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中国旅游地理 巴楚文化旅游区
作为宝贵的自然遗产被收录 在《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生态环境
局部地区地形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原始 自然风光得到良好的保持,拥有一批珍惜的动 植物。此地的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保护珍稀物种 而建立的,如王朗、卧龙、九寨沟。
河网密布,湖泊众多,除河流峡谷风光外还有 平原、田园风光。 在山区地势陡峭,有瀑布景观。 河流众多为漂流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千湖之城湖北省,是我国湖泊最多的省份,本 区最大的湖是洞庭湖,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范仲淹曾写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称 赞其博大。
地形
纵观整个巴楚文化旅游区,西部是川西高原与 横断山脉,隶属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势 险峻,有诗词为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横断山脉其东部是四川盆地,再向东则是巫山 与雪峰山(湘西鄂西山地)。 继续向东最终到达两湖平原——洞庭湖平原与 汉江平原。两湖平原的东部、南部与北部都为 山地丘陵地形所包围。
地形结构
高原山地环绕盆地,低山丘陵环绕平原,地表 起伏大,在阶梯交界地带,河流峡谷地貌较多。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长江三峡风光
龙 门 峡
虎 跳 峡
以上就是著名的峡谷地貌: 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大宁河的小三峡; 金沙江的虎跳峡。 它们均是全国南至全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
巴楚文化旅游区的气候
地处亚热带,年降水量一千毫丰富,适合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生长。山水以秀美著称,有著名的景点: 以天下秀著称的峨眉山、以天下幽著称的青城 山、以五岳独秀著称的南岳衡山。
在不适宜开垦的偏僻的低山丘陵,还存在着一 些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貌的地区,景色奇美异 常,现多作为自然保护区而存在。 武陵源 九寨沟 黄 龙
《山海经》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及楚族的自川入鄂——兼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联
穴 的两种不 同名称 ,丙 穴位于今 重庆奉节 一带 ,熊
穴当然也是如此 。
都也。……又楚之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矣。4
《 中次九经》列在 熊 山前 面的依次是 勾橘之 山 、 风 雨 之 山 、玉 山 ,其 中 的勾桶 之 山 、J 雨 之 山为 x L
岷 山,江水 出焉 ,东北流注于海。…… 又东北 一百 四十里 。曰崃 山,江水 出焉,
东流注 于大江。…… 又 东北一百五十里 。曰曙山,江水 出焉, 东流注于大江 ……
熊 山之穴 .夏启 而冬 闭 ,是一个 富有传奇 色彩的地 方。 《 水经 注 ・ 》有关丙穴 的记载与此相似 : 江水
之山 。从所 涉地理 方位考察 ,基 本是沿着 长江北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先 山冢
《 山海经 ・ 中次 九经 》记载 : “ 山 、勾 桶 、风 文
雨 、脱 之 山 ,是 皆冢也 。 ”这 里列 出有 坟 墓遗存 的
从 西 向东伸 展 。其 中提到 的熊 山 ,可 以作 为一个地
理标 志加 以运用 。文 中对熊 山有如下记载 : 熊 山.有穴 焉 ,恒 出神 人。 夏启 而冬 闭, 是穴也 ,冬启乃 必有兵 。
山共 四座 。 《 中次 九经 》所 载 的 山水 属 于岷 山系 列 ,其 中有岷 山 ,而没 有文 山 。对 此 ,郝懿 行说 : “ 此上 无 文 山 ,盖 即岷 山也 。 《 记 》又 作 汶 山 , 史 并古字通用 。 ”①关于岷 山所 处的具体方位 , 《 中次 九经》提供 了可供参考 的信 息 :
《 山海 经 ・ 藏 山经 》 的组 成部 分 之 一 《 五 中山
经》 ,所 占篇幅 在 《 山经》 中居 于首 位 ,与楚 文化
巴楚文化的称谓不宜再使用
收稿日期:2002-06-20作者简介:王善才(1936-),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
2002年11月第24卷 第6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 hree Gorg es U 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N ov.2002V ol 24 No.6巴楚文化 的称谓不宜再使用王善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7)摘 要: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不宜用 巴楚文化 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
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故仍不宜随意命名。
同时,对 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 的提法,也认为不妥。
对有的学者还用 巴楚文化 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更觉不宜。
关键词:巴楚文化; 涵盖古今; 摇篮中图分类号:G 127 63S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2)06-0020-02关于 巴楚文化 这一词汇的出现和正式在宜昌地区开展宣传,据了解大约经历了10多年。
应该说,这是宜昌地区的一部分学者和有关领导花了不少心血,才提出的这一名词。
如,他们收集了大量的巴文化和楚文化的研究资料,这都是很好的。
只是在研究后提出 巴楚文化 及其对这一词汇含义的解释,不 定妥当。
尽管以前据说还通过组织派人赴省请了五位著名专家作过学术鉴定,同意把 巴楚文化 作为三峡或宜昌区域文化立论,但也不见得就是正确无误的,因有些学术问题是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和进行探讨的,不宜轻易或急于去作决定。
总的说,笔者认为 巴楚文化 这一提法有些不妥,值得商榷。
因巴文化就是巴文化,楚文化就是楚文化,不能把未具共同特点的两种文化硬性的捏在一块去含糊其辞地命名一个 巴楚文化 的新名词,更不宜把它解释为 半巴半楚 、 亦巴亦楚或 非巴非楚 。
中国的区域文化
中国的区域文化,老师上课的时候说,大致可以分为7种。
分别是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
