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合集下载

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

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
④ 磷酸化级联反应激活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相应激活几种核转录因子,诱导参与细胞生长和中间代 谢的基因表达。
⑤包括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合成并 增加其活性,从而加速葡萄糖的转运。
⑥ 胰岛素长时程作用主要由Ras信号复合物介导。
临床应用
1. 对各型糖尿病有效。
⑤ 抑制糖异生。
2.脂肪代谢 促进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抑 制脂肪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3.蛋白质代谢 促进氨基酸的转运和蛋白质的合成 (包括mRNA的转录及翻译);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和 肝脏的氨基酸氧化。
4.促进K+进入细胞,故有降血K+作用。
5.长时间作用 作用。
通过促进或抑制一些酶的合成起长程
的数目和亲和力。
临床应用
1.糖尿病 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且
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对胰岛素产生耐受者可减少 胰岛素的用量。 2.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素的分泌,可治疗尿崩症。
不良反应
1.常见胃肠反应 ;大剂量氯磺丙脲还可引起中枢症状; 2. 少数引起粒细胞减少和胆汁郁积性黄疸及肝损害; 3. 严重者持久低血糖症,氯磺丙脲尤甚。故老人及肝、
第32章 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
糖尿病概述
概念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 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疾病。
表现与危害 血糖↗ 、尿糖↗,多饮;后期常合并 心、肾、眼底的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感染、结核动 脉粥样硬化等。
分类
I型 (胰岛素依赖型):须用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 药无效;
体内过程 口服无效。皮下注射吸收快。 代谢快,t1/2为9~10Min。主要在肝、肾灭活,肝肾功

胰岛素和降血糖药

胰岛素和降血糖药
外周通过负反馈调节垂体激素释放 (peripheral gland hormone often regulates pituitary hormone release by negative feedback loops)
Hypothalamus and anterior pituitary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endocrine glands axis):
(hypothalamic-pituitary-endocrine glands axis);
几乎所有内分泌腺功能均与垂体相关。
go
垂体释放激素的平衡调控特点 (Homeostatic control of pituitary hormone release)
生理节律周期性释放(often a rhythmic or circadian pattern to release)
雄激素、雌激素、黄体酮
→target tissue:response.
The Pancreas
胰岛是散在胰腺腺泡之间的细胞团。仅占胰 腺总体积的1%~2%。
胰岛细胞主要分为五种:
α细胞: 占胰岛25%,分泌胰高血糖素; β细胞: 占胰岛70%,分泌胰岛素; δ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 PP细胞: 分泌胰多肽 G细胞: 分泌胃泌素。
1922.01.11 用胰腺提取物注射后: 病人自我感觉良好, FPG:11.1 mmol/L (200mg/dl), 尿量:2-3L/d,24h尿糖:7.5g, 活到 35 yr。
有关胰岛素的诺贝尔奖
Banting & MacLeod : 1923,医学生理学奖 --分离出胰岛素并用于临床
Sanger:1958,化学奖 --测定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引言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是常用的降血糖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在降血糖方面的实验研究。

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β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血糖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它能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葡萄糖在肝脏的合成和释放。

胰岛素还能促进脂肪组织对脂肪的合成,并促进脂肪酸在肝脏和肌肉中的氧化,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为了研究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手段:1.动物实验:选取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大鼠,注射胰岛素后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

可以通过采血分析或埋入连续监测血糖的传感器来记录血糖水平的变化。

控制组使用安慰剂或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实验。

2.体外细胞实验:培养胰岛细胞或其他胰岛细胞系,如MIN6细胞,通过加入胰岛素后观察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变化,进而推测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通过以上实验手段,可以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

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口服降糖药是指通过口腔给药的方式来降低血糖水平的药物。

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水平,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口服降糖药及其作用机制: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属于双胍类药物。

它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

2.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

它们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这类药物还可以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

3.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伊格列奈等,能够抑制肠道中α-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减少葡萄糖的释放进而降低血糖水平。

以上口服降糖药物均已通过临床实验验证其降血糖作用,但由于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不同,在应用时仍需谨慎。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药理学胰岛素及降血糖药胰岛素介绍胰岛素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用于调节血糖水平。

