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我国四大南极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举行落成典礼(1985年2月20日摄)。

1985
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实验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已发展到新阶段。

同年3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气象站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气象台网站,并被正式
授予国际台代号。

新华社发
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最早建立的科学
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
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


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着布兰斯
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

在该岛上,除长城
站外,还有其他国家设立的多个考察站。

与中国站相邻的有:智利
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
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公里。

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

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2009年年初,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之一的南极长城站卫星网络通讯系统已建设成功。

这极大地改善极地工作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与国内的距离。

通过实时传输科考数据,将显著提高极地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率,增强极地考察的支撑能力。

中国南极长城站为什么选在乔治王岛?
南极洲是不毛之地,要进行科学考察,必须首先建立考察站,为考察人员提供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种后勤保障。

因此,南极考察的一切需要,在国内都要精心准备,稍有忽视,就会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进行准备中,对中国南极站的站址的初选,是当时的南极考察委员会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尔后工作的进行。

在对南极自然地理有了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南极委认为,东南极洲尽管离中国较近(相对于西南极洲而言),但在当时没有破冰船或抗冰船的
情况下,要登上东南极大陆显然要冒极大的风险,因此,暂把视线转向了西南极洲的南极半岛和南设得兰群岛。

根据南极委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率团随阿根廷的抗冰船“天堂湾”号航行的体会,在南极半岛建站仍有很大困难。

于是,南极委选定南设得兰群岛作为中国第一个南极站的站址。

站址的具体位置还要通过实地勘察,看是否具备较大的露岩地域、船只易接近、卸货方便、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和站区可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等条件再定,之后,预选出11 个站址,其中以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最为理想,这是一块台阶式鹅卵石地带,地域开阔,有3个宜饮用的淡水湖;海岸线长、滩涂平坦,便于小艇抢滩登陆;距智利马尔什基地机场仅2.3公里,交通方便;夏季露岩多,地衣、苔药等植物发育也比其他地点好,企鹅和其他鸟类在此栖息繁殖,适宜开展多学科考察。

最后,中国南极长城站就座落在这里。

中国南极长城站座落在哪里?
长城站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端,其地理座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距离北京距离17501.949千米,与北京的方位每为170度38分27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

全岛面积为1160平方千米,就分布有9个国家的9个考察站。

中国南
极长城站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
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长城站有哪些建筑?
长城站自建站以来,经过三、五、十三次队扩建,有各种建筑
25座,建筑总面积达4200平方米。

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医
务文体栋、气象栋、通讯栋和科研栋等7座主体房屋,还有若干栋
科学用房,如固体潮观测室、地震观测室、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
空大气物理观测室、卫星多普勒观测室、地磁探测室等,以及其他
用房,如车库、工具库、木工间,冷藏室和蔬菜库等。

长城站开展哪些科考活动?
长城站是座小小的科研城,科研人员不仅在这里可以从事气象观测、固体潮观测、卫星多普勒观测、地震观测、地磁绝对值观测,
高空大气物理观测等,还可在生物实验室、无线电波传播实验室、
地质实验室、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和微机房
里进行综合研究、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长城站全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层大气
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

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期间,
除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

中山站上富有特色的油罐。

资料图片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1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69°22'24"S, 76°22'40"E)。

地理位置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1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距离北京12553.160千米,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度30分50秒。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
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选址原因
出于对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考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国家有关部门就为东南极洲建站作准备。

首先广泛开展了调研工作,多次派专家、学者,到日本昭和基地、苏联青年站及和平站、美国
默克麦多站、澳大利亚凯西站参观访问,搜集建站资料,学习外国
经验,实地考察了自日本昭和基地、戴维斯站、莫森站至罗斯海的
南极大陆沿岸的许多地段,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多次
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最佳方案,预选出两处作为站址,一是普里兹湾内的拉斯曼丘陵地带,即
位于南纬69度,东经76度附近;一是阿蒙森湾沿岸。

这两处均属
露岩地带,易于登陆,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地域广阔,便于发展,
而且可作为向南极内陆进行科学考察的前进基地。

1988年10月初,我国派先遣组随澳大利亚“冰鸟”号考察船赴南
极洲,登上拉斯曼丘陵,对预选站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淡水
资源和地形特点等进行了实地勘察,认为拉斯曼丘陵的建站条件比
阿蒙森湾要优越些。

南极委根据先遣组的实地勘察报告,最后确定
中山站建在拉斯漫丘陵地带。

气象条件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

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l0摄氏度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下36.4摄氏度;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长城站多得多。

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

中国在南极所建立的两个考察站都设有气象站,都已在世界气象组织注册,全年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

建筑和生活设施
中山站经过多次扩建,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和文体娱乐栋,以及发电栋、车库等。

站上生活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

队员宿舍内配备有多功能软床、沙发、写字台、衣柜等,室内温度适宜,常年可保持在16~20度。

站上的全自动冷热水供水系统,可以满足各用水点全年不间断的冷热水供给。

洗澡间保证提供水温不低于40度的热水,供
队员们随时洗澡。

站上拥有各种车辆十多辆,可以满足交通运输、施工和科学考察的需要。

其中包括德国制造的PB240型大型雪地车3辆、这种雪地车,即使在冬季,也可进行远程科学考察。

电站由3台150千瓦和1台3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成,可以保证站区生活、工作和科研等的连续用电。

