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指导书仅供参考一、设计目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计”是在本专业方向学生已学习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之后进行的一次技能综合训练;这次专业课程设计是整个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机构设计的能力和工艺设计的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作一次基本训练;二、设计要求1.能正确应用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分析零件的工艺可行性,制定零件的工艺路线;2.能正确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夹具设计原理中的基本理论,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拟定夹具方案,设计夹具结构;3.能够按照机械制图规范绘制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4.熟悉和运用有关机制工艺、夹具等手册和资料,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方法;三、设计内容和步骤本设计题目为:”指定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及其工艺装备设计”;(一)每位学生明确自己的工艺设计对象由指导教师指定二研究分析零件1.了解该零件在机械装备中的地位与作用;2.对零件的图纸表达及结构特点分析;3.对零件主要加工面的尺寸、形位精度、表面粗糙度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4.对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工艺性进行分析;5.确定毛坯尺寸及其制造方法三确定生产类型及批量所有零件按照批量设计;生产条件假定为本校已有设备;四确定毛坯制造方法毛坯选择应按生产批量大小,非加工面的技术要求,以及零件的复杂程度,技术要求的高低等几方面综合考虑,它对整个工艺过程经济合理影响甚大;分析毛坯时,注意余量的分配,浇冒口、分型面的位置等,毛坯的结构形式,对以后安排工艺和采取必要工艺措施有关;用红笔在所发零件图上画出毛坯外形,如孔等未加工前的部位要全部涂红,最后,要在这张毛坯图上注全毛坯尺寸;五制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1.制定工艺路线;在对零件分析基础上,至少拟出二个工艺方案,然后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其中较为合理的一个;2.选择定位基准,进行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当工序中所用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则需要工序尺寸计算;3.选择机床及工、夹、量、刀具机床设备的选用,应是既要保证加工要求,又要经济合理,在成批生产条件下,一般是采用通用机床和专用工艺装备;4.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的确定根据工艺路线的安排,首先确定一个加工表面的工序加工余量,其工序间尺寸公差按经济精度确定;一个表面的总余量,则为该表面各工序间余量的总和;因时间有限,每个学生只计算其中一个主要表面的各工序间余量及公差;其余表面可直接查阅相关手册中的“工序间的加工余量”部分;5.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的确定在机床、刀具、加工余量等确定的基础上,可按有关公式进行计算;因时间有限,本次设计内容仅限于指定工序;6.设计工艺文档将上述各项内容填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至于各工序的加工简图定位夹紧示意图,可选择主要工序,画在说明书上,内容包括:1工件外形及加工部位用红线,并注上工序要求的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2按规定符号,表示出工件的定位,夹压部位和约束的自由度;3在加工开始位置,画上刀具及标上切削运动,进给运动等方向以箭头表示;4每一工序图上,应示清与工艺过程卡中相同的“工序号”、“工序名称”、“机床型号”、“夹具名称”;六夹具结构设计每一学生必须按照指导教师的指定工序设计专用夹具;1.确定设计方案要求至少提出二个进行比较后正式确定;2.选择定位元件,计算定位误差;3.计算所需的夹紧力,设计夹紧机构;4.绘制夹具装配图装配图比例:1:1,工件用双点划线,加工面用加粗实线,其它要求见相关教材;七撰写设计说明书希望每个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及时整理和书写自己的设计说明书;要求:字迹工整、语言简练、文字通顺、插图正确;说明书统一用十六开纸书写,四周留出边框,最后用学校统一印发的封面将报告正文和图纸一起装订成册;设计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零件分析;2.生产类型及批量的确定;3.毛坯的确定;4.工艺方案分析和有关计算工序尺寸等计算;5.夹具方案分析和有关计算定位误差,夹紧力计算等;6.小结 7. 参考文献等;八课程设计资料的提交设计说明书装订的大致顺序如下:1.封面课程设计专用,黄颜色封面,学校教材科领取2.目录3.设计说明书的正文见七4.小结5. 附录:1指导教师指定零件的零件图2毛坯图3指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4机械加工工序卡4夹具总装配图5“夹具体”或“底座”零件图四、成绩考核本课程设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结束,由学生本人亲自交指导老师验收,否则不与接收;指导老师最后抽查部分同学质疑,形式可以是个别进行或以小组形式集体进行;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应根据平时的设计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工艺分析和夹具设计的水平及图画和说明书的质量,进行综合衡量;五、参考资料1.柯建宏等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2.于骏一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邹青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尹成湖, 李保章, 杜金萍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王小华;机床夹具图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6.李名望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胡凤兰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陈宏钧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王绍俊主编;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0.冯辛安,黄玉美等编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1.刘文剑等编;;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2.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等编;机床夹具设计手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3.张进生;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指导;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4.赵家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15.李旦等编着;机床专用夹具图册;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6.刘文剑等编;夹具工程师手册;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六、设计安排本课程设计共两周合计十天,具体分配参照如下:1.布置任务、分析工艺、画毛坯图由指导教师指定 2天2.制定工艺路线、计算工序尺寸1天3.夹具方案装配草图设计通过指导教师审核并确认1天4.定位误差、夹紧力计算 1天5.夹具结构的详细设计总装图,夹具体或底座的工程图通过指导教师审核并确认 3天6.整理设计说明书 1天7.提交文档并考核 1天。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概述微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在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依靠实践活动,设计出一个小型应用系统。

