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理论整理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大楼底下与周围是 城市的四周为隶24属00区m,×遍15布00树m林(3与6草4万平方米)的广场, 场,可作为城市包扩含展着之花用目、公园与林荫道
配备有餐厅、商店、剧院、沙龙等两
三层高的台阶状公共建筑
光明城功能分区图
2.1光明城市功能分区图
路网设计:
东西、南北主要轴线——40米宽的快速单向车道,每 隔800米或1200米即可通过连接坡道至标准道路的水 平面。 十字路口——有效间距为400米(有时进一步细分为 200米) 符合行车速度与行人可接受耐力的条件限制。
理性至上
勒·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勒· 柯布西耶简介 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 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 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 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闭合式杜区
闭合式社区基本上沿用了“别墅—公寓”的模 式,将城市架空干道融入社区中,每个社区占地 规模400m×200m,便于道路交叉口的设置。 居住单元的背面朝向主要街道,向内朝向歌 300m×120m的大花园。 属于一种由街道形成的“围台”式城市。
进退式杜区
进退式杜区灵活地运用“别墅—公寓”模式 每个社区构成面积为400m*600m的街区,每 隔200m设置一条次级街道,形成巨大的岛状基 地 以种无围墙的开放城市为前提。
人口密度 305人/h㎡, 绿化率 48% 人口密度 300人/h㎡,绿化率 85%
人口分类: 城市人.生活重心在城市且居住于其中者 郊区人,工作于郊区且居住于郁区花园新城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后工业化进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 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 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
•
•
•
二、城市空间 理论 2、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1) 生态区位学派
•
生态学派主要是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 态方法,概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增长趋 势并归纳城市空间分异规律。
生态学派的基本理论有轴向增长理论、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等。其 中,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被 学术界誉为三大经典生态区位理论,它们
(2) 增长机器理论
• •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城市政治就是追求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 政治,城市的土地拥有者、房地产开发商、 金融机构、公用事业机构及其精英分子 ( elites )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会积极地影 响政治家和城市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
一、城市增长 理论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区域层面上,通讯网络的形成使交通 运输不再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区域行政界限。网络缩 短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形成开放式、 网络型、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 coopetition )代 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在网络化城市体系中,中
城市设计概论知识点汇总2023年修改整理
名词解释1.都市:“城,郭也”,防备性概念,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亮,形态封闭,内向;市意味着市场,是贸易交易的概念,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兴建边界模糊,形态开放,外向2.都市空间:是承托与容纳都市活动的载体和容器。
都市空间表现为都市地域范围内一切要素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刻动态进展的系统或集合,具有物质、社会、生态、感知和认知属性多种特性。
3.都市空间结构(都市结构):都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连接状态;也能够解释为都市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在都市生长过程中,在都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在营运过程中的状态。
4.都市空间形态(都市形态):都市在某一时刻内,在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阻碍下,进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
狭义的都市形态指都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
5.都市设计:都市设计是人们为特定的都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承诺公示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6.田园都市:由英国人霍德华在1898年《Tomorrow,A Peace Way to Real Reform》(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的兼有都市和乡村有点的都市,其是为健康、生态和产业而设计的都市,规模提供丰富都市分散主义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①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②都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托付治理,其实质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并形成了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都市群”。
