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杨必译《名利场》中的翻译技巧
浅析《名利场》杨必译本的翻译
![浅析《名利场》杨必译本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41661e7ba0d4a7303763a0c.png)
青年 与社会
2 0 1 4 年5 月下 第l 5 期 总第5 6 1 期
浅析 《 名利场 》杨必译本的翻译
字表达 。 例 4: He ma y g o a n d t e l l Mi s s P i n k e r t o n t h a t I h a t e h e r w i t h
a l l my s o u l 。
表 时 间 和 地 点 的名 词 ,还 可 以是 表 外 因和 工 具 的 词 ; . 而汉语 要表达 同样 的意思却往往直接用人来作 主语 。杨 必笔下 “ 物 称 ” 主语 转 换 为 “ 人 称 ” 主语 的例 子 比 比皆 是 。
例 3: L o v e ma y b e f e l t f o r a n y y o u n g l a d y e n d o we d wi t h
mo l l i i f e d t o w a r d s t h e l i t t l e w o ma n .
、
葛立泽儿夫人见她这样谦虚 ,心里很喜欢 ,从 此不讨厌
她 了。
r o o m o f t h e h o u s e ,a n d e v e r y t h i n g i n e v e yo r n e o f h e r d r a we r s .
一
原文 的风貌 ,又符合汉语 的语言习惯和句子 的逻辑关 系 ,那 么原文的主语就会保 留下来 。 试看下面这几个例子 :
浅析《名利场》杨必译本的翻译
![浅析《名利场》杨必译本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c6a4b9fda38376baf1fae5b.png)
浅析《名利场》杨必译本的翻译作者:张敏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5期【摘要】杨必根据汉语的语义结构,对句子作适当的调整,使得整部译作流利晓畅,将英语译成地道、自然的汉语。
【关键词】英汉“主语”异同;主语的省略;转换和对应思果先生曾评价道:“杨必女士译的萨克雷的《名利场》是真正难得看到的佳译。
杨译不仅真实再现了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而且熟练地使用地道、流畅的汉语,忠实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弱肉强食、争名夺利的“名利场”,传达了原作幽默、讽刺的意味,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倾向。
一、主语的省略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而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所以汉语中有很多无主句。
翻开“Vanity Fair”,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个句子都有主语。
杨必一定意识到了汉语的这种意合特征,所以好多句都译得特别简洁,能省略的决不保留。
例1:You may be sure that she showed Rebecca over every room of the house,and everything in everyone of her drawers.不用说,她带着利蓓加参观家里的每一间屋子,又打开抽屉把一样样东西翻出来给她瞧。
例2:“It is some of Sedley’s wine,”whispered the butler to his master.佣人头儿轻轻对主人说:“是赛特笠的酒。
”例句一中,主语“you”是虚指,没有实在意义,可以指代任何看到这部作品的人。
为了突显“主题”,所以译文中没有必要将其译出。
例句二中,“it”这个代词,在这里代替上文提到过的事物,既然已经提及,就没有赘述的必要了。
二、主语的转换“人称主语”和“物称主语”也可分别称为“有灵主语”(animate subject)和“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
英语中的“无灵主语”可以是事物名称,抽象概念,也可以是代表时间和地点的名词,还可以是表外因和工具的词;而汉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却往往直接用人来作主语。
浅析杨必译《名利场》中的翻译技巧
![浅析杨必译《名利场》中的翻译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2ec7431647d27284b73517b.png)
浅析杨必译《名利场》中的翻译技巧【摘要】杨必是著名的翻译家,她翻译的《名利场》被誉为翻译的名家名篇,深受中国读者的欢迎。
她的译文使中国的读者感觉亲切,易于理解。
本文选取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中的第一章,分析她是如何使用翻译字、短语、句子等方面的翻译技巧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翻译;杨必;名利场1.翻译家杨必杨女士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的作品有(英)埃杰窝斯著《剥削世家》、(英)萨克雷著《名利场》。
杨必女士出生于有名的书香世家,自幼喜爱文学,从小熟读《红楼梦》,有扎实的汉语功底。
16岁入高中,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大量的英文名著,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曾任傅雷之子傅聪的英文老师。
之后在傅雷和钱钟书的鼓励下开始翻译文学作品。
2.《名利场》的翻译杨女士译的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的《名利场》(Vanity Fair)是世界名著,这部书发行甚广,杨女士译的非常好。
她没有出国留学过,但是她聪明努力,并且长期跟在华的外国修女学习英文,所以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
思果称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是难得的佳译。
由于杨必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熟读《红楼梦》、《英雄儿女传》等小说,所以她的中文基础是非常好的。
因此,她的译作在很多地方用词十分地道,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就像在读中国的小说,虽然和中国的小说风格不同,但是完全没有念不下去的感觉。
下面我们通过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中的第一章来看她的翻译。
由于杨女士有着深厚的汉语功底,因此她在《名利场》的翻译中多次灵活处理词的翻译,摆脱了“字的桎梏”。
这是任何字典都不能教给我们的,杨女士翻译的词有时是字典上都没有的意思。
例:原文:Those virtues which characterise the young English gentlewoman,those accomplishments which become her birth and station,will not be found wanting in the amiable Miss Sedley,…译文:英国大家闺秀所特有的品德,在她家世和地位上所应有的才学,温良的赛特笠小姐已经具备。
《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精选文档
![《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f406f96c77da26925c5b0b5.png)
《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名利场》辛辣地讽刺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而国外优秀作品的引入往往离不开优秀的翻译,译者不仅要有高超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学修养、敏锐的艺术直觉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译界前辈杨必先生留下的《名利场》中译本准确流畅,选词精当,色调鲜明,完美地展现了原作的风格神韵,堪称译界典范。
本文将从翻译方法、措辞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杨必先生的《名利场》译本进行简要评析。
一、从翻译方法分析1.分句。
例1: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译文:当时我们这世纪刚开始了十几年。
在六月里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契息克林荫道上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面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
