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地质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环境

一、地质结构

恩施州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南端的黔东褶皱北东端,扬子江中下游东西向构造西端,北邻淮阳山字形构造西翼反射弧,西与四川盆地毗邻。处于扬子江淮地台近中部偏西,西为四川中台坳的川东梳状褶皱束,中、东部为八面山台坳之黔江隆起褶皱束和武陵坳褶皱束的北东段。州境位于多种构造体系联合、复合部位,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中、南部的华夏构造和八面山弧形帚状构造以及纵贯中、北部的新华夏系联合式构造、新华夏系联合式构造,北部的东西向构造是州境的基本地质构造格架。

东西向构造分布州境北部(北纬30°10′-31°15′),复杂的东西向构造带,自震旦纪发生,经长期演变,多次强烈的地壳运动,致使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卷入其中,主干构造线近东西向,以紧密短轴线状褶皱为主,伴有近东西向压性断裂,北东向、北西向扭性断裂与其斜交,近南北向张性断裂与其垂直。断裂不发育,一般出现在褶皱近轴部。

华夏系构造分布州境中、南部(北纬29°10′-30°55′),北向东撒开,向南西收敛,呈“多”字形排列。其主干构造线方向为北东45-60度,以宽缓的箱状褶皱为主,压性、压扭性断裂平行主干构造线,伴有北西向,北北西向张性、张扭性断裂与主干构造线斜交。断裂不发育,主要出现在褶皱翼部。华夏系构造主要活动在古生代,震旦纪至中下三迭统地层被卷入其中,控制着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的沉积和铁、煤、铜、铅、锌、汞等矿产的展布。

八面山弧形帚状旋卷构造,分布在州境中、南(北纬29°10′-30°20′),由向北东撒开、向南西收敛的弧形褶皱和同方向的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组成,属侏罗纪之前,中三迭统巴东组沉积之后,印支期的产物,其内旋反时针、外旋顺时针扭动的弧形帚状旋卷构造。褶皱为紧密线状,略呈弧形,轴面多数倾向南东,成北西翼陡、南东翼缓的斜歪背斜及北西翼缓、南东翼陡的斜歪向斜。

新华夏系联合构造主要分布在州境中、北部(北纬27°40′—31°00′),主干构造线呈北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由向北西突出的紧密线状弧形褶皱和同方向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发生于印支期末,定型于燕山期。褶皱为主,背斜北西翼缓,南东翼陡。向斜北西翼陡,南东翼缓。轴面倾向北西,构成垂向的“多”字形。

新华夏系复合式构造主要分布州境中、北部(北纬29°20′—30°55′),为州境最晚生成的一个构造体系。紧密褶皱不发育,以断裂为主,多为复性结构面。州境可分3个带面,每带宽约20公里,带间距离70公里。东带,南起鹤峰县,北至建始县龙潭坪,由北东向扭压性断裂和一些短期紧密线状褶皱组成。中带,南起来凤县、北至建始县,由北北东向扭压性断裂和北北东向呈多字形展布的、沉积白垩——第三系地层的建始盆地、恩施盆地、来凤盆地以及白垩——第三系地层构成的褶皱。西带由文斗、忠路至齐岳山。

二、地层特征

州境碳酸岩遍布,地层出露尚全,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在一些古老背斜山体的两翼有较大面积的志留——泥盆系沙质岩与石英砂岩分布。上三迭系与侏罗系的紫、黄砂岩及白垩系至第三系的红色砂岩仅限于少数山间盆地中,河岩面积不足三分之一。除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下统、石灰系上统和下统等地层沉积缺失或遭剥蚀外,板溪群(神农架群)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巴东县神农架背斜南西翼转角廓楼有细碧岩层状、似层状产于神农架石槽河组中,鹤峰县东山峰背斜于板溪群中有煌斑闪长岩脉,建始县龙潭坪有隐伏的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全州地层除神农架、板溪群、震旦系零星分布于神农架背斜、东山峰背斜轴部外,其它地层各县(市)均有分布。

