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内容筒析
简述二阶段抗震设计法的基本内容
简述二阶段抗震设计法的基本内容
二阶段抗震设计法是指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的一种方法。
第一阶段是弹性分析阶段,主要是通过分析结构受地震作用产生的弹性变形和应力来确定结构的初始结构参数,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弹性抵抗能力。
第二阶段是非线性分析阶段,主要是通过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不可逆变形和材料非线性等因素来进行分析,检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可靠性。
二阶段抗震设计法的基本内容包括:确定结构的受力机制和荷载组合;分析基底剪力和顶部剪力、弯矩和轴力等受力情况;设计结构的抗震强度和韧性等参数;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并检查结构的抗震性能;确定结构的加强措施等。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1. 简介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抵御地震的破坏。
本手册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壳震动现象。
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地震的概念、地震波传播原理以及地震烈度等基础知识。
3. 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置和设计方案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本章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抗震设计原则,包括刚度与弯矩分布的控制、结构的重心和质量分布、抗震支撑系统的选择等。
4. 结构材料选择建筑抗震设计中,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结构材料,并分析它们在抗震设计中的适用性和特点。
5. 结构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分析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情况,可以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本章将介绍常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如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等,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本章将介绍一些国际上常用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如美国的IBC规范、中国的GB 50011规范等,并分析其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
7. 抗震设防等级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可以制定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来要求建筑物达到不同的抗震性能。
本章将介绍常见的抗震设防等级,并对不同等级的要求进行解读。
8.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的过程和原理。
本章将介绍一些典型的抗震设计案例,并分析其设计思路和取得的效果。
9. 抗震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抗震设计也在不断发展。
本章将介绍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如基础隔震、减震装置等,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0. 结论建筑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环节。
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地震频发地区尤为重要。
抗震设计的标准是保障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抵抗地震力,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造成的破坏程度。
以下是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内容:地震烈度等级首先,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之一是根据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设计。
地震烈度等级反映了地震发生时地表运动的强烈程度,根据地震烈度等级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
抗震设防烈度参数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还包括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参数,这些参数包括基本风险烈度、设计地震作用效应水平等,用以规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要求,以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
结构设计原则在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中,还会规定结构设计原则,包括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承载能力分析、抗震材料的选用等方面。
这些原则是确保建筑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以应对地震带来的影响。
抗震构造形式抗震设计的标准还会规定建筑抗震构造形式,包括剪力墙、框架结构、筒体结构等多种形式。
选择适当的抗震构造形式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结构抗震性能验算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还要求进行结构抗震性能验算,通过计算结构的抗震性能参数,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确保建筑具有足够的安全保障。
抗震设备及连接件最后,在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中还要求使用适当的抗震设备及连接件,如阻尼器、摆锤、支撑系统等,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
总的来说,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
只有遵循严格的抗震设计标准,才能建造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结构,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解析
4. 明确区分框架与抗震墙组成的结构:少框架属于 抗震墙结构范畴;少墙体属于框架结构范畴;一般 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墙体分配的倾覆力矩≥ 50%总 地震倾覆力矩。 5. 提高框架-筒体结构的多道防线:其框架按刚度分 配的最大楼层地震剪力不宜小于10%结构总地震剪 力;否则,框架承担15%总地震剪力并加强筒体地 震作用和构造。 6. 增加板柱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高度不大于12m 时,不要求墙体承担全部地震作用。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第 3 部分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 不含异型柱框架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序 号
项目
高度(m) 跨数 尺寸边长(直径)
一
2001规范 60, 55, 45, 25
无规定
2010规范 60, 50, 40(35), 24 H>24m不应单跨 ≥400mm(450) (一~三级且n>2)
Vj
jb M b
' hb 0 as
' hb 0 as (1 ) H c hb
一级框架结构和9度的一级框架可不按上式确定,但应 符合下式要求:
Vj
1.15 M bua
' hb 0 as
' hb 0 as (1 ) H c hb
jb —— 强节点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宜取1.5,二级宜取
(1)对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制适当从严;对框剪结构、筒体结构,
框架为第二道防线,对延性要求稍松,因此轴压比适当放松;对部
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必须提高延性,其轴压比从严。 (2)国内外试验表明,增加柱配箍率;采用复合箍螺旋箍,连续复 合螺旋箍;截面中配置芯柱,均能增加柱的位移延性,可对轴压比 适当放松,但其箍筋加密区的体积最小配筋率,应满足放松后轴压 比的箍筋配筋率要求。 (3)6度设防区,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其轴压比计算,可取
特详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详细解读