拉车的两匹肥马套着雪亮的马具,肥胖的车夫戴了假头发和三角帽子,赶车子的速度不过一小时四哩。
考虑中英文句型结构、语言习惯等的差异,译者需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通过拆分等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句型句式转换,使其晓畅易懂且合乎中文句法。
杨必先生《名利场》开篇第一段很明显得采用了分句的译法,将原文的长句分成短句表达,语言朴实流畅且衔接连贯自然。
译者对原文的语序、结构等亦做了一些必要的调整,从而使译文符合中文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易于读者理解。
论杨必翻译名利场
![论杨必翻译名利场](https://img.taocdn.com/s3/m/4d47ed22192e45361066f564.png)
10-20作者简介:宋敏(1963-),女,内蒙古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式,往往容易译成“当……的时候”,而汉语是很少用这样句式的。
在这里杨必先生省掉‘when…’不译,而将此句译成“我们在前一章里已经提到夏泼小姐勇敢的行为”,‘fall at length at the feet of the astonished miss Jemima’此句采用了拆译法,将‘astonished miss Jemima’译成一个单句“把她吓了一大跳”。
此段中有一个定语从句‘which had before worn an almost livid look of hatred ,’我们极易对应汉语的句式译成“……的”,而这样不符合汉语行文善用短句的习惯,杨必先生译成“只是这笑容比起方才恶狠狠铁青的脸色来……”。
When Rebecca saw the two magnificent Cashmere shawls which Joseph Sedley had brought home to his sister , she said ,with perfect truth,’that it must be delightful to have a brother,’and easily got the pity ofthe tender-hearted Amelia, for being alone in the world, and orphan without friends or kindred .译文:利蓓加看了乔瑟夫·塞特笠给妹妹买来的两块华丽的细羊毛披肩,说道:“有个哥哥真好啊!”这话说得入情入理。
她自己爹娘早死,又没有亲友,真是孤苦伶仃。
软心肠的爱米丽亚听了这话立刻觉得她可怜。
这一段‘with perfect truth’也是采用拆译法,并未按原文句式译成状语,而是译为一个独立的句子“这话说得入情入理”,接下来作了语序调整,先说“她自己爹娘早死,又没有亲友,真是孤苦伶仃。
【doc】文学翻译批评与译者的翻译立场——杨必译《名利场》评析
![【doc】文学翻译批评与译者的翻译立场——杨必译《名利场》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fc154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f.png)
文学翻译批评与译者的翻译立场——杨必译《名利场》评析第30卷第5期2O1O年5月咸宁学院JournalofXiannin~UniversiV o1.30,No.5Mav.2010文章编号:1006—5342(2010)05—0067—03文学翻译批评与译者的翻译立场——杨必译《名利场》评析?杜颖(贵阳中医学院外语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01)摘要:本文从贝尔曼提出的翻译批评理论中有关译者的翻译立场入手,结合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译文探讨译者的翻译立场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的影响.阐明从译者翻译立场来进行文学翻译批评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关键词:译者;翻译立场;文学翻译批评;《名利场》中图分类号:I561.074有了文学翻译就必然有文学翻译批评,近年来,随着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期盼借助于翻译批评来促使文学翻译质量的提高,使文学翻译活动走向成熟与完善.翻译批评,"说到底,就是要给文学翻译一个方向"(许钧,1996:310).季羡林先生也曾指出:"翻译事业要发展,要健康地发展,真正起到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作用,就不能没有翻译批评"(季羡林,许钧,2001).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译者无法摆脱命定的"一仆侍二主"的尴尬境地,这不仅因为翻译一直处于一种"被遮掩,被压制,被排斥状态和仆人状态"(Berman,1984:15),更因为传统译论中"作者中心论和原着中心论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这使得作者和原着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崇拜对象"(屠国元,朱献珑,2003).因而在传统的"作者中心论"的翻译观念影响下,翻译批评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对译文的文本分析,通过对比指出译文的错误和不足,评定译者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 并以此为标准认定一部译作的优劣.而这种的一家之谈必定是否定了一些译者的创造性劳动的,也是很主观的.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法国当代着名翻译理论家安托瓦尔? 贝尔曼在其《翻译批评论:约翰?唐》一书中提出的翻译批评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他在书中探讨了怎样进行翻译批评——即从翻译主体切入,批评者要在阅读和比照译文与原文的基础上,考察译者的翻译立场.译者从事翻译活动都是在某种翻译冲动(即译者从事翻译的动力) 驱使下进行的.同时,任何翻译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完成一定任务.而且,一定的翻译环境(周围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也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译者,译者必将其内化,只是内化程度不同.此外,作为批评者,首先要做的是确立译者翻译立场问题,贝尔曼指出译者的立场有时在译序,译后记,或者译者的有关访谈中会有所陈述,但最根本的途径仍在译文中.不过,关于如何通过译文来确定译者的翻译立场,或者换句话说,译者的翻译立场体现在译文的哪些方面,贝尔曼并没有详谈.笔者以为,译者的翻译立场可以从译者自身经历,译者性别和译者所处的时代体现出来.本收稿日期:2010-02—19文献标识码:A文就贝尔曼提出的译者翻译立场问题结合杨必女士译的《名利场》作出简要的评析.《名利场》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萨克雷的大作,这部作品是以两个女性的命运为主线的.作为建国后首先关注萨克雷的学者之一,杨必女士在1957年翻译了这一作品,生动地再现了英国19世纪上层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翻译中所使用的语言一如萨克雷的原作,风趣幽默,选词精辟准确,行文流畅自然.不过可惜在《名利场》的译本中杨必女士并没有作出译序和译后序,而是由她的姐姐杨绛女士代笔的前言和译本序,所以我们无法从序中得知杨必女士的翻译立场.但是在杨绛女士所作的《记杨必》一文中曾经说到"杨必翻译的《名利场》如期交卷,出版社评给她最高的稿酬.……《名利场》再版,出版社问她有什么要修改的,她说:'一个字都不改.'这不是因为自以为尽善尽美,不必再加工修改;她只是没有这份心力(杨绛,1994: 126)."作为新中国最早的文艺出版社,也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能给杨必女士"最高的稿酬"应该是对她的译作的认可.而认可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是和译者忠实的反映了原作的风貌,让读者体验到了和阅读原作一样的乐趣分不开的.正如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名师评译丛书》中,思果先生选评了杨必译的《名利场》中开篇总论题所说的"罕见的佳译"那样.他说,"杨必女士译的萨克雷的《名利场》是真正难得看到的佳译.我不知道有谁能有这么好的中文把一本外国小说译得这样可以愉快一读的.这本译作读来就像读《红楼梦》, 《儿女英雄传》等中国小说一样舒服,完全没有念不下去, 诘屈聱牙的地方——当然也不是中国小说,是另一种味道的小说(2004:2)."从以下几个例子可以体现出译者翻译立场对译本的影响.I.