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一系列关于如何合理、有序地布局和发展城市的原则和指导方法。
以下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
1. 人本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各方面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综合协调原则:城市规划要兼顾各种因素和利益关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以达到整体规划协调统一的目标。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4. 空间优化原则:城市规划要优化城市空间的利用,合理分配城市用地,并科学组织城市建设和布局,使得城市功能和结构合理、高效。
5. 公共参与原则: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鼓励公众参与,尊重居民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需求,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可持续性和民主性。
6.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城市规划要注重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尊重传统建筑和风貌,保留历史街区和文化景观,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
7. 灵活适应原则:城市规划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随着城市发展和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未来的需求和挑战。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是以人为本,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空间优化,公共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和灵活适应。
这些原则在城市规划中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一个宜居、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影响城市发展的几个城市规划理论
影响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论有:一、田园城市理论。
由霍华德提出,旨在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
提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存在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结构。
除了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了大量探讨外,还用了大量篇幅研究城市经济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城市经济财政改革方案。
田园城市理论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二、卫星城镇规划理论(一)第一代卫星城。
由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二)第二代卫星城。
提出了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三)第三代卫星城。
规模比第一二代大,完善了城市交通和公共福利,相对独立。
三、雅典宪章(一)思想基础。
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二)核心内容。
提出了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马丘比宪章。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五、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旧的道路划分方格的形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造成了不变。
于是出现了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作为规划设计师的你必须了解的10大城市规划解读
作为规划设计师的你必须了解的10大城市规划…作为规划设计师的你必须了解的10大城市规划…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
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
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
主要的传统理论有:(1)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
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详见:/PN_070515_1.asp):·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
——1933年《雅典宪章》·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1933年《雅典宪章》·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建筑理论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
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5)1981~1990 核心思想词:理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开发 区理论,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 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 发展 (6) 1990~至今 核心思想词: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 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有何影响?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
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 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二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体系
法规体系
行政体系
运作体系
主干法 专项法 相关法
规划编制
战略性发展 规划
实施性规划
开发控制 判例式 通则式
三 .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概
城市总体规划
城
念
分区规划
规
专项规划
市
设
划
详细规划
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不同层次的规划介绍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L·Molotch)在《城市是增长机器》(City as Growth
Machine)中提出了增长机器理论,指出城市增长机器的发动者主要是掌握权力者和控制资源的集团。
•
城市增长可以产生财富和权利,增长是资本主义城市的本能。在城市增长中,权力需要利用资源来完成
•
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交通通信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发展主要是起源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face to face)或
交易的机会。城市的集聚效益在于是居民可以接近信息交换中心、便于居民的相互交往。
一、城市增长理论
•
近年来,大维·哈维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新的生产形式对资本流动和再生长
的需要。
一、城市增长理论
•
他认为由于国际上劳动力的分工,发达国家日益成为生产的管理中心和研究中心,而将生产中的加工、
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土地便宜的发展中国家。于是,发达国家制造业衰退,而新兴国家中拥有土地、
•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政府与企业的结盟受到社会的制约,因为如果它们的结盟是以牺牲过多的社会利益为代价或城市发展的利
益未被市民分享,那么市民会在选举时更换政府从而拆散现有的联盟。政府、企业集团、社区通过政治、经济
利益相互制约、相互妥协,它们的合力推动着城市发展、塑造着城市空间。
• (2) 增长机器理论
•
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发展的原因在人文生态层面也能得到解释。
•
人文生态学学者提出的竞争依赖理论认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相互依赖和竞争。
城市规划的理念知识点
城市规划的理念知识点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布局和发展的过程,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质量。
城市规划的理念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可持续发展、空间规划、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需求,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会危及未来世代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规划考虑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废物管理、交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
二、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等的规划和安排。
空间规划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状况等因素,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社会公平城市规划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要求城市规划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利益,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均衡发展。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需要关注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提供,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基本需求。
四、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这包括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废物排放、提供绿地和公园等。
五、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交通规划要考虑到人口流动、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问题,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六、文化保护与传承城市规划还应该考虑到文化保护与传承。
城市规划应该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遗产、文化景观和传统建筑,以维护城市的独特性和文化多样性。