特详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详细解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解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已发布几年,而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受人为影响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抗震规范是结构设计所用规范里面出场频率最高的一本,基于此,小编再重新解读一下2010版抗震规范,新规范的要点以及旧规范的区别,希望能给广大网友带来帮助。
Part 1 修订背景及内容抗震设计的建筑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进行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修改内容补充了关于7 度(0.15g)和8 度(0.30g)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参数、钢结构的阻尼比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并补充了大跨屋盖建筑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的规定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关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Part 2 地基和基础选择建筑场地需要注意的问题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抗震设计的基本内容
有利地段
地址、 地形、 地貌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不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 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 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 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 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两阶段设计法
•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 效应的基本组合进行截面设计,以及验算在多遇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变形,这就是所谓的“抗 震计算设计”。它使建筑物满足第一水准设防目 标。第一阶段设计中还包括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 构造措施,它使建筑物满足第二水准的设计要求。 • 第二阶段设计:为弹塑性变形验算,对特殊要求 的建筑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 设计外,还要对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层进 行弹塑性变形验算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使建 筑物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三、抗震设计标准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 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规范适用于 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的 抗震设计和隔震、消能减震设计。设防烈 度高于9度地区的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 专门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满足抗震概念 设计的结构布置、地震作用计算、构件截 面计算和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凹凸不规则 楼板局部不连续 或错层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 义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 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 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 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 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 等)向下传递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 一楼层的8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四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四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四篇(⼀)⼀、基于功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概述1.地震设防⽔准地震设防⽔准指的是将来可能作⽤在建筑结构上的地震强度的⼤⼩。
因为地震设防⽔准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基于功能利⽤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理论中,地震设防⽔准的选定⼗分重要。
因此,在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地震设防⽔准精细化,以确保不同等级的抗震设防⽔准能够在不同的地震强度作⽤下有效地控制建筑结构的损坏状态。
2.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准指的是在不同的设防地震等级作⽤下的建筑物可能的最⼤损坏程度,其包括建筑结构的完整性、适应性以及安全性等。
根据研究实际的地震灾害可知,按照传统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虽然能够避免因为坍塌所造成的⼈员伤亡,却⽆法有效减少因为建筑物结构破坏所造成的基本设备、构件功能缺失带来的巨⼤经济损失。
基于功能利⽤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的设计要求,要考虑⾮结构构件、结构构件、建筑内部设备与装修等多项影响因⼦。
还要据此设定详细、准确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准,以便扩⼤选择范围。
3.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标指的是根据某⼀设防的地震等级所预期达到的建筑结构抗震能⼒。
确⽴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标必须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如⼯地特征、⼯程投⼊和效益、建筑的潜在价值等。
其中,按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将结构抗震性能⽬标划分为基本设防⽬标、重要设防⽬标、特别设防⽬标。
⼆、基于功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法简介国内外⼯程界学者对基于功能利⽤的建筑结构抗震模式设计⽅法的研究给予了⾼度的重视,在抗震设计的⽬标与理念上⼤致形成了统⼀的观点。
⼀般情况下,基于功能利⽤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法跟归纳为承载⼒设计法、位移设计法、能量设计法三种。
1.承载⼒设计法当前,在世界各地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往往采⽤承载⼒设计法。
因此本⽂不做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下两种设计⽅法。
2.位移设计法位移设计法即先采⽤代替结构法把结构表⽰位移等效单⾃由度振⼦,⽤最⼤位移时的割线刚度和适合于⾮弹性反应时吸收的滞变能量的等效粘滞阻尼来表征结构,然后⽤预先确定的设计位移反应谱和由预期的延性求得估计的阻尼,由设计位移可求出最⼤位移时等效周期。
重大社202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版)》教学课件4
4.2 抗震概念设计法介绍
介绍 定义及内涵 场地 结构体系 规则性 非结构构件 材料及施工
(6)构件层面:结构构件及连接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延性),避免脆性破坏 利用延性,不仅使设计更为经济,且 能吸收更多的地震输入能量而有利于 抵御结构倒塌的发生。
砌体:约束条件 混凝土:避免脆性破坏(剪
切、混凝土压溃、粘结) 预应力:配置足够非预应力
➢ 抗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应尽可能与实际相符。 通常情况下,宜采用空间分析模型; 当楼屋盖为刚性且质量和刚度分布接近对称时,可采用平面分析模型; 复杂结构的多遇地震反应分析,应取两个以上力学模型进行互相校验;当结构
层间位移较大时还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 对于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的分析结果,须经过判断确认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
不规
不连续
换构件(梁、桁架楼等层向承下载传力递突变
则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定义
平面不扭规转则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 端弹性水平位移凹(凸不或规层则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木结构房屋
地震作用传递途径,清晰?可靠?
