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
南宋四家:李唐《采薇图》《万壑松风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马远《踏歌图》《水图卷》、夏圭《溪山清远图》
元代四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吴镇《双桧平远图》《渔父图》、王蒙《青卞隐居图》、倪瓒《六君子图》《竹枝图卷》,加上赵孟頫《洛神赋》《双松平远图》和高克恭《云横秀岭图》称为元六家。

清代四王:王时敏《南巡图》、王鉴、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王翚,再加上吴历《静深秋晓图》《胡天春色图》、恽寿平《景石秋花图》《南田画跋》称为清六家。

清四僧:弘仁、髡残、八大、石涛《墨荷图》。

朱耷号八大山人,明朝皇室后裔,南昌人;代表作《荷石水禽图》《河上花图卷》《仿董北苑山水图》。

海上画派:赵之谦是海上画派花鸟画风的先导人物。

楷书有“颜底魏面”之称。

海上人物画有萧山任熊、其弟任熏,其弟子最出色的是任颐,代表作《紫藤三禽图》《酸寒尉像》;字伯年,浙江山阴人。

虚谷,僧人,作品《梅花金鱼图》。

成就最突出的文人画家是吴昌硕,初名俊,后改为俊卿,字昌硕。

浙江安吉人,开创了印学流派,人称吴派。

作品《葫芦图》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

《青卞山图》的作者董其昌
唐寅的《孟蜀宫妓图》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赵佶《瑞鹤图》王希梦《千里江山图》文征明《江南春图》。

名词解释:
格法:也是赵佶的院画评判标准,它包括对前代画法程式的掌握和对象特征的认识,由此形成画家的绘画基本功。

高远:由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的山水画的观察和表现方法之一,表现“自山下而仰山巅”所见的景物。

深远:也是郭熙总结的山水画构图法之一,描绘“自山前而窥山后”的画面。

平远:郭熙总结的又一种山水画构图法,表现“自近山而望远山”所看到的景色,这也是郭熙本人特别擅长的布景法,后人也有以此指代其风格的,
禅画:有禅僧绘制的作品,兴起于宋代,主要表现禅的境界,具有启悟心智的功用。

禅画没有固定的题材,但通常借助南宋院体中水墨一路的画法,以疏简为尚。

禅画的参悟功能使它区别于士夫画,所以并没有在画坛上形成很大的影响。

阔远:山水画构图的一种风格形式,最早由宋代韩拙提出,到元代成为代替“深远”一法的表现形式。

黄公望《写山水诀》解释为:“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


书斋山水:元代山水画的一种新的类型,专门以文人画家自己或友朋的斋室为对象,表现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它表现一般性自然山水的作品相比,更能突出特定的文化背景。

行家:指职业画工,他们按照赞助人的要求进行绘画创作,以绘事作为谋生的手段。

它后来被用来泛指宫廷画家,主要是明代的浙派人物。

戾家:相对于行家,指业余爱好者。

泛指文人画家,尤其是那些士大夫出身的人,或归隐指士,他们以绘画为寄托,抒写个人胸臆。

绘画南北宗: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的绘画理论。

它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行了风格流派的划分,其根据是禅宗史上顿悟与渐悟南北二宗,以此把山水画中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的创作加以区分。

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则是行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

清六家:又称“四王吴恽”,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格。

他们并非一个
画派,但都强调临古,特别是推崇元人,以精熟的技巧,不仅见重朝廷,而且左右了清初百余年的画风,被视为当时画坛的正统派。

扬州八怪:或称“扬州画派”,是对清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的一批革新派画家的总称,数目不一定局限于8位。

主要有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李鱓、李方膺、高翔、罗聘、高凤翰等。

因其不合于传统,不合于正统,艺术表现形式奇特,所以被目之为“怪”。

他们主要靠卖画为生,受市场需要的影响,在花鸟、人物等题材上进行了多种变形和开拓,对写意传统作了大胆的突破。

海上画派:清末民初的绘画流派。

主要人物有赵之谦、任熊、张熊、任颐、虚谷、蒲华、和吴昌硕,因其活动集中在上海,故得此名。

他们大多以花鸟、人物为题材,画境纵逸隽雅,风格清新独特。

他们的创作受书法碑学影响巨大,作品追求金石趣味,因此能别开生面,成为继扬州八怪之后又一个有全国影响的重要画派。

三叠两段:石涛总结的山水画构图的重要程式。

三叠是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两段是景在下,山在上。

它反映了画家不太重视具体的空间布局,而以心灵空间去融会自然空间的方法。

这种程式化构图的提出,是画家对“思”与“景”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解答题
皇家赞助对两宋绘画繁荣有哪些重要作用?及你对两宋画院的认识和理解?
宋代开国之初,收罗各方画家于翰林院,宋太宗雍熙元年始建翰林图画院,除招聘大批中原画家外,西蜀、南唐画院的画家也多随降主归宋,宋微宗赵佶富于绘画才能,他为画院设定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并以他自己的鉴赏趣味和创作方法,要求院画画家的创作,同时画院画家的地位也较前提高,宣和画院遂成为后代画院的典范,它对两宋的绘画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徽宗的直接参与鼓励推动绘画地普及传播,在加上皇帝设立画院供养一大批民间绘画高手,给予优待方便.使绘事繁荣空前,在技法、材料的革新下顺利的形成两宋的院体画风。