目的是使学生增进对单片机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单片机理论方面的理解,掌握单片机的内部功能模块的应用,如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片内外存贮器、I/O口等,了解和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过程、方法及实现,为以后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单片机软硬件设计、调试、整理资料等环节,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和组织实践的基本技能,逐步熟悉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方法。

二.课程设计步骤1.课程设计要求:1)根据应用系统的要求,初步掌握总体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构思,从中选择一种最佳设计方案;2)根据应用系统结构规模的要求,掌握单片机外部扩充系统硬件设计的基本过程;(硬件设计)3)根据任务要求和硬件设计要求,首先画出程序的总体流程图、模块流程图,然后进行各软件模块的程序设计;(软件设计)4)掌握如何应用单片机仿真器来开发应用系统及仿真调试的过程。

2. 课程设计内容、步骤1)总体方案设计总体方案设计就是要从宏观上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技术路线或设计途径、采用的关键技术、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硬件的选型和加工技术、软件平台和开发语言、测试条件和测试方法、验收标准和条文等。

拟定总体设计方案一般要通过认真调研,通过查阅手册、有关文献资料、论证等,最后定稿,以避免方案上的疏忽,造成软、硬件设计产生较大的返工,延误开发进程。

在确定系统的总体方案时,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功能应进行综合性考虑,因为系统的一个控制功能一般是既可以用硬件来完成,也可以由软件来完成,究竟采用什么方式,则要根据系统的实时性及硬件系统的性能价格比综合平衡后加以确定。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样本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样本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引书一、课程设计总体目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基本课,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之后一种实践教学环节。

其目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学过变流电路原理基本知识,独立完毕查找资料、选取方案、设计电路、撰写报告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变流电路基本理论理解和基本技能运用,为此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本。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配合变流电路理论教学,为自动化专业开设专业基本技术技能设计,课程设计对自动化专业学生是一种非常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设计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对变流电路基本理论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电路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合用专业、答疑地点及时间合用专业:自动化。

答疑地点:01517教室答疑时间:二本:1月4、5、7日8-12时三本:1月4、5、7日13-17时三、先修课程电路、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四、课程设计学时分派课程设计时间为1 周:调研,查资料1 天。

总体方案设计 1 天。

单元电路设计 3 天(画原理图,参数计算)。

撰写设计阐明书及验收 1 天。

五、课程设计总体规定⑴熟悉整流和触发电路基本原理,可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设计任务。

⑵掌握基本电路数据分析、解决;描绘波形并加以判断。

⑶能对的设计电路,画出线路图,分析电路原理。

⑷准时参加课程设计指引,定期报告课程设计进展状况。

⑸广泛收集有关技术资料。

⑹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禁止抄袭。

⑺准时完毕课程设计任务,认真、对的地书写课程设计报告。

⑻培养实事求是、严谨工作态度和认真工作作风。

六、课程设计内容⑴明确设计任务,对所要设计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充分理解系统性能、指标内容及规定。

⑵制定设计方案⑶进行详细设计①单元电路设计②参数计算③器件选取④绘制电路原理图⑷撰写课程设计报告(阐明书):课程设计报告是对设计全过程系统总结,也是培养综合科研素质一种重要环节。

课程设计报告详细规定如下:(1)格式(字体、字号、字形、图号、表号)必要符合模版规定。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_指导书参考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_指导书参考

《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模具制造工艺理论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本次设计要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与扩充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所学的知识, 加深对模具零部件制造基本方法与模具装配技术的理解, 掌握制订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方法。

2、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知识, 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包括设计能力、绘图能力、技术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撰写技术论文能力等等。

3.养成严肃、认真、细微地从事技术工作的优良作风。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给定冲模、注塑模的各类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规程。

三、制订模具零件工艺规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分析模具零件和工艺性(1)熟悉零件图和装配图着重了解零件在模具中的作用, 装配关系和各项技术要求。

(2)模具零件的工艺分析与工艺审查①图纸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视图正确完整, 尺寸标注齐全、合理。

②零件选材与技术要求的合理性: 材料选用合理。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质量、热处理及其它技术要求合理、齐全。

③零件结构工艺性审查: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a.结构形式和外观尺寸可能采用标准;b.有便于在机床上装夹的定位基准和夹紧表面;c.零件有足够的刚度, 减小加工时的变形并有利于装配;d.形状简单, 尽量减少加工面积, 尽量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装夹次数和走刀次数, 保证刀具正常工作(如具有退刀等必要的结构);e.必要时采用镶拼结构。

