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试讲教案5篇

合集下载

高三数学试讲教案5篇最新

高三数学试讲教案5篇最新

高三数学试讲教案5篇最新教师的教学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做好一定的教学计划,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高三数学试讲教案5篇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三数学试讲教案1一、教学目标1.把握菱形的判定.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教法设计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引入新课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答:定义法.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讲解新课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分析判定2: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生答:两个.师问:哪两个?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由学生口述证实)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 ,但都不是菱形.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例4 已知: 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 ,如图.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总结、扩展1.小结:(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思考题:已知:如图4△ 中, , 平分 , , , 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八、布置作业教材P159中9、10、11、13(2)九、板书设计十、随堂练习教材P153中1、2、3高三数学试讲教案2课题1.1.1命题及其关系(一)课型新授课目标1)知识方法目标了解命题的概念,2)能力目标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重点难点1)重点:命题的改写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区分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备注1.课题引入(创设情景)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3 ;(3)3 吗?(4)8是24的约数;(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6)他是个高个子.2.问题探究1)难点突破2)探究方式3)探究步骤4)高潮设计1.命题的概念: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是素数,则是奇数;(3)2小于或等于2;(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7)明天下雨.(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则”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叫做命题的'条件,叫做命题的结论.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则”的形式.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对顶角相等;(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则”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命题的概念,强调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两个关键点: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篇一: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教案一(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题目: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教学时间:45分钟三、授课人数:四、课时:1课时五、课型:六、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八、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 教学用具:投影仪.九、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2. 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研探新知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7)方程的所有实数根;(8)不等式x?3?0的所有解;(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高中数学试讲15分钟

高中数学试讲15分钟

高中数学试讲15分钟篇一:高一数学试讲教案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函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象,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性质。

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学生回答: 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 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

学生回答: 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0.84x 。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1.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a?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x问题: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a?0且a?1”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1)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a??2,x?x1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2(2)若a=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无意义)(3)若a=1又会怎么样?(1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1. 练1: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1(1)y4x(2)yx4(3)y4x(4)y4(5)yx(6)y x x练2:若函数2.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是指数函数,则a=()?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指数函数y?2x与y 的图象(画图步骤:列表、?2??1?描点、连线)。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便利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在把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把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同学探究发觉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力量得到提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同学的整体素养,激励同学创新,勇于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2教学目标: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规律结构.2.能识别和理解简洁的框图的功能.3. 能运用三种基本规律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洁的问题.教学方法:1. 通过仿照、操作、探究,经受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2. 在详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把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规律结构.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二、同学活动同学商量,老师引导同学进行表达.解算法为:输入行李的重量;假如,那么,否则;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老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在上述计费过程中,其次步进行了推断.三、建构数学1.选择结构的概念:(1)先依据条件作出推断,再确定执行哪一种(2)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推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推断,并按推断的不怜悯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依据指定的条件进行推断,再由推断的结果确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行能既执行,又执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4)流程图图框的样子要规范,推断框必需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两个退出点.3.思索: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推断?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3一、单元教学内容(1)算法的基本概念(2)算法的基本结构:挨次、条件、循环结构(3)算法的基本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

教资面试高中数学试讲:简案+逐字稿

教资面试高中数学试讲:简案+逐字稿

高中数学简案+逐字稿《概率的基本性质》简案 (3)《概率的关系和运算》逐字稿 (6)《平面向量加法的应用》简案 (11)《平面向量加法的应用》逐字稿 (13)《正弦函数的图象》简案 (18)《正弦函数的图象》逐字稿 (20)《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简案 (2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逐字稿 (28)《概率的关系和运算》1.题目:《概率的关系和运算》2.内容:3.基本要求:(1)讲清楚概率的关系及运算。

(2)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3)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4)请在10 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概率的基本性质》简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理解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及实际意义,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能够类比集合间的关系,揭示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升华对类比与归纳的数学思想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及概率加法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事件与积事件,以及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掷骰子的试验让学生列出可能出现的事件,初步感知事件之间的关系,为之后学习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1.事件的关系PPT 展示问题:(1)事件C1 和事件H 有什么关系?(2)事件C1 和事件D1 有什么关系?(3)事件G 和事件C2,C4,C6 有什么关系?(4)事件D2 和事件D3,C4 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到事件的包含关系、相等关系。

2.事件的运算结合之前学过的集合知识,总结交事件(积事件)和并事件(和事件)。

教师给出对立事件和互斥事件的定义,并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1)在掷骰子试验的事件中,找到两个事件互为对立事件。

