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治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
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
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
现代化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度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管理制度等。
这些制度应该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2. 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从传统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 社会参与:现代化治理体系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方面的参与。
社会各方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4. 科技支撑: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治理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5. 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化治理体系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治理经验和理念,提高我国的治理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6. 能力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需要具备高素质的治理能力,包括政府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等。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提高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
总之,现代化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制度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参与、科技支撑、国际合作和能力建设等方面不断推进和完善,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在现代社会中,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成为促进国家发展和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政府在面临新的挑战和需求时,必须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机构架构,并进行职能转变,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革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机构改革的重要性1. 提高治理效能机构改革可以帮助政府提高治理效能,优化职能配置,加强决策制定和执行的能力。
通过简化行政程序、减少冗余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可以更加高效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提升全社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 适应新需求机构改革可以使政府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面对新兴行业的涌现、科技创新的突飞猛进以及全球贸易的复杂挑战,政府需要具备更加灵活和适应性的机构架构,以更好地应对各类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3. 实现权责对等机构改革可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权责对等。
传统政府机构架构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机构改革可以通过明确职责和权限,使政府的各职能部门具备更为清晰的领域划分和工作重点,从而提高治理效能和决策效果,增强行政法治化水平。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1. 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不再仅仅是行政管理者,而是成为多元主体之间协调、整合和服务的平台。
政府需要重点发展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培育市场主体,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公共事务,以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2. 从行政管控到公众参与政府职能转变也意味着政府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倾听和包容公众的意见和需求,采取开放、透明和参与式的决策方式。
政府需要建立起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决策和监督,提升政策的可行性和公众满意度。
3. 从资源配置到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转变强调政府职能的注重公共服务功能,而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配置和管理。
政府需要为社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政府职能转变 名词解释
政府职能转变,就是由指令型变成指导型政府,审批型变成服务型政府。
简单说,就是政府减少命令、审批,更多的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转变指的是: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持续优化,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一)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之一。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
(二)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紧紧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
(四)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承担着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职责,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作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牛鼻子”,是一场从理念到体制的深刻变革,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以简政放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放管结合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以优化服务为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增添便利,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
在政府部门“三定”规定基础上,编制和公布权责清单,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边界,是促进政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的重要举措。
浅谈政府职能转变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浅谈政府职能转变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展开讨论。
在背景介绍指出政府职能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问题意识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研究意义则指出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的价值。
接着在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需求为相关概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以及国内外案例分析则深入探讨了这种转变带来的具体影响和成功案例。
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径探讨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作用,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整体来说,本文旨在探讨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及未来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基础、现实需求、影响、案例分析、新时代、路径探讨、推动、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人们对社会管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和组织者,其职能转变和创新举足轻重。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和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基础,将影响社会管理方式的更新和改进,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深入研究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的系统研究与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进步和优化,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智慧化。
1.2 问题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政府职能转变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迫在眉睫。
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传统的政府职能定位已经无法有效地适应社会管理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化,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中国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
中国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地方政府是中国国家政治权力机关在地方层面的组织和管理机构,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和公共事务的运行。
地方治理是指地方政府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管理和调控。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广阔领土的国家,中国的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一、地方政府的组织与职责中国的地方政府按层级划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分别对应省、市和县。
