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毕业考核试题库及答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毕业考核试题库及答案1.为满足地震区高层住宅在底部形成大空间作为公共建筑的需要(A)A.可在上部采用剪力墙结构,底部部分采用框架托住上部剪力墙B.可在上部采用剪力墙结构,底部全部采用框架托住上部剪力墙C.在需要形成底部大空间的区域,必须从底层至顶层都设计成框架D.必须在底部设置附加裙房,在附加裙房内形成大空间2.在设计框架时,可对梁进行弯矩调幅,其原则是(A)A.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的梁端弯矩适当调小B.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的梁端弯矩适当调大C.在内力组合之后,对梁端弯矩适当调小D.在内力组合之后,对梁端弯矩适当调大3.伸缩缝的设置主要取决于(D)A.结构承受荷载大小B.结构高度C.建筑平面形状D.结构长度4.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多层框架结构,当某层其他条件不变,仅上层层高变小时,该层柱的反弯点位置(B)A.向上移动B.向下移动C.不变D.向上移动至层高处5.单层厂房下柱柱间支撑一般布置于伸缩缝区段的(A)A.中央B.两端C.距两端的第二个柱距内D.任意一端6.我国抗震规范在结构抗震设计中采用三水准要求,两阶段设计方法。
其中第一阶段(A)A.是根据小震(众值烈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B.是根据中等地震(设防烈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C.是根据大震(罕遇烈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D.可不必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要考虑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7.设计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时,为简化计算,对现浇楼盖,取中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为(D)A. B.1.2 C.(.—为矩形截面梁的截面惯性矩)8.“强柱弱梁”指的是(C)A.柱的刚度大于梁的刚度B.柱的截面尺寸大于梁的截面尺寸C.柱的抗弯承载能力大于梁的抗弯承载能力D.柱的抗剪承载能力大于梁的抗剪承载能力9.下列关于于变形缝的描述,(D)是正确的.A.伸缩缝可以兼作沉降缝;B.伸缩缝应将结构从屋顶至基础完全分开,使缝两边的结构可以自由伸缩,互不影响;C.凡应设变形缝的厂房,三缝合一,并应按沉降缝的要求加以处理;D.防震缝应沿厂房全高设置,基础可不设缝10.在横向荷载作用下,厂房空间作用的影响因素不应包括[B].A.山墙的设置B.柱间支撑的设置C.屋盖类型D.柱间距11.水平荷载作用下每根框架柱所分配到的剪力与[B]直接有关。
(完整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强条

式中: ——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时取1.0,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取1.1;
——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去0.7和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1.0和0.6或0.7和1.0。
注:对书库、档案库、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0.7的场合应取为0.9。
式中: ——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
——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规程表4.3.12规定的值;对于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第j层得重力荷载代表值;
n——结构计算总层数。
表4.3.12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类别
6度
7度
8度
9度
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
3.9.4
B类建筑
抗震等级
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本规程表3.9.4确定。
4.2.2
基本风压
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
4.3.1
地震作用
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二级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首先,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定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地理条件和使用功能等因素,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材料。
设计应满足安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应考虑防火、抗震、抗风等特殊要求。
设计人员还应进行结构力学分析和计算,确定所需的材料尺寸、钢筋配筋方案等。
其次,施工规定要求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进行施工操作,并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
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浇筑、养护等工艺。
同时,要加强现场监督和质量控制,保证施工质量。
特别是在梁柱、框架节点的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连接件的质量和焊接的技术要求。
另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还要求建筑物需要经过结构验收。
验收过程中,验收人员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检查和测试,并对相应的设计文件和施工过程进行审核。
只有经过验收合格,建筑物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此外,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抗震设计:针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需满足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要求。
2.火灾安全:高层建筑容易发生火灾,因此需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考虑防火措施,如设置防火墙、火灾报警系统等。