2.选择零件的毛坯(1)毛坯种类的决定模具零件常用的毛坯各类有铸件、锻件、各种型材及焊接件等。

铸件毛坯适合于制造形状复杂的零件, 如上、下模座等。

锻造毛坯适合于制造强度、刚度等力学性能要求高但形状不复杂的零件, 如中、小型凸、凹模等。

型材常用于零件形状与某种型材相近之毛坯。

焊接件多用于某些结构件类型的零件的毛坯。

(2)毛坯尺寸的确定毛坯尺寸应根据模具零件尺寸加上适当的加工余量来确定。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1. 引言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本课程设计指导书旨在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并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知识。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达到以下目标:•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总体设计要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确定设计主题和目标;•分析和选择适合的机械制造工艺;•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完成相应的实验和测试;•撰写设计报告和进行总结。

3.2 详细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的详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质和选择;•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刀具选择和切削力分析;•机械加工中的工艺参数优化;•确定合适的加工工艺流程;•制定整体的机械加工方案;•进行加工实验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撰写设计报告并进行总结。

4. 设计要求和评分标准4.1 设计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深入理解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知识;•综合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方案合理,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实验和测试结果准确可靠;•撰写设计报告规范、详尽、清晰。

4.2 评分标准课程设计的评分将根据以下方面来进行评估:•设计思路和方法的合理性(30%);•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创新性(30%);•实验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0%);•设计报告的质量和完整性(20%)。

5. 实施计划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计划如下:•第1周:确定课程设计主题和目标;•第2-3周:学生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并进行初步方案制定;•第4-6周:学生进行实际实验和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第7-8周:学生完成设计报告的撰写和总结。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汽车离合器设计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成绩:《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题目:离合器的设计二、课程设计的要求请根据所给的基本参数,设计一套离合器装置。

具体完成任务:(1)离合器膜片弹簧(A3图)1张(2)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三、课程设计内容及步骤1、离合器主要参数的确定(1)根据已知参数,确定离合器形式。

(2)确定离合器主要参数:①后备系数;②单位压力;③摩擦片内外径D、d和厚度b;④摩擦因素f、摩擦面数Z和离合器间隙。

(3)摩擦片尺寸校核与材料选择。

2、扭转减震器的设计(1)扭转减震器选型(2)扭转减震器主要参数确定(3)减震弹簧尺寸确定3、膜片弹簧的设计(1)膜片弹簧基本参数确定(2)膜片弹簧强度计算四、设计要求1、设计计算说明书(1)设计计算说明书要包括:目录、任务书、设计内容、参考资料、对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等。

(2)设计内容要主要体现:①进行参数选择与计算时的理论依据、计算步骤及对计算结果合理性的阐述;②分析几种不同类型离合器方案,论证自己所选方案的合理性;③对课程设计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3)最终上交的课程设计说明书统一用A4纸打印或撰写,要求排版整洁合理,字迹工整。

2、设计图纸离合器膜片弹簧A3图纸一张。

尺寸标注、公差标注、技术要求、明细栏等完整。

图纸折叠装订在说明书最后一页。

七、成绩评定1、设计完成后于6月3日前由学习委员或班长收齐,6月4日下午4点交给指导老师。

2、成绩评定:指导教师按学生独立完成工作情况、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质量等综合考虑后给出成绩。

3、成绩分五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八、参考文献1.汽车工程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陈家瑞汽车构造人民交通出版社3.王望予汽车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4.余志生汽车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5.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学号前1~11名同学的设计参数奥迪A3标准型主要性能参数学号前12~22名同学的设计参数东风阳光(M/T)的主要参数学号前23~33名同学的设计参数长城酷熊 09款1.5豪华型的主要参数学号前34~最后同学的设计参数捷达 GTI 16V参数表公共邮箱:gxgxyqc@密码:gxgxyqcx一张有错误并不完善的参考图标题栏格式学生名单。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某某20XX年X月前言《专业课程设计》是以生化工厂的生产工艺设计为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具备工厂工艺设计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使之系统化、综合化,完成作为工程师的综合性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并运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树立起严谨、负责、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并具有创新意识及与他人合作的工作作风。

本指导书主要叙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课程设计的任务、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报告的要求、考核方法与评分办法等内容,其中课程设计的内容为本书重点,阐明了啤酒工厂设计要求等指导性内容。

编写本指导书的目的,旨在指导学生掌握发酵、提取、分离工厂设计工作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辨证的工程设计观点,提高综合运用专业理论与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分析解决发酵工程、分离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二、课程设计的任务 (4)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5)四、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6)五、考核方法与评分办法 (7)六、参考资料 (8)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课程设计是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学习的深化和应用。

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自觉树立精心设计的思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在学习了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发酵工程、分离工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发酵产品生产工艺学,初步掌握发酵工程、分离工程工厂设计的程序、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具备发酵工厂、分离工厂工艺设计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通过设计,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发酵工程、分离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熟悉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措施,学会使用有关的技术手册和设计资料,提高计算和绘图技能,提高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从而得到对生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完成以后的毕业设计做准备。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二、课程性质与要求1.本课程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汽车制造工艺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汽车制造工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其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般汽车制造工艺上的工艺流程设计,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能力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汽车工艺学的概述和历史发展。