据课上所说和资料显示,这些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
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3.三秦文化,在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由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逐渐滞后,原有文化开放性日益减弱,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文化心态。
4.三晋文化,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大部、河南的北部和中部,三晋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原文化”的代称。
地处中州,各种文化碰撞交流于此,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共享性。
商业的流动性和因水患、战乱和灾荒引起的人口流动一起,造成这里的人口频迁特点。
《巴蜀文化概览》札记
《巴蜀文化概览》阅读随笔目录一、巴蜀文化概述 (2)1.1 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3)1.2 巴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4)二、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5)2.1 巴蜀文化的起源 (6)2.2 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 (7)三、巴蜀文学与艺术 (9)3.1 巴蜀文学的主要形式与特色 (11)3.2 巴蜀艺术的种类与特点 (12)四、巴蜀宗教与信仰 (13)4.1 巴蜀的主要宗教信仰 (14)4.2 巴蜀宗教文化的特色 (16)五、巴蜀民俗与风情 (17)5.1 巴蜀的民俗活动与习俗 (18)5.2 巴蜀的风土人情 (19)六、巴蜀历史文化名人 (21)6.1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与贡献 (22)6.2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与意义 (23)七、巴蜀文化与现代社会 (25)7.1 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6)7.2 如何传承与发扬巴蜀文化 (27)八、结语 (28)8.1 巴蜀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29)8.2 对巴蜀文化未来的展望 (31)一、巴蜀文化概述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巴蜀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巴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孕育了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的遗迹为我们揭示了巴蜀文化的初始面貌。
随着历史的演进,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巴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理环境、民族交融、历史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方面,巴蜀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宜人,这使得巴蜀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
民族交融方面,巴蜀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变迁方面,巴蜀地区历经多次战乱与迁徙,这使得巴蜀文化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得以不断革新与发展。
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与中国其它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
其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起源之时。
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发展,使四川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中国已故著名川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到:“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
在今天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留下了杜甫当年居住的草堂,他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反映当时诗人身住茅屋,心忧天下的情怀。
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创作于四川。
同样,成都东南的望江公园内也留下了女诗人薛涛的遗迹,千百年来供人瞻仰。
四川还是汉代著名哲学家严君平的故乡,四川成都至今还有一条街道以君平命名。
不仅如此,悠久绵长的巴蜀文化,从起源到鼎盛,从变革到发展,取得过多方面成就。
它拥有从李冰父子治水后形成的优越农耕文明,至今天府之国仍受其惠;它有独特的巢居、栈道、笮桥和梯田林盘四大文化习俗,是今天旅游胜景的资源基础之一;巴蜀是最早出现城市文明的地区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开采地,是世界纸币和世界茶文化、盖碗茶文化的起源地。
巴蜀文化
浅谈巴蜀文化【摘要】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有500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
同时巴蜀大地又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古到今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
不仅如此在许多文化领域,巴蜀文化都处在全国前列。
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形成自己的特色.【关键词】巴蜀、文化【正文】一、巴蜀文化简介1、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远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宝墩遗址既是这一时期成都平原时代最早的古城址的典型,也是四川即将跨进文明门槛的历史见证。
”①并且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巴蜀地区的地理特点为巴蜀文化的形成起着作用。
由于四川盆地地形特殊,为高山和高原所环抱,所以山原之间的若干河谷成为了巴蜀地区的对外交通要道。
