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dc68060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1a.png)
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作者:孔艳丽杨宗霄姚霞陈敬云胡鑫铭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年第10期【摘要】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用”,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新命题,是企业社会服务意识的再升级,是全方位开展创新服务的新使命。
论文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系列建议,以求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融合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o "government,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s a new proposi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re-upgrading of enterprises' awareness of social service, and a new mission to carry out all-round innovative services. Taking Jiyuan industrial cit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ountry's first whole-region industrial city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so a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tegration platform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and serv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關键词】“政产学研用”;济源示范区;协同创新【Keywords】"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Jiyuan demonstration are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中图分类号】G649.2;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1)10-0155-03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指导下,我国政、产、学、研四大创新主体未能有效融合,科技与经济相对独立且相互分离,国家创新体系不完整。
关于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调研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b9b793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9.png)
关于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调研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市时指出:“我市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我市要努力刻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积极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扎实落地落地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发挥我市科教人才优势,深化科技创新、产业焕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到津沽大地上。
一、充分依托高教资源优势,全面推进科教融汇及产教融合1.落实人才是关键要素理念,整体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
首先,高标准推进天开高教科创园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利用**大学、**大学校友资源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优势,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注重核心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将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和**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畅通对接机制,汇聚更多的北京创新资源,助力科技成果精准落地转化。
其次,借助**高教资源集聚和人才密集的特点,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科研、人才培养与服务高质量发展相贯通,推进拔尖人才培育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建。
最后,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落地落地实施战略性前瞻性国家重大项目。
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推进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底盘,营造具备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2 .发挥集群效应,探索“科技+人才+产业”发展模式。
深入挖掘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学、**大学、中国科学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本市优势高校、科研机构潜能,借助重点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的“虹吸效应”,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坚持以有效需求为支撑和创新驱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鉴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切实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坚持创新和质优,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将高新科技园打造成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与高科技企业出发地。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最新资料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最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25eb576b9d528ea80c77902.png)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的功能及路径拓展一、“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涵义解读“协同创新”的最早定义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中心的研究员彼得?凯莱( Peter Gloor )提出的,他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中介机构和用户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和融合,开展大跨度创新的理想组织模式,通过有效引导和制度安排,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融合,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加快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是当今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归趋。
[1]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提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概念也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被明确提出。
由此可知,“协同创新”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要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甚至国别的界限,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合作,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