它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并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的缺乏或抵抗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从而触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这些信号通路包括糖原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活化,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此外,胰岛素还可以抑制葡萄糖产生,并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

胰岛素的药物形式目前,胰岛素主要以注射剂的形式使用。

这是因为口服胰岛素在胃酸中容易被分解,并且无法通过肠道吸收。

注射剂可以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

胰岛素的分类根据胰岛素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快速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短暂,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峰值。

2.短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稍慢,作用时间较短,适用于常规胰岛素替代治疗。

3.中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较长,作用时间中等,用于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

4.长效作用型胰岛素:起效时间缓慢,作用时间较长,适用于提供胰岛素基本需求的持久控制。

胰岛素的副作用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包括低血糖和注射部位红肿痛等。

低血糖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发生时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

注射部位红肿痛通常是因为注射不当引起的,可以通过正确的注射技巧来避免。

降血糖药的分类除了胰岛素外,还有一些药物可以被用于降低血糖水平。

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几类:1.口服降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抑制剂等,通过不同的途径来降低血糖水平。

2.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GLP-1的作用来刺激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葡萄糖产生。

3.二肽基酰胺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延长GLP-1的生物活性,从而增加胰岛素分泌和减少葡萄糖产生。

4.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SGLT2蛋白的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液中的葡萄糖排泄。

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PPT课件

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PPT课件

成本和保险覆盖比较
成本
胰岛素通常比口服降血糖药便宜,因为它的生产成本较低。
保险覆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一些保险计划中,胰岛素可能比口服降血糖药有更广泛的覆盖。
04 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的 联合使用
联合使用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适应症
对于单一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的高血糖,尤其是2型糖尿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
口服降血糖药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磺脲类
双胍类
适用于非肥胖或轻中度糖尿病患者,尤其 是有胰岛功能者。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
适用于肥胖或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 用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噻唑烷二酮类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胰岛 素抵抗明显者。使用时从小剂量开始,逐 渐增加剂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磺脲类
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增加胰岛素分 泌量。代表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齐 特等。
双胍类
抑制肝葡萄糖输出,促进肌肉摄取葡 萄糖,减少脂肪酸生成。代表药物有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
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代表药物有罗格 列酮、吡格列酮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 延迟碳水化合物吸收。代表药物有阿 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胰岛素的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适应症
主要用于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等需要用胰岛素控制的血 糖水平的情况。
使用方法
包括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和吸入式给药等途径。其中,皮下注射是最常用的给药 方式,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

胰岛素与降血糖药

胰岛素与降血糖药

胰岛素及降血糖药药品名称通用名:胰岛素注射液商品名称:胰岛素注射液英文名:Neutrul Insulin Injection主要成分:本品主要成份为:胰岛素(猪或牛)的灭菌水溶液。

每100ml中可含甘油1.4~1.8g与苯酚0.25g。

药品信息【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

【药理作用】本品为降血糖药。

胰岛素的主要药效为降血糖,同时影响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包括以下多方面的作用。

1.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原异生作用,减少肝输出葡萄糖。

2.促使肝摄取葡萄糖及肝糖原的合成。

3.促使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和氨基酸,促使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和贮存。

4.促使肝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并激活脂蛋白脂酶,促使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

5.抑制脂肪及肌肉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抑制酮体的生成并促进周围组织对酮体的利用。

【药代动力学】口服易被胃肠道消化酶破坏。

皮下给药吸收迅速,皮下注射后0.5~1小时开始生效,2~4小时作用达高峰,维持时间5~7小时;静脉注射10~30分钟起效,15~30分钟达高峰,持续时间0.5~1小时。

静注的胰岛素在血液循环中半衰期为5~10分钟,皮下注射后半衰期为2小时。

皮下注射后吸收很不规则,不同注射部位胰岛素的吸收可有差别,腹壁吸收最快,上臂外侧比股前外侧吸收快;不同病人吸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病人,不同时间也可能不同。