总结:城市规划的理念知识点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空间规划、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
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
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
主要的传统理论有:(1)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
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
——1933年《雅典宪章》·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1933年《雅典宪章》·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建筑理论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
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学了城市规划多年,知道什么是城市规划理论么?中国城市规划正在面临一种“政策化”的趋势,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1、综合设计美学论,我们讲的最多的物质设计型城市规划理论,也是目前实践最多的理论,成于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对于理想城市的乌托邦追求,与现代主义相伴生。
在特定时期发挥作用,收到较多批评,突出的批评如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型》。
2、系统理性科学论,应对前一阶段城市规划受到的批评,以及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迅猛发展,专家意图用“调查-分析-规划”(格迪斯)的理性主义方法,用系统科学的手段(法卢迪),寻找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城市规划朝着理性科学的方向发展,似乎城市规划人从此就成了价值中立理论专业的科学家。
吉登斯试图用“控制论”对之进行解释。
同时,批评接踵而来,比如有人认为这些理性套路对实际城市状况的改善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其过程无法避免价值导向而实现中立,等。
从而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归根是政治,不是纯粹的科学。
3、公众参与政治论。
承继上一阶段,既然城市规划是政治活动,那么在民主国家就必然发展到公众的参与,这伴随着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众多公民抗议运动(如女权、人权、后现代主义等)。
英国规划首先推动的是公众咨询,但是很快阿恩斯坦发表“公民参与的阶梯”,揭示公众参与的本质与程度,也为民主发展提住了一个致命的程度性问题。
实际上,多少程度的民主是最优的,民主学者自身也无法尽知。
4、行动规划实施论。
有人开始规划的实效性,这不是新的思潮,但是在美国,JohnFriedmann是推动实践的主力(这与他今年推动中国社会规划有着类似的思维导向),行动规划成为新的时尚。
基本的关注点就是将规划作为一种多方参与和互动的行动过程,弱化规划或政策的预先制定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变。
这伴随着六七十年代美国城市更新成或败的运动,并导致人际关系协调和引导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技能之一,而传统的设计绘图技能不复风光。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ppt 18)
在市场上,乡村是市区的工业品市场,而市区是乡村 农副产品的巨大消费市场
二、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一) 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理论,他认 为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田 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霍华德对他理想的田园城 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其设想为:
3、规划诱导模式 :政府充分利用发布规划信息的诱导作用 来经营城市 ,是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的概念整合。
第三节 风水
一、风水内涵
风水起源于原始性自然崇拜,风水理论包含着一套选择聚落、 住宅和墓地的方法,目的是寻找一块具有地理优势的场地,满 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带来幸福、健康、财富和 权力)。实际上是古人选择居住环境的实践艺术。
村镇或城市的外围,按照风水格局,也有两道封闭 圈 :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 青龙、白虎山,成左右环抱之势,将后方及左右方围 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 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就形成 了第一道封闭圈。如果在这道圈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 山及祖山,青龙、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 山,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
2.日本太平洋沿岸大城市带 3.英国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英格兰大城市带 4.欧洲西北部大城市带 5.美国五大湖大城市带 6.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在形成)
第二节 城市开发理论
城市开发是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性活 动,主要以城市物业(土地和房屋)、城市基础设施 (市政公用设施与公共建筑设施)为对象,通过资金 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 空间,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是通过城市开发来实 现的。
城市规划理论知识要点整理
城市规划理论知识要点整理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合理安排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美好生活。
以下是对城市规划理论知识要点的整理。
一、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理论(一)古代城市规划古代城市的规划往往受到宗教、政治和防御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古希腊的城市以广场为中心,周围布置神庙、市政建筑和住宅;而中国古代的城市多采用方正的布局,强调中轴线和等级制度。
(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规划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人口迁移,城市面临着住房短缺、卫生条件差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规划理论,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缓解城市的压力。
(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20 世纪以来,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发展。
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理论强调高层建筑和高效的交通系统;而雅各布斯则强调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反对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
二、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目标(一)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应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以确保城市的发展能够长期持续。
这包括推广绿色建筑、优化能源供应和加强废弃物管理等方面。
(二)公平性规划要确保不同社会群体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和社会隔离的现象。
(三)人性化城市空间的设计要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舒适、安全和便捷的环境。
(四)灵活性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规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需求。
三、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一)商业区规划商业区的选址要考虑交通便利性、人流量和周边配套设施。
中心商务区通常位于城市的核心位置,而次级商业区则分布在主要交通干道沿线或居民区附近。
(二)住宅区规划要根据不同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结构,规划不同类型的住宅区,如高档住宅区、普通住宅区和保障性住房区。
同时,要考虑配套的教育、医疗、休闲等设施。
(三)工业区规划工业区应远离居民区,以减少污染和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简介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开展过程中,基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因素,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城市开展规划的一门学科。
城市规划主要依据一系列的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主要的理论,包括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
1. 功能分区理论功能分区理论认为城市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将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功能分区理论的核心原那么是“相近原那么〞,即相似功能的区域应该靠近彼此,以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
同时,该理论也强调城市的层次性,即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得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分布合理、有序。
2. 城市适应性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认为城市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展。
该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通过适应性规划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破坏。
城市适应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即要根据人类活动的需求和地域条件的特点来合理布局城市。
