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跨文化适应12,20剖析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
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是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人际交往形式。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如何进行文化适应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究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的理论基础1.文化差异认知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首先认识到不同文化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弯曲的亚洲文化视觉制品代表长寿和幸福,而在美国,它们代表塞滿煎餅餐的小狗。
因此,当交流跨越不同地域和文化时,理解这些差异非常必要。
2.文化情境认知文化适应也需要在确定的情境中运用。
例如,文化可能会影响人们如何开始和结束交流,如何与长辈称呼和互动,如何在面对威胁或者询问时进行处理等。
3.文化调适性认知在职场环境中,文化调适性就更为重要。
个体需要视情况灵活运用不同文化特点,同时还必须有效地传达个人理念。
因此,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最重要的是理解对方文化,并做到在交流中避免误解。
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1.注重户外礼仪无论在任何地方交流,我们都要注意礼仪,尤其是在国外。
例如,手势也是我们的文化礼仪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国际礼仪,尊重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减少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化,同时也能保持交流的社交礼仪。
2.尊重不同宗教文化有时,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们在某些话题上可能存在观念上的不同,而这可能在交流中引发冲突。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尝试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信仰,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避免产生误解或冲突,顺利地完成有关交流。
3.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我们还需深入了解对方所处的文化环境、习惯和观念。
尤其是在跨洲的交互中,不同人们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对我们更加重要,做到深入了解,可以有效地消除文化冲突和政治分歧,那么交流会更顺畅。
4.打破自身主观,树立文化开放的意识文化适应首先要打破自身的局限性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
学习培训中的跨文化交流与适应
学习培训中的跨文化交流与适应学习培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它不仅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人们在职场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然而,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跨文化交流与适应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习培训中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并提供一些适应的方法和技巧。
一、认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培训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
这就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语言、价值观、习俗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跨文化交流成为学习培训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跨文化交流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的学习氛围。
二、案例分析以一家跨国公司的培训项目为例,公司决定将中国员工派往德国进行技术培训。
在培训的过程中,中国员工和德国培训师之间遇到了一些问题。
1. 语言障碍:尽管公司在开始的时候提供了德语学习的机会,但大部分中国员工仍然无法流利地和德国培训师交流。
这导致了一些误解和困惑。
2. 文化差异:中国员工和德国培训师在思维方式、决策风格和工作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使得双方在合作和交流中遇到了一些障碍。
三、跨文化交流与适应的方法和技巧为了解决学习培训中的跨文化交流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技巧:1. 学习对方的语言:语言是交流的桥梁,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
公司可以提供语言培训的机会,或者鼓励员工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
2. 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要想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就需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差异。
培训师可以向员工介绍目标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和理解。
3. 提高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培训师可以提供一些沟通技巧的培训,例如主动倾听、表达清晰和善于提问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4. 建立互信关系:互信是良好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培训师可以鼓励员工在培训过程中互相合作和支持,以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
八、跨文化适应课件
我看中国文化——猪野田三纱子(日本)
▪ 2. 教材中的文化差异探讨
一个来自美国的教学案例
▪ 3. 非语言交际实例解析
非语言交际小测验
▪ 4.海外学生学习汉语
▪
为什么学习汉语(埃及)
案例教学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 1、案例显现出的问题 ▪ 2、原因:文化差异 (交际模式、思维方式、非语言交际差异、规范体系、价值
▪ “跨文化适应”是英语“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的汉译,一般将其称为“文化适应”。
▪ 2.重归文化适应
留学生或侨居他国数年甚至多年后回归祖国的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感到自己与祖国文化产生了距离感, 对国内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难以适应
3.跨文化适应阶段论(过程)
▪ 第一,学习本身具有某种程度的变迁,不同的情况通常 提供不同的机会以求取解决的方法。
▪ 第二,文化休克可以解释为一个个人化的现象。 ▪ 第三,文化休克可以带来一种挑战的刺激感谢。 ▪ 第四,学习的作用与效果,通常必须在个人的压力或焦
虑,达到某种高度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 ▪ 第五,文化休克是当今生活与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第六,文化休克提供当事人一个寻求适应新方法的机会。 ▪ 第七,以不同行为实证各种新方法的过程,常常是经由
