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30年
高中地理南极地区综合题
高中地理南极地区综合题(考试总分:24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综合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240 分)1、(12分)阅读材料回答图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海拔4093 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光学望远镜,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简要分析其原因。
(2)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哪些?(3)P所在国家西南端的气候类型是,形成的原因。
(4)Q地为阿根廷,其有着世界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试分析其有利条件。
2、(12分)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于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启程,到达南极大陆后于2014年2月8日建成了中国在南极的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 (东经76°58′,南纬73°51′),并于当地时间8点正式开站运行。
经过160天的高压工作,“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总航程3.2万海里。
材料二:我国先后于1985年、1989年和2009年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考察站。
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附近的乔治王岛上(62°13′ S,58°58′ W),中山站位于印度洋沿岸(69°22′24″ S,76°22′40″E),昆仑站位于冰穹(A)附近(80°25′S,77°7′E)。
材料三:下图为南极地区略图和地形剖面图(1)泰山站距昆仑站约_______千米,若一架直升机从长城站按最短距离飞往中山站,说明其沿途的飞行方向。
泰山站建成之日我国南极四个考察站昼夜状况如何?(2)根据南极周边海域及南极大陆自然环境的特点,推测“雪龙”号去南极考查在沿途和考查队员在陆上活动会遇到哪些困难?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
原为苏联解体前准备建造的供给北冰洋地区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8条同型破冰船之一。
前苏联解体后,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该船耐寒,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
2014年11月18日,习近平访问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和夫人彭丽媛登上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并与南极科考站视频连线。
大家在关注∙new∙习近平登船考察∙参观中国极地考察30周年图片展∙2014-11-19∙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雪龙号科考船∙∙英文名∙CHINARE∙∙船舶性质∙极地破冰船、科学考察船∙∙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制造国∙乌克兰∙∙购入年份∙1993年∙∙现价∙7亿人民币左右∙∙最北航行∙到北纬85度25分∙∙最南航行∙到南纬70度21分目录展开基本简介雪龙号是中国的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雪龙号姐妹号是俄罗斯VasiliyGolovnin号。
除了可搭载直升机外,该船还配有北极级定期自主水下载具。
“雪龙号”由中国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恒命名,“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改造历程“雪龙”号原为苏联解体前准备建造的供给北冰洋地区一个运输公司使用的8条同型破冰船之一。
苏联解体后,因为这条船是在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制造的,无法继续,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雪龙”号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雪龙”号第一次改造时中国海洋局投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约了3000万人民币;1994-1995年,、“雪龙”号进行了第二次改造,再次投入了近3000万人民币;2006年,“雪龙”号进行了大规模的彻底改造,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多人民币;2007年3月,“雪龙号”驶进上海浦西修船码头再次进行升级改造,耗资1亿多元人民币。
在白色沙漠书写中国传奇
第四十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首次担任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东道国中国南极科考大事记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启航赴南极洲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在南极洲乔治王岛落成1985年2月20日1985年10月7日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1989年2月26日中山站胜利建成1999年1月8日中国第十五次南极考察队第三次内陆冰盖考察队10人)乘雪地车抵达冰穹A2008年1月18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顺利登上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2009年1月27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2014年2月8日泰山站正式开站2017年5月23日图①:中国南极泰山站全貌。
图②:南极科考队员正在进行样品分类。
图③:中国南极考察队开展冰上卸货作业。
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供图从自然资源部传来好消息:春节前曾碰撞冰山的第三十五次南极考察队成功脱险,顺利完成后续各项考察任务,队员们已搭乘“雪龙”号于3月12日顺利回到上海。
类似碰撞冰山这样意想不到的挑战,只是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一个小插曲。
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算起,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已走过35个春秋。
今年,还恰逢南极中山站建站30周年,昆仑站建站10周年,泰山站建站5周年……35年来,南极科考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取得了哪些成绩?面向未来,南极科考还要做什么?南极科考,始终贯穿“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铭刻在南极科考史上的,是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南极故事。
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首次建长城站的艰辛,长城站首任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颜其德依旧动情。
由座供小气候条的海水就上岸“海,车队常距离、海开车久上,眼前和高原吃饭睡终于建了激动备工作,漂浮的将设场地强紫外有利时50天的,15是“雪鹰601”飞机生病。