地方政府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很强的行政权力。
地方政府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1. 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负责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2. 社会事务:地方政府负责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务的规划和管理,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3. 建设规划:地方政府负责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以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活质量。
4. 环境保护:地方政府负责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5. 公共安全:地方政府负责公共安全事务,包括保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维护秩序。
二、地方治理的特点与挑战中国的地方治理具有以下特点:1. 多层级管理:中国地方治理采用多层级管理模式,不同层级的政府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形成有效的决策和执行机制。
2. 基层自治:中国注重基层自治,通过村委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组织,鼓励居民参与决策和事务管理,提高社会治理的民主和透明程度。
3. 地方特色:中国各个地方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地方政府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和治理。
然而,中国的地方治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域差异巨大,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地方政府需要兼顾不同区域的需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 政绩考核压力:地方政府在考核体系中往往受到经济指标和政绩的约束,容易导致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短期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治理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
治理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在新的时代,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创新成为了必要的要求,这种转变是政府应对新时代变革所需的,它需要我们认识和掌握创新的规律,创新对政府的利弊,理解创新对教育、环境、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全面加强治理创新。
I. 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一项全面的、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的总要求是要深化政府改革,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创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发展环境。
第一,从简政放权到强化监管。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管作用,把监管作为政府改革的中心点,并加强监管的力度和深度,探索建立科学合理、高效有序、严格有效的监管制度。
其次,建立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激发市场创新和活力,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第二,提升政府服务质量。
对于百姓来说,政府的职能是为民服务,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是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首要任务,应当把创新和公共服务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方法。
应该加大建设智慧政府的力度,信息化是实现智慧政府的关键,而数据是智慧政府的核心素材。
第三,从治理方式到治理理念的转变。
治理方式向治理理念转变是与治理现代化相关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中国治理现代化的一部分。
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探索和发展新的治理方式和方法,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II. 治理创新治理创新是指对于现有的治理问题,通过发展发明性的治理手段,进行创新化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治理效率和效益的过程。
为什么要进行治理创新?这是因为现有治理方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治理和发展需要,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新的文化价值观、新的政策制定方式、新的市场变化和创新活力都要求治理方式予以应对和适应。
第一,借鉴国外管理理论,发掘新型治理手段。
可以从文化、法律、经济、市场等角度出发,寻找对应的治理手段,这种方法称为“政策创新”。
政策创新是指政府对现有政策的完善和创新,政策需要是合法的,相对完全的,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浅析新时代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和发展
浅析新时代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和发展1. 引言1.1 政府行政职能定义政府行政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它包括政府机构的组织和运作、政府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管理和监督、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职责。
政府行政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政府权力的具体表现,也是政府对社会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体现。
政府行政职能的发展和完善,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政府行政职能的定义逐渐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和深化,以适应信息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1.2 时代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时代政府行政职能也在不断进行转变和发展。
在过去,政府行政职能主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包括制定政策、执法监管、提供公共服务等。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行政职能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新时代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社会多元化等。
政府行政职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治理范围,而是更加注重服务和创新。
政府需要更加开放、透明、高效,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政府行政职能不断进行着实践探索和创新,不断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政府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 正文2.1 政府行政职能的传统理解1.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传统上,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执行法律和维护公共安全来实现这一目标。
2. 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在传统理解中也承担着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领域。
政府的角色是为公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服务保障。
3. 管理资源分配。
政府在传统理解中还承担着管理资源分配的职责,包括财政、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治理现代化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与途径-行政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治理现代化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与途径-行政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国家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现代化取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治理主体能力的提升,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其职能转变与现代化直接关乎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地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不仅是对六十多年来执政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在新时期面临新的执政风险,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对如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民及一切社会力量进行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了从全能主义的高度集权制向市场化的分权制的转变,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角色的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也始终贯穿于中国治理体系的发展变化之中,尽管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与市场、及公众都参与到治理之中,逐步建立起多元共治的协作治理体系。
但政府仍将是起主导作用并处于轴心位置的治理主体,而且市场与等其他治理力量的生长也取决于政府及其派生的公共权力机构的规范,因此新形势下的政府体制改革需要以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性思维为指导,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战略目标和现实路径。