3.强度等级:根据高层建筑的使用要求,需要根据设计规定选择适当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
4.钢筋配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配筋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以保证施工质量和结构的强度。
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节能减排要求。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的完善和遵守,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以及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时间: 2003-12-29 10:43:27 |Q0的楼层,设计时各层总剪力取QK。
第33条当水平荷载合力的作用线不经过建筑物的刚度中心时,应考虑扭转的影响。
无抗震设防要求或设防烈度为7、8度时,计算偏心距c取偏心距e0;设计烈度为9度时,计算偏心距e按下式取值:`式中 e0--偏心距;L--垂直于合力P方向上建筑物的长度;偏心距e0=0时,计算偏心距e取。
第二节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和倾覆验算第34条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可按下式验算:式中 Pd--顶端等效竖向荷载,H--建筑物结构总高度,取结构顶点至基础顶面的距离;Pi--第i楼层(包括该层上下各半层高的桂和墙重)的竖向荷载,楼面活荷载应按规范TJ9-74第7条折减;Hi--第i楼层距基础顶面的距离;EJd--验算方向抗侧力结构等效刚度之和,等效刚度按本章第30条规定计算;但刚度折减系数β取。
当各楼层的竖向荷载基本上沿建筑物高度均匀分布时,等效顶端竖向荷载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P--顶点(除去作为均布荷载部分以外的)附加竖向荷载。
第35条墙肢在山墙平面外方向的计算长度取等于上下楼板的中距。
第36条施工(例如滑模)期间,若连续若干楼层高度范围内建造墙体而暂未安装楼板时,应注意满足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第37条高层建筑结构倾覆验算时按设计所用水平荷载计算倾覆力矩。
计算抗倾覆力矩时,楼层活荷载取50%,恒载取全部,抵抗倾覆的安全系数应不小于。
第三节高层建筑水平位移的限制第38条高层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顺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建筑的使用条件。
在设计水平荷载下,建筑物层间相对位移与层高之比δ/h不应超过表6的限值;建筑物顶点水平位移与建筑物总高度之比△/H不应超过表7的限值。
δ/h的限值表6△/H的限值表7第39条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及δ计算的数值:考虑地震荷载下结构弹塑性的影响,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及δ取计算值的两倍。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 3.2 施工技术 • 3.2.1 根据结构类型、特点和施工条件,确定施工工艺,并应做好各项准备 工作。 • 3.2.2 对体形复杂、体量庞大或层数较多、跨度较大、地基情况复杂及施工 环境条件特殊的混凝土结构,宜进行施工过程监测,并应及时调整施工控制 措施。 • 3.2.3 采用的的专利技术,不应违反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 3.2.5 混凝土结构施工应采取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按有 关规定进行评审、备案。施工前应对新的或首次采用的施工工艺进行评价, 制订专门的施工方案,并经监理单位核准。 • 3.2.4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采用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第三章、基本规定
• 3.1 施工管理 • 3.1.1 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并应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 • 3.1.2 施工项目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组成,应满足混凝土结构施工管理的需 要。 • 3.1.3 设计文件进行交底和会审。深化设计文件应经原设计单位认可。 • 3.1.4 施工单位应保证施工资料真实、有效、完整和齐全。 • 3.1.5 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制订具体的施工方案, 并应经监理单位审核批准后组织实施。 • 3.1.6 混凝土结构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危害、灾害与 突发事件制订应急预案。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0666-2011
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中心技术部 二O一四年二月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概述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的公告 (第 1110 号) 现批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为国家标准, 编号为 GB50666-2011,自 2012年 8 月 1 日起实施 。其中,第4.1.2、 5.1.3、5.2.2、 6.1.3、6.4.10、 7.2.4(2)、7.2.10、 7.6.3(1)、 7.6.4、8.1.3 条 (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出版发行。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第02章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A 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结构类型
非抗震设计
框架,板柱—抗震墙
5
框架—抗震墙
5
筒体,抗震墙,框架—筒体
6
抗震设防烈度
6度、7度 8度 9度
4
3
2
5
4
3
6
5
4
注:(1)当有大底盘时,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大底盘的顶部算起; (2)超过表内高宽比的体型复杂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
• 房屋的平面宽度B,一般矩形平面按所考虑方向 的最小投影宽度计算高宽比,对突出建筑物平面 很小的局部构件(如楼梯间、电梯间等),一般 不作为建筑物计算宽度。
