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

合集下载

世界经济千年史

世界经济千年史

世界经济千年史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经济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古代的贸易往来,到现代的全球化经济,世界经济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本文将简要回顾世界经济的千年历程,探讨其主要发展阶段和关键事件。

一、古代经济(公元前2000年公元500年)古代经济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贸易为辅助。

最早的贸易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随着文明的兴起,贸易逐渐扩展到地中海、印度洋和中国丝绸之路等地区。

这一时期,货币的出现和城市的发展为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经济(公元500年1500年)中世纪经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农业仍然是主要经济活动。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起,商业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欧洲的汉萨同盟和地中海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国家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

同时,伊斯兰世界的经济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发展。

三、近代经济(1500年1900年)近代经济以工业革命为标志,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工业化的推进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商品经济成为主导。

19世纪末,美国和德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四、现代经济(1900年至今)现代经济以全球化为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重大事件,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金融市场的融合,使得世界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从古代的贸易往来,到现代的全球化经济,世界经济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和市场拓展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将继续朝着全球化、创新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1)历史上主要的金融、经济危机:1929-1933年大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从泰铢贬值开始,席卷亚洲蔓延至世界)(2)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3)宏观调控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思考:我国现在实行的相关政策是什么)3、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知识补充】(1)地震的成因(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海地扩张学说);近年国内外的主要地震(汶川、玉树、海地、智利);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地震(邢台、唐山);地震的相关概念(震源、震中、震级、烈度)(2)泥石流:突然爆发的饱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特点是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和巨大的破坏力;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4、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知识补充】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英国伦敦);上海世博会会期5月1日-10月31日,中国国家馆日(10月1日);吉祥物(海宝)5、“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知识补充】“三步走”的战略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关键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对比

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对比

危机起因的比较
世界金融危机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贷危机,随后危机扩散至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随后,次贷危 机扩散至全球金融市场,导致全球信贷紧缩、股市暴跌、银行破产等。最终,危机演变为 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 机对比
2023-11-06
目 录
• 亚洲金融危机概述 • 世界金融危机概述 • 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比较 • 从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中得到的教训 • 对未来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01
亚洲金融危机概述
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
1990年代初,许多亚洲国家实 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开放。
国际游资流动
国际游资的快速流动加剧了金融市 场的波动,对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 击。
世界金融危机的后果
金融机构倒闭
大量金融机构在危机中倒闭, 信贷市场陷入瘫痪,企业和个 人融资渠道受到严重阻碍。
实体经济受损
金融危机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 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 受挫,全球实体经济遭受重创

国际合作加强
危机应对的比较
01
世界金融危机
02
在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各国 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扩大政府支出 、减息、加强金融监管等。同时,国 际社会也加强了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
03
在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各国 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扩大政府支出 、减息、加强金融监管等。部分国家 还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和货 币政策调整。同时,国际社会也加强 了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如二十国集 团峰会等国际会议为协调各国政策起 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0世纪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0世纪的金融危机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文桦1200800675摘要:首先笔者想对这个题目进行一点简要的解读。

题目分量部分,第一是20世纪的金融危机,我会对发生在20世纪的比较突出的几次金融危机进行一个梳理;第二部分是发生在20世纪的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读完题目,这篇文章的重心就放在讨论了最新一次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问题上,并且着重谈了在这次危机中国所受到的影响,以及面对这场危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关键词:20世纪次贷危机一自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

进入工业时代后,经济、金融危机始终伴随着人类经济发展间歇性爆发。

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重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主要包括: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

随着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并在一些国家持续十年之久。

大萧条期间,美国最高失业率达到25%,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失业率一度接近30%。

美国经济在1933年陷入谷底,工业产出下降到衰退前的65%。

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对美国等国实行石油禁运,同时联合其他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从而导致石油危机爆发。

这场危机在主要工业国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超过20%。

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

自20世纪60年代起,拉美国家大举外债发展国内工业,外债总额在80年代初超过3000亿美元。

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触发了震动全球的“债务危机”。

债务问题严重阻碍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拉美国家1988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00美元,退回到70年代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在持续数年的过度增长后,开始出现灾难性下跌。

