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不足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生往往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1)课堂互动缺乏趣味性:在部分数学课堂中,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使得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一,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导致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结果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1)题海战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采用大量练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机械重复中掌握知识,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缺乏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自己的思考。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概念内涵理解不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够,容易混淆相似概念,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错误。
(2)对概念外延掌握不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外延掌握不够广泛,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 挖掘教材中的核心素养要素: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如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空间想象等,并在教学设计中加以体现。
数学教学实践案例应用(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
分数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些东西平均分给多个人呢?比如,一个蛋糕要分给三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案例教学(1)教师展示一个圆形蛋糕,并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代表1/4。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4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4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4。
”(3)教师展示一个长方形蛋糕,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代表1/3。
(4)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3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3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3。
”3. 案例应用(1)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代表1/4。
(2)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3个这样的苹果,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3个苹果,每份代表1/4,那么一共可以分出12份。
”(3)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蛋糕,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5份,每份代表1/5。
(4)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2个这样的蛋糕,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2个蛋糕,每份代表1/5,那么一共可以分出10份。
”4. 案例拓展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将正方形平均分成6份,每份代表1/6。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4个这样的正方形,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4个正方形,每份代表1/6,那么一共可以分出24份。
引导式教育情景设计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引导式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案例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了一个以“探索自然奥秘”为主题的引导式教育情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资源1. 自然环境:校园内的花园、操场、树木等。
2. 教学工具:放大镜、笔记本、相机、录音笔等。
3. 教学材料: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阶段1. 教师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自然界的美丽和奇妙。
2. 提问:“你们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奇的地方?”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记录下学生的疑问。
(二)探索阶段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元素(如植物、动物、天气等)进行探索。
2. 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工具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3.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放大镜观察树叶、使用相机记录蝴蝶的飞翔等。
4.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讨论阶段1. 各小组分享探索结果,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2. 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变黄?”、“蝴蝶是如何飞行的?”等。
3.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尝试解答问题。
(四)总结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次探索活动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重点,强调观察、思考和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1. 引导式教育情景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
2.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善于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
3. 小组合作是引导式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研活动数学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案例分享以“图形与几何”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概述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单元作为研讨内容。
在活动中,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2.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三、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分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教学内容(1)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2)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3)图形的变换(4)解决问题3. 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如三角板、梯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折叠、剪贴等方法,动手操作三角形和四边形,感受图形的稳定性。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等。
(3)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异同点,总结归纳出它们的特征。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方法。
(4)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教师设置一系列与三角形和四边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由三角形和四边形组成的图形,并解释其特点。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之我见[摘要]学生若具有了提问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提问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
[关键词]问题解决提问意识学生主体性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意识习惯。
由此可见,学生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成为数学教学中研究的关键环节,我通过三十多年的教学总结认为,要想搞好“问题解决”教学研究,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1 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意义提问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