有一次自动驾驶仪出现故障,飞机无法按照恒定速度、高度和姿态飞行,迫使本该由机器自动控制的部分不得不改由人工操作。
“长达七八个小时的飞行,完全由机组人员手动操控,这种劳累和危险非常人能够想象。
历次南极考察纪念封
历次南极考察纪念封
中国从1984年进行极地考察,到2023年已经进行了39次南极和7次北极考察。
以下为你介绍部分历次南极考察纪念封:
- JF4《中国南极考察》纪念邮资封:1984年12月11日邮电部发行,发行量506213枚,面值8分,售价0.18元,黄里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
- 第39次南极考察返航纪念封:2023年4月3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4月6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也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
至此,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
如果你对某个特定的南极考察纪念封感兴趣,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2024年南极洲开启新的科考探索
重要科考事件
1909年,英国探险家罗伯 特 ·斯 科 特 首 次 到 达 南 极 点
1 9 11 年 , 挪 威 探 险 家 罗 尔 德 ·阿 蒙 森 首 次 到 达 南 极 点
1928年,英国探险家乔 治 ·马 洛 里 和 安 德 鲁 ·欧 文 在南极探险中失踪
1957年,苏联在南极建立 了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科考装备与技术要求
装备:包括极 地服、雪橇、 帐篷、通讯设
备等
技术要求:具 备极地生存技 能、导航技术、
通讯技术等
应对挑战:应 对极地恶劣天 气、地形、生
物等挑战
科考成果:获 取南极洲地质、 气候、生物等 数据,为科学 研究提供支持
人员保障与安全措施
科考队员选拔:严格选拔具备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队员 培训与演练:进行严格的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队员的应对能力 装备保障:配备先进的科考设备和防护装备,确保队员的安全 医疗保障: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医疗设备,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 通讯保障: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确保科考队员与外界保持联系 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考察站建设与设施
考察站选址:选择适宜的考察站位 置,考虑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
设施配备:配备必要的科研和生活 设施,如实验室、宿舍、食堂、医 疗室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考察站建设:建设考察站,包括生 活区、工作区、科研区等
考察站维护:定期对考察站进行维 护和更新,确保其正常运行
考察路线与时间安排
考察路线:从北京 出发,经停澳大利 亚,最后抵达南极 洲
时间安排:2024 年1月1日-2024年 1月31日
考察内容:包括但 不限于冰川、海洋 、生物、气候等方 面的研究
翱翔在地球三极——我国测绘工作者近30年在南北极、珠峰地区奋战记
年
46
,
已 有 1 7 个 国 家 分 别在 南极 建 立 了
.
括 用 卫 星 多普 勒 定 位 精 确 测 定 中 山 站
站址 坐 标
、
个考 察 站
而 中 国 科 学 家在 那 里 却
。
建 立 站 区 测绘基 准 系统
:
.
南极
”
.
北 极 和 珠 穆 朗 玛 峰被 称 为
”
没 有 自己 的立 足 点
同 时极 地 的气 候
、
航 海 保 证 部 派 出8 位 同 志 参 加 了 中 国
极 测 绘 研 究 中心
大利亚
,
.
同 时 与加 拿 大
澳
环 境 的 变化 也 影 响 到 人 类 的地 球 家
首次 南 极 考 察 队
人员
,
。
参 加 考 察 队 的测 绘
:
新西 兰
。
、
德 国等 进 行 多项 南
园
。
神秘 的极 地
东 南极 大 地 测 量 原 点 整 的测 绘基 准
学
、 ,
高程 系统和 完
身 于 南 极 地 球 动 力学 研 究 国 际 先 进 行
列
,
开 展 南极地 球动 力
;
并 获 得 我 国 长 城 站 和 中 山 站地 壳
。
南 大 洋 海 平 面 变化 研 究 等
完成
动态过 程研 究 的国际 先进 水平成果
,
、
最 南端和 海 拔最 高 点
测 绘 部 门作 出 了 应 有 的
近50
人 类对极地探 险跨入 科学
。
国 家南 极 考 察委 员会 和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下册第7章第5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A
)
B. 极地干燥,缺乏淡水
C. 遇到当地土著人的袭击
D. 找不到裸露地建立营地
4. 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相同的景色是
(D )
A. 都是一片冰雪高原
B. 到处是成群的企鹅
C. 到处是上千米厚的冰雪
D. 周围多冰山、浮冰
5.去南极地区探险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
A. 12—2月
B. 3—4月Βιβλιοθήκη AC. 11—12月
2.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正式选址奠基,预计于2022年全面 建成。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选在2月份,原因是 ( ) A.此时积雪最多,降水丰富 B.有极昼现象,气温相对较高 C.有极昼现象,草类茂盛 D.是南半球的冬季,风力较小
解析 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选在2月份,原因是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2月份时,太 阳直射在南回归线附近,南半球是夏季,此时是南极洲一年中的暖季,有极昼现象,气温又较高, 适合科学考察,故选B。 答案 B
(4)有关南极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酷寒、干燥、烈风
B.纬度最高的大洲
C.长城站地处北温带
D.被称为“冰雪高原”
(5)关于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A.在南极地区可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考察研究 B.在南极地区只可监测和探测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C.南极地区丰富的环境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 D.南极地区有少量的常住居民及各国科学考察人员
2.南极大陆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 000多米,因此被称为 ( C )
A.“风库”
B.“白色荒漠”
C.“冰雪高原” D.自然资源“大仓库”
3.南极洲气候极为严寒的主要原因是 ( A ) A.地处最高纬度,海拔很高 B.冰层很厚,周围多冰山 C.沿海寒流的影响 D.黑夜时间长,半年没有阳光
中国南极站 历史
中国南极站的建立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科学家、军人、记者、建筑工人、船员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乘坐“向阳红10”号远洋科考船和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奔赴南极,目的是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上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经过40天的海上漂泊,科考队于1984年12月30日15点16分登上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并在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长城站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在南极没有考察站的历史,也使中国成为第十八个在南极洲建立科学考察站的国家。