盆地西部的流域,成为古氐羌民族迁徙的南北走廊。
东部有长江山峡作为出口,盆地北部既有剑门蜀道(金牛道)直通秦陇,又有嘉陵江河谷直通汉中。
而盆地以东的清江流域又北与江汉平原相通,南与湘西山地相连。
正是这样的地理特点,巴蜀先民自古就兼容了南、北、东、西文化,使四川盆地成为荟萃农耕、游牧文化的聚宝盆。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文化与以下三方文化有明显的交流与兼容:一为荆楚文化,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的文化,它崇尚自然,奇诡浪漫;二是秦陇文化,注意综核名实,讲究耕战和商业;三是中原文化,崇尚周礼,看重历史。
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长江三大古文化横贯于中国南部的长江, 其作为“世界河流之王”不仅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 而且还拥有无以伦比的人文资源优势。
它仅在古代文化遗产方面所呈现出的泱泱气度与落落风貌, 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大体系中就足以令人叹羡。
一、长江三大文化区的物质遗产从历史区域上看, 长江文化可以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及吴越文化区三大区域, 它们分别是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古代文化。
它们之中, 当然还可作细致的划分, 如巴蜀文化区亦可再分为滇文化区、黔文化(夜郎文化) 区等, 它们与四川盆地(包括盆周地区)内的巴蜀文化间的关系在新、旧石器时代或各有起源, 后来即互有影响、互为补充, 共同发展, 至春秋战国间则最终为巴蜀文化所涵盖。
虽然, 由于地域的辽阔, 其彼此间的差别不可能完全消融, 但共同的特点则是明显的, 主要的。
这犹如春秋战国之际四川盆地内的巴蜀文化尽管又可以按巴文化、蜀文化独立看待, 但由于交融点、共同点太多而终被研究者以巴蜀文化笼而统之的道理一样。
这个道理, 已被从云南到贵州中经川西平原直至川东岭谷的考古发掘资料所大体证实。
同理, 在吴越文化(或称扬越文化)区内, 尽管可以再分为赣文化区、徐淮文化区、闽台文化区、岭南文化区, 甚至于吴文化区、越文化区, 但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尽可以以吴越文化区去大体概括。
至于楚文化(或称荆楚文化)区, 因为两湖文化同出一源, 自古一体, 所以一直被研究者视为一个比较单纯而独放异彩的独立文化区域。
长江文化代表了南中国文化, 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和移居、生活于南方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万里长江沿线亦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和发展线。
长江流域早在几百万年前便分布着若干个人类发源点与生长点, 最早有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其化石出土于重庆巫山县)、距今170 万年的元谋人(出土于云南省元谋县)———两者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直立人。
此外在长江流域还发现有距今六七十万年的郧县人(出土于湖北省郧县)、郧西人(出土于湖北郧西县) , 距今20 万年的长阳人( 出土于湖北长阳县)、丽江人(出土于云南省丽江县)、和县人(出土于安徽省和县), 距今5~1 万年的资阳人(出土于四川省资阳市)、汉阳人(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
巴楚文化概述
水)。传说伏羲母亲名叫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 华胥以足履之有娠(帝王本纪),生伏羲。华胥之
源
“华”与大禹夏后氏之“夏”,合称“华夏”,这就
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民族的由来。
关于女娲与伏羲创造人类的传说很多,但均不成
体系。在这个传说中,将伏羲奉为巴人始祖,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巴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
从语言系属上看,巴人是藏缅语族先
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 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 葬。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
的 主
要 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
特 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 征 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
海内。
02 楚文化
楚
文
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
化
有着密切的关系。楚文明的主源是中
展 大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军事、制陶、丝 织品、冶炼、绘画、雕刻,特别是哲学和
文学得到了高度程度发展,成为极其灿烂
的楚文明。这些文明最终融入到大一统的
汉文明之中。在文学方面,《楚辞》是秦
以前楚文化的卓越代表,屈原、宋玉是卓
越的代表人物。
03 巴楚文化
巴
我们所讲的巴楚文化,既有考
楚 文
古学文化——主要是秦汉以前的, 也有历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 主要是魏晋以后的。总而言之,它
楚的影响是双向的。 3、战国时代,郢都有流行歌曲《下里》和《巴人》。学者大抵认为 《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然而,楚歌与巴歌流行在同时、 同地,彼此难免相互影响,即楚歌有巴风,而巴歌亦有有楚风。
04 旅游发展
巴楚文化与三峡的关系
一、巴楚文化是三峡文化独有的文化资源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文化特点1、总体上,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
2、文化上兼容儒释道,以道,注川人风骨;以儒,举川人仕进;以释,去川人彷徨;进退之间,死生契阔。
3、蜀人从容,却含惰性;巴人明快,失之浅薄;瑰宝陆离,多附鬼气;人文荟萃,最是诗人。
4、巴蜀之地向来称为四塞之国,不可谓不封闭,然则多川汇流,昂然出三峡,成大江东去之势,尖锐,奔腾,苍茫,颇让人喟然感叹。
5、蜀中自古多才俊,蜀中自古少大将,多少豪情,多少志气,都削成丝丝缕缕花絮,化作点点滴滴闲情,粘满着春花秋雨,汇入大江大河,消失于无影无踪。
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三星堆文明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散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