起因是人们突然身处另一文化中时,失去了所有熟悉的 交际符号和形式,引起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
据Oberg的看法,文化休克有6个方面的表现:
▪ 对新环境心理调适之需求所带来的紧绷的压力 ▪ 失落感 ▪ 排斥的感觉 ▪ 错乱感 ▪ 异常的情感反应 ▪ 丧失了面对新环境的能力
▪ 文化休克定义:
指的是初处异文化环境中的人,对陌生环境 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和惶恐不安的心情,并由此 产生的抗拒新文化和留恋旧文化的病态心理反应。 语言不通和交际困难更加加剧了这一心理病态, 甚至还会导致生理病态的出现。
跨文化适应PPT学习教案
会计学
1
1.文化休克
跨 文 化
• 定义 • 表现形式 • 反应类型
适
• 如何克服
应
2.返回本文化休克
3.跨文化适应
• 定义 • 特征 第1页/共20页 • 两种模式
什么是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生活中常见的现 象。当人们移居不同文化氛围或在异国逗 留时,不免会与过去的社会关系网络分隔 开来,环境变化、健康、物质条件、日常 出行等麻烦也往往纷至沓来,这时就很容 易出现文化休克。一些人经过一段适应过 程之后,会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一 些人则持续地把新环境视为梦魇,排斥或 回避新的生活方式第。2页/共20页
通过对异文化的适应,还会启发人的创造力,获得一种打破旧的联系和“框 框”,创造新的、独特的“产物”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文化适应可使个体更具世界意识(world-mindedness),削弱原本 可能存在的定势或偏见。
社会生活中常常出现过度适应的现象,这是应当避免的。比如盲目接受异文化 的习惯,在服饰、身体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一味地模仿当地人,等等。
1954年,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 Oberg)首次在人类
学研究使用了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许多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信
号或符号,它们决定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握手、
如何交谈、如何消费、如何购物、如何拒绝邀请,等等。
一旦文化语境发生改变,由于对于新的社会交往符号不熟
第7页/共20页
反应类型
“同化型” “排斥型” “边缘型” “整合型”
第8页/共20页
如何克服
提前了解即将进入的文化和从事的工作; 为自己找一位文化导师; 在进入新环境的第一周保持每天8小时的睡眠,以应付激素过多分泌; 避免接触可能对自己产生负面影响的人; 在开展工作之前,安顿好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选择一个邻里和谐,并自觉舒适的地方居住; 做好经历6—8个月的文化休克的准备; 为自己以前的喜好找到替代物或相近活动; 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准备接受一定程度的边缘感; 不要对当地人做负面评价,尽量理解人们各种行为的原因; 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事物上,尽量忽视负面的东西; 充分利用新的环境能够提供的一切,尽快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
交换生跨文化适应研究
交换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一、跨文化适应所谓跨文化适应,指的是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环境下,个体适应新文化的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动态和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交换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选择到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学习和生活,因此需要积极适应新的文化。
交换生不仅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文化差异,同时还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适应中,交换生需要具备一定适应能力,包括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二、影响因素交换生的跨文化适应受到许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包括性别、个性特点、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和学习经验等。
不同的个体因素对交换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不同的影响。
2.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交换生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交换生需要开始理解和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态度。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交换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支持、社交网络、社会认知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学习环境、交互行为和情感体验等。
三、应对策略为了使交换生更好地适应新文化,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策略。
1. 学习和提高语言能力熟练掌握语言是适应跨文化环境的关键,因此要加强语言学习,提高语言能力,同时积极练习口语和写作,与当地人交流。
了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是适应新文化的前提。
在任何文化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则,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特点,逐渐适应并接受这些文化。
3.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交换生需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学生组织、志愿者活动,参加体育竞赛等,加强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当地文化。
4. 寻求支持和帮助在适应跨文化环境时,学生可以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和支持,如学生活动中心、中介机构或其他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四、结论在全球化的今天,交换生成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方式。
跨文化适应是交换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需要学生积极探究适应方法和策略,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
《2024年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范文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跨文化适应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以期为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现状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主要面临语言沟通、文化差异、心理适应等方面的挑战。