• 实际上当满足高规对侧向位移、结构稳定、 抗倾覆能力、承载能力等性能的规定时, 高宽比的规定可不作为一个必须满足的条 件,也不作为判断结构规则与否及超限高 层建筑抗震专项审查的一个指标。
2.3 楼盖结构
• 房屋高度超过50m时,框架-剪力墙结构、 筒体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 楼盖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宜采用 现浇楼盖结构。当房屋高度不超过50m时, 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可采用装配式楼盖, 但应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 楼盖构造要求 • (1)为了保证楼盖的平面内刚度,现浇楼盖的混凝
• 对于结构上下有收进或挑出时, 其收进或挑出部分的尺 寸限制为:上部楼层收进时, 且 H 1 / H > 0.2 时, 应 有 B 1 / B ≥ 0.75 ; 上部楼层外挑时, 应有 B / B 1 ≥ 0.9
且a≤4m。
二、最大适用高度与高宽比
结构体系
框架
框架--抗震墙
2014届毕业生基础知识考试试题-混凝土结构设计-试题

混凝土结构设计毕业考核试题库1.为满足地震区高层住宅在底部形成大空间作为公共建筑的需要( A )A.可在上部采用剪力墙结构,底部部分采用框架托住上部剪力墙B.可在上部采用剪力墙结构,底部全部采用框架托住上部剪力墙C.在需要形成底部大空间的区域,必须从底层至顶层都设计成框架D.必须在底部设置附加裙房,在附加裙房内形成大空间2.在设计框架时,可对梁进行弯矩调幅,其原则是( A )A.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的梁端弯矩适当调小B.在内力组合之前,对竖向荷载作用的梁端弯矩适当调大C.在内力组合之后,对梁端弯矩适当调小D.在内力组合之后,对梁端弯矩适当调大3.伸缩缝的设置主要取决于( D )A.结构承受荷载大小B.结构高度C.建筑平面形状D.结构长度4.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多层框架结构,当某层其他条件不变,仅上层层高变小时,该层柱的反弯点位置( B )A.向上移动B.向下移动C.不变D.向上移动至层高处5.单层厂房下柱柱间支撑一般布置于伸缩缝区段的( A )A.中央B.两端C.距两端的第二个柱距内D.任意一端6.我国抗震规范在结构抗震设计中采用三水准要求,两阶段设计方法。
其中第一阶段( A )A.是根据小震(众值烈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B.是根据中等地震(设防烈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C.是根据大震(罕遇烈度)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D.可不必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要考虑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7.设计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时,为简化计算,对现浇楼盖,取中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为( D )A. B.1.2 C.1.5 D.2.0(. —为矩形截面梁的截面惯性矩)8.“强柱弱梁”指的是( C )A.柱的刚度大于梁的刚度B.柱的截面尺寸大于梁的截面尺寸C.柱的抗弯承载能力大于梁的抗弯承载能力D.柱的抗剪承载能力大于梁的抗剪承载能力9.下列关于于变形缝的描述,( D )是正确的.A. 伸缩缝可以兼作沉降缝;B. 伸缩缝应将结构从屋顶至基础完全分开,使缝两边的结构可以自由伸缩,互不影响;C. 凡应设变形缝的厂房,三缝合一,并应按沉降缝的要求加以处理;D. 防震缝应沿厂房全高设置,基础可不设缝10. 在横向荷载作用下,厂房空间作用的影响因素不应包括[ B ].A. 山墙的设置B. 柱间支撑的设置C. 屋盖类型D. 柱间距11.水平荷载作用下每根框架柱所分配到的剪力与[ B ]直接有关。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如普通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
钢筋的性能与选择
钢筋性能
钢筋选择
• 强度、塑性、韧性等
• 根据结构承载力和抗震要求选择钢筋类型
• 受钢筋品种、规格、生产工艺等因素影响
• 如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等
预应力混凝土的性能与选择
预应力混凝土性能
• 高强度、高刚度、抗裂性能等
• 通过预应力筋张拉产生预应力
预应力混凝土选择
• 根据结构使用环境和设计要求选择预应力混凝土类型
• 如预应力梁、预应力板等
0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构件
设计
高层建筑混凝土梁设计
梁的截面形式
• 矩形、T形、工字形等
• 根据结构和使用要求选择
梁的配筋设计
• 主筋、箍筋、弯筋等
• 根据计算结果和抗震要求确定
高层建筑混凝土柱设计
柱的截面形式
柱的配筋设计
节点分类
节点特点
• 框架节点、剪力墙节点、核心筒节点等
• 结构受力复杂,设计要求高
• 根据结构类型和受力特点划分
• 对结构整体性能影响显著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节点设计与计算方法
节点设计
计算方法
• 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和设计要求确定节点形式和尺寸
• 有限元分析、解析法等方法
• 配置钢筋、预应力筋等
• 根据结构模型和荷载条件进行计算
抗震鉴定
• 对现有结构进行抗震性
抗震措施
能评估
• 为抗震加固提供依据
• 采用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结构抗震能力
• 如设置抗震墙、加强连
接部位等
0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材料
选择
混凝土的性能与选择
高宽比超限应如何处理

高宽比超限应如何处理有人问:“高规对七度区,高宽比要求不大于6,我们现在项目高宽比大致在8,高宽比大于要求有何不利,现在已经施工图阶段,再调整高宽比,影响比较大”高宽比是指房屋高度与宽度的最大比值,影响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性、承载能力和经济性,是建筑结构的宏观控制性指标之一.在了解高宽比之前,我们先回顾下规范关于高宽比的规定.《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3.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3.2的规定.3.3.2条文说明: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在结构设计满足本规程规定的承载力、稳定、抗倾覆、变形和舒适度等基本要求后,仅从结构安全角度讲高宽比限值不是必须满足的,主要影响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因此,本次修订不再区分A级高度和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最大高宽比限值,而统一为表3.3.2,大体上保持了02规程的规定.