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故都的秋》一等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曲悲凉的恋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极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因为作家自身的特殊气质及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变化,本文融入特的审美个性,他以“以悲凉为景”,并反复强调自己对北平秋天“清、冷、悲凉”的热爱,以此凸显作家对国之都城-----北平深沉的热爱和眷恋。

课程标准将本单元定义为“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篇目为“写景状物散文”,根据其文体特点,应启发学生关注作家的艺术构思及语言表达,获得不同层面的审美体验。

从单元目标来看,引导学生感受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梳理并体会情感变化、学会阅读与鉴赏应该是教学的有序发展环节。

学情分析学生在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会比较自觉地圈画出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语段,对大段的写景的文字则采用“跳读"的方式,再加上时间久远,学生很难体会到作家融铸在景物中的独特而细腻的体验。

课文有五幅图景,学生很容易割裂开来思考,不能充分关注到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忽略了作者贯穿于文章中的“文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赏景,感受并鉴赏本文故都秋味的独特性。

(重点)2、明情,体会郁达夫“以悲凉为美"的内在情怀。

(难点)教学方法及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引导点拨法梳理整合法学法:想象感受朗读体味圈点批注对比阅读总体设计意图赏景,是为了快速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明晓景物的普遍性。

明情,是在赏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景物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理解作者情感的特殊性。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浅表的文字理解上升到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培养,继而获得正确的“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期达到最终的单元目标,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悲秋"主题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叶子往往让人思绪翻飞。

摸摸这片叶子,你想到了什么?(三位学生体验后回答)。

古人是有“悲秋"传统的,在中国文人这里尤其如此,不管是《秋声赋》中的“凄凄切切”,还是《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不管是《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还是《红楼梦》中“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秋总让人伤感,于是“秋士悲秋”就成为了一种传统,“可是,这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故都的秋获奖教案

故都的秋获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故都的秋》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老舍以及《故都的秋》的背景资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故乡的美好时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舍以及《故都的秋》的背景资料。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疏通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3.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爱国情怀。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给予适当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给予具体指导和鼓励性评价。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最新8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最新8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最新8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2、品味语言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预习任务: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样精彩”的两个奥运,让08年9月的北京张灯结彩、繁华似锦。

盛装的北京无比的美丽,但也模糊了四季的轮廓,让人忘掉了这是----秋天。

以前的秋天的北平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二、明确教学目标二、阅读,整体把握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然后告诉我,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先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再由表及里地探究。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这两句话要让学生读,使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喜欢、欣赏。

而是极端的爱。

能答出:眷恋、热爱、痴迷等的就算解决,喜欢的程度轻一些!)三、深入探究(一)、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诗歌的最佳时期。

《故都的秋》是一篇优秀的现代诗歌,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一个关于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都的秋的含义,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欣赏诗歌,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都的秋的含义。

2. 欣赏故都的秋的美景,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3.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和对比等。

4.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都的秋的含义。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故都北平的秋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故都的秋的含义: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让学生理解故都的秋的含义。

3. 欣赏故都的秋的美景:通过播放音频、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故都北平的秋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故都的秋的美丽。

4.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和对比等。

5. 练习写作: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总结回顾: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感受故都北平的秋景,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学生通过练习写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搜集更多的现代诗歌,让学生欣赏和感悟。

2. 让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 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

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1、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⒈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的形和神2、散文的景和情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二、解题、及写作背景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明确:味。

(板书)⒈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⒈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

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2.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3.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宋玉以降,悲秋便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血液,成为一种文学传统。

大家知道有哪些悲秋的诗句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辛弃疾《昭君怨》那么,这一传统到了现代文学中还存在么?又有什么新发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国作家郁达夫先生的经典散文《故都的秋》,一起来领略悲秋传统的现代变奏。

二、解题想要走进这篇文章,让我们首先来仔细阅读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

郁达夫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为题目?《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有何深意?说明:1、“故”给人亲切温暖之感,表达了作者的眷恋之情,“故都"是精神休憩的家园。

2、“故”给人深沉、厚重之感,与北平深厚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3、“故"还有“古”“旧"的意思,又有时间的久长之意,令人不禁心生物是人非的沧桑悲凉之感。