此后,中国南极科考事业不断发展,1989年2月,中国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建立了第二个考察基地——中山站。
中山站不仅可以进行科学考察,还成为了中国南极内陆考察的重要支撑,探索南极冰盖海拔最高点——冰穹A。
2005年1月,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成功登顶冰穹A,为建立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奠定了基础。
四年后,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
至此,昆仑站同长城站及中山站遥相呼应,成为记录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进步的标志。
此后,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继续发展,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成,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
此外,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也已经在罗斯海地区完成规划选址,计划于2022年建成。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南极地区被誉为地球的“第七大洲”,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原始的地区之一。
作为一个极地地区,南极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积极参与南极科学考察,不仅是为了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更是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南极科学考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为寒冷的地方之一,其冰盖储存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盖的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海平面上升,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南极科学考察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封闭、物种相对独特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然而,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为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南极科学考察对于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的极端环境和特殊地理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我们可以开展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探索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奥秘。
南极科学考察对于推动国际科学合作和加强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南极地区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地区,各国科学家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共同面对全球性的挑战。
我国积极参与南极科学考察,不仅可以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和合作,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同时,南极科学考察也为我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加强国际科学合作和交流。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支持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南极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原始、资源丰富的地区。
通过南极科学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 促进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极冰盖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极科学考察可以提供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数据和趋势,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和趋势,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3. 探索地球历史和进化过程:南极地区的冰川和冰层中保存着大量的地球历史信息,通过南极科学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生物进化过程,探寻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和变化。
4.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南极是一个公认的国际科学合作领域,世界各国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合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
我国积极参与南极科学考察,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5. 增加国家综合实力:南极科学考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之一。
通过南极科学考察,我国可以积累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经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总之,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在于支持资源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促进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探索地球历史和进化过程、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增加国家综合实力。
历史趣谈未解之谜 南极时空之门 能让时间倒退30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未解之谜南极时空之门能让时间倒退30年导语:时光真的能倒流吗?周星驰的《月光宝盒》电影中,念一句咒语,就让可以让时光倒流回去。
打我们记事起,就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又怎么可以让时光真的能倒流吗?周星驰的《月光宝盒》电影中,念一句咒语,就让可以让时光倒流回去。
打我们记事起,就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又怎么可以让时光倒流呢?然后,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生活在光速的世界里,时间可以停止;在超过光速的世界里,时间可以逆转。