从目前大多数高层建筑看,这一限值是各方面都可以接受的,也是比较经济合理的.高宽比超过这一限制的是极个别的,例如上海金茂大厦(88层,420m)为7.6,深圳地王大厦(81层,320m)为8.8.在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中,如何计算高宽比是比较难以确定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可按所考虑方向的最小宽度计算高宽比,但对突出建筑物平面很小的局部结构(如楼梯间、电梯间等),一般不应包含在计算宽度内;对于不宜采用最小宽度计算高宽比的情况,应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对带有裙房的高层建筑,当裙房的面积和刚度相对于其上部塔楼的面积和刚度较大时,计算高宽比的房屋高度和宽度可按裙房以上塔楼结构考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1.4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宜符合表7.1.4的要求.《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3.2.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的高宽比不宜大于表3.2.3的规定.表3.2.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宽比烈度6、789最大高宽比 6.5 6.0 5.5注:1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室外地面算起;2当塔形建筑底部有大底盘时,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大底盘顶部算起.从上面规范我们可以看出:1、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设防烈度下,结构体系相同时,当建筑的高宽比越大,则其经济性就越差.当高宽比过大时,还将影响到结构的抗倾覆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当高宽比不是过大时,高宽比的限值仅仅属于经济性指标,非安全性指标.而且,《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文件,高宽比已不作为超限高层建筑的判定指标.2、对带有裙房的高层建筑,当裙房的面积和刚度相对于其上部塔楼的面积和刚度较大时,计算高宽比的房屋高度和宽度可按裙房以上塔楼结构考虑.(1)对“裙房相对于塔楼面积较大”的把握,实际工程中可要求塔楼周边不小于3跨20m的范围.(2)对“刚度较大”,规范未给出量化标准,一般情况下,当下层与上层的侧向刚度比Ki/Ki+1≥1.5时,可确定为“刚度较大”,提出“刚度较大”的根本目的是要确保底盘结构对结构整体稳定的贡献.实际工程中,当下层与上层的侧向刚度比不满足上述要求时,也可适当考虑底盘对结构整体稳定的有利影响.(3)实际工程中“裙房相对于塔楼面积较大”可作为参考指标,而“刚度较大”为主要判别指标a(4)对于复杂体型的高层建筑其高宽比的确定比较困难,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合理确定.3、对突出建筑物平面很小的局部结构(如楼梯间、电梯间等),一般不应包含在计算宽度内.4、房屋高度只算至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不包括突出屋面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5、最小宽度,应以结构竖向构件(框架柱、剪力墙等)的外边缘包络线为计算基准,不应计入悬挑构件(如阳台、凸窗等)的宽度.▲房屋高度和最小宽度示意朱总设计建议:1、高宽比超限属于结构设计的一般不规则项.对高宽比超限的结构应特别注意加强对结构稳定性的验箅:1)对非抗震设计的建筑,应注意风荷载的影响,必要时可按1.1倍风压值(风压值按50年一遇)计算.2)抗震设计的建筑,除按上述1)验算风荷载对结构稳定的影响外,还应注意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稳定问题,必要时可验算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稳定问题,特别重要的建筑,应能实现大震时抗倾覆不屈服(与倾覆有关的结构构件如:外简剪力墙、基础、基桩等).3)对高宽比较大的高层建筑,宜采用整体性、稳定性较好的基础形式,如双向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及桩筏基础等,还应特别注意地基的稳定性问题,必要时应加强验算.2、高层住宅建筑中,为追求较好的朝向及较好的通风效果,提高房屋的建筑品质,实现住宅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常出现高宽比较大的情况.当高宽比超过表3. 3.2中数值时,结构在平面宽度较小方向的侧向刚度较小,所需的抗侧力构件(如剪力墙、支撑等)较多,结构两向的动力特性相差较大,结构设计的经济性也差,结构设计时应予以充分注意,必要时应提前与投资方沟通.。
高层建筑规范

维修保养:对高层建筑进行 维修保养,包括设备更换、 设施维护等方面
定期检查:对高层建筑进行 定期检查,包括结构、设备、 设施等方面
安全管理:加强高层建筑的 安全管理,确保建筑安全使
用
应急处理:建立应急处理机 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
理
定期检查和维护:对高层建筑进行定期检查,包括结构、设备、电气等方面,确保建筑的安 全性和稳定性。
高度高:一般指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 米的建筑物。
结构复杂: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多样, 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等。
消防要求高: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需要 更加完善,因为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 散和救援难度较大。
设备要求高:高层建筑需要配备电梯、 空调、供水等设备,以满足人们的生活 需求。
抗震要求高:高层建筑需要具备较好的 抗震性能,以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
Part Five
定期检查:对高 层建筑的各项设 施进行定期检查, 确保设施的正常 运行。
保养维护:对高 层建筑的各项设 施进行定期保养 维护,延长设施 的使用寿命。
应急处理:建立 应急处理机制, 对突发情况进行 及时处理,保障 建筑的安全。
安全管理:加强 高层建筑的安全 管理,确保建筑 内人员的安全。
施工后的质量检测与验收:对高层 建筑的结构安全性、稳定性等进行 检测和评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如混凝土 浇筑、钢筋加工、模板安装等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如高空作 业、机械操作等方面的安全规定和 要求