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SOROS
一个人倚仗自己的资金来 对付整个国家及其货币并 获得了成功。此人就是66 岁的亿万富翁乔治· 索罗斯。 这个国家是泰国,它的货 币是铢。 “That was a game. Maybe I played it better than others. ” ——索罗斯
“金融大鳄”” “一只假寐的老狼”
要客观认识国际资本在危机中的作用,如今发展中国家已成了国际游资的蓄水池,周期性 和不稳定性是其典型特征,一旦经济形势和市场信心发生变化,资本流向发生逆转,危机 就很难避免。 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一定要警惕过度自信,正视存在的问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谢谢大家
圈儿
中央政府成为香港坚强后盾 央行两副行长坐镇香港指挥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称:直面金融风暴巨大压力哭过两三次。“决 定政府入市干预的前一晚,我坐在床头哭了,不是为我自己,而是 怕这个决定如果错误了,害了香港,我怎么向中央政府、向市民们 交代?” 香港政府连续动用港币近千亿,股市、期市、汇市同时介入,力图 构成一个立体的防卫网络。面对炒家们抛售的亿万港币。香港金管 局运用政府财政储备如数吸纳,使汇率维持稳定,令炒家们大失所 望。在整个亚洲金融危机中,唯一顶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 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 但是经过这次打击,香港10年以后人均GDP才恢复到1997年的水 平。
亚洲货币绞杀战
20世纪8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四小龙”、“四 小虎”一时间东南亚“龙DP增长速度列于当时全球第一。而相对于亚洲的快 速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却陷入了迟滞、萧条之中。他们环顾四海, 瞧着蒸蒸日上的“亚洲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顺眼。 为了敲碎“亚洲发展模式”这个招牌,让亚洲货币对美元严重贬 值,将亚洲的核心资产贱价抛售给欧美公司,加快“有控制的解 体”的执行速度。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秘密谋划着一场 “亚洲货币绞杀战”。他们首先把罪恶的双手伸向了羽翼尚未丰 满的亚洲四小虎中最为瘦弱的泰国。 “我们就像狼群站在高高的山脊之上,俯视着一群麋鹿。泰 国的经济看起来与其说是一头亚洲的小老虎,不如说更像一 只受伤的猎物。我们选择病弱的进行猎杀,是为了保持鹿群 整体上更健康。”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开始于泰国,并迅速蔓延至东南亚其他国家。

它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探讨亚洲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影响。

首先,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由于亚洲国家在当时普遍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其货币与美元的挂钩,再加上早先的过度信贷和投资泡沫,这些因素使得一旦危机爆发,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迅速崩溃。

尤其是对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国家而言,它们的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导致了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

许多企业破产,失业率急剧上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到巨大影响。

亚洲经济奇迹一夜之间破灭,东南亚国家经济长期受到打击,需要艰苦努力才能恢复。

其次,社会方面也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

失业和贫困问题使得社会不稳定性增加。

许多人失去了工作,无法维持生计,这导致社会犯罪率上升。

同时,社会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不信任加剧,对于贪污和腐败的指责声浪四起。

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和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怀疑也迅速蔓延。

集会和抗议活动频繁发生,表达了人们对政府应对危机的不满和失望。

最后,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政治造成了诸多影响。

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迫使一些国家调整其政治制度。

在危机后的几年里,一些东南亚国家经历了政权更迭和政治改革。

例如,印尼的索哈托政权被推翻,泰国和韩国也经历了政治震荡。

对于政府而言,重建人们对其的信任变得尤为重要。

他们需要采取措施来稳定经济和社会,推进政治改革以建立更加透明和负责任的政府治理体系。

此外,危机也加快了东南亚国家间合作的步伐,一些国家开始寻求建立经济联盟和政治联盟,以避免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总之,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导致了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和政治改革。

东南亚国家在危机后经历了艰苦的恢复过程,但也通过改革和合作来确保类似的危机不再重演。

这个危机使得东南亚国家对金融和经济稳定保持高度警惕,并展示了他们的韧性和自我适应能力。

论货币

论货币

第六节论货币在进行商品交换时,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满足商品交易对于交易双方的多样化、复杂化、精确化等方面的需要,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换媒介,这就是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客观目的,在于将自己所拥有的商品使用价值通过交换得到自己需要的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一个存在社会分工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生产和所拥有的商品使用价值往往不同于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这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以实现各取所需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很难寻找到另一个人,双方都需要交换彼此的商品,而且这种交换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在空间流向上是双向的、在价值上是对等,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交换媒介。

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先通过销售的方式将商品的使用价值等值转化为这种特殊的交换媒介,再通过采购的方式将这种特殊的交换媒介等值转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使用价值。

这种特殊的交换媒介就是货币。

由此可见,货币的本质就是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

在一个充分市场化的商品经济社会,交换媒介——货币就是一种“万能”的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使用价值,它可以低成本、高效率、高速度、高灵活性地转化为几乎所有形式的使用价值,因而称之为“万能使用价值”或“通兑使用价值”。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的市场尺度。

商品的价值以货币为尺度进行度量,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以货币为价值尺度的市场反映值。

由于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的一般原则,因此商品交换过程中必须借助于货币来进行价值的度量,才能顺利地完成。

2、流通手段(包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商品的交换、流通、贮藏、支付与运输,往往就变成了货币的交换、流通、贮藏、支付与运输,由于货币的易流通性,从而使商品的流通、贮藏、支付与运输变得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