(G,H)(2)不可能事件的对立事件是什么?(必然事件)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和运算,总结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稿5篇第一篇《奇函数》1.题目:奇函数2.内容:3.基本要求:(1)能利用函数图象探究出奇函数的特点;(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3)请在10 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奇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奇函数概念,知道奇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并能熟练利用定义法判断一个函数是奇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奇函数的活动,培养类比、观察、归纳、思考与创新能力,体会数学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并从中感受数形结合的巨大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习信心与参与热情,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与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奇函数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判断奇函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回顾偶函数的定义及相关结论。

(二)生成新知学生交流后回答:预设:两个函数的图象都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反映在函数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 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 f(x)也是一对相反数也就是说对于函数定义域内任一个x 都有 f(-x)=-f(x)。

这时我们称函数 f(x)为奇函数。

奇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 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 f(x)就叫做奇函数问题2:奇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奇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三)应用新知判断下列函数是不是奇函数?(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学习下节课内容。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第二篇《两直线平行的判定》1.题目:两直线平行的判定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过程要有条理;(2)有适当板书;(3)能够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4)试讲时间十分钟。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过程与方法】体验、经历用斜率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的过程与方法,通过两条直线斜率之间的关系解释几何含义,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高中数学考编试讲教案大全

高中数学考编试讲教案大全

高中数学考编试讲教案大全主题:高中数学考编试讲解时间:120分钟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数学考编试的题型和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列与数列的性质2. 函数与函数的性质3. 三角函数及其图像4. 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5. 解析几何题解题方法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 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题型有哪些?2. 如何快速准确地解答各种类型的数学题?第二步:数列与数列的性质1. 复习数列的概念和常见性质2. 解题技巧讲解3. 练习题目讲解和学生练习第三步:函数与函数的性质1. 复习函数的概念和常见性质2. 解题技巧讲解3. 练习题目讲解和学生练习第四步:三角函数及其图像1. 复习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解题技巧讲解3. 练习题目讲解和学生练习第五步:几何证明题解题方法1. 复习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2. 解题技巧讲解3. 练习题目讲解和学生练习第六步:解析几何题解题方法1. 复习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2. 解题技巧讲解3. 练习题目讲解和学生练习第七步:总结与讨论1. 对考编试题型进行总结和归纳2. 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答疑解惑3. 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并提出后续学习建议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答案检查3. 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安排合理、步骤是否清晰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反馈情况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以上就是本次高中数学考编试讲解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提高数学成绩。

谢谢!。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一、内容简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概念、定理公式、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讲解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索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难点逐一攻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1. 阐述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分支,更是现代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基础支撑。

高中数学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内容不仅涉及到数学基础知识的普及,还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理论探索到实际应用,都离不开数学作为基础支撑。

无论是科学研究、工程开发还是日常的生活问题处理,数学都是必备的工具之一。

高中数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公式推导和问题解决过程,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

高中数学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经济管理等专业,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高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引导,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1 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1.2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1.3 函数图像的识别与分析第二章:三角函数2.1 三角函数的定义与图像2.2 三角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2.3 三角函数的应用第三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3.1 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2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3.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第四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4.1 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4.2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4.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与应用第五章:函数的极限与导数5.1 函数的极限概念5.2 导数的定义与计算法则5.3 导数的应用(单调性、极值、最值)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实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与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合作表现等,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
主题:概率与统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
2.掌握概率计算方法;
3.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概率计算方法;
2.难点: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
1.概率的基本概念;
2.概率计算方法:排列、组合、加法原理、乘法原理;
3.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频数、频率、均值、中位数、众数。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概率与统计的重要性。

2.概率的基本概念:介绍概率的定义及其性质。

3.概率计算方法:分别介绍排列、组合、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的计算方法。

4.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讲解频数、频率、均值、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实例演练:通过一些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概率计算和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包括概率与统计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实例演练等内容。

2.练习题目:包括概率计算和统计数据分析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2.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总结本节课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
2.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修改教学内容和安排,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率与统计的知识。

祝愿本节课圆满成功!。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9篇)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9篇)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共9篇)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要求教师灵活应变,因材施教。

但是教案的撰写,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

下面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将对这一部分内容作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各位面试有所帮助!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6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6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6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直线斜率的定义并能够计算直线的斜率;2) 掌握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及其与一般式方程的转换;3) 能够应用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等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性质;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3) 设计合理的练习题目,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直线的斜率的定义与计算、斜截式方程的应用;难点: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直线斜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1)导入直线斜率的概念,并介绍斜率的定义;(2)通过实际示例引导学生计算直线的斜率;(3)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斜率的计算方法。