质量检测:对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测,确保符合规范要求 验收标准:按照高层建筑规范要求,对施工结果进行验收,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验收流程:明确验收流程,包括申请、审核、现场验收等环节 整改与复查: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施工结果进行整改,并进行复查,确保质量达标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时间: 2003—12-29 10:43:27 |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JGJ3—79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筑工程总局试行日期:1980年 10月 1日通知(79)建工科字第155号根据国家建委《一九七七年全国工程建设抗震科技重点项目计划》和《一九七七年全国工程建设抗震科技重点项目计划》中关于编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JGJ3-79),经有善门会审完毕,现批准自一九八0年十月一日起试行。
本规定适用于八层以上高层民用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和现浇剪力墙结构.鉴于高层建筑的试验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请各单位在试行中注意总结经验,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随时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国家建筑工程总局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说明根据国家建委《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七年全国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和《一九七七年全国工程建设抗震科技重点项目计划》中关于编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的要求,为适应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的需要,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广州市住宅公司、华南工程学院、沈阳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湖北建筑工业学院等单位组成编写组,在总结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逡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本《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一九七六年五月,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座谈会”上通过了本规定的编写提纲;六月份编写组起草了本规定的征求意见稿。
此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地邀请有关单位座谈讨论,大家对该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一九七七年四~五月,编写组根据各地提出的意见和唐山地震的震害分析,并吸取一年来各协作单位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写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讨论稿).经再次征求各有关单位意见后,编写组又进行了修订,编写出本《规定》的送审稿,提交一九七八年二月在天津召开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审查会审查,经会议审查和修改后后定稿。
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6.2.3 高层建筑结构的总体布局
考虑到高层建筑水平作用方向的不确定性,其结构的平面布置和 竖向布置除应符合抗震结构设计的要求(详见本书3.5节)外,还应满 足以下要求:
(1)在高层建筑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 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 布置。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求
(3)转换层楼板、转换梁、转换柱、箱形转换 结构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30。
(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 于C40且不应低于C30,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 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40。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2. 钢筋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2. 计算假定
1)弹性工作状态假定
在竖向荷载和风荷载的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应保持正常的使用 状态,即结构处于不裂、不坏的弹性阶段。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工作 状态时,高层建筑结构的内力和位移按弹性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属于 弹性计算,因而计算时可以利用叠加原理,不同荷载作用时,可以进 行内力组合。但对于某些局部构件,由于按弹性计算所得的内力过大, 将出现截面设计困难、配筋不合理的情况,这时可以考虑局部构件的 塑性内力重分布,对内力适当予以调整,如剪力墙结构中的连梁,允 许考虑连梁的塑性变形来降低连梁的刚度,但考虑到连梁的塑性变形 能力十分有限,连梁刚度的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0。
对于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的钢材,其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 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钢材不但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 的冲击韧性,而且还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高层民用建筑钢筋结构技术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第二章材料第2.0.1条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235等级B、C、D的碳素结构钢,以及Q345等级B、C、D、E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规定,当有可靠根据时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