胰岛素吸收到血液循环后,只有5%与血浆蛋白结合,但可与胰岛素抗体相结合,后者使胰岛素作用时间延长。

主要在肾与肝中代谢,少量由尿排出。

【适应证】1.Ⅰ型糖尿病。

2.Ⅱ型糖尿病有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等严重应激情况,以及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肾脏或视网膜病变等。

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4.长病程Ⅱ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水平确实较低,经合理饮食、体力活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控制不满意者,Ⅱ型糖尿病具有口服降糖药禁忌时,如妊娠、哺乳等。

5.成年或老年糖尿病病人发病急、体重显著减轻伴明显消瘦。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白质和锌,使其作用时间延长。
(二) 胰岛素制剂分类及特点
类别
药名
给药 途径
给药时间
开始作用时间 (小时)
短效
普通胰岛素
静注 皮下
用于急救 饭前0.5小时, 一日3 4次
静注:立即 皮下:
0.5—1小时
中效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珠蛋白锌胰岛素
皮下
早饭或晚饭前0.51小时, 一日1-2 次
2—4小时 3—4小时
长效
精蛋白锌胰岛素
皮下
早饭或晚饭前0.5-1小时, 一日1 次
3—6小时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
去路
食物糖类 吸收
合成 糖 原
肝糖原 分解
糖异生 非糖类物质
血糖 3.9-6.1 mmol•L-1
分解氧化供能
转化 其他糖及非糖物
8.3-9.4 mmol·L-1
尿

(三) 胰岛素----作用
1. 降低血糖 – 增加葡萄糖的利用:促进糖的酵解和氧化,促进糖原合成和储存,促进
• 见于注射部位 • 女性多于男性
•急性型:需短时间内增加大剂 量胰岛素。
•慢性型:可用糖皮质激素 ;选 用抗原性小 的高纯度胰岛素。
用药指导
• 坚持长期药物治疗,结合饮食、运动疗 法,以达到控制病情,稳定血糖,保证 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 口服降血糖药
类别
磺酰 脲类
药物
作用环节
作用特点
各型糖尿病的用药选择
1、Ⅰ型糖尿病:胰岛素 2、Ⅱ型糖尿病: ▪ 肥胖、无肾病、有高胰岛素血症者,选用阿卡波糖; ▪ 餐后血糖控制不好,加用双胍类,仍疗效不好,加
用第二代磺酰脲类 ▪ 有肾病者:格列喹酮、阿卡波糖 3、糖尿病合并较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或急性应激情况者:胰岛素 4、糖尿病患者大手术前后:胰岛素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型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胰岛素 6、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

药理学第二十八章胰岛素及降血糖药ppt课件

药理学第二十八章胰岛素及降血糖药ppt课件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因而具有降低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波动频率和波
动幅度,改善总体血糖控制的作用。
3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理
糖尿病患者在受到感染、外伤、手术等应激因素时, 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谢紊乱,脂肪分解 加速,酮体生成增多,出现酮血症和酮尿称酮症, 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均为较强的有机酸,机体产生 酸中毒,统称酮症酸中毒。
(2)慢性型: 临床指每日需用Ins 2OOu以上,且无并发症的糖 尿病人。
脂肪萎缩 见于注射部位,女性多于男性。 20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口服降血糖药 胰岛素
21
口服降血糖药
概述: 该类药可口服,使用方便,但作用弱而慢,仅适
用于轻、中型糖尿病,不能完全取代胰岛素。 常用有两类:磺酰脲类和双胍类。 还有其他类新型口服降血糖药:胰岛素增敏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和餐时血糖调节药。
22
一、磺酰脲类
第一代 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D860 氯磺苯脲 chlorpropamide
第二代
格列苯脲 gluburide, 格列吡嗪 glipizide 格列美脲 glimepiride