7.带形都市:基于一条连续的交通运输线,沿着这条线组织高密度的居住、生产、商业和服务设施而形成“带”一些低密度的用途则安排在交通线后面,一旦离开这条线,就进入乡村开敞空间8.广亩都市:由赖特在《宽敞的田野》(broadcres)中正式提出,注理论将都市分散进展推向最为极端的状态,依照这一理论,都市成为地球表面均匀分布的人类聚居地。
它的中心思想,将人类从都市中解脱出来,进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与就业相结合的新形势。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布局,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
整体城市设计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形态与结构: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的形态和结构,即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组织。
城市形态涉及的概念包括城市的尺度、密度、形状和布局等方面。
例如,城市的尺度可以通过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建筑高度来反映,而城市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蜘蛛网状等。
城市结构则包括城市的道路网络、绿地系统和建筑物群落等元素。
2.可持续性:城市设计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性,即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
可持续城市设计强调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策略来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和减少交通拥堵等。
例如,推广可再生能源、鼓励公共交通和步行、提供自行车道和绿色建筑等。
3.社会包容性:城市设计要考虑社会的包容性,即城市的设计应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这包括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们。
为了实现社会包容性,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社区规划、公共空间设计和社会服务设施等。
例如,在社区规划中包括设置学校、医院、商店和公园等。
4.文化认同:城市设计应该尊重和保护城市的文化认同,即城市的设计应该反映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
这可以通过保留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和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等来实现。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保留传统建筑和风貌,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当地的艺术和文化元素。
5.参与和合作:城市设计需要建立参与和合作的机制,以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得到充分考虑。
这包括公众参与、政府和业主的合作以及专业团队之间的协作。
城市设计师应该主导这一过程,与其他相关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商。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组织公众听证会和工作坊,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包括城市形态与结构、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文化认同以及参与和合作。
这些理论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提高,为人们创造一个宜居和繁荣的城市环境。
城市设计及其理论
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设计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手段来塑造和改善城市空间的过程。
它旨在创造一个具有高品质生活环境、良好社会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城市设计的理论则是指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理论体系和原则。
本文将从城市设计的意义,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城市设计的理论等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设计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通过设计和规划城市空间的不同要素,如建筑、交通、绿地等,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城市设计能够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城市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并创造一个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环境。
而良好的城市设计还能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城市的社会凝聚力。
城市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功能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先,城市设计应该注重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城市设计可以提供优美的景观和休闲空间,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其次,城市设计还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的功能。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城市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提供便捷的交通系统、完善的公共设施、多样化的职业机会等。
最后,城市设计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