…whoisagoodChristian,agoodparent,agoodchild,agoodwifeoragoodhusband,whoactuallydoeshavea disconsolatefamilytomournhisloss……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儿女,贤68成宁学院第3O卷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的追悼他们……普普通通的英文单词good在原文中读起来并不单调,因为作为一个高频词,它本身的词义是很丰富的,可是如果都译为"好",则译文淡而无味.译者恰当地增译为五个汉语形容词:"虔诚的""慈爱的""孝顺的""贤良的"和"尽职的",来描述不同人物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显得非常灵活生动.由于杨必女士具有相当深厚的英语根底(31岁时被复旦大学评为英语系副教授),因此她对于原文的驾驭能力极强,呈现出来的译文自然贴切传神.2."Dinner!"roaredMrOsborne."MrGeorge,isn'tcomein,sir,"interposedtheman. "DameMrGeorge.sir.AmImasterofthehouse?DIN—NER!"MrOsbornescowled.Ameliatrembled.Atelegraphic com~unicationofeyespassedbetweentl1eotherthreeladies. Theobedientbellinthelowerbeginsbeganringingthean—nouncementofthemea1.Thetollingover,theheadofthefami—lythrusthishandsintothegreattail—pocketsofhisgreatblue coatandbrassbuRons,andwithoutwaitingforafurtheran. nouncement.strodedownstairsalone,scowlingoverhisshou1. deratthefourfemales."What'SthemaRernOW.mydear? Askedoneoftheother.astheyroseandtrippedgingerlybe.J1indthesire.Isupposethefundsarefalling."whisperedMissWin;andSO,tremblingandinsilence,thishushedfe? malecompanyfollowedtheirdarkleader.Theytooktheir placesinsilence.Hegrowledoutablessing,whichsoundedas grufflyasacurse.Thegreatsilverdish—Coverswereremoved. Ameliatrembledinherplace,forsheWasnexttotheawfulOs—berne,andaloneonhersideoftable—thegapbeingocca? sionedbytheabsenceofGeorge.''奥斯本先生对他大声喝道""开饭!"佣人答到:"老爷,乔治先生还没有回来."奥斯本先生沉着脸说道:"乔治先生干我屁事!混账!我才是这儿的主人.给我开饭!"爱米丽亚吓得直哆嗦,其余的三个小姐互相使眼色通了个电报,屋子底层立刻乖乖的打起铃子催吃饭.铃声一停下来,一家之主不等佣人来请,把手插在蓝大衣的大口袋里(他的大衣外面钉着一排黄铜扣子),自管自大踏步往楼下走,一面回头向四个女的瞪了一眼.她们站起身来小心翼翼的跟在父亲后面走下去, 其中一位小姐问道:"亲爱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乌德小姐轻轻答道:"大概是公债跌价."一群女人不敢做声,战战兢兢的跟着满面怒容的领队人下去,不声不响的在各人自己的位子上坐好.吃饭前他粗声祈祷,听上去只像咒骂.过后当差的上来开了银子的碗碟盖.爱米丽亚怕得直发抖,因为她恰巧坐在可怕的奥斯本先生旁边,而且乔治不在,桌子这边空了一个位子,只剩她一个人.在这一段中老奥斯本先生的父权制思想在他的话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danm"是一个用来表示愤慨和不耐烦的感叹词.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杨必女士并没有把这个词直译出来,而是译为"乔治先生干我屁事".通过加上不是很文雅的"干我屁事"这几个字老奥斯本先生那种在女性面前傲慢无礼的权威显露无疑.同样的当他说"s时,语气中分明是带着讽刺的口吻,为此杨必女士用"混账"二字来代替"先生"再紧跟一个感叹号,犹如神来之笔,读起来畅快无比."AmImasterofthehouse"句型结构是一个一般疑问句,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确是一个反问的含义,因此杨必女士把它译为"我才是这儿的主人"这个肯定句来突出"我"的身份?——老奥斯本先生在家里的权威.萨克雷先生使用大写的"DINNER"是为了让读者留意到老奥斯本先生的语气.杨必女士似乎也留意到了这一点把它处理为一个感叹句"给我开饭".紧接着又使用了三个男性化的词"thrust","strode"和"scowling"以此和后面的"andSO,tremblingandinsilence,thishushedfemalecompany followedtheirdarkleader.Theytooktheirplacesinsilence.''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萨克雷先生"描写人物往往能深入他们的心理,所以能体会出小说里那些人物的心思情感" (杨必,2005:714)的话,杨必女士也通过自己的文字做到了这一点,她使用了"插","大踏步","瞪"和"不敢作声","战战兢兢","不声不响"来再现了原作者的创造意图.可以说,译文所表达的形象内容与原文中所表达的形象内容是大致相同的.由于杨必女士的译本是出现在20世纪50 年代末,而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广大人民在摆脱了这么多年来的思想禁锢后,最渴望的就是精神上的解放.在这一时期的翻译家在从事翻译工作时,立场也是很明确的, 即都希望译出优秀的,忠实反映原作风貌的作品,以打开和外界交流的窗户.也就是说,杨必女士遵守了翻译艺术中的"同一律",因而取得了与原文相似的艺术效果.3.Madam,一A且erhersixyears'residenceattheMall,I havethehonorandhappinessofpresentingMissAmebaSodley toherparents,asayoungladynotunworthytooccupyafittingpositionintheirpolishedandrefinedcircle.Thosevirtues whichcharacterizetheyoungEnglishgentlewoman,thoseac- complishmentswhichbecomeherbirthandstation,willnotbe foundwantingintheamiableMissSedley,whoseindustryand obediencehaveendearedhertoherinstructorsandwhosede- lightfulsweetnessoftemperhascharmedheragedandher youthfulcompanions.夫人——爱米丽亚?赛特笠小姐在林荫道已近修必六年,此后尽堪在府上风雅高尚的环境中占一个与她身份相称的地位,我因此感到万分的荣幸和欣喜.英国大家闺秀所特有的品德,在她家世和地位上所应有的才学,温良的赛特笠小姐已经具备.她学习勤勉,性情和顺,博得师长们的赞扬,而且她为人温柔可亲,因此,校内无论长幼,一致喜爱她.这一段是平克顿小姐在爱米丽亚回家前写给她父母的一封信.萨克雷先生用了一系列很正式的词如"resi—dence","honor","presenting","notworthy","polished andrefinedcircle"来描写平克顿小姐这么一个趋炎附势爱装腔作势的人,她故意在出生良好的爱米丽亚父母面前卖弄知识,以显示自己的身份.而另一方面却又处处针对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利蓓加.萨克雷先生正是在讽刺她的这种虚伪的人性.相应的,杨必女士用了"修必六年","尽堪在……","万分的荣幸和欣喜","无论长幼"等书面语来与之呼应.因为译者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在翻译中所采用的方法,祝庆英女士正是想要给读者呈现一个萨克雷笔下真实的人物角色,因而也极好的传达了原作的创作意第5期杜颖文学翻译批评与译者的翻译立场——杨必译《名利场》评析69 图.4.1wishyouwould.andstaythere.Y ouwillfindthe bailiffsatBareacresverypleasantcompany,andIshallbe freedfromlendingmoneytoyourrelations,andfromyourown damnedtragedyairs.Whoareyoutogiveordershere?Y ouhavenomoney.Y ou'V egotnobrains.Y ouwereheretohavechildren,andyouhavenothadany.Gaunt'stiredofyou;andCeorge'swifeistheonlypersoninthefamilywhodoesn'twishyouweredead.Gauntwouldmarryagainifyouwere.再好也没有,你去了也别回来.我跟贝亚爱格思那儿的地保做伴儿准觉得谕快,也省得我在借钱给你家里的人.