综观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议题,无论是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与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制度与法治建设,还是加强文化体制机制与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国家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及其变迁国家治理中的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增进之中,一个经济体只有在制度完备的体制中才能有效运行。
卢梭认为,国家之所以需要政府,是因为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为代理人,在公意的指导下发挥作用;它将充当国家和主权者之间的联系;它对公共人格发挥的作用,就有点像把灵魂和身体联合起来对人发挥作用一样。
政府职能转变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府职能转变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刘静王安然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10期【摘要】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
它既是制度体系的安排者,也是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更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行者。
政府职能转变与能力提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关键步骤。
在新的发展阶段,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等目标的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府职能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认为,现代国家起源于社会之中,而政府是国家这个“虚幻共同体”的有形代表,毋庸置疑是社会中的政府。
政府职能也就随着其中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两个转型: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所以,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将政府职能总量转变由全能政府向有限职能转变,而不是把全部责任都推给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的;政府职能结构转变由过分强调政治统治向更加注重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平衡的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实现方式从直接的、行政手段的微观管理向间接的、经济的和法律的宏观管理转变。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政府职能问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紧密相关,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问题。
40年的深入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四大,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政府作为国家机器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其职能当然也要与这个变化相适应。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系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诸多领域,这就要求进行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现代社会治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
现代社会治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摘要】现代社会治理中,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承载着历史使命。
本文首先探讨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包括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求。
分析了这种转变的意义,即适应时代需求,提升政府效能。
接着,阐述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权责清晰。
然后,分析了转变过程中的挑战,如制度落后和利益困局。
探讨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强调制度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性。
总结指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对于现代社会治理至关重要,展望未来转变的前景乐观,并强调地方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使命是有效履职,服务人民。
【关键词】现代社会治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历史使命、背景、意义、内容、挑战、路径、重要性、前景、使命。
1. 引言1.1 现代社会治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现代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方面的参与和互动。
地方政府作为全国政权系统的基础和政治权力的承担者,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治理职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其历史使命也随之不断调整和完善。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在于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的工作;地方政府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协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地方政府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在当前深化改革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地方政府才能更好地履行其社会治理的使命,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凸显和彰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正文2.1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和日益复杂的治理需求。
国家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变
国家治理与政府职能转变一、国家治理概述国家治理是指国家管理和统治的一种方式,是国家行使权力,调节社会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关于“治理”的概念,强调国家治理的现代性和科学性,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旨在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传统上,政府被视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政府的职能逐渐凸显出限制性和单一性。
因此,政府职能转变迫在眉睫。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在于:1.符合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治理方式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和个性化的需求。
政府职能转变将生成适应社会多元化的治理形态,提供个性化的公共产品。
2.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多地向政策制定、调节和评估的方向转移。
政府职能转变旨在使政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3.确保政府公信力和民主参与政府职能转变可以建立公正、透明和可信的政府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率和利用率,并提高民主参与的作用。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府职责转变政府职责的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
政府职责的转变主要包括政府的角色转变,从治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和监管者,政府职责的范围转变,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社会服务、文化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拓展。
2.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是支撑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保障。
政府机构改革应当强化政府服务、监管和公共服务提供的能力,构建现代化的机构管理体系。
3.政府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
政府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政府服务机构建设、信息化网络建设、人员培训和管理规范等方面。
四、政府职能转变的实施路径政府职能转变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政治改革、行政改革、经济改革、法制建设等方面。
具体而言,政治改革可以激活社会参与度和民主治理,从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改革可以建立现代化公共管理体系,支撑政府职能转变;经济改革可以加强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实现政府职能的转移。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目标: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
社会环境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公共行政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
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引职能重心的转变1.由注重政治统治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2.由注重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变职能方式的转变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间接管理3.由注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变为把计划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职能关系的转变1.外部关系2.内部关系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下的政府审计职责重构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建设具有竞争力、高效率的政府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职能应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它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具有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平等性及系统性等诸多特征。