[3]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协同创新就是打破封闭的科技创新实体间界限、整合分散的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第四类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网络作用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科技规划纲要》的提出,彰显了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创新的几个重要方向: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dda2c3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c.png)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引言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共享资源、知识和技术,共同开展创新活动。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为了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和引导这一过程。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合作,产业界可以获取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学术界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研究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并将其解决方案转化为商业机会。
产学研协同创新还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产业界拥有丰富的资金、市场渠道和管理经验,学术界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能力,研究界拥有深入的行业洞察和创新思维。
通过合作,各方可以共享资源和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目标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目标是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三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具体目标包括:1.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鼓励产业界向学术界和研究界借鉴最新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评价和推广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提高产业竞争力。
通过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举措,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4.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
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设立科研奖励机制等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的主要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建立合作平台。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推动产学研三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
资金可以用于科研经费、人才培养、设备购置等方面。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19dfc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9.png)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解析基金项目:泰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RKX202008)摘要:本文通过对协同创新的动力形成和影响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解析了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并针对当前协同创新中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政产学;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根据我国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中指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与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构成要素也更为全面,基本涵盖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消费全过程的创新力量。
政产学研用是一个内部协同配合整体,同时具有较强外部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系。
近年来,我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和深入化。
因此,分析不愿协同、不想协同、不好协同和难以协同产生的根源,消除不利因素,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协同创新各要素的最优组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中政指的是国家政府管理、产是企业的市场经济、学是高校人才的培养计划、研是科研机构的科学技术研究,即是一种创新合作系统工程,是集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为一体,在技术的创新过程中与最终用户对接耦合,是对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的一次深化,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创新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形成的协同集成式的管理方式,同时实产学研合作不仅需要由政府部门牵头还需要用户创新的充分参与[1]。
二、政产1学研用关系分析政产学研用关系主要以政府为中心,由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学校三方面包围中心的关系,由图1所示。
通过整合五个部分的资源,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收益最大化。
(一)以“政”为基础“政”指的是国家政府的管理。
以“政”为基础主要指的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e1e882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9.png)
国际合作中存在着文化差异、知识产权保护等难题,需要加强沟通和协商,建立互信机制和合作规则,确保产学 研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及发展策略
深度融合
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实践教学、 科研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
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通过设立奖学金、实习实训基地 等方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技术研发
加强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产学研 协同创新的技术水平,通过引进 先进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 ,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
。
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产 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效率,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CHAPTER 04
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展望 与趋势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化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协同创 新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协同 创新的效率和成果质量。
国际化方向
国际化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必然趋势,未来产学研协同创 新将更加注重与国际前沿科技的对接,加强国际间的科技 合作与交流。
跨界融合方向
跨界融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方向,未来产学研协同 创新将更加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与交叉,通过跨界创 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际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国际合作可以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资源,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推 动全球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
01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8b67ac2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e.png)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是指产业界、学术界、科研机构和应用领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紧密合作的创新模式。
