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课件PPT

合集下载

《书愤》课件(共22张PPT)

《书愤》课件(共22张PPT)
201பைடு நூலகம்/11/23
列锦 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 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 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
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 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拓 展 延 伸
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请同学
2018/11/23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 诗人。他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机的时代, 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 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 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的诗人。此外,他还创作大量词和散文, 内容丰富。陆游诗作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相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 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 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千载谁堪伯仲间!
2018/11/23
概 括 内 容

陆游《书愤》ppt精品课件

陆游《书愤》ppt精品课件
23
2024/1/25
24
2024/1/25
陆游散文特点
陆游的散文以其豪放、自然、真挚的风格著称,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代表作品介绍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内容涵盖政治、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此外,《剑南诗稿》等作品也充分展现了陆游散文的独特魅力。
03
文学价值及影响
《钗头凤·世情薄》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01
《钗头凤·世情薄》背景介绍
该词是陆游为悼念前妻唐婉而作,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爱情的深深怀念。
02
词作内容解析
全词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离愁别恨、世事无常等情感融入其中,展现出陆游深沉、细腻的词风。
起承转合,结构严谨。
写作特点
强烈的对比手法,突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篇章结构
以叙事开篇,逐渐转入抒情。
善用典故,表达深沉的历史感。
01
02
03
04
05
06
9
2024/1/25
10
2024/1/25
关键语句解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表达了诗人早年对世事的无知和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了战争场面的壮烈和诗人的豪情。
2024/1/25
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激发了读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有助于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中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读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21
2024/1/25
05
CHAPTER

《书愤》ppt课件

《书愤》ppt课件

节奏感强
诗歌节奏感强烈,韵律和 谐,读来朗朗上口。
表现力强
语言表现力强,能够生动 地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 迹,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 感共鸣。
01
《书愤》的意象与 意境
意象的选取与运用
选取典型意象
作者在《书愤》中选取了自然景物、人物活动等典型意象,如“楼船”、“夜雪 ”、“戎马”等,这些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二
这首诗在题材、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创新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 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还为后世文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代表了陆游个人 的文学成就,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后世评价二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 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它不 仅代表了陆游个人的文学成就,更是 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启发了众多文 学家和诗人的创作灵感,还成为了后世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重要对象。
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
通过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象征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今 昔之感,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 思考。
意象构造
通过构造独特的意象,表达了作者 对故国的思念和壮志未酬的愤懑。
语言风格
语言质朴
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和思考。
01
《书愤》的文学特 色
主题思想

《书愤》ppt课件(25页)

《书愤》ppt课件(25页)
近来世态人情淡泊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学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 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 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 首诗〞,陆诗的特别特点是“多豪丽语, 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亮 的例子。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
书愤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 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 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 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 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 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 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 种心情支配下写的。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 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 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 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 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1
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 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 时代,一贯保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的英 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 “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 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 保持自己的理想。

书愤-公开课-最终版-PPT

书愤-公开课-最终版-PPT
4
看作者——陆游(知人论世)
通过阅读陆游人生经历,你 认为陆游是一个怎样的诗人?诗 歌主要风格是什么?
他爱国,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 多次遭 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 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 国家的统一。
5
看作者——陆游(知人论世)
他重情义,尤其是和唐婉的爱情悲 剧,令人叹息
他才华横溢,能诗能文亦能散,一生 写诗六十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
33
美读欣赏,聆听 名家的声音,感 受诗人情怀
34
艺术特色
除了用典,这首诗歌还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
一、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对比
二、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 对比
三、诸葛亮积极进取和投降派苟 且偷安对比
35
比较阅读 拓展延伸
联系社会背景及作者,想一想, 陆游此诗和杜甫的《蜀相》,说说他 们在歌颂诸葛亮的歌颂功绩、抒发个 人情感和抒情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曾有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 口;也曾有披着铠甲的战马在秋风中纵横驰 骋,收复了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回忆描写 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 两两相合,构成开阔、壮观的战斗画面。这表明南 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18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回顾诗人所“书”之事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三、体味诗眼,解读 诗歌,把握主旨

