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前增分热点主题练(一) 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
2024年历史中考总复习第二部热点专题探究专题五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2024年历史中考总复习第二部热点专题探究专题五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bb98f25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c.png)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的诸侯国,为以
统一度量衡
后秦国统一全国
(3)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 奠定了基础
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热点热链点接链接
命题拓展
-3-
专题五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北魏孝文 帝改革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 政策:说汉语、穿汉 服、改汉姓、鼓励鲜 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 姻等
促进了民族交 融,也增强了 北魏的实力, 推动了北方少 数民族封建化 进程
开启了俄国近代 化的进程,俄国 的经济、军事实 力大大增强,一 跃成为欧洲军事 强国
热点热链点接链接
命题拓展
-9-
专题五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线索二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热点热链点接链接
命题拓展
-10-
专题五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线索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名称
主要内容
影响
新经济 政策
(1)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 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
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 奠定了基础
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 (2)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
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 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热点热链点接链接
命题拓展
-8-
专题五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 集权的行政体制;创建了新 彼得 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 一世 场;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 改革 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 校,创办报纸;提倡学习西 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热点热链点接链接
命题拓展
-12-
专题五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在经济上推行“新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
勃列日涅 夫改革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专题突破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专题突破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fbcc68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b.png)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2023广东高三一模)“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下表。
这反映出( ) 政权主要允售商品禁售商品宋茶、粮米、丝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等,茶、米、麦为大宗耕牛、兵器、书籍金珍珠、人参、羊、药材等,羊为大宗马匹、兵器A.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B.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C.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D.贸易服务于对奢靡的追求2.康熙五十五年(1716),谕令“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田赋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
这一举措(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B.扩大了人丁税的征收范围C.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户的负担D.刺激了广东海外贸易的发展3.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凡是文官都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
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造成我国干部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和冷战思维的影响B.西方文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C.东西方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D.中国干部制度更加科学合理4.下面是清政府创办的主要新式学堂分类统计表。
清政府此举( )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军事学校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江南水师学堂(1890年)、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技术实业学校天津总医院西医学堂(1888年)、上海电报学堂(1882年)、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896年)A.适应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需要B.违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使西学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同D.导致封建统治日益陷入危机5.清朝建立后,抛弃了明朝乡约中的乡村自治内容,改以宣讲“孝敬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的“圣谕六条”为主,到康熙年间,发展到宣讲“圣谕十六条”。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国家治理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国家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ae0ad67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7.png)
推恩令(强干弱枝)
4. ( 2022 · 广东 · 2) “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 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 后, 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 国相,这客观上( )A. 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 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 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 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材料二: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 一 [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②前朝教训:秦朝刑法严苛,征发繁重。
一、重现大一统——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①现实原因: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④结果和影响:积极: 出现 “文景之治”,即文帝、景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 到了明显恢复,人民生活安定;国 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汉朝第一个繁荣时期,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统治,为汉中期大一统 局面的形成和强盛奠定了基础。
(3)有何作用?①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②内朝官权势日重,到东汉形成了外戚与宦官干政的局面。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寿命
27
2024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专题训练 专题一 政治变革——改革与制度创新(训练课件)
![2024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专题训练 专题一 政治变革——改革与制度创新(训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36a42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4.png)
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蕴含智慧: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原料易得,纸张成
本低;造纸方法易于推广,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问题1:请你仿照李华同学制作的学习卡片,补全下边卡片 空白处的内容。(3分)
12345678
人物:贾思勰
生活时代: 北朝(1分)
人生目标:造福百姓
主要贡献: 撰写《齐民要术》(1分)
A. 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 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12345678
点拨:根据表格内容信息可知,前秦苻坚和北魏孝文帝都 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如重用汉官、立学校、传授汉 文化、改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等,这些政策促 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因 此,这些政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D正确。儒学 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之后,排除A; 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排除B;休养生息 政策强调的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与表格中的汉化政 策无关,排除C。
期末复习提升——专题训练 专题一 政治变革——改革与制度创新
项目
概况
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选举 禅让
标准:贤德之人 (德才兼备); 继黄帝之后,用“禅 制
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舜、禹
世袭 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 制 下”变成“家天 下”, 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项目
概况
中央 集权 制度
西汉 巩固
汉武帝采纳“推恩”建议,解决了王国问 题;建立刺史制度;实行尊崇儒术,使儒家 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 柱。 影响: 巩固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专题纵向贯通 专题1 沿革——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2 专题纵向贯通 专题1 沿革——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518583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9.png)
6. (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 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 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B )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解析】 元朝统治者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 方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就等于增强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感, 故选B项;题干仅涉及行省的划分原则,不涉及具体行省对地方的有效 管辖,排除A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式主要是有助于其政治统 治,而不是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排除C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 式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促进民族交融是其客观影响,排除D 项。
3.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
削弱
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特点
具体表现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出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
转向虚位
3.早期国家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度的四个特点
1. (2022·南通市大联考)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 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这加强了人们天下
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的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
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 D) A.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文化繁荣
话题三 轻重相维——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
基层稳,国家安,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和创新基层社 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习近平同志强调,政府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 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 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 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 理新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2020北京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2020北京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f1e91c385f0e7cd185253622.png)