它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协同,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一些探讨和分析。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体系中,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和优势,提高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体系中,产业界可以通过与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获取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研究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体系中,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推动经济的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支持。
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产学研用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
其次,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共同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
最后,需要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各方应该注重合作的实效和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和目标,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可以建立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流通,推动产学研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和合作机制,保护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和合作的积极性。
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究
![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b17c41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64.png)
近年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 南)自由贸易试 验 区、国 家 大 数 据 (河 南 )综 合 试 验 区等国家战略相继落户河南,战略叠加效应正在释 放,发展空间不断拓宽。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创新活 力和多元主体的创新优势,打造完整的创新链条,形 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良性机制,全面提升创新能 力,是河南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也 是深化协同创新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
WangDaoxun
(HenanScience& Technologycollege,ZhengzhouCity,HenanProvince,450063)
Abstract:Collaborativeinnovationof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andresearchmeansthatthroughtheef fectiveintegrationofvariousresourcesbythescientificinstitutes,enterprises,universitiesandgovernment,theaimof optimalallocationofresourcescanberealized.Atpresent,thesystem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isnotcomplete,so thedominantpositionofenterprisescan’tbefullyrepresentedininnovation,andthetechnicalguidancevalueofu niversitiesandscientificinstitutescan’tbefullyrealized.Thegovernmentshouldgivefullplaytoitsownguiding role,improvecorrespondingpoliciesandsystems,andstrengthenthepublicityandguidance;itshouldmakeefforts toenhancethesubjectivityofenterprisesininnovationandstimulateitsinitiative;itshouldgivefullplaytothelead ingvalueofuniversitiesandscientificinstitutesi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nditshouldstrengthenthemarketori entation,strengthenplanning,andcultivatethemotivationforinnovation.
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859c3f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7.png)
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要求 (3)二、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 (5)2.1 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定义与特点 (6)2.2 现状概述 (7)2.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9)三、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 (10)3.1 指导思想 (11)3.2 基本原则 (12)3.3 主要目标 (13)四、重点任务与措施 (14)4.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15)4.2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16)4.3 加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17)4.4 强化协同创新资源整合 (18)4.5 完善协同创新政策环境 (19)五、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21)5.1 组织领导与政策支持 (22)5.2 资金投入与使用管理 (23)5.3 制度建设与规范管理 (24)5.4 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结论总结 (27)6.2 展望未来 (29)一、内容综述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政策、金融、产业、科研和用户需求的全面整合,形成创新合力,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政策引领: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产业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科研支撑: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用户参与:充分发挥用户需求在创新中的作用,加强用户参与和反馈机制建设,推动创新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将促进政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5aa29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5.png)
2023《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概述•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该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背景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优化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同时运用理论分析法,对研究生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和方法VS02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概述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的过程。
这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促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其强调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局面。
这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跨界合作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跨越了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合作。
这种跨界合作可以带来不同领域的优势和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和创新。
协同创新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强调各方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合作实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这种协同创新可以促进知识转移和技术转化,提高创新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共享政产学研联动培养模式实现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政府政策、产业资源、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机构设施等。