书愤ppt课件完整版x

书愤ppt课件完整版x
对后世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创新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 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跨时代的文化价值
《书愤》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 示,使其具有跨时代的文化价值。
04
历史文化内涵拓展延伸
宋代政治经济文化概述
政治
宋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 制较为庞大,科举制度盛行,使
朝廷内部腐败,权臣 当道,忠良受屈。
陆游生平事迹与创作历程
01
02
03
04
陆游(1125年-1210年),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 国诗人。
历任多地官职,后因主张抗金 而遭贬谪。
一生创作诗歌九千三百余首, 今存九千余首,是中国古代现
存诗歌最多的诗人。
《书愤》创作背景及意义
注音版提供
在诗文中加入拼音标注,方便学 生准确阅读和理解生僻字、多音 字等。
逐句逐词深入剖析意思
逐句解析
针对诗文的每一句进行详细解析,包 括词义、句式、语法等方面,帮助学 生全面理解诗句含义。
逐词讲解
对诗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深入讲解, 包括词义、用法、引申义等,拓展学 生的词汇量。
关键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探讨
语言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英文对照版本提供,便于国际交流
精选优秀英文译本,确保翻译质 量
提供中英文对照,便于学习者对 比欣赏
英文翻译准确传达诗意,促进跨 文化交流
双语学习策略和方法分享
介绍有效的双语学习方法,如交替阅 读、背诵和互译等
强调双语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鼓励 学习者坚持学习
分享学习经验和技巧,帮助学习者提 高双语学习效果

《书愤》精美课件(37页)

《书愤》精美课件(37页)

《书愤》精美课件(37页)一、课件概述1. 作者介绍:介绍《书愤》的作者陆游,包括他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创作背景。

2. 诗的背景:分析《书愤》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此诗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书愤》的内容,揭示诗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 诗歌思想内涵:探讨《书愤》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等。

5.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书愤》在诗歌形式、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6. 课后练习:提供一些与《书愤》相关的问题和思考,帮助读者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始终心系国家,忧国忧民。

陆游的诗作内容丰富,情感真挚,风格多样,尤其擅长写爱国诗。

他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诗的背景《书愤》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

金兵入侵,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百姓生活困苦。

陆游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自己却报国无门,无法为国家出力,心中充满愤懑。

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书愤》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四、诗歌内容解析《书愤》全诗如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在年轻时并未意识到世事的艰难,如今回首往事,才发现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国家命运令人担忧。

2.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描绘了陆游当年抗击金兵的战斗场景,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表现出诗人英勇无畏的气概。

3.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曾以“塞上长城”自许,但如今已年过半百,镜中映出的是满头白发,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4.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课件陆游(共29张PPT)

书愤课件陆游(共29张PPT)
秋风大散关。
(3) 《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
载谁堪伯仲间。
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豪情气概 塞上长城空自许 空:徒劳、枉然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长幼次序,
在这里是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书”了哪些事?
• 北望中原的气概;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年事
已高、壮志未酬;诸葛亮的建功立业。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
所要发扬的精神;
❖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
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夜读范志能揽辔录》
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愤恨。
延伸阅读·拓展视野
1.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 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 之苦。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 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 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 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难之 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 难安,去也难安。
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பைடு நூலகம்
点拨提升二
❖ 志向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 、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岳飞是“为功名”。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 计。
❖ 遭遇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
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 情感相同:都抒发的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
书愤
陆游
课前检测:【每日积累】
字形: 洲 鬓 堪 仲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陆游
少年时,意气风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难酬壮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时,仍念恢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 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
满溢纸端,他写的最多的是中原; 思绪翻飞,他愁的最多的是家国; 时光流转,他留给我们最重的两个字是 — — 爱国 .
8情细录
求和偏安、奸臣当道、政治黑暗。
忧情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北宋一南宋
背 景
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怎样写的?
任务四:
诗人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 己的“悲愤”之情的?
温故知新 鉴赏情感的表现手法:
考点链接
抒情为主的诗歌。
可 能 出 现 的 考 点 :(1)鉴赏诗人多重情感题
(2)考查诗歌情感类表现手法
应 对 策 略: (1)知人论世,看注释,析情感 (2)手法再现:修辞手法,抒情类表现手法,
用典,虚实,对比……
写了什么?
任务二:
细读,思考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作用 2、 (个人层面的对比) 岁月空老、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3 、(国家层面的对比) 为南宋没有将领领兵而痛心, 批判主和派的苟且偷安。

《书愤》PPT课件优质课件

《书愤》PPT课件优质课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示儿(85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春,此 时陆游已62岁,被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直到作此诗时, 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诵读诗歌
诗歌大意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曾记得25年前,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驰着楼船 战舰。在秋风中跨上战马奔驰,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如 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 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思考:作者“书”了哪些“愤“?如何抒
发的?请结合诗句和诗人的生平具体分析。
所愤之一: “世事艰”,为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 事业屡遭打击而“愤”。
书愤 陆游 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书愤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书愤》公开课课件(共22张PPT)

