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拖延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拖延症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拖延症的原因与应对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6337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c3.png)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拖延症的原因与应对方法拖延症,是指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任务、职责或目标时,倾向于推迟或延迟去做,陷入懒散、拖沓的状态。
这种行为常常导致时间管理、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扰和混乱。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拖延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从个体心理、行为习惯、情绪压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拖延症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帮助人们克服这一不良习惯。
一、原因解读1.个体心理因素拖延症的根源之一来自个人内心的心理因素。
人们通常会因为对任务的恐惧或压力感而产生焦虑与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会阻碍他们主动迈出第一步。
研究表明,拖延症患者往往担心自己无法做到完美,害怕面对失败和批评,因此选择推迟去面对任务。
实际上,这种心理因素对于拖延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行为习惯因素人们的行为习惯也是造成拖延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习惯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形成了一系列习惯,这些习惯以潜意识的形式指导我们的行为。
如果个体长期形成了拖延的习惯,那么他们在面对任务时就会无法及时开展行动,而是无意识地选择推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拖延行为会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严重干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3.情绪压力因素情绪压力是导致人们拖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面临琐碎的、乏味的或复杂的任务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无力感、士气低落等负面情绪,这使得人们产生拖延的欲望。
在心理学中,情绪压力与高效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情绪压力不断积累时,拖延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二、应对方法1.设置目标与规划面对拖延症的困扰,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规划。
清晰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抓住任务的关键,不容易产生迷茫和拖延的情绪。
同时,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小步骤,并根据时间表逐一完成,有助于减少拖延的现象。
2.养成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克服拖延症至关重要。
要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时刻。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论文-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论文-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0412ce52ea551810a687de.png)
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论文:环境行为心理学论文拖延行为是意志薄弱表现,其产生既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但更多也是最主要的还是个体内部的原因,克服拖延行为应从端正认识、及早行动和自我奖励等方面着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拖延行为的心理学论文篇一《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摘要:拖延是个体自愿选择的一种非理性的逃避行为,它不仅直接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会破坏个体的心理平衡,加重当事人的内心焦虑感和内疚自责,进而降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拖延行为是意志薄弱表现,其产生既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但更多也是最主要的还是个体内部的原因,克服拖延行为应从端正认识、及早行动和自我奖励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拖延行为任务性质个体差异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今天,拖延却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工作、生活习惯。
有研究报告发现,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视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拖延行为不仅无助于事情的解决,相反其结果会令个体感到沮丧,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和事业成就。
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性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
一、拖延的含义分析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
在今天看来,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从正性方面来说,有时人们选择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即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
可见,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马上行动是更加理性、更有价值的。
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
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1fee26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4.png)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拖延行为的定义拖延行为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处理所接受的任务,而是放任时间流逝,将重要的事情延后或避免去做。
拖延行为既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广泛现象,也是一种十分具有消极影响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出现拖延行为,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拖延行为都会成为问题。
拖延行为的原因心理层面上的原因1.成就预期过高:当个体对完成的任务有过高的预期时,如果实际情况和预期差别很大,会出现情绪不佳,导致拖延行为。
2.情感不愉快:情感状态不好,例如内心充满焦虑、恐惧等压抑的情绪,也会让个体出现拖延行为。
3.自我监管困难:如果个体不能够进行有效地自我监管,也会表现出拖延行为。
环境层面上的原因1.目标不明确:如果个体对任务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就会觉得任务有些虚无缥缈,导致拖延行为。
