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太阳、月球和地球》 说课稿

《太阳、月球和地球》 说课稿

《太阳、月球和地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太阳、月球和地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中三个重要天体——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球上生命的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太阳的巨大能量和重要性,它是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接着描述了月球的表面特征、月相变化等知识。

最后重点阐述了地球作为人类家园的独特之处,包括其适宜的气候、丰富的资源以及生命存在的条件。

通过对这三个天体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未知的阶段。

在生活中,学生对太阳、月球和地球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往往是零散、不系统的。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复杂的天体运动规律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大小、温度、组成;月球的表面形态、月相变化规律;地球的形状、大小、公转和自转等。

(2)学生能够掌握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潮汐现象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月球》的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形成与演化、月球的表面特征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等。

本节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知识,又有拓展阅读,既有图片展示,又有思考题,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月球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答案。

但同时,学生对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与演化、表面特征,学会观察和描述月球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形成与演化、表面特征。

2.教学难点: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月球表面特征的描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a.月球的基本概况:介绍月球的名称、位置、直径、自转周期等基本信息。

b.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讲解月球的形成过程,如地球与忒伊亚星的撞击等。

c.月球的表面特征:介绍月球的地形、地貌,如环形山、月海、月溪等。

3.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

4.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拓展文章,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材分析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材分析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材分析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

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

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

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知道野生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意想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2021新版共4课)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2021新版共4课)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5.地球【教材分析】《地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第一课。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

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

本课要着重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与思辨,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生活在海边的人通过海岸观船认为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了一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是弧形来推测地球是球体。

就这样, 古人不断通过实证质疑前人的猜想,形成新的假设继续探究求证。

第二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

实验1,引导学生在球面上模拟帆船回港的情况并进行观察,验证“大地不是平的”这个猜想。

而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亲身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所以教材安排了第2个实验: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让学生动手探究, 论证地球的形状。

第三部分,阅读和交流在太空中观察到的地球,以及小活动,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气球上。

学生从中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的板块构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由猜想——寻找证据形成新的猜想——继续寻找新的证据再次形成新的猜想这一曲折的漫长历程。

【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

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7.太阳 教案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7.太阳  教案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7太阳1.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阅读有关太阳的资料,了解太阳的主要特征;通过讨论了解太阳离地球很远,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多钟。

第二部分,根据观察,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提出描述太阳位置的一个重要参数——太阳高度角。

由于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人类观察和利用的自然现象。

通过观察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此感受太阳视运动规律。

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既是研究太阳的重点,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

通过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来描述太阳的位置,是突破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材鼓励学生通过连续观测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整理出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运动轨迹,发现太阳视运动规律。

一年中,同一时刻太阳高度角也不同。

积累观测数据,经排序分析,可以建立太阳视运动模型。

2.教学目标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了解太阳的概况。

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

会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3.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太阳的概况。

难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量角器、线。

5.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劳动英雄面孔红,天一亮来就出工。

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

(打一自然事物)谜底:太阳提出问题:关于太阳,你都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说一说有关太阳的知识,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太阳,进一步学习探究有关太阳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任务一:阅读太阳的相关资料,了解太阳的概况出示太阳的图片,说一说你了解太阳的哪些知识?..发光发热,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温度,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内部温度可达1500万摄氏度。

体积,它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

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容包括:地球的运动、月球的形态和运动、太阳的特点和能量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地球、月球和太阳这些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学会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和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月球的形态和运动。

3.太阳的特点和能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知识。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讲解它们的特点和运动。

3.课堂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模型,进行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巩固知识:通过提问、解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观察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示、列表等形式,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特点和运动。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020~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教案

2020~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教案

5.《地球》教案【课标落实】一、本课通过一系列阅读、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地球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14.2 知道地球的板块结构和地形地貌。

【教材分析】《地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第一课。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

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

本课要着重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与思辨,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生活在海边的人通过海岸观船认为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了一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是弧形来推测地球是球体。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说课稿(新版共4课)一. 教材分析《地球、月球和太阳》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

这一单元共有4课,分别是《地球的结构》、《月球的奥秘》、《太阳的力量》和《人类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探索》。

本单元主要围绕地球、月球和太阳展开,通过探究它们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部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仍然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和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盈亏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结构、特点和相互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的盈亏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月球盈亏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探究月球的奥秘: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如环形山、平原等,并探讨月球的盈亏现象。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太阳》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太阳》教案(2021新版)