站上的医务室,配备有无影灯、多功能手术台等医疗器械,可进行一般性的外科小手术。

通讯室安装有两套1.6千瓦的单边带发射机和全波段收讯机,以及海事卫星终端设备,不仅满足了中山站与北京的通讯联络,也可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字、图片传输和电话业务。

中山站与长城站一样,也建有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

此外,发电机安装有消烟和减噪声设备,可减少发电机的废气排放,最大程度上防止污染大气环境。

中山站开展哪些科学考察活动?
中山站设有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学考察人员对现场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北京时间2009年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
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

新华社发
昆仑站
北京时间2009年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被任命为首任站长。

南极昆仑站什么样
中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东
经77度06分,海拔4087米,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
最高的科考站。

昆仑站主体建筑由11个工程舱拼接而成,它包括宿舍、医务室、科学观测场所、厨房、浴室、厕所、污水处理场所、发电机房、锅
炉房、制氧机房和库房等。

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对新华
社记者说,主体建筑主要采用模块化或集装箱式建筑构件组装而成,以减少现场的安装工作量。

吴军介绍说,单纯的集装箱式构件节能效果较差,为减少油料消耗,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昆仑站的主体结构全部采用耐低温的不
锈钢,外包复合加芯的保温板。

这样,整个科考站设计成内部功能
舱与外部保温层两部分,内部功能舱由若干个可独立运输的集装箱
式预制工程舱拼接而成,施工人员在国内将工程舱及其内部装修、
设备全部做好,把这些工程舱运往冰穹A地区组装后,再现场安装
外部保温围护层。

昆仑站室内设计与家具多采用暖色调,从而减少环境对科考队员
造成的心理影响。

昆仑站建设项目经理陈兆融介绍说,昆仑站内共
设有10间宿舍,这种宿舍有些类似于火车的小包厢,有上下铺,
但床更宽、更长,屋里有专门的空间放置行李,还有一张可折叠的
工作台。

由于处在高原缺氧环境下,在每个床头都有一个供氧终端,科考队员通过它可以补充氧气,缓解缺氧造成的不适。

据介绍,昆仑站主体工程的建筑面积为236平方米,包括生活
区和科研区,可供15至20人进行夏季科考。

根据规划,3至5
年后,昆仑站逐步升级扩建到558.56平方米,成为满足科考
人员越冬的常年站。

昆仑站为何选择建在南极“冰盖之颠”
极度严寒、缺氧、“不可接近之极”……这是学者描述冰穹A地区
时常说的话。

那么,中国为何选择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南极“冰盖之颠”建设内陆考察站呢?
首先,冰穹A又称南极最高点,和经线交会的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

中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地区的建立将成为继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站,原苏联在南极冰点建站,法国在南极磁点建站后,人类南极科考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将实现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内陆的跨越。

其次,冰穹A地区空气稀薄,年平均温度接近零下6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被学者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昆仑站则正是位于南纬80度25分,东经77度06分,海拔4087米的“不可接近之极”。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曾对新华社记者说,冰穹A作为南极“冰盖之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一座“天然实验室”,那里的观测指标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有说服力,是大气与气象研究方面独一无二的“观测站”。

此外,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而成,储存着反映全球气候和大气环境演变的信息,在这个区域最有可能找到地球上最古老的冰芯。

另外,据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介绍,冰穹A地区也是进行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

冰穹A地区具备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大气视宁度(天文望远镜显示图像的清晰度),有3至4个月
的连续观测机会和风速较低等条件,被国际天文界公认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昆仑站宣告建成,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从而拓展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提高我国对南极科研的贡献率。

2月8日,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

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
的伊丽莎白公主地。

这是泰山站主体建筑透视图。

新华社发(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供图)
泰山站
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8日正式建成开站。

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

为何要新建泰山站
为什么还要在南极建新的科考站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马德毅表示,极地探索特别是南极探索有着更深的战略意义。

一是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是在国际通则下充分行使国家权利。

目前,世界上有近30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基地,其中,最多的国家阿根廷在南极共有14个考察站。

自1984年以来,我国相继建成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科考站。

随着南极科学考察的逐步深入,仅仅利用既有的三站进行科考,已经远远不够。

即便像中山站那样的大科考站,能“接待”的科考人员每年也只有百人左右。

“我国南极科考起步晚,规模小。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绍,在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上,原先三个站只
实现了区域性分布,科考支撑平台的范围有限,所以我国决定在“十
二五”期间新建两个站。

泰山站是什么样
泰山站是一座度夏站。

所谓度夏站,指的是科考人员只在每年12、1、2月的夏季,在这一站点开展科考工作。

在南极,基本只有
冬夏两季之分,夏季的三个月气温升高。

此时,南极洲外围海冰融化,适宜破冰船往来补给和科学家外出进行野外考察。

根据设计,泰山站初期的站区建筑总面积控制在1000平方米左右,度夏期间最大容量20人左右,主体建筑主要功能包括生活住宿、物资备品、科研观测、紧急医疗、动力源等。

不过,泰山站的主要
动力以清洁能源为主,燃油发电为辅。

该站建成后,一般使用时间
为12月中旬至下一年度的3月上旬。

根据规划,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距离中山站约520
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与昆仑站遥相呼应,同时能覆盖以“盛产”陨石著称的格罗夫山等南极关键科考区域。

它既可以为中山站通
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区域考察提供中继支撑、应急保
障以及航空地面支撑,也是进行地质、冰川、测绘、大气、地磁、
卫星遥感等科学考察工作的理想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