语言沟通是留学生适应新环境的基础,但由于语言差异,留学生往往难以迅速融入当地生活。
文化差异是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重要难题,包括价值观念、社交习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心理适应也是留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如孤独感、文化冲击等。
三、影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一)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影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
留学生的个人性格、开放程度、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都会对其跨文化适应产生直接影响。
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留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挑战。
(二)家庭和社会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也是影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因素。
家庭的支持和鼓励对留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产生着重要影响,包括社会支持系统、文化氛围等。
四、解决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策略(一)提高语言沟通能力提高语言沟通能力是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的关键。
学校可以提供语言培训课程,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
同时,鼓励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与中国人交流,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二)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
学校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国节日庆祝活动等,让留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此外,鼓励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结交中国朋友,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适应
• 这是对美国人讲独立、重竞争的文化价值 观的适应不良。
• 来美国后不久,在大学城的商店购物,素昧平生 的祖母级店员找钱时,居然称呼我“蜜糖” (honey),叫我大吃一惊。“蜜糖”不是电影 里夫妻、情人的互称吗? (张纯瑛,世界日报)
• “不是的,这是美国人人情味的表现,没 有什么私情关系”。这“大吃一惊”是对 美国人社交生活方式的适应不良。
• 犹记得抵达美国不久,有一日在校园的林荫大道 慢跑。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 金发丽人。没想到在擦身而过之际,她脸带微笑, 嫣然对我说了声“嗨”!一向自认长相平庸,既 无玉树临风之姿,亦无小白脸之貌,所以在女同 胞面前吃不开,早就习以为常。现在居然有如此 美女示好,难道是国内诸姝有眼不识泰山,还是 番婆的要求太低? (李宽宏,世界日报) • 可别会错意,以为天将美色给你。“嗨”、“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都是美国人对陌生人有 礼貌的寒暄用语。
• 文化认同的形成 • 通常经过三个阶段: 1. 未审的文化认同期(unexamined cultural identity) • 视自己的文化为理所当然而完全加以接受。 2. 文化认同的搜索期(cultural identity search) • 开始思考自己与周遭事事物物的关系。 3. 文化认同的完成期(cultural identity achievement) • “看山又是山” • 多重文化人(multicultural person)
❀负面影响(negative influence) 后遗症 不正常行为(abnormal) • 高低起伏不定的情感经验(affective experience) 或情绪(mood)。 • 影响当事人知觉与认知评估的能力(perceptualcognitive appraisal)。 • 影响整个机体性表达(organismic expression)。 • 行为不稳定。
跨文化适应能力策略
员工对培训的反馈和建议。
改进方案制定
02
根据评估结果和员工反馈,制定改进方案,优化培训内容和方
式,提高培训效果。
定期回顾与调整
03
定期回顾跨文化培训计划和效果,及时调整和更新培训内容和
方法,确保培训与企业发展和员工需求相匹配。
06
跨文化合作策略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价值观和商业环境,选择与自己文化背 景和商业目标相似的合作伙伴。
3
通过实践、反思和自我调整,培养跨文化适应 能力
04
跨文化领导力策略
适应不同领导风格
01
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
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领导风格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以开放的
心态去理解和接纳。
02
灵活调整领导风格
根据不同情境和团队成员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以实现
更好的团队协同和目标达成。
03
建立信任与沟通
宣传教育
通过企业内刊、宣传栏、内部网站等多种渠道宣传跨文化培训的 重要性和益处,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互动交流
组织员工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分享,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提高员工的参与度。
奖励机制
设立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跨文化培训和交流的员工给予奖励和 表彰。
评估培训效果与改进方案
培训效果评估
01
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对跨文化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了解
05
跨文化培训与发展策略
提供跨文化培训机会
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企业需求和员工发展需要,制定跨文化培训计划,明确培 训目标和内容。
培训课程设置
开设多样化的跨文化培训课程,包括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沟通 训练、跨文化沟通技巧等。
第十章 跨文化适应12,20
(五)心理学家阿德勒跨文化适应五阶段说
则根据对异文化适应的心理过程,提出了五阶 段说:①接触。接触异文化后,对该文化中的 某些新的特征产生好奇和兴奋;②崩溃。新鲜 感消失,并出现隔阂、迷惑、混乱、乏力感; ③摸索。开始尝试建立新的文化观;④自律。 对两种文化的异同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从 迷惑中逐渐走出来;⑤确立。
涵化而不同化 ,重视教育
消极顺应或集体抗争 , 不重视教育
认同并保存本民族文化,但不 认同并保存本民族文化,
排斥主流文化
但排斥主流文化
与主流族群的 认同强势民族、信任社会制度 与强势民族对立,不信
关系
与学校教育
任社会制度与学校教育