2.汽车制造工艺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汽车零部件及整车生产的工艺流程。

4.汽车工艺装备及新技术的应用。

5.汽车质量控制与管理。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

2.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考勤等)占课程总成绩的40%。

3.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方法1.以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和实际生产操作演练。

2.以课堂互动为主,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讨论解答,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3.以信息技术手段为辅助,辅以多媒体、网络、图解等课件展示,增强教学效果。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主教材:《汽车制造工艺学》张胜利、王家盛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1.《汽车制造流程控制与自动化技术》陈旭著,科学出版社。

2.《现代汽车工艺》龚国忠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3.《汽车制造工程技术》刘爱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4.《汽车制造工艺优化方法》林樾著,科学出版社。

七、实验项目本课程实验项目包括以下内容:1.汽车制造过程的流程分析与设计实验。

2.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工艺流程实验。

3.汽车装配工艺实验及其优化设计。

4.汽车零部件及整车质量控制实验。

八、课程进度及计划1.第1-2周,课程概述和历史发展。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指导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熟悉XX学科的应用领域。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XX学科的简单分析和综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XX学科的应用领域。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XX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定律1.3 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方法2.1 XX学科的观察和实验方法2.2 XX学科的数学建模方法2.3 XX学科的分析和综合方法第三章:XX学科的应用领域3.1 XX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3.2 XX学科在工程和技术中的应用3.3 XX学科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XX学科的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简介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设计为机械设计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加深对机械设计理论的理解,提高设计能力和操作技巧。

本指导书将详细介绍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和步骤,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全过程。

希望本指导书能让学生对机械设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二、课程设计目标1.熟练运用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机械设计问题;2.掌握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和工具的使用,能够进行基本的机械设计计算和绘图;3.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机械设计项目;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素养,能够应对工程实践中的挑战。

三、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以汽车发动机曲轴设计为案例,要求学生进行整个曲轴的设计和优化。

具体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设计要求和参数,包括发动机的功率、转速、气缸数等;2.选择适合的材料,并进行材料力学性能的计算和选择;3.进行曲轴的结构设计,包括曲轴的形状、受力分析等;4.进行曲轴的强度计算和优化设计,确保曲轴在工作条件下不会出现破坏;5.进行曲轴的动力学分析和优化,确保曲轴在高速旋转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6.进行曲轴的制造工艺设计,包括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的确定。

四、课程设计步骤本课程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确定设计要求和参数根据所给的发动机性能参数,确定柴油机曲轴的设计要求和参数,包括功率、转速、气缸数等。

同时要考虑到材料的可得性和成本等因素。

步骤二:选择材料并进行力学性能计算根据所确定的设计要求和参数,选择适合的材料,并进行力学性能计算。

要考虑到曲轴受力情况,计算曲轴的强度和刚度。

步骤三:进行曲轴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根据所给的设计要求和参数,进行曲轴的结构设计,包括曲轴的形状、受力分析等。

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知识,理解课程主题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掌握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课程主题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

•熟悉课程主题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技能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课程主题相关问题。

•运用科学方法和思维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现代技术工具获取和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着重于培养学生:•对课程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认识课程主题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依据课程标准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课程主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课程主题的基本定义、相关术语及其内涵和外延。

2.课程主题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回顾课程主题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演变脉络,了解当前的发展状况。

3.课程主题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分析课程主题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将结合具体的教材章节进行详细展开,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选用教材名称作为主教材,辅助以参考书籍等辅助教材。

•多媒体资料:制作和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音频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_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_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_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工具,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机械制造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设计。

二、课程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工具。

2.熟悉机械制造相关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4.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零件和装置。

5.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制图基础。

包括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制图标准、常用符号、工程图、构图传统、机械零件符号、常用线型等。

2.机械加工基础。

包括常用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加工精度控制、刀具类型和使用等。

3.机械加工设备。

包括常见的机床、工具、模具、测量工具等。

4.测量技术。

包括机械加工过程中常见的测量方法、精度控制等。

5.机械设计基础。

包括机械零件设计、装配技术、机械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专业软件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机械制造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技术和测量方法。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设计作业:对学生提出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零件和装置,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成绩等。

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考试时间为2小时,主要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进行高层次研究提供支持。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指导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指导

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教学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适用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编者:叶鹏老师程祥老师1.题目 (1)2.课程设计目的与意义 (1)3.课程设计的时间 (1)4.课程设计班级 (1)5.指导教师 (1)6.参考文献 (1)7.任务指导书 (2)7.1课程设计预备知识的准备 (2)7.2上机练习POWERWORLD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的使用 (2)7.2.1 PowerW orld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 (2)7.2.2 用仿真器建立一个简单的电力系统模型 (4)7.3电力系统潮流控制 (10)7.3.1无功补偿对系统潮流的影响 (11)7.3.2 发电机电压控制对潮流的影响 (11)7.3.3传输线的传输限制 (11)7.3.4 负荷增加与电网电压崩溃 (11)7.4大电网调度操作 (11)7.4.1大电网调度 (11)7.4.2线损控制 (11)7.4.3电网故障重演 (12)8. 潮流计算实践 (12)8.1 潮流计算的计算机方法 (12)8.1.1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12)8.1.2功率方程、变量和节点分类 (13)8.1.3高斯——塞德尔方法 (15)8.1.4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 (16)8.2解算方法 (20)1.题目电力系统潮流分析与灵敏度分析2.课程设计目的与意义电力系统地潮流分布反映电力系统地稳态运行状态。