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人师,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学生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这也足以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最乐意接受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甚至“爱屋及乌”。
学生若具有了提问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
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观察分析发现的,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因而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或逼迫的,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摘要:新课改中提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心中存有疑惑,主动探究教学内容总结出答案,整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由被动的状态转为积极探究和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有效加强学生提问能力,最终实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还应预留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举手提问,激励学生争相举手发言,教学氛围一下活跃起来,激發学生热情高涨,主动表述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便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更加扎实地掌握知识点,进而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一、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敢问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有很多学生对老师有敬畏之情,不敢和老师沟通交流,如果不能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学生就不能在平等的角度上和老师沟通交流,有问题也就不能寻求帮助了。
还有很多学生缺乏提问的勇气和胆识,害怕受到老师的责怪,或者是不敢质疑,不善于思维,不知道该如何提出自己的问题。
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敢于发问。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学习的主体。
老师和学生要在平等的角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实现老师和学生的零距离沟通交流,允许学生质疑自己,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提问,敢于质疑老师、质疑教材。
还有一些学生在提问的时候会产生紧张的情绪,语无伦次,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学生下课之后继续和老师沟通交流。
二、预留时间引导学生提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从而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预留时间引导学生提问,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举手发言,有利于活跃教学氛围,逐渐消除学生不良的学习情绪,进而以良好的状态提问。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先讲解新课内容,而后,预留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不懂的教学内容,举手提问,促使全体学生主动说出经常无法区分各种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本质, 反之 . 问方 法不 当 , 提 不但 不 能切 中问题 的要 害 , 而易 使 反
人 感到乏 味和 厌烦 。 因此 , 师在 平时教 学 中要不 断 传授提 问 的 教 方法, 让学 生提 出有价 值 的问题 。
( ) 给 学生提 问的 方 法。趣 问法 . 问题趣 味化 , 1教 把 或通过 各
【 t] l能力培养 I 刨 i
小 学数 学教 学 中如 何培 养学生 的提 问能力
●胡 圣 洪
随着 课 改 的深 入 , 生学 习能 力 的培 养 和 发展 、 习 潜能 的 学 学 挖掘 和开 发 已越来 越 为人们所 关注 。培 养学 生主 动提 问 的能 力 , 让学 生在 巩 固练 习 中提 问 。 出 练 习中 的难 点 , 提 以便 学 生 突破 难
问 , 师必须 为学 生提 供一切 可提 问 的机会。① 让学 生在 新课 一 教
开 始就 进行 提 问 , 教学 《 的面 积》 , 师可 布 置学 生预 习复 如 圆 时 教
习圆的 认识 、 的周 长 等 . 圆 新课 开 始就 让 学 生提 出预 习 中不 懂 的
问题 。有 的学生 可能提 出下面 问题 : 什么 是圆 的面积? 如何 求?需
二、 提供 机会 , 学生便 于提 问 , 于提 问 让 乐 古人云, 学起 于 思而 源于 疑 。这 就 是说 , 质疑 是 思维 的 导火
索 , 学生 学 习的 内驱 力 , 使学 生 的 求知 欲 由潜 在状 态 转入 活 是 能 跃 状态 。因此 , 要使 学生 的思维 活跃 , 在数学 课堂 上积极 踊跃 地提
种有 趣的 活动把 问题 引 出 。 这种提 问容易 使对 方的 注意 力集 中和 定 向, 引人入 胜 。追 问法 , 某个 问题 得 到 肯定 或否 定 的 回答 之 在 后 , 着其思 路对 问题 紧追 不舍 , 顺 刨根 到底 继续 发 问 , 其表 现形 式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摘要: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要转变理念,从侧重知识讲解转向能力培养为主。
学生提问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能够使其从被动进行思考,转变为积极与自觉思考,还能使其养成批判与质疑的习惯,思维品质会显著提升,能够促进学科素养发展。
本文立足核心素养,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如何有效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希望提出的策略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能力培养引言:新一轮课改下数学教学要聚焦核心素养,做好数学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以此促进课程学习成效提升与学生发展。
小学生能不能学好数学,以及数学素养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思维品质,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思维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故而要重视此项能力培养与发展。
当前数学教学存在学生提问意识不够强和提问缺乏有效性等问题,不利于数学素养的提升,所以需要针对提问能力培养做好策略研究。
一、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实际状况小学数学教学受传统观念影响,依然存在重知识讲解,忽视思维与能力培养的状况。
课堂教学中学生非主人翁,以被动的听为主,主动思考少,不能发现问题,提问无从谈起。
数学课堂中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是权威,各个方面要求严格,这种情况下会学生会不自觉的畏惧,数学学习中即使有想法或者存疑,也不敢提出,害怕被批评。
学生的提问缺乏质量,通常停留在表面,不具备探究价值。
一节课以讲知识与课堂训练为主,未能搭设提问的平台,或者是学生提问没有及时给予反馈,打击提问的积极性,同时忽视对提问引导,学生思维不具备深度与广度。
学生认为教材与教师不会出错,缺少批判与质疑精神。
以上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提问能力低下,数学教学需要研究与探寻有效培养对策。
二、学生提问能力培养有效策略(一)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小学数学教学要改变学生心理,使其形成质疑、批判、提问意识,并且消除畏惧心理,使其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些是培养提问能力的基础。
教师要加强学习,领悟新课改理念,营造能够促进提问的教学环境。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提出者,也是问题发现和提出的主体。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由于小学生好奇,提问是自发的,如果不加以保护或引导不力便会减弱或消失,学习兴趣了表现为不稳定。
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努力创设“和谐”的情境。
一、要有“爱”的氛围把教学过程中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
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近的。
爱心教育适宜在任何场合。
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把老师的微笑看作是一种奖赏,一种鼓励,而感到无比亲切,感到无比温暖。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的微笑和慈祥的抚摸可以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当学生与老师的情感相悖时,老师微微一笑,可能把几分钟前还较为紧张的情绪变得松弛。
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喜可爱的,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
还要尊重学生人格,当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要消除学生害怕说错而被教师或同学讥笑的恐惧心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
二、创设情境,使于学生想问、敢问并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问题是教学的核心。