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以及尽可能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城市设计的理论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交通设计等。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基础,它包括城市布局、土地利用、建筑密度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则注重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交通设计则涉及交通网络的设计和规划,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也可以运用一些理论来指导。
例如,人本主义城市设计是通过关注人们的需求和体验来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注重营造人们生活的舒适和便利,使城市环境更加人性化。
而生态城市设计则追求在城市设计中融入生态原则,以增强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设计笔记-整理
城市设计概论讲义第一章基本概念1.1“城市设计”的多种理解1.1.1注重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1.1.2作为艺术处理的城市设计1.1.3针对公共领域的城市设计1.1.4强调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1.1.5关注环境与行为互动的城市设计1.1.6强调过程的城市设计巴奈特:“一个良好的城市设计绝非是设计者笔下浪漫花哨的图表和模型,而是一连串都市行政的过程,城市型体必须通过这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来塑造。
因此城市设计是一种公众政策的连续决策过程,这才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真正含义。
”“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
1.1.7广义综合的城市设计1.1.8我国学者对城市设计的认识郭恩章金广君“现代城市设计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性城市环境设计”。
“城市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干预手段,政策性较强,其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表现为公共性的行政管理过程,如制定公共政策,进行建设管理等”。
1.2城市设计学科定位城市规划中的形体环境规划结合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的相关知识。
1.3 城市设计的目的1.3.1改善公共环境质量1.3.2为市场经济服务1.4 城市设计的特征空间向度时间向度多学科多主顾指导性人与环境参考书目:凯文·林奇(美)《城市的印象》项秉仁译E.N.培根(美)《城市设计》黄富厢译F.吉伯德(英)《市镇设计》程里尧译徐思淑等《城市设计导论》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章城市设计简史一步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写,即写成了一部城市设计史。
——吴良镛1.西方城市设计简史1.1古希腊的城市设计1.1.1城市文化特征——城邦、公民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与纯粹理性精神——开放、学习、交流、思考——广场、圣地、公共建筑1.1.2雅典卫城古希腊人建筑群建设的杰作:1)与城市生活相结合2)与地形和自然景观相结合3)与城市整体景观相结合4)力求体现人的尺度5)利用城市和建筑体现大自然美1.1.3希波丹姆的城市设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波丹姆苏格拉底:城邦和城市生活自然发展;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几何学”;城市中心是卫城,并在周围建立一圈城墙,城市其他部分从这个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地块并相互取平,占地好的面积稍小一些,占地次的面积稍大一些。
城市设计理论1
城市设计理论1城市设计理论引⾔:⊙近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脉络:从关注城市宏观构图——探索可感知的视觉艺术环境——深⼊精神内涵、情感要素以及社会科学⽬标的综合环境观念——融⼊到现代⽣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向未来的设计理念⊙关于理论的来源(⼽斯林认为),城市设计理论家可以从三个来源寻找灵感:1.在⾃然模型(指历史上经历了时间考验的⼤量传统城市形态)中体现的往昔的理想形态;2.乌托邦模型的未来理想;3.从艺术和科学中汲取的模型中对现在的研究。
§1城市设计:社会秩序的重整⊙背景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城市的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彩,这⽆论是在西⽅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任何其他的社会制度下都如此。
⼀个世纪来城市设计领域涌现出的⼀些重要的城市设计构想都往往不仅是技术层⾯的构思.⽽是建⽴在社会理想的基础上.试图寻找⼀种⼈类社会的理想城市蓝图是社会变⾰理想在物质环境上的表达。
同时这些构想在技术⼿段上往往伴随着对最新科技的⼤胆运⽤与超前想象,充分体现出时代科技的⼒量。
20世纪乌托邦的社会理想对于城市设计思潮产⽣了强烈的影响:1.城市主义: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为代表,注重城市空间的形式和改造;2.反城市主义:放弃城市地区,拓展乡村地区;3.微城市主义:以英国新城和美国新都市主义为代表,将城市主义和反城市主义思潮结合起来■霍华德——⽥园城市通过改变城市形态格局来推进社会深层改⾰.从根本上说⽥园城市构想就是⼀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在物质形式上的体现。
他于1898年出版((明天—⼀条通向真正改⾰的和平道路》定位于建⽴⼀种新的秩序—公平、统⼀⽽且友善的秩序。
由于霍华德的思想本质上是社会改⾰,以社会公平与民主为核⼼.与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这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社会。
在1902年发⾏第⼆版时.他做了缓和的处理,将书名改为《明⽇的⽥园城市》.淡化社会改⾰的形象,⽽突出城市设计模式。