2.社交压力:社交压力同样也会诱发拖延行为,例如恐惧失败、担心别人的看法等。
拖延行为的危害拖延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成就等方面,甚至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影响效率:拖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效率。
2.影响健康:长时间的拖延行为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引发焦虑、抑郁症等。
3.影响人际关系:拖延行为会让别人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印象,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应对拖延行为的方法1.制定计划:可以制定具体明确的计划,将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和任务目标。
2.积极心态:在面对拖延行为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对自己有信心,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够完成任务的时间范围有充分的了解。
3.设立奖励机制:设立奖励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而克服拖延行为。
总结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该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对人的影响。
为了避免这种行为给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不好影响,个体可以从心理和环境两个层面上进行设计、改变思路和制定计划。
拖延症的社会心理学解读
![拖延症的社会心理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6f415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4.png)
拖延症的社会心理学解读拖延症是指人们在执行任务时出现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推迟、拖延行为的心理现象。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时间管理困难以及心理压力增加。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拖延症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一、拖延症的成因1. 完美主义倾向拖延症与完美主义倾向有一定关联。
完美主义者常常过于注重细节和结果,害怕自己的表现不完美而拖延行动。
他们常常陷入“宁可不做,也不做不完美”的思维模式,最终导致任务延迟。
2. 自我效能感不足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内获得成功的信心。
拖延者通常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任务,因此选择将任务推迟。
这种自我怀疑的心理状态会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3. 任务价值感缺失任务价值感是个体对任务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
当个体无法意识到任务对自身和他人的价值时,往往会出现拖延行为。
在没有明显外部约束的情况下,缺乏任务价值感会让人更容易倾向于拖延。
二、拖延症带来的影响1. 工作效率下降拖延症会使人无法及时完成任务,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长期拖延会带来返工、临时抱佛脚等问题,增加工作量,降低工作质量。
2. 时间管理困难拖延者常常无法合理安排时间,导致任务积压,最终面临时间紧迫的压力。
时间管理困难会使人处于被动状态,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3. 心理压力增加拖延症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
任务的积压、时间的逼迫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怀疑都会导致焦虑、内疚等情绪的加重,从而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应对拖延症的方法1. 目标设定与任务分解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将任务分解为可行的小步骤,有助于提高实现目标的动力。
小步骤的完成会带来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持续行动的动力。
2. 设立奖励机制给自己设立奖励机制,当完成一项任务时,给予自己一些小奖励,形成积极的反馈循环。
这种积极的反馈可以帮助拖延者培养自我效能感和增强任务价值感。
3. 解决完美主义倾向意识到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并理解完美没有存在的绝对,接受事情可以有不完美的一面,这有助于减少完美主义对拖延的影响。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揭秘背后的心理机制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揭秘背后的心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e138b84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2.png)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揭秘背后的心理机制近年来,拖延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拖延症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和压力。
那么,拖延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拖延症的定义和特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拖延症的定义和特征。
拖延症是指个体无故延迟开始或完成任务的倾向。
拖延症的特征包括明确的任务,重要但是无法享受的行为,和拖延者内心的矛盾感。
拖延行为可能表现为逃避、分心、找借口等。
二、心理学原理之动机与情绪拖延症的心理机制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
首先是动机与情绪的角度。
拖延行为往往与个体的内在动机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动机是指个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驱动力。
当个体对任务缺乏兴趣或目标模糊时,动机将受到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就容易陷入拖延的状态。
此外,情绪也在拖延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焦虑、恐惧和压力等负向情绪会引发拖延的倾向。
个体可能会因为对任务结果的不确定性或任务难度过高而感到焦虑和压力,从而不愿意着手开始。
三、心理学原理之自我调节与冲动控制除了动机与情绪,拖延症的心理机制还与个体的自我调节和冲动控制能力有关。
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利情境时,能够自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
而冲动控制则是指个体在面对诱惑和冲动时能够克制自己的行为。
拖延症者往往在自我调节和冲动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他们常常倾向于寻求即时的满足,难以抵制外在的诱惑。
这导致他们往往将重要的任务放在一边,去完成那些对他们来说更加有趣、容易的事情。
同时,拖延症者也容易分心,难以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四、心理学原理之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种任务的信念和自信。
拖延症者常常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们对任务完成的结果持有悲观的态度。
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不足能够进一步加剧拖延行为。
拖延症者可能会陷入“好想法做不好”的困境,他们对自己是否能够达到自己的标准感到怀疑。
拖延症的心理分析 了解拖延行为的原因