打量我爱瞧你那愁眉苦眼的样子吗?你是什么人,就敢在这屋里发号施令?你没有钱,也没有脑子.娶你来就为的是叫你生孩子,可是到今天也没生出来,岗脱早已对你腻味了.这家子里头,除了乔治的老婆,谁不希望你赶快死了拉倒?你死了,岗脱倒能再娶一个.这一句话中"Y ouwillfindtl1ebailiffsatBareacresverypleasantcompany.andIshallbefreedfromlendingmoneytoyourrelations,andfromyourOW/1damnedtragedyairs"中的"fromyourOWndamnedtragedyairs"是和前面的"from~lend—ingmoneytoyourrelations"形成对比的,如果只考虑忠实对等的话,杨必女士可以译为"也省得我看你愁眉苦脸的样子".可她偏偏把它转译为一个反问句式,把斯丹恩勋爵对岗脱太太的嘲讽和蔑视表露无疑.而这种处理手法也用在了随后的句子"George'swifeistheonlypersoninthefamilywhodoesn'twishyouweredead"中.这两个反问句感觉一气呵成,读起来畅快淋漓.在"tiredof"一词上,译者还选择了一个贬义词"腻味了"体现出在一个父权至上的社会里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拉倒"二字和前面的"打量"一样,表达出了斯丹恩勋爵对岗脱太太的冷漠.和原句比较起来,杨必女士的翻译不仅体现了斯丹恩勋爵男权主义思想, 而且还用自己的方式加强了这种效果.贾植芳先生曾回忆道"她是一位新潮小姐,人也漂亮,……我用开玩笑的口气说,你三十多了,年龄也不小了,中国有句老话说,女大当嫁,我给你找个对象吧.杨必的眼界很高,要找二姐夫钱钟书那样的大学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她所追求的是两性的平等,因而她更能体会在那种状态下女性所受到的歧视.译者性别所决定的翻译立场帮助她很好的重现了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5.IfMissRebeccaSharphaddeterminedinherheartup—onmakingtheconquestofthisbigbeau,Idon'tthink,ladies, Wehaveanyriz.httOblameher:forthoughthetaskofhusband—huntingisgenerally,andwithbecomingmodesty,entrusted byyoungpersonstotheirmalTlma.5,recollectthatMissSharp hadnOkindparenttoarrangethesedelicatemattersforher, andthatifshedidnotgetahusbandforherself,thereWaS110 oneelseinthewideworldwhowouldtakethetroubleoffher hands.利蓓加打定主意要收服这个肥大的花花公子,请各位太太小姐别怪她.一般说来,娴静知礼的小姐少不得把物色丈夫这件工作交给妈妈去做,可是夏泼小姐没有慈爱的母亲替她处理这么细致烦难的事儿,她自己不动手,谁来代替呢?在夏泼的眼中,她的伴侣是谁并不重要,但是他一定要富有.因此,即使她并不爱乔瑟夫,她还是会主动出击.在这~点上,她和那个时代的女性是不同的,夏泼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收服"二字正好能体现出她对自己的婚姻的主动性."萨克雷写小说力求客观,不以他本人的喜爱或愿望而对人物,对事实有所遮饰和歪曲.人情的好恶,他面面俱到,不遮掩善良人物的缺点,也不遗漏狡猾,鄙俗人的一节可取.(杨必,2000:1)"萨克雷尽管不认同夏泼的处事原则但是对她还是有一丝同情的.杨必女士终身未婚,在杨绛女士所作的《记杨必》一文中有这么~句话:"爸爸说至于结婚一他顿了一下'如果没有好的,宁可不嫁'爸爸深知阿必虽然看似随和,却是个刚硬的人.要驯得她柔顺不容易.阿必本人也坚决不愿意."由此可以看出译者是一个很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因此在"andthatifshedidnotgeta husbandforherself,thereWO.S110Oneelseinthewideworld whowouldtakethetroubleoffherhands"这个句子中,译者大胆的把它译为一个反问句,以此来为夏泼进行辩护.译者的性别再一次的确定了译者的立场——完整的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每一部译本都有其独立的价值,都在影响原作在本国的流传上占有自己的独特地位.而且,译者的自身经历,译者性别和译者所处时代与文化语境的不同会影响他们翻译立场的迥异,译者截然不同的翻译立场又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及翻译过程的选择,由于这些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自然会产生带有译者立场的译文.文学翻译批评是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从译者的翻译立场这个角度来进行译作评析,是文学翻译批评的一个有意义的视角.参考文献:[1]Berman,A.L'Epreuvedel'6tranger[M].Paris:Edi' donsGallimard,1984.[2]ThackerayWilliam.V anityFai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achingPress,1994.[3]杨必.名利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o3,(6).[5]季羡林,许钧.翻译之为用大矣哉[A].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6]杨绛.杨绛散文:杂亿与杂写[M].北京:三联书店, 1994.[7]思果.名师评译丛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8]贾植芳.不能忘却的纪念——我的朋友们[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20o1.。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78ac881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9.png)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名利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之一,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写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黑暗面。
《名利场》的杨必译本是在对原作进行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故事情节,还对语言和意识形态进行了重新塑造。
对于语言的再创作,杨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文言翻译技巧和古文手法。
他借用了古文的病句、错别字、通常语序等,使得翻译的文本具有浓厚的文言味道。
这种古文风格的运用,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具有历史感,也更符合19世纪法国的社会背景。
杨必还对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了改编,使得语言更加鲜活有趣,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杨必对《名利场》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再创作。
原作中,巴尔扎克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描写,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和贪欲现象。
而在杨必译本中,他注重强调人物个体的思想和情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他采用了当代化的观念来解读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将人物形象具有更强的现实感。
杨必还在译文中注入了一些现代社会的问题和观点,如对权力、婚姻和家庭的讨论,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现代社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杨必译本还对小说的结构进行了重新塑造。
他在翻译的过程中,调整了原作的章节划分和顺序,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连贯。
他采用了现代小说的写作方式,增加了一些插叙和回忆的部分,使得故事更具有层次感和跌宕起伏。
《名利场》的杨必译本是在对原作进行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