典型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为求解电力网络的节点电压和分支电流。

潮流计算是进行电力系统设计和分析的基本技能。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通过对一个典型的工业用户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提高本专业学生基本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分析的能力,并加强对电力系统运行特征和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

具体任务:任务一,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能够使用POWERWORLD9.0通用计算软件进行潮流计算分析。

任务二,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能够使用C语言或Matlab语言编制潮流计算程序,进行潮流计算。

3.课程设计的时间学年第二学期4.课程设计班级电力系统及自动化01班5.指导教师叶鹏程祥等6.参考文献⑴、何仰赞、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上) (下),华中科技大学版社,2002.7,武汉⑵、pw90UserGuide.PDF, POWERWORLD 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的用仿真手册。

课程设计指导书(完整)

课程设计指导书(完整)

第三章课程设计任务书请从以下各课程设计任务中选作一题,注意每道题的难度有所不同,分值也不同! §3-1 课程设计任务之一一、设计题目: 抢答器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本题目满分60分)二、控制要求:用六个抢答按钮对应六个抢答指示灯,一个主持人起动按钮和一个复位按钮, 一个准备抢答信号灯和一个犯规信号灯(蜂鸣器),实现先输入有效,后输入无效的抢答器功能。

当主持人按下起动按钮时,准备抢答信号灯灭,允许抢答;第一位抢答有效,对应信号灯亮,其他无效。

主持人按下复位按钮,回到初始状态,准备抢答信号灯亮。

如在准备抢答信号灯亮时抢答,犯规者对应信号灯亮,同时犯规信号灯(蜂鸣器)发光(发声)。

第 2 页§3-2 课程设计任务之二一、设计题目:配料车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本题目满分70分)二、设计要求:配料车从配料罐出发,到A 处取m 车料,再到B 处取n 车料,送回配料罐进行配料混合。

三、控制要求:配料车最初停在配料罐处(光电开关SQ1),按下启动按钮SB1后,配料车到A 处(光电开关SQ2)取料,送回配料罐。

到A 处取料次数由计数器CNT00决定。

然后,到B 处(光电开关SQ2)取料。

在B 处取料次数由计数器CNT001决定。

最后配料车停在配料罐处。

工艺流程图及I/O 分配:┌───┐ 向左 ←─ ─→ 向右 └○─○┘ 输出1 反转 正转 输出0 ──────────────────────SQ1 输入1 SQ2 输入2 SQ2 输入3┻ ┻ ┻ ┻oo oo oo oo输入0 输入4 输入5 输入6启动按钮 停止按钮 A 处取料按钮 B 处取料按钮 SB1 SB2 SB3 SB4SQ1┌→──────┐SQ2│ 循环M 次 ↓└←──────┘┌→────────────────┐SQ3 │ 循环N 次 ↓└←────────────────┘第 3 页§3-3 课程设计任务之三一、设计题目:钻床主轴进给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本题目满分70分)二、设计要求:钻头从初始位置开始向右进行钻深孔工作,钻孔过程中,钻头向右钻一段距离后返回初始位置,然后再向右钻一段距离后再返回初始位置,如此反复,完成钻深孔工作过程。

《机械CADCAM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CADCAM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CADCAM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CAD/CAM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该指导书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二、课程设计的目的1(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机械CAD/CAM技术》课程后进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对三维造型软件的再学习及再提升,对于夯实学生的基础,强化实际实践应用非常重要。

2(本课程设计突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外化应用,从软件的熟练操作到高级特征的学习及加深,强调软件的实操性,侧重软件应用的社会需求性。

3(本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PRO/E软件的零件特征造型和模型装配实现,利用PRO/E软件生成相应的工程图。

4(本课程设计的难点和着力点在于学生三维造型能力的培养,从尺寸拟定到装配成型,体现实用性、工艺性、协调性。

三、设计内容与步骤序号课程设计项目名称学时课程设计内容1、分析总装图纸,了解零件装配关系。

1 图纸分析 6学时2、分析零件图纸,了解尺寸关系及要求。

3、分析零件形状,确定基本特征和造型策略。

2 零件造型 18学时综合运用特征造型技术完成图形的造型。

3 零件装配 12学时根据要求进行零件位置关系的装配4 零件工程图生成 10学时生成主要零件的工程图,并按标准编辑成合格的零件图纸。

5 编写设计说明书 10学时按要求编排课程设计说明书上交说明书6 4学时答辩并答辩合计 2周四、设计方法综述1、每位同学上机独立完成;2、掌握PRO/E软件的应用、Word文档的编排;3、选题原则:课程题目应尽量结合生产实际,依据生活中实物进行虚拟下的建模,这样便于比照,修正模型,同时对学生在模型实用性方面进行内化理解。