科学家们就始终在寻找时间之门,寻找另一个多维空间的入口。
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证明时间是可以变慢的。
科学家到南极寻找时空之门一位名为恩斯特·祖代尔的作者写了一本名为《飞碟——纳粹的秘密武器?》的书,书中宣称,希特勒和他的最后一支部队上了潜艇,逃到阿根廷,然后在南极一个通往地球内部的洞穴里建立了飞碟基地。
而加拿大安大略的“空心地球研究会”则认为,希特勒和他的精锐部队通过一条地下隧道,在一个简易机场登上没有任何标记的飞机,一直飞到南极洲,在南极的开阔地带,他们进入地下世界,不再与人类历史发生任何联系。
这个说法,可能是小说家臆造的,但是二战时期,面对战况不利的情况,希特勒确实有过改变光阴,让时间逆转,回到二战初期,从而祢补他的一些错误的做法。
那时他曾派人到中国西藏寻找地球轴心,也曾派科学家到南极,希望打开南极的时间之门。
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均在希特勒机密档案中发现,希特勒曾派过一批优秀德国科学家到南极洲,秘密研制尖端武器,准备称霸世界。
美苏两国特工人员均已核查;1939年,希特勒曾经把他的亲信阿尔弗雷得·里切尔派往南极,并带去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实验器材,分别乘多艘潜水艇同行。
美苏两国都想获得希特勒所研制的尖端武器的成果生活常识分享。
新中国首次南极科考始末
新中国首次南极科考始末作者:孟红来源:《党史纵览》2014年第03期2013年11月7日,踏上为期155天科考征程的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南极科考船在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途中,暂停科考计划以最快速度赶往南极迪维尔海救助被冰层围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最终在全世界瞩目之下将被困冰洋的俄罗斯受困人员成功救出……一时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事件,也让我们再一次关注起新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
1984年底,我国组建了第一支南极科考队。
这支南极科考队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行,于当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12月30日在南极乔治王岛登陆,在南极大陆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南极科考队的足迹。
1985年2月20日,科考队建起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
从此,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上空。
这是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历史性时刻,标志着南极科考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和话语权。
背景概貌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位于地球的最南端。
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常年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
南极大陆四周围绕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呈完全封闭状态,是一块远离其他大陆、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学考察人员轮流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临时居住和工作。
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在地球上6块大陆中排名第5,是世界的风极、寒极和冰极,同时也是至今为止没有明确主权归属和未被人类开发的地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科学资源,决定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上具有令世界瞩目的重要意义。
因此,近百年来,许多国家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一次次不畏艰险迎着南极的狂风暴雪,坚持不懈地对南极地区开展了大范围的探险与科学考察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揭开这一冰雪世界的种种奥秘,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本国在这一区域的权益。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南极洲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及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使得各国掀起了南极科考的热潮。
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点和在南极的成就
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点和在南极的成就1. 引言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干燥的大陆,也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
我国自1984年起开始参与南极科学考察,并于1989年建立了自己的科考站。
多年来,我国在南极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为人类对南极地区的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考点以及取得的成就。
2. 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点2.1 中山站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座永久性科考站,位于乔治王岛东北侧马斯尔半岛上,海拔约49米。
中山站始建于1989年,是我国第一次参与南极科考活动后所建立起来的。
中山站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由主体楼、生活楼、设备楼等组成。
主体楼包括实验室、仪器室、样品室等功能区域,生活楼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设备楼存放各种科考设备。
中山站的建设和维护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南极气候恶劣,温度极低、风速大、降雪多,对设施的要求非常高。
然而,我国科考队员们始终坚守在这片冰雪之地,通过不懈努力,中山站在科研、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2.2 长城站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二座永久性科考站,位于南极洲东北部的海伦娜峰上,海拔约3800米。
长城站始建于1985年,并于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由主体楼、生活楼、仓库等组成。
主体楼包括实验室、仪器室、数据处理室等功能区域,生活楼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仓库存放各种科考物资。
由于长城站位于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且寒冷严峻,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然而,我国科考队员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长城站成为南极洲上海拔最高的永久性科考站。
