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诂

摘要:分析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语源本意。在此基础上认为,前人对目录文化职能之思考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类例别白学术。类例是工具,别白学术是目的。章学诚提出“辨考”命题,强调书目在别白学术之外,还有揭示源流的用意。而作为手段,解题、序言和类例同等重要。并且,前人措意的类例尚不全面,尤其没有看到互著和别裁作为变通手段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下简称辨考)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定论久孚的核心命题,但章学诚本人笃于自信,未遑定义。后学沿波,每为章氏卓识而低徊、感佩,然亦无人对辨考概念作深度剖析。事实上,后人之理解和辨考的真正内涵有一定区别,值得仔细辨明。

1 辨考的语源本意

1.1 释“辨章”

《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史记·五帝本纪》:“九族既睦,便章百姓。”《后汉书·刘恺传》“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注云:“《尚书》曰‘九族既睦,辩章百姓’,郑玄注云‘辩,别也。章,明也’。”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平章百姓》认为平章、便章、辩章中的平、便、辩三字互为通假,义为辨别。

而首用辨章一词者,以班固《典引》“躬逢天经,惇睦辨章之化洽”为最早。《典引》收入《文选》卷四十八,李善注云:“《尚书·尧典》曰‘惇叙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辨与便古字通也。”今按:平、便、辩、辨四字在上古皆为并母元部字,既为双声,又是叠韵。在反映中古声韵面貌的《广韵》中,平、便是并母仙韵,辩、辨是并母狝韵,四字双声。而仙、狝二韵皆为山摄开口三等韵,区别只在仙韵为平声,狝韵为上声。所以,平、便、辩、辨四字语音近同而互为通假。总上,辨章一词可以上溯到《尚书》,意为“辨别之,使之彰明”,语法上有动补性质。

辨章用于文献整理,似亦以班固为最早。班氏《答宾戏》云:“刘向司籍,辨章旧闻。”《答宾戏》收入《文选》卷四十五,注曰:“项岱曰:司,主也;籍,书籍也。……翰曰:分辨章句之旧闻以行于世也。”今按:李周翰所注不确。“章”不是指“章句”,而是“辨章”构成一个词组,和动词“司”相对。“籍”则和“旧闻”相对,大致分别相当于“文”和“献”。朱熹《论语集注》解释《八佾》“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贤,意指耆旧言论,即旧闻,今本《辞源》和《辞海》皆取此说。所以,“刘向司籍,辨章旧闻”应解释为:刘向负责整理文献,辨别文献内容使之彰明。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二十就纂修方志提出见解说:“意所未解者,恃故老;故老所不能言者,恃碑刻;碑刻所不能判者,恃载籍,载籍之内,有漫漶不白者,则断之以理,而析之于人情。”[1]钱氏也认为,“故老”和碑刻、载籍等具有一致的文献价值。

1.2 释“考镜”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校雠通义·焦竑误校汉志》中又作“辨章学术,考竟源流”。“考竟”本是古代法律用语,意为“刑讯致死”。《释名》卷八曰:“狱死曰考竟,考得其情竟其命于狱也。”后考镜亦可写作考竟,如清王澍《淳化祕阁法贴考正》(《四部丛刊》本)卷十一《新绛本》“既裁为经册手轴,则何所考竟?”即是。所以,《淳化祕阁法贴考正·序》又有“博取群书,详悉考镜”之语。章学诚所云考竟,其意亦同于考镜。

“镜考”一词先于“考镜”问世。《汉书·谷永传》“愿陛下追观夏、商、周、秦所以失之,以镜考己行”,注曰:“镜,谓监照之;考,校也。”镜考有借鉴它事以自省的意思。后来,镜

考多用于“考证之,使其内容镜现、明晰”之意。如明赵汸《答徐大年书赵汸》云:“其所辨证必有可观。陈史既复不作志,其书复不传,千载而下无所镜考。”[2]

“考镜”之成词则出现较迟。南宋末文天祥《文山先生文集》卷十一云:“公考镜详密,精力不间。”作于明万历间的陈俊《宛陵先生集·后续》云:“而中丞公填抚之余,考镜遗风,表章前哲。”有清以降,考镜一词多用于典籍整理。如,赵怀玉《毗陵集·序》云:“其谥、议、诔、传,有涉于公,足资考镜者,并附篇后。”洪亮吉《北江诗文集》卷四《贵州水道考·上》:“书成晰为三卷。……各冠以表,条分缕晰,庶后为方志者有所考镜云。”卷三《太平寰宇记》:“自吉甫以后藉以考镜今古、联缀前后,实无踰此书。”薛福成《出使四国公牍·序》:“裒函劄批之稍关国计民生者,暨洋文照会与电报,釐存八卷,时自观览,以备考镜。”

可见,考竟、镜考和考镜有相同的义项。语法上,考镜也是动补结构,意为考证之,使其内涵镜现、明晰。

1.3 释“源流”

源流一词最早见于《荀子·富国》“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意指水的本源和支流,后多喻事物的起源和发展。如,唐玄宗《孝经序》:“去圣逾远,源流益别。”清顾广圻《韩非子补》:“描其藏书诸家图书以志源流。”源流亦可作源委或原委,《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疏曰:“河为海本,源为委本。”章学诚《校雠通义》中也多用源委或原委。

源流一词并不高深。值得一提的是,章学诚强调的源流有两层涵义。

第一,可称为大源流。《校雠通义·原道》认为战国和三代之前,“官守其书”、“师传其学”、“私门无著述文字”,又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其叙六艺而后,次及诸子百家,必云某家者流,盖出古某官之掌……其云某官之学,即官司失职,而师弟传业之义也……由刘氏之旨以博求古今载籍,则著录部次,辨章流别,将以折衷六艺宣明大道。”

第二,每一种学术(学科门类)又各有源流,即小源流。如《校雠通义·宗刘》“之二”、“之三”、“之四”、“之五”、“之六”分别专论正史、名墨两家、集部、类书、钞书(即将前人著作钞撮为节本)的源流。《校雠通义·互著》指出:“古人最重家学,叙列一家之书,凡有涉此一家之学者,无不穷源至委,竟其流别。”

其中,小源流是具体的,因而也颇为前人(如郑樵)所识见。而大源流则是抽象的,由纵向观之,是指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总体趋势;从横向来看,是指道器关系。大道无形,本质上可视为人类一切劳作所欲奔赴的共同主题,因而也是所有文献内涵的最高哲学设定。目录既要能揭示小源流,又要能揭示大源流,所以《校雠通义》第一卷第一篇即为《原道》,以示“著录先明大道”的宗旨。《文史通义》复作《原道》上、中、下三篇,反复申述,显现了章学诚深刻的目录学本体论意识。

1.4 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综上所述,“辨章学术”和“考镜源流”都是动宾短语,细析之,又都含有动补成份。一致的语法结构,形成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其意应为:辨别学术(及其源流),使学术(及其源流)彰显、透彻;考订(学术)源流,使(学术)源流镜现、明晰。简而言之,即别白学术和揭示源流。而别白学术和揭示源流两者密切相关、相得益彰,《校雠通义·自序》所谓:“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惜乎前人之理论思考多有偏颇,没有或较少注意到书目除了要别白学术(“类例既分,学术自明”是其较为完整的表述),还要揭示源流。

2 前人对书目之学术价值的认识

肇端乎刘氏父子的古代目录学实践,可谓别白学术和揭示源流并重。《七略》以“种别”图书为职志,“略”即所分之类别。《说文·田部》云:“略,经略土地也。从田各声。”略本义为田界,引申为类别。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亦云:“略者,举其大纲。”同时,《七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