三、初读感知。

(一)作者在题目里面便寄寓了深厚的情感,那么大家再来朗读一下课文,找一找文章中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二)一个南方人,为什么对北国的秋天如此眷恋呢?在作者的笔下,北国的秋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大家再从文章中找一找。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重点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淡淡的忧郁、悲凉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面对秋景,诗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景物和作者的主观感受是统一的,和作者的个性、经历和情趣是分不开的。

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面对“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走近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

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后弃医从文。

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发起组织创造社,_____________。

回国后从事新文学创作,担任《创造季刊》等的主编。

1930年加入左联。

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新加坡陷落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杀害。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我呀,就来说说这“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这可有点意思嘞。

我就想象着自己要做这么个教学设计。

首先呢,我得琢磨这故都的秋到底是个啥样的秋。

那故都啊,北平呗,北平的秋啊,那得是有股子韵味的。

我就想着那胡同里,地上的落叶,一片一片的,像铺了一层金毯子似的。

风一吹啊,那叶子就沙沙沙地响,就像在小声嘀咕着秋天的秘密。

我得把这些个感觉带给学生们。

在教学设计里,我先得给学生们描述下这故都的秋的景象。

我就站在讲台上,眼睛眯着,好像我就站在北平的街头似的,跟学生们说:“同学们呐,那故都的秋啊,天是那种高高的蓝,蓝得透亮,云呢,白得像棉花糖,可又透着股子清冷。

大街小巷里,槐树的叶子开始发黄啦,就像被时间染上了颜色。

”然后啊,我得让学生们去读课文。

读的时候,我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听着他们读。

有的学生读得快了,我就拍拍他的肩膀,说:“娃子,这秋可不能读得这么急,这秋啊,是慢悠悠的,得慢慢品。

”我还得跟他们讲讲郁达夫这人,我说:“你们看啊,郁达夫写这秋,那是带着他自己的情感的。

他就像个孤独的行者,在这故都的秋里寻找着啥。

”我在教学设计里还得有互动环节。

我就会问学生们:“你们觉得这故都的秋和咱们这儿的秋有啥不一样嘞?”有个学生就站起来,挠挠头说:“老师,咱这儿的秋好像没有那么多古老的味道。

”我就笑着说:“对喽,这就是故都的秋的独特之处啊。

”我还想着要给学生们布置点特别的作业。

比如说,让他们画一幅故都的秋的画。

有个学生就愁眉苦脸地说:“老师,我画画不好。

”我就说:“娃子,不怕,你就把你心里想的故都的秋画出来就行,哪怕就画一片落叶,只要有那秋的感觉就成。

”这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啊,还得有深度。

我就打算在里头加些个文化的东西。

我就跟学生们讲:“这故都的秋啊,可不仅仅是景色,它还藏着老北平的文化嘞。

那些四合院,那些老城墙,都在这秋里有着自己的故事。

”我一边讲,一边比划着,就像我能摸到那些老城墙似的。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

《故都的秋》教案(最新5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一。

导入导语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2024版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

2024版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
2024/1/28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探讨文章中的重点、难点 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问答法
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 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表达能力。
9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课件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展示文章的背景资料、相 关图片和视频等,增强教 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师生互动与沟通
反思师生互动是否充分、有效,如何 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024/1/28
教学过程与效果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顺畅、自然,教学 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何更好地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个人专业素养提升
反思自己的专业素养是否满足教学需 要,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和教育教学能力。
2024/1/28
31
2024/1/28
THANKS
感谢观看
32
教案涵盖了背景介绍、文本解读、主题探讨等多个方面,内容全面且深入,有助于学生全面 了解《故都的秋》及其相关文化背景。
2024/1/28
学生参与度高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互 动,课堂氛围热烈。
29
未来课程改进方向预测
2024/1/28
加强跨文化交流
写作技巧分析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如借景抒情、对比等,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13
练习环节
阅读理解
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 秋天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口头 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整体感知,找出描写景物的意象,并且梳理总结出五幅秋景图。

2.学生能够对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

3.学生能够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以景驭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的分析,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秋季是一个容易让人生发感慨的季节。

历史上很多文人笔下都有描写秋的句子,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预设: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些诗句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肃杀,有的描写了秋天的绚丽多彩。