通过对语言和意识形态的重新塑造,使得小说更加适应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杨必的再创作方式不仅使《名利场》在文学上获得了新的灵感和意义,也丰富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名利场》翻译对比赏析
![《名利场》翻译对比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dd43d626fff705cd170a02.png)
A Brief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Vanity Fair
作品简介 作者简介
用“当时的情形难以形容”,一个是用“词语难以形 and parting struggle: 乱,混乱 容” ,表面看来,V2更忠于原著,但中文忌用事物做主 :contest, strife 1below. (网上汉 语,V1说情形难以形容是说人难以形容,是典型的将译 V2:接下来是 2:a violent effort or 语大辞典) 文换成习惯表达最好的例句。 纷乱的活动和 Words exertion : an act of 分析:离校时是扭打,争斗,混乱的场景 离别,词语难 strongly motivated refuse to 但还没到慌张的程度,所以“纷乱”更恰 以形容的景象。 striving tell 当一些。但就两句翻译来说“告别时的慌 3:tussle扭打,争斗 (P8) 乱”更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所以,这句 (网上韦氏大辞典) it.(P9,line28 翻译成“告别时的纷乱”更为恰当。
展示流程
译者简介 译文对比赏析 小组总结
作品简介
故事取材于十九世纪热 闹的英国中上层社会。当时 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 榨压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 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 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 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中上 层社会各式各等人物,都忙 着争权夺位,追名求利。
故事主角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她一 心想要摆脱困境,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便不择手 段,谄媚奉承,飞上高枝。作为陪衬的人物是她同 窗女友、一个富商的女儿。她懦弱温柔,屈服于自 己的命运。两人此起彼落的遭遇,构成一个引人关 怀又动人情感名利场》
名利场英译汉赏析
![名利场英译汉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4dadbf65ce050876321339.png)
一、基本信息:1、原文:Vanity Fair----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2、译者:杨必3、选自《英译汉名篇赏析》湖北教育出版社二、佳译赏析1、... being shot dead by a glance of her eyes which was firedall the way across Chiswick Church from the school-pewto the reading-desk.……夏泼小姐的眼风穿过偰息克教堂,从学校的包座直射到牧师的讲台上, 一下子就把克里斯泼牧师给结果了。
Appreciation:这句既带有比喻又有夸张。
原文虽然没有出现喻体“arrow”,作者实际将“glance”比喻成爱神的箭:whichwas fired all the way across…。
后面的“shot dead”显然不能按字面来翻或理解为“射死”。
这里杨必处理的就非常巧妙。
她把“glance”译为“眼风”将“shot dead”译为“结果了”,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和夸张效果。
译文中增加了“一下子”一词又充分传达了原文风趣幽默的风格。
2、…of such an eagle in the Chiswick dovecot caused a greatflutter in the breast of Miss Pinkerton…but that she wasbound to her under a forfeit…and who never could thoroughly believe the young lady’s protestations………平克顿小姐想到自己的鸽笼里藏了一只老鹰,不由得心慌意乱,若不是有约在先…平克顿仍旧将信将疑Appreciation:原文的划线部分分别被译成四字词组,有力的增添的译文的表现力和文学色彩。
更重要的是这些词组表意准确。
杨必翻译风格微探——以《名利场》的翻译为例
![杨必翻译风格微探——以《名利场》的翻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02e02b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2.png)
2018年50期总第438期ENGLISH ON CAMPUS杨必翻译风格微探——以《名利场》的翻译为例文/刘琨小说《名利场》是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William Thackeray)的成名作,也是其最为人称道的著作。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着重刻画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子,通过对于她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命运的生动描写,展示了十九世纪英国中、上流社会各色人等,从而勾勒出一幅名利场上的讽刺画卷。
作者萨样一部文学名著的艺术意境准确而优雅地移植到汉语中来, 要求中文译者不仅要有高超的英汉语造诣, 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艺术修养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多年来这部倍受喜爱的名著有过诸多中文译本,而其中最为人喜爱、最广受好评的是已故译界前辈杨必女士留下的译本。
【摘要】取材于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的经典小说《名利场》,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当时英国的名利场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原作者极尽其讽刺之能事,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而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中文版不但表词语上表达灵活,不拘泥于原文句式,而且行文流畅,完美忠实地再现了原文风格和文体。
【关键词】《名利场》;杨必 ;翻译技巧【作者简介】刘琨(1984.03-),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安徽农业大学,翻译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外语教学。
翻译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文化的差异,比如说中国的“蓝天牌牙膏”,在中国有蓝天白云的美好寓意,但是如果一字不差的照译过去“Blue Sky Toothpaste”就不是很妥当,因为国外的商务英语文化当中,“blue-sky”表示“无价值的,不保险的”,这样很可能会影响产品的销售。
当然也有翻译成功的例子,比如说“Goldlion”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并没有一字不差的照译为“金狮”,而是翻译成“金利来”,“Gold”翻译为金,“lion”音译为利来,不仅寓意提升了许多,而且其形象变得很辉煌高大。
当然还有全球著名的运动品牌“Reebok”并没有直译为“短角羚(南非)”,而是基于中国的文化背景,翻译为“锐步”,不仅比“短角羚(南非)”形象,而且朗朗上口,符合品牌轻盈快捷的特点,在中国市场上也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
![《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e3e9010066f5335a81216c.png)
《名利场》杨必译本赏析作者:崔贝贝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2期【摘要】《名利场》是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成名之作。
翻译家杨必先生的中译本用准确、流畅、地道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了原文的艺术魅力。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准确地遣词造句,准确把握了原文内容及艺术风格。