⊙改⾰的核⼼思想:1.通过借款买地,在地价低廉的农⽥上建设⽥园城市;2.⽥园城市的税收⼀部分⽤于市政建设,⼀部分⽤于还本付息,直到三⼗年后本息全部还清;3.这样⽥园城市的⼟地就完全社区所有,不再受地产主的剥削,其全部税收⽤于社区服务⊙实践:1903年,第⼀座⽥园城市莱奇沃斯:距离伦敦市中⼼55km,⽤地1840hm2(由昂温和帕克设计)1919年,第⼆座⽥园城市韦林:距离伦敦27km,⽤地970 hm2新城的建设采⽤集资的办法先出售股票购买廉价的农村⼟地.⼟地增值后偿还借款.并拿利润继续投资。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
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分类
英.迈斯.卡 蒙那提出的 八角形城市 设计理论分 类方法,强 调八个城市 设计观点及 代表人物
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美.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的空间》 提出城市设计三种研 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
Figure—ground
——联系理论
Linkage
——场所理论 Place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营国体系
《周礼.考工记》 公元前5世纪
内涵:营-建造三级城市(国 -都-邑),内容为城邑建 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城邑规划制度。规定型制 与规模井田式格局,方正 布局;布局结构城廓清晰, 择中立宫、轴线对称。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城市营建思想
管仲春秋时期公元前 7世纪《管子.乘马》
提出一套市民对城市形态、结构的认知系 统,以人对环境的认同和识别为依据的价 值感,已超出客体的形式,在研究主客体 关系上具有开创性。
城市形象理论——概念
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 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 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
中国现代
城市设计理论
——山水城市论
钱学森1990年首次提出的,1983年“让园 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 应用园林提高城市质量,体现中国城市特 色”——21世纪中国城市模式。
城市形象和认识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穿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城市设计:①是对城市体型和三维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开放空间:指城市的外部公共空间。
单一功能体系:以一种类别的形体或自然特征为基础形成的空间体系。
多功能体系:大多数开放空间体系其实都是集多功能与一身的。
建筑色彩:指城市色彩中众多建筑物的群体色感、分为主色调、辅色调。
场所色彩:相对建筑色彩而言,与之互补的环境色。
环境设施: 指城市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使用,为人们服务的一些设施建筑小品:在功能上可以给人们提供休息、交往的方便。
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
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休闲空间等步行区:即人车分离,没有机动车辆行走的区域。
城市空间:是由城市内建、构筑物、道路、绿地、小品等组合而成的,包括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整体。
基本构成要素:是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
副辅助构成要素:是指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
开敞空间:相邻空间视觉通透感强,无压抑,是一种明快、开放的空间。
封闭空间:其开口面积小,有大片实体界面,封闭感强,内向,是一种有安全感的空间。
积极空间:完全由面围合的空间称为积极空间消极空间:由点或线所暗示围合的空间称为消极空间。
明空间:通常的城市外部空间,无天棚、屋顶等遮挡暗空间:室内空间灰空间:常作为室内外空间的中界,过渡空间静态空间:是一种被完全限定的,由静态的水平和垂直界面构成的,动线上不通的空间。
动态空间:是由曲面、学、折面构成的,暗示方向,具有一定动向的空间。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与联系:(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都需要面对处理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等的差异。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空间形式理论:(1)卡米洛·西特的“视觉有序”理论:主张将城市设计建立在对于城市空间感知的严格分析上,并通过大量的典型空间实例考察与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列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与设计规律;批评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的刻板模式,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
城市设计考点整理
城市设计考点整理●城市设计发展历程●1.古典时代●古希腊●一,古希腊哲学思想强调对理性的追求。
认为美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
●二,城邦精神是古希腊社会政治生活平等,民主,开放的反应,是古希腊的时代精神。
●三,以希波丹姆规划模式为代表的理想城市模式。
●一方面体现了对理性(整体秩序和谐等的追求。
●一方面又体现一层帮精神为代表的时代精神。
●希波丹姆。
●城市规划之父。
●他将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私宅。
●思想的体现,米利都城。
●在西方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系统被公认为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
●城市形态特征。
●一,理性的城市总体布局二,圣地建筑群。
三,公共建筑群。
四,住宅区●古罗马●一,古罗马的征服扩张导致神话了的中央集权制。
●二,罗马社会政治生活的状态导致了哲学和宗教的现实性和功利性。
●理想城市模式的缺失。
(芒福德批判——过度无序发展。
)●四,城市形态特征。
●城市的总体布局没有统一的模式统领全局。
●城市空间和城市建筑的重点是,通过巨大的城市空间和建筑体量实现对财富和力量的崇拜,并用它们来隐喻帝国政权的合法性。