理论观点:文化模式理论从人类学的文化 相对论立场出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模式 都有它的价值,彼此无优劣或先进与落后 之分。 它客观存在 ,指导行为并解释现 象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各种文化应 并存不悖。在教育领域,无论是多数民族 或是少数民族,都运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观去解释教学活动中的内容 、情境与族群 成员的学习行为。由于文化模式异同,不 同族群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积极与消极 之分,学习结果也因此会呈现优与劣之分。 传统理论之所以失败,关键就在于没能抓 住少数民族文化模式及其对学生学习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影响。
4 . 传统理论未能真正理解何为少数民族的学校教 育,以及他们应该接受何种教育。
他认为传统的归因理论有四种缺陷(以教育为例)
1 . 研究者以主流族群的观点去研究少数民族的教 育问题 , 漠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行为 方式的意义,其结论往往扭曲真象。
2 . 忽视了社会与历史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 能促进某些少数民族学生努力学习,也可能使他 们根本不重视教育。
文化适应性跨文化沟通的必备素质
文化适应性跨文化沟通的必备素质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对于个体来说,要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首要的是具备文化适应性。
文化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表现出的适应和适宜性,它是跨文化沟通的必备素质。
本文将从准备阶段、了解和认知他人文化、建立有效沟通以及文化冲突处理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化适应性的重要性。
一、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个体需要积极主动地了解目标文化,包括它的历史、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社会规范等。
这种了解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该文化环境中。
此外,学习目标文化的语言也是必要的,因为语言是文化沟通的基础,只有掌握了目标文化的语言,个体才能更顺畅地进行交流和表达。
二、了解和认知他人文化了解和认知他人文化是文化适应性的核心。
个体应该努力去理解目标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这些差异,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关键。
此外,个体还应该学会观察和分析他人的非语言行为,如姿势、表情和声音等,要敏锐地洞察他人的意图和感受。
三、建立有效沟通建立有效的跨文化沟通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
首先,个体应该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以避免语义的混淆。
其次,要注重非语言沟通,包括肢体语言和表情,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对于非语言沟通方式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差异。
此外,要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适时给予肯定和反馈。
在跨文化沟通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并根据他人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回应是十分重要的。
四、文化冲突处理在跨文化沟通中,难免会遇到文化冲突。
当文化差异引发冲突时,个体需要保持冷静的态度,并在处理冲突时以尊重、理解和包容为原则。
个体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同时寻求共同的利益和解决方案。
遇到文化冲突时,及时沟通和解释是必要的,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础。
第十章-跨文化商务交流
第十章
跨文化商务交流
【本章要点】 跨文化与跨文化商务交流的定义 跨文化商务交流的模式与特点
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语言交流与非语言 交流 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障碍 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对策
第一节 跨文化商务交流的模式与特点
第二节 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语言交流 和非语言交流
第三节 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障碍与对 策
第十章 跨文化商务交 流
二、跨文化商务交流的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 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是语言反应连续 发生的必要条件,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 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非语言行为包括身体 语行为、手势语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 身体距离等。这些非语言行为都可用作交流信 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甚至标志交 际者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从而在商务交 流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十章 跨文化商务交 流
(二)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语言差异
一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与该民族所拥有的文 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在跨文化交流中, 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商务交流语言有明显 的制约关系。
1. 中国 2. 美国
3. 法国 4. 日本
第十章 跨文化商务交流
(三)跨文化商务交流 的语言交流策略 1. 选 择适当的句型 善用模糊限制语 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和 灵活性 保全面子,维系合作关 系 保护说话者,减轻其所 负责任
权力距离的大小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倾 向
生活的量化标准与质化
第十章 跨文化商务交流
第十章 跨文化商务交流
2.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 价值观念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 道德规范差异 此外,激励和薪酬方面的差异也是文化差异在 跨文化商务管理中的重要商务交流中的障碍分析
第十章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PPT课件
1
第一节跨文化心理学的内涵
• Segall等人认为,“跨文化心理学是对人类 行为及其传播的科学研究,探讨社会和文 化力量形塑和影响行为的途径或方式。”
• 一定义要求人们注意两个方面:世界上人的 行为之差异和个体行为与它发生于其中的 文化语境的联系。
2
第一节跨文化心理学的内涵
背后的本质、墓础和规律,确立明确的因果关心, 了解事物的本体或实体与第一因。
• 而文化心理学则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墓本观点,
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本质、墓础或第一因,即使
存在,也像康德所讲得那样人只能认识现象而不
能人是它们(物自体)。
12
文化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
• 跨文化心理学的“最为初级与直接的目标 一直是检验或验证现存的心理学理论的普 遍性.”