4.2 抗震概念设计法介绍
介绍 定义及内涵 场地 结构体系
(2)具有多道防线
➢若干分体系:框架+墙(筒体) ➢设置屈服区:如耗能支撑。
规则性 非结构构件
材料及施工
上海金融寰球中心
形式:多重延性分体系组成(框剪、框筒、框撑、框墙、筒中筒);
单一体系(框架结构“强柱弱梁”)
大量震害表明,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与地形地貌对建筑物震害有显著影响。(地表 错动、地裂、液化、地基不均匀沉降、滑坡) 场地选择的原则: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在危险地段建设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套课件第一部分:建筑抗震设计概述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设施日益增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巨大。
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抵御地震影响的建筑结构,是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抗震设计的原则1. 以预防为主: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地震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而不是等到地震发生后才进行补救。
3. 材料选择: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
4. 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四、抗震设计的步骤1. 地震烈度评估: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活动历史和地质条件,评估地震烈度。
2. 结构设计: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类型和用途等因素,进行结构设计,包括结构体系、构件截面尺寸、材料选择等。
3. 抗震措施: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设置防震缝、增加支撑体系、采用减震隔震技术等。
4. 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结构设计的实现。
五、抗震设计的未来发展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为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抗震设计的具体方法1. 静力设计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
设计时,需要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并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 动力设计法:这种方法考虑了地震作用的动力效应,通过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来评估其抗震性能。
动力设计法需要考虑地震动的频谱特性、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比等因素。
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这种方法以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为导向,通过选择合适的性能指标和抗震措施,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接着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引言:建筑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建筑工程呈现出阶梯式快速发展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保证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才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
设计人员应做好全面的设计,在设计中重视抗震设计,将抗震设计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建筑可能发生的地震危害,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效果,从而发挥结构的作用,减少地震产生的危害。
结构抗震赋予了建筑抗震性能。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分析1.1简化原则建筑结构设计的简单程度能够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通常来说,在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受到这种结构形式在力传导方面优势性的影响,表现出的抗震性能也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实践中,需要切实参考建筑物现实情况,对抗震结构模型实施简化处理,促使结构构件传力途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推动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增强的效果。
1.2整体性原则抗震结构设计所面向的是整个建筑物,而并非为建筑物内的某一部分。
所以,在实际的抗震结构设计期间,即便相关设计人员针对其中某一重点部位进行优化设计,也要在此过程中落实对局部构件与整体结构之间关系性的考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考虑局部构件优化处理后会引发的建筑物整体结构变化情况,避免集中应力问题的发生,促使整个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抗震能力有所提高。
1.3规则性原则设计建筑物抗震结构时,需要尽可能保证沿竖向均匀布置建筑造型与结构,规避承载能力、刚度、传力路径等突然发生变化的现象出现;尽可能保证平面内不同结构实现均匀布局,规避结构刚度与质量之间“偏心”现象的出现。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2.1考量构件的性能要求对于不同构件的刚度、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要求落实全面性、综合性考量,并确保在实际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能够对上述要求进行切实满足,保证所有构件均能够达到预设的抗震标准要求与等级要求。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实例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实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建筑抗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措施,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及影响因素。
2.了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包括场地选择、建筑布局、结构体系等。
3.熟悉常见的抗震加固措施,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判断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3.能够提出针对现有建筑的抗震加固措施,并分析其有效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增强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及影响因素。
2.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场地选择、建筑布局、结构体系等。
3.抗震加固措施: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4.实际案例分析:分析地震中受损的建筑,探讨抗震设计的优缺点。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等。
2.讨论法:分组讨论抗震加固措施的优缺点,分享讨论成果。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
4.实验法:安排地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波的传播特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相关教材。