三、货币的历史1、产品货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作者:王玉迪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04期摘要: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文章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危机爆发的背景、原因和启示。

其中原因有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金融制度的欠缺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东南亚各国盲目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启示有建立健全的金融体系,逐步放宽资本管制,调整经济结构。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制度文献综述余永定(2000)认为中国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稳定汇率并保证其灵活性,以及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协调。

李东星(2009)详细介绍了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阶段与表现。

亚洲金融危机中东亚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大幅度动荡,众多企业倒闭,资本大量外逃,此外,日本、俄罗斯、巴西等国的货币纷纷贬值,股市动荡,美国也难以幸免。

高文杰(2013)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原因与金融相关;中间层次的原因则与经济相关,主要是“国内和全球的经济失衡与经济周期的失衡”;深层次原因与国家自身发展模式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自身的弊端有关。

亚洲金融危机概况1997年7月2日,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随之而来。

这场危机从泰国开始,在短短几周之内迅速波及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随后扩散至韩国、日本,最后甚至影响到欧洲、拉美等国。

这场危机时间虽短,但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强,严重影响了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之间既存在着合作也存在着竞争。

在不断地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一国经济发生动荡,将会影响到与之相牵连国家的经济。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因此,亚洲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便会快速地从东南亚扩大至整个亚洲,甚至对欧美等国也产生影响。

经济上世界呈现全球化的局面,政治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这“一超多强”主要值的是各国综合实力,综合实力中最重要的则是一国的经济实力。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济结构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济结构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的经济结构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二十世纪后期最突出的一次经济危机,影响深远,也受到广泛关注。

这次危机的发生,让许多人反思亚洲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的经济结构分析。

一、货币政策的松弛亚洲金融危机的事实是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加剧,这是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结果。

亚洲的发展模式是以出口和制造业为主,这需要大量的资本。

那个时候,经济增长是急行军,而货币政策的调整并没有及时跟上。

因此,大量资本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流动,导致了资本市场繁荣。

不断上涨的房价和股票价格对经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二、对外贸易的依赖亚洲国家长期以来以低价出口为主,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比较大。

对于出口来说,汇率曲线决定企业的利润,人民币不得贬值导致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通过升值人民币来增加对外贸易种类有限。

因此,亚洲国家努力维持本地币值来保证出口的持续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

但这也导致了在成本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市场激励程度缺乏。

而且在危机的时候,资本逐出国门,出口市场泡沫破裂,使亚洲国家遭受更加严重的冲击。

三、金融监管政策过于松散亚洲国家在金融监管方面管理手法较为宽松,由于宏观调控的力度较弱,监管能力不够,金融市场散漫、尤其是对银行的监管较弱,而非金融机构的增长则过分快速。

因此,在减小泡沫的政策方面,太多的银行信贷资金被投向了房地产行业。

此外,亚洲国家没有有效的财务审计和文件证明没能在金融市场建立稳定的监管体系。

短时间内,大量珍宝的借贷逐渐聚积,导致了巨量不良贷款的产生。

这些不良资产引发了对亚洲经济的恶性循环趋势。

四、政治经济成分的影响政治经济成分也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极其严重的因素之一。

比如泰国的金融危机成为了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的一部分。

这两个国家努力在泰国施加经济压力,从而导致泰国的泡沫破裂。

而在韩国,国内观察家认为,政府有关宽松的信贷政策,是导致90年代末在韩国发生的经济危机的关键原因之一。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一、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一)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1951年,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公约》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由此拉开了欧洲一体化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大幕。

目前,欧洲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同盟,正在向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迈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日趋严重,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从其全球战略考虑,提出了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1986年美国与加拿大开始谈判,1989年1月1日,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

1993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宣布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并于1994年正式启动。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正式成立。

据WTO资料显示,到2008年5月,向GATT/WTO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RTA)有394个,其中符合GATT1947或者GATT1994第二十四条规定的RTA 有307个,符合授权条款的RTA有25个,符合GATS第五条的RTA有62个,而至今仍生效的RTA 有205个。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80%以上是在最近十年出现的。

(二)抵御外部性危机凸显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全球化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国际市场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不平衡,防范市场风险的机制存在差异,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经济发生危机后会迅速扩散到全世界。

面对金融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独善其身,国际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安全问题,而各国为维护经济安全,更应该相互协作,团结起来。

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经济虽然发达,但国内的经济体制存在着问题,预防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差,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证明。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有利于保障经济安全,凭借日本经济强国的实力,韩国新型工业化国家的优势及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竞争力,构筑区域经济组织有利于防范国际金融危机,抵御外来风险的入侵。