![拖延症的心理分析 了解拖延行为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a0f474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d.png)
拖延症的心理分析了解拖延行为的原因拖延症的心理分析了解拖延行为的原因拖延症,也称为拖延症候群,是指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即在面对任务或决策时,倾向于推迟、延迟或避免采取行动的行为习惯。
它不仅仅影响了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可能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拖延症的原因。
一、情绪调节拖延行为通常与情绪调节有关。
面对重要的任务,人们可能会感到紧张、焦虑、无力等负面情绪,因此会选择推迟开始行动,以逃避这种情绪上的负担。
拖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短暂的情绪缓解,人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更令他们快乐或舒适的事物上,从而让自己暂时感到好受一些。
二、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念。
拖延症患者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缺乏对任务完成的自信,从而导致他们回避并拖延任务。
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无法胜任任务,担心失败或出现负面结果,因此选择拖延来避免面对这些挑战和压力。
三、完美主义倾向拖延与完美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
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和期望,他们追求完美的表现,担心自己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所以会一拖再拖。
他们害怕失败或者做出不完美的成果,因此拖延成为他们回避这些风险的策略。
四、时间管理困难拖延者通常面临时间管理困难,很难准确评估任务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他们可能会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或过度自信认为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种错误的时间估计导致他们拖延行为的发生,在任务截止日期临近时才急忙行动。
五、即时满足拖延行为可能与人们对即时满足的追求有关。
当前社会信息爆炸,人们习惯了快速获取各种信息和享受。
拖延者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从而将目标和长期收益放在次要位置,选择优先满足当前的兴趣和欲望。
六、缺乏动力和目标感缺乏动力和目标感也是导致拖延行为的原因之一。
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使拖延者无法准确定义行动的方向和意义,从而陷入无妨的循环。
他们可能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因此选择拖延。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与应对技巧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与应对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857d5c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a.png)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与应对技巧拖延症,指的是一种倾向性的行为,表现为无法有效地开始或完成任务,总是将任务拖延到最后时刻。
这种习惯性的拖延行为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效率,还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症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应对拖延症的技巧。
一、拖延症的成因分析1.1 任务焦虑拖延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任务焦虑。
面对重要任务或者紧迫的截止日期,人们容易感到焦虑和压力,因此选择逃避,将任务拖延到最后。
这种逃避行为可以暂时缓解焦虑,但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1.2 即时满足和长期利益的冲突拖延症与即时满足和长期利益的冲突密切相关。
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享受眼前的快乐,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相较于其他诱惑而言,显得无关紧要,从而导致任务的拖延。
1.3 自我效能感和动机问题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和信心,而动机则是人们开始和完成任务的驱动力。
拖延症患者往往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无法胜任任务,缺乏完成任务所需的信心和动力,进而将任务拖延。
二、应对拖延症的技巧2.1 制定明确的目标目标的明确性对于克服拖延症至关重要。
通过设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任务,并提高自身的动力和执行力。
例如,设定简明扼要、可量化的任务和截止时间,将大任务分解为小目标。
2.2 管理时间合理的时间管理是克服拖延症的关键。
使用时间表、提醒器或者任务列表来规划和安排任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拖延倾向。
此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都能有效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2.3 控制任务焦虑任务焦虑是导致拖延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正向自我暗示等,可以减轻焦虑情绪。
此外,采用分解任务、制定详细计划和合理分配时间的方法,可以减少任务压力,增强自信心和执行力。
2.4 建立积极习惯积极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克服拖延症。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607e03e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e.png)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拖延症(Procrastination)是指个体故意推迟或延后任务完成的行为习惯,导致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或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在当代社会,拖延症已成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拖延行为的心理机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拖延症。
一、认知失调理论解释下的拖延症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会判断出现矛盾的情境,而广义拖延者则是将自己置于这种矛盾情境中并无法解决。
拖延症的产生往往源于决策的不确定性、心态的不稳定、任务价值与难度的矛盾等因素。
1. 决策不确定性拖延症的患者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存在困惑和焦虑。
他们可能对任务的结果产生担忧,担心自己完成任务后评价不佳,或者任务的结果不能满足期望。
这种不确定性促使他们选择拖延,以便推迟面对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
2. 心态不稳定广义拖延者往往具有情绪化和情绪调节困难等特点。
他们可能遇到一些情绪困扰,如内疚、焦虑、情绪低落等,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动力和积极性,使他们远离任务,并以此来逃避情绪困扰。
3. 任务价值与难度矛盾拖延症患者往往对任务的价值产生质疑,怀疑完成任务能否带来真正的效益。
当任务难度较大或者其认为任务无趣时,他们可能会逃避任务。
这种价值与难度之间的矛盾使他们更易选择推迟。