三、地貌

恩施州境绝大部分是山地,惯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地貌以碳酸盐岩组成的高原型山地为主体,兼有碳酸盐岩组成的低山峡谷与溶蚀盆地,砂岩组成的低中山宽谷及山间红色盆地,海拔最高处巴东靠神农架主峰的大窝坑3032米,最低点为巴东长江边的红庙岭66.8米。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29.4%,海拔800至1200米的地区占总面积的43.6%,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中总面积的27%。境内地形复杂,具有多种特殊类型的地貌,大河、小溪成树枝状展布,有“见山不走山”的丘原,有“两山咫尺行半天”的深谷,伏流、溶洞、冲、槽、漏斗、石林等各处可见。

州境整个地势呈西北、东北部高,中部相对低的状态。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州境因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布着海拔2000至1700米、1500至1300米、1200至1000米、900至800米、700至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

一级夷面:海拔2000至1700米。典型地有利川市寒池、石板水,恩施市牛角坪、石灰窑、太山庙,宣恩县椿木营,鹤峰县中营、麻水,巴东县龙坪等地。碳酸盐地区多为峰丛洼地和开阔平地,峰峦与洼地相对高差30至100米。常见洼地、漏斗及小型直管道三者叠加出现。碎屑岩为主的地区则平缓,一般与下级夷面呈过渡缓坡相接,遇褶皱翼部岩层与坡度一致时,为35-55度,与下级夷面相接。

二级夷面:海拔1500至1300米。典型地有建始县花坪麦子淌,利川市花椒坪、转转河,来凤县尖山坪,巴东县申家等地。碳酸盐岩地区峰丛深切洼地或溶丘槽谷,谷底平坦,与丘顶高差50至100米。洼地、漏斗、落水洞发育,以小型斜门管道与其下暗河相通。碎屑岩地区为坡状线型山脊或浑圆状残丘,与低级夷面呈30-50度相接。

三级夷面:海拔1200至1000米。典型地有恩施市三岔凉风树,建始县大坟坦,利川市岳武坝,咸丰县黄金洞,来凤县沙坪,巴东县甘沟等地。碳酸盐岩地区为残丘洼地,开阔谷地高低差一般50至100米,漏斗、溶洞、消水洞、暗河常为一体。碎屑岩地区为线型山脊与深切沟谷,与低级夷面常呈40-60度陡坡相接。

四级夷面:海拔900至800米。典型地有利川市团堡寺、朱沙屯,恩施市崔坝、龙潭坝、白果坝,咸丰县忠堡等地。碳酸盐岩地区为峰丛槽谷或溶丘谷地,槽谷大,开阔平坦,高低差30至50米,以水平管道为主,暗河、明流交替出现。碎屑岩地区呈岛状,尖棱山峰与深切峡谷相间,与低级夷面为15-20度缓坡过渡。

五级夷面:海拔700至500米。典型地有恩施市黄泥塘、白杨,建始县客坊,宣恩县高乐,来凤县大河坝等地。碳酸盐岩地区为溶丘洼地,开阔谷地及小型丘陵平原,高低差5至30米,以水平岩管道为主,地表水及暗河发育。碎屑岩地区为波状垄岗残丘,与清江一级支流谷坡多呈陡坡、陡坎相接,向邻谷递降倾斜。

地表切割深,沟壑纵横,山体破碎。州境纵横河流分布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地表相对抬升,河流向下深切。横贯巴东县的长江切穿巫山,形成雄壮的巫峡。清江、酉水、溇水、唐崖河、郁江等河流及其支流,多沿断裂发育,地表切割深,形成程度不等的深切曲流。全州地表切割深度(相对高差)平均为812.8米,其中400至800米中切割为多,占总面积的41.6%;800至1000米占14.9%,1000至2000米占12.3%,1200至1400米占10.1%,小于400米而大于1400米只占总面积的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