同时,青铜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及长江中游地区、陕南地区文明的强烈影响,表现出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
1.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气2.原始宗教的诡秘之意3.万物有灵的意象之美4.辟邪求吉的生存之愿5.海纳百川的开放之概从古代巴蜀文化的特点而言,黄老之学、历法术数、卜筮灾异等学术知识,是古代巴蜀文化一个突出的方面。
蒙文通先生在《巴蜀文化的问题》一文中,关于“巴蜀文化的特征”论述中就指出:“词赋、黄老和卜筮、历数,这才是巴蜀古文化的特点”。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
中国主要区域文化及其特征在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发现的考古遗址,大体可以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和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文化区。
在那时,已经奠定了后来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的基础。
中国区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特定的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格局形成,基本上发生在东部汉族区域的内部,到隋唐以前,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
但在隋唐以后,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新的区域文化又加入进来,起初是与汉文化频繁发生摩擦和冲突(这也是一种文化碰撞),甚至对立,后逐渐变成了汉文化圈内的组成部分,走上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的轨道。
1.齐鲁文化齐鲁之地,古称“海岱”,是因为它以泰山和大海为地理标志。
新石器时代,东夷在这里创造了北辛、大汶口和山东龙山等文化系列,成为齐鲁文化的源头。
齐鲁文化一直具有文化的和政治的象征意义,基本代表了华夏文化传统的正宗。
齐鲁之地的农业发达,又因濒临沿海和运河、黄河,商业城市比较繁荣,民间手工业如陶瓷、纺织、冶炼等也颇发达。
因此,鲁的农业、齐的工商业,加上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等大批文化巨人,构成了齐鲁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般说来,齐鲁文化具有粗旷古朴、豪爽热烈的特点。
2.燕赵文化燕赵之地,主要是指今天的河北和山西、陕西的中北部地区。
燕赵地区气候相对干冷,农业以粟、豆类为主,畜牧业也占相当地位,赵的城市商业也比较发达。
燕赵文化虽属汉族农业文化地区,但由于燕赵处在当时的农牧分界线地区,因此燕赵文化与边外游牧文化关系密切。
自十六国和北朝、辽、金、元、清等朝以来,一直处在胡汉交融的状态;为了抵御外侵,形成勇武好搏击的特点,具有悠久的武术传统。
自金开始,历代统治者在北京建都,都市文化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燕赵文化,文化特点具有一定的“正统性”,文化娱乐等方面受宫廷和北京市民文化影响较大。
3.三秦文化三秦之地,即今陕西地区,包括甘肃、宁夏的东南部。
秦人以法家思想治国,文化上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特点,加之其地理位置便于与北方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使其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留下了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各种宗教、各种艺术形式的痕迹,商业文化也很发达。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内江师范学院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内江师范学院1. 最早的巴蜀天文学家是春秋时的茎弘。
()答案:对2. 巴蜀民俗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方言等。
()答案:对3.通高3.96米的青铜神树是巳知全世界同一历史时期最大的青铜单件器物。
()答案:对4. 金杖杖身上端的三组人、鱼、兽图案说明,金杖既被赋予着人世间的王权,又被赋予着宗教的神权,它本身既是王权,又是神权,是政教合一的象征和标志。
()答案:错5.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像、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大大丰富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内容,填补了中国青铜文明的某些空白,纠正了中国上古没有青铜雕塑的偏见。
()答案:对6. 考古学家发现了宫殿级别的建筑群,推测确定三星堆应该是古蜀国的都邑。
()答案:对7.望丛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西南部。
是纪念望帝杜宇和丛帝而修建的祀祠。
()答案:对8.古蜀王国用金杖标志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这同中原夏、商、周三代用鼎作为最高权力的标志物是全然不同的。
()答案:对9. 宋代,峨眉山的一位女医生发明了全世界最早的种人疽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答案:对10. 鱼旯王时代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青铜器文明。
()答案:对11. 下列哪一项属于长江上游文明的范畴。
()答案:金沙遗址###三星堆文明###十二桥遗址###室墩文化12. 关于史学冢对鳖灵身世来历的猜测,提到过他有可能是()人答案:巴人###荆人13. 古蜀的年代历时三千多年,大致分为以下()等几个时期。
答案:室墩文化(蚕丛至柏灌时期)###三星堆文化(鱼旯时期)###金沙十二桥文化(杜宇时期)###晚期蜀文化(鳖灵时期)14. 根据挖掘和文物出土情况,大致可以把金沙遗址的发现分为哪几个区()答案:大型建筑基址区###墓葬区###一般生活居址区###大型祭祀活动区15. 三星堆从历史文化跨度上分为四期,这四期包括()。
答案:距今3600年到3200年,相当于商代中期,埋藏大量青铜器的两个神秘祭祀坑就在这一时期###距今3200到2800年,相当于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距今4000至3600年,相当于夏代到商代前期,巳由铜石并用时代过度到青铜时代###距今4800至4000年,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16.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融的两个主要原因是()。