全面估价心理学理论的泛文化实用性,验证这些 理论和它们的假设的基本原则,对基本人类行为 的主流理论进行深刻的、基础性的修正。
6
第一节跨文化心理学的内涵
•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式 •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式包括以下几个墓本环节。: • (l) 选择那些对自己文化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即这些理论能
4
第一节跨文化心理学的内涵
• 第四,都认为存在着跨文化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基本规律和基本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跨文化 心理学就是要探究这些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以 找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般性的或普遍性的东西, 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普适性或普遍性的心理学知 识或理论体系。
• 第五,都强调应从生态、文化、政治、经济等多 方面去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既要研究人的心理 的相同的一面,也要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 性的一面。
7
• 跨文化心理学的一般框架或体系
第十章跨文化沟通 ppt课件
一个美国公司在英国伯明翰购买了一家纺织工厂,希望把它作为进入欧 洲市场的桥头堡。但在购买后不久,美国的管理者意识到生产上的一个主要 问题—在喝茶休息上所耽误的时间。在英国,一个工人在喝茶休息上要花费 半个小时的时间。工人都会沏自己所喜欢的茶,然后用1品脱的器皿慢慢品 尝……。
管理者建议工会是否可以用美味的咖啡加快“品尝的时间”,把它改为 10分钟,但工会的尝试失败了。其后的一个星期一早晨,工人们骚动了。公 司进行了改进,装了一台饮茶机,只放了纸杯在龙头底下,而这只能接标准 量的饮料。1品脱的容器被5盎司的纸杯所代替,这个公司再没有恢复生产, 即使在饮茶机被取消之后,工人们仍然联合抵制公司直到它被迫关闭。
跨文化沟通专家萨姆瓦曾提出了一个跨文化沟通模型 (见图10-1)。用A、B、C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的文化,其
中A和B是较为相近的文化,C和A、B有较大的差异。
图10-1跨文化沟通模型
A
B
C
沟通的发生用箭头表示从一种文化发出的信息带有编码者所要表 达的意图。当一个信息被编码时,它带有原文化的特点;编码的信息 到达另一个文化单元时,它的解码受到该文化的影响。
3.男性化或女性化
霍夫施泰德认为男性或男子气概所代表的文化维度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 会性别角色差别清楚,男人应表现得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女人应表 现得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所谓男性化是指,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 价值是成功、金钱和事业。女性化是男性化的反面,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 价值观是关心他人并讲求生活质量,人们十分崇尚关系与合作、友好氛围和 职业安全。
三、跨文化沟通的相关理论
跨文化沟通的相关理论很多,本书主要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研究 模型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五维度理论进行分析。
跨文化适应
与当地人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联系
主动与当地人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 思维方式,增进相互理解。
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不要犹豫寻求帮助和支持 ,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
保持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
保持开放心态
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
3
社区资源
社区提供的文化适应培训、心理咨询等资源有助 于个体更好地应对跨文化适应的挑战。
04
跨文化适应的挑战与困难
心理适应问题
文化冲击
初到新文化环境,个体可能会经历文化冲击,表现为焦虑、失落 、无助等负面情绪。
认知失调
新旧文化观念、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认知失调,影响 心理健康。
身份认同困惑
乐观面对生活
保持乐观的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 办法。
寻求心理支持
在需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等专业支持,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 跨文化环境。
06
跨文化适应的实践案例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适应
尊重当地文化
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尊重并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价值 观和消费习惯,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语 言障碍可能导致个体在新文化环 境中感到孤独和无助。
工作适应问题
01
工作方式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方式、工 作习惯可能存在差异,如时间观 念、任务优先级、团队协作等。
02
工作期望与要求不 同
不同文化对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可 能不同,如工作态度、工作效率 、工作成果等。
03
学习当地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当地语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当地文 化。
理解文化传播中的跨文化适应
理解文化传播中的跨文化适应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传播变得日益频繁和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愈发常见。
跨文化适应作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跨文化适应,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从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
这种适应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动态过程。
我们首先要明白,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
它涵盖了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社会规范等众多方面。
当人们跨越文化边界时,往往会面临各种差异和冲突。
比如,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进食,而西方人则更多地使用刀叉;在社交礼仪上,有的文化中人们见面时会行拥抱礼,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是鞠躬或握手。
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困惑和不适应。
语言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适应的重要载体。
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当地的语言,就很难真正理解和融入新的文化。
想象一下,一个人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却无法与当地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重重困难。