第三代 格列奇特 gliclazide
23
磺酰脲类 药理作用**
18
胰岛素
制剂分类
胰岛素注射剂
速效胰岛素:包括正规胰岛素和经分子改构获得的。 共 同特点:溶解度高、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维持6~8h)。
中效胰岛素:包括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珠蛋白锌胰岛素, 维持(18~24h),不能静脉给药,只能皮下注射。
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维持(24~36h),不能 静脉给药,只能皮下注射。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第三十七章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一、胰岛素增敏药 二、磺酰脲类 三、双胍类 四、其他类
1
第三十四章 胰岛素及 口服降血糖药
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DDM),病情较重,以幼年发病为 主,因此也称重型、幼年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病情较轻,以成年发病为 主,因此也称轻中型、成年型糖尿病。
2、脂肪代谢 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合成 并抑制其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
3、蛋白质代谢 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蛋白质的合 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4、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
6
【作用机制】
7
【临床应用】
胰岛素仍是治疗IDDM)的唯一药物,对胰岛素 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主要用于下列情况:
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持久性的低血糖反应,常因药 物过量所致,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较易发生。 新型磺酰脲类较少引起低血糖。
【药物相互作用】由于磺酰脲类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 合率,因此在蛋白结合上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竞争, 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而引起低血糖反应。此外,氯 丙嗪、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均 可降低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
①IDDM; ②NIDDM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
者; ③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如酮症酸
中毒及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 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伤
以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⑤细胞内缺钾者,胰岛素与葡萄糖合用可促进钾内
流。
8
【不良反应】
1、低血糖发应:为胰岛素过量或注射后未能及 时进餐等原因所致,正规胰岛素能迅速降低血 糖,出现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 颤等症状,严重者引起昏迷、惊厥及休克,甚 至脑损伤及死亡。长效胰岛素降血糖作用较慢, 不出现上述症状,而以头痛和精神情绪、运动 障碍为主要表现。

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妊娠糖尿病 特异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①1型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绝对 不足所致,需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无 效。 多为胰岛β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损 伤而引起。胰岛β细胞严重破坏,引起胰岛素绝 对缺乏。多见于青少年,大多发病较快,病情较 重,症状明显且严重,呈酮症酸中毒倾向。
②2型糖尿病(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占95%,胰岛素分泌
相对不足,可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患者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血中胰
岛素水平升高。多见于成年肥胖者,发病缓慢,病情
相对较轻。 注:胰岛素抵抗: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 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第一节 胰岛素

胰岛
格列美脲降糖作用比甲苯磺丁脲 强400倍,较格列本脲强2倍,每 日服用1次即可控制24小时血糖,
பைடு நூலகம்
【作用机制】
1.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K+通道阻断剂
磺酰脲类与胰岛B细胞表面磺酰脲受体结合, 使与之相偶联的ATP敏感性K+ 通道阻滞,膜去极 化而使电压敏感性Ca2+ 通道开放,Ca2+ 内流而引 起胰岛素释放。
A细胞 占25%, 分泌胰高血糖素; B细胞 占60%, 分泌胰岛素。 D细胞 数量较少, 分泌生长抑素。
胰岛素(insulin)
小分子蛋白质,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 B两个肽链,中间有S-S键连接。人胰岛素是 由前体物质胰岛素原裂解C肽而来; 来源:猪、羊、牛等家畜胰腺中提取。 酶或微生物等半合成法合成。 重组DNA技术
胰岛素抵抗经常伴随着较多的其它异常, 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及高尿酸血症,此 外胰岛素抵抗还多伴随着久坐的生活方式。