本文主要从翻译方法、措辞及风格方面对杨译本作了简要的赏析。
【关键词】《名利场》翻译方法措辞风格《名利场》辛辣地讽刺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而国外优秀作品的引入往往离不开优秀的翻译,译者不仅要有高超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学修养、敏锐的艺术直觉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译界前辈杨必先生留下的《名利场》中译本准确流畅,选词精当,色调鲜明,完美地展现了原作的风格神韵,堪称译界典范。
本文将从翻译方法、措辞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杨必先生的《名利场》译本进行简要评析。
一、从翻译方法分析1.分句。
例1: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 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译文:当时我们这世纪刚开始了十几年。
在六月里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契息克林荫道上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面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63f0c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e.png)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论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篇章语言学兴起,语篇连贯性被逐步引入翻译研究中。
德国语言学、翻译学家沃尔夫拉姆·威尔斯将翻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理解阶段和重构阶段。
文学翻译当然也不例外。
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和法律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文学翻译重构阶段遵循一套特有的原则。
目前,中国德语译者和翻译学学生都急需掌握一套实用的翻译理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全文如下:摘要:《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文章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提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的观点。
翻译包括文学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关于这个问题的论争,由来已久。
本文并不想对引起这一论争的原因及内容再做赘述,笔者赞成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的观点“翻译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而以科学性为基本属性,而这个基本属性又必须伴随翻译的艺术性,因为翻译的艺术性是它独具特色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能。
”文学翻译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涉及到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可以容许到多大程度这一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
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而杨必翻译的《名利场》所以能获得翻译界的一致好评,原因也正在于杨译用地道、流畅的汉语,忠实地传达了原作幽默、讽刺的意味,再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7ce8e14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0.png)
试析《名利场》杨必译本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再创作
《名利场》是法国19世纪作家巴尔扎克的一部小说,而杨必译本是其对该小说的中文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杨必译对原著的语言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再创作。
语言方面,杨必译在翻译中采用了较为文言的中文表达方式,以凸显文学的高尚和精神的深度。
同时,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借代等,使译文富有情感和艺术性。
例如“巴黎像一只狂热的舞蹈者,名利从来不离世”,把巴黎形容为一个有灵性的存在,更加强调了名利场的深刻内涵。
在意识形态方面,杨必译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动和删减。
比如,他在翻译中删去了原著中对基督教的批判和渲染,而将其视为一种精神信仰的表达,去掉了作者对宗教的态度。
此外,他还对原著中的一些描写进行了修饰,比如将巴黎中的妓女形象改为“流莺”。
这种将原著中的丑陋形象转化为充满诗意的形象,也许可以说是杨必译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总体来说,杨必译本对《名利场》的再创作充分展现了其对于文学的热爱和追求,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意识形态的创作上,都充满了其个人的风格和审美观念。
《名利场》中模糊语言翻译例析
![《名利场》中模糊语言翻译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80610bf78a6529647d537e.png)
《名利场》中模糊语言翻译例析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性,一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如颜色词的模糊性反映了客观世界中颜色本身是一个连续体;一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模糊性,如亲属称谓模糊词“舅舅”可指“母亲的哥哥”也可指“母亲的弟弟”。
模糊语在人们的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能使作品更形象生动,更富表现力。
而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恰切地译入目的语中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优劣。
杨必先生的《名利场》中译本是公认的译著精品,其中对模糊语言,包括模糊词语、模糊蕴含和模糊修辞的处理达旨传神,灵活多变,读来贴切自如,灵巧畅达。
一、模糊语辨析在讨论模糊语言的翻译之前,先澄清一下模糊语的范围,“有些研究模糊语的论著把糊语言的研究进一步扩大到把双关、把‘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自居易)中的朦胧、含混,甚至把话未说完(如林黛玉所说:‘宝玉,宝玉,你好……’)也当作模糊语言了”。
可见,我们不能把所有“非精确”都归于模糊语言。
同时,语言的模糊性应与语言的歧义性和概括性区别开来,不可把三者混为一谈,更不应将歧义性与概括性视为语言模糊性的具体表现。
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词语的范围界限不明确,如“hill”和“mountain”,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定。
到底“hill”大到什么程度能成为“mountain”,无法明确。
而语言的歧义性是“指一个句子或一句话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解释”,如“John drove to the bank”一句中的“bank”,既可理解为“银行”,也可理解为“河岸”。
那么语言的概括性指上义词与下义词的关系,如“bird”(上义词),各种各样“全身长有羽毛,会飞的卵生小动物”都是“bird”,包括“owl”,“swallow”,“eagle”(下义词)等。
可将“hill”和“mountain”视为模糊词,却不能将“bank”和“bird”视为模糊词语。