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
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关系
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指通过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社会管理等手段,推动社会管理和治理方式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治理手段和能力的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依托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保障,它包括的领导、人民主权、以法治国、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顶层设计。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求,涉及到政府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
只有具备了现代化的治理能力,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同时,社会治理现代化也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加强能力建设和创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效率,完善政务公开、参与民主等制度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
这些变革努力都将直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相互
依赖的关系。
只有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够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战略目标:1、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加强宏观调控部门,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同一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政府职能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运行的法制化。
社会环境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公共行政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
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引职能重心的转变1.由注重政治统治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2.由注重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变职能方式的转变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间接管理3.由注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变为把计划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职能关系的转变1.外部关系2.内部关系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下的政府审计职责重构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建设具有竞争力、高效率的政府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职能应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它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具有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平等性及系统性等诸多特征。
浅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及路径
浅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及路径地方政府在现代社会中担负着诸多重要职能,包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等。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着转变。
这种转变既是必然的,又是有挑战的,因为地方政府需要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以适应新的职能要求。
本文将浅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及路径。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一:根本职能与新职能的平衡之难在现代社会,地方政府既需要履行传统的治理职能,又需要承担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传统的治理职能包括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安全、监督管理等,而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则包括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等。
地方政府在这些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在根本职能与新职能之间取得平衡。
一方面,如果过于偏重传统的治理职能,就会忽视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影响民生和社会发展;如果过于偏重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又会导致治理能力不足,影响社会稳定。
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在根本职能与新职能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之道。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二:资源配置和利益博弈的难题在现代社会中,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决策层面的改革,还需要资源的调配和利益的博弈。
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博弈往往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困难之处。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通过资源的调配,支撑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实施,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和调配;地方政府也需要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博弈中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包括各种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和矛盾,以及资源调配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资源配置和利益博弈的新路。
在现代社会中,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不仅需要管理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创新能力的发挥。
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往往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提升传统的管理能力,包括规范运作、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以保障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地方政府也需要发挥创新能力,包括改革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以推动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落地。
社会治理现代化知识点
社会治理现代化知识点
社会治理现代化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理理念的转变:传统上,社会治理主要依靠政府权力的行使来解决社会问题,现代化则强调社会组织、市场力量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注重多元主体的合作和协调,实现共治。
2. 治理结构的优化: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强调建立起适应复杂社会的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构建权力分散、责任明确、信息畅通、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型和社会组织的发展。
3. 效能与公正的提升:现代化社会治理注重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能和公正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公共服务、推进行政改革、建立健全法治体系等手段,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增进社会公平正义。
4. 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应用:现代化社会治理借助信息技术,推动治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提升政府决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联,提升治理的精准度和效能。
5. 全球治理的参与:现代化社会治理强调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因为许多问题已经超出国界范畴,如气候变化、跨国犯罪等,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
总之,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
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通过合作、协商和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公正性。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发布时间:2022-03-11T06:27:16.64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3月作者:张节辉[导读] 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其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前提条件,同步推进机构改革。
对此,需要探究新时期的环境发展特征,解决当前政府职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坚持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理念,指导开展各项工作。