关于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
![关于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dd38ab19b6648d7c1c746dc.png)
3以市校合作项目实施为纽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 地方政府;首席专家、教授与本地农技人员;农技专家与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多边双向多层合作、多方共赢机制。 把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与科研成果转化对效率和效益的 追求有机结合起来,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统一,要素 配置公平与效率有机统一,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农 业研发与推广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充分调动现代农业企业 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 技研发与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
3建立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偿机制, 重点加大在种子种苗繁苗技术,农业智能化、设施化、清 洁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及 加工产品贮藏、包装、运输和现代营销技术以及高效生态 种养模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的奖励。鼓励和支持企
业与首席专家、科技人员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新品种、
(二)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运用服务体
系:
1以浙江大学为主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领衔,以试验、 示范平台为依托,集原始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转化运用 再创新于一体的高校首席专家服务团队。②以市级农业首 席专家领衔,以现代农业精品园、特色主导产业园为依托, 集桥梁与纽带(联结首席专家团队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信息传导与反馈(对接科研成果和实践需求)、推广辅导 与服务创新(满足农民技术需求和创业需求)于一体的本 地农技推广服务小组。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或农业企业研 发中心领衔,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 业+农户的模式为依托,集示范推广运用于一体的现代农 业经营主体或经营主体联合体,最终辐射带动广大农户。
3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健全和完善市校对接、市县(区) 配套、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 一的绩效考核体系,严格工作台帐、信息报送、季度例会、 项目验收、督促检查等工作制度,考核结果与职级晋升、 表彰奖励、经费保障等挂钩,强化多重激励,促进保障效 能不断优化,形成内生动力强化机制。
增强内生动力创新驱动发展
![增强内生动力创新驱动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622eea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b.png)
增强内生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内生动力是指经济发展中通过创新驱动开拓新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技术进步的力量。
为了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完善创新体系。
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增强内生动力的基础。
要推进科技体制,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者的收益,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此外,要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用衔接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提高创新的实际效益。
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自由流动,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
同时,要注重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和创新,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第三,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
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
同时,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要加强产业集群建设,通过集群化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科技创新合作,可以促进各国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吸引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同时,要加强人才交流,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来我国工作和创新创业。
第五,要加强政策支持。
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有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
要制定创新和科技政策,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效益。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降低创新成本,促进创新投资。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https://img.taocdn.com/s3/m/4b0c4ffafc4ffe473268ab48.png)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功能定位作者:陈波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4年第1期陈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随着自主创新进程不断深入,最大限度整合社会创新资源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为新的创新组织模式。
与传统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强调创新知识生产,更强调创新知识的转化;构成要素也更为全面,基本涵摄了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消费全过程的创新力量。
围绕如何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目标用户分别发挥着组织保障、智力支持、目标导向等不同功能,从而使政产学研用既成为一个内部协同配合整体,同时具有较强外部开放性的创新组织体系。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功能定位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4.01.00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1]。
由此,最大限度整合创新资源、协调更多创新力量就成为当前以协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2]。
1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涵1.1 为什么要协同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以尊重和激励人的首创精神为前提,以保护创新成果为基础,以实现创新成果价值为核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3],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我国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重视创造性劳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了对创新与研发的投入,并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代表理论创新程度的学术论文与代表技术创新的专利,在数量上稳居世界前列[4],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未与企业的市场需求有效衔接,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而企业的核心竞争技术能力未有普遍提升;二是科研立项、资助缺乏规划和监督,造成低水平重复研发而浪费经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创新驱动发展投入大、见效慢[5];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未能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资源与利益共享机制,造成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短期化、表象化,不能建立起真正长期有效、牢固深入的合作共享关系;四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缺乏对创新促进发展实际效果的研判和监督、缺乏对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足够强的公共服务支撑。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8e2d03158f5f61fb73666fb.png)