J·查奈尔(Joanna Channel1)在她的著作《模糊语言》(Vague Language)中将模糊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模糊附加词(vague additives),即附加在意义本来明确的表达形式之前的词或短语,使表达模糊,如“around”,“about”;第二类是模糊词语(vague words),即有些词语总是模糊的,如“heaps of”,“a plenty of”;第三类是模糊蕴含(vagueness by implicature),即一个看上去清楚明白的句子却蕴含着模糊语义,如“Sam is six feet tall”,有可能“Sam正好六英尺高”,那么这个句子就是精确的,有可能“Sam是六英尺一寸”,那么就是用精确表达模糊的概念。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https://img.taocdn.com/s3/m/063add0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1.png)
从杨必译著《名利场》看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摘要】《名利场》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文学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杨必译著《名利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杨必的翻译理念中,科学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特色。
本文也探讨了其他文学翻译工作者对杨必翻译的看法,进一步展示了他在文学翻译领域的重要贡献。
在本文强调了文学翻译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平衡的重要性,并指出杨必为文学翻译领域带来的创新和贡献。
通过对杨必译著《名利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文学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杨必在这一领域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文学翻译,杨必,名利场,科学性,艺术性,翻译理念,特色,文学翻译工作者,贡献,平衡。
1. 引言1.1 介绍《名利场》及其影响《名利场》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描绘法国19世纪初资产阶级社会风貌为主线,通过多条平行叙事线索,展现了各种人物的生活、追求和挣扎。
主人公勒拉斯是一个野心勃勃、充满机智和心计的金融家,他通过各种手段努力追逐名利,最终却遭遇了失败和悲剧的结局。
《名利场》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刻画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巨大轰动,也对当时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19世纪法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品。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名利场》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其主题和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引发人们深思的力量。
对《名利场》进行翻译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而杨必译本《名利场》不仅是对这部经典作品的再现,更是对翻译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1.2 文学翻译的定义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方式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还要注重文学的艺术表现和风格。
文学翻译是一门综合了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语言运用与翻译技巧的完美结合——读《名利场》杨必译
![语言运用与翻译技巧的完美结合——读《名利场》杨必译](https://img.taocdn.com/s3/m/ee66bbb969dc5022aaea00a0.png)
hri . 文 : 不 懂 为 什 么他 一 说 这 话 , 特 笠 太 太 就 瞅 着 e le 译 f 我 赛
、
引 言
萨 克 雷 ( la hcea ) 1 世 纪 英 国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Wii T akry 是 9 lm 巨 匠 。《 利 场 》V ntF i 是 他 的 代 表作 。小 说 以讲 故 事 的 名 ( ai a ) y r 方 式叙 述 , 夹叙 夹议 , 嘲热 讽 , 冷 自成 一 种 独 特 的 风 格 。 可 想 而 知 ,要 翻 译 好 这 本 名 著 并 非 易 事 。 然 而 ,杨 必 (9 2 16 ) 士 译 的 《 利 场 》 翻译 得 很 出色 , 与原 著相 12 — 9 8 女 名 却 堪 媲 美 。 名 翻译 家 兼 翻 译 理 论 家思 果 在 《 著 名利 场 : 评 》 书 中 选 一 就 给 予 此 译 本 最 好 的 评 价 : 我 不 知 道 有 谁 能 有 这 么 好 的 中 “ 文 . 一 本 外 国 小说 译 得 这 样 可 以愉 快 一 读 的。 “ 书 读 来很 把 ”全 舒 服 , 了她 的 中文 好 , 多 亏她 翻译 的 技 巧高 超 。 ” 除 还 学 习 翻译 的朋 友 拿 她 的译 文 和 原 文 一 比 较 就 知 道 了 。杨 必 女 士 中文 运 用 的佳 妙 及 高 超 的 翻 译 技 巧 的 完 美 结 合 ,不仅 使 读 者 获得 了与 原 文 同等 的美 感 ,还 提 供 了丰 富 的 翻 译 经 验 和 技 巧 。 现采 撷 其 中美 文 , 上个 人 的分 析 , 习 借 鉴 其 文 学 加 学 翻 译 的 精妙 。 二 、 文 词 语 表 达 精 确 而 又传 神 。 原 文 中反 复 出 现 的 词 译 对
杨必《名利场》翻译特点
![杨必《名利场》翻译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071216b7360b4c2e3f64f9.png)
1.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在遣词造句和表达上不拘泥于原文的表面形式,翻译技巧灵活多变,准确生动,同时又注重形式上的整齐与美感,杨必先生的译文采用意译和归化的手法,使得整篇译文流畅自然,准确生动,毫无翻译腔,这可以说是其翻译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
杨先生的译本不仅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而且也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文体和叙述方式。
2.语序调整:针对《名利场》原文中大量结构复杂的句子,译者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采用汉语的并列句、独立句、主谓结构等,对原句结构进行了灵活的变通和调整,这一点无疑是译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3.语态变换英语中被动语态适用范围很广。
凡是在不必说出主动者、不愿说出主动者、无从说出主动者或者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往往都用被动语态。
汉语中虽也有被动语态,但适用范围狭窄得多(张培基等,2000)。
因此,英语被动句在译为汉语时应作适当调整。
4. 主语变换英语中常用抽象名词或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本来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其谓语。
汉语注重的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往往用人或比较确定的事物作主语(连淑能,1993)。
因此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把原文中的物称主语转换为人称主语。
5. 词性转换英汉两种语言固然有一定的共性,但其差异也不容忽视。
英语具有“名词优势于动词”的倾向(pre-ponderance of nouns over verbs),多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词的概念,名词优势造就了介词优势,二者相辅相成。
或用具有动词意义的形容词及副词来替代动词,用“it”“there be”句型、用“have, make, take,do等”虚化动词将动词虚化弱化。
而汉语具有“动词优势”。
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化问题,而动词与名词比较,动词的动态感强、动势强,名词则较为凝滞,所以在汉语中动词非常活跃,可以连用,也可以广泛代替名词。
如果不顾这些差异,机械地进行所谓的忠实于原文的对等翻译,往往会出现翻译腔(或欧化汉语),不能很好地再现原文的艺术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杨必译《名利场》中的翻译技巧