而且,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和思维方式。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点。
因此,学习新的语言,不仅仅是学会发音和语法规则,更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
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也是跨文化适应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不同的文化可能对家庭、教育、职业、成功等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被高度重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集体利益和家庭责任可能排在首位。
当人们从一种文化环境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时,这些价值观的冲突可能会导致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如何在尊重新的价值观的同时,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根基,是跨文化适应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社会规范和习俗的不同同样会给跨文化适应带来挑战。
比如,在一些国家,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在另一些国家,人们可能会更加随性和豪放。
管理知识的跨文化适应
管理知识的跨文化适应管理知识的跨文化适应是现代组织在全球化环境中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企业面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和市场需求,因此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显得尤为迫切。
跨文化适应不仅涉及管理思想的转变,还包括了知识的获取与运用、沟通方式的选择以及团队合作的形式等多个层面。
在跨文化管理中,知识的适应体现为对不同文化习惯、价值观和行事方式的理解与尊重。
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从而影响团队的效率和企业的整体绩效。
因此,理解并适应文化差异,能够帮助组织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实现更高效的管理。
首先,了解文化差异的理论是跨文化适应的基础。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提供了一种分析文化差异的方法。
他将文化差异分为六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masculinity与femininity、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indulgence与restraint。
这些维度帮助管理者识别和理解员工在沟通、决策和团队协作中的不同偏好。
例如,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员工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上级的指示,而在低权力距离文化中,员工则可能更愿意参与决策。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管理者在进行团队建设和冲突解决时的策略选择。
其次,企业在跨文化管理中,需要制定灵活的知识管理策略。
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兼顾多元文化的特点,重视知识的共享与转移。
在跨国公司中,知识共享流程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员工的认知方式与沟通习惯。
例如,欧美文化强调开放和直接的沟通方式,而亚洲文化则更倾向于间接和含蓄的表达。
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共享的平台和工具需要进行适配,以确保所有员工都能有效地获取和贡献知识。
跨文化适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跨文化培训与发展。
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系统的跨文化培训,帮助他们理解不同文化的特征和管理风格。
通过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员工可以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学习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技巧。
这种培训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还能增强团队的包容性与合作精神。
跨文化适应基础知识
跨文化适应基础知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频繁地面临跨文化交流和适应的情境。
无论是因工作需要出国出差,还是选择到异国他乡留学深造,又或是单纯地去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跨文化适应都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跨文化适应?又该如何有效地实现跨文化适应呢?跨文化适应,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个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以适应并融入新环境的过程。
这不仅包括对新文化中物质层面的适应,如饮食、居住条件等,更涵盖了对文化观念、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方式等精神层面的适应。
要理解跨文化适应,首先得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这些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
语言就是最直观的一个方面。
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大相径庭。
比如,在某些语言中,礼貌的表达方式可能是迂回委婉的,而在另一些语言中则可能更加直接坦率。
价值观也是文化差异的重要体现。
有的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有的文化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群体的利益和和谐。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会影响到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
社会规范和习俗同样千差万别。
在一些国家,见面时的礼节可能是握手;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可能是拥抱或者鞠躬。
饮食文化的差异更是丰富多彩,有的地方以米饭为主食,有的地方则偏爱面食;有的地方喜欢吃辣,有的地方则口味清淡。
当我们身处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跨文化适应。
最初的阶段通常是兴奋与好奇。
刚刚踏入新文化的大门,一切都显得新鲜有趣,我们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进入一个“文化冲击”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应和困惑会逐渐显现。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购物、乘坐公共交通,都可能因为文化习惯的不同而变得困难重重。
人们可能会感到孤独、焦虑和沮丧,对新文化产生抵触情绪。
但只要能够积极应对,努力调整,就会逐渐进入适应阶段。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
跨文化适应的总结1. 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跨文化适应已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跨文化适应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能够灵活适应、理解和应对的能力。