题 知
(续表)
识
时期 制度或政策
网
具体内容
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
知
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
能 要
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实行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
点
古代
西汉汉武帝推行“推恩”和建立刺史制度,削弱诸侯王势力;
整
央集权制度
合
练
专
|要点一|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题 知
3.中国现代重大改革
识 网
事件
具体内容
络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
内容
知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能 要
土地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点
改革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
能
要 点
古代
整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 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
合
分封制 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专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项 提
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分
训
练
专
|要点三| 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或政策创新
整
合
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
意义
专
而持久的影响,迈出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
项
热点练3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热点练3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 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2851cc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a.png)
热点3 制度自信,国家治理【热点聚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作出了重大部署。
作为党历史上首次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的一次全会,此次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知识整合】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背景: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相继召开。
(2)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及发展(1)初步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曲折:1966-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5)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历史原因:①我国的国情所决定: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②民族现状:旧中国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政策等,造成了民族地区的落后;③共同使命:近代以来,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6单元 第55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6单元 第55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02004a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a.png)
十 六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
元
第55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主
1.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欧洲民族
题
国家逐步形成。在国家利益冲突之中,国际法和外交制度逐步建立。
概
2.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但战后国际法也得到进一步发
览
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一 梳理必备知识 内
容
二 突破关键能力
导
三 链接高考热点
航
四 课时精练
落
实 基
梳理必备知识
础
பைடு நூலகம்
性
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
1.专制王权国家
背景
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
同观念日益显现
表现
①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欧洲国家纷纷成 为专制王权国家
深化 拓展
1.唯物史观——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受到封建领主贵族的阻挠,城
城市的兴 市市民支持王权打击地方贵族,利用王权保护城市的自主 起与发展 权,王权逐渐成为公共权力的受托者,这是民族国家兴起
的第一推动力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建立商品 资本主义 流通的交通网络,需要保护资产阶级的海外活动,这都需 的发展 要建立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机器,这是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的经济根源
——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 依据材料分析国际法的特点。
专题九+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制度创新+++课件+++2025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
![专题九+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制度创新+++课件+++2025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48e531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8.png)
返回至目录
专题九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制度创新
社会主 义性质 的改革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改革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 概况 展阶段。 (5)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 影响 日益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
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时间 从646年 开始
领导者
孝德天皇
返回至目录
专题九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制度创新
封建性质 的改革
大化 改新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 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主要 (2)经济上: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 内容 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②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 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③统一 赋税
(2)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
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
侵略扩张的道路
返回至目录
专题九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制度创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背景
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与制度创新
背景
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时间
1861年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资产阶级 的改革
俄国农奴 制改革
目的
维护沙皇贵族统治
内容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可以高价赎买一份土地
热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制度创新
![热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制度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0296284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7.png)
热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制度创新热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制度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确定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古代的制度创新对今天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秦朝1、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2、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掌握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修建万里长城;兴建灵渠,开发南疆。
二、汉朝1、文景之治(西汉初年)背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措施: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治世的局面。
2、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全盛时期)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措施:①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削弱诸侯的实力;②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
③经济上,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统一铸五铢钱。
④军事上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影响: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三、唐朝1、“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民本思想)唐太宗的治国措施: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②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④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高考历史主题专项精品及练习 制度创新与社会管理
![高考历史主题专项精品及练习 制度创新与社会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4816ccf38e9951e79b8927ef.png)
高考历史主题专项精品及练习制度创新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完善社会管理。
政治体制是政治模块讲述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其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等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春秋战国以前: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度,以分封制为基本方式的治理制度,以世卿世禄为基本方式的“贵胄”世代为官制度,以及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礼乐制度。
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结构的奠基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君主集权制度逐渐形成(1军功制度:职业官僚逐步取代世卿世禄。
(2郡县制:加强诸侯国君对地方管理权的控制,由血缘关系统治向地域关系统治转化。
3.秦朝: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确立郡县制。
4.汉朝:中央建立中外朝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并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选官采用察举制度。
5.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特色突出,利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
6.隋唐时期(1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与执行,在制衡中分散了相权、加强皇权的同时对皇权也有一定约束作用。
(2科举制:以考试为基本形式,扩大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士族对政治的影响。
7.宋朝: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地方上设通判监察地方;选官采用科举制及官员子弟恩荫为官制度。
8.元朝:中央实行一省制,相权有所增加;地方设行中书省总揽地方事务;科举制经历了由停止到恢复的过程。
9.明清时期: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1.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实行“预备立宪”,大多数省份建立了代议制机构。
2.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3.新中国成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世界政治制度演变1.雅典民主政治:其核心是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社会热点特色练5国家治理__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社会热点特色练5国家治理__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https://img.taocdn.com/s3/m/e1133e46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d.png)
社会热点5 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国家治理是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实力的集中体现。
国家治理体系是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体制机制,以及人们的社会担当和责随意识。