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
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和深刻性活跃的体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因此,在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明确的要求,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
”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和问题提出,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相比而言,提出问题尤为重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关键。
”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人能否综合运用知识以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体现,而提出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表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才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然而,有不少学生,能做到勤学,却不会好问,往往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为什么不问呢?分析起来,大致有下面三种情况:1、怕问:如“我的问题提出来如果是其他同学已经知道的,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提出的问题如果不符合老师的意图,老师会批评吗?”……如此前后一想,学生的问题就闷在了心里,不敢提出来。
2、不愿问: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明知不懂也不问。
3、不懂问:有时,教师让学生自由提问,可是怎么动员,效果总是不佳。
这并不是学生不愿提问,而是没有进入提问的角色,不知道怎样提问。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在这一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创设和谐氛围,给学生一个敢于提问的“胆”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者的不当的教学方法。
当儿童提出问题时,我们更多的是听到诸如:“这样的问题别来烦我!”“你真笨,这种问题也要问”等等。
长此以往,儿童的好奇心被压制了下来,提问心理也消失了。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
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发布时间:2021-10-17T12:41:12.536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月上作者:谢敏[导读] 小学数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入和进一步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方式方法满足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谢敏摘要:小学数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入和进一步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方式方法满足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能力;教学方法问题意识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指引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
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的问题探究行为,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是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知识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问题意识也代表着学生拥有了独立的学习思维,更能够帮助学生个人观点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当中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提问现状分析(一)缺乏系统的指导首先,学生的提问缺乏科学性。
学贵有疑,以疑促学——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学贵有疑,以疑促学——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左哲岚(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002)摘要对低段学生而言,他们处于数学入门阶段,更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方法地培养其提问能力。
为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展开探讨: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要提问;指导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开展趣味活动,让学生乐于提问,旨在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提问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提问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小学低段(一、二年级)更是起着基础性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敢于、乐于提问,培养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由于低年级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和经验积累的局限,没有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因此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引导。
为此,笔者基于理论学习和自身教学实践,对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1民主氛围营造,敢于提问低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同时也有极强的自尊心,想要受到老师、同学的尊重,往往班级里既有羞于提问的学生,也有担心提问后不被他人认可的学生。
因此,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有问题就问,大胆地说出心中所想,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帮助其建立提问的信心。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的加法”时,情境图中原来有3个小朋友浇花,又来了2个小朋友,针对情境图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由于一年级学生对数学问题并不是很明白,有学生能提出“现在有几个人”、“一共有几人”的数学问题,对于这种找准方向、精彩的提问,教师要及时表扬“你真棒,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以此增强学生的数学信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创设,想要提问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
尤其是低段学生,他们所感知的生活面较窄,选取他们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作为情境,容易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产生提问的欲望。
试论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一样,都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好”的问题解决者比“差”的问题解决者能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能提出较好问题的学生大都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00-01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一样,都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好”的问题解决者比“差”的问题解决者能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能提出较好问题的学生大都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
因此,培养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研究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学生数学提问的现状在当今的课堂中,我们只能看到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而较少听到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很多次,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题,等待多时,得到的结果多半是静默一片,抑或是“没有问题”的高声齐答。
事已至此,教师也乐得顺水推舟,鸣金收场。
我不知有没有为学生无问可提而陶陶然的教师,但至少现实是无情的,正应了那句话——“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待到学生作业时,教师才发现部分学生错误百出,有些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至于某些知识的由来和所以然,则更是一知半解。
以至于教师要发出感慨:“现在的学生呀,能力是……”学生为什么会有疑不问?学生为什么不会提问呢?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个中原因。
二、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缺乏的原因原因之一:受应试教育的毒害。