皇家的赞助使两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两宋画院
两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

画院:官署名。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绘画。

它除为皇家绘制各种图画外,还承担皇家藏画的鉴定和整理及绘画生徒的培养。

后来也指中国现代美术的创作和研究机构。

宫廷画院始于五代,盛于两宋。

院体:指宋代画院为代表的绘画风格。

其样式特点一般是工细严谨、讲究法度。

这种法度体现在设色和水墨形式上,有精细不苟的程式。

北宋初年,在宫廷中特设翰林绘画院,集名家、给俸禄,培养了许多绘画人才。

宋徽宗时,画院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山水画代表:三大家李成、范宽、郭熙,多以“造化”为师,绘写真山真水。

米芾、米友仁父子从用墨的浓淡渲染中给山水画创出新的风格,称为“米家云山”。

燕文贵不师古人,景物万变,匠心独造,当时称为“燕家景致”。

郭忠恕所画亭台楼阁,毫分尺寸,“皆中规矩”,是后世所谓“界画”的开始。

花鸟画:进入极盛时代。

黄居寀(黄荃子)为首的一派花鸟画,浓艳富丽,风靡北宋画院百余年。

至熙宁、元丰年间,崔白、崔悫兄弟与吴元瑜等人,以清淡、流畅的笔调,改变了院体画风。

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

北宋末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的代表性作品如此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还是罕见的。

宗教画日渐衰落。

宋初画家高文进、武崇元等道释人物,也逐渐摆脱宗教的形象和束缚。

南宋绘画继承了北宋的传统。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是南宋著名山水、花鸟画画家,对人物画也有专长。

2、援书入画在水墨写意画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或者发生的作用)
水墨写意画的特点: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3、追求意境、缘物寄情。

以书入画的作用,突出一个写字,又以画竹为甚,讲究干如篆,节如隶,枝如行,叶如草,他淡化了染,皴,强调了用笔,意境,概念的东西。

援书入画是对水墨的升华,赋予水墨的灵魂。

援书入画会增加水墨的意境,由画生意,在以书加以引导升华。

《秀石疏林图》是其“以书入画”的代表作品。

图中以“飞白”法画两块拳石,左右疏落地点缀丛竹、枯木、杂树。

书法强调“中锋运笔”,认为只有这样写出的线条才“圆”、“厚”。

这本来就只是一种“意会”,一种感觉,谁又能测出纸上用毛笔书写的墨线的“圆度”、“厚度”?但千百年来,学习书法的人们似乎都能切实地感觉到这种圆厚之美。

而画则更广泛,虽然也强调以中锋为贵,但也经常使用侧锋。

相对中锋线条的圆厚严谨,侧锋的线条就显得薄而疏松,但也因此显得空灵随意。

如此图的拳石,就是以侧锋“飞白”画就,显得极其洒脱灵秀。

不过疏林之竹、点叶树、枯枝,甚至石根之小草,则都用中锋勾、撇、点。

竹乃矮枝新篁,用浓墨向上撇叶,笔力凝重。

草则自下向上弧曲掠去,秀而遒劲。

三株枯枝,皆呈鹿角状,但线条圆曲坚挺,犹存北宋遗韵。

左边一株点叶树,枝干倔曲,用笔顿挫转折,叶则用中锋直点,含蓄内敛。

卷后有赵孟頫自题的著名的阐述“书画同源”的一首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子昂重题。

”“籀”乃大篆,必用中锋书写。

“八法”就是“永”字八个点画的笔法。

既说是“重题”,可知这里还不是此诗的出处,或说出于题柯九思的画,但已经不可见。

如果说唐代王维的“援诗入画”、“水墨渲淡”开启了文人画的先声,那么元代赵孟頫的“画贵有古意”、“云山是我师”、“书画本来同”则完善了文人画的组成要素。

“画贵有古意”,就是珍惜历史上的优秀传统,加上“画中有诗”的文化内涵,“云山是我师”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画本来同”的笔墨情趣,以及北宋米氏的“寄兴游心”,中国的文人画的基本要素趋于完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