《书愤》公开课课件(共22张PPT)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
先斑”用什么手法表达情感?
“塞上长城”——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称自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连宋高宗自己也曾说:“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己是”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感秋》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 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 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 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
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 所要发扬的精神;
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 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
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 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
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 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
地。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 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2024年度部编版选必中精品公开课课件陆游《书愤》

2024年度部编版选必中精品公开课课件陆游《书愤》
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
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这些景色往往成为 激发爱国情感的象征。
24
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性体现
2024/3/24
表达方式不同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诗人们在表达爱国情怀时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诗歌往往含蓄 内敛,注重意境的营造,而西方诗歌则更加直接奔放,注重情感的宣泄。
典故运用
诗人巧妙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表达自己的政治 立场和爱国情怀,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意象塑造
3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战争场景等意象,营造 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 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024/3/24
20
对后世影响及传承意义
2024/3/24
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陆游的《书愤》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对后世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 艺术借鉴。
代表作之一
《书愤》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 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 的悲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024/3/24
反映时代背景
《书愤》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 家危难之际,陆游通过此诗表达了 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愤》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 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
13
与其他诗人作品比较
与杜甫比较
陆游和杜甫都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但陆游的诗风 更加奔放、激昂,而杜甫的诗风则更加沉郁、深刻。
与李白比较
李白和陆游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李白的诗风豪放、飘 逸,而陆游的诗风则更加朴实、自然。在创作主题上,李白多描写自然风景和人生哲理,而陆游则更 注重抒发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古诗词诵读《 书愤》ppt课件

古诗词诵读《 书愤》ppt课件

④列锦:
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 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
马秋风大散关。”运用 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 名词叠加,勾勒出两幅 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
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 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 悲愤的基调。
了声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而“愤”?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瓜洲渡一、种大修散辞关格),险用要名的词军或事名据词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性短语组成,没有动词或形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容词谓语,经过选择组合, 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
✓ 简洁明快,节奏紧凑,能够更好地烘托 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亲贤臣,远小人——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借鉴的。
望效法诸葛亮施 展抱负。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思考:“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借古讽今,以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贬斥朝野上下主降的小人, 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 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1:“出师一表”讲的是谁的事迹,诗人 为什么要写他的事迹?
诸葛亮,用典明志
问题2:陆游仰慕出师表中的哪些精神品格?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陆游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诗 业毕人绩生追,心慕表愿;明先对贤诸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的情怀; 葛亮的敬仰,渴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心
小结:诗人如何抒“愤”?
①用典:
③对比:
⑤虚实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结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陆游青年时
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
被称为是陆游“一生爱国热情的艺术概括”。
课外拓展思考: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 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 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 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1、首联诗人回忆起了什么事?“世事艰”具体
指的是什么? 回忆早年血气方刚,收复中原的豪心壮志。 “世事艰”:奸臣当道,仕途多阻,屡遭罢黜。
2、对“气如山”的理解:有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 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 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 说法吗? 明确:应联系上下句来理解诗句,不应断章取义。 应该 理解为“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 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 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 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 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 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 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 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 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 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 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 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 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 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 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 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 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书愤》a、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b、白描【“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 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 画卷。纯属白描。】 c、对比(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二是诗人早年形 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3.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顿挫 陆游 沉郁豪雄
【论世】 (结合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 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 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 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 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题解
• “书”:动词,写,抒发。 • “愤”:愤懑、悲愤。
• 思考: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 作者“愤”。“世事”也即抗金救国、 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早年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 志难酬、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如今却两鬓斑 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 “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 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 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 业,无人领军。

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比较《书愤》和《蜀相》这两 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 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 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诸葛亮 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 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 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壮志难酬、 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 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书愤
知人论世 【知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诗今存
9300首,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词作《钗头凤》和 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两个未解之情结:一、《钗头凤》中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 —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七十五岁高龄重游沈园, 依然写下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 二、《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是其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 不瞑目的大事。少时“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坚持 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 尘”、“靖(平定)国难”;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打击, “报国欲死无战场”。但他始终坚持理想。嘉定二年(1210), 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 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诗突出特点是“多豪丽 语,言征伐恢复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