现今的教师,明知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还是不得不抓紧时间,多多提问,多多讲解,仿佛这样抓紧了课堂的分分秒秒,心中才感觉踏实。
至于学生提问的能力,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还难以考查,因此,教师也就自然地放弃了培养。
而把目光停留在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现成问题上。
原因之二:担心无法驾驭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策略
曇怎年02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策略陆艳(江苏苏卅工业园区星澜学校,江苏苏州215000)扌商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飽过程中逐浙形成问题意识、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提问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192(2020)02-0066-02引言数学知识点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点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积累很多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解决自身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
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由的学习环境及学生在心理上的安全感是学生主动开展创造活动的基础。
学生只有身处和谐与民主的课堂氛围当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才会产生主动意识,从而更好地调动自身思维开展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疑问,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当前,学生对提出问题具有畏惧心理,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师生间的距离较远,教师缺乏足够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提问在心理上有所顾虑。
因此,若要对学(7-4)x9=27;又如83-38=45,可以转换成(8-3)x9=45,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
其三,互补相乘法。
就是一个两位数,如果十位上的数字互补、个位数相同,那么可以让十位上的数字相乘,再加上个位上的数字作为结果的前两位,个位上的数字相乘作为结果的后两位(不满10补0),如76x36=2736可以转换为7x3+6=27,6x6=36,则最终的结果为2736;83x23=1909则可以转换为8x2+3=19, 3x3=9,最终的结果为1909。
当然以上这些技巧的讲解需要学生在厚实的基础知识基础上进行。
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4.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三、案例实施(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张饼,提问:“这饼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什么?”2. 学生回答:将饼分成了2份,每一份是饼的一半。
3. 引入分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文字表示,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饼的一半呢?”4. 学生回答:可以用“1/2”表示。
(二)探究新知1. 分数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蛋糕、苹果等,让学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表示分数,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个苹果的1/4。
”3. 分数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如:“比较1/2和1/3的大小。
”4. 分数的加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如:“计算1/2 + 1/3。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比较和加减运算。
2. 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四、案例反思1. 情境教学的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节课运用了画图、语言描述、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进步和 发展 为宗 旨 , 运 用有效 的教 学策略 , 使 学生乐 于学 习 , 中, 培养学生 的提 问能力 , 对于开发学 生智力 , 发展学生思维 , 变学生课堂 上的被动接受 为主动探求 , 实 现素质教 育起着积
的外部 表现 。因此 , 在教学 中要 充分保证学生 有说的机会 , 通 中方方面面都 与数 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 。教 师要有 意 过多说 的训练 , 培 养学生勤 于提问的 习惯 。 础和源 泉 。 学生通过 实践活动 , 可 以从 中受 到一定的启发而提
2 、 让 学生多做 , 启发提 问。 实践活动是 学生形成 问题 的基 会生活 中处处 都有 数学 问题 。
影响教师 的教学程序而挨 教师的批评 、 指责 ; ( 2 ) 怕提 出的 问题 在一定的规律 ? ” 有 的同学说 : “ 难道三 角形的三个 角加起来 是
不成 问题而 变成 同学们 的笑料 ;( 3 ) 怕提 出的问题 毫无价值而
一
个固定 的数 ?” 这样 , 同学们提 问的欲望就被 得到了有效 调
个角的度数 。 接着 , 我让学生把 自己画的三角形其 中两个 角
的度数报 出来 , 我很快 地说出第三个 角的度数 。接连 五 、 六个
同学 “ 考” 了我 , 我每一次都能快速 准确地说 出答案 。 学 生就 觉 小学阶段 的学生正处在 一种“ 心欲求 而尚未得 , 口欲言而 得十分好奇 , 纷纷在下 面议论起来 。我看 时机 已经成熟 , 于是
设计巧妙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设计巧妙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一、把握提问的时机,使学生在“答”中“问”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完成了两次认识上的转化。
第一个转化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根据已经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全面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应用。
【案例1】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有括线的实际问题”一课中,有一个试一试的内容:这是“求一部分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初步尝试,要求学生用在例题中刚刚获得的体验去解决“求一部分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课上教师将苹果图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盒中,并贴在了黑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图(图1),问:“猜猜盒子里有多少个苹果?”多数学生对盒中苹果的个数展开了争论:生1:两个。
生2:可能是5个。
……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显得若有所思,教师发现后及时进行了提问:“你认为盒子里有几个苹果呢?”生3:不知道!师:为什么?生3:你没有告诉我总共有几个苹果,我怎么能知道盒子里有几个苹果呢?请注意这位学生的回答,她已经会反问了。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头与归宿。
因此,数学活动也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教师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展开的以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为目标的充满数学味的活动。
学生在课堂中,不是单纯地听数学、看数学、练数学,更多的是玩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经历体验、探索、质疑、思考,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数学价值和意义。
案例1中,教师从生活情境出发,提出了“你认为盒子里有多少个苹果?”教师的提问看似平淡,其中却蕴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这是及时把握住学生思维转折的时机适时的追问,使他们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质疑中释放自己的数学思维,成功地探究出解题的思路。
本问题的提出,其出发点是诱导学生在回答中进行合理的质疑,去发现问题之外的问题,从而自发地提出一个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这不仅为学生轻松地接受“总数”这一数学名词埋下了伏笔,也为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求一部分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开放小学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问卷 中发现 :在课 堂上 ,遇 到老师讲解 与 自己想法不一致
时 ,有 心 理 顾 虑 不 敢 举 手 提 问 的 学 生 占调 查 人 数 的3 .4 11 % ;从 来 没 有 向 老 师 提 出过 问题 的学 生 占3 .8 。在 这 些 55 %
学生有充 分的时间思考 问题 ,并敢 于提 出问题 。教师要 有
彩 霉捧 捞 免
C R嚣} } l 魏 笼 f{ S A靛 ;
开 放 小 学 数 学 课 堂 培 养 学 生提 问 能 力
◇ 浙江 平 阳县 昆阳 镇第 一 小学
◇ 浙江 平 阳 县 实 验 小 学
吴恢 銮
施娇 娥
【 要 】 学生不善提 问仍然存在 于数 学课堂教 学 中,亟 需培 养和提 高学生 问题意识 和提 问能 力。开放 数 学课 堂是 摘
会 敢 于 提 出 问 题 ,这 是 培 养 学 生 提 问意 识 的第 一 步 。 2开 放 思 考 时 空 ,让 生 主 动 提 问 。 在 教 学 中 ,我 们 发 .