简论重庆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形制演变
简论重庆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战国时期重庆大部处于巴人的统治之下,峡江地区属于楚国的统治范围。
秦灭巴后将其纳入秦的统治,后秦灭汉兴,汉文化的进入使重庆地区逐渐被汉化。
战国秦汉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体现了这一历史过程。
重庆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因素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巴蜀文化系统、楚文化系统和中原文化系统的墓葬。
一、巴蜀文化系统墓葬战国时期巴蜀文化墓葬发现较多,墓葬类型以船棺葬和土坑墓为主。
1.船棺墓重庆地区发现的船棺,目前仅见于广元昭化宝轮院和重庆巴县冬笋坝①两地,年代在秦灭巴蜀前后或晚至西汉初年。
船棺的形制为两端上翘,是将一段大楠木上面削去一小半,使略呈半圆形。
船身中挖空作船舱,尸体及随葬物品装于舱内,后来发展为在船中另置小棺以敛尸体及随身物品,陶器及铜器则置于棺外仓中。
人骨已朽,葬式不明。
随葬品中有青铜器、铁器、漆器等,早晚有别。
2.土坑墓土坑墓在整个战国秦汉时期广泛存于与这一地区,按照墓坑平面形状可分狭长形和长方形,且大体上呈现出墓坑逐渐加宽的趋势。
按照葬具来看,又有木椁墓、木板墓、无葬具的土坑墓。
狭长形竖穴土坑墓,年代从战国早期到西汉初期。
以冬笋坝和宝轮院为代表,时代在均在战国时期。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发现地点较多,战国早期即出现,到战国中期墓坑逐渐加宽,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增多,成为主要的墓葬形制。
以重庆万州中坝子遗址②、重庆云阳李家坝巴人墓地③、重庆开县余家坝④等为代表,除此以外,还有重庆涪陵小田溪⑤、忠县崖脚墓地⑥、忠县中坝遗址⑦、重庆市黄花园⑧等地也有发现。
二、楚文化系统墓葬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证明,重庆东部峡江地区战国时期出于楚国势力范围之内,这一地区发现不少楚文化系统的墓葬,并且随着楚国势力的向西扩张,楚文化系统的墓葬也逐渐西渐,同时对巴人的墓葬也产生了影响。
近年来在云阳⑨、忠县、开县、奉节⑩、巫山等地发现一批战国时期楚文化墓葬,其中忠县崖脚墓地是迄今发现的最西端的楚文化墓葬。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融的原因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融的原因1. 引言巴蜀文化和楚文化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它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在相互交流中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探讨巴蜀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融的原因。
2. 地理环境的影响2.1 巴蜀地区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形复杂多样,山川纵横。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巴蜀人民勇敢、坚韧的性格,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2 楚地楚地位于中国中部,以长江为界,东临江汉平原,西接湖南湖北两省。
这里水土丰沃,气候宜人,适合农业和渔业发展。
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楚地成为一个繁荣富庶的地区。
3. 历史背景的影响3.1 巴蜀文化的形成巴蜀地区在古代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其文化发展受到了外界的较少影响。
巴蜀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包括语言、习俗、艺术等方面。
3.2 楚文化的形成楚地位于华夏文明与岭南文明交汇的地带,曾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楚人勤劳智慧,善于创造,并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
3.3 历史事件对交融产生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巴蜀地区和楚地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两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和交融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公元前316年,秦国攻灭楚国后,许多楚人逃亡到巴蜀地区,并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来。
4. 经济交流促进了文化交融4.1 川江航运贸易川江航运贸易是巴蜀地区和楚地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形式。
长江和岷江是两个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通过船舶运输,巴蜀地区和楚地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商品交换,这促进了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2 农业技术的传播巴蜀地区以农业为主导经济,而楚地也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
两个地区之间在农业生产技术上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例如种植技术、灌溉系统等方面。
这种技术交流不仅促进了双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
5. 文化传播加强了文化交融5.1 文学艺术交流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巴蜀文化作文
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巴蜀文化作文《传承巴蜀文化,从一碗担担面开始》我这人吧,平时就好一口吃的。
在咱这大中国,美食那是多不胜数,但我对咱巴蜀地区的担担面情有独钟。
我第一次吃担担面是在一个小巷子里的小面馆。
走进面馆,里面不大,摆着几张旧旧的桌子,墙壁上有些岁月的痕迹,但干净整洁。
一坐下,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香味,似是花椒的麻、辣椒的辣、酱油的咸香混合在一起。
老板是个地道的四川大叔,嗓门儿大大的。
我要了一碗担担面,就看着老板在那儿忙活着。
他熟练地拿起一把细面丢进锅里,那面像一群欢快的小鱼入了水。
接着,他拿着长筷子快速地搅拌,锅里的水咕噜咕噜直响,仿佛在为这即将诞生的美味欢呼。
不一会儿面就出锅了,盛入碗中。
碗底已经提前放好了调料,那白花花的面条盖住调料的瞬间,大叔快速地在上面洒上葱花、花生碎,再浇一勺肉酱。
