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的四种类型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文言知识串讲概念
第一部分词汇一、通假字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用字的简称,所以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将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通假字的类型:(1)“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莫”是会意字,表傍晚的意思,后来这个字借以表示否定,而本意却让给新造的“暮”字来表示了。
(2)“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无其字”而写成了另一音同或音近字,这种借用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中的“生”就是借为“性”的。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有些词义没变化或变化不大如人、山、水、树、牛、石头、云、土、星星、千、房子等。
这些词是人们生活与交往中最常用的词,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
这些词的词义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如作助词的“矣”,作人称代词的“吾”尔“ ”,作换牙讲的“龀”等。
有些只保存在文言色彩很浓的成语中,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焉”等。
这样的词我们会感到很生疏。
但这样的词数量不大,只要充分利用文章的注释和工具书,认真识记,不难掌握。
(三)有些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保存了下来,但词义完全不同了。
如“牺牲”“交通”等词,古今都用。
但在文言文中,“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如猪牛羊等;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指为某种事业或目的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交通”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交错相通,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总称。
对于这样一些词,我们千万不能以今义去代替古义,那样就会误解原文。
(四)有些词的词义古今有同有异文言中更多的词,古义与今义有同有异,表现在或者词义的范围有变化,或者词义的轻重有变化,或者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文言通假字
文言通假通假字,是一种文言用字方法,也就是用一个字临时取代原来的那个字。
被取代的那个字叫本字。
在文言文中,通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音同或者音近通假用跟本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2、音异通假用读音不同的字代替本字,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
例如:将军身坚被执锐。
“被”通“披”,穿戴。
3、形近通假用形近字代替本字。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通“悦”,形旁不同,声旁相同,意思是愉快。
判断通假的方法和原则:1、代入检验法将答案逐一代入,结合上下文进行排除。
2、结合具体语境文言文阅读跟现代文阅读一样,也需要结合一定的上下文。
可以根据具体的字所处的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3、加强积累积累一定量的通假字。
附录:(常见通假字)共通供,供给阙通缺,侵损说通悦,心服知通智,聪明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个
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
?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
长铩也。”
? ? “如有营,予佐尔
贾。”
?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
? 棘: 同“戟”; 兵器。
名词。
? 贾: 通“价”; 钱。
名词。
? 简: 同“拣”; 挑选,
选拔。动词。
? “缰本而节用,则天不
能贫;”
? 吾党菁华,付之一
炬。。
? “荡荡空中景”。
取。”
? “必能 裨补阙漏”
? 取: 通“娶”; 把女子
接过来成亲。动词。
? 阙: 通“缺”; 缺点。
名词。
?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輮: 通“揉”; 弯曲。动词。
使……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 生: 同“性” 资质,禀
物也。
赋。名词。
?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 ? 声: 通“伸”; 陈述,
之声义。”
说明。动词。
?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 通“志”, 标志,
?
记号。名词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
? 食: 同“饲”; 喂。动
词。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感也。”
? 受: 同“授” 给,与。
?
动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之。”
? “水何澹澹,山岛竦
峙。”
? “死者太半。” ? ? “今王田猎于此。”
? ?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
? 仓:通“苍”。
击于殿上。(《唐雎不 ?
? 辱(发使《闾命陈左》涉適)世戍家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 唱:通“倡”,倡导。
?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通假字-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通假字1.通假字【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1.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2.通假字的形式(1)音同(近)通假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同音或音近的关系。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此句中的“畔”通“叛”,二者同音;“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此句中的“培”通“凭”,二者音近。
(2)形似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本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旁。
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
如:倡﹣﹣唱、阴﹣﹣荫、帖﹣﹣贴、距﹣﹣拒,等。
3.常见题型①单独考查通假字。
如: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
如:翻译句子。
【方法技巧】1.依据字音,寻找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里去寻找本字。
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如: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不,通“否”。
3.常用通假字,加强记忆。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找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强加记忆,注意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不断的复习巩固。
附:中学课本常见通假字例释(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亡﹣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那﹣哪怎么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阙﹣缺①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②缺点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强﹣僵僵硬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道﹣导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曷﹣何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辑﹣缉连缀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熙﹣嬉开玩笑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零丁﹣伶仃孤苦无依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距﹣拒抵挡,抵抗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圉﹣御抵挡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诎﹣屈①理屈公输盘诎(《公输》)②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有﹣又还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衡﹣横①横放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②不顺,梗塞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甫﹣父男子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適﹣谪被罚流放,强迫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唱﹣倡倡导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以﹣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被﹣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食﹣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材﹣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邪﹣耶吗其真无马邪(《马说》)畔﹣叛背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曾﹣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具﹣俱全,皆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属﹣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直﹣值价值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辟﹣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欤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乡﹣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信﹣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已﹣以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隆中对》)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期末备考初中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期末备考初中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一、通假字古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常常不用有其本义的本字,却用了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替代。
尽管借字与本字的字形、字义不同,但字音一定相同或相近,所以又有一种更确切的称谓,叫做“古音通假”。
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
《列子•黄帝》:“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童”是“同”的假借字。
《诗•召南•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谓”是“畏”的假借字。
通假字的两个特点是什么?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VIP专享]通假字的四种类型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 )例: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定语后置句7、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8、固定句式一、判断句1、“……者……也”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 ,……也”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 :刘备,天下枭雄。
5、“……为……”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二、被动句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3省略宾语: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5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四 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正常句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主谓倒装句,却是相反。
如:怎么了,你?(现代汉语)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语)五、宾语前置句(1)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忌不信自)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3、以“之”和“是”为标志的:何功之有?(有何功?)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唯利是图(唯图利)4、介词宾语前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微斯人也,吾谁与归?(微斯人也,吾与谁归?)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六、定语后置句提示: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定语后置句却是定语在中心词之后。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例: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定语后置句7、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8、固定句式一、判断句1、“……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刘备,天下枭雄。
5、“……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二、被动句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3省略宾语: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5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又试之()鸡,果如成言四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正常句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主谓倒装句,却是相反。
如:怎么了,你?(现代汉语)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语)五、宾语前置句(1)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忌不信自)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3、以“之”和“是”为标志的:何功之有?(有何功?)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唯利是图(唯图利)4、介词宾语前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微斯人也,吾谁与归?(微斯人也,吾与谁归?)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六、定语后置句提示: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定语后置句却是定语在中心词之后。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常见通假字
常见通假字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原文地址:收藏:古文字通假字大全【珍藏版】作者:水城新津书画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常见通假字表
常见通假字表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用,或指这字借用作那个字。
两字之中,一个是“本字”,另一个叫“借字”.如:“甚矣,汝之不惠!"“惠”是“慧”的借字.“慧”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却另外指一个字来代替它.
