2+道 相对,类似足蛋白连接,AP引起 Ca2+道变构,SR上Ca2+道开放
(IP3诱导Ca2+释放)

心肌和骨骼肌不同,主要是由于T 管膜L-Ca2+道与终末池膜上RYR 受体( Ca2+通道受体)不同
四. 兴奋-收缩偶联

L-Ca2+道
也称DHPR,由5个亚单位组成,形成孔道的是1,4个结构域, 46螺旋(S1-S6),S4对电位变化敏感,去极化,S4移动, 由S4移动到通道开放,所需时间大于AP时程,故无Ca2+内流, 只能是电诱发Ca2+释放;心肌则不然
三. 肌肉收缩


[Ca2+]i:10-7→10-5M
静息时,Ms头多肽链呈负电性, 排斥ATP,Ca2+消除负电性后, 结合ATP,1个ATP,50~100 A°

【PPT】神经肌肉组织一般特征讲解

【PPT】神经肌肉组织一般特征讲解

继发性主动转运示意图
[Na]
[Na+]
(三)出胞与入胞
大分子物质的团块通过膜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进、出细胞
入胞
如:细菌、异物、大分子营养物 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又分称吞噬和吞饮
出胞
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 外分泌细胞 (分泌)酶原颗粒 神经细胞 (分泌)递质
三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多细胞生物体具备完善的信号转导系统以协调其正常 的生理功能。 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多达几百种:如递质、激素、 细胞因子等。 跨膜信号转导主要涉及:胞外信号的识别与结合、信 号转导、胞内效应等三个环节。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类: 1.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3.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GTP结合蛋白)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 第一信使
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配体
(细胞外信息分子)
膜G蛋白耦联受体
通过G-蛋白中介发挥效应的受体作用示意图
一、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如AMP信号通路
神经递质、激素等(第一信使) 膜外N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 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 膜内C端:激活G蛋白
激活G蛋白(与β、γ亚单位分离)
兴奋性G蛋白(GS)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 ATP cAMP(第二信使)
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
细胞内生物效应
如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激素(第一信使)
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
膜外N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 膜内C端:激活G蛋白
激活G蛋白(与β、γ亚单位分离)
兴奋性G蛋白(GS)

神经肌肉系统

神经肌肉系统

講解內容
神經肌肉系統
⏹神經系統功能分類
⏹神經如何傳遞訊號
⏹肌肉之感覺神經作用
神經系統功能分類(解剖)性區分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腦(灰色物質,白色物質)
色質色質
脊髓(灰色物質,白色物質)
周邊神經系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
神經(12對頭顱神經,31
神經節(ganglia)
周邊神經之功能性分類
自主性(somatic) (感覺,運動)
神經元組成神經訊號傳遞








細胞內外極化電位
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鈉鉀唧筒(Na+-K+pump)
神經軸索之動作電位傳遞
神經傳導
神經傳導神經傳導
感覺神經
感覺受器種類
(a) 裸神經末端(痛覺溫度覺)
(a)裸神經末端(痛覺、溫度覺)
(b) Meissner’s corpuscle(觸覺)
(c) Pacinian corpuscle (深部壓力)
(d) Golgi tendon organ(本體感受器)
(e) 肌梭(本體感受器)
(e)







末稍神經運動調節
神經反射。

第二十八天:下肢神经根评估之腰5神经

第二十八天:下肢神经根评估之腰5神经

第二十八天:下肢神经根评估之腰5神经
腰5神经平面:
肌肉检查:1、足拇长伸肌;2、趾长伸肌与趾短伸肌;3、臂中肌
(上图:趾伸肌起止点)
(上图:腓深神经支配趾伸肌)
(上图:单独足拇长伸肌肌力检查)
(上图:趾伸肌肌力检查)
(上图:用5个足趾同时背伸来记忆腰神经根的支配肌)
(上图:臂中肌起止点)
(上图:腰5支配臂中肌)
(上图:臂中肌肌力检查)
感觉检查:所有胫肌嵴外侧部分,包括足背,受腰5感觉支配。