2.参考书:地震工程、建筑结构抗震等领域的专业书籍。
3.多媒体资料:地震波传播特性、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案例的视频和图片。
4.实验设备:地震模拟实验设备、结构抗震实验设备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记录学生的表现,占总评的30%。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高层建筑所面临的地震风险也日益凸显。
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以现有的一些成功案例为例,分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点和技术要求。
案例一:东京塔东京塔是日本东京地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高度333米,建成于1958年。
由于中国与日本位于同一地震带,因此东京塔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抗震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使用了一种先进的摩擦阻尼器设计,将摩擦阻尼器安装在建筑的底部。
当地震发生时,摩擦阻尼器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小建筑结构的受力。
此外,在建筑的核心部分设置了混凝土核心筒,以增加建筑的整体刚度。
通过这些抗震设计手段,东京塔在历次地震中都表现出色,保持了良好的完整性。
案例二:101大楼101大楼位于台北市,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高度达508米。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面临着地震和台风这两种自然灾害的挑战。
为了增加抗震能力,设计团队选择了阻尼材料和阻尼器的组合使用。
阻尼材料包括了高性能混凝土和钢材,可以有效地减缓地震引起的振动。
而阻尼器则通过调节建筑的刚度和阻尼系数,进一步控制结构的响应。
此外,101大楼还采用了分级阻尼器系统,具备更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这些抗震设计的措施使得101大楼成功地经受了多次大地震和台风的考验。
案例三: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上海地区的一座超高层建筑,高度632米。
设计师在抗震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其中,地震隔离系统是一个关键的设计元素。
通过设置弹性隔震层,将建筑与地基隔离,可以减少地震的冲击力对建筑的影响。
此外,上海中心大厦还采用了扭转抑制技术,通过调整建筑的刚度和阻尼器的位置,降低地震引起的建筑结构的扭转变形。
这些抗震设计的措施使得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了一座具备较高抗震性能的建筑。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地震可以划分为:诱发地震(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动的三要素: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地震危险性分析:指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未来一定时间内,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程度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小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10%,大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2%。
基本烈度较多遇地震烈度约高1.55度,而较罕遇地震烈度约低1度。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3。
第二阶段设计:在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5〜2倍。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徐的重要性分: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针对地震性能进行的规定和要求。
抗震规范的目的是保障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抗震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设计地震动参数: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和地震活动性,确定适当的地震动参数。
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和地震波周期等,它们是确定建筑结构设计荷载的基础。
2. 结构布局和形式: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确定结构布局和形式,使结构能够有效地承担地震荷载。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混合结构等,每种结构形
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3. 结构材料的选用:建筑设计中所用的结构材料应符合抗震规范的要求。
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是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其抗震性能取决于混凝土的质量和钢筋的配置。
4. 结构的抗震设计:在结构设计中,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抗震要求,合理选择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等效静力法、动力弹塑性分析法和时程分析法等,其中时程分析法是目前公认的最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
5. 结构的抗震验算和加强措施: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抗震验算,检验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如果不符合要求,
则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如增加构件的尺寸、增强节点的刚度等。
抗震规范的制定是基于地震工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目的是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抗震规范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地震活动的变化和建筑设计的需求。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的严格执行,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也是地震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
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而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则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损害和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
本篇文章将从建筑设计抗震规范的重要性、规范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建筑设计抗震规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如果建筑物无法抵御地震力,将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通过实施严格的抗震规范,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从而降低损害程度,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建筑设计抗震规范的内容包含了多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包括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设计、结构材料的选择、结构计算、连接方式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地震区域的地质条件和震级要求,合理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参数,通过结构计算和模拟分析,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力下不会发生倒塌。