管理探索Һ㊀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杨㊀静ꎬ谢金良ꎬ王㊀峰ꎬ王海伟摘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ꎬ不仅能促进竞争力的提高ꎬ同时也有利于创新乘数效应的有效提升ꎮ然而就目前形势来看ꎬ地方创新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ꎬ例如ꎬ企业参与积极性差㊁科研院所作用未得到发挥㊁政府没有明确的定位㊁高校资源没有合理利用ꎬ同时用户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ꎮ这就是明显的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㊁目标规划㊁合作共赢的创新文化以及互惠互利的激励机制缺乏ꎬ而形式主义和阻碍有效沟通过的壁垒多ꎬ概括而言就是 四缺两多 ꎮ本文认为当今时代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促进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ꎬ分别是改变目前存在的协同创新的形式主义㊁对其制度体系进行建立健全㊁对目标进行明确㊁促进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㊁打破各组织之间存在的交流障碍㊁营造共赢的文化氛围ꎬ推动 双创 的提升发展ꎬ着力于地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ꎬ不断进行改革ꎬ促进创新创业更好地发展ꎮ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ꎻ发展理念创新ꎻ地方一㊁当前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遇到的困难在地方场域中ꎬ在科学规范㊁相对稳定的制度下ꎬ多元创新主体相互间产生作用㊁交流及影响而形成了规则和运行过程ꎬ并从中得出创新成果ꎬ进而促进地方社会㊁经济得以快速发展㊁转型ꎬ也有效推动创新主体得到发展ꎮ无论是地方政府㊁高校㊁企业㊁科研院所还是用户等ꎬ通过这套规则和运行规程ꎬ作为主体他们都有明确的角色定位㊁功能定位ꎬ能有效地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ꎮ对于多元主体而言ꎬ他们在一起并不是简单地资源的集合ꎬ也不是 1+1 类型的组合ꎬ而是以地方协同创新机制为载体ꎬ在地方创新生态体系中相互作用ꎬ进而产生出更多的创新能量ꎮ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ꎬ创新主体的能量并没有被激发出来ꎬ协同创新还处在发展初期ꎬ整体职能满足平台共建㊁人员共用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ꎬ发展在 点 和 面 上进行ꎬ还需要往纵深层面发展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协同创新的发展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一)政府没有明确角色定位ꎬ无法有效发挥引导服务功能政府在地方协同创新系统中是不会直接进行创新活动的ꎬ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ꎬ不比其他创新出体差ꎻ反之ꎬ它的作用其实是至关重要的ꎮ政府代表公共大众行使权力ꎬ其在 双创 政策的制定㊁落实及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ꎬ为了促进 双创 工作顺利开展ꎬ必须要促使政府的引导㊁服务及监管等功能得到有效发挥ꎮ然而ꎬ目前在 双创 工作开展过程中ꎬ地方政府对于自己的角色和职能还无法明确ꎬ政府依然固守着官本位的思想ꎬ严格把控着各项权利ꎬ进而无法在 双创 过程中做到更好地服务ꎬ很难推动 双创 工作突破瓶颈ꎮ尤其近些年ꎬ为了推动发展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的方针政策ꎬ但是地方部门虽然积极响应号召ꎬ出台了一些政策ꎬ但却是在没有理清文件精神㊁更没有与自身相结合基础上产生的ꎬ这样不能有效推动发展ꎬ反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ꎮ这些都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对于这种新常态还是有些陌生的ꎬ管理方式不到位ꎬ领导结构也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不想适应ꎬ使其引导和服务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ꎮ(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ꎬ创新的收益低于成本地方政府为了得到良好的政绩ꎬ在地方协同创新系统中ꎬ定会积极推进各方面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资源共享ꎬ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发展ꎻ其中高等院校为了有效了解社会发展对于高校及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ꎬ也为了满足其教育教学㊁可续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发展需求ꎬ会积极参与到协同创新体系中ꎬ主动寻求与行业的合作ꎮ然而ꎬ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ꎬ在协同创新系统中ꎬ高校㊁科研院所一腔热情ꎬ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ꎮ在创新中企业发挥着主体作用ꎬ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将其作为服务的重点ꎮ企业追求的是利润ꎬ而我国的大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ꎮ实际上ꎬ高校经常会送一些学生进企业实习ꎬ组织教师进行挂职锻炼ꎬ或是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展开一系列研究ꎬ但其实并不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帮助ꎬ反而会使其成本有所增加ꎮ因此ꎬ大多企业不愿意开展合作ꎬ大多只是走走形式而已ꎬ企业不能积极参与其中ꎮ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和创新效益的矛盾ꎬ这样的矛盾不利于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发展ꎮ(三)高校智力资源未能有效利用ꎬ四大职能脱离地方需求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ꎬ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同样如此ꎮ高校的优势就在于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ꎬ其在人才㊁科技服务及知识的输出以及创新创业平台构建等方面的优势是无可比你的ꎮ然而ꎬ目前我国高校的智力资源并为得到有效利用ꎬ与发达国家相比ꎬ我国高校对创新的推动还多要提升的空间ꎮ最主要的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需求ꎬ高校的四大职能却无法满足ꎬ这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体现ꎬ一是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特有文化相脱节ꎻ二是高校专业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脱节ꎻ三是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与地方经济转型及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ꎻ四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相脱节ꎮ虽然现在地方高校已经逐渐努力与社会实际相适应ꎬ但是在能力方面还是无法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ꎮ高校教育目前处于尴尬的地位ꎬ一方面没有做到助力国家㊁政府发展ꎬ另一方面也没有真正做到与地方实际相结合ꎮ(四)科研院所与地方创新体系不相融合当前共享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ꎬ随之思维模式㊁创新模式以及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发展变化ꎮ在当前 互联网+ 快速发展的社会情况下ꎬ无论是知识㊁技术的更新ꎬ还是模式与产品的更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ꎬ这也就凸显了跨界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重要性ꎮ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ꎬ创新创业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提升ꎮ当前面对的一些问题都是较为棘手的ꎬ伴随着改革发展向 攻坚期 深水期 的发展ꎬ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问题ꎬ而是复杂烦琐的系列性问题ꎮ因此ꎬ为了有效推动新时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ꎬ需要对跨界合作㊁交叉学科㊁融合发展等做到足够的重视ꎮ科研院所一般是在特定领域较为专业ꎬ并且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业性研究组织ꎬ它的成立往往是围绕着一类社会问题ꎬ然而其专业性㊁权威性的特点却在跨界㊁共享㊁融合等趋势发展的过程中限制了研究院的发展ꎬ特定领域的限制ꎬ使其未能很好地沟通外界大环境的信息㊁能量和资源ꎮ尤其是在 双创 