7.太阳【教材分析】从课标领域看,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方面: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从内容安排来看,学生之前已经认识地球的组成物质、了解宇宙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认识常见的岩石与矿物。

本单元要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状况及其运动规律。

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观察、探究、推理,得出结论。

《太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本节课按照逐级渐进的原则,逐层展开三组教学活动。

依次是:阅读太阳的相关资料,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

观察太阳,描述太阳的运动规律。

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精确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为第四课打好基础。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

【学情分析】[已有认知情况分析]从四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地球、月亮和星星;有小组合作能力及动手测量和观察分析能力。

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于学生们来说,太习以为常了,但他们对于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缺乏认识。

本课通过观察影子的变化,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推测太阳的位置;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进行为期一天的连续观察也许是第一次,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学活动中应引导:1.正确的记录方法;2.激发学生观察记录的兴趣;3.将所有实验观测数据集中到一张记录纸上,有利于分析,最后通过模拟太阳的运动,讨论总结出规律。

让学生既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也学会用大脑思考。

【学习目标】1.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了解太阳的概况。

2.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运动轨迹。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地球是球形的。

[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漫长历程。

(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对猜想的验证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猜它是什么球?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

明确:地球。

2、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二、讲授新课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

①最初,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②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

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

③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④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2、思考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二、验证合理性1、模拟实验1:小船进出港(1)实验器材: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帆船、桌子(2)实验过程A同学让小船在地球是球体演示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B同学观察,有什么发现。

(3)温馨提示B同学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

(4)实验现象进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5)实验结论地球是球形。

2、模拟实验2:环球航行(1)观看视频(2)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7.《太阳》教案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7.《太阳》教案

《太阳》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3课。

本课共有3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介绍太阳的基本特征,然后把重点放在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上,利用一些类比计算感受这个距离的遥远。

第二部分是发现太阳高度在一日内的变化规律,引出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第三部分是测量太阳高度角,发现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教材的设计是先从太阳的基础特征到具体特征的研究。

二、学情分析太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常见物体,对太阳的基础特征有较为广泛的认识,但是还未能对具体的参数有所了解。

这样的数值在生活中常见数值的衬托下会越发凸显其特殊性。

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学习目标❖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及太阳的运动特征;❖知道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规律;❖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和太阳高度角;难点:测量太阳高度角。

五、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量角器、线(如:棉线)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猜谜语吧,记得举手抢答哦。

老师待会叫最快举手的同学回答。

一个球,圆溜溜,夜里人人不见,白天家家有。

说的没错,就是太阳。

【意图解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角----太阳。

谜语中还能调取学生头脑中关于太阳的已有知识。

(二)探究新知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天体,表面温度约为5500℃,内部温度可达1500万℃。

这个温度可是很高很高的呢,把水烧开的温度是100摄氏度,把铁融化的温度是1500度左右。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感觉到了太阳的温度有多高了吧。

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这么大。

因为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其位置的变化,人们称这样的天体为恒星。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白天在地球上唯一能看到的恒星。

太阳虽然很大,但是相对于银河系来讲,它就像是很小的一颗尘埃。

太阳离地球约有1.5亿千米,光每秒钟的传播距离为30万千米。

2021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

2021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

2021年春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 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 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 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13页的小诗: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太阳 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

月亮 用柔和的月光, 讲述夜晚的故事。

仰望苍穹的人啊, 从未停止过 对它们的 探寻与思索。

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学生答:是月亮。

4.教师引导: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

板书课题:5地球二、探索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

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2.出示课本第14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图片,研读相关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太阳》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太阳》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太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太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太阳有一定的认知,但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太阳的特征,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此外,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新知识充满好奇,愿意主动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大小、温度、发光原理等;了解太阳与地球的关系,知道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关爱地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的基本特征,太阳与地球的关系。

2.难点:太阳的发光原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大小、温度、发光原理等。

3.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生长等。

4.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太阳,记录太阳的外观特征。

5.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太阳的发光原理,分享自己的看法。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7.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太阳在其他行星上的作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太阳的基本特征: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影响气候变化•促进生物生长•其他行星上的作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说出太阳的基本特征,说明教学目标达到。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月球(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月球(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月球(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月球(第二课时)》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包括月球的表面特征、月球的运动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月球方面,他们可能只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逐步引导他们深入掌握月球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包括月球的表面特征、月球的运动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基本特点,包括月球的表面特征、月球的运动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月球的运动以及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月球的基本特点。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月球模型、月球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月球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球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月球的表面特征:让学生观察月球模型,指导他们通过触摸、观察等方法,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如陨石坑、山脉等。