通假的条件和类型
两字必须是同音或近音才能通假。
所谓同音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其声母和韵母是相同的。
如“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两字声母和韵母完全一样。
所谓近音通假,是指两字声母或韵母相同的,亦可以通。
如“秦。
文言基础知识之通假字
文言基础知识之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和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和假借字。
通用字,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想通的字,古代可以写成这个字,也可以写成那个字。
如“反”通“返”“知”和“智”。
假借字,指的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文中有时可以接待。
假借中,“本无其字”的假借比较固定,不难掌握。
如第二人称代词“汝”借用“汝水”的“汝”,不是临时借用,而是一直借用。
假借中“本无其字”的假借字,是古人写作时放着现成的“本字”不用,二写一个同音的别字来代替,写的人多了,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
如“蚤”通“早”,“惠”通“慧”。
通假以同音代替最常见。
值的注意的是由于历史音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今已不同音了。
如“弟子趣之”的“趣”通“促”,声母韵母都不相同。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到可能是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种类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于是从散约解(《过秦论》)(从——纵)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3.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距”通“拒”)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二、使用通假字常见的失误1.不明通假,望文生义。
如“只听得差拔口里呐出一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这里的“呐”通“讷”,是“结结巴巴”的意思。
因不明通假,全句错译为“只听得差拔口里喊出一句“。
人物的意态就全改变了。
2.不懂得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如“进住夏口”(《赤壁之战》)。
“住”通“驻”。
如改用“柱”、“注”来通假“驻”就行不通。
另外,“住”、“驻”之间,也不能反向通假。
3.容易忽视声母或韵母相同,而读音和字形又有一些差别的通假字。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 )例: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定语后置句7、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8、固定句式一、判断句1、“……者……也”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 ,……也”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 :刘备,天下枭雄。
5、“……为……”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二、被动句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 )伐齐,大破之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3省略宾语: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5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 四 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正常句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主谓倒装句,却是相反。
如:怎么了,你?(现代汉语)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语)五、宾语前置句(1)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忌不信自)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3、以“之”和“是”为标志的:何功之有?(有何功?)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唯利是图(唯图利)4、介词宾语前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微斯人也,吾谁与归?(微斯人也,吾与谁归?)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六、定语后置句提示: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定语后置句却是定语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
1、“声旁字”代替“形声义字。 ”。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海”的意思。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 意思。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2021/11/14
5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文言文实词
——通假字
2021/11/14
1
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 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 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 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叫借
2021/11/14
8
练一练 1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张良出,要项伯 邀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性 3、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叛 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悯 5、拜送书于庭 廷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熟
• 7、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背
• 8、扁鹊望桓侯而还 2021/11/14
2021/11/14
3
通假字的分类:
1、同音通假 (占通假的大多数) 例: 终老不复取
娶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例: 莫春者,春服既成 暮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例:举酒属客
嘱
4、形近通假(字形相近)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
披
2021/11/14
“身披铠甲,手执利器”
4
怎样辨别通假字
方法——
“形声辨义法”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 表义等特点,去寻找并理解本字的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
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
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例: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餍)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5、宾语前置句
6、定语后置句
7、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8、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1、“……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刘备,天下枭雄。
5、“……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用“是”作判断: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二、被动句
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3省略宾语: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5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四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正常句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主谓倒装句,却是相反。
如:
怎么了,你?(现代汉语)
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语)
五、宾语前置句(1)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3、以“之”和“是”为标志的:何功之有?(有何功?)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唯利是图(唯图利)
4、介词宾语前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微斯人也,吾谁与归?(微斯人也,吾与谁归?)
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
六、定语后置句
提示: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定语后置句却是定语在中心词之后。
如: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人者,未得。
)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者,所在皆是也。
)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七、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我在湛江出生。
---正常句式
我出生在湛江。
---状语后置句
如: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请于孙将军求救)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访风景于崇阿(于崇阿访风景)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八、固定句式
如:有以、无以、无所、不亦……乎、无乃……乎、如何、如……何、奈何、何……为、孰与、孰……与、有……者等等
小练习:
1、沛公军霸上
2、郑人有欲买履者
3、唯马首是瞻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6、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7、徒见欺
8、樊刽者,沛公之参乘也
9、是以百姓安居
汉语词类语法表
词类表
词类表(续)
词组表
句子成分表
单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