时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ꎬ科研院所的这种滞后性逐渐凸显ꎬ有些科研院所已经无法融入创新创业系统了ꎬ这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ꎬ不利于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建构ꎮ(五)创新过程忽视用户需求ꎬ社会痛点未得关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ꎬ一方面要及时对传统的生产㊁营销及发展方式进行变革ꎬ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质量ꎻ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用户的需求ꎬ坚持 用户为王 的全新思想ꎬ以此为基础为创新寻找着力点和突破点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是竞争格局创新差异化ꎬ引领新领域发展ꎮ关起门来自己做是创新最大的障碍ꎬ要想创新首先要以用户的需求为一切的出发点ꎮ当前ꎬ在创建地方协同创新机制过程中ꎬ各方面将重点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ꎬ却忽视了用户的需求ꎬ地方中存在的很多推动创新的 需求源 未能得到重视ꎮ无论是地方政府ꎬ还是企业㊁高校㊁科研院所等ꎬ国家政策与发展规划是其目光追随的重点ꎬ对用户需求却缺乏关注ꎬ 政-产-学-研 未能达到 用 这一环节ꎬ这样就源于此ꎬ这也造成了全国范围地方协同创新大同小异的局面ꎮ所有层面都围绕着高层ꎬ却忽视了创新发展的痛点问题ꎬ这是一种根基不稳ꎬ没有生命源泉的创新机制ꎮ二㊁从创新角度出发给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建议(一)健全协同创新制度体系ꎬ明确创新主体权利义务制度是各项活动开展的依照ꎬ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同样如此ꎬ首先要在响应党中央㊁国务院 双创 精神ꎬ在创新创业已有的政策和制度上ꎬ着重强调 双创 工作中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作用ꎬ加快地方协同创新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ꎬ促使各部门密切交流ꎬ促使创新政策的协同效应得以有效发展ꎮ建立这样的体系ꎬ最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政府的角色㊁权力和职能ꎮ促进地方清单制度不断发展完善ꎬ要做到权力的明确ꎬ使政府简政放权ꎬ实现对政府权力的透明化监督ꎬ最大限度地发挥权力的效能ꎻ推动 放管服 改革进展ꎬ使地方政府明确自身在协同创新机制中扮演的角色和应发挥的职能ꎬ逐渐转型为服务型政府ꎬ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公共服务㊁宏观管理以及政策引领等方面的水平ꎮ其次ꎬ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也要对地方协同创新中高校㊁科研院所㊁用户及行业企业的权利㊁义务与责任进行明确ꎬ使他们能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ꎬ进而各抒己见ꎬ推动创新创业的快速发展ꎮ特别是要推动 政 产 学 研 用 一体化合作关系和保障制度的建立ꎬ使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地位和云从程序在制度层面得以明确ꎮ(二)制订协同创新目标规划ꎬ构筑地方创新发展生态如果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推进没有目标可言ꎬ那么这将是一个不实际的存在ꎬ其作用更是无法得到有效发挥ꎮ地方协同创新系统在之后的发展改革中ꎬ其涉及的各方面主体ꎬ包括地方政府㊁科研院校等ꎬ都应该参与到地方协同创新机制中长期构建目标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中ꎮ相较于其他机制ꎬ地方创新机制同样是由虚拟的沟通交流体系㊁创新行动体系㊁组织领导体系以及信息反馈体系几个部分构成ꎬ要想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得理解ꎬ并且将其转化为工作方式方法ꎬ就必须要明确分解㊁界定地方协同创新之际的高年㊁作用㊁结构以及内容ꎮ不同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不同和独特之处就在于此ꎮ地方协同创新机制应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机制ꎬ并根据当地社会需要设定重点问题㊁所需条件以及目标效果等ꎮ(三)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ꎬ激发协同创新持久动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法研究可得ꎬ利益分析是地方协同创新长效工作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ꎬ要在政产学研用多方主体协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方意见ꎬ进而为地方协同㊀㊀㊀(下转第10页)三㊁提高国有企业政工师工作质量的措施(一)提高政工师的素质在国有企业中员工人数较多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ꎬ政工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ꎬ并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ꎬ这样才能更好处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ꎮ在企业管理中ꎬ政工师需要具备较好的言谈技巧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ꎬ这样才能为员工化解各种矛盾ꎬ并为员工树立正面㊁阳光的形象ꎮ在国有企业中担任政工师一职ꎬ必须要对该岗位有充足的热情ꎬ并热爱自己的岗位ꎻ同时还需要关心每一位员工及家人ꎬ给员工最大化的关爱ꎬ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ꎮ尤其是针对一些深陷困境的员工ꎬ在心理上安慰和辅导员工ꎬ促使与员工之间搭建一座信任的桥梁ꎻ还需要注重采取有效的新方式ꎬ最大化实现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ꎮ(二)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在国有企业管理中ꎬ政工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了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ꎬ促使企业拥有健康的发展方向ꎮ所以政工师必须要意识到岗位的重要性ꎬ并注意自己的工作应以企业为中心ꎮ政工师在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时ꎬ还需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ꎬ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的不足之处ꎬ是否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ꎬ改善工作方法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ꎮ政工师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ꎬ就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到其中ꎬ做好本职工作ꎬ针对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ꎬ必须要及时有效的解决ꎬ同时还需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ꎬ促使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全面㊁深入地开展下去ꎮ(三)将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ꎬ在国有企业管理中ꎬ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不断诞生ꎬ那么在政工师工作中ꎬ就应该把当下最先进最科学的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ꎮ在终身学习理念下ꎬ政工师要想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ꎬ必须要不断给自己充电ꎬ促使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做到与时俱进ꎬ同样还需要多读多写ꎬ促使自己的思路和观念始终走前企业的最前面ꎮ政工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文化素养ꎬ才能满足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求ꎬ促使企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ꎮ这些对于政工师而言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政工师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ꎬ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ꎮ四㊁结语综上所述ꎬ政工师是员工之间良好的润滑剂ꎬ是国有企业幕后工作者ꎬ是企业组织与氛围的营造者ꎬ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在国有企业中ꎬ大部分员工都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对待ꎬ只注重自己是员工ꎬ做好本职工作即可ꎮ而政工师的存在主要是对这些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ꎬ改变员工的认识和思想ꎬ拓展员工的知识和视界ꎮ而我国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ꎬ对国有企业政工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ꎬ所以当下必须要提高政工师的素质ꎬ坚持以企业作为工作的中心ꎬ将现代科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ꎬ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国有企业政工师的工作质量ꎮ参考文献:[1]张伟.政工师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ꎬ2018(8):89-90.[2]高艳红.国有企业管理中政工师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探究[J].青年时代ꎬ2016(13):227.