2. 直线的斜截式方程(1)介绍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并与一般式方程进行比较;(2)讲解斜截式方程的求解方法,并进行示范;(3)设计实例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3. 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性质及应用(1)总结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性质;(2)通过实例演练,加深学生对斜率和截距的理解;(3)设计综合练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环节设计:1.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图像和公式,引导学生直观理解知识;2. 启发式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3. 小组合作:设计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教学评估方式:(1)课堂练习:设计多种类型题目,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学习记录:要求学生做笔记,及时总结归纳所学内容。

2. 教学反馈方式:(1)及时讲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2)评价学生表现,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

六、教学反思与完善:1. 教学反思: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2. 教学完善:根据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教材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教材试讲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在此处填写课题名称,如《等差数列》、《圆的方程》等)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公式、定理、概念等。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关键公式、定理等。

2.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部分,如复杂计算、抽象概念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板书、教具等。

- 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教学案例。

2. 学生准备:- 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 准备好相关学习资料,如笔记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复习、类比、情境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内容做铺垫。

2. 新授课程- 分步骤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 简单讲解基础知识,如定义、公式等。

- 通过例题展示知识点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5. 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何?3.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5. 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2.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高中优秀数学试讲教案

高中优秀数学试讲教案

高中优秀数学试讲教案
主题:直线方程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直线方程中的斜率、截距和一般式;
2. 能够解决直线方程的相关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直线方程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转化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

教学难点:
1. 熟练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2. 能够独立解决复杂的直线方程问题。

教学准备:
1.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准备黑板笔、擦拭器等教学工具;
3. 复习相关数学知识,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介绍直线方程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定义。

二、讲解
1. 讲解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和斜率截距式;
2. 介绍直线方程的转化方法,将斜率截距式转化为一般式;
3. 解释如何通过直线方程求出两直线的交点。

三、练习
1. 学生独立完成直线方程的求解题目;
2. 学生分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直线方程应用题。

四、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复习。

五、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相关数学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直线方程的试讲,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斜率和截距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学
中加强相关概念的讲解和实例演练。

同时,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时间,希望在后续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中学高中数学试讲教案范文

中学高中数学试讲教案范文

中学高中数学试讲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判断题推理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判断题推理题的解题策略,提高解题效率
教学重难点:判断题推理题的重要解题策略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彩色粉笔、习题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讲解判断题推理题的概念和特点
2. 给学生提供一个例题,并让学生尝试解答
二、教学
1. 对解题策略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详细解释每种解题策略的应用方法
3. 给学生提供多个例题,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策略尝试解答
三、练习
1. 学生进行解题练习,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相互交流经验
四、总结
1. 对判断题推理题的解题策略进行总结
2. 强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逻辑和灵活应用策略的重要性
五、作业
1. 布置一定数量的判断题推理题作业,鼓励学生独立解答
2. 下节课进行答疑,检查作业情况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推理,准确判断。

数学领域面试试讲教案高中

数学领域面试试讲教案高中

数学领域面试试讲教案高中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圆周角、圆心角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关系;3. 能够求解圆内接与外切四边形的性质;4. 能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圆的定义和性质;2. 圆周角、圆心角和弧所对的圆心角关系;3. 圆内接与外切四边形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圆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 向学生引入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圆的定义;- 讲解圆的性质,如圆心、半径、直径等。

2. 圆周角、圆心角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关系(20分钟)-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圆周角、圆心角和弧所对的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教授相关公式,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圆内接与外切四边形的性质(20分钟)- 介绍圆内接四边形和圆外切四边形的性质;- 讲解证明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推导出相关结论。

4. 解决相关问题(15分钟)- 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共同找出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示范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概念和性质;2. 演练法:让学生进行大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 合作学习: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练习成绩:通过作业和练习题评价学生掌握情况;2. 学生表现:通过课堂回答、讨论等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理解情况;3. 学生创新:通过课后作业或项目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反思与延伸:1. 教师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以便改进;2. 学生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更多关于圆的知识,加深理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数学课本;2. PPT:用于辅助教学;3. 实例:用于示范和练习。

八、教学提醒:1. 讲解清晰:保持逻辑清晰,避免冗长;2. 互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3. 实例演练: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概念,提高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试讲范文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试讲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2.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教学难点:1. 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2. 探究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实例: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函数现象,如身高与年龄的关系、气温与时间的关系等。

2.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吗?二、讲授新课1. 函数的概念- 定义: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

- 特点: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具有确定性、唯一性和对应性。

2.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定义域:函数中所有可能的x值的集合。

- 值域:函数中所有可能的y值的集合。

- 对应关系:对于定义域中的每一个x值,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

3. 函数的性质- 单调性:函数在定义域内,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或减小。

- 奇偶性:函数满足f(-x) = f(x)的为偶函数,满足f(-x) = -f(x)的为奇函数。

- 周期性:函数在定义域内,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使得f(x + T) = f(x)。