那一勺肉酱可讲究了,肥瘦相间的肉剁得细细的,混着豆瓣酱的浓郁香味。
我把面搅拌均匀,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
哇,那麻辣鲜香的口感就在舌尖上炸开了。
面条劲道有嚼劲,每一丝都裹着醇厚的肉酱和调料味。
麻味先在舌尖上跳舞,接着辣味就冲上来,像是一阵热烈的旋风,而香味就在口腔里久久不散。
这小小的一碗担担面,其实就是巴蜀文化的缩影。
就像这面里面复杂多样的调料搭配,巴蜀文化也是多种元素融合的。
古老的蜀地有着独特的语言、习俗、建筑风格。
比如那传统的四川民居,青瓦白墙,院子里种着竹子,透着一种闲适和自在。
还有那热辣辣的川剧,台上的变脸演员手一挥脸谱就变了,就像这担担面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惊喜。
这碗担担面从古至今被传承下来,是美食文化的传承,而我们传承这样的美食,也是在传承整个巴蜀文化的韵味在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们品味美食的同时,不能忘记这背后悠长的文化底蕴,咱们要把这些东西继续传下去呢。
《巴楚走廊上的文化交响》我有一次旅行,那是一次超棒的体验,我走进了巴楚走廊那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
巴楚走廊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边是巴蜀文化,一边是楚文化,两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出独特的风情。
巴蜀文化概述
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
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
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
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后与蜀同时为秦所灭。
代表巴文化特征的有出土战国时的圆刃折腰钺,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铜容器。
巴蜀两地相距较近,交流方便,两地出现的船棺葬、扁茎无格柳叶剑、铜器纹饰中出现的虎纹则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征。
铜兵器和铜印上的各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地方文字。
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与楚文化影响外,它还影响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在秦以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加速融合获得新的发展。
川西平原自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后,得灌溉之利,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成为天府之国。
四川自古盛产蚕桑,丝织为中国之冠,汉时成都即成织锦中心。
由于锦缎驰名,锦城成为成都的代称。
四川很早就发明凿盐井取卤,打气井取气,燃煮卤制盐,其钻井技术为世界首创。
蜀道难久为人知,但巴蜀创造的栈道却是一种奇迹。
它不仅沟通与中原的往来,也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巴蜀艺术风格独特。
川剧是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语言生活气息浓厚,幽默风趣,尤以帮、打、唱紧密结合,川剧高腔最具代表性。
四川人很讲究吃的艺术,川菜特点注重调味,有辣椒、花椒、胡椒、豆瓣、姜、葱、蒜,味醇厚,人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酒芳香浓郁、绵醇爽甜。
名酒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等。
四川盆地在地形上为“四塞之国”,古代交通甚为困难,故李白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
这一封闭地形对巴蜀文化作为农业文明所必然带来的封闭性肯定会有较大影响。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不少文化。
在黄河流域的文化,被称为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
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则为长江流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上的差距,让两个流域的文化风格迥异。
而同属于南方文化的巴蜀和荆楚,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
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高阳是黄帝的后人,那屈原也就是黄帝后人。
而屈原是楚国王室,所以楚人的先祖也来自于北方,楚文化也有北方中原文化的色彩,与中原文化一体。
当楚国的先祖来到荆楚大地时,楚国当地还有许多蛮夷。
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
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
楚国是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建立的,所以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形成了一个杂糅的文化。
(二)楚文化的特性关于楚文化的特征,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
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压迫下被迫南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
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大。
西周中叶,楚君熊渠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号。
他不惧周朝,还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 之号谥。
”实在是豪迈之举;第三,和谐融合的竞争意识。
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
楚武王自立为王,楚庄王开疆拓土威震中原,既而雄霸天下,楚国在与周王朝竞争中国,逐渐强盛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
其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虽然同为长江流域文化,且在地理上处于近邻,但它们却有着迥异的风格和特点。
前者有着神秘奇幻的《山海经》,后者有着浪漫瑰丽的屈子《楚辞》;前者尚鬼,后者崇巫。