【摘要】杨必是著名的翻译家,她翻译的《名利场》被誉为翻译的名家名篇,深受中国读者的欢迎。
她的译文使中国的读者感觉亲切,易于理解。
本文选取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中的第一章,分析她是如何使用翻译字、短语、句子等方面的翻译技巧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翻译;杨必;名利场
1.翻译家杨必
杨女士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的作品有(英)埃杰窝斯著《剥削世家》、(英)萨克雷著《名利场》。
杨必女士出生于有名的书香世家,自幼喜爱文学,从小熟读《红楼梦》,有扎实的汉语功底。
16岁入高中,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大量的英文名著,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曾任傅雷之子傅聪的英文老师。
之后在傅雷和钱钟书的鼓励下开始翻译文学作品。
2.《名利场》的翻译
杨女士译的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的《名利场》(Vanity Fair)是世界名著,这部书发行甚广,杨女士译的非常好。
她没有出国留学过,但是她聪明努力,并且长期跟在华的外国修女学习英文,所以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
思果称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是难得的佳译。
由于杨必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熟读《红楼梦》、《英雄儿女传》等小说,所以她的中文基础是非常好的。
因此,她的译作在很多地方用词十分地道,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就像在读中国的小说,虽然和中国的小说风格不同,但是完全没有念不下去的感觉。
下面我们通过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中的第一章来看她的翻译。
由于杨女士有着深厚的汉语功底,因此她在《名利场》的翻译中多次灵活处理词的翻译,摆脱了“字的桎梏”。
这是任何字典都不能教给我们的,杨女士翻译的词有时是字典上都没有的意思。
例:原文:Those virtues which characterise the young English gentlewoman,those accomplishments which become her birth and station,will not be found wanting in the amiable Miss Sedley,…
译文:英国大家闺秀所特有的品德,在她家世和地位上所应有的才学,温良的赛特笠小姐已经具备。
……
将gentlewoman译为“大家闺秀”让人感觉用词十分贴切,能让中国的读者确切地理解原作想表达的意思。
让读者在脑海中对所描述的人物有了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
例:原文:…JONES,who reads this book at his Club,will pronounce to be excessively foolish,trivial,twaddling,and ultra-sentimental.
译文:琼斯在他的俱乐部里看这本书看到这些细节,一定会骂它们琐碎、无聊,全是废话,而且异乎寻常的肉麻。
译者将sentimental译为肉麻。
这种解释并不是字典里有的,译者摆脱了“字的桎梏”灵活运用词汇,使译文更贴切。
例:原文:Not that the parting speech caused Amelia to philosophize,or that it armed her in any way with a calmness,the result of argument;but it was intolerably dull,pompous,and tedious;…
译文:倒不是平克顿小姐的临别赠言使她想得通丢得开,因此心平气和,镇静下来,却是因为她说的全是一派门面话,又长又闷,听得人难受。
将philosophize译为“想得通丢得开”是灵活的译法,如果照字面去直译很多读者可能会不理解,这种处理充分体现了译者的深厚的汉语功底。
另外在短语,句子的翻译、句式、表达方式等其他方面杨女士也有很多处理得非常好的例子。
例:原文:those accomplishments which become her birth and station,will not be found wanting in the amiable Miss Sedley,…
译文:在她家世和地位上所应有的才学,温良的赛特笠小姐已经具备。
……
will not be wanting译为“已经具备”,译者已经摆脱了原文的束缚,用中文来表达。
例:原文:In fact,the Lexicographer’s name was always on the lips of this majestic woman,and a visit he had paid to her was the cause of her reputation and her fortune.
译文:这位威风凛凛的女人嘴边老是挂着字汇学家的名字,原来他曾经来拜访过她一次,从此使她名利双收。
用四字词语“名利双收”来翻译her reputation and her fortune不仅语言简练而且意义明确,让读者有清新明快的感觉。
例:原文:…for whom Miss Pinkerton had done,as she thought,quite enough,without conferring upon her at parting the high honour of the Dixonary.
译文:…平克顿小姐认为自己已经给了她不少好处,不必再在分手的时候特
别抬举她,送她字典。
这里用“特别抬举”翻译conferring the high honour十分贴切,符合中国读者的语言习惯,使读者容易理解。
例:原文:“MISS JEMIMA!”exclaimed Miss Pinkerton,in the largest capitals. ‘Are you in your sense?…
译文:平克顿小姐一字一顿的大声嚷道:“吉米玛小姐,你疯了吗?…
“吉米玛小姐”五个字原文中全部用了大写字体,表示一种语气,译者在译文中加了着重号,还说明了“一字一顿”,这种表达也更好的表现了原文的语气和情绪。
例:原文:…on the day Amelia went away,she was in such a passion of tears,that they were obliged to send for Dr Floss,and half tipsify her with sal volatile.
译文:…爱米丽亚离校那天她哭得死去活来,校里的人只好请了弗洛丝医生来,用嗅盐把她熏得半醉。
将such a passion of tears 翻译为“哭得死去活来”巧妙处理了难译的词语。
例:原文:She had to make and receive at least fourteen presents-to make fourteen solemn promises of writing every week…
译文:她至少收了十四份礼物,当然也得照样回十四份,还得郑重其事的答应十四个朋友每星期写信给她们。
原文用的是make and receive并不好译,译者用这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是需要汉语的功底的。
例:原文:Then came the struggle and parting below.Words refuse to tell it.
译文:接着是楼下告别时的忙乱,当时的情形真是难以言语形容。
Words refuse to tell it 译为“难以言语形容”是换个说法的译法。
把物做主语改为人做主语。
以上是对杨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中第一章句子的简析。
从词、句、短语等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了杨女士运用的翻译技巧。
《名利场》这篇小说是世界名著,杨女士译的非常好,本文只选取了第一章的内容来分析便可看出杨女士的翻译的精彩。
杨女士的译文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把原文和译文的全书全篇(下转第276页)(上接第263页)细读,相信在翻译方面一定能得到提高。
总说一句,杨女士才高学博,中文和英文的功底都非常深厚,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在提高英文的同时也努力学习中文,才能做出
好的翻译作品。
[科]
【参考文献】
[1]思果.名利场选评[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Thackeray Makepeace William. Vanity Fai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杨必.名利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杨振宇.母语水平是翻译的钥匙:读杨必译《名利场》之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