二、自我效能与拖延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价程度。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拖延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1. 低自我效能感导致拖延拖延症患者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并倾向于将任务的困难归结为自己的无能。
这种低自我效能感的存在,使他们感到任务难以完成,进而选择拖延。
2. 拖延增加自我效能感的损害拖延行为往往会带来任务未完成或质量下降等负面后果,进而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这种循环作用下,拖延者的自我效能感愈发减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拖延症与情绪调节的关联情绪调节是拖延行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与克服技巧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与克服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c64487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a.png)
拖延症的心理学分析与克服技巧拖延症是许多人所面临的心理障碍,它会导致个人的自律能力和效率降低,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拖延症的原因,并提供一些有效的克服拖延症的技巧。
拖延的心理机制拖延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心理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拖延症的原因。
1. 逃避情绪很多人将拖延视为逃避某种情绪的一种方式。
例如,面对压力、焦虑或恐惧时,他们会不自觉地选择拖延,以此来避免面对和处理这些不舒服的情绪。
2. 即时满足拖延往往满足了人们的即时欲望,因为我们更倾向于追求眼前的快感而忽视长远利益。
这种即时满足感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满足感,而不愿付出更多努力去实现更重要的目标。
3. 困难或无趣的任务有时,人们拖延是因为他们认为任务太过困难、复杂或者无趣。
缺乏兴趣和动力会使人们更容易陷入拖延的恶性循环中。
4. 决策困难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遇到决策困难,因为拖延能够为他们延缓做出决策的时间。
这使得他们感觉像是在逃避应该要面对的问题,从而延迟了行动。
克服拖延症的技巧1.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为了克服拖延,我们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来实现这些目标。
这将对我们的行动提供指导和动力,减少因为不确定性而拖延的机会。
2. 分解任务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子任务,这样可以让整个过程更加井然有序,也会让逐步完成子任务带来的成就感成为推动力。
3. 制定时间表和截止日期给每个任务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和截止日期,并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
这样可以增加对任务完成的监督和控制,避免了拖延的借口和逃避。
4. 奖惩体系建立一个奖惩体系,将奖励与任务的完成联系起来。
奖励可以是一些小的实质性回报或是一些愉悦的活动,而惩罚则可以是一些需要避免的事情或状况。
通过奖惩体系,我们可以培养自律习惯,减少拖延行为。
5. 寻求支持有时候我们需要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来帮助我们克服拖延。
可以寻找一位互相监督的伙伴或者与其他人分享我们的目标,让他们帮助我们保持动力和责任心。
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
![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https://img.taocdn.com/s3/m/b7740e4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1.png)
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拖延症的心理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任务或决策时,故意延迟或推迟行动的现象。
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工作压力增加、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以及自我效能感的下降等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索拖延行为的心理动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拖延症的本质。
一、进一步了解拖延行为拖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存在。
许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有任务需要完成,但总是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开始着手。
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解释,其中包括心理动机、情绪调节和认知机制等方面的因素。
二、心理动机解析拖延行为1. 成就动机有些人会拖延任务,可能是因为他们追求完美主义或对自己的能力水平过于苛刻。
他们倾向于将任务看作是一种“考验”,希望取得最好的结果。
然而,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他们担心失败,进而导致拖延行为的发生。
2. 异质性动机另一种可能的心理动机是异质性动机,这种动机是指个体对推迟行为产生某种程度的喜悦。
通过拖延,他们可以获得更长的休息时间、追求更加有趣的活动或探索其他令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这种心理动机可能会导致拖延行为的形成。
3. 自我调节动机拖延行为也可能与自我调节动机有关。
个体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无意识地寻求压力,以迫使自己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这种行为可能源于个体的自我激励机制,将拖延视为一种激励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应对拖延行为的策略1. 清晰明确目标制定明确的目标是克服拖延行为的关键。
将任务分解为具体的步骤,并设定明确的截止日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的时间管理对于减少拖延行为至关重要。
个体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设置提醒和优先级,以及克制对社交媒体和其他诱惑的依赖,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3. 进行情绪调节和自我激励情绪调节和自我激励在应对拖延行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寻求社交支持以及运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增强内在动力,提高自信心,更好地克服拖延症。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fb7912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c.png)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摘要】拖延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们故意推迟或延迟完成任务或决定的行为,对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原因主要包括对任务的恐惧、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任务目标不清晰等多方面因素。
心理学研究认为,拖延行为与自我调节、情绪等心理机制密切相关,需要通过设定清晰的目标、制定明确的计划、建立良好的自我激励机制等方式来进行应对。
通过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分析,可以启示人们要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自我控制、积极面对挑战,从而预防和解决拖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拖延行为、心理学、思考、影响、原因、心理机制、方案、应对策略、成因、解决方法、研究成果、分析、启示、对策、预防措施1. 引言1.1 什么是拖延行为的心理学思考拖延行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或者决定需要采取行动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而选择拖延、延迟或回避。