一东一西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两大支柱。
因此比较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
西周末年楚人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
《史记》中记载其“僻在荆蛮,筚路蓝缕”。
而《左传》中记载楚令尹子革对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楚国逐渐壮大起来,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问鼎霸业的泱泱大国[1]。
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
由于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处于原始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各个部落的地貌、风俗、习惯、制度、生产方式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楚国发生着影响。
所以可以这样说,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
因为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后来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但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与楚地原始部落文化对楚民族文化形成的催化作用相比,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度的。
因此,楚民族既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比较理性的认识神鬼注重人事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认识人性,感知礼乐,具有中原民族那样浓厚的礼教伦理意识。
这是楚文化具有特质的一面。
我们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的研究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中国古代最早的青铜冶炼和铁器制造、技术水平最高的漆木器和丝织品等工艺技术都出自楚国,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从精神文化层面讲,楚人有极高水平的乐理知识(曾侯乙墓出土大型乐器、荆州凤凰山古墓群出土大量乐器及乐舞图案织物等)、文学造诣(屈原、宋玉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极其代表作品)、原始信仰(成熟的巫文化)。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根基之一在于老庄的道家学说,这也是荆楚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分量的。
(二)楚文化的特性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相互关联的普适性与特异性。
荆楚文化除了具备中国整体文化的伦理类型、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普适性之外,也有自己的特异性[2]。
对于这个问题,从目前众多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
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歧视和排挤下被迫流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并在强国林立的情况下保全自己,摆脱被伤害的命运。
这与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意志相得益彰;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
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和荆大。
西周中叶,楚君熊渠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号。
诸侯子弟称“王”,显然不符合周朝礼法,但是熊渠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 之号谥。
”这种“我蛮夷也”主义,就是从蛮夷这个实际出发,自立自强,创造性地建设楚国的一种基本精神。
还有,楚国是最早建立县级制政权的国家,具备后来郡县制的雏形。
另外,楚人在文学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屈原、宋玉首创的辞赋,开汉赋之先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其流风余韵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影响着荆楚地区的社会文化,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不仅为当时的楚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也为现代湖北楚地文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第三,和谐融合的竞争意识。
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
正是这种压迫和歧视激发了楚人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
从最初统治者自立为王到楚武王开疆拓土威震中原再到楚庄王雄霸天下,就是在不断地反抗周王朝的压迫中历经艰难困苦走出来的。
现在,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加应当大力弘扬楚人和谐融合的竞争精神,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第四,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交叉地带,地理上的居中地位使荆楚地域不仅在文化上有着接纳四方、多元共存的特性,而且在五方杂处中不断地实现着文化的交融与汇通,使得荆楚在文化上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也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楚文化在保守的周王室衰落的同时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率先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南方各族进行兼容并包,最终形成了五彩斑斓、极具吸引力的荆楚文化,并在文化转型及新文化建设中处于先进地位,保证了楚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三)什么是巴蜀文化1941年卫聚贤在《巴蜀文化》一书中,通过大量的巴蜀遗物提出了“巴蜀文化”一词,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界定。