第2.0.2条承重结构的钢材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连接方法、环境温度以及构件所处部位等不同情况,选择其牌号和材质,并应保证抗拉强、伸长率、屈服点、冷弯试验、冲击韧性合格和硫、磷含量符合限值。
对焊接结构尚应保证碳含量符合限值。
第2.0.3条抗震结构钢材的强屈比不应小于1.2,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伸长率应大于20%,应有良好的可焊性。
第2.0.4条承重结构处于外露情况和低温环境时,其钢材性能尚应符合耐大气腐蚀和避免低温冷脆的要求。
第2.0.5条采用焊接连接的节点,当板厚等于或大于50mm,并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作用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5313)的规定,附加板厚方向的断面收缩率,并不得小于该标准 Z15级规定的允许值。
第2.0.6条结构采用的钢材强度设计值,不得小于表2.0.6的规定。
第2.0.7条钢材的物理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GBJ 17)第2.2.3条的规定。
在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和钢材订货文件中,应注明所采用钢材的牌号、等级和对Z 向性能的附加保证要求。
第2.0.8条钢结构的焊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手工焊接用焊条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5118)的规定。
选用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相匹配。
二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强度相适应,焊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熔化焊用钢丝》(GB/T 14957),或《气体保护焊用钢丝》(GB/14958)的规定。
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0.8规定采用焊焊条的抗拉强度。
(完整版)《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2012)

根据预变形的预期目标不同,可分为部分预变形和完全预变形,前者根据结构 理论分析的变形结果进行部分预变形,后者则是进行全部预变形。
44 施施工工阶阶段段设设计计
4.4.1 钢结构施工详图应根据结构设计文件和有关技术文件进行编制,并应经原 设计单位确认;当需要进行节点设计时,节点设计文件也应经原设计单位确认。
精度、减少焊接变形等; 4 管桁架支管可根据制作装配要求设置对接接头;铸钢节点应考虑铸造工艺要求; 6 安装用的连接板、吊耳等宜根据安装工艺要求设置,在工厂完成;安装用的吊
4 施工阶段设计
4.2.8 索结构中的索安装和张拉顺序应通过分析和计算确定,并应编制专项施 工方案,计算结果应经原设计单位确认。
索安装和张拉顺序是影响索结构整体受力的重要因素,应通过分析计算来 确定。由于索施工对结构受力影响较大,因此,其施工过程的计算分析结果应 征得设计单位认可。
哈尔滨国际体育会展中心 (128m跨,国内最大跨单向张弦桁架)
钢结构卸载按照“结构整体分级同步原则”进 行, 以位移控制为主、反力控制为辅。卸载后实测 的屋盖内环中部平均最大挠度为 271mm ,与理论值 286mm非常接近。
GB 50755-2012
4 施工阶段设计
4.2.7 对吊装状态的构件或结构单元,宜进行强度、稳定性和变形验算,动力系 数宜取1.1~1.4。
施工荷载过大钢梁变形
44 施施工工阶阶段段设设计计
4.2.1 当钢结构工程施工方法或施工顺序对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产生较大影响,或 设计文件有特殊要求时,应进行施工阶段结构分析,并应对施工阶段结构的强度、 稳定性和刚度进行验算,其验算结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2010年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6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主要工作
4.1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应分析结构方案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 情况、选用适宜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并分析论证结构设计与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符合性。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应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 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 各项因素选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分为A、B、C、D 四个等级 ,结构抗震性能分为1、2、3、4、5五个水准(表4.11.1),每个 性能目标均与一组在指定地震地面运动下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相 对应。
10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
A级性能目标是最高等级,中震作用下要求结构达到第1抗震性能水准 (完好、无损坏),大震作用下要求结构达到第2 抗震性能水准(基本完好、 轻微损坏),即结构仍处于基本弹性状态;
B级性能目标,要求结构在中震作用下满足第2抗震性能水准(基本完好、 轻微损坏),大震作用下满足第3抗震性能水准(轻度损坏),结构仅有轻度损 坏;
5)必要时,还需进行构件、节点或整体模型的抗震试验, 补充提供论证依据,例如对本规程未列入的新型结构方案又无震 害和试验依据或对计算分析难以判断、抗震概念难以接受的复杂 结构方案;
6)论证结构能满足所选用的抗震性能目标的要求。
15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性能水准
4.11.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可按表4.11.2 进行宏观判别,各种性能水 准结构的楼板均不应出现受剪破坏。
9
2 引入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求和方法 2. 选用抗震性能目标