1997年金融危机

1997年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它的资产价值。

此危机另一名称是亚洲金融风暴(常见于香港)。

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

中国大陆和台湾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但台湾却面临著"本土型金融风暴"的威胁。

日本则仍是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

由美国知名炒家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

一、事件经过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

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

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

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

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


虚 拟经 济影 响实体 经济 的作 用机 制
虚拟经济产 生于实体经济 , 以实体经济 为基础 , 决定 于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6 — 0 6
作者简介 : 杨桂 英, 讲师 , 硕士 , 从事虚拟经济 、 科技金融研 究。
金 注入金融机构 ; 家户 同金融机构 的关 系是 : 家户可 以通过 贷款从金融机构获得货 币资金 , 也可 以通过金融机 构购买股
模型 , 这 里 将 经 济 系 统 简 单 看 做 由企 业 、 家 户和金融机构 _ 一 部 门 构 成 。设 经 济 系 统 中的 货 币 总 量 为 M, 实 体 经 济 系 统 中
流通 的货 币总量 为 M , 虚 拟经济 系统 中流通 的货币 总量为 M: , 实体经济 中的物价水平为 P , 商 品数量 为 Q, , 虚拟资产 的 价格 水平 为 P : , 交 易工具 的数 量为 Q : , 则有: M= M + M: = P 。 X
引言
虚拟经济 近 四十年 来的加速 发展和金 融危 机 的频 繁 发生 , 使对虚拟经济 的深入研究越来越显 出其必要性 和紧迫 性。 2 O世纪末 的亚洲金融风暴和 2 0 0 8世界金融危机 的爆发 , 使得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成为愈加重要 的研究领域。 国外有关 虚拟经济 的零星 阐述 可 以追溯 到二三百年 以 前, 但 其研 究多集 中在货 币和金融领域 , 至今 并没有 出现 虚 拟经济这 一明确概念 , 也 未将其 作为专门的研究 领域 。明确 提出“ 虚拟经济” 概念并将其作为专 门的研究领域 , 由我国的 学者在 2 0世纪 末亚洲金融危机爆 发后首开先河 。: 爱俭通 过托宾 的 O值理论 、 灵活加 速器模型 、 资产负债表效应 等分

【泽平宏观】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

【泽平宏观】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

熊市猎人优秀投资者最重要也是最少见的一项特质是,在大起大落中,还能保持投资思路的一致性。

加关注【泽平宏观】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2015-07-03阅读606文: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宋双杰导读:“每逢大事有静气”,不要用愿望代替趋势,用情绪代替思考,让我们来研究点问题、弄清点情况,提出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摘要:通过比较全球历史上几次重要股灾、救市政策和效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股票市场有自身涨跌规律。

所有的股灾均发生在股票价格偏高时期,而且泡沫化程度越高,跌幅越深。

2)杠杆工具会放大股市的波动。

比如美国1929年股灾、1987年股灾、台湾1990年股灾。

3)新兴经济体在推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股灾,在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创新工具增加的过程中,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投资者对新环境不熟悉。

比如1989年日本股灾、1990年台湾股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4)如果股灾发在经济周期上升期或降息周期,股市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且调整较浅较快,有基本面或政策面资金面的支撑,比如美国1987年股灾、2011年受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但是如果股灾发生在经济周期下降期或加息周期,股市恢复力较弱且调整较深,比如美国1929年大萧条、2008年次贷危机、日本1989年股灾。

5)政府救市是正常的逆周期调节,该出手时就出手。

股票市场也是市场经济体系之一,因此需要政府逆周期调节,比如股市过热时加息、增加IPO供给等,股市暴跌时注入流动性、降息、减少股票供给等;6)股灾发生时政府救市要及时有效,防止股灾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过大伤害。

同样处于经济周期的拐点,1929年大萧条的最大教训是政府救助不及时,放任股灾蔓延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2008年次贷危机由于及时启动注入流动性、QE等,一度被称为“百年一遇”的股灾对实体经济冲击相对较小,股灾后美国经济恢复较快。

总结历次股灾的救市措施,包括:1)政府发布声明,建立常态透明的沟通机制,稳定预期。

高中历史课题49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作业

高中历史课题49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作业

课题49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虽然国际贷款和援助大量进入,但非洲仍有33个国家被联合国核准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

20世纪9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后,多年来严重困扰非洲发展的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非洲的贫困率也从1996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50.4%。

这说明非洲( )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特征B.联合自强推动社会发展C.区域集团改善经济秩序D.政治合作提升国际地位【解析】选B。

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后,多年来严重困扰非洲发展的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自强推动社会发展,故B正确。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主导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全球经济进行治理。

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组建“七国集团”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到1999年成立了有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加的“二十国集团”。