反射检查:胫肌后肌反射大家应该比较陌生,因临床检查用的不多,原因是其位置较深,不易被引出,如果在检查运动和感觉功能后
仍难以确定腰5水平的完整性,那么可以检查胫骨后反射。

最后图片小结
(附:臀中肌综合征)
也称为臀中肌的肌筋膜炎,臀中肌位于髂骨翼外侧,其前2/3肌束呈三角形,后1/3肌束为羽翼状,在下端集中成短腱止于大转子外面及其后上角,为主要的髋关节外展肌,并参与外旋及伸髋关节。

站立时可稳定骨盆,从而稳定躯干,特别在步行中单腿着地期尤为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躯干活动如弯腰、直立、行走、下蹲等,臀中肌都起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易产生劳损,尤其是突然改变体位时,更易损伤。

临床表现为腰臀部酸痛,深夜、晨起、活动时皆痛,劳累、阴凉时加重,有一半的患者感到大腿扩散痛,少数可感小腿不适,有的患者感到肢体麻、冷和蚁走感,症状为慢性发作。

体检时,可发现臀中肌有压痛点,可有痛性筋束,压痛点可为一个或多个,可在臀中肌前、中、后部出现。

按压激痛点时可出现局部及扩散区痛,直腿抬高时患侧可出现臀部及大腿痛,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注意:不是所有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就说腰椎间盘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S. R R
神经细胞间
神经细胞~腺细胞间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间 突触传递信息
一 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 囊泡内含 ACh,并以囊泡为单 位释放ACh(称量子释放)。 接头间隙:约50-60nm。 接头后膜(终板膜): 皱褶,增厚; 存在ACh受体(N2 受体), 与ACh发生特异性结合; 无电压性门控性钠通道(对 电不敏感,对化学物质敏感; 存在大量胆碱酯酶。
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零, 此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称K+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Nernst 公式 Ek= 59.5 Log [K+ ]o/[K+ ]i (mV) 理论值 –87mV,实际值 –77mV 实验证明: 改变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 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肌管系统示意图
肌纤维
三管区
Z线
横管(T)
肌浆网(L)
终池
兴奋-收缩耦联示意图
兴奋-收缩耦联:肌膜兴奋的电变化为肌丝滑行机械变 化的中介过程。
三个步骤:
①AP由横管系统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到达三联管和肌 节附近; • 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 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和摄取。
Ca2+的摄取——Ca2+泵( Ca2+-Mg2+ ATP 酶)
2.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
↓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Ca2+进入肌浆 ↓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 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 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 ↓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激活ATP酶作用,分解ATP ↓ 横桥摆动 ↓ 牵拉细肌丝朝肌小节中央滑行 ↓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70
静息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ial) -10~-110 mv 多数可兴奋细胞为稳定的极化状态(除心肌等自律细胞外)
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快速电位反转 动作电位 历时<1 ms
反极化
(action potential)
上升相(去极化+反极化)
110mv 快速 缓慢 下降相(复极化)
二 膜电位的产生机制——离子学说
离子学说内容
细胞各种生物电的产生主要由于
1
2
一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
细胞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1. 膜内[K+]>膜外[K+], 膜内[Na+]<膜外[Na+], 膜内[Cl-]<膜外[Cl-] 2. 安静状态下, 细胞膜K+通道开放, 对K+具有通透性。 膜两侧K+浓度差——促使K+扩散的动力,随着K+的不断扩散, 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K+继续扩散的阻力,
三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
细胞膜受刺激 少量Na+缓慢内流,使膜电位下降 达到阈电位 Na+ 大量快速内流,直至Na+平衡电位
(去极化过程)
钠通道开放快,失活也快,因此称作快通道。 去极化后,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着浓度差,电位差大量 快速外流,细胞膜电位又恢复到静息状态。(复极化过程) [Na+]i↑、[K+]O↑ 激活Na+-K+泵活动
加而减小 和。。
相关概念
阈电位:引发AP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局部电位: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
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
包括: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
正后电位=超去极化后电位。
四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朗飞氏结
跳跃式传导
Ca2+是兴奋收缩的耦联因子 三联管是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
小结:骨骼肌收缩全过程
1.兴奋传递
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 ↓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流入N末梢内 ↓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 受体构型改变 ↓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通透 性增加 ↓ 产生终板电位(EPP) ↓ EPP引起肌膜产生动作电位
а银环蛇毒、筒箭毒
阻 断
Ach受体通道亚单位
Ach
肌肉兴奋收缩
终板电位EPP的特征: 类似于局部电位,无“全或无”现象;无不应期; 有总和现象;EPP的大小与Ach释放量呈正相关。 化学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有突触延搁 0.5ms 高敏感性 化学物质、物理因素 易疲劳
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因素 Ca2+ :Mg2+有竞争作用
阈电位 (-70~-50 mv) 重新定义阈刺激
AP的产生机制:
细胞受到刺激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闭→Na+内流停止,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 [Na+]i↑、[K+]O↑→激活Na+-K+泵 Na+泵出、K+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
去极化
复极化
相关概念