这种行为常常伴随着焦虑、压力和内疚感,同时也会导致任务完成的时间延长以及质量下降。
拖延行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一种消极应对策略,个体倾向于通过拖延来逃避矛盾、压力或者失败的可能性,以减轻不适情绪和面对挑战的焦虑。
拖延行为在心理学上还被解释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失效,个体缺乏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无法及时做出理性的决策和行动。
据研究显示,拖延行为与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效能感、决策能力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人们常常会陷入拖延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
正确认识拖延行为的心理学特点,理解拖延的成因和心理机制,以及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对于克服拖延、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拖延行为的本质,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实现自我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1.2 拖延行为的影响拖延行为的影响可以在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拖延行为可能导致任务完成时间的延迟,影响到工作或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精选5篇)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069e2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19.png)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精选5篇)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范文第1篇【关键词】学习拖延;高校生;拖延成因一、引言拖延是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将近每个人在生活、工作或者学习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过拖延行为。
在越来越强调效率的今日拖延行为受到了人们的贬低和责备。
因此,有必需对拖延进行研究。
据已有资料表明,学习拖延在高校生中普遍存在,有近70%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拖延行为。
它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各种影响[1]。
二、定义与分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学习拖延下定义。
大部分研究者对学习拖延采取了一种间接定义的方式,即学习拖延是学习活动中的拖延行为。
也有少数研究者借鉴拖延的定义,将学习拖延直接定义为:学习者有心而无必需的推迟启动或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1]。
学习拖延的类型划分也基本上参照拖延的划分方式。
第一种划分方式是依照拖延发生在行为上还是意识上分为行为性拖延和决策性拖延;第二种划分方式是依照学习拖延的常常性水平可分为长期拖延与短期拖延,其中长期拖延又分为躲避型拖延和唤起型拖延。
躲避型拖延是指学习者在能够放映出个人本领水平的任务上的拖延;唤起型拖延是指人们在冲刺完成任务时,通过短时间性的拖延,自身的各方面状态都实现最佳或最高[2]。
对学习拖延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认清学习拖延的心理机制及其成因,能更好的进行学习拖延的理论研究和矫治工作。
三、研究近况上个世纪七十时代之前,关于学习拖延的研究多半只停留在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或者哲学解释层面,而没有上升到科学研究的高度。
直到20世纪七十时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心理学家才开始对学习拖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国外对学习拖延的研究以对高校生的学习拖延的研究为主,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研究者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者,以高校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具有选取被试方便、易于察看、测量、跟踪、掌控等优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校生的学习拖延是最严重、最突出的。
我国是近来几年才开始对学习拖延进行系统研究的,还处于起步阶段。
心理学探秘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拖延
![心理学探秘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拖延](https://img.taocdn.com/s3/m/f71b52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6.png)
心理学探秘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拖延拖延是指在面对任务、决策或者责任时,倾向于推迟、延迟或者回避行动的行为。
许多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个问题。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拖延呢?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秘拖延的原因。
一、拖延的心理原因之一是任务焦虑。
当面临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某些人可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害怕自己无法完成任务或者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
于是,他们就选择了拖延来避免面对这种压力和不确定性。
他们反复考量任务的重要性和难度,产生了犹豫和疑虑,从而产生了拖延的倾向。
二、另一个拖延的心理原因是自我调节困难。
这些拖延者常常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此外,他们对自我目标的制定和规划能力也相对较弱,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导致拖延成为了一种习惯。
三、拖延还与情绪调节有关。
有些人更喜欢在紧迫感和压力下工作,因为这能给他们带来一种紧迫感带来的兴奋和挑战感。
他们享受最后时刻的紧迫感,并相信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作品往往更加出色。
然而,这种持续的压力也会导致身心疲惫,且不一定能够保证良好的表现。
四、拖延的另一个心理原因是对成功与失败的恐惧。
有些人担心失败和批评,他们害怕自己无法达到高标准,害怕做出错误的决策。
于是,他们选择拖延来逃避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避免面对失败和不成功。
这种恐惧心理不仅会影响拖延者的行动,也会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负面的影响。
五、环境因素也会对拖延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个体处于缺乏动力和目标指引的环境中时,更容易被拖延诱惑所困扰。
例如,在缺乏监督和约束的工作环境中,员工更容易拖延工作;在没有明确截止日期的学习任务中,学生更容易将学习推迟到最后时刻。
因此,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动力和提供明确目标的环境对于减少拖延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心理学揭示了拖延背后的一些心理原因。