3.探究月球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月球模型,了解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规律,如月球的盈亏现象。

4.探究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以及月球对地球潮汐的影响。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月球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欲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表面特征:陨石坑、山脉等•运动:绕地球运动,盈亏现象•对地球的影响:引力作用,潮汐现象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月球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月球

结合这些实验材料,实验怎样设计呢? .师生完善实验方案。(如何模拟陨石不同的撞击力?) 实验并完成实验单 .思辨活动:各组出示模拟的环形山,对比月球环形山图片,说说环形山形成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为什么 这么想?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环形山的形成最有可能是陨石的 撞击。 .教师追问:那么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呢?说说你们的想法? .提问:如果要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你觉得在什么时候观察效果最好? .谈话:我们用手电筒光来模拟太阳光,请同学们用手电筒照射(直射、斜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 影子的变化。 .小结: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 6.月球 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陨石撞击 (环形山最佳观察时间:太阳斜射时)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月球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月球
【教材分析】
《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二课。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 》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及月亮是如何移动的。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初步了解月亮是如何移 动的,但对于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和月亮的移动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没有形成相应概念。本课教学中通过对月球基本知 识的了解,知道月球上的相关信息,并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让学生意识到利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解释某些自然 现象。通过长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 和细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推断环形山的形成。
.月球围绕地球运动。
科学探究: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月相观察日记按要求进行归类。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态度: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教学重点】 学会用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 能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环形山深浅及大小与陨石下落的高度及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月球和太阳》第二单元全部教案(共4节5课时)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月球和太阳》第二单元全部教案(共4节5课时)

5.《地球》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天圆地方到一些生活现象的分析猜测最后给出亚里士多德的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第二部分是思考古人的理论是否合理。

思考一是在球面和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情况,从感受生活现象中思考地球的形状。

思考二是在地球仪上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第三部分是阅读资料,了解真实的地球形状。

第四部分是参考地球仪,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

直观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部分自然现象很熟悉,如太阳月亮东升西落等。

在认知上能快速接受古人对于天圆地方的解释,对地球是球形的说法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一说法的浅层认知上,需要老师利用多种感知方法,探究发现地球是球体,以强化对这一知识的消化吸收。

三、学习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了解生活中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事实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地球是球体;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球是球体。

五、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人类认识地球的几个里程碑式的发现。

分组实验材料:地球仪、小红旗、橡皮泥、红线、蓝色气球、陆地板块贴纸。

2.教师:PPT、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小船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出示微信开启画面截图,这个大家熟悉吗?画面中的是什么?地球。

对,就是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

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二)活动探究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同学们,谁能说出最初古代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像一个方形的棋盘,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个倒扣着的巨大的锅,是半圆的;就提出了“天圆地方说”,也称为“盖天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出港时则相反。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6.《月球》教案

2021扬州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6.《月球》教案

《月球》教学案例(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中的第二课。

从教材内容上通过对月球更多秘密的探索,利用展示图片、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图片学习和模拟实验是学习天文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从多维度地去认识月球,掌握月球的基本信息。

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了解月球上的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其形成原因。

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月球的公转,对月相形成原因有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发布第三个活动,即月相的观察任务,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一个月以上的月相。

最后带领学生分析记录结果,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月亮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在二年级时学习了《看月亮》使得学生对月相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月球还有很多值得学生探索交流的地方,包括月球的形状、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估计无法确定月相变化的排列顺序,对月球的观察方法和知识有限。

在本节课中基于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通过图片欣赏、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3、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

4、能持续观察月相,会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难点:持续观察记录月相,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五、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沙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块、月相记录手册。

3、教师演示材料:手电筒、篮球、铝箔纸包裹的网球。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月亮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月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有各种形状、不会发光、球体。

对了,它真正的名字叫月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月球。

(板书课题)【意图解析】出示月亮的图片直接导入课题,引导学生的认知从原先意识中的“月亮”转变到“月球”。

(二)活动探究。

1、月球上的环形山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6.月球 教案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6.月球  教案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6月球1.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尤其是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月球环形山的相关内容。

从最初先民用神话故事描述对月球的美好想象,到后来人类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猜测环形山的成因,再到1969年“阿波罗计划”登月,采集月球岩石和土壤,在月球表面进行科学实验,人类对月球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神话阶段、观测阶段和登陆阶段。