选题原则上每5-8个学生一个课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突出软件应用的社会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课题的布置做到层次化,既让学生都有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有完成的愉悦感,又有解决难题后的满足感。

五、设计成果规格与要求1、完成零件的三维造型及装配;2、完成典型零件工程图的生成及编辑;3、完成整个设计过程说明书的书写,形成电子档并打印成册。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第一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1.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性质、地位1)必修的实践环节。

2)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到的各门知识,综合解决设计、制造和管理中问题。

3)对指定的产品的制造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和机床选择等综合考虑后,进行制造工艺设计。

4)要求学生用计算机机进行绘图和编程。

2.本课程的前置课程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学完专业基础课、主要专业课: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微机技术等、CAD/CAM 课程。

相关课程.3.时间和学时安排学时:两周安排:四年级上学期进行。

4.基本要求1.选择刀具和确定切削用量的能力;2.掌握分析机床的基本知识,具有选择和使用机床的能力;3. 掌握机械加工和装配的基本知识,具有合理选择零件加工方法和产品装配方法的能力;4 掌握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产品工艺规程的方法和步骤,具有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业规程的能力;5.具有运用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机械加工过程中一般工艺问题的初步能力。

5. 设计的任务6.填写工艺文件。

填写要求是:内容完整,层次清楚,语言精练,字迹清晰。

对工艺文件填写作如下规定: (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中的工时定额可不填。

(2)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中的工序图。

图中主视图应处于加工位置,用细实线将零件的主要轮廓画出来;用粗实线给出加工表面;用定位符号表示定位基准;用夹紧符号表示出夹紧表面;并标出本工序加工表面位置,注上工序尺寸与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有关的其他技术要求。

(3)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中,工时定额只填写基本时间,工人技术等级此项不填。

(1) 分析、了解产品性能、用途;(2) 了解制造规模、方式,生产条件(3) 制订制造方案;(4) 编写工艺(主要任务) ;(5) 设计工装(可以在其他课程设计中进行) 。

(6) 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7) 所有设计资料文挡拷贝电子版一份上交。

农业机械专业课程设计

农业机械专业课程设计
拖拉机的型号、功率、额定牵引力、结构重量、使用重量、重心坐标、轮距、 轴距、驱动中心和滑转系数;液压悬挂机构的液压提升能力,悬挂机构上拉杆最 小长度、最大长度和与拖拉机铰接点的坐标,悬挂机构下拉杆长度和与拖拉机铰 接点的坐标,悬挂机构提升臂的长度、转动中心坐标、最低位置和最高位置,悬 挂机构提升杆的最小长度和最大长度;拖拉机液压输出的接口规格、压力及流量; 外置液压升降油缸的最小行程和最大行程;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的转速、截面规格、 位置坐标和工作长度;拖拉机的外廓形状和尺寸;机构运动简图所需的其它技术 参数。 (2)犁耕机组技术参数
绘制水平面内的机组机动图,考察机组第一犁体配置、犁体间配置、总幅宽 与拖拉机轮距的幅宽匹配问题,分析机组受力,校核牵引力和牵引功率的配套性。 (7)机组耕宽稳定性校核
绘制水平面内的机组机动图,计算分析规定比阻条件下的机组受力、犁侧板 角度、回位力矩和耕宽稳定性指数等。 (8)机组牵引性能校核
绘制纵垂面内的机组机动图,计算分析规定比阻条件下的机组受力、牵引阻 力倾角、拖拉机纵向附着力、拖拉机驱动轮的增重、拖拉机导向轮的减重、牵引 力利用率、牵引功率、牵引功率利用率和牵引效率等。 (9)机组操向稳定性校核
1
3.1.2 机组性能分析与校核 (1)机组纵向稳定性校核
绘制纵垂面内的机组机动图,计算分析机组受力、纵向稳定性储备利用指数、 最大爬坡角、在规定爬坡角时的前轴荷载、稳定性指数等。 (2)机组入土性能校核
绘制纵垂面内的机组机动图,计算分析规定比阻条件下的机组受力、入土力 矩、入土行程等。 (3)机组耕深稳定性校核
绘制机组的纵垂面机动图,计算分析机组受力、纵向稳定性储备利用指数、 最大爬坡角、规定爬坡角时的前轴荷载等。 (2)机组入土性能校核
绘制纵垂面内的机组机动图,计算分析规定比阻条件下的机组受力、入土力 矩、入土行程等。 (3)机组耕宽稳定性校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方向:工业设计机电工程学院2005年11月i目录一、设计目的、任务 (1)二、设计内容 (2)三、设计时间安排 (3)四、设计工作要求 (9)五、成绩评定 (9)六、参考资料 (9)附1:设计说明书(报告)格式 (11)附2:课程设计说明书样式 (12)一、设计目的、任务专业课程设计是在学习专业课程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的训练过程。