下面我们看一下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由已学的有关秋的诗词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为下面文章的开展做铺垫)二.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故都秋1.解题“故都"指哪里?(预设:北平)那把“故都的秋”改为“北平的秋"可不可以?(预设:不可以)为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含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的情感。

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也包含深切的眷恋及悲凉之意。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2.中心突破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篇11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轻吟慢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而秋天则是多姿多彩的,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

(板书题目)我们主要通过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练四个环节来品味《故都的秋》的美。

二、美美地听:听读配乐朗诵,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明确: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故都的秋》的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故都的秋》的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1、《故都的秋》的教案一等奖设计《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为大家分享了《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欢迎借鉴!教材、学情分析:第一单元均为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

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高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他们那点不多的关于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他们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另外,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同时,新课标强调多元解读,我们可以尝试就这篇文章学习如何从文化角度分析课文,而不仅仅是“知人论世”,从而树立多元解读的观念。

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难点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但这种感悟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章风格
文章的风格比较独特,既有诗意的描绘,又有哲理的阐述。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这种风格。可以通过对比分析 其他类似风格的作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风格。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在教学过 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北国之秋,再分写北平秋色,最后总结全文。通过分析文 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
赏析精彩语句
文章中有许多生动传神的语句,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通过赏析这些语句,可以帮助学生领略作者的 语言魅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 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 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对于 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辅助阅 读材料或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提 高理解能力;对于文学素养较高的学 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 究和思考。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仍以传统讲 授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 源等,导致课堂氛围略显沉闷,学生兴趣未能得到充分调 动。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在理解文本和参与课堂讨论时存在困 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 ,导致他们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故都的秋一等奖优秀教案模板(精选)(2024)

故都的秋一等奖优秀教案模板(精选)(2024)

学生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鼓励与激励
03
在反馈中注重鼓励和激励,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增强学生
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19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Chapter
2024/1/30
20
总结教学经验
2024/1/30
突出文化特色
本次教学以故都的秋为背景,深入挖掘了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了解秋天的文化,成功引导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观察自 然、抒发情感等。
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文 学作品、收集秋天的诗句等,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
15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Chapter
2024/1/30
16
设计评价策略
01
02
03
确定评价目标
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知识、 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 目标。
2024/1/30
12
讲授新课:深入解读,赏析美文
0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语音、语调 和停顿。
02
分析课文结构和写 作特点,帮助学生 理解作者的情感和 写作意图。
03
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重点赏析文中的 景物描写和情感表 达。
04
拓展相关知识,如 文学史上的秋天意 象、作者的其他作 品等。
2024/1/30
践所学的写作技巧。
写作讲评与指导
对学生的仿写作品进行讲评,指 出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
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2024/1/30
9
实践活动设计
1 2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到具有秋天特色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如公园、山野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秋天的美景, 激发写作灵感。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把握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郁达夫生平经历,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所展现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入挖掘独特的审美趣味下的生命意识。

教学重、难点:1.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文章。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似乎都有一种悲秋情结,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去诠释心中的秋。

你能背诵有关于秋的诗词吗?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2.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6.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二、解题: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学生发言,教师小结;明确:“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故都的秋》等奖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等奖教学设计

总结环节
总结词:总结归纳 总结词:布置作业
详细描述: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 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如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写读 后感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和思考。
05
作业与评价
作业布置
作业1
阅读《故都的秋》等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作3
观察身边秋天的景色,写一篇描写秋景的短 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 人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 达。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故 都的秋》与其他现代散文进行 比较,加深对现代散文的理解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天的深情厚 意,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
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01
02
03
04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 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教学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 答等方式,增强师生、生生之 间的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情境模拟
模拟故都的秋的场景,让学生 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作品中的
主题和情感。
教师资源
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文 学素养的教师团队,能 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
学服务。
04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01
总结词:激发兴趣
02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秋天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秋 天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故都的秋》的兴趣。
03
总结词:温故知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故都的秋》一等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五、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

所以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推敲本文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

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六、教法学法设想:
1、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教法。

(解说: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

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
2、朗读感受,重视诵读、美读。

(解说: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
3、让学生读、说、品、评,合作探究
(解说:阅读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
七、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贴近生活,进入情感
一开课,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
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

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

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
(二)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
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

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解说:这一设问意在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

)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
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

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为依据。

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能力。

“颂秋”组的同学就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