这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C.美国丧失经济霸主地位D.世界格局由单极走向多极【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世界愈发呈现区域经济集团化的特征,而这种抱团行为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B正确。

3.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

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十一个新兴经济体以及欧盟。

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

材料反映了( )A.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B.冷战思维不复存在C.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D.世界多极格局形成【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为应对危机,成立国际组织,协商共同的立场,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故选A。

4.在工业化、全球化浪潮中,法国人在西方常被视为“异类”,始终有意识地守护和保持可能消泯的某些根本性的东西,代表对人类古老的感官价值的执着和迷恋的葡萄酒、服饰、化妆品,成就了“法国制造”极具竞争力的差异化产业和国际品牌。

经济法律关系_(2)

经济法律关系_(2)

加不同内容的经济法律关系或者具有不同的 相对人而拥有不同的主体地位。如计划机关、 企业。另一方面,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参加以 经济管理为内容的法律关系时,双方都不是 以法人而是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出现 的,具不平等性。
主体形式的广泛性。主要表现为经济法
律关系主体不像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民 事法律关系主体那样主要是法人(国家 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 人和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就经济法律 关系而言,国家权力机关(不属行政法 主体),法人和自然人,不具备法人资 格的企业内部组织,企业的分支机构, 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等都可以是经 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应当是经济法律关系所特
有的,区别于民商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 特殊性。 主体(特殊性):广泛性、复杂性、不平等性; 内容(特殊性):管理职权与民事权利共存 (内容的经济性)、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 (如消法)、权利的不可让渡性(不可转让、 抛弃)。 客体:行为性——干预、管理行为(具不具有 唯一性?应该具有,因为物、智力成果不能成 为经济法律关系的直接客体。
续上: 公共性: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提供 公共物品,具公信力(仲裁委员会)
民间性:独立于政府系统之外,是民间机构或
组织。与行政机关或是其他国家机关之间没有 隶属关系或是其他利益关系。表现为: 第一,组织上的自主性。内部自我管理,活动 目的、方式、内容等均由其在遵守法律的前提 下自主决定。
辨析: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和根据经济法的主
体制度成立的主体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取得(探讨参加 体现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当事人的资格) (一)法定取得。即依法律的规定而取得。如 国有企业(依《国有企业法》)、中国人民银 行(依《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而成为经 济法法律关系的主体;(在宏观调控领域,干 预主体的资格取得、行权和监督等更为关键, 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的贯彻)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读后感读了毛主席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篇文章之后,顿觉毛主席高瞻远瞩,对国家未来的判断相当正确。

但现如今中国的国有经济也在朝着国家资本主义的极端走去,国家掌控了大部分的国家经济领域,这些庞大的国有经济在获得巨大的利润同时却没有把钱用于为国家的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而生产,这也让现在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矛盾。

为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怀着为国为民的心态深刻地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探讨,从而找出解决社会矛盾之道。

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

自上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过了46年后,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轰然坍塌而结束。

而资本主义阵营方面,在似乎取得了极其重大的胜利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就又陷入一系列经济危机之中。

先是1997年发生的,处于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的亚洲金融危机,接着又在2008年爆发于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美国次贷危机,连带整个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欧洲各发达国家及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大危机的恐惧之中。

危难中,刚刚兴高采烈宣布“历史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湮灭的人们,又不得不在垃圾堆里刨找被他们扔进去的马克思的书籍,从里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真是构成了一幅绝妙的世事讽刺画。

现在,又有不少人开始急急忙忙地宣布,资本主义已经彻底完蛋了。

还有不少人坚守资本主义的教条,打死也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完蛋,反而说,一切灾难都是因为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贯彻资本主义的教条,在执行中打了折扣造成的。

当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书籍,当我们重新阅读亚当.斯密、李斯特、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的书籍,当我们沿着布罗代尔、斯塔夫里阿诺斯等西方历史学者的思路考察西方社会及他们描述的东方社会时,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就像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曾经先后出现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中央专制制度一样,资本主义社会尽管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各个先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各自实行的制度,有着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别有时甚至是敌对的,因而引发了若干次大大小小的战争,甚至是世界性的战争。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教训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一时间全球投资大幅缩减,经济惨淡不景气。

这场危机成为二十世纪末的重大事件,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在充分地反思和总结之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究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教训。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1.财政政策不当亚洲国家在财政政策上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政府的过度干预是其中之一。

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经济中霸占大量的资源,对市场的监管存在欠缺,导致资金浪费和经济行业过分发展,最终引发危机。

2.货币政策不当亚洲国家在进行货币政策上有很大问题,如印度的债权融资、菲律宾的直接外汇控制等。

其中,过度印钞的现象让市场充斥着大量的资产,荒唐地把许多志在发展的企业坑害。

这样的行为导致投资风险增大,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3.金融体系不健全某些亚洲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缺乏独立监管机构,银行业的跨国经营策略不完全,核心竞争力个体较弱。