●重要公共建筑的处理,显示了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2.中世纪●城市类型:要寨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上帝之城是对基督教精神的诠释,也是中世纪的理想城市模式。
●城市形态特征。
●一整体而言,中世纪城市的规模较之古希腊与古罗马相对较小。
●二,自由的总体布局。
对于中世纪城市自然,整体,亲切的艺术成就,普遍的观点认为其是一种非意识设计的结果。
学者们指出中世纪的城市设计往往没有既定的设计意图,而是从社会生活出发相机而动。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渐进主义式的建设与修正,呈现为自然发展的产物。
也有学者认为,与其说中世纪城市设计的本质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主义,不如说是一种隐藏在自然主义背后的更高明,更有意识的思想体现。
而这种思想的根源,主要源自当时基督教生活影响。
●三,教堂的中心地位。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沙里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考试大|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带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1.《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 考P29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考试大|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城市设计-03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3.8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 1、罗杰· 特兰西克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和 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主持工作,现任美 国康奈尔大学景观建筑学课程的教授。 代表作 《寻找失落空间》
• 提出了几个理论分析方法 1.图底关系理论分析方法:从理解城市形 态入手,体会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 。通过图底关系分析,从二维角度认识 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 2.联系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交通、视觉方 面的联系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 能与景观构成要素之间的交通与视线联 系,从而确定城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 视廊。
3.3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
•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埃比尼泽-霍华德 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 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 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开启新城规划的先河。 代表作: 《明日的田园城市》
•
•
2、弗雷德里克-吉伯德
英国著名城市设计师,代表作《市镇 设计》。将城市设计提高到艺术水平 上去研究。
代表作
• 《明日的城市》、《阳光城》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几 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 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 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 阳光和空间;
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 -----伏埃森规划(Voison)
2、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 • •
•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乔奈森-巴奈特 曾任纽约总城市设计师,现任宾州大 学教授。 代表作《城市设计引介》 从城市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角度探讨城 市设计过程,从土地使用、开放空间、 街道家具、城市交通、立法、公共投 资等方面阐述了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 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方法。
城市设计理论
(二)、“三心” • 1、在巴丹吉林路和雅布赖路交叉口,形成大型综合性商贸中心。 • 2、以曼德拉路旗委、旗政府为中心,形成行政管理中心。 • 3、以现跑马场为基础,结合路南的植物园,形成体育休闲中心。
• • • • • •
(三)、“五线”,即城市赖以发展的五条轴线 1、曼德拉路。位于城市北部,东西向发展轴线。 2、雅布赖路,位于城市中南部,东西向发展轴线。 3、学校路。位于城市西部,南北向发展轴线。 4、巴丹吉林路。位于城市中部,南北向发展的中轴线。 5、南环路:带动南部、连接东西、构成环道的城市发展轴线。
• 1、格网:通达性强,利 于步行街坊,方向感强 • 2、辐射状:以中心广场 向四周放射。哈尔滨、大 连等
• 3、辐射环状: • 4、放射状:
• 5、鱼骨状: • 6、树枝状:
• 7、混合状: • 8、自由状:
• 确定规划结构为“两口”、“三心”、“四线”、“六区” 式功能结构。 • (一)、“两口”,即城市对外联系和服务的两个窗口 • 1、北环路南侧形成对外(过境车辆)维修、休息、饮食服务、 娱乐等于一体的对外交通服务窗口。 • 2、变电站对过、东环路西侧,设置公共汽车站和物资配送中
月神庙 宫庙 居民点 耕地
• 2、奴隶社会后期:经济、人文思想 古希腊:自由式布置
• 3、封建社会 市中心:城堡、教堂 我国考工记王城,千篇一律,由园林注入活 力。
• • • •
4、资本主义萌芽--绝对君权主义 形态无变化 建筑革命 规划方案
• • • •
5、近现代、工业革命 城市美化运动 住宅问题 古典、现代结合
• 认知地图。人对于特定空间表象的认识称为认知
地图。 “门前有一棵大树”、 “胡同口有一家
饭铺”等等。这个“饭铺”, “大树”就是认知
城市设计理论整理