作者简介:崔海荣ꎬ青海西矿杭萧钢构有限公司ꎮ(上接第2页)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ꎮ为此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ꎬ应肯定企业盈利的性质ꎬ为企业的利益提供保障ꎬ使协同创新机制能够有效应对甚至解决企业在营销㊁人才供给及生产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ꎬ使企业能在这一过程中看到利润ꎬ大大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ꎬ进而使其创造性得以激发ꎮ其二ꎬ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推动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ꎬ对所有创新所得收益根据各个主体贡献的大小进行合理的分配ꎬ多劳多得ꎮ其三ꎬ完善奖励机制ꎬ对于有特殊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理的奖励ꎬ进而激发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协同创新机制ꎬ并为推动机制发展而发挥自身能力㊁智慧ꎮ(四)培育合作共赢创新文化ꎬ营造平等参与互动氛围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ꎬ必须得到重视ꎮ要想有效推进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发展ꎬ就必须要重视文化的力量ꎬ一是要重视创新型文化的培育发展ꎬ同时要一次为基础对地方特有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入的挖掘ꎬ推动平等㊁共赢协同创新文化的发展ꎬ升级发展创新型文化ꎮ地方政府首先应改掉 以官为尊 的传统固守思想ꎬ大力发挥自身的服务能力ꎬ树立合作和责任观念ꎬ利用有利条件为协同创新发展营造氛围ꎬ并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积极发挥代工作用ꎬ保障和支持协同创新的发展ꎮ高等院校应不断升华和延伸大学文化ꎬ在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团队协作㊁联合攻关以及协同育人等方面的优势ꎬ要将其特有的文化创新的传承的功能进行有效发挥ꎬ进而推动协同创新的发展ꎮ当前企业中的企业文化同样属于合作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一种ꎬ可合理的对其进行融合发展ꎮ三㊁结束语综上所述ꎬ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创新型文化的培养是构建地方协同创新机制第一步ꎬ随之还要对地方传统文化㊁行政文化㊁企业文化以及大学文化进行有利的吸收ꎬ形成系统创新文化ꎬ进而促进新时期创新创业和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ꎮ作者简介:杨静ꎬ谢金良ꎬ廊坊职业技术学院ꎻ王峰ꎬ廊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ꎻ王海伟ꎬ廊坊市第四中学ꎮ。
以“政产学研结合”推动部校共建走向纵深
![以“政产学研结合”推动部校共建走向纵深](https://img.taocdn.com/s3/m/9ae8902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6.png)
以“政产学研结合”推动部校共建走向纵深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政府、产业和学术界之间的紧密合作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体现,部校共建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通过政产学研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推动部校共建走向纵深,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政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政产学研结合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共建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享科研资源和成果等方式,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
政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在于:1. 促进科技创新。
政府、产业和学术界的合作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在产业中的落地和实施,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2. 加强产学研合作。
政府、产业和学术界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高研究和开发效率,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
3. 推动人才培养。
政产学研结合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4. 促进产业升级。
政产学研结合可以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构建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部校共建的实践路径部校共建是政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体现,具有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能够为产学研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部校共建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1.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为部校共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
2. 拓展合作领域。
部校共建应该拓展合作领域,包括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技术转移、产业转化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建立合作机制。
政府、产业和学术界之间应建立合作机制,包括成立合作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加强交流合作。
政府、产业和学术界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和研究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及合作机制,增进了解和信任,推动合作向纵深发展。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b1f05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9.png)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等教育体系不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下,高校、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应当进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各方的合作与共享,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政府应当发挥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专项资金、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等,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
其次,产业界可以提供实践平台和专业指导,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提供支持。
产业界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活动,与高校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第三,学术界可以发挥科研力量和学术资源的优势,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学术界可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最后,高校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应当积极拥抱协同创新,整合各方资源,提升自身实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通过各方的合作与共享,可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高校应当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合作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浅析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
![浅析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9fade5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6.png)
浅析 "政产学研用创 "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摘要:医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科研产业的发展,很多医院都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政策实施中。
医院和政府都注重创新,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协同创新发展的模式,提高了医院对人才培养的质量。