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
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方向增大。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方向减小。 复极化:去极化后又恢复到静息状态。


定义 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膜在静息电 位基础上发生快速、可逆、扩布性的电位变
化。
1.膜内[K+]>膜外[K+],膜内[Na+]<膜外[Na+],
膜内[Cl-]<膜外[Cl-]
2.细胞膜受刺激后,细胞膜Na+通道开放,对Na+具有通透性。
膜两侧Na+浓度差——促使Na+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
扩散, 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Na+继续扩散的阻力,
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 Na+的净扩散通量=零,
结论:①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 下降支是K+外流形成的, 后电位是Na+-K+ 泵活动引起的。 ②AP的产生不消耗能量, AP的恢复消耗能量(Na+-K+泵的活动)。 ③AP=Na+的平衡电位。 证明:①Nernst公式的计算 AP达到的超射值(正电位值)相当于计算 所得的ENa值。 ②应用N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后, 内向电流全部消失(AP消失)。
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或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AP的能力。 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或由活动弱→强的 过程。 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或由活动强→弱的
过程。
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所有内、外环境 的变化。
反应:可兴奋性组织对刺激的应答表现。
后负荷:收缩开始才受到负荷牵拉(初长度不变)

单收缩
潜伏期 10ms
收缩期 50ms 舒张期 60ms 阈强度
运动单位
最大刺激
收缩总和
刺激间隔时间>舒张期 收缩期<刺激间隔时间<舒张期
刺激间隔时间<收缩期
强直收缩
不完成强直收缩
完成强直收缩
临界融和频率 问题:为什么肌肉收缩可以总和,而 肌细胞动作电位不能总和?
二 肌肉收缩机制
横纹肌细胞结构
肌肉 肌纤维束 肌纤维 肌原纤维 粗丝+细丝
(I带)
A带
肌小节=1/2I+A+1/2I
肌原纤维 粗肌丝: 肌凝蛋白(肌球蛋白) 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
1.可与细肌丝肌纤蛋白可逆性
横 桥
结合
2. 具ATP酶活性,释放能量分
解ATP 提供横桥扭动(肌丝 滑行)和作功的能量。
第二章 神经和肌肉生理
第一节 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
刺激 缩 神经兴奋 传导 传递 肌肉兴奋 收
兴奋性 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反应 强 弱 抑制(inhibition) 弱 强 兴奋(excitation) 兴奋: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
可兴奋细胞: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细胞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地球上几乎没有一种 变化发生不同时显示出电的变化”。 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bioelectricity)。
细胞生物电现象普遍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
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及视网膜电图等就是这些 不同器官和组织活动时生物电变化的表现。
低常期:70 ms, 兴奋性回落,低于正常
最后,兴奋性恢复到正常水平。
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 Na+通道少量开放 少量Na+内流 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 小的去极化,即局部反应 或局部兴奋。
局部反应特点:
不具“全或无”特征,幅值随刺激强度
的增大而增大。


电紧张扩布,其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
可以叠加、总和:时间性和空间性总
刺激三要素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