目的是:在分析了解产品的功能原理、装配结构、连接方式及典型零部件的功能结构、加工工艺等机械工程的原理与工艺问题,运用机械和艺术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产品设计整个过程的综合应用与训练。

(一)专业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专业课程设计一般从方案分析开始,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以市场调研资料为基础,进行产品设计的构思、设计、出图、做模型、测试、生产等。

本课程设计的步骤大体按以下的几个阶段进行:1. 准备阶段:1)认识需求(来自销售人员、消费者的反映、市场信息、生活研究成果等)2)收集资料(需求分析、市场分析和预测、环境因素分析、历史与现状分析、竞争对手分析、设计趋势、产品分析、人机分析、问题分析…)3)确定设计任务(与有关部门共同决策,制定设计目标:性能、价格、成本、目标市场生产、营销、广告等)4)最终定义(新产品设计条件、要求和目标、委托人、企业条件、签订合同)2. 构思阶段1)构思、设想、创意(概念设计草图、构想方案图、预想图、效果图、初步方式设计方案、初步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2)选择方案、初审。

3. 验证评估阶段1)分析方案(功能、原理、强度、价值、款式设计、人机因素、模型、材料及制造条件分析,技术经济、社会需求、综合评估等)2)试验(模型试验、*技术试验、*销售实验、*民意测验等)注:标*者可根据情况安排,下同。

4. 设计定型绘制最后效果图、编写说明书、制作定型模型等。

5. 生产定型绘制生产图、装配图、零件加工图、编写生产说明书,进一步验证设计。

6. 商品化阶段组织试销,申请专利,按需求反映使用信息反馈以进一步修改设计,实现适销对路。

(该阶段内容以设计答辩的形式体现)(二)专业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1.专业课程设计是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可以综合运用全部的专业知识,它对以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能在设计思想、方法和技能方面获得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2.必须发挥设计的主动性,主动思考问题,完成设计任务。

设计能力是依赖于长期的设计实践基础提高的,在设计工作中能否很好的利用已有的设计资料,继承和发展这些资料和成果是设计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但是,根据新的设计任务和具体工作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在参考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进行设计、构思,不单纯进行模仿,更是设计师不可缺少的能力。

3.要认真看待调研问题。

调研不是随意的走动,而是有目的的去进行观察、了解产品的情况。

对所作的每一项调查,都应有相关的资料文书等。

4.在设计产品草图阶段,应拓宽思路、全方位的考虑产品信息,多进行草图的设计,最少应该有10张以上的设计草图。

5.在设计的总体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听取他人的设计意见,采纳有用的设计观点,不要排斥别人的有益意见。

二、设计内容(一)课程设计内容专业课程设计的对象一般为人们所使用到的产品,如计算机、电视机、电话机、手机以及大型的机械产品等的外观设计。

通常包括下列内容:1.产品设计的准备2.产品设计的构思3.产品设计的验证评估4.产品设计的定型5.产品生产的定型6.产品的商品化(设计答辩)(二)要求每个学生应完成以下工作1.课程设计说明书(含产品调研报告和产品设计说明)1份2.产品设计草图1套3.产品零件图1套4.产品效果图1份5.产品模型(大型产品1:5或1:10比例;小型产品1:1比例)1件以上工作中,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部分需提交原始文件,手工绘制的需提交数码照片,产品模型一律提交数码照片(电子档);完成规定的全部工作后,方可进行设计答辩。

三、设计时间安排(一)设计时间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第15周至18周(2005年11月28日~2005年12月25日)。

(二)时间分配参考、设计任务以下各阶段在转到下一阶段之前,必须由指导教师的批准方能转段。

1.产品设计的准备阶段(1天)(1)提出或发现问题工业设计的任务可以由委托人亲自提出(即受雇于委托人进行设计),但更多的都是由设计师去发现问题,作为自身的任务(即设计师自行的去进行某种设计)。

如果是委托人提出的,同样要通过调查研究,来核实委托人所提任务的合理性,如果发现所提任务不符合实际,可劝说委托人进行修改。

提出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多数可来自销售人员对市场营销的建议和消费者对现有产品的意见,还来自市场需求信息和消费热点信息,从这些建议,意见和信息中寻找问题,对现有产品不满意的问题,对有竞争力商品的分析其优势和特点。

这些属于显在需求方面提出问题。

2)对于潜在需求方面的问题,多数需要设计师通过对人们生活研究成果和消费者未来消费趋势的研究中寻找。

设计师深入生活,从设计原点——服务于人这一点出发,可以找到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发现问题;也可以从设计原点——创造更合适的生活方式出发,去发现人们合理的潜在需求和可以实现的梦想。

把以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便是认识需求,发现创新的机会,改进商品的问题,这就是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