、
营 造 开 放 型 课 堂 环 境 。激 发 问题 意识
英 国哲 学家 约翰 ・密尔 曾说 过 :在 压抑 的思 想 环境
握 得 比较 扎 实 ,但 学 生 主 动 提 问 的 意识 与 能 力 却 被 淡 化 ,
造潜 能 。例如 ,在教学 “ 有余 数的除法 ”时 ,有位学生 问 “ 为什 么余数要 比除数小 呢?”有一个学生讥 笑他 ,笔者 请那位 讥笑他 的学生 讲给大家 听 ,结果他对此 问题 的认识 也模糊不 清 。于是 ,笔者及时表扬 了那位大胆提 出问题的
下 ,禁 锢 的课 堂 氛 围 中 是 不 可 能 产 生 问 题 的 ,更 不 可 能 撞
思维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本文以一堂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践案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蛋糕,将其平均分成8份,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小明吃了其中的3份,应该怎么表示?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3/8的结论。
教师接着提问:如果蛋糕被平均分成10份,小明吃了其中的4份,又该如何表示?学生通过类比,得出4/10的结论。
通过这个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
(2)探究新知,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发放分数卡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分数卡片拼出不同的图形。
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分数可以表示图形的几分之几,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将长方形分成10份和8份,然后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面积,再相加得到长方形的总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提高能力教师出示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个圆形的半径是5厘米,求圆的面积。
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将圆形分成若干份,然后分别求出圆的面积,再相加得到圆的总面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案例分析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蛋糕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分数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培养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情景描述】:
今天,我组织学生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加法。
课本提供的是一幅“保护环境,收集矿泉水”的情景图。
这幅图的情景与班级学生的现实有一些距离,对于学生根据情境提问有些滞后。
由于上周四、五学校举行了田径运动会,运动会结束后,各年级班清理了各自的卫生区域,每个年级班都捡到了很多矿泉水瓶。
我就以这次捡矿泉水瓶创设情景,恰当的将课本提供的材料进行了改编,改编为:学校一至四年级学生收集矿泉水瓶数量情况统计表
而将其问题改为: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了独立思考后,请学生汇报自己想到的问题,学生想到了不同的问题: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3、一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4、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5、二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6、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7、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8、二、三、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9、一、二、三、四年级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在“提问题”汇报过程中,学生说我同步板书,并及时的提醒学生:相同的问题如果已经汇报板示过就不必再重复说,只说与其不一样的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举手汇报,就连平时很害怕举手回答问题的学困生马佳雪、王金忠、刘文渊也高高举起了手,争抢回答。
学生汇报的不一样问题多达10几个。
【反思】:
1、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学会自主提出问题。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的提问意识(兴趣)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
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提问的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
动参与到提问中去。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
让学生的注意(问题意识)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2、当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有距离,学生提出问题较困难时,就应及时的考虑将其进行合理的生活化的改编处理。
可以对材料提供的信息及问题进行一个延伸性的改编,使学生的问题思维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给尽可能多的学生(重点是学困生)提供一个尽可能多的调动问题意识参与的机会或平台,使每位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内容(问题)或材料,放大问题的空间。
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要想使学生有问题可提,首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就必须十分的接近学生的知识现状,呈现出来的信息就必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思维认知水平相联结,从而才能干预和影响到学生去主动的思维。
在本节课中,我把学习材料进行了与学生实际思维水平对接的处理,将学生的思维起点放在了一个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由易到难的进行材料信息的组合、思考、解答到应用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