例如,在建设城市住宅区时,应考虑当地气候、地形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3. 可持续开展理论可持续开展理论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了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开展应该以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目标,追求长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开展理论的根本原那么是“三位一体〞,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开展。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实现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结论城市规划主要依据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
功能分区理论通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提高城市效率和生活质量;城市适应性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自然环境和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可持续开展理论追求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开展的目标。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解读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
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
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
主要的传统理论有:(1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
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
——1933年《雅典宪章》·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1933年《雅典宪章》·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建筑理论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
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 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沙里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考试大|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带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1.《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 考P29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考试大|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引言城市规划是一种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提供良好居住和工作环境,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行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是指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
本文将讨论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会破坏未来世代的资源和环境。
2.综合性: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口、土地使用、交通、环境等,以实现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3.公平性:城市规划应确保公平分配城市资源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并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4.参与性:城市规划应尽量吸纳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可执行性和社会认可度。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对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商业机会,吸引投资和促进就业机会的产生。
2.提高居住质量:城市规划可以创造舒适、安全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保护环境: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促进绿色城市的建设。
4.促进社会平等: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的实施方法1.数据收集和分析:城市规划应基于充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人口数据、土地使用情况、交通流量等,以了解城市的现状和问题。
2.目标确定:城市规划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包括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率、交通流量等,以指导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方案设计:城市规划应根据目标和指标,设计合理的规划方案,考虑土地使用、交通网络、建筑设计等各个方面。
4.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吸纳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制定和修改规划方案,以提高其可执行性和社会认可度。
5.实施监测:城市规划应建立监测机制,定期评估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及时修正和调整规划策略。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它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指导性文件。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持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为后代留下良好的城市环境。
2.整体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整体性为原则,将城市的各个组成部份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适度规模原则: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避免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
4.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适宜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
二、城市规划的内容1.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使各个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2.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铁路、公交、自行车等,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4.环境保护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绿地建设、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等,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5.公共设施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设施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三、城市规划的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对城市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包括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2.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城市规划的总体方案和具体细则,包括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
(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书。
(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
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
(代表作——昌迪加尔)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
(线性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
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业城市》的专著。
(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
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
提出了大城市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
)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
(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雅典宪章北京宪章马丘⽐丘宪章1.城市规划之⽗是谁?2.控制性详规中的五线是指?3.城市规划中的七线是指?答案:1.希波丹姆2.道路(红线),绿化(绿线),河流(蓝线),铁路(⿊线),⽂物保护(紫线)你⾸先应该了解的相关内容: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总则1、为了科学地统⼀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2、本标准适⽤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3、城市规划使⽤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城市和城市化1、居民点 settlement ⼈类按照⽣产和⽣活需要⽽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
2、城市(城镇)city 以⾮农不业和⾮农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政建制设⽴的市和镇。
3、市 municipality; city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政地域。
4、镇 town. 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政地域。
5、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 城市⾏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6、城市化 urbanization ⼈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称城镇化、都市化。
7、城市化⽔平 urbanization level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般⽤⼀定地域内城市⼈⼝占总⼈⼝的⽐例来表⽰。