第二部分,通过三个动手活动展现人类对月球的研究。

第一个活动是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不同高度和角度向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观察在沙盘里留下的痕迹;第二个活动是在第一个活动基础上,通过观察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石子坑而形成的阴影变化来理解人类在地球上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情景;第三个活动是模拟月相成因,通过模拟活动了解月球能反射阳光,由于相对位置的不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不同的。

第三部分,通过阅读了解月球概况以及人类登月探索的意义。

这里强调月球是一颗卫星,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阳光,以及月球上恶劣的环境。

第四部分,具体着眼于月相变化,通过连续观察月亮,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教学目标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3.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难点: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有关月球的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月相图。

5.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课题。

1、同学们,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天空,引起人们对月球的无限遐想。

有关月球的诗歌和神话故事有许多,你知道哪些诗和故事呢?《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

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

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

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知道人工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3.3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

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等。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由《地球》《月球》《太阳》《太阳钟》四课组成,这四课在逻辑结构上分为两层,形成平行逻辑结构和延伸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

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

第一课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人类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地球形状,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难度,体现出对事物认识的渐进性和发展性。

第二课侧重于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除了认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还要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第三课侧重于对太阳的了解和认识,重点是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从而了解太阳在天空中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也为第四课打好基础。

第四课侧重于技术,了解古人根据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了日晷等计时工具,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四课的侧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先了解某个天体的客观特征,然后探索该天体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并将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应用于实际。

单元教学目标了解地球、月球、太阳的基本特征。

通过阅读、探究、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识过程,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

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知道这些规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影响。

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应用。

单元活动框架课时建议每课分析第5课地球1.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阅读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古希腊人的直观经验以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情况的推测,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合理性,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动手活动。

活动一,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现象,结合海边生活的人们的回忆,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分析和比较,推测地球的形状。

活动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通过阅读、标注、分析,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伟大。

第三部分,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参数、运动模式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2.教学目标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3.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

第6课月球1.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尤其是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月球环形山的相关内容。

从最初先民用神话故事描述对月球的美好想象,到后来人类用望远镜观察月球,猜测环形山的成因,再到1969年“阿波罗计划”登月,采集月球岩石和土壤,在月球表面进行科学实验,人类对月球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神话阶段、观测阶段和登陆阶段。

第二部分,通过三个动手活动展现人类对月球的研究。

第一个活动是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不同高度和角度向沙盘里丢大小不同的石子,观察在沙盘里留下的痕迹;第二个活动是在第一个活动基础上,通过观察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石子坑而形成的阴影变化来理解人类在地球上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情景;第三个活动是模拟月相成因,通过模拟活动了解月球能反射阳光,由于相对位置的不同,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不同的。

第三部分,通过阅读了解月球概况以及人类登月探索的意义。

这里强调月球是一颗卫星,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阳光,以及月球上恶劣的环境。

第四部分,具体着眼于月相变化,通过连续观察月亮,了解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教学目标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3.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难点: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有关月球的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月相图。

第7课太阳1.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阅读有关太阳的资料,了解太阳的主要特征;通过讨论了解太阳离地球很远,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要8分多钟。

第二部分,根据观察,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提出描述太阳位置的一个重要参数——太阳高度角。

由于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人类观察和利用的自然现象。

通过观察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此感受太阳视运动规律。

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既是研究太阳的重点,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

通过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来描述太阳的位置,是突破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材鼓励学生通过连续观测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整理出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运动轨迹,发现太阳视运动规律。

一年中,同一时刻太阳高度角也不同。

积累观测数据,经排序分析,可以建立太阳视运动模型。

2.教学目标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了解太阳的概况。

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

会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3.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太阳的概况。

难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量角器、线。

第8课太阳钟1.教学内容本课属于技术设计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影子形成的条件以及影子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利用手电筒做光源,探究光源、物体、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发现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影子测量,研究阳光下小棒影子变化的规律,这是一个长时间的测量,连续测量需要一整天。

通过记录相关数据,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发现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有规律地变化。

第三部分,日晷的制作与使用。

通过观察了解日晷的构造,通过阅读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动手制作,实际体验日晷的作用。

人类发现太阳运行以及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运用这一规律发明了日晷和圭表,来记录时间,最终形成历法。

从探究影子变化的规律开始,到探究阳光下照射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都需要学生在阳光下实际测量,收集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数据。

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活动的本质:通过实作,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分析,发现信息的内在联系;通过模型和数字化,形成技术产品,进而影响人类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