本条提出A、B、C、D四级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五个结构抗震 性能水准(1、2、3、4、5)。地震地面运动一般分为三个水 准,即多遇地震(小震)、设防烈度地震(中震)及预估的罕遇 地震(大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时间: 2003-12-29 10:43:27 |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JGJ3-79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筑工程总局试行日期:1980年10月1日通知(79)建工科字第155号根据国家建委《一九七七年全国工程建设抗震科技重点项目计划》和《一九七七年全国工程建设抗震科技重点项目计划》中关于编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JGJ3-79),经有善门会审完毕,现批准自一九八0年十月一日起试行。
本规定适用于八层以上高层民用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和现浇剪力墙结构。
鉴于高层建筑的试验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请各单位在试行中注意总结经验,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随时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国家建筑工程总局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八日说明根据国家建委《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七年全国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和《一九七七年全国工程建设抗震科技重点项目计划》中关于编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的要求,为适应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的需要,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广州市住宅公司、华南工程学院、沈阳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湖北建筑工业学院等单位组成编写组,在总结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的实践经逡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本《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
一九七六年五月,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座谈会”上通过了本规定的编写提纲;六月份编写组起草了本规定的征求意见稿。
此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地邀请有关单位座谈讨论,大家对该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一九七七年四~五月,编写组根据各地提出的意见和唐山地震的震害分析,并吸取一年来各协作单位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写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讨论稿)。
经再次征求各有关单位意见后,编写组又进行了修订,编写出本《规定》的送审稿,提交一九七八年二月在天津召开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定》审查会审查,经会议审查和修改后后定稿。
本规定虽经多次讨论和修改,但仍需从实践中不断地补充修订与完善。
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随时寄交我院。
以便今后修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一九七八年八月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在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第2条钢筋单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应根据建筑工业化和使用等要求统一考虑采用先进合理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并根据不同类型结构的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第3条本规定适用于八层及八层以上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现浇剪力墙结构,其屋面高度在下列范围内:一、无抗震设防要求或设计烈度为7度时不超过130米;二、设计烈度为8度时不超守80米;三、设计烈度为9度时不超过40米。
注:屋面高度包括突出屋面的电梯间、水箱间等局部附属建筑。
第4条本规定是遵照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TJ9-74),《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0-65)(修订本),并结合有关高层建筑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而补充编制的。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5条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应根据统一考虑的设计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技术交底,严格执行质量检查与验收制度。
第二章设计的一般规定第一节对建筑布置的要求第6条建筑平面和竖向布置,应考虑到结构受力明确,有利于低抗水平荷载和便于施工。
第7条高层建筑的开间、进深、层高尺寸和所选用的构件类型应减少规格,以利于建筑工业化。
非承重隔墙宜采用轻质构件。
第8条对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一、建筑体型应力求简单、规则;二、在结构单元的两端或拐角部位,不宜设置楼梯间和电梯间,否则,应采取加强措施;三、机房、水箱和技术层的布置应注意结构的抗震要求;四、高层建筑宜设置地下室,每一结构单元地下的埋深应一致。
第二节对结构布置的要求第9条各结构单元内的结构平面布置应尽量均匀对称。
抗侧力结构的刚度中心应力求靠近水平荷载合务作用线上,以减少扭转的影响。
第10条框架结构仲缩缝可按规范TJ10-74第140条的规定设置;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一般不宜大于50米。
如通过调研或计算有充分依据并采取可靠措施,则本条规定可以适当调整。
第11条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应优先考虑通过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尽可能采用不设防震缝、沉降缝、伸缩缝的方案。