城市设计理论整理城市设计理论与⽅法第⼀章城市设计的概念第⼀节认识城市1.⼟地利⽤1)原始⾃然状态2)初级⼲预3)⾼级⼲预2.⼈⼝观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向⾮农业⼈⼝转移3.产业观第⼆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集中4、系统理论1)系统:城市是⼀个开放的系统2)要素:⼟地利⽤、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景观……..3)结构:各要素的综合作⽤形成城市有着其独特的内在结构4)功能:城市是⼀个承载⼈类理想的⽣活场景5、城市是什么?系统聚集⾏政管辖世界城市化格局6、城市的两⾯性1)⼀⽅⾯2)另⼀⽅⾯A、⾃然灾害B、系统灾害。
北京国贸⽴交桥拥塞的车流,⼯业污染其它城市问题城市形态⽅⾯:城市社会⽅⾯:7、职业操守1)观察城市2)感受城市3)服务城市4)思考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是⼀个好的城市?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责任、义务第⼆节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两种空间的设计1、建筑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外壳)设计-----建筑设计的对象2、建筑外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结论:城市设计----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空间是城市设计的第⼀要素。
1)、空间是“容器”。
2)、空间是“场所”。
3)、空间是“通道”。
4)、空间是“形象”。
注意:空间包括其界⾯:建筑外⽴⾯⼆、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狭义上的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形态设计⼴义上的理解:为获取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历史、⽣态、经济、管理等系统进⾏协调控制——形态和社会⼈⽂的综合设计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对象⼀、物质形态的对象1、⼟地使⽤2、实体与空间3、风貌与环境景观(群体景观、局部景观)4、交通与停车5、标识与标志⼆、⾮物质形态的对象1、使⽤活动组织2、历史⼈⽂关怀3、开发管理政策的制定开发强度控制规划江北城总的平均容积率在2.0,包括道路和开放空间。
在规划布局中⼏个板块各有不同,古城混合使⽤区、综合服务区与居住区相应的平均容积率相对较低;⽽在未来新城将⾼强度集约使⽤⼟地,该区域平均容积率将达到6.0,不包含开放空间和道路⾯积。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_第19章_城市设计_归纳总结
第 3 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 城市设计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
同时对应地将这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1图底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城市因图底关系的变化,从而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传统城市的三种实体形态分别为:①公共纪念物或机构②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③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主要城市虚体形态:①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②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半私密性过渡空间③与街坊内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④与城市建筑形态相反的公园及庭院⑤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形开放空间系统。
1.2连接理论连接理论注重以“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
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要素,从而组织起一个连接系统和网络,进而建立有秩序的空间结构。
连接关系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
1.3场所理论是根据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的。
“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的主要原因,是由空间的文化属性所赋予及决定的。
2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①调查的方法。
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硬地区和软地区的识别②评价的方法。
包括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辨别法、列表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
包括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④反馈的方法。
政府部门评估、专家顾问方式、社会评论方式、群众反映。
第 4 节城市公共空间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概念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性。
1 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强调的是公共空间“质的成分”。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城市设计的概念第一节认识城市1.土地利用1)原始自然状态2)初级干预3)高级干预2.人口观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3.产业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集中4、系统理论1)系统: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2)要素: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景观……..3)结构:各要素的综合作用形成城市有着其独特的内在结构4)功能:城市是一个承载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景5、城市是什么?系统聚集行政管辖世界城市化格局6、城市的两面性1)一方面2)另一方面A、自然灾害B、系统灾害。