3. 我国在南极的成就3.1 科学研究我国在南极的科考活动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领域。
通过对南极地区的详细观测和研究,我国科学家们揭示了南极冰盖变化、南极生态系统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
在地质学方面,我国科考队员们深入研究了南极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并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生物化石。
南极科考2024年解开南极秘境之谜
Part Five
未来南极科考的展 望
未来南极科考的计划和目标
建立永久性科考 站,实现长期稳 定科考
拓展南极内陆冰 穹地区科考,探 索更多未知领域
加强国际合作与 交流,共同推进 南极科考事业发 展
开展南极生态保护 和资源利用研究, 为人类未来可持续 发展提供支持
未来南极科考的挑战和机遇
气候变化对南极环境的影响,为科考带来更多挑战 资源有限,如何保障科考队员的生活和科研需求 极端气候和地理环境对科考设备的考验 南极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科研带来无限机遇
2024年南极科考的计划和目标
计划:对南极大陆进行全面的科学考察,包括地质、生物、气象等领域 目标:深入了解南极大陆的地质构造、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等,为全球 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准备工作和挑战
物资筹备:确保科 考队所需物资齐全、 安全可靠
人员培训:提高科 考队员的技能和素 质,确保顺利完成 科考任务
当前南极科考技 术发展:随着科 技的不断进步, 南极科考技术也 在不断发展,如 无人机、卫星遥 感等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科考效率 和数据质量。
当前南极科考国 际合作:南极科 考需要各国之间 的合作与协调, 共同推进南极科 学研究的进展, 促进国际合作与 交流。
Part Two
南极秘境之谜
南极的神秘之处资金筹备:筹集足 源自的科考经费,确 保科考工作的顺利 进行
应对极端环境:南 极气候恶劣,科考 队需具备应对严寒、 暴风雪等极端环境 的能力
Part Four
南极科考的成果与 影响
南极科考的成果和发现
发现新的生物种 类:南极科考队 在南极地区发现 了多种新的生物 种类,为生物多 样性研究提供了 宝贵资料。
南极考察站性丑闻曝光,每人每年用掉120个保险套【图】
南极考察站性丑闻曝光,每人每年用掉120个保险套【图】位于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充满科学精神和勇气的地方,它又被称为“科学家和英雄们的家”。
然而,一名曾在南极最大科考站工作10年的后勤人员爆料称,头顶光环的南极科考站更像一个充斥着毒品、酒精、性和精神抑郁的大熔炉。
据《澳大利亚人报》12日报道,40岁的尼古拉斯·约翰逊曾在美国位于南极的麦克默多科考站工作10年,不同于其他科考人员,他主要从事垃圾清扫和洗碗之类的工作。
尼古拉斯披露,南极科考站的人只靠两个理由生活下去——金钱和性。
尼古拉斯在他的回忆录中爆料称,麦克默多站就像“酒池肉林”,不仅酗酒、吸毒是公开行为,为排遣寂寞无聊的生活,男女性爱也成了重要的“娱乐项目”,那里“充斥着无休止的性”。
每年3月到8月是南极最寒冷、最黑暗的时期,也是科考站生活“最黑暗的时候”。
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中,有些人濒临精神崩溃,每年科考站都有十多人患上精神疾病,一些人甚至有暴力倾向。
大部分人不得不靠酒精和大麻来麻痹自己。
为了不让自己寂寞难耐,性爱成了枯燥生活中的重要消遣。
尼古拉斯在书中称,麦克默多站的性别比例非常不平衡,男女比率为2∶1,长期待在科考站里,有些人难免性饥渴,不少人热衷在图书馆或温室里做爱。
尼古拉斯称,在最寒冷的日子里,科考站里不到200人,他们一年能消耗1.65万个保险套,平均每人至少用掉120个保险套。
尼古拉斯还透露,麦克默多站的很多人都是已婚人士,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寻找自己的冰雪伴侣,如“冰雪妻子”或“冰雪丈夫”。
已婚者并不避讳交换性伴侣,但他们经常会做艾滋病测试,以确保安全。
在麦克默多站工作的人收入都不少,而且,作为南极考察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里俱乐部、电影院、商场和酒吧等设施齐全,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生活,缓解精神压力。
尼古拉斯出书披露南极科考站的“秘密”后,引起了好奇者的关注。
虽然他不能返回南极科考站工作,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有线电视网络媒体公司HBO打算把他的回忆录拍成电视剧。
p极地科考(知识点)
1.知识点:1985年,‘向阳红10号’首次驶入南极圈。
在这次南极考察中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2.知识点:2004年7月28日,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3.知识点:1983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批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组织。
4.知识点:北极熊、北极狼和北极狐号称“北极三霸”,是横行于寒冷世界里的“杀手”。
5.知识点:“雪龙”号是我国在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并改装的,于1994年开始投入使用。
6.知识点:我国在1999年组织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于7月1日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
7.知识点:1768年,英国航海家库克率领团队开启了人类探索南方大陆的第一次远航。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库克船队多次进入南极圈。
8.知识点:1985年1月24日,“向阳红10”号船在西经69度15分驶入南极圈。
9.知识点:2014年7月11日中国第六次北及科学考察从上海启程,于9月22日靠港,抵达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10.知识点: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共有5艘船到过南极海域,它们是“向阳红10”号、“J121”号、“海洋4”号、“极地”号和“雪龙”号。
11.知识点:目前中国在南极建有4个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12.知识点:“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于2014年完成主体封顶。
13.知识点:1989年7月秦大河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
成为中国第一个横穿南极大陆的人。
14.知识点:1909年4月6日皮尔里到达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北极点,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探险家。
15.知识点: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刘少创2002年从亚洲大陆最北端的共青团员岛出发,单人无后援穿越北冰洋到北极点,成为中国第一个独自北极探险的科学家。
【作文】南极科考
泰山站成为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四座南极科考站。如今,我国已经奔赴南极进行了三十多次科学考察。科考队员们克服严寒和冰情、大风等诸多困难,用负责任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开战多学科综合考察,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国进一步进行南极科考奠定了基础。2、南极精灵——企鹅作文 我是一只南极鸟,身披一件乌黑发亮的大衣,露出了白花花的肚皮。我的毛又短又粗,可防水。