拖延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涉及到任务焦虑、自我调节困难、情绪调节、对成功与失败的恐惧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学习中的拖延症问题及解决方案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学习中的拖延症问题及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26e74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d.png)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学习中的拖延症问题及解决方案拖延症是指个体在学习或完成任务时出现的推迟行动或回避行为。
它不仅会影响学习效果,还可能导致焦虑、压力和自尊心下降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习中的拖延症问题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拖延症的成因拖延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拖延症与认知过程有关。
个体可能存在对学习任务的难度产生误判,认为可以推迟完成。
此外,拖延症的人也可能对任务的结果产生过多的担忧或恐惧,导致他们倾向于回避。
其次,拖延症与情绪调节有关。
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焦虑、压力和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使他们仅仅借助于拖延行为来摆脱这些情绪产生的负面体验。
最后,拖延症可能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模式。
如果个体长期以来都倾向于推迟任务的完成,那么这种行为可能变成一种习惯,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拖延症对学习的影响拖延症对个体学习效果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首先,拖延症会导致任务时间的压缩,这意味着个体在完成任务时可能会感到时间紧迫,从而影响内容的质量和深度。
其次,拖延症会引发学习焦虑。
个体可能会感到内心的不安与压力,这些情绪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都是不利的。
最后,拖延症还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心。
若个体总是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产生怀疑,从而影响自信心和动力。
三、解决拖延症的方法1. 定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个体应该明确任务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
计划包括明确的目标、任务分解和时间安排等,这些步骤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掌控学习进度,避免拖延。
2. 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钟、待办事项清单等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把握学习时间和任务进度。
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时间管理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个体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应对拖延症。
例如,每天定时预留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0d2ba3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90.png)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拖延行为的研究随着多元化、高效化、竞争性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大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在理想追求与现实状况的冲突中,大学生的拖延行为成为许多人困扰的问题。
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同时也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拖延行为的定义及特点拖延行为是指在已经产生任务行动要求的情况下,迟迟未开始实施或者实施时间明显推迟,同时也无法满意地完成要求的任务。
拖延行为的特点是行为过程操作性较低,情感状态则比较占据主导,而且这种行为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的行为问题,而是一种特定性较强的行为问题。
二、拖延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拖延行为会对大学生造成诸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会增加大学生在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其次,在自我管理方面,拖延行为会削弱个体的能动性,进而影响自我决策与自我规训能力。
而最为重要的是,拖延行为可能会引起大学生在情感、行为和社交上的多层次问题,比如心理压力、社交压力、责任感减弱等。
三、影响大学生拖延行为行为因素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受许多因素影响。
首先是社会文化背景因素。
伴随着环境的改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的文化、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在发生变化。
其次是个人心理因素,例如自我控制、注意关注、情感控制和情绪管理等。
另外,还会受到学习压力、自我期望、学习目标、时间壓力和自我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四、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控制策略1.学会自我控制首先,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一种有意识的在面临选择、决策时的自我调控。
诸如时间管理、情绪调整、注意力集中等,都需要基于自我控制来展开。
2.制定优先级其次,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优先级体系。
大学生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学习兴趣以及个人的情况,给任务制定不同的优先级。
这样可以减少拖延的情况,让自己更加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
3.锻炼自我意识学生应该锻炼自我意识,发掘自己在拖延行为上的问题,并立即采取积极的措施。
另外,他们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分享目标、利用社会支持、强化认知来改善自我意识。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应对策略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f6e8093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b0.png)
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与应对策略拖延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任务或目标时倾向于推迟或延迟处理,直到无法再延迟为止。
这种习惯性的拖延行为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一、拖延症的心理学原理1. 任务焦虑理论任务焦虑理论认为,人们拖延处理任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对任务的完成感到焦虑。
他们可能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务,或者担心任务完成后得到的结果不如期望。
这种焦虑会使得他们避免面对任务,从而选择拖延。
2. 即时满足理论即时满足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感。
拖延行为可以提供短暂的快乐,例如放松、娱乐或追求其他愉悦的活动。
这种即时满足感会掩盖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拖延。