北京国贸立交桥拥塞的车流,工业污染其它城市问题城市形态方面:城市社会方面:7、职业操守1)观察城市2)感受城市3)服务城市4)思考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是一个好的城市?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责任、义务第二节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一、两种空间的设计1、建筑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外壳)设计-----建筑设计的对象2、建筑外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结论:城市设计----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空间是城市设计的第一要素。
1)、空间是“容器”。
2)、空间是“场所”。
3)、空间是“通道”。
4)、空间是“形象”。
注意:空间包括其界面:建筑外立面二、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狭义上的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形态设计广义上的理解:为获取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社会人文、历史、生态、经济、管理等系统进行协调控制——形态和社会人文的综合设计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对象一、物质形态的对象1、土地使用2、实体与空间3、风貌与环境景观(群体景观、局部景观)4、交通与停车5、标识与标志二、非物质形态的对象1、使用活动组织2、历史人文关怀3、开发管理政策的制定开发强度控制规划江北城总的平均容积率在2.0,包括道路和开放空间。
在规划布局中几个板块各有不同,古城混合使用区、综合服务区与居住区相应的平均容积率相对较低;而在未来新城将高强度集约使用土地,该区域平均容积率将达到6.0,不包含开放空间和道路面积。
局部的高强度开发使为其他片区提供更多的城市开放空间成为可能。
规划建议地块的建筑密度控制在30—50%,为人行活动、建筑间距、配建停车提供空间,并满足城市建设的其他相关要求开发准则高地高建:高地高建是山城重庆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但适应地方气候和通风需要,也有利于加强山体的自然起伏轮廓,形成层次丰富,景观与观景效果均佳的,山城共生的独特城市景观。
这一建设模式也已得到市民的普遍认同。
上居下憩:上居下憩是指在高爽地带进行密集城市开发,低洼地段组织游憩设施,这也是山城重庆传统的城市建设特征之一。
这一建设模式有利于城市建设结合地形分组团建设,低洼地带联络成网成为主要的开放空间系统。
另外,低洼地带建设条件较差,但步行可达性较高,视觉景观感知度较好。
优地优用:优地优用是城市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的一项重要准则。
优地优用体现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基地中的便于建设的自然山丘与台地进行较高强度的开发,对城市中地形复杂灾害隐患的地段低强度开发或进行开放空间处理,有利于土地使用功能结构的优化;二是在街坊中邻道路和开放空间等土地价值较高的地段形成相对较高强度的连续型开发,有利于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连续界面,塑造积极的城市街道空间和开放空间。
第四节、城市设计的范畴与层次一、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体系中的地位1、传统意义上的桥梁观点——片面2、独立的观点——正解二、城市设计的层次1、总体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城市控制性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1.1城市形态1.2城市风貌1.3城市空间系统2、片区、街坊的城市设计3、建筑设计阶段的城市设计思想3.1建筑的形式与特色3.2建筑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3.3街景、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三、城市设计的分类1、从规模上分1)整体性城市设计.确定城市形态空间结构.构造城市景观空间体系.城市轮廓.城市道路、绿化、水系.色彩、风格、照明、标志2)局部地段的城市设计2、从性质上分1)开发性城市设计2)旧城更新3、从内容上分1)商业中心区城市设计2)社区规划设计3)城市滨水地带城市设计4)大学园区城市设计5)大型建筑综合体第五节、城市设计的原则与目标1.城市设计的原则1.1控制城市总体空间结构1.2保护和凸显城市的自然资源1.3控制自然景观相邻地区1.4维持城市历史的连续性和多样性2.城市设计的目标:良好的城市环境2.1 城市活力A 功能混合与用地相容性B 活跃的城市空间界面C 公共空间与地块的步行可达性D 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品质2.2 城市空间效益A 城市密度分区B 公共绿地空间效益的最大化C 街坊、街块的节地设计D 建筑群体的空间整合2.3 城市地域特征A 凸显城市的自然景观B 城市地标与重点公共空间C 城市传统风貌地区D 建筑的整体地域特征2.4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A 城市生态敏感区的保护B 控制密集发展地区C 城市绿色、蓝色廊道D 降低汽车的负面影响第二章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城市设计的缘起一、西方城市设计的起源1.古希腊的城市设计。
雅典卫城得洛斯城米列都城2.古罗马的城市设计古罗马(凝聚)3. 中世纪的城市设计以教堂为中心,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以教堂前的广场为城市的主要外部公共空间托迪城4.文艺复兴时的城市设计以市政厅为中心,成为城市的视觉焦点以市政广场为城市的主要外部公共空间城市轴线开始出现教堂作为城市制高点,教堂前广场空间依然存在案例:(佛罗伦萨Signoria广场乌菲齐宫罗马大教堂波波洛广场大圣玛丽亚教堂西班牙大台阶圣Groce 圣乔瓦尼教堂圆形剧场市政广场老市政广场圣彼得大教堂)5、工业革命后的城市设计萨凡纳城理性主义、机械美学、功能主义的影响华盛顿巴西利亚第二节东方(中国)城市设计的起源1、《周礼.考工记》的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组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唐宋时的城市设计明清北京城2、管仲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乘马第五)与自然协调3、解放后的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管理模式a.城市总体规划b.分区规划c.控制性详细规划d.修建性详细规划e.建筑单体设计. 城市设计的兴起a.80年代的引进西方理论阶段b.90年代到本世纪实施阶段上海陆加嘴金融贸易区深圳福田中心区重庆渝中半岛风貌设计重庆江北新城城市设计重庆两江四岸城市设计重庆新华路西部华尔街城市设计第三节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与发展一、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背景1. 工业革命后,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急剧膨胀,城市病的出现。