国家治理实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实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时期,诸侯国实行“一国三卿”制,“大国(公侯之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伯国)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子、男之国)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
这表明西周时期( )A.地方官吏由中心政府任免B.周王注意对地方的限制C.诸侯国完全仿照中心官制D.官僚政治等级秩序森严2.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官僚和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行政制度确立B.血缘政治渐有褪色C.统治集团渐重才能D.国家机构渐渐完备3.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心汇报本地状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难等。
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依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依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
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A.有效杜绝基层吏治腐败B.加强了基层治理制度化C.旨在抑制豪强地主势力D.保证了中心财税的增长4.秦汉时期重视公文保密工作。
在公文起草阶段,拆字法、隐语法、反切法等为常见的保密方法;在传递阶段,常用泥封法、斗检封、用印等确保公文信息平安;在保管阶段,设置专职保管人员和特地保管机构。
上述举措旨在( )A.防止行政法令泄露B.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C.加强对官员的监察D.规范政府公文运作程序5.唐初,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
中书、门下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热点专题探究专题四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热点专题探究专题四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1091e3b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0f.png)
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洋务运动
19世 纪
60— 90 年代
(1)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 军事工业
(2)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近代民用企业 (3)建立新式海陆军,包括新式洋枪队和福建、广东、 南洋、北洋等新式海军
(4)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等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使俄国的经济、
(2)创建了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 军事实力大大增
彼得一世 改革
18世 纪初
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强,为对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张准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备了条件,俄国一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 跃成为欧洲军事
办报纸
强国;开启了俄国
(5)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近代化的进程
热点链接
命题拓展
-6-
专题四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线索二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热点链接
命题拓展
-7-
专题四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线索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国家
改革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影响
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
1950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
专题四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专题四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热点 国务院总理李强2024年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
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
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强调要切实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考主题冲刺练主题练(一)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1.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
这说明()A.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B.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D.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题干中“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且发现地点是宁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2.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解析据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故选A项。
答案 A3.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
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解析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
答案 D4.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
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加强了对江南地区重要市镇的政治管理,因此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受到中央的有效管理,并未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江南市镇受到中央有效管理,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趋同,排除C项;明朝派往这些地区的官员是县丞、主簿、同知等行政官员,与军事功能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5.清代前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
“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
与宋代相比,这种做法()A.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C.说明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D.将地方官员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解析由材料“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可知提高了地方的积极性,有助于地方公共事务的处理,故选A项。
答案 A6.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
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的参加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 C7.雅典议事会议员起初经选举产生且无薪,由第三等级以上公民担任。
伯利克里时期,此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
公元前450年后,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给付生活费。
这说明雅典()A.重视公民公平参政B.议事会职权的下降C.政治机构人员众多D.民主已发展到顶峰解析材料反映雅典议事会的议员起初经选举产生且无薪,有公民等级的限制,只有第三等级以上公民可以担任;而到伯利克里时期,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没有了资格的限制;公元前450年,议事会议员由抽签产生并付给生活费;而这些变化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从资格以及薪金方面来保证公民公平参政的机会,故选A项。
答案 A8.《十二铜表法》采用固定罚金制,一些贵族依仗其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
于是,法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
这体现出()A.法官可随意解释罗马法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公平正义理念得到伸张D.法律优先保护弱者利益解析由“固定罚金制”到根据“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的变化体现的是公平,是对题干中“一些贵族”不正义行为的约束,故C项正确。
答案 C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
这表明()A.帝国延续了专制主义传统B.宪法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C.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D.普鲁士处于联邦主导地位解析议会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标志,故A项错误;题干中“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表明德意志帝国披上了民主外衣,故B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权力中心是皇帝,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普鲁士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B10.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
这一做法()A.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B.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C.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D.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解析据材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可知美国借助媒体监督政府,从而防止政府滥用权力,故D项正确。
答案 D11.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
光荣革命后百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见下表),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
这主要得益于()A.宪政制度确立了政府的信用B.殖民掠夺扩张积累大量财富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D.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普选权解析“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百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是对财富的大量消耗,故B项错误;“工业资产阶级”上台指1832年议会改革后获得参政机会,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指战争,没有涉及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 A12.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
”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解析材料“11月5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十月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故选A项。
答案 A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
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
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
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
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材料二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任用方式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
而科举制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
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
科举考试制度标榜和体现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
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奎奈还曾直接主张欧洲引进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同时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并受到赞誉。
英、法、德、美等国曾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政治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从殿试、考生资格、考试规范、考试内容等方面归纳。
第(2)问原因据材料二从西方原有的选官方式的弊端、科举制的优越性、科举的精神与西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等方面分析。
第(3)问意义据材料三从近代政治文明的建立与发展、中西文明的交流、借鉴以及人类文明的交融角度说明。
答案(1)特点:减少对考生考试资格的限制;使殿试成为定制;注意对科举考试的规范管理,确保考试公平;丰富考试内容,比较注重实用。
(任答三点即可) (2)西方原有选官方式存在弊端;科举制具有优越性;科举制选拔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西方人士的推崇和赞誉。
(任答三点即可)(3)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推动了东西方政治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
(任答三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摘编自《欧洲法律汇编》材料二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6—13世纪西方人对自然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任选其中一个方面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两部文献在中国民主法治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部文献加以说明。
答案(1)认识: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