可回到大本营后,长官拒绝给杰里飞机,又是一番周折,在得知自己的朋友已为自己准备好一切后,杰里欣喜若狂,马上与伙伴们出发了。终大自然搏斗,为的就是等候它们的主人,他们与饥饿抗争,与海豹奋战,他们一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可他们并没有放弃,因为他们心中有信念:它们相信主人不会骗它们。而人类呢,当人类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时,会权衡利弊,而不会意气用事不顾一切。
这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第二个考察站是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山站,它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中山站位于维斯托登半岛上,它所在的山脉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2008年10月20日,我国踏上了第二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征程,组成了自1984年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支考察队,共计204人。考察队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征,前往南极大陆建设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同时还肩负着中山站改造建设和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南极科考
分类: 作文 > 南极科考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来源:
1、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南极科考 南极素有世界极寒之称。这片白色大陆平均海拔230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多少年以来,人们被南极的神秘深深地吸引着,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冒险家都在对这片白色大陆进行生物、物理、海洋科学等多方面的考察。三十年前,我国第一只南极考察队奔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这支队伍是由国家海洋局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考察船、海军打捞救生船以及南极洲考察队、南大洋考察队组成的,人员分别来自我国的六十多个单位。考察队员们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沸腾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凝成了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
极地科考今昔谈
时事报极地科考今昔谈□ 钟柯文“雪龙号”北极科考船专用Z-9A型考察飞机。
今年是我国南极科考20周年。
自1984年l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12月30日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洲,我国已经组织了20次南极科考。
极地科学考察,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条件的重要领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地上最难的事,是漫步地球的两极。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推断出,南半球应当有一块大陆。
近代以来的人类科学考察,不但证实了亚里士多德的推断,而且发现,北极与南极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北冰洋的形态,与南极大陆非常吻合;北冰洋的面积是1478.8万平方公里,而南极大陆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
极地科考价值几何?在茫茫的两极,埋藏着无数科学之谜。
那里,漫长的极夜甚至吞没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酷寒的气候和远比台风还强劲的下降风暴让生命难以延续,被下降风卷起的百丈高雪柱冰花美丽而恐怖……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迷恋着神奇的极地,那里成为人类科学探索的圣地。
遥远神秘的北极与南极,虽然天各一方,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
例如,北极冰层和南极冰帽,都是约一百万年前笼罩地球冰期的遗迹。
而在该冰期之前几十亿年的大部分期间,两个地区的气候与全球各处一样,温时事报来龙去脉暖而稳定。
两极地区还会出现令人惊奇的怪异光现象,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极光。
两极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南极地区的冰雪量比北极地区多得多,这主要因为南极地区是陆地,储存热量能力很差,因此现在该地区95%的地方仍为厚厚的冰层所覆盖。
而北极主要是一片海洋,特别适宜储存夏季的热量,用以减弱冬季寒冷的程度。
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而且大部分永久性冰雪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其它地方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极——考察还是探险?说到北极,一定要和探险联系起来。
人类最早进行极地考察活动是从北极开始的,而极地科学考察活动,源于地理探险与发现。
中国在南极取得的成就
中国在南极取得的成就中国在南极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
首先,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自1980年代起就开始派遣科考队伍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至今已进行了多次南极科考活动。
这些科考活动不仅涵盖了气候变化、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还包括了对南极生态系统、冰川动态和海洋环境等方面的观测和调查。
中国在南极科考活动中建立了一系列科研设施,如中山站和昆仑站等,这些设施为南极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一个永久性科研站,始建于1989年。
昆仑站则是中国在南极的内陆科研站,于2009年开始运行。
这些科研站不仅提供了科学家们进行研究的基地,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开展合作提供了平台。
中国在南极的科考活动中还积极参与了国际合作。
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共享数据和研究成果,推动了全球科学研究的进展。
中国还与南极洲环境保护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中国在南极地区的科研活动中也取得了一些具体的成果。
例如,中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中发现了多个新物种和化石,丰富了人类对南极地区生物多样性和演化历史的认知。