因此,在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发生了失衡,经济发生了滞涨,最终导致市场动荡。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1.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稳定的金融市场是经济长期增长和采取长期财政政策的关键。

应该采取稳健的监管政策来确保金融市场和经济的稳定。

2.合理规划财政预算合理规划财政预算,重视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是一个健康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

在预算中,应根据国家情况以及市场需要,适度支持新业务的开展和能识别问题产生的关键国内经济和政策预算。

3.保证金融体系健全另一方面,确保金融体系健全,具有独立监管机构的银行和证券交易所,以及完善的证券交易市场、银行业务和规定,确保银行不会经营脆弱的业务,也保证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最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提醒我们,经济正处于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任何的经济体制和改革都需要自上而下地进行释放。

我们必须积极推动新的战略,在适当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下稳妥推进。

依托科技和新知识充分发展下底的普通大众,并创立完美的营商制度,我们才有机会持续稳健地增长,而非在风险中苟延残喘。

陈永栽:菲律宾首富的传奇人生

陈永栽:菲律宾首富的传奇人生

1934年出生于晋江青阳,4岁跟随父母到菲律宾谋生,11岁进工厂当童工,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大学课程;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成为菲律宾最有影响的华人企业家,获得了“银行大王”、“烟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等众多称号,业务扩展到东南亚和美国、加拿大、英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

此外,他在香港和一些中国内地城市都有高档房地产。

他热爱祖籍国,钟情于中华传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在家乡捐资兴建医院、学校、体育馆和图书馆等。

他在菲律宾大力呼吁要振兴华文教育,多次出资开展“挽救行动”和“留根工程”。

这个传奇人物,就是菲华商联总会永远名誉理事长、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陈永栽先生。

2013年6月18日,在第四届世界闽商大会上,记者采访了陈永栽先生,虽然陈老已70多岁高龄,满头银发,但是,他看上去意气风发,精神矍铄。

开创商业王国陈永栽9岁那年,父亲陈延奎生了一场重病,母亲带着一家人回乡。

两年后,家乡遭遇灾荒,刚满11岁的他再次跟着叔父到菲律宾,在一家烟厂当杂役。

那段日子,陈永栽一边赚钱养家,一边自学,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修完马尼拉远东大学化学工程系的课程。

毕业后,他仍在烟厂工作,并且被提升为化学师。

1954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刚满20岁的陈永栽创办了一家淀粉加工厂,但他在商海的第一次闯荡以失败告终。

不服输的陈永栽跌倒后又站起来,用借来的本钱,开办了一家化学制品生产和贸易公司,正是这个公司日后成为陈永栽庞大事业的基石。

1965年,陈永栽与一群当年一起在烟厂工作的朋友,在菲律宾马尼拉的一所小房子里创办了自己的烟厂。

“烟厂取名为‘福川’是借英文fortune(幸运、富有)的音和意。

”。

经过努力,福川烟厂的产品打开了销路。

而陈永栽的业务范围也扩展到银行、酿酒、航空、旅馆等诸多行业:1970年,他创设的福牧农场,后发展成东南亚最大规模的养猪场;1977年,他收购前身名为普通银行的联盟银行,现已成为菲国第八大商业银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1995年,亚洲发生了影响极其重大的金融风暴,1997年7月开始,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到亚洲四小龙和日本,差不多所有一直被认为发展前景大好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受到严重的冲击,经济大受打击之余,还影响全球的经济成长,引起全世界包括欧美的关注,以致联手来化解这场危机。

极多数企业由于亚洲经营环境的改变而无法生存。

当然,要准确预估这些经济风暴是很困难的,不过企业的战略管理者还是必须尝试把握这些宏观环境的动向。

饱食思邪欲透明避危机——谈日韩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在日本山一证券公司正式宣布“自主废业”的前夕,素有亚洲四小龙之一之称的南韩亦宣布国家陷入金融和财政危机,并正式向国际货币基金会提出需要二百亿美元的援助。

韩国总统金泳三为此特别发表电视讲话,为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难题向国民道歉。

韩国政府虽然提出二百亿美元的援助要求,但美国经济界人士估计,要拯救韩国的金融和经济,最起码也要投入六百亿美元。

【政府信誉濒临破产】韩国在世界经济的排行榜上位居第十一名,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国”这次金融和财政危机无疑宣布韩国政府的信誉濒临破产,其对地区及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

韩国的金融危机和日本的金融危机有很多不同之处,至目前为止,日本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危及日本的财政及政府的信誉,作为世界第一大债权国的地位,并没有因为一连串的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岌岌可危。