另外,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储备能量、阻尼和刚度等因素,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同时,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还包括了防震设施的规定。
例如,建筑物中应设置抗震支撑、减震装置等,以提供额外的抗震能力和保护。
此外,对于特定地区和特殊用途的建筑物,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规范,以满足特殊需求。
除了以上的内容,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还有着不断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抗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将会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例如,现在已经有一些抗震设施是由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制成的,这些设施能够更好地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少结构的震动。
未来,我们还可以期待更多的创新和突破,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抗震规范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严格遵守规范的要求,可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少潜在的损害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抗震性能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抗震规范也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摘要:近年来,高层建筑在我国越来越普及,其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主要是基于“小震不损、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大设防标准。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两个设计阶段来实现结构的抗震目标。
建筑抗震设防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验算结构的承载力。
用地震动参数计算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的弹性特征值及其地震效应,用分项系数分析建筑结构截面的承载力,以满足小震的抗震要求。
地震下可修复的建筑结构的设防要求主要是根据建筑结构的设防措施来实现的。
本文论述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层建筑受到许多大中城市的追捧,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
然而,在地震灾害面前,高层建筑结构需要承受更大的地震作用,一旦倒塌,将面临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在设计中要加强结构的抗震设计,充分考虑工程选址、结构体系和材料应用,尽可能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1.1工程选址问题高层建筑需要很强的承载力和延性作为支撑,对地质条件要求很高。
根据相关研究,地震灾害中,地面错动、软土沉降、土壤液化和边坡失稳都是导致建筑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
因此,工程选址成为抗震设计的首要内容,设计烈度必须根据基本烈度和场地烈度来确定。
如遇不良地质条件或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可在基本烈度的基础上适度提高设计条件,综合勘察场地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方面,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1.2抗震设计问题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作为一项难度大、重要性高的关键工作,也需要引起设计人员的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旦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合理,不仅会增加建筑结构变形的风险,还会导致地震作用下的严重破坏,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
通过具体分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设计人员不能准确把握抗震设计要求,抗震等级和具体参数选择不合理,会导致后续抗震设计工作的错误指导,造成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稳定性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面,自 重越大 , - 效应愈严重 。愈容易造成房屋倒塌 , p△ 整体结构
失稳 。
难、地震后难免碰损 。当建筑的体 型比较复杂时可以利用地下室和基础 连成整体 , 这样可以减少上部结构反应 , 加强了结构整体 I。考虑温度 生 影响一般不超过10 可不做缝,但要采取防止收缩的措施 。 0m
22结构不但要求有足够 的承载力 ,还 ) 要求有适当的延性,承载力要设计得合理 , 并不是越大越好,各部分承 载力要与地震反应想适合。2 要考虑两道防线 。一次大地震往往还要 ) 经历多次余震。为 了提高结构的延性 ,做到裂而不倒 ,结构设计最少应 考虑有两道防线 。3 合理选择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纯框架结构 、框 ) 剪与框筒结构、剪力墙结构都可 以作为抗震结构,但是要根据当地的实
关键词 地震 作用 ;变形 ;设计
中田分 类号 T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7— 61(000200 一1 U 6397一2 1)7—12O
进入2世纪以来 ,全球地震呈现多发态势,而大量 的高楼出现也给建 1 筑结构抗震 来了 新的挑战。由于建筑通常耗资巨大 , 且内部人员较 多,当其遭到破坏后带来很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因此必须嗅重对待。
1 0 2
工 程 科 学
科睥第4 - 2 1 要 0 1 期蔑
建筑抗震设 计 内容筒析
袁 浩 文
(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徐州 2 1 1 2 1 6)
摘 要 建筑抗震设计 内容主要涉及到地震作用下不 同的力学模型 ,而后进行 内力分析 ,并通过一些设计原则 和构造措施以及特殊结构形式 进行结构设计 。特殊处理方式和结构 形式主要运用在高层建筑抗 震设计中。
24 温 度 的影 响 .
参 考文 献
[ 庆 昌. 1 瑚 建筑结构抗 震设计与研究【 】 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99 M. 中 19. [】 2李爱群, 高振世 . 工程结 构抗震设计[ . M】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0 25 0
【】 3白国良 荷 载与结构设计 方法【 】 M. 高等教 育出版社, 0 . 2 3 0
32 限制结构 变形 . 由于几乎所有高层建筑都有突出塔楼,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塔楼的重 量,在塔楼与建筑接触的四个角装上高强液压弹簧。并有电脑进行系统
∑m
y= i 等一
控制。这样在沿海地区遇见大风时,塔楼与弹簧相连可以消耗掉大楼摆 动的部分能量 ,从而加速能量衰减 ,控制楼层 的摆动量 。当遇到较大 地震时,由于地震的短暂性 ,因此只要保证地震时的几分钟之内大楼安 然无事 ,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液压 弹簧的控制 ,调整重量塔楼的姿 态, 对建筑结构 的晃动进行微调 ,逐步耗散能量 ,保证 “ 小震不坏 , 大
按弹性计算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的温度应力偏大 , 主要由于升温后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降低 ,混凝土开裂后温度应力将大为降低,再加上徐
3 高层 建筑抗 震设 计特殊 处理
31 针 对 抗 震 结构 设 计 .