本文将总结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跨文化挑战。
2. 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跨文化适应不仅对个人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也对企业的竞争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的方面:2.1 提升个人竞争力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意味着个人具备了更广泛的机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适应不仅仅是一个优势,而是一个基本要求。
2.2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跨文化适应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动,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并消除对陌生文化的偏见和误解。
2.3 改善工作效果在跨文化环境中,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沟通风格,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合作度。
适应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与同事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3. 跨文化适应的方法和技巧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适应,以下是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被采用:3.1 学习目标文化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价值观、礼仪和传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和与当地人互动来提升对目标文化的了解。
3.2 尊重和接纳差异跨文化适应需要尊重和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于他人,应该学会接受并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性。
3.3 主动倾听和观察主动倾听和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目标文化。
重视当地人的反馈和建议,并且注意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快地适应目标文化。
3.4 避免刻板印象和歧视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对他人进行刻板印象和歧视。
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
3.5 语言和沟通技巧语言是跨文化适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习目标文化的语言将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目标文化,并且保持良好的沟通。
此外,还应了解目标文化的非语言沟通方式,以避免信息的误解。
文化交流的跨文化适应
文化交流的跨文化适应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深入。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而跨文化适应则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跨文化适应,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从自己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时,所经历的调整和改变过程。
这种适应不仅涉及到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表面层面的变化,更深入到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核心层面。
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语言往往是第一道关卡。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当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实际上也是在接触和理解背后的文化。
比如,中文中的“礼尚往来”,在英文中可能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和概念。
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新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就很容易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障碍。
风俗习惯的差异也是跨文化适应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节日、礼仪和禁忌。
以节日为例,中国的春节充满了团圆、喜庆的氛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而西方的圣诞节则有圣诞树、圣诞老人和互赠礼物的传统。
如果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在特定的文化场景中做出不当的行为,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甚至反感。
价值观的差异则是跨文化适应中更为深层次的挑战。
有些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有些文化则更强调集体主义,重视集体的利益和和谐。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会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工作中,对于团队合作和个人成就的重视程度就可能因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呢?首先,保持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
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接纳新的文化。
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新文化的知识,包括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观看影视作品、与当地人交流等方式,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其次,尊重差异是跨文化适应的基础。
尊重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社会规范,不轻易对其进行评判和指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重新回归适应(案例分析)
(一)概念 (二)原因
(三)策略
(一)概念
Reentry adaptation:是指旅居者重新回国后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心理与行为各方面的调 整和适应。
(二)原因
1、跨文化适应改变了个体。 2、所在地区发生了变化。 3、回归者对回归休克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二、跨文化适应理论
以跨文化适应理论来说明。 跨文化适应理论主要是从个体的角度研 究在对异文化适应中的心理反应和变化 过程。其中包括个人的文化态度、思维 方式、信念、动机、民族归属意识、文 化摩擦、人际关系、文化调整、文化交 流能力等诸多因素。
(一)奥布格(Oberg)的四阶段说
生存策略
涵化而不同化 ,重视教育
消极顺应或集体抗争 , 不重视教育
社会认同
认同并保存本民族文化,但不 认同并保存本民族文化, 排斥主流文化 但排斥主流文化
与主流族群的 认同强势民族、信任社会制度 与强势民族对立,不信 关系 与学校教育 任社会制度与学校教育