但是韩国的金融危机和日本的金融危机在表现形式上仍然有诸多的相似之处。

日本和韩国的金融危机都是从“内部”爆发的,这与不久前发生的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监督机制透明度低】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除了泰国之外,人为操纵的痕迹明显可见,世界大炒家索罗斯对此供认不讳。

而日本和韩国的金融危机则完全是自身的因素,连续暴光的金融界丑闻,是这场金融危机的“起爆剂”。

韩国韩宝公司的倒闭以及日本山一证券公司的“自主废业”虽然均由于债台高筑,无法翻身,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无不缠身于相关的丑闻。

另外,金融体制的封闭性使得日韩两国都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

由于其“封闭性”使得资金流向不明确,造成了烂帐坏帐层出不穷。

已经查明,山一证券公司帐外债务达二千六百四十八亿日元,如果有一个透明的监督机制的话,对日本证券业而言,如此大的一家证券公司绝对不会发生这种违法的帐外债务事件。

韩国的不透明性与日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政府高官直接参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活动,金融机构按照政府官员的“明言”和“暗示”融资给企业,企业再把巨额的利益输送给这些政府高官,其结果是没有人为金融机构的无担保借贷承担责任。

韩国的财政“恶瘤”就是这样形成的。

全斗焕、卢泰愚,以及现任总统金泳三的三儿子无不涉及这样的利益输送案。

日韩两国金融体系的不透明性,有其历史的原因。

战后日韩两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在政府的强力指导之下走上高速发展道路。

政府通过制订工业发展计划,然后要求中央银行给予金融援助来实施该计划。

该模式曾经被称为“东亚经济模式”。

当然经济“奇迹”确实也发生了,日本的情况不必赘言,韩国的情况就像韩国前中央银行行长朴圣相曾自豪地表示的那样:“六十年代初,就在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开始之前,韩国的状况是百废待兴,急切地希望摆脱贫穷的恶性循环。

当时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二十一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八十二美元,而今天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二千六百亿美元和六千美元。

一九六一年出口总额不足四千一百万美元,而今天已是七百二十亿美元,增长了一千七百倍之多。

”【官商舞弊猖獗】在进入工业国家行列之前,政府对本国的经济进行规划时,为了保护脆弱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本国工业,在制订政策时,往往具有很大的“排他性”和“封闭性”。

为了防止国内资金向海外流出,一九四九年日本实施过《外汇管理法》,原则上禁止日本国内居民从事一切对外金融交易,连民间企业的外汇持有也原则上被禁止。

这一制度一直实施到一九七二年五月,日本现在的《银行法》对个人向海外“送金”依然有金额上的限制。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不透明”的弊端会愈来愈突出,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界人士,为了将更多的利润占为个人所有,利用制度上的“不透明性”进行经济上的犯罪活动也就愈来愈猖獗。

假如是从根本上防止因内部原因而发生财政和金融危机,增强经济体制的“透明度”是不二的选择。

日韩是世界上两个富有的国家,发生这金融危机完全是饱食思“邪欲”的结果。

金融风暴历史分析自九七年七月泰铢大幅贬值之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以至港、台、新、韩等地的金融经济,均在骨牌效应下纷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日本和中国也难以置身事外。

一时间,烽烟四起,“奇迹”不再。

是甚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局面?主流的解释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看法认为金融危机基本上由错误政策导致。

从较少受这次危机波及的发达地区的立场看来,南韩及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主要是当地政府过于鼓励企业借贷,并缺乏对金融机构和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所致。

因此收拾危机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求当地政府依据国际货币基金会提供的“调整措施”,改革经济。

第二种解释则把责任推到“外部因素”上面,例如把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出口创汇能力的减弱,导致缺乏足够的外汇以应付金融冲击,归因于中国大陆前几年人民币的数次贬值,使中国大陆出口货品的价格相对便宜,抢夺了东南亚地区出口商的市场。

第三种说法指向所谓“东亚文化”,认为“儒家文化”中有些特征,例如“强调私人关系而非公平的游戏规则、顾全面子而非事物的理性原则、惯于闭门运作而怯于公开问责……对发展一个高度成熟的金融体制,有莫大害处。

”岂真短暂孤立事件这三种看法共同地接受一个隐含的假设,就是把这次亚洲的金融危机,完全看作是一件短暂而孤立的事件,认为只要政府或相关的群体采取适当的措施,便能够“拨乱反正”。

问题是,亚洲金融危机真的仅仅是一件短暂而孤立的事件?首先,这次由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并不是孤立的现象。

自七十年代下半叶,特别是八十年代开始,全球各地便此起彼落地陷入各类金融危机之中。

以墨西哥在八二年八月宣布“赖债”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除了拉丁美洲以外,还涉及非洲、东欧、中东及亚洲等数十个国家;连串的银行倒闭分别在东欧(八十至九十年代)、北欧(九十年代)、美国(八十年代下半叶)、日本(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等地方出现;以及欧洲在九二、九三年出现的货币(外汇)危机等等。