8、城市群 agglomeration ⼀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9、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10、卫星城(卫星城镇)satellite town 在⼤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定距离⼜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三、城市规划概述1、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产⼒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为依据,确定不同⼈⼝规模等级和职能分⼯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
城市规划理论大集合邻里单位C·A·佩里于193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他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谋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根据这些原则,佩里建立了一个整体的邻里单位概念,并且给出了图解。
邻里单位的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其中以美国新泽西州的新城雷德朋最为著名。
雷德朋的设计(1928年)针对1920年代不断上升的汽车拥有量和行人/汽车交通事故数量,提出了“大街坊”的概念。
就是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
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
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
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
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
——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
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
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
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
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在中部荒原建设一座容纳50万人口的新都巴西利亚,经过多年经营,已初具规模(见巴西利亚规划)。
整个拉丁美洲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增无已。
为了合理地规划新城市和改建旧城市,1977年世界各地的规划师和建筑师在秘鲁马丘比丘城,通过了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文献《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1977)提出了“人-建筑-自然”的生态城市的设想,并进一步提出了森林城市的设想,即绿化和美化的设想。
城市绿化率要在4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要在30m2以上,其中乔木占70%,花草地占3O%,防治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污染,主要垃圾处理措施齐全,有效“工业生态园”普及,有害物品减少到最低水平。
(6)城市功能理论(聚集与扩散理论)
城市是地区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聚集与扩散中心,尤其是信息流的聚集产生和辐射中心。
信息流的快速流动,带动了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快速流动,使财富更加集中,还能推动地区的发展,这就是城市和聚集的扩散效应。
上海同济大学硕士朱京华就撰写论文《城市扩散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的城市扩散》研究上海的城市扩散。
他以上海市近年来的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交通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人口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上海的城市扩散。
首先总结城市扩散的理论、方法、动力机制及其影响;然后运用城市扩散度量方法和上海近年人口分布数据,分析上海城市扩散的时间特征及发展阶段;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结合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析典型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城市扩散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影响特征;最后分析上海的公交布局特点,通过等值线及趋势面分析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对上海城市扩散的影响。
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变化、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化、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发展等多个层面表征了上海城市扩散的过程和机制。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扩散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的各种要素逐步向郊区扩散。
随着新交通网络的构建和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开发,上海城市扩散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7)城市主义理论
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基于市郊不断扩大、市区日趋瓦解的状况,主张营造新的城镇生活气氛,建立完整紧凑社区的发展新模式,力图构筑更合理的城市空间,营造人性和自然回归的生活空间。
天鹅湖的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指向了当今中国社会对人居的理想。
一个柔性的社区。
作为百万平米的大盘,天鹅湖具备了当今中国城市社区几乎所有重要的产品诉求,区位、教育、轨道交通、环境、配套、建筑、房型、节能、水、智能化……但是,这些仅仅是好房子的基础,仅仅是好房子的门槛,我们希望,天鹅湖不仅能够成为居住者温暖舒适的住所,更能够成为人们栖居心灵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个社区,作为一个寄托新世纪中国人居理想的柔性社区,我们不仅关注所有社区的细节,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天鹅湖的气质,是天鹅湖作为城市的社区,作为人们的居所,所能给城市和人们带来的变化,所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更加美好和理想的空间。
(8)城市信息化理论
城市是信息的聚集与扩散中心,是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基地。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数字化分异和信息鸿沟,并形成了边缘化现象。
凡是位于信息节点交通枢纽的城市,或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城市将得到飞速发展,相反,则日趋衰落,出现新的分化。
(9) Garden city理论
首先是由英国城市学家EbenezerHoward在他的名著《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1898)中提出来的,后来它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流传。
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在英国还建立了
“Garden City Association”,同时建立了Letchworth和Welwyn两个Garden City。
接着,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波兰、西班牙和美国也都出现了Garden City。
其主要理论为城乡一体化的思想。
该理论指出,Garden City是指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要涉足各种社会生活。
他认为城市有优点和缺点,乡村也有优点和缺点,而只有城市与乡村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和克服两者的缺点。
在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向正真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唤起了人们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意识。
1902年,该书改名《明日田园城市》再次出版。
在该书中他描绘了一个既没有贫民窟又同时具备市镇和乡村优点的城镇(比如:就业机会,娱乐设施,高收入,优美的风景,新鲜的空气,低廉的房租等等)。
他用了一个“三磁体图”来表述其观点,提出了“人类该去往何处?”的问题。
(10)城市结构理论
城市的概念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然生态环境,简称为自然层次,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地理、气象、水文、动植物、自然资源与环境,尤其是自然灾害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的自然基础。
第二层次:人工建筑环境,简称建筑层次,包括城市的建筑、交通、能源、通信供水及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的物质基础。
第三层次:社会经济环境,简称人文层次,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民族、历史、人口、观念与道德等因素,构成了城市的主体。
这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城市系统,它和吴良镛教授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是相一致的。
第一层次相当于自然环境系统,第二层次相当于居住系统和支持系统,第三层次相当于人类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
城市的基础设施应以城市的三个层次结构为依据,但是也应按城市基础设施的逻辑重新组合。
以上理论都是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来的,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因此,现代的城市理论,要取上述各理论之所长、之核心内容,在“宜人为本”的框架下进行综合,形成新的城市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城市是人们舒适、方便、高效和安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聚集场所,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和现代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高度的综合和人口集中的地点;它是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区和民族、历史、文化相协调的,与区域规划相一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聚集中心,同时也是辐射源。
现代城市应该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尤其是信息化的城市、生态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和“山水城市“(钱学森,⒛⒆)。
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博客 , 原文地址:/archives/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