当地震来临时 ,高层建筑通常为上端摆动距离 因此在保证底层连接 牢 固的前提下 , 下部三分之一处容易发生断裂 。 在上端三分之一处可设 计井 筒,井简内部 由瞬变体系钢架相连。小地震时瞬变体系钢架可吸收 能量 ,限制其变形。大地震时 ,当摆动超过一定计算要求 ,钢架 自行断 裂 ,从而直接将能量耗散 ,可迅速减少大楼变形 。
一
∑m 。
i1 =
其中 屠 多质点结构中i 的j 质点 振型水平地震 作用标准值;西 表示j
振型i 的水平向振型位移 ,可通过振型图按比例求出; j 振型的 质点 7为 振型参与系数 ; 伪 j 口 振型地震影响系数 , 先查出 一后 , 通过 “ 地震影 响影响系数曲线”求出 。
震不倒”的设计要求。 33 楼 层 底 部 与基 础 设 计 . 高层建筑 由于倾覆力矩的作用 ,以及现代建筑多不规则形态 ,易产 生转动力矩 ,因此地基与相交处的刚度要求极高。必须保证高层建筑与 基础连为整体。除了为楼层下端大量配筋等措施外 ,可以在楼层底部设 计四个 四分之一 圆弧状 的固 定结构 ,与大楼和地表 自然相切。相 当于将 下端更加牢固的固定在地面。 建筑体型比较复杂时可以利用地下室和基础连接成整体,这样可以 减小上部结构反应 , 加强结构整体性。 34 松软土层 中抗沙土液化措施 . 松软土层在受到地震的振动作用后 , 容易出现沙土液化 ,这对建筑 来说是致命 的。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沙土液化对大楼的影响。高层 建筑的基础桩基应该穿过沙土层直接打入地下岩层 ,保证 E 层建筑的稳 定。基础与地下室连成整体 ,同时扩大基层的面积 , 使上部结构的力均 匀传递到基础 , 避免不均匀沉降 , 加重沙土液化对建筑的影响。 35 避免建筑与地震产生共振 . 首先应该估计建筑所在位置的地震振 动周期 , 然后将建筑 自 振周期 与地震振动周期错开来进行设计,以避免产生共振 。 36减轻大楼 自重 . 尽量减轻在高层建筑顶端数层楼重 量 ,隔墙可采用防火轻质的材 料, 一方面F m ,地震力与质量成正比。减轻质量即可减小地震力 ; =a 另
2 抗震设 计原尉及 构造要 求
21抗震结构设计宜考虑的几点要 求 . 1 简单对称 ;2 平面不要太长 ;3 不要狭而高;4 水平构件要 ) ) ) ) 比 向构件先 出现塑性绞 ; ) 竖 5 正确处理地基上部结构刚度的关系 ;6 ) 承载力刚度要均匀、连续分布。均匀连续的含义为质量均匀分布 ,墙 、 柱不 中断、不偏 心,梁在轴线上不错位 , 柱与梁中线宜重合 ,主要构件 的断面不要突变 , 结构平面的横向和纵向刚度相差不要太大。
1 水平 地震作 用分析
11 单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 对 于只有单个 自由度 的质点体 系 ,其计算模 型可作为一悬臂梁结 构 ;而对于高度不超过4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 0 比较均匀的结构 ,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 根据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B 0 1- 0 1 单质点体系的水平地 G 5 0 120 ) 震作用下计算表达式为 =a ( 为地震影响系数 ) G 旆 再由抗震设 防烈度 、地震发 生频 率高低 、场地 类型 、设计地震分 组依次查 出 “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a一” 、 “ 特征周期值 ”。最后通过 “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计算出 12 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 。 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利用振型分解法 , 将 多 自由度体系的地 震反直分解为多4 J 立的单 自由度体系的振型反应 , "t  ̄ 利用地震反应谱先求 出各振型下 的最大地震作用及相应 的地震作用效 应,然后将这些效应组合,求得结构的最大地震作用效应 。
F }= ai l y Gl
变与温度场分布的影 响, 计算数值很难说明问题 ,目 前多用构造解决 , 如屋顶隔热层 ,减小变形 的约束及适 当配置 温度筋 等。—般是建筑 E 下 两端温度影响较大。 对于高度在6 m O 一下的建筑一般可不考虑竖向温度应力的影响 ,当 外柱露明考虑内外柱变形差异对结构及隔墙开裂的影响,当不允许墙体 抹灰开裂时 ,相对变形不得大于13 0 1 c 2 0 或 . m,二者取较小值 ,L 5 为梁 跨 ,如无限制墙体开裂的要求时 ,变形可达120 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