理论观点:文化模式理论从人类学的文化 相对论立场出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模式 都有它的价值,彼此无优劣或先进与落后 之分。 它客观存在 ,指导行为并解释现 象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各种文化应 并存不悖。在教育领域,无论是多数民族 或是少数民族,都运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观去解释教学活动中的内容 、情境与族群 成员的学习行为。由于文化模式异同,不 同族群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积极与消极 之分,学习结果也因此会呈现优与劣之分。 传统理论之所以失败,关键就在于没能抓 住少数民族文化模式及其对学生学习活动 的影响。
蜜月期 敌意期 恢复期 适应期 (如:年、星期一工作综合症)
(二)U型曲线适应模型
(Deutsch于1963年提出,Lysgaard于1955年 提出): 当个体在新进入陌生文化时,带着新奇与热情, 处于起点较高处,随后为失落与失望期,处于 低谷,最后逐渐恢复,处于高点。
(三)W型曲线模型
(五)心理学家阿德勒跨文化适应五阶段说 则根据对异文化适应的心理过程,提出了五阶 段说:①接触。接触异文化后,对该文化中的 某些新的特征产生好奇和兴奋;②崩溃。新鲜 感消失,并出现隔阂、迷惑、混乱、乏力感; ③摸索。开始尝试建立新的文化观;④自律。 对两种文化的异同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从 迷惑中逐渐走出来;⑤确立。 个体对两种文化的理解赋予新意,使自己更加 丰满和成熟。
(三)策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帮助回归者重新定位自己。 2、进行回归适应的培训。 3、为回归者提供机会。
补充资料:奥格布文化模式理论( C u l t u r a l mo d e l t h e o r y ) 美国教育人类学家 该理论是修正了他以前提出的阶层化社 会理论后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理论模式。 他试图从传统文化、 族群历史经验、 族群生存策略以及族群关系的多重角度, 寻找解释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高低的 原因。(以教育为例来说明其模式)
奥格布的文化模式理论框架包括两种少数民 族族群分类与五个层面分析。 两种少数民族族群分类 是:“自愿移民少 数民族” ( Vo l u n t a r y immigrant minority) , ) 与“ 非 自愿 移民少数 民族 ( I n v o l u n t a r y immigrant minority ) 。 五个层 面分析包括 : 1 . 参照架构 ( f r a me o f r e f e r e n c e ) ; 2 . 族群理论 ( f o l k t he o r y) ; 3 . 生存策略 ( s u r v i v a l s t r a t e g y ) ; 4 . 社会认 同( s o c i a l i d e n t i t y ) ; 5 .与主 流族群的关系。
第十章 跨文化适应
学习内容:
一、文化休克与相关概念
四、跨文化适应论 二、跨文化适应理论
三、重新回归适应
四、影响跨文化适应有效性的因素
文化休克
奥布格(Oberg) :美国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
认为Cultural shock是指:“在新的文化情境 中,由于人们失去熟悉的交往符号和象征而导 致的焦虑。”(1960年) 也即:在到新文化环境初期,个体由于感受到 与母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 的反差、不适或失控感。
族群类别 文化模式 参照架构 族群理论
“自愿移民少数民族” 与“ 非自愿移民少数民族” 文化模式 比较
自愿移民少数民族 积极性参照架构, 态度乐观 社会歧视是暂时性的, 应以 教育改善个人社会经济地位 非自愿移民少数民族 消极性参照架构, 态度 悲观 社会歧视是长期而制度 化的压制, 受教育不能 改变的
相关概念
1、文化断层(cultural dislocation):英国人类 学家、社会学家Taft于1977年提出。 认为其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出现文化疲劳, 由疲劳带来心理失调,召唤愤怒、失眠等;二是 有失落感,因为与熟悉的文化环境脱节,在新环 境中无法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三是被新文化环 境中的人拒绝,在社会关系建立上不知所措,体 验到挫折感;四是不能胜任新环境中的事务,自 我评价降低。
在“U”型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归的适应也包含其中,更 加全面地描述了随着时间变化,旅居者对新文化环境 的满意度和态度。
旅居满意度 高 中 低 开始 A B C D E F 旅居时间
旅居满意度 高
中
低 开始 A B C D E F 旅居时间
(四)心理学家博瑞四类型说 其根据对本民族的归属意识和对主流民族的 态度,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将人们划分为四种 类型:①文化迁移型。否定对本民族的归属 意识,与主流民族保持积极的关系;②拒绝 型。具有强烈的本民族归属意识,对主流民 族集团采取消极态度;③平衡型。在持有本 民族归属意识的同时,与主流民族也保持积 极的关系;④文化放弃型。对本民族的归属 意识和与主流民族的交往上均采取拒绝态度。
(Gullahorn于1963年提出,Trifonovitch于1955年提出)
噶勒浩恩根据对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过程,总结并提出 了跨文化适应曲线,简称w曲线。这种跨文化适应曲线 反映了多数人在接触异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样 式。以青少年到国外留学的文化体验为例,该曲线共分 为7个阶段:密月期——所见所闻都感到十分新鲜,觉 得周围的人也很亲切;斗争期——面对日常生活及工作 上的种种困难出现无力感,常常在斗争与脱逃两者之间 徘徊;纠葛期——困难和问题无法顺利解决,而使情况 更加恶化;适应期——逐渐适应当地社会和日常生活; 再纠葛期——自以为对异文化已经了解,但对复杂的问 题仍不能明确地把握;归国前期——喜悦地期待着归国, 精神振奋,有恋恋不舍之情;归国后的冲击——与所期 待相反,在生活及与人接触当中,有疏远之感,必须进 行文化的再适应。
他认为传统的归因理论有四种缺陷(以教育为例) 1 . 研究者以主流族群的观点去研究少数民族的教 育问题 , 漠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行为 方式的意义,其结论往往扭曲真象。 2 . 忽视了社会与历史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 能促进某些少数民族学生努力学习,也可能使他 们根本不重视教育。 3 . 忽略了对少数民族受教育群体动机的研究。由 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某些少数民族有较强的群 体受教育动机 ,而某些少数民族则缺乏这种群体 动机 。 4 . 传统理论未能真正理解何为少数民族的学校教 育,以及他们应该接受何种教育。
(六)阿特津森跨文化适应五阶段说 其侧重研究在主流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和歧视的 环境下少数民族的异文化适应心理。提出了跨文化 适应五阶段说:①对异文化采取积极适应的态度; ②因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陷入 混乱、动摇和苦恼当中;③在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 对异文化产生抵抗并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之点; ④在民族自尊、民族忠诚与理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⑤协调两种文化,能恰当地处理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对问题采取更灵活的态度。
2、变迁休克(transition shock): Bennett于1977年提出。 变迁休克是人类有机体对新的、变化的环 境不能有效适应的状态。 最初的学者都是从消极意义上看待文化休 克,人们研究的出发点是怎样把它减少到 最小,或者缩短经历的时间。
3、Adler关于文化休克的观点(1972、1987 年): 提出与奥布格等人相对的观点,他把文化休克 置于更广阔的背景,文化休克被当作是一种深 刻的学习体验,它会使个体提高自我意识、获 得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