2. 城市美化运动3. 理论探索二、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客观原因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脱节2.土地使用与所有权各自为政3.忽略社会、环境效益4.手法陈旧,忽略人的因素5.缺乏整体概念6.城市空间研究7.可持续发展的观念8.管理意识三、现代城市设计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1、十九世纪末期——艺术地看待城市的萌芽Camillo Sitte于1889年发表的《艺术原则下的城市规划建设(Der Staedtbau nacheinen Kuenstlichen Grundsaetzen)》一书2、二十世纪前半叶——技术地看待城市设计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二十世纪初的《明日城市》、《光辉城市》3、二战前后——艺术地看待城市设计吉伯特(F.Gibberd)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的意向》(The Image of the City)4、1960-1980年代——社会、历史地看待城市设计J.Brothie等编著的《论新技术对城市形态的未来的影响(The Future of Urban Form:The impact of New Technology )》Walter L.Greese的《美国景观的桂冠(The Crowning of the American Landscape )》Allan Jacobs与Donald Appleyard的《走向城市设计的宣言(Towards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良好的都市生活、创造和保持城市肌理、再现城市的生命力5、1980年代后——人性、生态地看待城市设计M.Gottdiener的《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David Harvey的《资本的城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M.Breheny编著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形态》(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新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生态四、城市设计的有关理论观点1、凯文·林奇: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交织,城市意象五要素2、Team10: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可识别性和文脉。
城市设计同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的关系。
3、拉波波特:城市形式的塑造应该依据心理的、行为的、社会文化的及其他类似的准则,应强调有形的经验的城市设计。
4、巴奈特:连续决策过程,逾越18世纪传统的概念。
5、埃德蒙.培根:同时运动诸系统6、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以乌托邦为隐喻,拼贴城市为处方:这两类相反的城市,包含着法则和自由的保证,必然构成未来的辩证法,而不是任何完全向科学“确定性”或特定事物简单奇想的妥协。
其目的是驱除幻想,同时寻求秩序与非秩序、简单与复杂、永恒与偶发的共存,私人与公共的共存,革命与传统的共存,回顾与展望的结合。
7、亚历山大:整体发展,生长,树形与网状的城市总体结构。
8、空间句法:希列尔(Bill Hillier)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空间句法的各种形态变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凸状、轴线、视区、交叠凸状、所有线、可见图解分析、表面分割和端点分割、测角修正等实用的空间分析技术9、黑川纪章:通时性共时性暧昧空间五、两种城市的发展过程1、自上而下的城市发展过程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北京拉萨格桑林卡华盛顿纽约横滨柏林波茨坦广场旧金山某社区2、自下而上的城市发展过程拉萨中心区磁器口自贡仙市泸州佛宝威尼斯3、两种方式的优缺点a、自下而上方式的优缺点自然趣味性多样性偶然性尺度宜人文脉延续性拥挤卫生条件差破旧通风采光差混乱b 自上而下方式的优缺点秩序性强各设施的统筹安排通风及卫生条件好生活方便单调枯燥少数精英操纵城市设计过度尺度大雅各布文丘里亚历山大拉波坡特4、两种方法的结合• a 公众参与设计• b 人为模拟• C 拼贴亚历山大的城市设计新理论中国江南园林的效法自然第三章现代城市设计分析与调研方法第一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一、整体的设计1、一种整体观的设计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城市形态到城市结构再到城市空间2、追求整体协调性,寻求整体秩序是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二、灵活的设计1、未来在一定程度上有某种不可预见性2、城市设计是连续不断的修补过程第二节空间——形体分析法1.视觉秩序分析a.轴线与对位b.均衡c.主从关系d.对比e.韵律f.对立统一g.序列h.比例与尺度2、空间——形体分析法3、场所——文脉分析法4、城市活力分析法5、认知意向分析法6、文化生态分析法7、相关线——域面分析法8、城市空间分析技艺2.图形背景分析a.图底关系图底互反图底分别b.城市肌理自然形态人工形态3.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a.积极空间b.消极空间第三节场所、文脉分析1)场所a空间b事件c归属感(认同感)2.)文脉a历史遗存b延续场所设计的要点边界明确环境的个性(可识别性)不需创造,只须聆听避免城市空间的剧烈变化必须探讨当地的历史、地区的情感与需求,传统的手工技艺、地区的建筑材料环境无须太完美,个人保持一些控制环境的能力后现代主义第四节城市活力分析城市活力的几个观念1.多样化:城市的原则是:城市对错综交织使用多样化的需要,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相互支持,以一种相当稳定的方式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