3. 缺乏自律与自我调节能力拖延症与个体的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有关。
那些缺乏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人更容易陷入拖延的习惯。
他们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优先选择舒适和愉悦的活动,而将任务的完成放在次要的位置。
二、应对策略1.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助于减少拖延的可能性。
确立明确的目标可以提供任务的方向性和意义,而制定详细的计划可以为任务的执行提供指导。
将任务细化为具体的步骤,并确定截止日期,有助于减少拖延的倾向。
2. 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工作法、时间表和提醒应用程序等,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时间并提高工作效率。
这些工具提供了提醒和监督的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控制拖延的倾向。
3. 克服任务焦虑克服任务焦虑是应对拖延的关键之一。
个体可以通过增加对任务的了解和准备,提高自信心和能力来克服任务焦虑。
同时,他们可以使用积极的自我对话和正向的心理暗示来改变对任务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从而减少焦虑。
4. 建立自我奖励机制建立自我奖励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自律和自我激励能力。
在任务完成后,给予自己适当的奖励,例如休息一段时间、享受一杯咖啡或看一集喜欢的电视剧。
拖延心理学心得
![拖延心理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6675f6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3.png)
拖延心理学心得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拖延心理学心得这档子事儿。
你说拖延这玩意儿,是不是就像个粘人的小怪兽,时不时就来缠着你呀!咱都有过那种时候吧,明明事儿就在那儿摆着,明知道得赶紧做,可就是不想动,非得磨蹭磨蹭,东摸摸西搞搞,一会儿看看手机,一会儿又发发呆。
等回过神来,哎呀,时间咋就没了呢!就好比说,你打算早上起来去跑步锻炼,闹钟响了,你心里就有个声音说:“再睡会儿吧,就一会儿,也不差这一会儿。
”然后呢,一睡就睡过头了,跑步的事儿就黄了。
这不就是拖延在捣乱嘛!拖延啊,有时候就像个小偷,偷走了我们的时间和机会。
你想想,要是每次都因为拖延而错过一些重要的事情,那得多可惜呀!比如说,有个很好的工作机会,你因为拖延没及时准备好简历和面试,结果机会就溜走了,你不后悔得跺脚啊!那为啥我们会拖延呢?这原因可多了去了。
有时候是因为事情太难了,咱心里犯怵,就不想面对,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
有时候是因为太懒了,就想舒舒服服地待着,不想动弹。
还有的时候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为啥要做这件事,自然就没动力了。
那怎么才能摆脱这个讨厌的小怪兽呢?咱得先从认识它开始呀!每次当你想拖延的时候,就问问自己:“我现在是不是又在拖延啦?”这就像给自己敲个警钟。
然后呢,给自己定个计划,把事情分成一个个小步骤,一步一步来,别想着一口吃成个大胖子。
比如说,你要写一篇文章,别想着一下子就写完,先列个大纲,再一段一段地写。
每完成一个小步骤,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这样就有动力啦!还有啊,找个小伙伴一起互相监督,也很管用呢!咱可不能让拖延一直缠着咱呀!它就像个泥潭,你越陷进去就越难出来。
咱得鼓起勇气,跟它斗一斗!你说,咱连拖延都能战胜,还有啥做不到的呢?别再给自己找借口啦!别再让拖延毁了你的生活和梦想!行动起来吧,就从现在开始!难道你还想一直被拖延牵着鼻子走吗?赶紧摆脱它,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吧!。
心理学视角下的学习策略克服学习拖延的方法
![心理学视角下的学习策略克服学习拖延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81b315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75.png)
心理学视角下的学习策略克服学习拖延的方法学习拖延是很多人都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时。
这种拖延的行为不仅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还会引发焦虑和压力。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人们可以通过一些学习策略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拖延的问题。
本文将从认知和情绪两个方面探讨心理学视角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1. 目标设定和规划目标设定是指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时间表,将大任务分解成小的阶段性目标。
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任务会变得更加可行和可控,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和避免拖延。
2.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将学习任务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
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即每25分钟专注学习,然后休息5分钟。
这样既保证了高效学习时间,又不至于过于压力过大。
3.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远离干扰源,例如安静的图书馆或专门的学习区域。
避免与社交媒体等电子设备接触,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并减少被外界干扰的可能。
4. 自我监控通过记录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不断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
可以利用手机应用或者学习日志等方式记录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二、情绪策略1. 管理学习焦虑学习拖延往往与焦虑紧密相关。
当面对学习任务时,许多人会感到压力和不安。
因此,采取有效的学习焦虑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如通过深呼吸、舒缓音乐或冥想等放松技巧来调节情绪,帮助集中注意力。
2. 奖励机制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当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如看一集电视剧、吃一块巧克力等。
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励内在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3. 寻求社交支持与他人分享学习进展和遭遇的困难,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议。
与同学组队学习、加入学习小组或寻求导师指导等方式都可以提供积极的学习支持,减轻学习拖延的负担。
4. 通过积极思维改变态度积极的思维模式对于克服学习拖延非常重要。
采用正向、积极的语言告诉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并将困难视为挑战而不是障碍。
基于心理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拖延行为分析
![基于心理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拖延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d44f0633d4b14e84246835.png)
基于心理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拖延行为分析本文从心理学的视野,分析了大学生群体中拖延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阐明克服拖延行为的具体策略: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增强自信与自尊;学习时间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学会合作,适当融入群体的压力,帮助减少拖延行为;试图形成有意义的“拖延行为”;接受自己,悦纳自己。