同时也是在医学事业展现“政产研学用创”六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契机,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本文针对新的协同创新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展开探究。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创;协同创新模式从“产学研”三位一体逐渐发展到“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了医院的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创设了六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模式[1]。
创新是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市场经济在改变,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需要不断创新。
从政产学研用创等主体的各个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战略实施,使得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2]。
1.“政产学研用创”模式的由来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创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政府构建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平台,并且把创新引入到高校和企业中,引导用户在创新过程中成为主体。
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的发展,然后又进一步变为“政产学研用”,到最后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可见我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用户和应用成为了企业的主体,用户成为了市场中心,重新定义了市场力量,减少了技术创新的盲目性[3]。
1.“政产学研用创”模式的现状模式虽为创新发展,但是依旧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企业的参与度不够高,企业对于这样全新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很难参与到其中,积极性不够高。
医院对于这样的模式也不适应,基础比较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解决办法[4]。
另外,政府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体系也不够健全。
在资金投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部分企业和医院关于“政产学研用创”模式的创新还不完全,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政府对于资金的投入量就关乎到创新模式的发展。
“政产学研用创”模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是完全有利的,只要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那么,这样的发展模式终将会适应社会的变化,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2014年01月07日19:37 来源:作者:程永波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51
“转型”与“创新”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只有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全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科技创新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创新资源布局分散、企业研发缺乏支撑、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越来越不能满足中国提升创新能力的要求。
从“封闭、割据、分散”到“互动、融合、协同”是科技资源整合的潮流,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就是基于协同学的思想,促成政、产、学、研通过机制性互动产生创新效率的质变,从而获得价值创造的过程。
相对于独立创新、开放式创新的浅层合作,协同创新追求的是一体化的深度协作,因而,清除政产学研之间互动的障碍,推动创新要素多维度、多层面的融合,尤为关键。
需要达成愿景协同。
在协同过程中,各方必须准确判断自身的优劣,廓清彼此的责任及利益分割,特别是要在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敏感问题上达成利益平衡点,以获得创新的内聚力。
需要促进知识协同。
知识协同是创新各方拥有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移、吸收、集成、再创造的过程。
由于联盟与合作削弱了单个组织对创新的掌控,从而增加了知识产权的矛盾,提高了知识交易的费用。
为此,政产学研各方需要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专利许可、联合研发、学术创业、人员互流、非正式研讨、共参会议等知识交流渠道,缩小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的落差。
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组织间的学习效应、知识界面的管理等环节,以降低知识转移中的黏度。
需要推进组织协同。
协同创新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型的跨组织关系,政产学研各方都无法取得全部的控制权,因而,相得益彰的管理方式与组织架构,是创新系统能够形成合力的保障。
为此,应根据协同学与系统学原理,建立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为核心,政府部门、中介组织、金融机构为辅助的网络化创新组织。
通过组织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增强各方对新组织的归属感,促进创新资源的跨界扩散。
协同创新知易行难,主体的互动、形式的选择、目标的统一、利益的协调,都需要纽带与桥梁。
因而,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者”与“推动者”的功能,以实现学科链、产业链、资金链的顺利衔接。
第一,建立利益风险平衡体系。
政府有必要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对各方投入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实施风险评估和跟踪监管,对可能产生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提早预见。
督促各方使用市场研究、技术路线、技术搜索、技术路标等先进工具,在合作初期就达成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共识。
着重减少协同创新中的信息分布不对称、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使创新各方能够科学评估创新所产生的技术价值,进行合理的技术交易。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知识产权评审、知识产权档案、技术管理计划来实施合同约束。
第二,形成多元资金供给体系。
各级政府应设立协同创新专项基金,构建成果转化资金与创业风险投资的联动机制,发挥政府种子基金的“资本杠杆”作用。
鼓励商业银行探索以联保联贷的方式对协同创新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以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进入创新创业活动。
健全知识产权抵押质押登记系统,政府应给予创业活动长期贷款担保、简化手续贷款担保,通过金融支持、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措施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汇集,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
第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体系。
国家应鼓励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构建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传播敢于质疑、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推进“项目—基地—人才”的一体化建设,健全企业委托培养人才、企业设立大学奖学金,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措施。
第四,推进创新载体平台建设。
政府有必要在既有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产学研结合基地、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构建以明确的物理空间为核心,以广阔的网络空间为外围“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载体系统,可以采用创新战略联盟、虚拟创新空间等更为灵活、开放的载体形式。
为了提高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功率与市场化水平,政府需要“牵线搭桥”,引进企业或其他市场化主体参与联盟建设,同时引导各方明确各自的利益范围和责任边界,以减少联盟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虚拟创新空间的组织弹性化,使其可以根据具体任务,灵活调整研发团队;结构扁平化,可以促进成员的多维交流,激发学习效应;但是,虚拟创新空间的松散性也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风险,因而特别需要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借助信任的“软性”约束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