可以说,差不多没有甚么国家或地区能“幸免于难”。

九十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其实可以看作是七十年代下半叶以来,历史资本主义世界又一次“金融膨胀”的结果。

在一九五O年至一九八O年间,世界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略相等。

但在八十年代这十年期间,世界货币供应增长了百分之一百五十五,而世界贸易总值只增加了百分之十六,使九O年的外汇市场交易金额,达到了同年世界贸易额的二十五倍。

踏入九十年代,“金融膨胀”进一步发展。

全世界最繁忙的纽约股票市场的交易额,九六年比八二年增长了六倍;到了九五年,全球每日的外汇交易额便达到达一万三千亿美元,比全世界官方外汇总额储备的一万一千亿美元还要高,使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大为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八十年代的“金融膨胀”虽然是全球性现象,但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八一至九O年间,欧洲和美国的银行资产增长率分别是百分之九和百分之七,而同期日本和其他亚太地区的增幅则分别为百分之十二和百分之二十一。

过度投资爆发危机此外,七四到八三年间,世界七大发达国家(美、德、法、英、意、加、日)工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由六O年代的百分之二十点三,下降至百分之十一点四,反映出工业部门经过了五、六十年代的高速膨胀后,已愈为愈接近发达国家可能容纳的极限。

针对这情况,发达国家资金一方面流向金融部门,另一方面则流向发达地区的工业部门。

但在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债务危机爆发之后,资金是一步流入当时还未完全受债务危机影响的东亚地区,因此在九十年代,东亚等地的工业部门也逐渐出现了生产过剩的情况,以半导体为例,记录芯片的销售价在九六年下跌了百分之八十,这主要是在亚洲过度投资的结果,而汽车每年也有百分之三十五的过剩生产。

当地的金融、地产等带投机性部门也同时大幅扩张。

东亚地区近十多年的“金融膨胀”,以至最近投机泡沫爆破后的金融危机,均是在此历史脉络中出现。

亚太金融危机突显全球化的重要性最近的亚太金融危机有蔓延的迹象,自七月开始,先从泰国到马来西亚,后来传至菲律宾,其影响再伸展到台湾,香港亦受冲击。

现在南韩向国基会告急,而日本四大证券之一的山一证券公司倒闭更是涉及亚太的龙头——日本(首相乔本龙太郎在温哥华刚结束的APEC会后说,日本已无力作为亚洲经济龙头)。

这种连锁性的金融问题揭示了一个冷战的重大课题,即全球化的现象及发展究竟对亚太的经济发展利多或弊多。

又或者用另一种说法表达,究竟应用什么态度面对全球化问题才能免受这股力量的冲击。

要知道全球化问题并非冷战结束后的独特产品。

构成全球化的出现主要源于自由化的发展和国际化的配合。

同时,科技的演进和发达亦促使全球化得以落实。

一些国际事务,包括跨国企业、国际贸易、金融问题、债务危机、污染环保、国际移民、贫穷和人权运动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全球化的影响。

早在六十及七十年代,全球化问题已广为学术界所谈论,其中跨国企业,国际贸易,甚至债务危机等都提升到理论的角度来探讨。

主张自由主义的学者把这些全球化领域的问题看成国际走向一体化和合作化的初步发展。

透过贸易、跨国企业和国际金融运作等,国家之间的交流渐多,资讯互动和合作的机会亦随之加强。

但另一学派学者则会认为以上的互动其目标及作用只对已发展国家有利,发展中国家是被动及倍受剥削的一群,把国际间的互动和演变看成是两极化的发展和看成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长期斗争是新马克思主义者所惯用的分析方法。

当然,这种分析方法有它所存在的需要和重要性,但并非把所有事务放置在这种机构化的分析架构里便了事。

就这次的金融危机事件来看,其中可以参考及利用发挥的变项很多。

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先进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

【东南亚各国求功心切】正如最近一期《经济学人》指出,这次的亚太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个别国家的内在因素导致。

例如,这些东南亚国家对汇价的动作不太了解,未知汇价的波幅会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何种打击。

此外,以东南亚国家为例,各国由于求功心切,将国家发展的寄望都放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上,所以,对很多银行和金融的稳健性问题都没有顾及。

最后,国家又投资大量的资金在物业市场上。

由于物业市场所需要的资金庞大,并且回报时间长。

所以市场或企业甚至政府未能有足够资金应付金融危机。

在全球化这个大题目上,金融危机所揭露的正是这种缺乏资讯,反应缓慢和管理失当的现象。

从发展和经济运作的角度而言,这些发展中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后都要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