张节辉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 843000【摘要】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其需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前提条件,同步推进机构改革。
对此,需要探究新时期的环境发展特征,解决当前政府职能存在的各类问题,坚持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理念,指导开展各项工作。
【关键词】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3-075-021新时期环境特点政府职能转变这一理念首次提出在1988年,其推行实施20年之后仍旧被当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但是受到新时期的环境影响。
政府职能转变会出现新的特征,新一代领导能够认知到我国正在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就是“矛盾凸显期”以及“黄金发展期”,其实施的政府职能转变理念需要以“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入手,并创建和谐社会,坚持人文主义,调节民生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依据施政理念转变要求转变升级,政府治理模式会涉及到角色定位以及职能结构转变等多方面的内容。
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2.1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职能边界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以及制度结构当中,市场和政府是其较为基础的一类安排形式,就关系以及本质方面来表述,其会主张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基础的作用,安排各项利益关系的互动流程。
政府以及市场的选择并不是单一的完善和不完善的选择,而是要就其完善的程度和类别以及缺陷的程度和类别进行选择,所以市场以及政府两者的职能边界问题会比较严峻。
现代社会治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
回应 的 。因此 ,一股新 的社会治理 思潮首先在 英语
系国家兴起 ,然后又通 过联合 国开发计划署 、国际
货 币基金 组 织 等 国 际性 组织 迅 速 在发 展 中国家 蔓
延 “ 第 三条道 路 ”又称 “ 中间道 路” ,是 由美 国
路上迈开 了历史 性 的一 步 ,对现代政府 社会管 理提 从 理论 上讲 .社 会治理相对 于国家治理 更多地 表 现 出基 础 性 和微 观性 .在地 方 政府 的经 济 、社 会 、政 治和文化 等 四种职能 中 ,社 会治理 是本质任
务 。地方政府 职能和社会治 理是一对历史 范畴 ,随
重 人性 :协 调 家庭 、阶级 、行 会 、地 方 团体 、宗
荷兰工党 、意大利左翼 民是 资本主义 社会为 了解决 自身在
全球化 过程 中出现 的新 的不 平等 和非 正义等社会 和
经济危 机 ,从 国家治理 的角度提 出的一 种关于 经济 社会发 展 的新 的治理理论 。 “ 第三条 道路 ”是一 条
理 的理 论 和实践探 索 。从此 ,社会 主 义市场 经济 、
以奥古斯特 ・ 孔德 ( A u g u s t e C o m t e )和埃米尔 ・ 涂尔
干 ( E m i l e D u r k h e i m)为代 表 的社 会 秩序理 论 。这
一
政府职能转变 和社会管理 支撑着我 国的 国家治 理体
前 总统 克林 顿提 出 ,英 国率先倡 导 ,德 国 民主党 、
社会 是人类活 动 的有机 整体 ,其 内在结构 有着 自身 的规律 .结 构 的各 组 成要 素之 间需要 普适 的秩 序 , 这种秩序 的表现形 式就是社 会秩序 ,社 会秩序 是社 会最基本 的整体性 特征 。孑 L 德 据此提 出了一 系列 重 建秩序 的构想和 原则 ,即崇 尚科学 和 自然法则 ,尊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者:孔晓婷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7期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政府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理解和领悟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成败。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政府;市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需要一个有能力的执政党,而且需要一个具有现代治理能力的政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纽带。
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治理是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治理一词古已有之。
“治理”在13世界法国就已经出现。
起初的意思相近与“统治、政府”以及“指导、引导”。
1989年,世界银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治理”就是“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这是最早将现代意义上的治理概念明确引入到国家治理中来。
1995年,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报告中,对治理给出了定义:所谓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集团得以协调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意义上“治理”一词出现是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现代治理的出现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的必然结果。
治理意味着20世纪后期以国家为基本依托的统治体系开始动摇。
超越了生产场所的福特主义与福利国家的危机使得人们意识到,无论怎样都要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不完善抉择,政府、市场和社会的重新组合势在必行。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突破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们发展经济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一个根本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社会治理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取向。
社会治理具有基础性和微观性,是地方政府职能的本质内容,所以社会治理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在逻辑关系上是一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社会治理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使命。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设计需要从多重维度和多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依法治理,筑牢社会秩序的制度底线;合作治理,构建开放的社会治理新体系;综合治理,形成公民社会全员治理的局面;动态治理,推动社会治理的科学化进程。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社会职能转变的方向、内容和途径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分层级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分类别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分权制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分阶段的社会治理体制。
关键词:社会治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历史使命.20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在其国家现存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对社会治理普遍采用了第三条道路理论,对传统的社会秩序理论和福利国家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将政府、市场、社会、公民、政治、文化等现代社会元素融为一体,跨越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等学科,为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提供了综合的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上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影响世界的改革和开放,冲击了持续 30 多年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体制,从而迎来了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取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辉煌历程,推动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深刻变迁。
尤其是新世纪初期,中央深化了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体的行政体制改革,在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新型政府治理道路上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对现代政府社会管理提出了五位一体的重大部署,开始了现代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支撑着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
历史上,虽然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起点、走过了不同的道路,但时至今日,我们在各自的政治基本构架内都寻求到了符合实际的治理之法。
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提升的关键、特殊时期就政府职能转变和现代社会治理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国家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从理论上讲,社会治理相对于国家治理更多地表现出基础性和微观性,在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四种职能中,社会治理是本质任务。
地方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是一对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在方向、性质、内容和手段等方面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相互制约、相互适应,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 19 世纪西方工业化揭开资本主义新时代开始,以经济为主线,市场、政府和社会一直相互交织着而形成各个历史时期西方社会的主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及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与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下一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政府的使命。