药理学课件32.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药理学课件32.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胰岛素的结构与合成
胰岛素分子结构
胰岛素由A链和B链两部分组成,笛卡尔环形式紧密 结合,分子量为5808 Da。
胰岛素的合成与存储
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被存储在胰岛的类泡囊中, 等待释放。
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调节血糖
胰岛素参与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控制 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调节脂肪代谢
胰岛素促进组织对脂肪的吸收和存储,抑制脂 解作用。
药理学课件32.胰岛素及 降血糖药
探索胰岛素和降血糖药的作用,结构,合成,以及在医学上的应用。
胰岛素的作用
1 促进葡萄糖吸收
胰岛素引导葡萄糖进入细胞,以供能量和存储。
2 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
胰岛素可以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3 抑制糖异生
胰岛素能抑制肝脏中糖异生作用,减少新葡萄糖合成。
临床应用
降血糖药在控制高血糖、预 防糖尿病等诊疗中有广泛应 用。
副作用
曲霉素类药物可能会引发低 血糖,肝功损害等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在使用降糖药物时,需要注 意剂量,避免低血糖危险等。
调节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调节酮体代谢
胰岛素可以抑制产生和累积酮体,维持内环境 平衡。
胰岛素的调节机制
1
胰高血糖素
由胰岛A细胞分泌,可提高血糖水平。
2
胰高血糖素抑制素
由胰岛D细胞分泌,可以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3
胰岛素
由胰岛B细胞分泌,在高血糖情况下类 双胍类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刺激胰岛素分泌 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抑制肠道内的葡萄糖吸收
降血糖药的作用机制
双胍类药物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临床应用:
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和水肿
2.有潜在心衰危险的患者应用此类药物导致心衰加重
3.嗜睡、肌肉和骨骼痛、头痛和消化道症状
2018/10/10
42
2. 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Biguanides)
二甲双胍(metformin) 苯乙双胍(phenformin)
1. GLP-1可以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 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基因 的转录,使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
2. 刺激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凋亡,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
3. 强烈抑制胰岛A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分泌; 4. 促进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分泌,而生长抑素又作为旁分泌激素参与抑制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5. 抑制食欲与摄食,延缓胃内容物排空
2018/10/10 34
2.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1.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 2.匹格列酮(Pioglitazone)
3.曲格列酮(Troglitazone)
4.环格列酮(Ciglitazone)
5.恩格列酮(Eglitazone)
2018/10/10
35
2. 胰岛素增敏剂
2018/10/10
26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磺酰脲类
■药物相互作用
1.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易引起低血糖:
水杨酸钠、吲哚美辛、青霉素、双香豆素 2. 肝药酶诱导剂利福平可加速磺酰脲类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3. 乙醇抑制糖原异生和肝葡萄糖输出,故患者饮酒会导致低血糖 4. 氯丙嗪、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以及口服避孕药均可降低 磺酰脲类的降血糖作用,须予注意。
受体前异常,受体水平变化,受体后失常
4. 脂肪萎缩(adipose atrophy)
人胰岛素类似物
甘精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
赖脯胰岛素
人胰岛素类似物
1.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门冬胰岛素(Insulin Aspart) 赖脯胰岛素(Insulin Lispro)
注射后10min起效, 用于皮下持续性泵入治疗 与长效胰岛素联合应用,用于T1DM和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 T2DM
磺酰脲类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1.降血糖作用 1)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与B细胞上的磺酰脲受体结合,抑制ATP敏感钾通道,抑制K外流, 促进细胞膜去极化,Ca2+内流增加,促进胰岛素释放。
2)增加胰岛素与靶组织的结合能力
3)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以及糖原和脂肪的合成,降低 血清糖原水平
2018/10/10 23
6.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2018/10/10
40
2.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1.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血糖 增加细胞对糖的利用
2.改善脂肪代谢紊乱
降低TG, 和LDL水平 3.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作用 抑制血小板聚集,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增生
4.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阻止胰岛B细胞的衰退,增加胰岛密度和面积, 但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41
2.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 地特胰岛素(Insulin detemir)
注射后1-2h起效,24h长期控制血糖,与短效联合应用,每 天给药一次,用于的 T2DM和成人T1DM