第一次对“巴蜀文化”进行了科学界定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童恩正先生,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撰写的:“巴蜀文化——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
其时代大约从商代后期直至战国晚期,前后延续上千年。
”[3]而我们今天所采用的关于巴蜀文化的概念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的巴蜀文化,它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题,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4]在文化世界,巴蜀文化创造者一向以善于超越自我、贡献新质文化因素著称。
虽然从汉以来,巴蜀历史上出的人才,其总量不及长江下游的江、浙、沪,但其所产“精英”,即《华阳国志》所说:“英曜炳灵”的文化巨人则秀冠全国。
从司马相如、扬雄到陈子昂、李白、苏轼、张问陶、李调元和郭沫若,都是“文章冠天下”的百科全书式文化巨人。
在他们身上,渊源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奇诡和浪漫思维背景的巴蜀人球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特征最为鲜明。
直到“五四”时期,第一个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是四川新繁人吴虞,体现了蜀人勇于开拓、不畏权势和习惯势力的精神。
两千年来巴蜀文化的不断积累、变异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和神妙的心灵世界三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历史遗产,丰富的延展了长江文化的内涵,铭刻着长江文化突破传统、突破自我、探索创新的精神。
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璀璨多采的历史地位[5 ]。
(四)巴蜀文化的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看到了中原的豪放大气、荆楚的融会贯通和吴越的清丽婉约。
那么,山清水秀且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地区的文化又会有怎样的特性呢?第一,强烈的反叛意识,锐意的革新精神。
“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讥刺”(《汉书•地理志》)十二个字几乎是巴蜀人文性格的整体概括。
也正是由于这种人文性格的影响,一代代的巴蜀的创作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扬雄是第一个以赋家的身份来批判辞赋弊端的作家,李白用歌行体大肆张扬属于时代的激情,西蜀“花间词派”大胆唱响了诗歌正统地位的挽歌,苏轼用“豪放词”的飘逸清扫了词坛的脂粉气息,郭沫若、巴金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歌与小说的颠峰作品,魏明伦则是第一个敢为潘金莲翻案的人。
他们都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时代的鼓手,敢于唱响时代的最强音[6]。
正是这种大胆的反叛意识和革新精神才使得巴蜀作家能够以一种坚韧冲决的态度走出巴蜀,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袁行霈对此评论道,“ 这些文学家生长于蜀中,却驰骋才能于蜀地之外。
他们不出夔门则已,一出夔门则雄居文坛霸主地位。
”第二,瑰丽飘逸的思想,至情至性的品格。
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流水,高树葱郁,猿鸣凄厉。
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给予人们驰骋飘逸的想象。
巴蜀几乎具备了所有产生神秘奇幻想象的条件,在这里的神话故事中诞生了无数高人一筹的神人。
《山海经》以奇诡、怪诞、夸张的笔调、淋漓尽致的展开想象和幻想,表现了巴蜀先民渴望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焦灼。
《华阳国志》则从蜀王谱系的角度,描述了从蚕丛称王,历经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蜀王代换史及其主要事迹,其中辅以“蚕丛目纵”、“鱼凫仙道”、“杜宇化鸟”、“朱利出井”等神话内容,表现了巴蜀先民对历史的一种勇敢浪漫的原始思维和直觉把握。
而“五丁开山”、“廪君化虎”、“鱼盐神女”、“巫山神女”等传说则充盈了巴蜀先民浪漫奇幻,瑰丽飘逸的图腾崇拜。
这些都是一种神奇浪漫的地域思想形成的土壤。
中国本土神明谱系中的两大最具智慧和浪漫主义想象的主神都源自于巴蜀。
主宰文运、功名利禄的文曲星是蜀中梓潼人;英武而“纵目”的二郎神杨戬是岷山人。
这些都流露出蜀人的英雄性格和英雄崇拜意识。
这既是上古巴蜀先民在漫长的生命进化史中人生体味的积淀,也是他们适应自然,为生存而改造、创造自然的生存体现。
那些大胆的想象和充满智慧以及理想的构思都是巴蜀先民浪漫情怀的体现。
第三,喜艳侬、好华美的审美特性。
一年四季的分明,繁复多姿的美景,铸造着巴蜀人对美的敏感心理机制,决定他们的审美创造特色。
“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除了对人体各部分,甚至脚踝的细节雕塑写真外,还突出的使用了彩绘着色技法,在眉毛、眼眶都涂有青黑色,并在眼眶中间画出很大的圆眼珠,口部、鼻孔以至耳上的穿孔则涂抹着朱色,这正显示出巴蜀子民偏爱艳侬色彩和华美艺术的美学观念。
从这些青铜器和人像绘刻的龙纹、异兽纹、云纹和服饰的阴线纹饰中,从其中表现的绚丽多姿的色彩绘涂中,我们不难看到巴蜀文化美学对精美形制和艳丽色彩的追求和表现特征。
这种美学追求,既是特定存在的产物,与中原“中和之美”和北方“真善实用”为美迥然不同,同时又在地域风俗习惯中被不断强化和复现着。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晚唐花间词”群体及其表现的艳侬华美文风,可谓极其自然。
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巴蜀文学作品铺张扬厉的叙述和华美艳丽的文辞产生的真正原因了。
总之,巴蜀文化不是符合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和”之道,却又激发着人们对自由人格、自由人生的热切期盼,因此博得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内心价值认同。
这是巴蜀人文精神特质和审美文化心态的独特魅力。
二、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文学我们都知道,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中,尤其是在凝聚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各种特征的文学方面,南北方的风格差异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