唯有此举,才能赢得下一轮历史发展的机遇。
如果从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角度来反思,我国 60 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 20 世纪 5070 年代,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一种高度集权的治理模式。
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对地方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一切事务与活动集中管制,地方政府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工具,其职能主体是政治,经济社会高度统一在政治体制之中。
由于绝对平均主义和平等主义的支配,社会相对稳定与和谐,社会阶层单一,利益、权力和意识形态无力对社会经济造成任何冲击。
如此体制带来的是贫穷的国民、积弱的政府、窒息的政治和僵死的社会机制,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巨大的政治和社会震荡隐患,前苏联解体就是铁证。
第二个阶段,即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路线调整,我国采取了长期的经济建设型治理模式。
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的贯彻,高度集中了地方政府的职能,并强力地推动各项经济领域的改革和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长期推行这一治理模式,政府的职能必然发生错位,政府在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统筹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统筹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诸如社会分配不公、社会矛盾集中和突出、社会风气恶化、政府公信度下降、环境问题严重、公平公正呼声日高等,已经明显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成为我国下一轮发展的严重桎梏。
第三个阶段,即新世纪以来,中央政府从宏观层面关注到社会领域的问题,从政府职能转变出发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治理模式。
198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 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行,表明我国政府治理走向了法治化道路。
从此,地方政府的社会职能得到了彰显,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加强。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中央正式确立了社会管理的方针路线,并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进行了界定。
近 10多年来,我国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社会深层次的体制矛盾越来越凸显,顶层的社会治理和政府治理理论设计呼之欲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部署,使我国社会治理和政府职能转变在新的历史时期与世界合拍同步,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由此看来,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市场经济形态到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还是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机制起决定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围绕经济发展主线而推动着社会前进。
每当经济发展出现历史的转折时刻,社会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出现强烈的社会转型特征,从而牵动着政府的治理模式和相应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
在这三者的变化运动中,经济的变化始终起着决定作用,社会治理总是适应变化了的经济体制,而政府则是不断地推动社会治理的有效运转,为经济发展创造社会的、政治的环境和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时期的社会治理都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使命。
二.西方国家近 200 年的工业化、现代化历程,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成熟,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兴起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财富。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与政府治理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建立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政府治理模式提供了全面和深刻的借鉴。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权的治理阶段,走过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理阶段,经过 30 多年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深刻变革,遭遇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的社会激烈转型时期,也必然迎来了现代社会治理的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设计必须回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语境。
对于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社会学界、公共管理学界以及政治学界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戚攻教授从制度安排和中西比较角度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在人类已有的工业化历史中,我国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因素的嵌入而成为一种特例:社会主义制度先于工业化进程确立而与西方社会具有非同源性的政治、经济结构,这决定中国的社会转型仅仅具有社会结构局部变迁的性质;中国回应社会转型的方式虽然受基本制度结构的规制,是一种可控制的选择,但仍深及基本制度层面;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并不包含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由此看来,我国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
②不仅如此,中国社会转型同样兼有工业化的自然变迁,兼有民生福利对政府的重压,兼有世界一体化的外部环境,兼有高度集权的政治惯性。
因此,我国的社会转型既有 19 世纪西方所面临的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问题,也面临 20 世纪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以及应对经济危机之后的社会问题,更面临全球化所带来的现代社会问题以及我国所固有的社会问题。
所以,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设计需要从多重维度和多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依法治理,筑牢社会秩序的制度底线。
社会治理的直接表现形式和检验标准就是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的内在本质是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依照其理应充当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分工和社会运动中有序、合理、公平、和谐、有机地组成有序的社会统一体;社会秩序的外在表现就是社会稳定状态,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民族和区域等方面的稳定。
影响和谐社会秩序的因素有很多,但实践证明,除了国际关系因素外,法治是所有社会形态,尤其是市场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内在的决定性因素。
早在中世纪末,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政治家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在其名著《君主论》中,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他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本,好的法律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长治久安。
他说:一个人如果受到法律得当的约束,他就会变得坚定、精明、文雅,所以关键是人们需要法律,并依照法律来生活③。
数百年来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完整的法治国家体系,并使其成为社会治理的牢固基石,从而维持了基本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依法治理的前提是建立法治政府,就是将政府的职能边界、公权的限度、行为的规范和责任的追究等运用法律加以固定。
任何社会形态,政府与社会比较都处于强势地位,主导着社会,只是程度和方式有所区别。
社会治理离开政府必然是无序的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失控的社会必然是扭曲的社会。
因此,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控权和规范机制,它在确认政府拥有权力的同时也一并确立了权力的界限、责任和程序。
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职权法定原则,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集中精力管好该管的事务,把不该管的事务交给社会、市场和司法,主导社会共治。
政府必须充分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造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治理的法治人文基础,依法行使公共政策的决策权、实施政务的行政权、管理社会的调控权、确保效能的评价权和维护公平正义的监督权。
以 20 世纪 90 年代西方国家提出的社会元治理(mate governance)或者叫善治(good governance)的六个标准(合法化、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为目标来探究社会治理的内容和行为,排除技术层面的标准,制度体系的主体就是法治。
所以,必须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④,将法治思想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以法治为基本标准,以法治为基本手段,以法治为基本内容,以法治为基本保障。
(二)合作治理,构建开放的社会治理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