2.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1.促胰岛素分泌药 (1) 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 (2)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3)胰高血糖素样肽Glucagons-like peptide 1, GLP-1 2.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 双胍类(Biguanides)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磺酰脲类
2.对水排泄的影响 格列苯脲和氯磺丙脲有抗利尿作用 3.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格列齐特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力,刺激纤溶酶 原的合成,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2018/10/10
24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磺酰脲类
■临床应用
1.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 2.尿崩症:氯磺丙脲
纯度高,不易发生过敏反应
2018/10/10
16
Insulin---Clinic use 2.吸入剂 (Inhalation)
3.胰岛素泵 (Pump therapy)
Insulin----- Adverse effect
1. 低血糖症(Hypoglycemia) 2.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3.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
6. GLP-1与GLP-1受体结合后促进IRS2的酪氨酸磷酸化,增加胰岛素的 敏感性。
2018/10/10 31
1.促胰岛素分泌药
依克那肽(exenatide)
长效GLP-l受体激动剂,与人的 GLP-1同源性为53%。 特点: 在不引起低血糖和增加体重 的基础上治疗2型糖尿病。
应用:二甲双胍、磺酰脲类制剂, 或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达不到目标血 糖水平的患者。严重的肠道功能不 全和肾功能不全禁用。 注射用药,每天给药两次 (通常 在早餐和晚餐之前)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机制:
1.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物受体γ(PPAR-γ)的活性,使大脂肪细胞 变成小脂肪细胞,增加胰岛素接触面积
PPAR-γ
2018/10/10
36
2.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
2.增强胰岛素信号传递
药理作用机制:
噻唑烷酮类
PPAR-γ
2018/10/10
37
2. 胰岛素增敏剂
注射后1-1.5h起效,作用时间18-24h,餐前30-60min注射
2018/10/10
15
Insulin 1.注射剂(Injectable preparation)
3)长效胰岛素 (精蛋白锌胰岛素,PZI)不可静脉给药
注射后4-8h起效,作用时间24-36h,餐前30-60min注射
4)单组分胰岛素 (McI)
2018/10/10
13
Insulin---Clinic use
1. 1型糖尿病
2. 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3. 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 4. 胰岛素强化血糖治疗。用于早期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 患者。可迅速缓解高血糖毒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逆转 β细胞功能。
5. 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娠、创 伤以及 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α-葡萄糖苷酶
应用: 1.对易发生夜间低血糖者更为有益, 2.特别适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 3. 阿卡波糖与磺酰脲类或双胍类降糖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 作用持久稳定,可适当减少其用量。
2018/10/10
赫拉毒蜥
32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磷酸西他列汀(Sitagliptin phosphate,DPP-4抑制剂)
2018/10/10
33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磷酸西他列汀(DPP-4 抑制剂)
磷酸西他列汀
特点:磷酸西他列汀耐受性良好, 发生低血糖的危险低于格列吡嗪 并且使体重减轻。
应用:磷酸西他列汀的作用完全 依赖于内源性GLP-1的分泌,故 不适用于GLP-1分泌有障碍者。
2018/10/10
7
Type 2 diabetes
(T2DM)
1.遗传倾向
ApoE4基因突变
2.环境因素
人口老龄化 营养过剩 缺乏体育活动 应激 化学毒物
Type 2 diabetes
T1DM 1.保护胰岛 2.补充胰岛素
T2DM
早期:增加胰岛素的敏 感性
晚期:同时补充胰岛素
Classification
2018/10/10
5
Type 1 diabetic mellitus (TIDM)
特发性T1DM
特殊的人种,如美国 黑人和南亚印度人
免疫介导的T1DM
1. 遗传
2. 病毒感染
科萨奇B1病毒、风疹病毒、腮腺 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脑炎心肌 炎病毒
2018/10/10 6
Type 1 diabetic mellitus
2018/10/10
1. Insulin
mRNA
translate 前胰岛素原(110) (preproinsulin) 粗面内质网 胰岛素原(86) (proinsulin) Golgi? Insulin(51)
2018/10/10
C-peptide
12
Insulin---Action and Mechanism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 –Glucosidase inhibitors) 4. 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
5.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2018/10/1 21
1.促胰岛素分泌药
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
第一代
碳酰胺
第二代
芳香环
第三代
二环杂环
2018/10/10
对氨基苯磺酰胺
22
1.促胰岛素分泌药
1. Insulin 2.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1.促胰岛素分泌药 (1) 磺酰脲类
(2)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3)胰高血糖素样肽 GLP-1
2. 胰岛素增敏剂
(1)噻唑烷二酮类 (2) 双胍类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4. 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
5.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2018/10/10
27
1.促胰岛素分泌药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瑞格列奈(repaglini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