三、课堂练习1. 判断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2. 分析函数的性质,判断其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

2. 总结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函数实例,分析其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篇1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⑴(x-2)2+(y+3)2=3⑵x2+y2=2⑶x2+y2-6x+4y+12=0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四、小结练习P771,2,3,4五、作业P811,2,3,4高中数学试讲教案篇21.课题填写课题名称(高中代数类课题)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发现、探究),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1)讨论法(2)情景教学法(3)问答法(4)发现法(5)讲授法5.教学过程(1)导入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奇函数的定义)。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分组判断几组函数图像是否为奇函数,并归纳奇函数图像的特点。

设置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是否为奇函数的易错点)。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下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

(4)作业提高布置作业(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所创新)。

6.教学板书高中数学试讲教案篇3【考纲要求】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性质。

【自学质疑】1.双曲线的轴在轴上,轴在轴上,实轴长等于,虚轴长等于,焦距等于,顶点坐标,焦点坐标2.又曲线的左支上一点到左焦点的距离是7,则这点到双曲线的右焦点的距离是3.经过两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4.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5.与双曲线有公共的渐近线,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方程为【例题精讲】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且与椭圆有公共焦点,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时,那么之积是与点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3.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矫正巩固】1.双曲线上一点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2.与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3.若双曲线上一点到它的右焦点的距离是,则点到轴的距离是4.过双曲线的左焦点的直线交双曲线于两点,若。

则这样的直线一共有条。

【迁移应用】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顶点到渐近线距离的2倍,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2.已知双曲线的焦点为,点在双曲线上,且,则点到轴的距离为。

3.双曲线的焦距为4.已知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则5.设是等腰三角形,则以为焦点且过点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6.已知圆。

以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作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和顶点,则适合上述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高中数学试讲教案篇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能够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3)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培养类比、分析、归纳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2)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3)体验数学的科学功能、符号功能和工具功能,培养直觉观察、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对数的'定义;(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教学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三、教学过程:四、归纳总结: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函数ax=n(a0且a≠1)那么数x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x=logan,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2、对数与指数的互化ab=n?logan=b3、对数的基本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loga1=0;logaa=1对数恒等式:alogan=n;logaa=nn五、课后作业课后练习1、2、3、4高中数学试讲教案篇5教学准备教学目标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教学重难点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1.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则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B是A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同时B也是A成立的充要条件。

(二)充要条件的判断1若成立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2.若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条件。

3.若成立则A、B互为充要条件。

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分两步:__(1)充分性:把A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B;(2)必要性:把B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A。

二、范例选讲例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在△ABC中,p:A>B q:BC>AC;(2)对于实数x、y,p:x+y≠8 q:x≠2或y≠6;(3)在△AB C中,p:SinA>SinB q:tanA>tanB;(4)已知x、y∈R,p:(x-1)2+(y-2)2=0 q:(x-1)(y-2)=0解:(1)p是q的充要条件 (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4)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练习1(变式1)设f(x)=x2-4x(x∈R),则f(x)>0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是( C )A、x<0B、x<0或x>4C、│x-1│>1D、│x-2│>3例2.填空题(3)若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要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则A是D的条件.答案:(1)充分条件 (2)充要、必要不充分 (3)A=> B <=> C=> D 故填充分。

练习2(变式2)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例4.(证明充要条件)设x、y∈R,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证明:先证必要性:即|x+y|=|x|+∣y∣成立则xy≥0,由|x+y|=|x|+∣y∣及x、y∈R得(x+y)2=(|x|+∣y∣)2即|xy|=xy,∴ xy≥0;再证充分性即:xy≥0则|x+y|=|x|+∣y∣若xy≥0即xy>0或xy=0下面分类证明(Ⅰ)若x>0,y>0则|x+y|=x+y=|x|+∣y∣(Ⅱ)若x<0,y<0则|x+y|=(-x)+(-y)=|x|+∣y∣(Ⅲ)若xy=0,不妨设x=0则|x+y|=∣y∣=|x|+∣y∣综上所述: |x+y|=|x|+∣y∣∴|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例5.已知抛物线y=-x2+mx-1 点A(3,0) B(0,3),求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解:线段AB:y=-x+3(0≤x≤3)-----------(1)抛物线: y=-x2+mx-1---------------(2)(1)代入(2)得:x2-(1+m)x+4=0--------(3)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等价于方程(3)在[0,3]上有两个不同的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