中国科学家还通过南极科考活动,成功开展了重要的极地气候变化研究,为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和应对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中国在南极科考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南极考察,为人类对南极地区的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全球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南极科考活动的支持力度,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南极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的作用和意义摘要本文通过对南北两极地区科学考察工作的回顾,科研成果取得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极地科学考察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极;科学考察;作用;意义极地科学考察是一个国家综全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开展极地考察项目不到30年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这种成就反映了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崭新面貌。
南北两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为我国今后极地考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回顾1.1南极科学考察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人类文明最晚接触到的一块大陆。
自19世纪人类发现南极以来,各国探险家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南极的脚步。
南极这块从未开发过的神秘大陆,无时不在吸引着人类的目光。
进入20世纪后,南极更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战略价值,吸引了众多国家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
中国政府也积极加人到南极考察的行列中来,至今已组织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并在南极建立了3个固定科学考察站。
中国南极考察起步十分艰难,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相应的经济技术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为最佳选择。
1979年12月~1980年3月.应澳大利亚方面的邀请,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设在南极的凯西站,进行综合科学考察与访问,迈出了中国考察南极的第一步。
此后,新西兰、日本等国多次邀请我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站协同工作,这些考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南极专家,为日后在南极建站打下了基础。
1981年1月20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南极事业的机构建制逐步完善。
1983年5月6日,国家科委、南极委等部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筹备工作报告》,对未来南极考察的“六五”和“七五”计划提出了总体设想。
6月8日,中国驻美大使章文晋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之一,为进一步挺进南极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的南极事业真正大规模开展是在198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南极长城站站长郭琨(前排右二)与协助中国建站的阿根廷朋友在一起(摄于1985 年5 月)去南极南极的神秘性,似乎正在被财富和科技所消解。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告诉我,现在到达南极大陆,“有四条航空路线”:新西兰的基督城乘坐美国的大力神运输机直飞美国的麦克默多站;南非开普敦乘坐伊尔-76 直飞俄罗斯的新拉扎列夫站;澳大利亚南部城市霍巴特乘坐空客A319 直飞澳大利亚的凯西站;智利最南端的蓬塔乘坐智利空军的大力神飞机直飞乔治王岛的智利马尔什基地站。
这一航程最短,大约3个小时;从南非直飞,时间最长,大约六七个小时。
不管哪一条航线,都能免去海上航行的颠簸之苦。
不过,一支承担着建立首个南极考察站重任的科考队,要考虑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重达数百吨的建站物资和设备,要从中国运抵南极,如果全部依赖航空运输,成本难以估量,最可行的依旧是海路。
地图上的南极大陆,看起来就像一个竖起大拇指的拳头,大拇指般向西南狭长延伸的部分,就是南设得兰群岛。
这是南极洲最大的一个群岛,也是南极洲与其他大陆相距最近的地方,从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火地岛的首府乌斯怀亚出发,穿过德雷克海峡,经过约970 公里的海上航程,就能抵达。
这是探险者们的传统路线,也是一条相对成熟的航线,对于上世纪80 年代才刚触碰南极议题、连一条破冰船都没有的中国人来说,在这里选址建立第一个南极考察站,是相对稳妥和现实的选择。
西方最早的南极科考探险,始于18 世纪70 年代,比起来,中国晚了将近两个世纪。
虽然早在1957 年,发达国家开始广泛介入南极科学,并在全球掀起了南极热的时候,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就提出了极地研究的必要性,但这项研究真正得以启动,已经是20 世纪70 年代末,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关于南极科考的信件得到时任副总理方毅明确批示之后。
作为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的第一任主任,郭琨完整地参与了早期南极考察策划和实施的全过程,他曾经7 次奔赴南极,中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常年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他都是首任站长。
在约定的采访时间到达郭琨家中,老人已经等在书房里,今年9月就是他的八十大寿,身体机能的衰退不可避免,他的腿脚已经不太灵便,可是良好的记录习惯,帮助他依旧保持着清晰的记忆,时间、日期和各种数据信手拈来。
按照方毅的批示,“南极考察是一个大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研究实施”。
1978 年7 月,作为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综合计划处副处长的郭琨接到了关于南极科考的新任务。
听起来令人振奋,对应的却是“一片空白”的窘境。
“手头一片空白,脑子也是一片空白,找资料找不着,没有资料。
”郭琨回忆说,“当时想找一本南极地图都没有,后来天津的国家海洋局情报研究所印了一份南极地图,那是中国的第一版南极地图。
”郭琨看到的第一本关于南极的书,叫《两极区域志》,还是他的朋友、科普作家金涛从旧书摊上淘来的,“一本30 年代翻译的老书,他看到就当宝贝一样买来了”。
找遍了书店和图书馆,只有国家图书馆里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南极科考报告和见闻。
这些仅有的资料让郭琨意识到巨大的差距:“西方的南极探险,已经搞了200 年,已经有18 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 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还有100 多个夏季站,比起来,我们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怎么办?只能‘请进来,派出去’,把国外的南极专家请进来交流,把我们的科学家送出去学习。
”最早被“派出去”的科学家有两位,国家海洋局的董兆乾和中科院地理所的张青松。
他们在1980 年1 月12 日跟随澳大利亚的南极考察队一起出发,从新西兰的基督城乘坐大力神运输机先飞抵美国的麦克默多站,然后从陆路再抵达到澳大利亚的凯西站,成为最早登上南极洲大陆的中国人。
这个“极地考察二人组”里,40 岁的董兆乾是组长,他专攻物理海洋学,从国家海洋局的2 万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43 岁的张青松,多年从事青藏高原的地质地貌研究,他被一份神秘的加急电报催回北京,生平第一次出国,就到了遥远的南极。