标签:心理学视野;当代大学生;拖延行为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加,拖延行为的问题日渐突出;而在大学生中拖延行为尤为普遍。
例如:在考试前夕才K书,要交的作业不到最后一秒绝不动手;再躺五分钟就去上课等……国外相关研究显示,约有70%的大学生具有经常性的拖延行为。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道出了当下大学生拖延的现状。
拖延行为不仅妨碍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长期的拖延行为更严重影响其幸福感和身心健康,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拖延的定义拖延(procrastination)是一个复合名词,起源于拉丁语Pro意思为“以后”+crastinus意思为“明天”,故此procrastination可意译为耽误。
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对拖延统一的界定。
本文沿用Lay的观点:是一种非理性的观念,在完成某项任务活动时而进行的没有必要的推迟性行为。
二、拖延行为的具体心理分析很多人认为,拖延行为是由于时间管理能力欠缺或是自制力缺乏而导致的。
然而,拖延行为并不是一个单纯由于自身惰性和自制力的原因;畅销书《拖延心理学》的作者简·博克表示:拖延并不仅仅只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亦或是道德的问题,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问题。
1、力求完美,惧怕失败的怀柔战略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较高。
自己的表现是其能力的直接体现,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认为自己实现任何目标都没有问题。
研究表明,大多数具有拖延行为的人往往担心自己所做会受到他人的评议、评判或是自我的评判与审视,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发现,惧怕自己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做得不好,达不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而倾 向于把事情 向后一拖再 拖 。再 题, 埃及 有两 个词 都 可 以翻译 成“ 拖延” , 这两 个词 为缺乏动机 , 有 学者认 为有 些拖延 都 跟生存有关 。 其 中一个词 暗指拖延是 一个有用 的 者 是 自尊和 自我效 能的影响 , 习惯 , 可 以避 免不必要 做 的工作 和 因冲突而牺牲 的 是 由于低 自尊 和低 自我效 能导 致 的一种 自我妨 碍
厌恶的任务和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 在 字典 中 , 动词拖延 ( p r o c r a s t i n a t e ) 的 定 义 是 务性质看,
首 先是人 “ 推迟 、 延后 , 延缓 , 延长” , 有两个两个拉丁词所合 行为选 择有重要 影响 。从 主观条件来 看 , 成: p r o的意思是 “ 往后 ” , 而c r a s t i n a t e的意思是 “ 属 格 对于拖 延 的影 响 ,基 于 大五 人格 模型 的研 究发 严谨 性与 拖延 有显 著 的负相 关 , 其次 是 动机 的 于明天 ” , 合起 来 的意思 就是 “ 往 后挪到 明天” , 也含 现 ,
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 自我效能。 低 自尊 精力 , 从 而达到保 存能量 的 目的。另一 个词暗指 拖 行为。自 认为投入超出 自己能力范 延是一个有害的习惯 , 是在完成一件为了维持生存 的个体对 自己缺乏信心, 因此低 必须完 成 的任务 中所表 现出来 的一种懒 惰【 ” 。本 文 围的任务是 对 自己缺乏价值 的进一 步确认 。 中所指的拖延则是后一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自 尊的个体会 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 最后是组织规划的 拖延具有 自愿 、 回避 和非理性 三个 特征翻 , 即拖 他们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活动。
做 的不够好 , 害怕达不 到要求 。这种 害怕是一 种恐
逃避成 功 的一 般心理原 因 :
首先 , 成功需要太多付出, 这令我望而却步。 因 为致力于成功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努力和专注, 有
些 人认 为他们达不 到那样 的要求 , 还 是站在原 地会
惧心理, 拖延是应付这种恐 瞑的一种心理策略
作者简介: 王锡梅 ,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1 6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8 卷 总第 1 5 2 期 2 0 1 3 年第 1 1 期 总第 1 2 9 7 页
・ 理论 研 究 ・
紧急任务 的拖延 。 拖延者 缺乏组织 规划 的能力还表 操 纵着你 ,而且它 们看上 去似乎颇 为冠冕堂 皇 , 但 现在易 被分心 物所 吸 引 ,缺乏 自我控制 的能力 , 他 是 它们 可 以让你 的生 活极 度失望 , 不但没有对 你 的
大部 分拖延者 往往不是 按事 延是个体 的自主决定的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 已 能力对 于拖延 的影 响 , 而是采取 “ 方便 ” 行为; 拖延是 不愿意开 始或完成 已经打算 做的事情 件 的轻重缓急来 决定做事 的顺序 ,
先做容易 、 有趣的事情 , 结果造成对重要或 的 回避行 为 ; 拖延 是个 体在 没有 适 当的 理 由 、 明知 的原则,
凸显。 焦虑, 拖延 , 更焦虑 , 再拖延, 每一种行为的背后 , 都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 拖延是指在完成 件为了维持 生存必须完成的任务 中所表现出来的懒惰的, 具有 自 愿、 回避和非理性特征的一 种行为。从心理学视角分析, 拖延既是拖延者恐惧失败 , 追求完美, 又是 恐惧成功的一弁应付恐
们在拖延时常常将“ 有别的事情需要做” 作为借 口, 进步起到作用 , 反而为你的拖延鸣锣开道。拖延者
来掩饰 分心或 行为控 制的失调 。此外 , 正是 由于缺 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完美主义者。 为了证 明他们
乏对任务组织规划的能力, 一些拖延者往往认 为要 足够优秀, 他们力求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认为 完成的任务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体 , 因此产生 要 达成他们 的远大 目标 应该没有 任何 问题 。 他们常
一
惧的心理 策略 ; 同时拖 延也是拖 延者避 免疏远 , 避 免 亲近 , 使 自己处 于安全 的舒 适 区的一种 维护
心理平衡 的策略 。 关键 词 : 拖延 恐惧 心理 平衡
会造成不 利 的后果 的一种非 理性行 为。
1 . 拖 延 的概 述
影 响拖延 的因素众多 , 既与个人 的主观 因素相 关, 又与无 法抗拒 的客观条 件有关 系。从客 观的任
了畏难 心理 , 从 而导致 拖延翻 。
对 自己有不 现实 的要 求 ,当无 法 实现这 样 的要求
时, 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失望之余通过拖延让 自己
2 . 拖延是应付恐惧的一种心理策略
很 多拖延者 担心 被他人评 判或者被 自我评 判 ,
从 中退却 。 2 . 2恐 惧成功
害怕 自己的不足被发现 , 害怕付出最大 的努力还是
・
理论 研 ・
社会心理科学 第2 8 卷 总第 1 5 2 期 2 0 1 3 年第 1 1 期 总第 1 2 9 6 页
基 于心理学视角下的拖延行为
王锡 梅
摘 要: 随 着整个社会 、 各 行各 业运 转速度 的加快 , 拖延 问题 的严重 性 以及 解 决这个 问题 的 紧迫 性 日益
2 . 1 恐惧 失败 。 追求 完美
比较安全。 拖延者通过拖延的方式显得对竞争毫无
对胜 利 的 回报 也 颇 为 冷淡 , 给人 留下 “ 随你 理查 德 ・ 比瑞 指 出 害怕 失 败 的人 有 自己 的假 兴 趣 , 无 所谓 ” 的印象 , 因 为他们 做 事从 不全 力 以赴 。 设: ①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 ; ②我的能 便 , 因为他们 担心 自己会 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 , 也就是 惧 怕失败 的拖延者 害怕承诺 , 或者承诺了不应该承诺的事情。而那些 惧 说, 我的能力越强 , 我的 自 我价值感越高; ③我做的 犯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