但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阴谋诡计震缝:一、建筑平面突出部分较长(如L形、T形、形、U形平面等);二、房屋有较大的错层;三、各部分结构的刚度或荷载相差悬殊。
防震缝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基础可不设防震缝。
当建筑物设有沉降缝和伸缩缝时,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防震缝的最小宽度t宜符合表1的要求。
防震缝的最小宽度t 表1注:表中H为相邻结构单元较低的屋面高度。
第12条高层建筑结构由伸缩缝、防震缝或沉降缝划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在缝的两侧应各自设置抗侧力结构。
第13条高层框加-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横向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端部附近、平面形状变化处以及恒载较大的地主。
二、横各剪力墙的最大间距,对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一般不宜超过建筑物宽度的4倍;对于有现浇面层的装配式钢和钢筋混凝土楼板一般不宜超过建筑物宽度的2.5倍。
但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尚应遵照规范T11-78条规定。
在剪力墙之间楼板有较大的开沿削弱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少。
注:(1)纵向剪力墙置在较长结构单元的两端时,可采取在楼板、墙体中留出后浇段等措施,以减少纵向收缩应力的影响。
(2)为了使剪力墙下基础受力比较均匀,剪力墙也宜均匀布置,以便将剪力墙的荷载比较均匀地传给地基或桩基。
第14条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建筑,应优先采用剪力墙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力剪力墙沿竖向宜贯通建筑全高。
当不得不在顶层设置较大房间,而使剪力墙不能贯通全高布置时,应对顶层结构采取加强措施,或使剪力墙的刚度逐渐过渡,避免刚度有过大的突变。
第15条框支剪力墙结构(即底部为框架、上部为剪力墙的结构),可以在无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中采用;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中,除在剪力墙体系中夹有个别框支剪力墙者外,一般不宜采用。
第三节荷载第16条作用高层建筑外墙表面的风荷载W(公斤/米2)可按下式计算:式中W0--基本风压(公斤/米2),按规范TJ9--74第26~30条采用;K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规范TJ9--74第32条采用;k1--迎风面风荷载体型系数,取k1=+0.8(图1);k2=背风面风载体型系数,取k2=-0.5;对于建筑平面长宽比L/B=1~1.5,且高宽比H/B>4的塔式高层建筑,背风面荷载体型系数取k2=-0.6;β--风振系数,与建筑物结构高度H及宽度B有关:图 1 风荷载体型系数图图 2 迎风面增大风压系数K3和侧风面增大风吸系数K4第17第外墙的围护构件、局部构件及连接件,应分别按迎风面和侧风面局部增大风荷载验算其强度。
迎风面的局部风荷载W:按下式计算:式中K3--迎风面增大的风压系数,取K3=1.5。
侧风面角部附近的风荷载Wc按下式计算: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等外地挑构件及屋面轻构件,应验算向上的风荷载Ws;式中K5--局部向上风荷载系数,取K5=2.0。
第18条高建筑可沿其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进行抗震验算,一般可只考虑水平地震荷载的影响。
第19条对于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50米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剪力墙结构,其水平地震荷载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进行计算(图3)。
结构底部剪力(总地震荷载)Q0;图 3 计算地震荷载时的结构简图作用于第i层楼面处的水平地震荷载Pi:附加于顶端的水平地震荷载P'n:`式中C--结构影响系数,按第22条表2采用;α1--相应于结构基本周期T1(秒)的地震影响系数α值,按第22条表3采用,其中基本周期T1,按第20条确定;W--建筑物的总重量,包括恒载、活荷载及雪荷载,并按第23条规定折减,一般可分层计算后叠加:`Wi--集中在第i层楼面处的重量;Hi--第i层楼面的高度;ξ--地震荷载沿高度分配的调整系数,一般可取为零,但对于高宽比大于4的剪力墙结构,取ξ=0.2T1-0.05,当算得的ξ值超过0.15时应取ξ=0.15。
第20条对于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基本周期T1(秒)可按下式计算:式中△T--计算基本周期用的结构单元顶点的假想侧移(米),即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量Wi视作水平荷载,并按第25、27和30条规定而算得的结构单元顶点侧移;α0--基本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对框架结构取α0=0.5~0.6,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取α0=0.7~0.8,对剪力墙结构取α0=1.0(当纵向非承重砖墙较多时,纵向α0取(0.8~0.9)。
基本周期也可以采用根据实测资料考虑地震影响的经验公式。
第21条对于高度超过50米,或高度虽未过50米但重量及刚度分布很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基地震荷载应按规范TJ11-78第16条所列振型分析方法或其它精确方法进行计算。
此时计算所得的周期,也应乘折减系数α0。
当采用简化方法进行初算时,可将建筑物质量集中为若干质点进行振型分析,集中质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
对于高度超过50米,但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可采用第19条的方法初步估算地震荷载。
其中对于高度比大于4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也需考虑附加于顶端的水平集中荷载P'n。
此时式(7)中的ξ值按下式确定:`当算得的ξ值超过0.15时应取ξ=0.15。
第22条结构影响系数C,应按表2取值。
地震影响系数α,应按表3取值。
结构影响系数C值表2地震影响系数α值表3注:(1)表中T为结构自振周期(秒)。
(2)当算得的α值大于αmax时取α=max当算得的α值小于αmax时取α=αmin。
(3)场地土类别按规范TJ11-78第5条规定。
第23条验算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强度时,地震荷载应按规范TJ11-78第22条规定与其它各项荷载组合,其中:恒载取全部,楼面活荷载取50%,雪荷载取50%,风荷载可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