董兆乾回忆说:“要说不怕,那是骗人的,极地气候恶劣,变化无常,想到我们的飞机要在一块浮冰上降落,心里总有点发怵。
但是真正踏出机舱门的那一刻,我觉得所有努力和冒险都是值得的。
一望无际的冰原,遮天蔽日的鸟群,一个好像只在童话里才有的神秘大陆就在我的眼前,我当时就想,这辈子我是离不了极地考察了。
”为了能够留下中国人第一次踏上南极的素材,出发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人专门拉着董兆乾在长安街上学了三天的摄影,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极的纪录片《初探南极》,主要素材就是董兆乾用相机和摄像机拍下来的镜头。
1989 年10 月9 日,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第15 届《南极条约》国际协商会议开幕式作为统筹协调者,郭琨也曾带队前往南极考察,他印象里最深刻的“第一堂南极自然保护环境课”是在阿根廷的马兰比奥考察站。
那是1982 年,对方给他们安排的参观第一站是卫生间,派专人来讲述卫生间的使用方法,郭琨起初很不理解,等到进去了,才发现另有乾坤。
“他们的马桶,使用完之后,盖上盖子,内部就会自动焚烧排泄物,焚烧过后只留下灰色的残渣,然后再人工清理出来,放到焚烧炉里烧第二次,最后再深埋到1 米以下。
”这套设备是由加拿大设计的,思路和环保理念完全震撼了郭琨。
从1980 到1984 年,陆续有38 位科学家前往南极,在其他国家的科考站里学习体验,他们的考察成果,成为中国建立首个永久性南极考察站的第一手经验累积。
南极政治接手南极考察项目之后,郭琨和他的同事们感受到的大多是国际间的协作和援助,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屈辱,是1983 年9 月在堪培拉举行的国际《南极条约》第十二次协商国会议。
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会议,派出的三名代表是司马骏、郭琨和宋大巧。
参加会议的一共16 个协商国、9 个缔约国。
因为中国当时在南极并没有考察站,所以身份只能是缔约国。
差异无处不在,郭琨说:“座位的排次、文件的发放,跟协商国完全都不一样,协商国按英文排序在前头坐,前头有桌子,非协商国都在最后,有一个座位就不错了,随便坐。
”到了大会表决环节,缔约国不仅当场被“请”出会场去咖啡厅喝咖啡,连表决结果也无从知晓。
这是一个事关国家荣辱的烙印,这么多年,依旧在郭琨的心中发烫,话题一转过来,他仍旧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们是一个国家代表团啊,就这么被赶出去,我出了会场就发誓,如果我们不能在南极建立考察站,还是二等公民,我再也不要来参加这个屈辱的会议了!”从18 世纪70 年代人类开始南极探险以来,经历了帆船时代、英雄时代、机械化时代和科学考察时代四个时期,在这些探险活动的基础上,从1907 年到1947 年的40 年间里,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挪威、智利、阿根廷和新西兰七个国家,分别根据发现、先占、继承和扇形原则等先后对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和主权要求。
这种主权纷争,也就意味着南极政治拉开了序幕。
为什么要争抢这一片终年冰雪覆盖、杳无人迹的大陆?因为随着人类探索的深入,南极洲的价值已经日益呈现出来,这里虽然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大陆,但却是地球上冰雪和淡水储量最丰富的大陆,在冰雪覆盖之下的自然资源,也是地球上最丰饶的,蕴藏着富甲全球的石油和天然气、隐匿着世界上最大的煤矿、足以供人类使用200 多年的铁矿和其他200 多种矿藏,还有丰富的鱼类资源。
探险或许始于好奇心,但最终的发展和指向却离不开国家利益。
这些南极探险先驱国在南极建立的考察站的布局,本身就是一种跑马圈地的谋划。
苏联将它的8 个考察站点均匀分布在了南极大陆的边缘,而美国干脆在南极点建立了以两位探险家名字命名的阿蒙森-斯科特站。
就在领土主权纠纷硝烟弥漫的时候,1957 至1958 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却开创了一种良好的国际协作氛围。
在美国的召集之下,12 个在南极已经建立了考察站,有着直接利益的国家召开了预备性会议,最终在1959 年12 月签订了处理南极问题的长期协议,这就是《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是管理南极事务的第一部法律文件。
以法律的形式冻结了南极主权,停止主权争议,确立了南极洲应致力于和平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了科学研究和国际科学合作的南极事务新框架。
但是,《南极条约》的问题在于,它虽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欢迎所有国家加入,但是它硬性地把参与国分成了协商国和缔约国,只有协商国才拥有表决的权利。
成为协商国的条件,是需要在南极进行“实质性”的活动――建立南极科学考察站或者向南极派遣科考队,这些活动都要以巨大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在南极问题上,中国科学家们的觉悟和意志,始终是走在政府决策前面的。
就在这场烙印般的南极协商国会议之后,1984 年初,32 位获得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的科学家们,以“向南极进军”为题,联名致信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中国到南极洲建立考察站。
在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之后,中国的南极科考筹划,终于进入快节奏。
根据郭琨当时的日记,1984 年10月8 日,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成立。
队长郭琨,副队长董兆乾、张青松。
科考力量的另一支队伍是南大洋考察队,队长是金庆明。
从上海奔赴南极洲西南极,没有现成的航线。
郭琨回忆说:“当时我们遵照安全、经济两条原则,制定了3条航线,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的航线是:从上海起航,经宫古水道、关岛、古伯特、社会群岛,由社会群岛海域按大圆法航行,直插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驶入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市港口,再横穿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
”这是一条最近的航线。
上海与乌斯怀亚两地相隔19283 公里,再加上从火地岛到达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约970 公里,单次航程为2.0253 万公里,按海里算为1.09357 万海里。
在宝山锚地休整两天之后,“向阳红10 号”和“J121 号”正式进入计划航线是1984 年11 月22 日。
南极大陆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夏两个季节,每年11 月中旬到翌年的3 月中旬为夏季,其他月份为冬季。
南极的夏季,被称为南极的黄金季节,郭琨说:“只有这个季节才能建站施工,才能进行南大洋科考和捕捞磷虾。
”美国在南极点的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用了12 个南极夏天才竣工,这当然是因为南极点极其特殊的环境。
可是即便是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其他国家的常年考察站建设,最少也要两个南极夏天。
而中国南极考察队肩负的使命,是必须在一个南极夏天之内完成建站任务,1985 年2 月28 日之前必须返回,因为出海的这两艘万吨船都没有破冰功能。
11 月22 日,两船刚驶出吴淞口,就遇到当年第19、20 号台风,郭琨是气象和雷达专家,他回忆说,当时曾考虑到了要避开第19 号台风,根据气象预报,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影响,第19 号台风被压向菲律宾的东部,有可能减弱而消失,没有料到,它竟然由弱到强,风力达7 级,阵风12 级,又以10 节的速度朝向360°方向移动,而菲律宾东部又新生成了第20 号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