(2)收集资料收集所发现问题的所有资料,如需求分析、市场分析和预测,环境因素分析、历史与现状分析、竞争对手分析、设计趋势和产品发展趋势信息,人机分析、有关问题的分析等。

这些资料大多从市场营销中来,从使用者中来,从生产企业和销售商中来,从文献中来。

为此,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需求调查和预测,用户调查、生活调查和生产调查以及文献资料调查。

具体的收集资料的做法有:1)向有关生产厂家进行资料收集:如果附近有生产所要设计产品的工厂,则可直接向厂家了解产品情况;如果附近没有,可以采用信件,电邮等方式了解情况;2)向产品销售者收集资料:直接去商品的出售点询问产品的价格,功能,形势,产品销售情况,用户反馈情况等资料;3)向产品的使用单位(者)收集资料:可以直接询问拥有此产品的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满意度,使用性能,以及对该产品还有怎样的建议等;4)向有关专家,学者收集资料;询问一些专家,学者对该种产品的意见、建议,了解与该种产品有关的先进的资料等;5)在资料库中收集资料:在书馆或电子书库中查询与该产品有关的文献资料记载;6)通过网络获得产品资料。

(3)确定设计任务在发现问题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可以初步确定设计任务,即设计目标。

往往要与有关方面的人共同来确定,这既能避免片面性,又能动员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所谓确定设计任务,就是确定设计什么、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面对什么目标市场、由什么单位生产、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生产、如何去销售?初步确定,有可能确定的不符合实际或部分偏离实际,可以一旦发现偏差就反馈,进行修正,属于正常现象。

设计就是在不停的修改中得到完善的,因此,初步确定设计任务时候不要受到太大的限制。

有了设计目标,接着就要落实到各项指标上,如性能、价格、成本、目标市场、生产营销、广告等。

综合以上信息编制产品调研报告。

2. 产品设计的构思阶段(2天)工业设计师不但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

构思就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包豪斯原理、综合信息原理、生活圆点原理以及技术美学原理等都可以在构思中大胆的运用。

包豪斯原理:就是讲科学和美学、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将工艺技师和艺术家以及工程师结合起来,进行创新设计。

其核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综合信息原理:一个产品设计的好坏,自然就与综合和创新信息的多少、信息综合的程序有关,所载的这类信息越多,这件产品就越好。

这些被设计出来的信息越清晰、越有序、越创新,这件产品的价值就越高。

并且,这些多元的复杂的信息被综合后,若能反映出一些同期产品所具有的新信息,它的影响就越大。

生活圆点原理:设计师要想创造试销对路的新产品、要想创造更合理的生活,就必须深入生活,到消费者中去调查、体验生活。

只有善于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才能产生创造更好的生活的能力。

技术美学原理:主要有4点:1)主体原则:审美创造是为了人。

只有适应于人的使用目的和操作活动,产品才有技术美。

2)功能原则:产品不仅具有物质功能,而且具有精神功能,只有两者相统一,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3)综合原则:产品美首先在于功能美,并通过形式美来表现,而且体现了产品的功能、形式、色泽、结构、材料等的综合统一,体现效能、经济和美的统一。

4)发展原则:形式美是随时间而磨损或变化的,因此需要不断创新。

产品形态也没有终极,美具有时代性、模糊性、导向性和多样性,必须不断创新。

技术美学研究的美的形式规律,都可以用于工业设计,如黑白与色彩、比例和重心、对比与调和、变化与统一、平衡与对称、节奏与韵律、空间分割、艺术抽象、视觉感受、心理审美等。

构思设计的本意就是“想法”、“创意”、“构思”及“意匠”,所以构思是整个工业设计中最富于创新精神的部分。

这部分包括概念草图、构思方案图、预想图、效果图等,为了反映构思的立体形象,常采用初步的模型或电脑设计的立体图来表达。

构思过程既是创新的过程,也是比较的过程,常常设计多个方案,既有概念设计(不考察现有的生活水平、技术和材料,而是在设计师预见能力所达到的范畴内来考虑人们的未来,是一种开发性的构思),又有方式设计(强调“设计的不是产品,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将重点放在人们行为的研究上,研究人们生活中的种种难点,从而设计出超越当前现有水平,以适应数年后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产品)的方案;既有现实的方案,又有超前的构思……如果说好的方案是构思的,不如说好的方案是从好多方案中挑选出来的,是竞争出来的。

构思过程不仅是创新,而且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直到得到满意的构思为止。

一般构思至少有3~5个方案,日本铃木等大的公司要求一件产品的构思方案每天不得少于20次。

要构思创新,就要深入生活,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不断调查和分析市场信息。

所以,实际上,构思的过程与收集资料,调查市场,数生活和分析综合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相互反馈,相互启发。

构思也是信息综合的过程。

在构思中,应该经常想到:所认定的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问题的原点在何处?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后会有什么新问题出现?如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设计最新潮流用于其中?如何把爱贯穿于问题解决之中等。

构思一定要从设计原点(生活)出发,从全社会、全人类、全球出发。

注意设计在促进了社会发展的同时,是否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